為什麼棒球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校園裡棒球運動很常見,但中國校園裡棒球運動似乎很少見,這是什麼原因?有什麼可行措施能在學生中間推廣棒球運動?


從初中就看espn的MLB,結果現在工作了8年還是沒有什麼辦法在主流媒體看到棒球比賽。個人也想了一些原因,基本如下:

1、規則的複雜。棒球規則的複雜想必不用多說,全世界比賽的規則成文之後,貌似最厚的一本就是棒球的。對於複雜問題的處理方式,可以想想國內大部分普通民眾的態度,大多是以「哎呀規則這麼多啊好吧我學學等一下這個為什麼這樣那個為什麼那樣唉好煩我去看別的了」(雖然略誇張,但相對描述靠譜)。規則都不了解,或者說沒什麼了解的動力,要想逐漸在民眾普及甚至升溫實在太難了。

2、比賽觀賞性。不得不說,棒球的精妙大多體現在細節,想看懂大多要全神貫注並且了解足夠多的背景。但是所謂的精彩,絕對不會像足球籃球一樣有1/3-1/5的精彩時段,一場MLB下來,90%的時間其實都是在無效運動當中(非得分及輔助得分)。反過來說,如果想領教棒球的魅力,不關注這些細節是無法感受的。否則你如何能分辨出一個投手的好壞,又怎能知道指叉球與直線球的難度;雙殺甚至三殺的刺激又豈止是簡簡單單的出局幾人的問題,捕手的一接一傳,守壘員的一接一殺,都是幾秒鐘的事兒,這種妙到毫巔的細節感受不到,只看上來一個個的打者,然後一會兒下去一個,一會兒上壘一個,跑來跑去最後回去得分,那確實略顯枯燥。

3、比賽時長:棒球比賽的時長是屬於標準的不定長又很長的那種,類似羽毛球,網球,乒乓球這種,一場比賽要多久只能預估無法精確計算,電視台不好排期,同時一場比賽少則120分鐘多則180分鐘,君不見這兩天晚上CCTV5直播的溫網,除了半決賽決賽,之前的比賽都逃不過閹割的命,像棒球這種時間長群眾基礎不強時間又長的比賽,又是要了多少電視台的命(收視率)。

4、運動的成本。一項運動是否能夠在群眾中流行起來,很大程度要取決於運動本身的成本。為什麼兵乓球,羽毛球中國排名這麼高?群眾基礎擺在那裡呢。一張平整的案子或者一塊平整的長方形空地,只需2人,各持一球拍,這運動就可以順利的開展了。算算成本,佔地最多80平方米,2人成局,個人成本只需要球拍,價格甚至可以在100元以下。好,那再看看棒球,壘包之間27米,投手丘18米,兩邊線76米起。考慮到城市中的現實情況,扇形場地就不要求了,用矩形好了,所有距離打個5折,不算buffer的情況下也要個30*30=900平米的場地吧(但誰都知道這種演算法是不太可能正常進行比賽的)。再看個人成本,最小單位來講:球棒1隻,手套9隻(1投手,4守壘,2內野,2外爺),1個球,這還6不算護具。再看人員的成本,最少最少,攻方4人,守方7人(1投手,1捕手,3守壘,1內野,1外野)。這個最小成本算下來,是不是連自己都沒什麼信心了?

5、比賽的性質。雖然棒球基本沒有身體接觸(觸殺除外),但是棒球的很多因素在國內的爸爸媽媽們看來都是極其危險的,最核心的一投一打一接,球棒打到人怎麼辦?被球打到怎麼辦?球打到外面傷到人打破玻璃怎麼辦?哎呀哎呀還是算了,你去和隔壁小朋友打會乒乓球然後晚上趕緊回來吃飯,省的我們擔心!╮( ̄▽ ̄)╭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棒球這種運動無論如何也很難在國內被接受及普及,內因外因都註定這種模式的運動不適合目前我國國情。如果想對於這種運動進行普及,個人認為還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的:政府給與一定的支持,教育機構給與一定的支持,大環境給與一定的支持。比較好的模式我覺得北京這幾年做的還算不錯,從高校入手,聯合了MLB,搞了北京高校棒球聯賽,商業化的推動(MLB)+從青少年抓起是一項運動必不可少的因素。另外,國內棒球聯賽目前也是苟延殘喘,去年4隻今年6隻的聯賽隊伍也是美如畫,但又能怎樣呢,能苟延殘喘下去也是不錯了,有人為其奮鬥,有人為其吶喊,也算是那一小朵的希望之花。


我覺得大家的回答都很棒,作為一個自己親身打球已經將近10年的業餘愛好者而言,我覺得對這個問題還是有發言權的。

我一直覺得打一場棒球比賽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因為你要拉上至少19個人,而且還得有能保證比賽質量的裁判,本身要找到這些人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當然也有人說從興趣愛好開始培養也可以啊,但我想說的是,能找到一個讓你可以培養別人興趣的又很安全的場地也不容易。

中國的公眾體育資源還是偏少的,免費的就更少了,大家想不花費任何成本運動,最好的去處基本就是大學的體育場了,而大學的免費體育場一般場地條件一般,有時候還會挪作他用。所以從最初開始,要普及棒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國內現在也有不少的棒球打擊館,可以讓不少人體會到棒球運動中最刺激的部分:打擊,但是打擊並不是棒球的全部,也不能讓人通過揮幾次棒就增加對這項運動的了解。更何況,要普及一項運動,必須普及規則,打擊過後有興趣練習的人不一定能過之後傳球守備練習那一關,對於很多規則必須親身經歷才能理解的棒球運動而言,這當中的過程還是太漫長了。

現在,棒球甚至不是奧運項目,國家也沒有花費力氣支持這一項目。北上廣這些城市會有很多業餘比賽,參加球隊的規模也不小,棒球甚至成了很多人體育創業中的香餑餑,但是沒有電視轉播意味著他們要宣傳推廣的最好辦法只能是從娃娃抓起。等到這些娃娃長大,或許中國的棒球氛圍會好一些,但你會發現,其實這些娃娃本身的數量也很小,並不能形成量變,更不要提質變。

因為自己玩的是這項小眾運動,所以發發朋友圈還是有不少朋友會感興趣,但是在大部分城市,可以比賽的場地都挺偏僻,這就為自己在朋友圈的推廣設置了一個不小的障礙了,畢竟僅僅感興趣並不足以讓一個棒球小白一大早出門趕往偏遠郊區湊個熱鬧。

自己也會帶一些朋友去棒球打擊館玩玩打擊,但這個純粹是讓朋友玩一下而已,畢竟人只有獲得成就感之後才會想要繼續嘗試,而打擊偏偏很容易讓人提起興趣然後就被澆上一盆冷水。

在成人圈推廣的同時做好少兒培訓,並且利用好僅有的場地資源和目前還算不錯的體育產業背景,我相信10年內,棒球的推廣會有進步的,氛圍也會變得更好一些。

當然,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契機,像許桂源、宮海城和強仁巴曾這樣在MLB小聯盟拼搏的年輕人如果可以站上大聯盟的舞台,他們就會是幫助中國棒球快速發展的「姚明」。

畢竟大家得知道,打棒球可好賺了。


為什麼棒球在中國不流行?——美式消遣在社會主義新中國

沙青青

2014-10-09 10:28

棒球在社會主義新中國

1952年8月1日,第一屆解放軍運動會即「八一」運動會在北京郊區進行。除田徑、足球、籃球、排球等常見運動外,「棒球」(Baseball)作為一項較冷門的運動同樣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當時,全國六大軍區及海軍、公安部隊皆派出棒球隊參賽,競賽場面之激烈不亞於其他球類項目。這也是新中國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棒球比賽。

眾所周知,棒球是一項起源並繁榮於美國的團體競技運動,亦被稱為「美國消遣」 (American Pastime)。19世紀末後,隨著美國經濟、文化及軍事影響力在全球的傳播與擴張,棒球運動開始流行於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加勒比及拉美等地。儘管源自美國,但新中國成立後,棒球運動仍迎來一段短暫的黃金髮展期。

1949年後,新政權對棒球運動持較為積極的姿態。1954年5月,國家體委審定並公布了《棒球、壘球比賽規則》。主要體育院校都將棒球列為主要球類課程之一,希望短期內培養一大批懂棒球的體育教師和專業人才。1956年國家體委正式提出要大力推行包括棒球、壘球在內的「比較新的運動項目」。同年4月,國家體委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棒壘球運動等級標準》,從專業角度確立了棒球的地位。

據統計,從1960年前至少舉辦過10次全國棒球大賽,其頻率和規模遠遠超過民國年代。比如,1958年底「大躍進」如火如荼之時,還在上海舉行過全國11個單位參加的分區對抗賽。然而1960年後,這項運動卻在中國大陸急速冷卻,漸漸喪失了競技體育的活力,蛻變為對外宣傳時的政治工具。

實際上,在1950年代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大力發展棒球者僅有中國,在蘇聯境內幾乎沒有一支棒球隊。此現象背後蘊藏的複雜涵義,也遠遠超出體育的範疇,與新政權的社會管制策略密切相關,涉及意識形態宣傳、統戰乃至外交等諸多層面。

「軍球」棒球

1952年第一屆解放軍運動會的競技場成為棒球運動的新舞台,必然強化了其身上獨有的「軍事體育」特徵。實際上,中共軍隊早在延安時期便開始接觸棒球,並將其納入「軍事體育教育」的一部分。1939年前後,部分來自「日本士兵覺醒聯盟」的日軍戰俘在延安及山西等根據地以棒球運動作為消遣,對此有興趣的八路軍指戰員隨後也開始學習並組織比賽。

1940年前後,在劉伯承麾下的129師的棒球運動尤為普及,還組織過專門的青年棒球隊及正式比賽。劉伯承對軍事體育非常重視,認為體育可以輔助軍事訓練。他特別提倡部隊打棒球,以此鍛煉臂力,對投擲手榴彈有幫助,而且器械簡單,花費不多,還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為了開展簡化的棒球運動,129師師辦報紙《戰場報》專門刊登了諸如《怎麼打棒球》此類文章,使棒球運動在基層部隊得以普及。以至於根據地傳唱的《體育運動歌》中,都有「打棒球……看誰的臂膀粗」之類的歌詞。

中共軍隊早在延安時期便開始接觸棒球,並將其納入「軍事體育教育」的一部分。

抗戰結束後,中共軍隊內部仍將棒球視為軍事體育予以保留。1948年4月,劉伯承在起草《關於大別山鬥爭與全局問題》的報告中,甚至還以棒球為例寫道:「我們今天擺的陣勢就像打棒球一樣,擺好幾個壘。」

1949年下半年後,由於相關軍事領導認為「棒球對鍛煉體力、視力,培養正規軍人勇敢進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敏捷靈活的動作、迅速果決的判斷力和配合系統等方面有特殊作用」,便號召在各基層連隊推廣。為了證明這種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軍事訓練,《人民日報》還發文舉例:「如某軍區戰士劉洪生過去打靶時,槍一響就要眨眼,命中率很低。自他練習打棒球後,槍響不再眨眼了,並大大提高了命中率。」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華北軍區幾乎每個團都有自己的棒球隊。在棒球運動開展特別好的團,「每個連隊甚至有兩個棒球隊,而且一般說都打得很好。棒球已經成為廣大戰士最愛好的一種體育運動了」。華北軍區之外,海軍的青島、吳淞基地及東海艦隊都曾大規模開展棒球運動。其中,尤以青島基地發展較好,加之青島海軍醫院中有一批日本籍軍醫,他們大多都喜好棒球,因此平時比賽練習都很多。

1952年12月,華東海軍司令部在上海建立了海軍體工隊,特別聘請民國時期中國最著名的棒球教練梁扶初為球隊的客座指導。西南軍區為了獲得好成績,還從各地抽調優秀人才組成棒球隊,專門進行數月的封閉加強訓練。期間,同樣邀請梁扶初入川講學,希望快速提高當地部隊的棒球競技水平。

首屆全軍運動會後,棒球在部隊中的流行程度愈來愈高,極大地推動了該運動在全國各地區、各層面的普及。劉伯承、聶榮臻、賀龍等將領均表支持,如賀龍在接見棒球名宿梁扶初時曾說:「你是棒球專家,才真識廣,希望在你指導下,把部隊和全國棒球搞起來。」1955年隨著全國各大行政區及野戰軍建制撤銷,原屬各部隊的棒球隊也進行了重組——將這些棒球精英全部抽調到北京,組建成解放軍棒球代表隊——八一棒球隊。其目標就是為了應付日後與美、日等專業棒球隊之間的比賽。1959年5月6日,第二屆全軍運動會開幕,參加棒球比賽的隊伍增加到了14支。

棒球運動作為軍事體育的發展與流行,客觀上使得「棒球」作為一種美國及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體育運動在新中國的社會環境中仍得以留存。1952年至1960年,全國性棒球比賽達10次以上。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時,包括解放軍在內的參賽隊伍多達24支。1960年全國棒球分區對抗賽時,八一、海軍、空軍都派隊參加。

棒球統戰:爭取「高知」群體

中共軍隊從事棒球運動,除了配合軍事訓練外,也是為了爭取日軍戰俘的配合與信任。韓戰期間,志願軍同樣允許甚至鼓勵美軍戰俘在戰俘營組織包括棒球在內的體育比賽。1949年前,除中共軍事系統外,國內喜好或從事棒球運動者,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多為畢業於國內知名大學或留學海外者。20世紀30年代,中國各大學之間的棒球比賽相當頻繁。1931年9月,上海市運動會的棒球冠軍決賽便是在復旦大學與聖約翰大學之間展開的。第二類則是長年生活在日本或東南亞的歸國華僑。新中國首批「棒球運動健將」李敏寬便是1953歸國的日本華僑,而擔任他教練的是同樣由日本回國、畢業於當地棒球名校——東京法政大學並參加過日本職業棒球比賽的劉賴章。

棒球運動的特殊性是由其主要參與群體的獨特性決定的,也正因為參與群體的「高知」特性,這項運動更多地被賦予了體育統戰的色彩。

各地組織棒球運動時,多會考慮到參與群體的特殊性,並鼓勵知識分子或歸僑參與,讓他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各項體育均得到了發展」。1958年全國11個單位棒球分區對抗賽中,作為棒球傳統強隊的上海就分為紅隊、藍隊參賽。這兩隊的運動員除了來自專業運動隊外,還有一大批來自大學、中學、研究機構、醫院,甚至有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其中,擁有大學學歷者近半數。他們大多在1949年前後就讀於上海各高校,或擁有海外經歷,大學期間學會打棒球。

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棒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北京隊奪冠,隊中多達9人均為日本歸僑,隨後均獲新中國首批「棒球運動健將」的稱號。1963年上海棒球隊撤銷時,全隊16名隊員中,大學畢業者3人、大學肄業3人、高中畢業者2人、高中在讀者6人,另有華僑2人;球隊主教練是民主黨派,之前還是上海體育學院的副教授。

以當時社會環境而言,這樣的人員構成無疑堪稱「高知群體」。因此有關方面也積極扶持,以期達到統戰之效。除了組織專業比賽外,各級主管部門還安排愛好棒球的華僑及其家屬從事這項運動,並作為改善歸僑生活的成績予以報道。例如就有華僑感謝黨和政府把「會打棒球的女兒被送到縣裡鍛煉打棒球」。另外,上海這樣棒球運動較發達的地區還要求各單位給予參加棒球運動的「統戰對象」特別假期。

此外,新政權還積極邀請香港、澳門選手赴內地參加包括棒球在內的各項賽事,繼而「壯大祖國的運動隊伍,為國家爭光」,並通過這種方式表示「香港的中國運動員,從來就有神聖而光榮的權利代表祖國參加國際競賽」。

棒球運動的特殊性是由其主要參與群體的獨特性決定的,也正因為這種獨特性,這項運動更多地被賦予了體育統戰的色彩。所謂「體育統戰」,與「文化統戰」一樣,在現代中共政權建設中,「皆大有工作可做」。

棒球外交:「打球是政治任務」

然而,無論是作為「軍事體育」,抑或「統戰體育」,棒球在1960年代盛極而衰,甚至一度在中國大陸近乎銷聲匿跡。

早在棒球運動流行之時,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國家媒體就已開始批評,多將其與美國式「腐化墮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相聯繫。在新聞報道中,稱美國年輕人虛度光陰「寄情於象棒球擊球率、投手得分和淫書淫畫等美國時行的荒唐玩意兒」。在批判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進一步指出「在美國,棒球運動卻變成了一種賺錢的大生意,受著壟斷組織嚴密的控制。近來隨著美國通貨膨脹、市場萎縮的普遍現象,壟斷組織操縱下的棒球業也愈來愈不景氣」。

由此,棒球自身的「資本主義特徵」在社會主義中國顯得愈加不協調。「反右」運動後,統戰策略已悄然發生變化;而在經歷「反對軍事教條主義」的風波後,原本一度支持棒球運動的高級將領紛紛失勢。另一方面,若希望通過體育比賽來進行國際交往,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宣傳效果。因為當時絕大部分開展棒球運動較好的國家、地區都集中在所謂「西方陣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大多普及程度較低,所以水平再高也不過是「屠龍之術」。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國家層面對棒球運動的支持力度自1960年後便大幅度減少,全國比賽相繼停辦,原本希望參加國際比賽的八一棒球隊也被撤銷。此外,國家體委甚至開始考慮在全國範圍撤銷專業隊並不再予以鼓勵。

時至1963年,除上海外全國各地專業棒球隊都已相繼被撤銷,僅存的上海隊也是「奄奄一息」。同年6月,上海隊最終難逃遭撤銷的命運。然而,棒球運動瀕臨消失的一刻,國際政治的風雲變幻又使它「起死回生」。由於地球另一端的加勒比島國的革命,而擔負起「體育外交」的政治任務。

1961年4月「豬灣事件」爆發,新生的古巴革命政權在成功擊退入侵後,正式宣布將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換取蘇聯的經濟與軍事支援。「古巴導彈危機」後,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領導層仍決定與莫斯科結盟,並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中國與古巴早在1960年便建立了外交關係。在積極推動政治關係外,中國方面也希望藉助體育、文化交流來增進與這個新興社會主義國家間的聯繫。

與此同時,中蘇之間的分歧已逐漸公開化、白熱化,雙方在各類國際場合中摩擦與衝突時而出現。蘇聯擔心中共在古巴影響力的擴大,憂慮毛澤東的「好戰」言論與卡斯特羅「狂熱情緒」彼此刺激,釀成更嚴重的國際事件。與之相對,中國希望爭取古巴在政治上站在自己這一邊,雖然無法像蘇聯那樣提供巨額經濟援助,但希望在政治與文化層面獲得其認同。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新成員,古巴在歷史上長期受美國熏陶,文化、體育等多方面皆與東歐、亞洲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大相徑庭。而棒球是古巴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早在1962年初,中國官方媒體在報道古巴「革命群眾新氣象」時提到「古巴全國有136個青年棒球隊,有21萬人參加了在哈瓦那舉行的全國棒球賽」。這使日後中國與古巴之間以棒球為工具,推動「體育外交」成為可能。

1964年夏,卡斯特羅在拉丁美洲體育場棒球比賽後接見中國游泳隊和體操隊,「他親自參加了這場比賽。在這場比賽中,他參加的奧連特隊戰勝了哈瓦那隊。中國運動員應邀觀看了古巴人民這一傳統體育的比賽」。中方也高度讚譽古巴的棒球水平,「無論是從普及或提高的角度看它,水平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古巴棒球球隊曾在去年第四屆泛美運動會上,以十三比一大勝美國隊而榮獲冠軍。美國佬想用重金收買這個冠軍隊,但沒有一個古巴運動員上當。這件事情至今被傳為美談」。

雖然棒球在古巴極受歡迎,但在社會主義陣營「曲高和寡」,蘇聯方面甚至建議古巴轉而發展足球。中蘇論戰正酣之際,中國為揭露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在《人民日報》上激烈批判:「有人竟借口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般不開展棒球,就要取消古巴的棒球,叫搞足球。這種違背人民意志的想法顯然是行不通,哪怕是在小小的棒球上。」

於是,1964年與古巴商討體育文化交流計劃時,中國方面主動邀請古巴派遣棒球專家訪問教學。據此計劃,古巴在1965年10月會派遣一支棒球教練代表團訪華,幫助培訓棒球教練,提高中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這是新中國棒球運動史上第一次涉外活動。不過,此時中國取消棒球隊已近兩年。

1965年10月10日上午,古巴棒球教練團由北京乘飛機抵達上海。作為「古巴勝利六年以來,這次是第一次向兄弟國家援助」。中方翻譯、陪同人員在交流中,非常留意對方的政治見解和表態。在國家體委定期上交的「活動簡報」中,絕大部分內容均與政治、外交相關,棒球等體育方面的記述反倒寥寥無幾。

古巴在1965年10月派遣了一支棒球教練代表團訪華,幫助培訓棒球教練,提高中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在國家體委定期上交的「活動簡報」中,絕大部分內容均與政治、外交相關,棒球等體育方面的記述反倒寥寥無幾。

雖然在古巴代表一再「強調了中古友誼,很感謝中國的熱情招待」,但對於一切涉及政治的議論都相當謹慎,不願輕易表態。在某次交談時,中方人員獲得一個很好的機會,試探古巴教練團對蘇聯的態度,對團長說:「南斯拉夫勾結美帝攻擊共產黨,把兩黨之間的分歧擴大到兩國人民的關係上,蘇聯雖與我們的關係很壞,我們人民還是有好往來」。古巴代表一聽話題轉到中蘇關係,便馬上採取迴避的態度,轉而談反對美帝的問題。

1968年12月底培訓結束時,古巴教練一再讚揚「從未教到過這樣幹勁足的好學生」,「在課堂上、運動場上紀律好,表現了中國同志組織性強、紀律性好」。但是,在政治觀念的宣傳層面,卻未取得明顯進展。古巴代表大多對「反修」話題毫無興趣。在被逼問時,他們只是喊幾句「反帝口號」應付。而這次代表團訪問也成為那個年代中國與古巴方面的最後一次體育文化交流。1966年,雙方貿易談判陷入僵局,彼此關係進一步走向了緊張與對立。隨著中蘇衝突的加劇,中古關係也逐步惡化,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恢復關係。

棒球未「棒」:復甦後的寂寞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方面積極恢複發展體育運動,另一方面則很明確地提出「在開展體育運動中,各級體育運動委員會必須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青年團,並與有關部門協同配合,使體育運動緊密地結合併服務於當前的中心任務」。在當時政治氛圍中,體育運動被視為「培養人民勇敢、堅毅、集體主義精神,和向勞動人民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各級黨委亦「將體育工作作為宣傳部門的業務之一」。

以此為背景,便不難理解棒球運動在新中國的境遇。時至今日,這項運動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可能尚不及1949年前。正如著名棒球教練李敏寬所言,「棒球是從美國傳來的,在1960年後的14年間,便在我國『自然而然』地被『改造』成了空白。為此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付出了成倍地代價」。

「文革」末期,棒球運動有了復甦的跡象。1974年,時隔13年後,棒球全國比賽再次舉行。外交、政治因素在棒球運動恢復的過程中,依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日關係正常化以及台灣問題的背景下,棒球代表團互訪成為中日交往的一種模式。1975年,日本「友好之船」棒球隊、愛知工業大學棒球隊先後訪華;旅日台胞棒球隊也於同年造訪,並在全國各地交流比賽。1976年,日本法政大學棒球隊及日本教練代表隊訪華。隨後兩年間,中國方面也相繼派出棒球代表團訪日。此外,國內棒球人士還常被要求在「統一戰線」發揮作用。1979年,台灣籍日本華僑蔡季舟作為代表參加國際奧委會名古屋會議。期間,中方團長宋中曾要求蔡季舟與台灣代表接觸,「找機會與他們談體育、敘鄉情」。

當然,體育作為外交或政治工具的情形,在世界各國均屢見不鮮。再以棒球為例,1975年美國與古巴之間嘗試在哈瓦那組織一次棒球比賽。美國國務院有官員提議效仿「乒乓外交」來推行「棒球外交」(Baseball Diplomacy),但該提議先後兩次被時任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拒絕。而在1980年代的韓國,全斗煥軍政府推行所謂「3S政策(Sports Sex Screen)」,即希望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職業棒球比賽等活動來消解韓國民眾日益高漲的政治訴求,此舉被韓國輿論稱為「國民催眠術」。


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校園裡棒球運動很常見,但中國校園裡棒球運動似乎很少見,這是什麼原因?有什麼可行措施能在學生中間推廣棒球運動?

看了其他回答,對於棒球運動本身跟歷史原因我就不再贅述了,基本也就是這些,作為一個校園棒球的親身經歷者,講講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雖然中國的校園棒球還未能與足球、籃球等主流運動相比,但同棒球自身比,近年來已經有了不小的發展,尤其在北京、上海兩地,各高校都建立了校隊,並組織了校園間的聯賽,其他如廣州、深圳、武漢、桂林、海南、廈門、新疆等地的高校也紛紛加入其中,每年夏天更是有全國大學生棒球聯賽,規模也一年比一年大。

為什麼不流行?

其實主要還是校方的態度,在中國,校園運動都是這樣子,學校支持,你才能發展,不然哪來的場地,哪來的器材,哪來的比賽經費?

很多人會說棒球場地在國內很少,沒錯,但其實在足球場完全可以進行常規的訓練,棒球比賽對場地的要求高,但是練習對場地的要求其實很低,揮棒練習甚至一個人都可以完成。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比賽少,在學生群體中構不成影響力,沒有興趣,何談發展。你出去說你是打棒球的,人家會問你啥是棒球,這你就很尷尬了。。。

但趨勢是不錯的。

在學校的四年基本都是跟棒球一起度過的,也見證了這幾年校園棒球的發展,不得不說日漫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棒球是日本最火的運動,漫畫中就肯定少不了棒球題材,最近在看的《鑽石王牌》也真的是燃爆了。而日漫在中國的流行,也就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到棒球的魅力,有了踏出第一步的想法,再加上各高校球隊的傳承、納新,我相信校園棒球終究會有春天的。

有什麼措施可以推廣呢?

最近樂視與MLB合作,在一步步推廣棒球,(雖然林依輪跟劉建宏的廣告真的是...)會讓更多的年輕人體會到棒球的樂趣,球季快開始了,希望樂視能有轉播,讓更多的人接觸棒球。

而對於校園的推廣嘛...

哦,有一個漂亮的女經理就夠了。


一個掩藏個人英雄主義於團體運動的項目,是不適合我國國情的


奇怪,為什麼棒球需要在中國流行??

世界上那麼多國家,大國也好小國也罷,也沒有哪個國家什麼都要流行的啊。英殖國家流行的運動美國人不一定玩,歐洲流行的運動俄羅斯人不一定玩,美日韓及中國台灣地區流行的運動歐洲人中國大陸人不一定玩,不是很正常么。當然,以體育的發達程度和主流運動的發展接受程度,美國應該是世界上最全面的了。

所以如果因為歷史因素,中國人接受並熱愛棒球,那麼自然就會發展得好。正如被殖民且懷戀殖民的日本和台灣一樣。但事實是,中國人不愛棒球板球冰球,中國人熱愛足籃排,熱愛乒羽,因為劉翔開始熱愛田徑,因為李娜開始熱愛網球,因為丁俊暉開始熱愛斯諾克。

中國人能通過熱情和遵循發展規律把上述運動搞火、搞好就很OK了。

中國人不愛棒球,只對棒球愛好者和部分日漫愛好者是個問題,對其他人不是問題。


中國不僅棒球不流行,而且板球、橄欖球、曲棍球都不怎麼流行。中國只是亞洲東部的一個普通國家而已,憑什麼要求別的地方流行的球類運動一定都要在中國生根發芽?


全世界195個國家,流行棒球的國家和地區一隻手數的過來。

這證明棒球運動運動本身覆蓋範圍就很狹窄,不具全球流行性。

所以中國為何要流行一種冷門運動?

反過來我還要問了:板球這項運動流行於十四億人中,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為何美國不流行板球?


知道為何中國乒乓球這麼牛么?因為場地需求小。知道中國足球為何這麼慘么?因為場地需求大。要求月底,玩的人越多。棒球是要在立體空間里亂飛的,先要有塊大場地,還要求周邊空曠。萬一大力出奇蹟,來個本壘打,陽台玻璃可受不了。而且就像前面提到的,一群小伙兒一人拿個大棒子溜達,學校家長會鼓勵玩棒球?


在國內棒球英豪沒有灌籃高手和足球小子火


棒球棍太有威脅了


簡單來說就是這項運動沒意思,不吸引人,沒有群眾基礎。

跟場地器械沒什麼關係。


我覺得吧,一棒子把球打飛,然後再找回來這種事,怎麼可能火起來么,萬一打破個玻璃,再砸到小朋友…


其實我同意「規則」太複雜的說法吧,大眾不起來

像我看個美劇,全壘是啥 還有什麼該不該打飛球什麼的完全搞不清楚

我對魁地奇都比這個清楚.......

然後拿普遍的觀眾(非體育愛好者)(也包括我......)來說吧

我們看比賽就是圖個刺激 看個結果 平時健身時玩玩而已

都不是很懂規則

籃球 足球 冰球 高爾夫 等等 我們就只知道要打進那個洞(框)

羽毛球 乒乓球 排球 等等 我們就只知道要打到對手接不了吧

射箭 x槍 等等 我們就只知道要盡量中靶心而已

馬術 跨欄 等等 我們就知道要跨過障礙而已

其他田徑的就是比速度要麼比高度

要麼就是 "沒水花誒"「這個選手長得比上一個好看」「英國小哥好基好帥嘿嘿嘿」「卧槽這男的不是那xx的前男友嗎」

如果要和我們提棒球(至少我身邊的人都是):

全壘打是什麼卵?

他躲他後面幹嘛?

他不中了么,幹嘛跑啊?

卧槽,這不怕擦傷嗎?

手套質感不錯,哪兒買的?

所以我身邊一般都沒有人看棒球。。。。。。。

所以我也不愛看棒球。。。。。。。

好了,你們可以嘲笑我了。。。。。

——————————分界線——————————

帶棒子去學校也不是不可能,像哆啦a夢裡大雄不也有時扛出門么

再說了,我小學鼓號隊還要帶大鼓,一個公交車上幾個懷著...哦不,抱著大鼓的男生擠在一起,畫面也是很美

什麼場地和安全問題,就那我小學來說,我記憶中幾乎幾十年前的小學裡,校園裡的體育設施有 羽毛球網(也可以打排球哦~親~) 乒乓球桌(整整8台,小學生不打球時跳來跳去也夠危險了吧,我二年級班上就有幾個人在球桌上磕壞了牙,記憶中是非常血腥的場面) 室內外都有籃球場 還有操場中央的足球場 我之前還看到過有老師組織打橄欖球(....但是感覺不是很專業的那種),甚至聽說最近我小學籌劃建個游泳館

可見,場地不是問題,而且如果政府願意撥款 學校想得更好的名聲 得到相應的生源和舉辦比賽的機會,特么建個飛機場我都不驚訝

而且就算學校里沒有,大家也會去營業性的地方練

比如撞球

還有我初中的時候,一個同學同樣也是我鄰居就有經常和他爸一起去打高爾夫

.....他爸給他辦過各種卡.......高爾夫 溫泉 鋼琴練習 釣魚( 不得不感嘆中國人會賺錢,我小時候去池塘邊我舅都是教我用手抓的。。。)

咳咳扯遠了


場地要求太高,地都給開發商了,比賽和訓練都難,平時要湊一起訓練都這個不來那個請假,長此以往再有熱情都磨平了。

基數少,來打的只要稍微能碰到/接到球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明明打的都一樣挫卻互相看不起(無形裝逼,最為致命)

圈子亂,去球隊的大部分都抱著「我是一個熱愛棒球的少年無論在哪裡打都可以」~~~~難以形成固定團隊,加上大家脾氣各有不同,都是工作黨/學生黨,很難對棒球抱有職業人士那樣的「不打棒球就會死」的熱情。在這一點上,玩家分野太大,玩不到一起。

作為體育運動,業餘棒球的觀賞性太低,不是我完爆你就是你完爆我,半天打不出/接不到一個球,觀眾會覺得很無聊的。

曾經我覺得棒球好玩,到後來真是越來越枯燥乏味,業餘比賽永遠都在拼基本功,作為組織者和觀眾,我真的很累。


不直觀,乒乓,體操,跳水這些即便是外行人也看得出好壞。國人向來以結果論英雄,說俗點就是幾比幾,像棒球這種半天不分勝負的運動不是逼人打瞌睡么?


我記得哆啦A夢裡面,

大雄,小夫,技安甚至靜香常一起打棒球。

但在日本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

常常空地被大人佔領,

一不小心棒球打出去,擊中了鄰居家的玻璃。

常常導致大家無棒球可打。

連棒球文化深重的日本都不能倖免,

中國的棒球紅不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真要是流行起來了,人人都可能是尼根。


作為一名在國內某高校打了三年球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一下自己的見解...

其實現在棒球慢慢已經火起來了,尤其是在北京,其次是例如武漢、上海、無錫、山東,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成立了棒球隊,無錫還有棒球基地,每年都會有至少一場的聯賽,起碼在青年已經有流行起來的趨勢。而且高校雖然水平層次不齊但氛圍還是不錯的。

加上樂視購買了至少三年的MLB轉播權,在國內看比賽的途徑更加容易了,留意了一下每場比賽差不多累積觀看人數差不多都有2萬,應該也算不錯的了。

制約的因素最簡單來說就是:資金投入、場地、安全、技術。每一項都是需要一定的投入。雖說傳傳球一個走廊的距離就夠了,但打場比賽需要的場地還是要半個足球場的,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租個場地的錢也不是個小數目,不像乒乓球支個案子就能玩。其次棒球手套其中的學問也很大,材質、品牌、尺寸對於新手來說都是令人頭大的選擇,價錢從300到2000不等,而且這是每個人人手必須的一個裝備,不像球棒一根大家還能輪著掄。其實最最重要的還是技術上的問題,現在的棒球運動還是靠「老師傅帶徒弟」似的教學(排除參加俱樂部和學校開課的),許多動作規範都需要現實中不斷糾正和練習的,一旦動作不規範又沒人糾正,越練越錯,傷了手臂肩肘,體會不到棒球的樂趣又怎麼能堅持下去呢。

其實吧,感覺這項運動未來有很大潛力,圈子也小,大家都在為了推廣這項運動打基礎,相信不久的未來,各位的孩子在學校的體育課項目里就能玩到棒球。

而且吧,這運動簡直就是精神鴉片,一旦愛上了就一發不可收拾,想想就熱血沸騰,其中魅力還是自己體會吧~


對於父母來說,棒球棒有用來打架打死人的風險,棒球球速快有打瞎眼的風險,棒球有砸破別人玻璃需要賠償的風險,所以……


推薦閱讀:

看到喜歡的人怎麼一步步靠近他?

TAG:運動 | 校園 | 棒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