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同濟大學國際建造節?

1.每年同濟的建造節都特別有意思,主要參加成員好像是大一的。

2.是否是開幕(6.6)當天領取板子當天搭建的(我感覺不是當天臨時設計出來的)

3.6.8一場雨就把紙板建造的東西全都毀掉了,這種建造節是否應該考慮天氣因素。

4.希望有人來答一下參加同濟國際建造節是一種什麼體驗。


謝@孫迅速 邀。我只在周六搭建的時候走馬觀花逛了一下,可能觀感稍顯膚淺。

先說積極一面:

1,增加了校際間交流。今年來了二十幾所學校共六十多組,主要是大一生。(去年倒是邀請了幾所重點高中參加,高中生非常的…逆天)

2,現場很歡快,如同嘉年華,雖然學生們都熬了幾夜,依然可以感受到熱情。(印象深的是有一組學生穿的T恤上印的都是一萬二萬,號稱搭建完要在亭子里打麻將^_^)。現在基本是建築城規學院在組織,其實校方可以多支持一下,和每年5.20校慶結合變成同濟名片的。

3,平均水準相當不錯,看到各種有趣的空間、光影、表皮、互動、材料等各方面思考。關於題主所問--紙板是提前加工好的,現場拼裝。比如清華,是提前兩天到的,先熬了兩夜切割紙板和準備工作。設計就更早了,像我知道的清華、上交都就提前在內部搞了個設計競賽,最後選出一組來參加的。同濟因為全員參加,沒有競賽,但也是提前的。

然後說點critical的:

說是建造節,其實更像1:1立體構成,熱鬧有餘,對建造、材料的專業性探索則不足。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紙板本身就是種比較抽象的材料,其僅余的微弱的一些物質性材料性也被大家多年來探索的差不多了,類似手法的重複出現,幾年下來就有些疲了。聽聞今年四牌樓友校的建造節用了竹子搭建,材料上可利用的點鮮明多了,難怪不來和我們一起玩耍了。

2,參加的組多了,固然熱鬧,實則每組能分到的經費和資源都很少,沒有辦法做更深入的研究。(作為對比,AA每年有一個intermediate studio專門設計pavilion,一輪輪篩選和發展後有一組會在夏季學生展期間建造出來。且每年材質會有所不同,有時是張拉膜,有時是膠木板,有時是混凝土板)

3,和有些老師有同感,對最後評獎標準略感困惑,不知其評判點到底在哪兒。

最後放上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打破了一般對紙板這一材料的思維慣性,創造了簡單但動人的空間。

圖片來自陰傑前輩的公眾號"天天早安" ,侵刪。


謝喵。

答主是同濟大一規劃學生,參與了本次建造節。【作品三等獎,補圖在文末】

po一下得獎作品名單及照片,轉載自學院微信平台。侵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M2NzYzOA==mid=205663476idx=1sn=67d9f22598a2450615b26ec607deb59a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就同濟來說,是建院大一11個班級全員參加,每班分三個小組施工,每組7-9人(視班級人數而定)有大約兩周時間準備。

其他學校和班級的情況不完全了解,就說一說我們班的情況。

1.前期準備

建造節是同濟大一的一個傳統項目,可以說從學期初老師就會提起建造節的重要性。老師也會強調一下獎項的重要性和對以後的幫助。

第一周是收集紙板建築的相關資料和看往年的獲獎案例。主要是從別人的作品中獲得靈感和明確什麼結構和形態是做過的,有什麼不能做。(這一點非常重要,後文還會接著提到)然後開始兩人一組出草模,通過篩選一輪輪挑出最後實踐的方案。然後由設計主創帶隊選人加入施工小組。本班專業課老師連續斬獲7年金獎,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前期被虐得不輕。最初一輪出方案時無人入選,一直到第三輪才定了兩個,建造節當周周三才確定第三個方案。

關於防雨的考量是有的。往年這個時候都在下雨,會提前刷清漆綁膠布蓋防水布。結構的設計上也會強調用到利於導雨的結構【反正看到類似會盛水的會直接斃掉噠…當然今年施工的時候是大晴天,所以後來也就並沒有很重視了。

在周一時每組領到40張1.95*1.5m的瓦楞紙板,膠帶麻繩栓釘若干。自己採購了鋸子電鑽等工具。利用課餘時間加班加點。周四開始建院b樓d樓通宵開放。根據複雜程度和工作進度每組投入的時間不大一樣。本班的一組是沒有熬到12點之後,另一組連通兩宵才趕工完成。其中的體驗寫起來非常煽情,總之是一種累並快樂著的體驗,反覆推敲,互相鼓勵,不停地學習和探索。有空再展開寫。

我們組周五通宵將所有牆體和屋頂的構件全部切割拼裝完成,周六8點前將地基鋪設好。然後靜待正式開工。

2.建造過程

本次建造節的主題是「微社區」,兩個班共同圍合一塊場地,形成自然的社區結構。(雖然似乎都並沒有著重表達主題)。建造節當天十分熱鬧,有嘉年華的即視感,但是作為參與者心理還是有點緊張的。(畢竟不知道最後能不能站住)大家將事先做好的部件進行拼裝。施工時間是早上9點至下午5點,當天氣溫28度,日光熾烈,對體力的消耗還是很大的。基本上在5點之前各組的房子都建好,會進行一些加固處理和裝飾,比如燈光的布置等。5點至6點是評委打分時間,評委是來自各個國內外學校的老師,手中拿著表格在每塊場地附近看每一個房子。

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向各位評委介紹方案,拉到評委進入我們的房子中,擬好要講的設計理念,我還寫好了一些英文的介紹詞。(到後來看見手裡拿著表格的評委就直接撲上去了呀!)中英德三國語言賣方案,真的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到了晚上,建院的廣場上舉辦了音樂會,社團學生和老師一同表演,與燈光相融氣氛甚佳。我們在自己的房子里吃炸雞披薩喝可樂啤酒,興奮得不像熬了兩晚的人。最令人激動的是專業課老師和我們相酌暢聊了青年時的經歷,似乎大一一年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喝到微醺,吳志強老師和李振宇老師來到了我們的房子,坐下來與我們聊天,氣氛一下子燃了起來。得到這些只敢遠遠仰望的人的肯定,也許會成為一輩子難以忘懷的記憶。

3.一些閑話

關於評獎:其實我覺得大家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普遍沒有什麼功利心,對於獎項也沒有過多的追求。反而是我們老師比較看重(也許是偶像包袱,笑。

但是最後結果出來,大家的爭議也是挺大的,比如某些單體的構成方式已經在往年出現過多次,比如某些房子的屋頂沒有進行限定,比如某些結構非常不穩定,比如其實是要平衡學校之間的關係(不展開)。

其實建造節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過程,評獎應當是對往後教學的一個導向,老師們笑言:「紙房子告別了古典時代,進入洛可可時代。」其實洛可可也不是不能做,正如我前文提到過的,做過的結構不是不能再嘗試,站住巨人的肩膀上也許能走得更遠。

可是我覺得更應該鼓勵從未出現過的形制與方式。

關於發展:同濟建造節已經第八年了,每年都是用紙板,其實關於這種材料,8年的時間已經將其性質挖掘得差不多了。發掘其他能夠進行建造的實踐模式勢在必行。

各個學校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建造節,比如東南大學使用竹子作為材料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聽聞明年似乎會減小本校的參賽規模,做更多的創新,也許會讓建造節煥發更多的活力。

今年邀請了很多國外的院校,感覺國外的同學們思維方式和我們還是有區別,比如包豪斯的編製方式就令人耳目一新。不失為一個拓展眼界的方式。

關於體驗:啰啰嗦嗦這麼多,還是說一些私貨吧。

一起躺在d樓大廳疲倦地相視一笑,這是關於合作的理解。

畫草圖,算數據,建模型,打洞擰螺母,這是關於建造過程的理解。

向老師介紹,迎接老師們的評價,這是關於競爭和規則的理解。

來來往往的人們主動走進我們的房子,有孩童有成人,有同學有師長,進入的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這是關於建築精神的理解。

這幾天過得像夢境一樣,瘋狂的熱愛和執著,雖然終究雨打風吹去,卻永遠留下了一些觸動。這也許會是我們以後成為建築師,規劃師,景觀師後對於建造本身最初的理解吧。

無論如何,建造節都是大一一年最好的回憶。


可能在一邊看的人會覺得很有意思,但參與者會有更多的體會。

作為大一建院學生,參加了這次的建造節,先解答題主的問題,再簡單談談看法吧。

紙板不是當場領取再加工再搭的。。那根本來不及。 提前一個禮拜拿到紙板,一邊設計一邊嘗試,在6.6號前連通了兩宵裁完了紙板零件。

關於天氣問題,每年都這個時間啊...而每年這個時間都下雨(シ_ _)シ 看著自己搭出來的東西變成一坨一坨心裡真是非常難過。。

關於體會,可能多年後我們不會記得自己拿了什麼獎,但一定會記得裁紙板裁到拿不動刀,跪在地上裁板跪到膝蓋紅腫,一定會記得一起通宵到癲狂,半夜叫來的外賣,一定會記得撐不住時隨意躺在地上小睡,一定會就記得全身上下莫名奇妙的傷口,一定會記得瓦楞紙板滿天飛的微妙氣味,也一定會記得那個烈日晒到皮膚髮紅,最後搭完全部癱倒在地只會傻笑。

這並不是一個比賽,而是一群未來的設計師們為了自己想呈現的東西做出的努力。

最後想說,超級超級愛自己的房子。(雖然最後沒拿獎...)


同濟建造節,一種古老的求雨儀式。

————我是更新的分割線————

一年前的答案了。

其實我是天大的233

然而建構節在哪兒都是求雨儀式呀╮(╯▽╰)╭

去年評圖當天答主冒著暴雨去保護作品!

雖然我們的是木頭的!

但是我們偷偷用了乳白膠啊!

紙板組還沒評圖就塌了好幾個啊!

根據前方現場發回的報道!一場大雨過後同濟建構節現場一片狼藉!

今年!答主大二了!

今年大一先評紙板再評木頭!

然後!評紙板組當天!又是瓢潑大雨!

評木製建構當天!萬里無雲!

這不是和紙板過不去么。。。


利益相關:同濟建築一年級 建造節入(mei)圍(you)獎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呀

1.同濟的參與者均為大一學生,可能會有一些學長學姐搭把手裁板子啥的。有人說老師出方案這在我們班是不存在的。我們組到周四才定方案,有一位老師應該直到當天下午五點完工前都不知道我們的房子長啥樣。至少我們班老師對方案推進的參與是不高的。

2.紙板工件是提前加工的。我們組是周四開始做,周五下午完成絕大部分工件,周五晚上通宵做連接試驗和出圖。很多別的學校的同學採用提前機器切割,就我所知北建重大均是如此。

3.關於防雨。個人認為如果不像重大那樣不計人力物力貼膠帶的話,在設計上的其他考慮基本沒有什麼用。(上清漆也是一種流傳許久的方法,但是我們組認為塗漆之後的紙板太難看了)紙板這種東西本來就不防雨,甚至不需要下雨,上海的潮濕空氣就能破壞不少紙板房。其他答案裡頭提到什麼排水什麼我覺得都沒什麼意義,個人觀察是水滲入紙板破壞內部結構使紙板變軟才是最致命的,在有可能積水之前紙板早已經軟掉了。

然後說評價:

1、今年的建造節個人認為是相對成功的。規模上空前,各組的作品裡有不同的思考。比如西建可變的建築,北建的新結構形態,天大的交互概念,包豪斯的編製,凡爾賽的表皮,同濟歷建組的空間等等。雖然不知道往年的情況,但是就與往年的獲獎作品相比而言,很多組試圖追求造型以外的東西。

2、材料。雖然今年有許多新的想法,但是紙板這種材質的特性里可挖掘的東西並不多了,在對材質的處理方式上創新乏力。簡而言之,快要玩不下去了。

3、關於任務書與主題。我們拿到的任務書和之前的並無二致,充其量改個主題的名字。然而這個主題在評價的過程中並無卵用,大部分的作品在設計中也沒有什麼挖掘。包括今年試圖讓兩組共享場地,理論上能促進交流形成「微社區」然並卵,連同濟的參賽隊之間設計過程中都沒什麼交流,更別提其他學校之間。

4、最終的結果不是很懂怎麼評的。其實我是期望能給每個作品一個評語的。

5、賽會在組織上還是有些缺陷的。作為同濟的學生我們組在評分表上的班級號被印錯了卻不知道去找哪裡反映和解決這就有點搞笑了。

上個自己組的圖

最後這張不是自己拍的,出處見圖 侵刪。

體驗再說


沒有規則,沒有主題,沒有標準,沒有底線。純屬哄小孩的六一節鬧劇,小圈子的一場自嗨。

同濟學生,2012年同濟建造節參賽某團隊核心。有同屆的朋友會有印象,2012年冠軍是中國美院的方案。大概是做的一個涼亭,用切片向內延伸,挖出空間,光影效果不差。

然而:紙板材料規格尺寸超大,跟大會要求的完·全·不·一·樣,作弊。把任務書里赤裸裸的「防雨」、「可居住一晚」扔掉了,第二天一早就下雨,直接證實了這一點,漏雨不說還濕了垮成一攤,違規

然而,作弊者拿下了冠軍,違規者成了表率。作弊了嘛,效果再不好豈不是廢物。我們不是唯一一組表示無語的,大家都在冷笑,感覺自己這麼兩個星期的時間被玩了。

建築學語境下對「功能」二字的討論很廣泛,暫且不表。如果主辦方都不尊重自己給出的規則,這比賽還有什麼意義?玩蛋去吧。

不知道最近幾屆有沒有好些,目測還是一個德性。這樣下去,同濟建築的排名再衝到世界前列,衝進前十前五又如何,也還是個只懂趕時髦的三流大學,無以服人。

我黑母校可以,其他人別湊熱鬧。


利益相關:非同濟學生,去年參賽(那年主題應該叫「風語築」

我來填坑了。

看到很多答案里說都是大一的學生參賽,其實這句話不完全對,作為全國最水的大學,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每年派的都是大二的學生參加,可能是作為學長學姐的成(YOU)熟(YUE)心態使然,造成了我們後期嚴重的作死。

比賽前大概一個月的時候,我們進行了方案的選擇與優化,確定了一個聽起來在技術難度上要求很高的方案,特點是一方面有大的懸挑,另一方面是不用任何粘合,完全靠單體的插接進行形體生長。(單體是由一個菱形折成的,角度和凹槽深度都調整了很久才得以適合。

下面這張是1:20的模型,樣子像浪花一樣,我們給它起名字叫「潮」(反正怎麼都離不開水這層含義)。模型做出來的時候,看起來酷炫的要上天了,八個人都流下了自己好激(NIU)動(BI)的淚水,殊不知真正的作死就要到了。

==================作死分割線==================

大模型根本搭不起來啊!!!!!

瓦楞紙太軟了啊!!!!

一頭觸地都立不起來啊!!!!

要死了要死了!!!

瓦楞紙的切槽用一兩次就軟了啊!!!

5層瓦楞紙整晚整晚的切,手都要失去知覺了!!

幾個1米8+的男生就這樣苦苦撐了幾個晚上QAQ

幾晚痛苦和絕望過後,我們終於冷靜了一下,發現重新做方案已經來不及了,也可能是出於對「潮」的某些特殊情感,幾個人便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讓它立起來(這句話聽著怎麼有些黃暴?)

那段時間,我們白天渾渾噩噩的應付著課程,夜裡便整晚整晚的在系館大廳里,一遍又一遍的嘗試,修改每一個小角度和切槽深度,用盡了各種辦法和努力。

終於到了比賽前一天,我們連夜做了一套100多個新的單體,在室外施工區域昏暗的月色下,又熬過了最後一宵。

比賽那天,我們帶著沒成功幾次的方案,懷著忐忑的心,在六月熱辣的陽光下,一塊一塊的完成了搭建,雖然刮著小風,可我們的「潮」竟然認真的立起來了(淚目QAQ

正好是一整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回想起比賽那天的樣子,已經沒剩多少記憶了。

更多的是比賽前的那一個月,在系館空蕩又昏暗的大廳里熬夜通宵,我們一邊切板子,一邊講著葷段子,一邊輪流請大家吃宵夜外賣,偶爾在冰冷的地上席地而睡,偶爾為了方案的一小個點爭吵撕逼,那些屬於19歲的熱烈真摯又激情澎湃的日子,將會是長存於我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

以上,TT


通宵,辛苦,快樂。

當然不是當天設計的,早就開始做,那天相當於把所有的組件搭起來了。

我認為是應該考慮天氣的因素的。紙板濕了後來全成廢品了,你要知道,一個建造節用了多少紙板,若不可回收,太不環保了。建造節本身激發創新能力的初衷就失去了意義,成了一場作秀和浪費。

總言之,每個組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有開心的,不開心的,通宵的,不通宵的,然而無論如何,一定是大學裡一段不會磨滅的記憶。


可恥的匿了,

我只說很多學校的方案是老師的,同學們只負責建造,就成了建造節了,

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其實,主辦方的任務書是有防水要求的,

以下是任務書

本次紙板房建造的主題是「微社區」,意指學生在規定時間和規定範圍內自主建構的臨時性、物質性空間社區的同時,還會平行產生一個通過各種信息手段、由學生自發形成的一個跨越國家、地區與城市的網路社區。在這個自主建構的過程中,個體成為空間建構與社區建構中的主體和中心,整個結構將呈現多元與均質的狀態。

每組同學的立意格式均為「微社區-XXX」,XXX可以是結合身體動作的前區活動場所,比如以坐為主的棋牌室,以站為主的果汁店,以坐站為主的創意格子店。不過注意,紙板房的後區必須是私密性質的睡眠區,且要有設計手段與前面的公共區分隔開來。

紙板建築沿主要街道布置,建築需保持街面的連續性。 每棟紙板建築建築面積標準為 8 平方米。

單體建築:每棟紙板建築必須面向街道有明確的開口-形成臨街面,建築內部空間要求有「公共」與「私密」的層級關係。要求單體建築的材料使用能充分發揮瓦楞紙板的材料特性,建築空間、結構和圍護達到一體化,其基本結構單元與整體結構形態呈現清晰的邏輯生成關係。

一體化,其基本結構單元與整體結構形態呈現清晰的邏輯生成關係。

各參賽隊需對材料實體進行性能實驗,並運用建築結構力學和建築構造一般原理,建造一棟紙板建築。通過該實踐,學生需關注如下方面:

材料性能方面(材料的視覺與觸覺效果、物理性質、加工方法、表皮肌

理);

結構構造方面(結構穩定性、構造功能性、節點表現性);

建築物理方面(防雨、防潮、通風、自然光照);

使用功能方面(集體活動時的聚合要求、寢卧體驗時的睡卧尺寸要求);

空間尺度方面(滿足集中活動的站、坐尺度要求、寢卧體驗時段的滿足小組成員的躺、卧尺度要求

建築體量為2米(面寬)X4米(進深)X2.1米(此為最小室內凈高,建築層高2.7米——3米),建築出入口只考慮2米面寬處,建築的空間序列必須滿足公共(社區交流)——私密(8人睡眠:該紙板建築必須滿足參賽隊成員能安全舒適地在內居住一晚的層級)建築臨街立面應該完整連續。

建造技術:基礎部分:五層瓦楞紙板或包裝紙板箱+金屬連接節點/麻繩/封箱帶

結構與圍護部分:五層瓦楞紙板+金屬連接節點/麻繩

建築剖面:由下往上分墊層(防潮層),結構層,使用空間,屋頂層(防雨)

形態生成:A 整板 B 積聚 C 切割 D 其它

結構關係:A 整板(整板加厚或整板加肋)B 密肋 C 多層膠合 D 柱.梁.板 E 單元插接 F 其它

連接節點:A 紙板插件 B 金屬構件 C 繩線捆紮 D 膠帶 E 其它

只是,大家基本不按任務書來,晚點把任務書發上來


謝邀 @孫潔 。答主外校建築學一年級,今年建造節入(an)圍(wei)獎。

第一點和第二點一起講。每年的建造節同濟邀請的都是建築學一年級生,每個外校代表隊的人數好像都是8個(當然也存在有學校多帶人來參加的情況,畢竟這方面也不好管理),現場搭建的是我們,但是在前期準備階段,很多事情還是依靠帶隊老師和高年級的學長學姐們領著我們來做。設計和試驗都在本校做好,在同濟主要就是按計劃施工。因為工作量頗大,僅僅是施工,時間也非常緊張了,搭建的前一晚切板切到了夜裡一點多。。

校內設計階段↑

材料方面呢,因為瓦楞板的花樣差不多玩完了,同時也考慮到防水問題,今年主辦方更換了使用的材料,將瓦楞板換成了所謂PP中空板,想了解此材料的細節可以百度。相比瓦楞板,PP中空板不僅防水,順紋理方向的抗彎能力也明顯增強了,有了相當的彈性。新的材料有了新的特性,也給設計帶來了新的靈感。材料一拿到手,帶隊老師就說今年可能會有不少隊伍會利用新材料良好的抗彎性能,採用以往瓦楞板難以做到的跨度大一些的拱形設計,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天氣對作品的影響大大減小了,但是在我們離開上海之後一兩天,前方就傳回了作品倒塌一片的消息(我們學校的還安然無恙hhhhh),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分享現場照片 最後兩個就是我們隊伍的作品啦↑

下面說說我的一些感受吧。首先確實是看到了一些差距,老八校與普通院校,國內院校與國外院校,各自的設計還是有不小的差異的,也算是稍稍激勵了自己一下吧。

搭建的過程簡直酸爽:一是累,建造節和我們的大師作品分析撞在了一起,在去上海之前我剛通了兩宵。。夜裡回到賓館基本上是頭沾到枕頭就能睡著,在施工場地躺在板上也能睡著。建造完成那一夜按理說是要求我們在作品裡住一晚的,別的隊伍帶來了桌游和撲克什麼的準備嗨一晚,我們全部回賓館睡覺了,把工具丟在了那裡替我們住了一夜233;二是容易受傷。。尤其是今年的材料還特別鋒利,美工刀就夠受的了連板子也會把手劃開,主辦方發的手套戴上太滑大家最後都丟到一邊去了。

在試驗階段,去年參賽的學長學姐為了提升我們的士氣還請我們去吃了頓飯。在這裡要好好感謝他們在自己也很忙的情況下幾乎每天都能抽出時間來指導我們的設計和建造。

帶隊老師也是非常萌的人,跟我們談笑風生,還帶著我們去吃了一頓龍蝦感覺很開心。

學校是按作業成績選的隊員,五個妹子三個漢子。還沒去的時候老師開玩笑說三個男生要遭殃了肯定累得不行,但是建築的妹子就是不一樣,切起板來有時候比男生還帶勁hhh大家都是好樣的,和同學們一起玩耍真的是十分難忘的經歷。

工具差點丟了個精光。果然不管在哪裡都要注意保護工具。

同濟干訓樓的賓館裡居然沒有無線網,過了三天沒網的生活。。還有去年提供的早飯今年也沒有了。

另學校里的氛圍真的好↑最後得說,在同濟見到了一個重要的人?


答主交大大三工造的學生,剛參加交大建造節,有些體會,來強答一番。

第二名,來自微信的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4Mzc3Nw==mid=2650536852idx=1sn=aa31c2af1aa6224e6c6fcb7a858d3b31scene=2srcid=0513tzg7fKjsWOkSOYD6PgTQ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與同濟大學不同的是,我們用的是竹材料,對於同濟大學的建造節也有些耳聞。建造節的目的無非是用簡單可操作性強的材料完成集力學,建築,設計,藝術的作品。同濟使用紙板也很悠久了,求雨效果極佳,也不環保,好在價格低廉,可塑性極高,面的形式和建築比較吻合,結構的連接方式非常多樣。相比,我們的竹構也有自己的特色,速生材料,有非常的韌性,在川蜀地區很容易獲得,而且還抗震,最最主要的是不會下雨沒呀哈哈哈哈哈哈

說說搭建過程:

1. 選模型

我們是以班級為單位,每個人出一定數量的小模型,經過幾輪同學和老師的共同投票和篩選,選出來的。

在挑選模型的過程中,同學們和老師先從「顏值」進行投票,挑選約二十個模型,然後從它的可實現性(因為小模型是用膠槍黏起來的,和現實搭竹子在受力上有差別。比如,如果太多節點集中在一處,很多竹子的重力集中在一根竹子身上,或者尺度變化很大誇張到飛起,都會導致可實現性為0被pass掉)

2. 連接方式

由於竹子本身的纖維全是垂直一個方向生長的,如果在竹子上開口可能會導致一整跟受力的竹子劈開,而且竹子不像木材,一根竹子不可能頭尾一般粗,所以連接方式不可能只用一種。

3. 燃後,就開始搭啦~

哼哧哼哧的抗去展示地點。。

組裝。。

然後就完成啦~

全班分為四個組同時搭建三個竹構,為同一系列參加建造節。

上圖就是我們組啦~

感受:

整個過程非常充實,四天從買竹子到搭乘,強度非常大。大家都是產品設計的學生,並非建築專業,沒有相關基礎,對節點的連接方式也是自己一點點摸索和試出來的,很有好玩,很有意義。

評選的過程中,評委饒有興趣的帶著「學藝術的」的眼鏡打量著這個以建築構架形式為主的作品,想必在大眾眼中,對「學建築的」和「非建築的」已經有了固話的標籤認識,然而學科間的界限在現在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邊界的拓展和融合了吧。

建造節的評選也看了其他學校的作品,有的添加了綳布,給以線為組成方式的竹子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有的在功能性上做了很多功課,比如添加座椅,供人休息;還有隨著人在竹子中間穿行,通道空間的變化讓人有一種「呼吸」感,這是在人和竹的交互上;還有在竹子的特性上,比如彎曲,讓竹構有很強大的張力等等

總之,是我很喜歡很值得回味的一次體驗。

真棒~


單說建造節下雨這件事情,幾乎每年建造節前後都會下雨,這其實是對紙房子的一次考驗。 拿今年來說,一晚上小雨,紙房子只倒了一小半。然後又是一天一夜的雨,其他房子都倒了,但重慶大學代表隊的依然挺立。可以看出今年大一的水平和態度都是非常好的。

要想下小雨時不倒,主要要注意三點。第一,注意屋頂的排水設計,不能積累過多的雨水荷載。第二,是結構足夠強,能夠承受超出預定的荷載。第三,是把結構構件保護在其他構件之下。 這三點對於紙板是很難實現的,對於沒有修過任何相關課程的大一學生來說更是困難。

這些房子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合工大代表隊的。結構很清晰,荷載構件和被荷載構件區分的很清楚,彷彿能夠看到力線在房子中涌動;在符合遮雨的要求下,風環境又營造的很好;關鍵是手法十分乾淨純粹,幾個動作就實現了整座房子,毫無增減修改的痕迹 ,很有後結構主義的感覺。很難想像這是大一學生的作品。

至於重慶大學的那個,主要是態度的問題。為了防水,用膠帶仔仔細細地包裹了紙板,本身又是通透不考慮遮雨的,因此也不積累雨水荷載。

(都是個人見解,水平有限。當時又是交圖前一天,沒來得及拍照,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也許有比合工大更好的作品)


今天去看了,還是不錯的

首先,同濟是建築專業的佼佼者,舉辦這樣的建造節對學生的建築文化學習以及交流還是十分有幫助的。

其次,今年是第三屆,請了外面的專家和日本的建築師做評委,相信還是很權威的,但從獲獎的設計里就能看出來,還是符合日本建築風格的品位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tubenfilm


我文科生啊,完全沒有專業知識,單純從側面說一下感受。

我老哥在同濟建院待了好多年了,真的很多年,從我小學讀到大學他還在同濟待著。

從他第一年讀本科就和我講過這事兒,熱情地給我展示他們組的設計圖和最後出成品的圖(那時我才剛上初中我懂個什麼啊)。對此我想他是喜歡並且難以忘懷的。

現在他都是個老油條了。但是去年,大概距當年送我哥來上大學有八九年了吧,他帶我去他們系的樓,路過那一塊空地,他指著那裡說,每年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活動,你聽說過沒,建造節,我以前也參加的過,讓我們用紙板搭房子,你還記不記得,我和你說過,就是我大一的時候啊......

想想應該是很棒的吧。


同濟大學建造節最開始是同濟建築與城規學院大一學生的一項小組大作業,基本都是在每年5月底6月初,作業最開始說直白點就是硬紙板搭房子。後來規模逐漸變大,邀請土木學院和一些國內高校的大一學生參加,期間有幾屆有邀請上海幾所高中的學生參加。2015年沒有邀請高中學生參加,但應該是第一次邀請國外高校學生參加。

比賽感覺更注重創意和設計思維,並不強調要防雨等實用性的要求,當然做出防雨的也不錯…

最初有的組好像就是提前幾天製作,到當天還要繼續,也出現過施工時間截止做不完的情況。不過現在大家可能提前得比較早了。

除了顯而易見鍛煉設計思維之外…這個活動感覺很能增進大一剛入學同學之間感情,很鍛煉動手、合作能力,個人雖然是土木學院的,但感覺這個是我大學參加過最有意義的活動之一。


題主有沒有看今年的建造節?畫風與往年非常不同哦。

我不是參加者,但參觀時是非常感動的。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先跑一下題,開一會er腦洞。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讀過文丘里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這本書?

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這本書中,文丘里著重強調了建築向大眾傳達信息的作用。拉斯維加斯著名的商業帶上充斥著廣告牌,標語,大量象徵化的建築。即使拉斯維加斯的建築物在距離上遠離主街,這些具有明顯直觀性和表意性的「符號」也可以吸引和引導主街上的行人和車輛。

拉斯維加斯向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奇怪」的世界。在這裡,「符號」比建築空間本身更重要,它幫助當地的建築物成為一種易於理解的「語言」。

結構的大街

同濟建造節活動每年邀請數十所國內外大學的大一新生參賽,利用指定的材料臨時搭建小型的「板房」。建造節活動要求參賽者在每一件作品中表現出對當今建造結構的應用思考。

今年這屆的建造節還有一個特色是強調友好的鄰里關係。所有的建造物面對主街依次排開,形成了一個活潑熱鬧的街道氣氛,遊客們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穿行。

這裡我拍了一個鳥瞰的視頻,速度快進了10倍,展示行人是怎麼在這條大街上穿行的。

視頻封面2016同濟國際建造節—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同濟建造節所形成的「建造的大街」與拉斯維加斯類同。建造物作為語言向公眾傳達信息的職能被無限放大。只不過在拉斯維加斯中,建築的象徵符號特徵被最大化地呈現出來。而在這裡,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一種對結構的思考,「結構的語言」主導了建築本身的空間,被最大化地傳遞給觀眾。在步行的過程中,行人就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建造思想,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建築構造所帶來的衝擊。

大連理工大學 | 2048

合肥工業大學 | 輕與光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影·舞·蓮

交互

在這一屆建造節中,歷屆使用的瓦楞紙被新的白色pp板材料所取代,抗壓和彎曲能力大大增強。設計師們利用這種材料打造了更加堅固,豐富的空間,為人們與這些建造物交互提供了可能。

「下面本來是我辛苦做的一大波gif動圖的,展示小朋友在如何在這些建造物中鑽來鑽去。可惜知乎對動圖不支持,只能放靜態的了 (;′??Д??`),查看動圖就去文末掃碼吧。

秋風茅屋,外形雖然比較封閉,

但意外地吸引了很多孩子們到裡面鑽來鑽去。

內部的空間也是完全內向。

詩一般效果的屋頂。

編織星雲

中央美術學院 | 穹

對於每一個愛設計的人來說,暢遊整條大街,不斷遇到因對建築結構的不同想法所做的作品,就是一種幸福!作品留到6月17日,如果還沒去就抓緊吧~

上面這些內容其實出自我的微信公號:設計眼,

我其實還拍了一段 Go Pro 視角穿行整條街的全過程視頻,放在公號文章里。

看動圖和視頻就搜索公號:設計眼,輸入關鍵字:建造節 來觀看吧。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作為同濟規劃大四的同學,看到這個就回答一下。其實就是曬(自)曬(吹)照(自)片(擂)

這個設計是我做的,相比於其他奇奇怪怪的建築,而且越來越相似,我選擇了一個方方正正的設計方式,空間很大,光影效果很好。最後是銀獎(最佳空間獎)

(大雨後,很多紙房子都倒了,被清理走,我們的還在)

至於這個意義,我覺得認真做的同學收穫還是有大,但是每組14個人左右,肯定有一些同學水掉,而負責的同學天天熬夜(至今我還是很怨念一些只顧自己,不管團隊和集體的人,見到這樣的人就煩)

最後希望大家開拓思路,不要追求奇怪。

平靜安詳的建築最好看


第一次去看見建造節,自己不是建築專業出生的,從沒做過這種東西。不管是建造者還是觀賞者,大家都其樂融融,覺得這種經歷很有意思。

放幾張當時拍的照片。

貼兩個相關鏈接。

一個是樓上見有人提過的陰傑的「天天早安」微信公眾號,覺得照片拍的特別好,文也寫得不錯,閱讀量很高的。

周末分享 | 2017年同濟大學國際建造節

一個是我自己的,就是記錄了我自己作為局外人逛建造節的角度,如果參加了今年的同學可以進來看看有沒有自己的作品,歡迎取走。

2017同濟建造節-一群九八年眼中的微社區


http://weixin.qq.com/r/L0O-p93E1YCqrZnE9xY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比賽需知】

比賽時間:2017/7/1-7/4(四天三夜)

比賽地點:大學體育館(暫定)

參賽團隊人數:5-6人

建議參賽方式:以學校為單位組隊報名
(若個人報名將由ZONE大賽組委會隨機組隊)

參賽要求:在校高中生

報名方式:關注【上海ACG國際藝術教育】「acgedu」公眾號
或添加微信號 acg33681278

http://weixin.qq.com/r/uNj74wPE2V6mrUeA942q (二維碼自動識別)


建造節嘛,開心就好~


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都是大一的新生,相當於做個大模型,就是個娛樂項目,紙板建築早就被玩剩下了,現在國內學生也就是找幾個案例抄來抄去,相比之下還是之前造橋的活動更有意義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班牙現代建築藝術氣息這麼濃郁?
Revit 和 ArchiCAD 對比,優劣勢分別是什麼?在建築行業前景怎樣?
目前混凝土研究的熱點是什麼?
鋼筋混凝土房樓房在自然條件下理論壽命多久?
如何看待中山大學校長要改建永芳堂,拆卸十八先賢銅像?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學教育 | 建築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