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工藝雕塑品很逼真,而人物雕塑簡直沒法看?
古代用玉啊,象牙啊雕刻的小老鼠、花果蔬菜都很逼真,為什麼人物雕塑連形似都做不到呢?
這個問題是年經么……去年答過一次今年又來。之前寫的這個科普向的東西更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移步這裡:「寫意」是不是中國古代藝術最大的謊言?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中國雕塑和希臘雕塑的審美取向不是藝術性的劃分而是功能性意識性的。
雕塑的存在價值本身是跟宗教直接掛鉤的。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通過雕塑來講述自己的神話故事,宗教傳說。換言之,雕塑最原始的刻畫對象都是神明。
而東西方對待神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西方(尤其是古希臘)認為神是比人類更高級的肉體。強壯,健美,希臘神話中的神祗通通有著健美強大的肉體。對身體的崇拜從一開始就存在於他們的基因里。而東方,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對於肉體的態度都是輕視的。厭棄的。這種對肉體本身的禁忌根植於中國人的文化中。
相比健美的神,一些接地氣的神反而更容易得到香客的喜歡。譬如男相女身的菩薩,大肚子的彌勒,不愛洗澡的濟公。不拘泥於肉體,凡人皆能超凡入聖。這是東方所信仰的東西。東方宗教題材雕塑的美在於對人物氣質的刻畫。無論是怒目金剛還是悲憫菩薩。神情的動人是第一位的。至於準確與否反而變得沒有多麼重要。
而題主你所提的屬於玩物。
這個玩物更近似於我們現在的商品。出現的晚,到明清的時候因為經濟極度繁榮進而變成了一種文人時尚。對於這類商品來說,他的功能性同樣要大於藝術性。讓顧客覺得有趣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才會無限地趨於逼真。以從中尋求趣味性。
另外就是,古希臘神話時期的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跟東西方文化交融時期的雕塑,這是三個時期的藝術品。文藝復興,復興的是古希臘文明。直到達芬奇他們那個時代,才有了接近現代化的解剖學。古希臘文明如何把握人體結構的,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是必須承認的是,那個時代的西方文明是真的從數學,物理,藝術,政治軍事等等各方面開掛。並不是我們一句東西方不同就能掩蓋的。偉大的藝術品,應該是全人類的瑰寶。有些人喜歡拿東西來比,要我說,這東西不是拿來比的。
有時候說了還不信,非要比,一定要拿中國的所有東西和全世界的所有經典比,這怎麼可能比得過?
比質感,這種東西怎麼和人家比?
比神態
內涵
褶皺是嗎
況且,藝術品不是拿來比的。文無第一,藝術更無第一。
中國古代的造像藝術,其實還是很強的,絕對不是題目所說的「人像沒法看」的地步。這要看你怎麼看。衣服,神態,整體感覺。這個神態也是相當厲害的啊
所以說,中國古代的人物雕塑不是沒法看,也是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的。
但是如果要問,為什麼佛造像居多?為什麼展現市井普通人生活的,那種生動氣息的經典作品那麼少?
有是有,確實少。為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文藝復興啊!
所以過去的東西是什麼樣,是過去的環境決定的。我們現在怎麼去看它,一方面要結合過去環境,一方面也要看它現在帶給我們的觀賞感受。平心而論,中國古代雕塑給我的感覺,在寫意和韻律上的感覺絲毫不差,我還是很喜歡的。
也不要走極端,要麼世界第一,要麼垃圾,這種思想太功利了。用這種功利的思想去搞功利的東西吧,請把藝術還給藝術。必須上圖,山西玉皇廟二十八星宿。我最愛,超脫了呆板和模式化。已經有了人的生動和微妙的神情變化。極富想像力。你覺得沒有,可能只是不知道。
中國寺廟中也有很多在程式中,但也十分有風格的人像
評論里。有人說恐怖,然而原作並沒有,真的沒有恐怖的感覺~、我那顆不甘心而又騷動的心讓我決定當幾張萌圖。補充一個動物。
謝邀,其實主要還是人對非同類,如人對植物,人對其他動物,人對外國人,臉盲症都十分嚴重,對於熟悉和了解的東西卻十分清楚,很多人認為雕塑不像,是因為他根本沒見過原型這個人,認為古人和現代人都應該長得一樣,所以會覺得奇怪,如果你見過本人,你看法會不一樣一點,你在看到這個人之前,你覺得那個果果像真人嗎?現在呢?
謝邀。
看了幾個答案,其中類比的雕塑作品連材質都不一樣,這是沒有可比性的。比如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是泥塑作品,德化窯人物塑像也是泥胎施釉,也屬於泥塑,這類泥塑作品,是從無到有做加法,而西方雕塑多是大理石雕,是對整塊原石切削、打磨加工,不同材質的表現方法、效果各有不同,並不能放在一塊兒比較,正如米開朗基羅拿泥塑,也不能做到大理石能表現出的吹彈可破的質感。
建議朋友們讀一讀美的歷程,最基礎的傳統美學讀物了,對雕塑也有介紹。
中國傳統雕塑所走的,更像是一條表現主義道路,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審美是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的,而西方藝術走過了一條文藝復興的道路,這條道路從哲學、宗教、藝術等多方面都對人做了深入的剖析、理解,故而有了古典主義之寫實。所以,我承認從寫實的層面,中國古典雕塑確實沒有西方古典雕塑「寫實」,但這種不如並非不能,而是無意於此。所以我們現在拿西方藝術的標準去看待中國藝術,無異於一葉障目,很難體會中國藝術的真諦。我在很早很早的一篇答案中說過,中國繪畫、雕塑等造型的基礎,是一根曲線,而西方藝術是一條直線。就好比西方繪畫里畫一個圓前要先畫一個正方形,然後再用直線對正方形進行切削,最後得到一個無限近似於圓的多邊形。而中國畫要畫一個圓,就是勾一個圓罷了。元 朱德潤 《渾淪圖》從準確程度上,一定是西方繪畫的圓更「準確」,但這種無論多準確,始終是一個「無限趨近」的多邊形,而從表現的準確上,則是中國畫更「準確」,看諸位如何理解了。我們可以舉些例子,證明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表現主義」、曲線造型:
元 王振鵬《姨母育佛圖》局部所有的線條,沒有直線去做參照,全部都是曲線,她不符合西方的、物理上的準確,但是媚眼如絲的眸子、細嫩光滑的皮膚,都在這曲線中完美表現出來,這是屬於中國畫的「寫實」。「質感」之寫實這尊是杭州煙霞洞的大勢至菩薩,整體流線型的線條,微微挺起的腹部,整體呈現出一種弓形的曲線美,細節上,也全以曲線表現,柔美的線條正表達出了菩薩的慈悲。再看看羅漢的表現方法:這尊是同屬於煙霞洞的羅漢像,相比於大勢至菩薩,羅漢的線條在曲線中多了些方折,更顯硬朗、堅毅。這件是劉松年《羅漢圖》,除了線條所以方折過渡外,人物面部的線條更有「硬、重、厚」的特點,這是一張飽經風霜但其心愈誠的臉,和前文那件《姨母育佛圖》在質感上有著天壤之別。綜上:
像我這樣在中國畫系統里坐井觀天的人,是不願意隨意臧否西方藝術之種種的。我更願意相信,中西方藝術是兩座獨立的高峰,所以我也不認同融和派和稀泥式的做法。一方面國內現行的藝術教育體制是西畫先行的,另一方面,中國傳統藝術根植於傳統思想,這一脈相對於西方藝術較難進入。我們未必要早早的去站隊、評判甚至攻擊我們不了解的藝術形態,保持虛心、保持學習即可。ps:這篇答案也是抓機碼出來的,很多地方記憶都模糊了,看完這篇答案去讀美的歷程吧,一點也不生澀。題目就有問題,不逼真就意味著差?那梵高塞尚畢加索怎麼辦
功能不同罷了,逼真不能達到宗教雕塑的目的,逼真反而不好,而文玩需要逼真取其奇巧之意,況且不逼真的文玩更多…
逼真的雕塑也有,兵馬俑,但你肯定又覺得不夠美,那有什麼辦法,你必須要考慮中西方歷史的進程和審美的大小氣候啊!很多人有類似的觀念,是因為了解的少,還是頭腦一熱,自以為發現了什麼事實了就過來提問,挺可笑的。不多說,上圖綠面跪射俑。眼神堅毅,姿勢端正,注意頭和手,寫實度相當高,衣褶的刻畫似拙實巧百戲俑,整個身形給人粗壯有力之感,肌肉的塑造因克制而更顯真實莫高窟,45窟,唐。彩繪菩薩,形象溫柔莊重,姿勢嫻雅,衣飾華麗,紋理自然平遙雙林寺,四大金剛像,孔武有力,不怒而威,眼神的刻畫極為出色雙林寺,韋陀像。這尊塑像聲譽極高,特點是以靜御動,文武兼具,勇而不悍,神通與智慧集於一身晉城玉皇廟,元代二十八星宿之虛日鼠,二十八宿塑像神態各異,生動傳神,整體風格統一而不呆板,這是其中一尊哈哈,更幾張和題目無關不過我個人很喜歡的。唐代侍女像,儀容窈窕,豐盈可喜。刻畫手法簡練,能看半天十八羅漢像,嚴肅,乾淨,硬朗,凸顯羅漢的堅毅和對佛法的虔誠。注意眼神,他在看什麼?反正不是在看你,他看的是多災多難的眾生,體現了他心中有大慈悲。所以佛教美術其實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麼單調古板。凌雲寺四大天王像,現代作品,很好很強大,相當有動感,有氣勢。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這尊像的修繕相當有爭議,有的人說多金太俗,這個見仁見智,不過塑像本身的水平還是很高的莫高窟45窟,釋迦像。盛唐是最具佛國氣象的時代,人說佛要金裝,這尊釋迦像雖不具金身,確是我心裡最貼近佛祖的形象。來張韋陀的面部特寫,韋陀是佛教最著名的護法神,這才叫,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高鼻闊口,鳳眼生威,堂堂一軀,凜凜一表,稍微減減肥可以去演喬峰了。另外,聽說韋陀大神曾經和曇花有一段故事,所以曇花又叫韋陀花,厲害了喲,我的大神!再更一張兵馬俑的,袍服武士俑。這個俑頭像的塑造極具現代氣息,有抽象具像相結合的妙處,眉眼嘴唇刻畫的相對精細,鬚髮和衣領則有種古拙的質感,高高的髮髻和巨大的衣領把觀者的視線縱向拉長又從下半部分橫向拉寬,給人撲面而來的端凝肅穆之感。♀♀♀♀♀♀♀♀♀♀♀♀♀♀♀♀♀♀♀♀我懷疑我回答了假問題。我沒把東西方雕塑藝術對立起來吧?題主也沒提西方雕塑吧?為啥有人總要比個高下?為啥所有強行比較的人都持東方不如西方的觀點?既然心中已有答案卻還要強行比較,他們是什麼心態?誰能回答我?
個人覺得原因在於審美角度不同,古代中國雕塑並不追求逼真,你覺得圓滾滾的佛像沒法看,沒準古代工匠覺得成塊的肌肉還沒法看呢。核桃和西瓜哪個好吃這沒法回答啊。但是核桃和西瓜哪個汁水多,那麼:「西瓜。」很多回答和評論都提到了古代中國沒有解剖學或是古代中國解剖學嚴重不發達。「戰國後期有「令史」一職,專門帶領隸臣從事屍體檢驗和活體檢驗。漢代,法醫學檢驗已相當盛行,一個縣約設置仵作一至三名,每年可以得到三四兩銀錢的「工食銀」。隋唐時期,「仵作」一詞已出現,是負責殯葬業的人,後來逐漸發展成組織,五代王仁裕《玉堂閑話》[1] 載:這類殮屍殯葬民間行會的成員就叫作「仵作行人」。」(摘自百度百科-仵作)黑暗的中世紀可以解剖屍體,我才不信,米開朗琪羅偷屍的時候也是在賭命。可見問題並不出現在解剖學發達與否上,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解剖學並不適用於藝術品製作。
貼貼圖先
先來個這個
再來個遼,水月觀音座像
明,平遙雙林寺韋馱像
中國的能工巧匠那麼多,想要弄個人像其實是妥妥的。
但是,中國並沒有崇尚裸體的傳統,羞恥文化下不容許裸體雕塑。古希臘和古羅馬,信仰著人神同形同性,神有著最完美的形體,和人一樣的七情六慾。於是做出完美的身體就成了當時藝術家不懈追求的目標(同時期中國大概在春秋戰國,我國工匠。。應該在研究怎麼造兵器)
古希臘古羅馬這個傳統一直影響了後來歐洲藝術的走向,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也秉承了這個理念,只不過除了希臘羅馬的神話素材又有了聖經故事。。
中國大多數藝術類工匠基本也都為雅字獻身了,小雕件,手把件,瓷器,玉飾,要麼是為了取悅皇帝,要麼是為了取悅皇帝麾下的文人雅士。所以那些蟲子白菜才能做的那麼精美,上有所好嘛。而裸體這事兒,基本上是跟雅不沾邊的。
另一方面少女的貞潔可是大事,給工匠脫光了看怎麼了得。死者可是大事,挖出來解剖怎麼了得。當時基本是找不著人體模特和屍體的。(偷開棺槨的在唐朝就是絞刑)
所以現在看到的古代人形雕塑,基本上分兩種,要麼是神佛,要麼是俑。佛的表情很有限,有的時候還會被臉譜化,神也是如此。俑作為陪葬品一般也就有個人型就差不多了,除了第一張圖那種是個特例。
綜上,能不能很難說,可是古代工匠,尤其是那些有匠籍,世世代代只能靠手工藝為生的人來說,「創作自由」是個完全不存在的東西。老祖宗怎麼來,你就照著做,這才是最穩妥的套路。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類似於承包制的供需關係,到後來法國沙龍的藝術氛圍,才能真正激發藝術家的創作能力。然而,我們並沒有那種制度。題主看的太少了,單純從型似,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寫實來說的話,中國古代雕塑倆大寫實高峰,一個是秦漢,參看兵馬俑。一個是宋代,有機會可以去看下,四川大足石窟。
圖片來源互聯網,侵刪另外,看見有人說德化瓷的,也是個例子。既然談到了瓷器,另外看看宋代的孩兒枕還有,中國的藝術講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可以說更接近甚至是藝術的真諦。秦朝兵馬俑能達到的寫實高度並不亞於同時期的西方,但是沒有按照這個路線走下去,這是和我們先人的審美觀點有關的,氣韻生動為第一,傳摩移寫為第五,雖然說的是畫,但在雕塑作品上是一樣的。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
說中國古代人物雕塑弄不好是因為不研究解剖學,其實本質上是覺得奇巧之技,非事物本質,沒有必要罷了。另外,「像」,真的不是藝術。另一方面原因是宗教的問題,現代留下的古代人物雕塑多是宗教雕塑,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的造像有一定的規範法度,所有的造型都要按照這個規範來,也就造成了佛教造像都差不多而且這個風格更多是來源印度的風格。對中國雕塑風格影響深遠的「曹衣出水」就是如此。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察一下相關資料。而不可否認,道教造像受到佛教影響,故而給題主留下這種感覺。謝邀。
1.自古不立像。原來祭祀不是木主就是立屍,屍就是活人充當祭祀對象,木主就是牌位的早期形式。一個大木頭而已。所以自古我們並不是很重視這種以宗教發展出來的塑像。而祭祀有一部分屬於祭器,一部分是明器,明器不許很精細。而神明都是氣的變化的,無固定形象。所以不立像。立個牌位就是神主位了。沒有古希臘那種由神到人的寫實發展倒是真的。西方塑像恰恰是宗教發展出來的,那麼在不同宗教認識背景下演化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漢唐以來和西域文明的交流,也給東西雙方帶來了新的養分。所以我們也有比較細緻的造像,不過比較少,而且神像類的不多。
2.中國審美,不習慣光著。。。我們古時稱禮儀之邦,以禮樂衣冠為美,真的很少有光屁股露肉的。這是文明的不同,不是說人家沒進化好或者粗鄙。更多來源於自然環境的不同,他們在地中海,露肉什麼的也算正常。我們在中原地帶發展出禮樂衣冠文明。所以對於人體的審美態度也不是古希臘的肌肉型。而是以衣冠來表達內在的東西。現在人都流行練肌肉,尤其是知乎。參看:知乎專欄,
所以會覺得比較符合自己的審美。才會經常有類似的問題,然後大放厥詞。只能說知乎人群的口味比較偏愛西方文明的種種特質。而且有朋友勸我離開知乎,因為幾乎是約乎的代名詞了,和這種崇尚物質的文化特性也是正相關吧。我倒覺得他們有部分人是理解不了華夏文明賦予的特點,無所謂的事情,沒有這部分修養和文化,並不值得詬病。
3.中國古代講神氣為上,物形為下。肌肉體型這種東西。實在是低級的奴隸才會有的東西。所以沒有崇尚現實形體的傳統。這也不是歧視,就是我們的世界以氣順神明為尚。所以你看衣褶雙目才是塑造的神韻所在。所謂寫實和寫意是今人說法。我們以神氣為實。以形為虛。所以那些神像都是面容細緻甚至誇張,表達是其神氣。力士金剛必是威怒,或有肌肉暴起,但神明必是恬靜肅穆,體順行安的。這就是我們文明中上位和下位之間的區別。
4.最後,你聽說過古代家裡別放很真實的娃娃的故事嗎?形狀越精細,越容易招攝邪物。所以很多神像故意做的不是特別真實,是怕日後廟宇衰敗,變成蘭若寺。而中國人用木頭,用陶瓷,用易碎易壞之物作神像,因為請神容易送神難。尤其是私人的,最好別弄個銅鐵的,結實的。這種考量是我們祭祀文明演化出來的民俗。而形態造型問題與此類似。做的太像,等到正主到期走了,住進去點別的。就是禍害了。
這些不管是對是錯,是古人看世界的角度決定了表達手法的不同。我們是神氣,百變無形。他們是實體的物質。材料的選取同樣延續這樣的世界觀。我們追求的永恆從來不是大理石的那種,所以造像更多是實用的,方便兩氣往來的。因此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物質文化特質的風采來。剛開始接觸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一上來就去比較。
(侵刪)不同藝術來源於不同文明觀察事物的視角,我們不以物形寫實為上,這點還是得慢慢適應才可以理解。
學會欣賞不同文明的藝術是一種修養的成長。^_^上圖你要的人物德化窯達摩立像(明)德化窯白釉鶴鹿仙人雕像(明)
關於中國中國的人像藝術,和其他幾個古老民族比較起來,以目前出土資料來看,是十分遜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數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蓋,頭上長了腳,臉上紋身,下面是蛇身,似乎還介於半人半獸之間。商代銅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蓋、錯金銅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夾雜在多彩多姿的各種動物獸面之中,不僅數量孤單得可憐,在造型上,也十分簡陋粗略,比例極小,實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嚴的人像雕塑相比。
西奧多·鮑伊說:「人像藝術在西方遠比東方要蓬勃發展,主要是源於西方對於個人的重視。」如果商周銅器上作為圖騰的獸面之說可以成立,我們的確發現,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國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號(圖騰)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把「偉大」的概念與個人結合的。人,在死亡以後,統統歸回到一個共同的圖騰符號上去,是巨大的龍或鳳的種族,強調的只是龍的符號,而不是某一個個人。
從這一線索思考可知:中國最早的人像藝術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虜和地位低卑的奴隸,所以,中國早期的人像藝術,和其他幾個民族不同,並不具備「崇拜」或「紀念性」的意義。
到宋代,人們開始改木雕、陶塑、金屬為紙紮人像。
敦煌石窟有四百多窟雕刻有人像,以佛居多,而形態各異,可謂鬼斧神工,如何能說中國的人物雕塑差?
若有人說兵馬俑沒用藝術感我是不服的,絕對不服。難道只有西方人雕放浪形骸之外的姿勢逼真?咱們這個兵馬俑可是依照皇權之下心懷惶恐之心的士兵原型雕刻的好嘛。
這個木雕我看就很寫實。
這樣的人物陶塑,你萌不要的話給我好了。個人認為理性上是文化上有很大區別,國外藝術家早就可以合法解剖了,或者文化思維上使藝術
家解剖不會有更過的負面影響,國內,你解個試試?只怕你有命解,沒命做藝術,這種情況下能
做到這種程度,已是極高的巔峰了。
是不是這個理兒?謝邀~
逼真,講求的是精氣神
不可否認的我們自身的藝術感官培養真的比西方要低。導致了很多人以為自家就沒有好東西。西方的藝術確實更直觀一點。
東方相對內斂,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才能感受到他的美。北京海淀大慧寺 的 明代彩塑《 二十八天神》我不太明白這個「差」是怎麼比較的,沒什麼存圖 倒是翻出來一張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北魏時期造像 出土自青州市龍興寺遺址有人說與高票的比較,或者說在自家不會把這個擺上,本就是一個抖機靈的不邀自來。我只是表述一下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審美,隨意評論 隨意指點 反正我也不是什麼藝術家 另外想說的是就算是 北魏(386年—534年)
來人!上壓箱底的春宮件~
(圖片皆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
中國古代的雕塑,不是不形似,而是形似程度跟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有不小的差距。
眾所周知,西方雕塑自古希臘以來簡直跟開了掛一般,在形似上登峰造極。這點是當時是亞歐大陸其他文明很難去比的。中國這就算追的不遠的了。
比如,前面知友講過的這個秦始皇銅車馬上,這就算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形似巔峰了
然而,再看時代相當於秦孝公時期,比秦始皇早差不多兩個世紀的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殘片,造型已經達到類似水準了,而且由於這個是動態,整體的綜合水準比銅車馬更高。
當然,具體到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實我認為甚至未必比得過更早的希臘古典時期的德爾斐馭者的水平,。
到了漢代,石雕動態最為生動的石雕是這樣的。由生動的線條來刻畫動物的神態。其實漢代的相當一批墓室壁畫的造型也是基於此等原理,確實神采奕奕,但是你很難說這個寫實水準的高低。
然而,這是時代相當於漢文帝時期的帕加馬宙斯祭壇殘片,最早看到這個,毛髮簡直為之豎立。實際上我認為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從來沒有在寫實程度與戲劇性的指標上達到這個高度的作品出現過。
當然,這種水平差距並非一成不變的。西方自羅馬時期開始雕塑開始不再重視戲劇化
,進入基督教時期,寫實水平更是快速衰退。而同時期的中國,在寫實水平上,則因為佛教藝術的傳入而穩步推進,到了北齊至唐朝的那段時期終於在形體與個別人物的動態上達到了一個類似西方的水平。
比如,13世紀的歐洲雕塑名作,艾克哈德與烏塔像。其實際水平,9世紀靈岩寺羅漢就已然能夠接近了。
但是很快,西方迎來文藝復興,在造型藝術上再次超車。而中國則是不復有新的進展,進入了世界上大部分藝術門類在缺乏突破的時期都曾經面臨過的藝術圖像的固定化以及造型手段的退化,這個時期,中國的造型藝術,除了個別的雕塑作品仍能維持在前代圖像的基礎水準上下以外,沒有更多的突破。在清末打開國門以前,不再有能夠與西方在造型技術上一較高下的作品。
比如,泥人張的張明山,其塑造不可謂不生動,但是其技術較之宋元,又有何突破呢?
再看同時代的歐洲,已經是羅丹們的天下,經過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寫實藝術的熏陶,他們甚至已經開始超越寫實,進為作品注入了一種新的精神境界。
回答被建議修改
冒死發圖順便說一句,我覺得有的雕像不塗顏料比塗顏料更好,塗上顏色反而顯得滑稽了推薦閱讀:
※音樂學院派的審美是否和普通大眾的審美有較大的出入?
※如何理解創作者的實際性格和作品中對真善美精神追求的反差?
※中國人的音樂藝術鑒賞力是普遍偏低還是各有所愛?
※為什麼我看不出來《大魚海棠》的問題?《大魚海棠》的劇本到底哪裡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