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現在經濟總量還是世界前三?

rt,是不是誇大了廣場協議的影響,一蹶不振咋還是世界第二,前年經濟總量才被我們超過去。實際的情況到時是什麼樣呢?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資格挑戰日本位子的國家只有中國、印度、德國三個國家。

中國人大部分感覺不到日本的人口有多麼多,就像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日本國土小一樣。如果還沒看過 @肥肥貓 這個著名的回答可以看一下:肥肥貓:為什麼日本這樣的小國家當年強大到可以侵華?。

以2016年的GDP排名為例,排在3-10位的國家人口分別是:日本(1.27億)、德國(8200萬)、英國(6600萬)、法國(6500萬)、印度(13億)、義大利(5900萬)、巴西(2億)、加拿大(3600萬)。

邏輯上說,日本失去第3名的地位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被同為發達國家的德英法意超過;二是被印度超過。

第一種可能性要求德國人均GDP為日本的1.5倍,依2017年數據為57000美金,如果日本持續停滯德國持續發展10~20年這個有可能。英法意的人均GDP則須達到日本的2倍左右(~$75000),不負責任的說,我覺得它們做不到。

第二種可能性要求印度人均GDP達到日本的1/10,也就是大約4000美金。相比起來還是第二種可能性比較容易實現。

人口對於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自從蘇聯解體毛熊退回發展中國家後,日本就是發達國家穩穩的人口第二多大國,而且比其後的德國人口多一半。如果沒有中國印度這樣新興經濟體的出現,按照發達國家普遍1-2%的經濟成長,日本的老二地位怕是能當到下世紀。

這個世界上人均GDP超過$20000的國家和地區有39個(List of Countries by Projected GDP per capita),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有27個(List of countries by population (United Nations)),但是人均超過$20000並且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

只有7個!除了美日德英法意之外還有韓國(5080萬,人均$29000)。

總結一下:

1、不要小看韓國,至少我自己是很尊敬這個苦難而勤勞的國家的。

2、這個世界的貧富差距比起中國或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大多了。

3、崛起的中國會是怎樣可怕的怪獸級國家啊!


瀉藥。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增長率這個東西,多少是正常的,到底日本這樣長期停滯還是中國過去這樣百分之六七甚至是兩位數的增長率是正常現象。其實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整個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的長期統計的平均增長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五左右。是的,只有這麼多,而且基本不以人的意願而改變,只要你站在世界科技和發展的最前沿探索著發展道路,那基本增長率就這麼多。這已經不錯了,農業社會的長期增長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一五。能打破這個規律的,一是後發新興工業國家追趕,因為路徑都被探索過,所以不需要付出探索成本,增長率比較高,二是老牌工業國家重建,因為早有底蘊,所以恢復起來也容易,會出現高增長。三是出現了某種技術革命,可以短時間內刺激增長,但隨著經濟基本盤的擴大,這種刺激的效用是越來越弱的。

但當後發國家走到前沿,重建國家恢復如初,高增長就會失效,回復到一點五的增長上去。日本所謂失去二十年就是回到這個歷史進程而已,歐洲人也經過了這個過程,只不過比日本提早了十年,八十年代初他們就已經停止了高增長率。而日本特殊性在於,他的老齡化和泡沫崩潰重疊在了一起,又是一個相當排外不接受移民的國家,而泡沫後的日本財政政策非常謹慎,基本都是在擠泡沫,所以本應該回到1.5的增長就近乎停滯。但這種增長停滯只是外在表現,其實內在還在增長,他們人均生產率是不斷增加的,不比歐美少,而且還略有超過,只不過生產者的數量是在不斷減少的,抵消掉了生產率提升帶來的增長。歐美能夠看起來在一點五上下不斷增長,那是因為不斷的新移民湧入,就勞動效率來說,並不比日本強,副作用就是現在的恐襲和文化衝突。

然而即便如此,日本1.27億的人口依然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他的勞動者雖然在減少,但勞動者的絕對數量仍然是發達國家中第二多的,加上又不比西歐國家低的生產率,自然在總數上,依然保持前列。所以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其實是有極限的,當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拼勞動者數量的時候,規模效應的影響十分巨大。現在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人工智慧之類的,除非很快出現質的變化,否則是不可能抵消的了老齡化的來臨,勞動者數量銳減的負面效應。即便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達到日本這個程度,也只不過是勉勉強強抵消勞動者數量減少的危害罷了。


因為他們之前的底子實在是太好了。

泡沫經濟破碎之前,日本人是財大氣粗到籌劃著買下整個美國的節奏。八十年代中後期,日本人在各項經濟指標上已經可以完勝當初不可一世的蘇聯了。

蘇聯解體之後可是經歷了十幾年的大倒退,就算翻來覆去折騰了20年到今天家底還沒有敗光;日本人可沒有像蘇聯那樣死去活來大踏步倒退,他們只是碎步前進,至多原地踏步而已,保持世界前三一點都不稀奇。

補充一點,就是樓上實在太樂觀了,日本自1992年之後,還真是極少有3%以上的增長率,要是某一年能有個2%左右,那就要謝天謝地了。所謂「失去的20年」不是白叫的,1992~2012年平均增長率是0.81%,確實是基本在原地踏步,否則也不會這麼快就被中國趕上並超過。

附圖一張:


我建議小粉紅應該多出來全世界走走,看看是不是真的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風景這邊獨好。

我告訴你全世界最貴的不是高樓大廈,不是高速機場,甚至不是航空母艦,最貴的是全民醫療和社會保險這些看不見的東西。遍地高樓不難建,全民養老制度能把美國日本這種發達國家都拖死。

中國70%的農村老人都生活在幾乎沒有養老保險的制度下,所以中國才能集中精力建高樓高速,是他們的犧牲在為經濟增長和北上廣深的光鮮買單。現在只要每個60以上老人政府一個月發一千塊養老金,就可能讓政府破產。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中國財政赤字最大的省份是東三省,就是因為東三省是老工業基地人人有社保。而湖北這樣的省工業化程度低但有財政盈餘就是因為農民多沒社保拿。可見社保稍一普及政府就吃不消的。中國農民絕大多數社保都是低於100一個月,等於沒有。

好多人還不信要數據,百度很難么?有沒有覺得數據很震驚?每月90塊錢人民幣。「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12億,考慮到女性55歲退休的情況,應該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員超過2.3億,包括9300萬的職工和機關事業退休人員和1.4億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老人。後者在2014年共領取了1571億元養老金,即超過60%的退休年齡人員領取每人每月91元的養老金。」

===============================

首先我要澄清,我認為國家現階段犧牲社保醫保集中資金搞基建是正確的。但要知道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哪。這些看不見的社保醫保才是最最費錢的。人均gdp越高就要投入更多錢在這些社會福利方面,自然GDP增速也就越慢。老實說我們的高速發展階段所有發達國家都見過,但發達國家的困難我們根本沒接觸過,或者說我們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也是好幾代農民工人受了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換來的。我們現階段不可能和發達國家比福利,但簡單的和發達國家比增速是沒有意義的。

某些人認為農民和下崗職工沒交夠社保就不該享受社保,這是非常不公平的。過去的制度決定了國家不征個稅和社保稅但通過低工資和交公糧,工農業剪刀差的方式獲得了原始積累的資金。我們的國家制度也決定了本質上人人是國家股東,國家也是以這個借口付出了較低的工資而獲得更多原始積累。忘記這一點而忽視了很多人的犧牲是非常不公平的。

公平和效率是很難兼顧的,但自己佔了便宜還指責別人沒交過稅就不該享受社會福利是不可以接受的。要效率也是要有個度,你拿60別人拿40,可以說要大家委屈委屈,現在是你拿了90,只給人留10塊,還要別人顧全大局。這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人生百年轉瞬既逝,北上廣都趕英超美了,不能總號召別人忍耐犧牲呀。

==============================

我的這篇回答確實文不對題,但我也絕沒有否認我們的巨大成就,更從沒認為我們國家有任何可能立刻學習美日歐的福利制度。畢竟人家是發達國家。這就是我們要從人均8千美元到人均3萬美元間要補的課。

我這幾天正好在日本,我也來簡單說一下我怎麼看日本的。

首先日本談不上衰落了,所謂失去的十年二十年只是一個炒作的概念,是相對於以前經濟奇蹟的對比,大家聽聽就好,千萬別真覺得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依然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商業也非常繁榮,效率也非常高。大阪的房價2千萬日元可以買70平米的房子,最低工資是900日元一小時,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算算比比自己的工資和房價。

其次,客觀說日本人對工作的勤懇認真是要高於中國人的。科研水平也比中國高得多。不要說互聯網企業,中國互聯網企業貌似強大一是因為市場大,二是因為有牆。馬雲爸爸也好,王者榮耀也罷,單說技術沒什麼優勢,什麼互聯網金融大數據ai基本都是炒概念上市圈錢用的,更沒法走向世界賺外國人的錢,風口過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我認為日本在現有國際分工下已經做到了最好。中國如果不掀桌子,努力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成功的話,是不可能超過日本的生活水平的。

第三,日本為什麼相對衰落?其實日本人沒做錯什麼。什麼體制僵化,流動性差,家族企業,思維落後都是扯淡。日本人一直都這副德行。我看就是因為高端鬥不過美帝,低端被中韓追趕。而且致命傷是老齡化和以前炒房子的後遺症。但這兩點中國完全沒學到教訓,做得更差。隨著老齡化迫在眉睫,政府投資驅動增長的效率越來越低,中國的gdp增速也自然會一路下滑,五年十年後可能就會到5%甚至4%。經濟越發展,增長越難,這是很難避免的。未富先老,我們也沒資格嘲笑日本。所以還是要居安思危,不要盲目樂觀。


其實我想說日本沒有失去20年(至少不像媒體渲染的程度,其實即便是日本媒體有時也不專業),這個問題很複雜, 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首先,應當考慮購買力因素,事實上1990年泡沫頂峰時期,日本奇高的人均GDP(美元計)是日元被高估的結果。

下圖是人均PPP的推移,總體來看日本的情況還算正常,直觀看圖發現最近幾年發達經濟體逐漸分化,但考慮到這不是對數圖,實質差別並不大(紅:美國,黃:義大利,紫:法國,淺藍:德國)

另一方面,必須考慮到日本勞動力減少的事實。由於老齡化意味著壽命延長和出生人口減少,顯然勞動力減少的速度要遠遠快於人口減少的速度,拿GDP取人均值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特別是拿日本和美國這樣人口年齡結構非常穩定的國家來比較。

即便考慮到日本某些老年人參與勞動這一事實,我們也必須承認,日本的老齡化使得總工作小時數減少,但單位工作時間創造GDP的增速方面(下表第一項),日本並不比歐美差,在下表所示的三個時間段內,至少是均高於德國的。

下表是另一個統計值(OECD等的數據),發達經濟體的情況差不太多。

然後,1990年泡沫破裂其實是非常必須的修正,過大的民間企業借貸和建設投資暗示的是必須有充足的增量消費支撐才能收回,而那時候的日本民眾的消費結構極為畸形,奢侈品和性價比一般的商品反而暢銷,越貴越買。(下圖是日本人消費行為的變遷)

另外,如果以日本某些電子行業B2C企業的沒落來概括日本經濟是很不恰當的,事實上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是大國中最高的(下圖:3.7%+1),日企在海外獲得的收益相當可觀,而不是某些媒體宣傳的節節敗退。

雖然貿易收支因為生產轉移至海外、核電站停擺、新興國家企業崛起等原因出現了大幅惡化,不過其他收支的增長抵消了這些,包括證券投資收益、直接投資收益(海外子公司的分紅等)和專利收益,使得近20年日本的GNP/GDP不斷上升,在下圖所示的主要國家中,僅低於擁有大量海外勞工僑匯的菲律賓(最後一個圖)。

企業方面

下圖表明,日本企業仍然在大多數領域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日本GDP目前僅佔全球的6%,而日系企業在主要工業品的市場份額則普遍在20%以上,甚至有不少處於壟斷地位的產品。(橫軸: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縱軸:市場規模【2010年 單位是日元】,圓的直徑反映市場規模,最大的那個橙色圓是汽車)。因為大量優良企業集中在產業鏈上游,屬於B2B性質,大家知之甚少,才造成了日企境況不佳的錯覺,想要大致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一次回答日本 2014 年「最富有公司排行榜」中,有哪些是名震日本但在外國無人知曉的? - leon 的回答。

接下來我們看日本所有企業的營業現金流(約為凈利潤+折舊費),當下日企(2013年,72萬億日元)比1990年的29萬億日元高出數倍。雖然1990年銀行等依靠過度放貸創造了驚人的利潤,但製造業的收益就很一般,銀行在隨後被不斷增加的壞賬吞噬,接連刷新虧損額紀錄,直至2005年問題才基本解決。

熟悉日本企業的朋友會知道上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的利潤非常可憐,同等規模的企業利潤不及歐美企業的零頭,屬於典型的大而不強,賺到一點錢都拿去建工廠和炒房,現金流量表非常畸形。現在日企逐漸趕上,一些主要企業的利潤率(基於Ebitda)與歐美企業相當甚至略高(典型的例子如小松與卡特彼勒,久保田與迪爾等)。

日本企業相對比較困難的時期是上世紀末的滯漲期,由於早年資本投資使用了借貸,日本國內市場不景氣導致新工廠開工率低下,投資收回困難,加上日元高企,出現了下圖的平台期。

下圖是日本非金融企業的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總資產),1990年尚只有20%,現在恢復到了40%。

(下圖時間從1954年至今)

下圖是非政府和金融業的債務/GDP比例,在擺脫上世紀末的滯漲後,日本一般企業的債務水平顯著減少。

日本企業的業績改善也可以從遵循價值投資的海外投資者處得到印證,下圖反映日本股市的海外投資者持股比例(空心線),從1990年的僅5%增至目前的近33%。

當然,你也許會說日經指數從89年底至現在仍然下跌超過一半,難道日本經濟不是崩潰么。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年除了金融股、建築商、NTT、鋼鐵股的股價嚴重虛高外,其他上市公司並不太貴,日經指數被拖垮也基本是因為金融股的重挫,由於銀行經歷了不斷的兼并重組,在1990年佔據日股市值三分之一強的銀行跌了八成以上,其他金融企業也是重災區,甚至有破產(指數影響部分清零)的企業。

典型的銀行比如日本第三大銀行瑞穗FG,目前市值為4.7兆日元,而其合併前的公司在1989年頂峰期的總市值則高達34.6兆日元(日本興業銀行:13.3兆,第一勸銀:8.6兆,富士銀行:9.6兆),加上同屬瑞穗集團旗下的原安田信託銀行(89年市值2.3兆)和新光證券,跌幅高達86.5%,僅這一家銀行減少的市值就相當於目前日股市值的6%,衝擊程度可見一般。

最後,日本一些B2C企業存在的問題還是不少的,不過總體來看並不比其他發達國家企業嚴重,或者說是新興國家崛起的必然結果,請參看我以前的回答和文章日本「消費電子」廠商的迷茫簡析 - 企業分析 - 知乎專欄,如何看待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現象? - leon 的回答。最後的最後,我們拿日本和中國比較一下,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仍然相當驚人。

參考資料:MUMSS、麥格理、摩根大通、WOORI、大摩、花旗、野村的幾篇報告和經產省的公開資料。

站外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種問題,有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基本常識,會小學算數和會使用搜索引擎就可以了。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發達國家。

gdp第四名的德國,其人口只有日本的64%

如果日本gdp不是第三,那麼德國的人均gdp就需要是日本的155%以上。

也就是說,德國的人均gdp要超過6萬美元才可以。

就是說德國的人均gdp需要和加州、紐約州這樣的美國富裕地區差不多才行

德國人口是加州的2倍,紐約州的4倍。加州有矽谷,紐約州有紐約都市區的主體,擁有的是人均增加值比德國更高的it和金融業。

在德國弄出兩個矽谷,或者說把倫敦紐約的金融職能都搬到德國,可能才有點希望。

德國說: 我也很為難啊。

或者說反過來,日本的人均gdp需要跌落到和台灣差不多的level。

日本說: 讓我比乾兒子還差,我做不到啊。

當然了,提這種問題的人,並不是真正想問為什麼日本gdp還是第三。

無非就是知乎例行的無數據撕逼罷了。


有兩本書,值得一看。

第一本: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美)布熱津斯基

第二本:

日本金融敗戰 (日 竹內宏: 靜岡綜合研究開發機構理事長、前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專務董事。歷任調查部長、董事、常務董事、長銀綜合研究所理事長等。是長期信用銀行興衰的第一見證人和當事人)

總而言之,美國需要一個強而有力但沒有威脅性的」盟友」,能在國際上起到一定幫襯作用,但又不會威脅自身的任何戰略安全。

日本是最佳的一個對象。

韓國?那是為了牽制日本而扶持的。


喪失了經濟的主導權。

許多人單純分析「錢」的多少,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是一種很機械的思維。因為當今世界不是19世紀,列強一定要通過墾殖和傾銷把殖民地掠奪個乾乾淨淨(然後事後還要駐軍或者資助軍閥來維護治安),列強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把資源和人力留在殖民地,讓殖民地看上去「富得流油」,不至於發生社會動蕩。

第一,對於日本科研的壓榨。發展中國家一般體驗到是對於勞動密集型的壓榨,然而日本所遭受的科研的壓榨。美國對於加拿大所進行的是贖買政策,就是科技小公司尚未做大,就「高價」買下它,日後賺取超額利潤。

但是對於日本的待遇就沒那麼好了。日本的科研成果大多來自財團及國立科研院所,美國當然沒有能力也沒有願望去兼并這些巨無霸。所以美國的策略就是不開放市場,繼而壓低發明專利的費用,讓日本的巨額科研投入「無用武之地」,如果日本不想自娛自樂,想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被美國狠狠地宰一刀。

科研無法產生應有的利潤,結果就是只有實力雄厚的財團還能「賠本賺吆喝」地堅持下去;長此以往,美國對於日本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封鎖就更為緊密。如此,日本相當於是舉高額赤字為全世界人民打工做科研,卻喪失了將科研自由轉化為生產力的主導權;所以經常能看到日本點錯科技樹,就是無法進入國際市場而不得不「自娛自樂」的表現。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軍轉民,也是因為國際武器市場不對中國開放的緣故。如果可以賣火箭衛星戰鬥機、誰願意去買棒冰汽水茶葉蛋呢?

第二,金融信用的缺失。日本美其名曰在海外重建一個日本,但事實上是徹頭徹尾的「精神勝利法」。日本收購大量了極其低效的歐洲企業,但就是這些利潤極低的「老歐洲」,也比日本國內的騙子公司要好。擺在日本投資人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冒大風險投資日本國內的騙子公司。前文所述,美國對於日本高附加值市場的打壓導致日本絕大多數的發明性科研只在大財團手中,而國有資本佔比極高,臃腫的大財團顯然不是投資人的理想目標;另一方面,金融泡沫的後遺症導致投資日本國內的創新型中小公司就面臨極大風險,鬼曉得是不是「龐氏騙局」用來還房貸的。這就導致日本的富人不得通過投資海外公司來防止財富縮水,因為日本國內缺乏可靠的盈利項目。

日本本身是第二大經濟經濟體,這就導致其外流資本數量極大,進而形成了賣方市場。所以但凡沒有嚴重虧損的「老歐洲」都成為日本資本的目標,因為「沒有嚴重虧損」相對於日本國內就是保值。這就相當於日本人勤勤懇懇、省吃儉用幾十年的積蓄,苦於日本國內沒有可靠的投資項目,而不得不給「好吃懶做」的歐洲人發工資。與此相對,日本本國青年不能安安穩穩地坐辦公室,而只能打零工甚至於做無業游民。這都是日本金融信用缺失的緣故,因為「懶漢」總比「騙子」要好。

第三,扶上馬還要送一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日資企業是數一數二的納稅大戶。與此相對,美國企業的納稅額卻與其經營規模和實際利潤極其不符。這說明了什麼?新興國家引進外資,日本先上;等到新興國家利用外資發展起來以後,形成消費市場收穫利潤時,美國吃肉,日本喝湯。然而日資企業多年來竟然寧願頂著罵名,殘酷壓榨勞動力控制成本,也沒學會「合理避稅」——究竟是日本兒子太笨「沒學會」,還是美國爸爸和新興國家商量好了「不讓學」,這就不好說了。這些利潤在東京地價頂整個美國的時候或許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失去的十年」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日本好歹也是一個1億人口的大國,有那麼多張嘴要吃飯,結果在中國利潤與納稅比例竟然能和那些錢多的沒處花的北歐小國相媲美。

所以,經濟總量第三的日本,耗盡了幾十年的積蓄,舉國高額赤字,為全世界人民做科研,給歐洲人養老,給亞非拉人民修路。這是什麼精神? 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1990年前後人均GDP比美國還高50%,美國1.8萬美元,總量5萬億。

日本2.7萬,總量3.5萬億。

蘇聯匯率價太低,估算購買力為人均8000,總量2.5萬億。


日本按照國家規模來說也是世界前列的。

算算髮達國家裡人口超過一億的有幾個?日本該排第幾就很明確了。

日本的國家規模差不多等於兩個英國。


為什麼維秘模特胖了20斤身材還是比你好?


日本經濟問題,本質上是個人口問題。如果日本是一個類似於美國的人口金字塔結構優秀,且有充足移民來源的國家,日本的經濟增長率要遠高於現在,而不是90年代以後一蹶不振。

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的實現經濟大倒退的國家(蘇聯那嘎達不是市場經濟,沒辦法說清楚),有且只有一個,阿根廷。


?因為【其他國家曾經失去了幾百年】?

【為什麼賈躍亭都被人討債了還比蹭蹭蹭漲工資的你有錢?】

準確的說日本已經失去了二十年。

失去指的不是衰退、萎縮,而是經濟增長率很低。指的是日本二十年前GDP就五萬億美元左右,現在還是五萬億美元左右。

日本的確算是一個大型國家,和俄羅斯一樣大,比德法英都大一半或一倍。

王思聰就是100年內都不再掙錢都比你有錢,日本的總量以其規模必然是排在前列的,孟加拉國那麼低的人均GDP都能排前三十。

而日本之前的確是經歷了非常久的高速增長,家底比較厚,所以二十年不增長也能排在前三。

經濟好不好人們一般說的是增長率。

而誰超過誰排第幾是說總量。


看圖說話(能夠點擊查看大圖嗎)

圖一: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對,吃壽司瘦死的大象
失去的何止十年,辛辛苦苦二十載,一夜回到解放前

1995年,巔峰。日本GDP 5.3萬億,是美國(7.6萬億)的70%,是第三名德國(2.6萬億)的兩倍。是年,中國0.7萬億,是日本的13%
2017年,日本GDP 4.5萬億(22年下降了15%),是美國(19.3萬億,22年增長128%)的23%,是第三名德國(3.6萬億,增長38%)的1.25倍。是年,中國GDP 12.3萬億,22年增長了16.6倍,是日本的2.7倍

前年經濟總量才被我們超過去

這是2011年的問題?

圖二:
更何況,所謂「失去」,是縱向和自己歷史相比,而不是橫向和其他國家相比。08年至今也快10年了吧
當然,圖二你需要一雙好眼睛

2008年,日本GDP 4.8萬億,是美國(14.7萬億)的32%,是第四名德國(3.8萬億,增長38%)的1.26倍。是年,第三名中國GDP 4.6萬億,是日本的96%

到2017年,日本減少了0.3萬億 ,-6.3%;美國增加了4.6萬億(約等於一個日本) +31%;德國減少了0.2萬億,-5.3%;中國增加了8.3萬億,+180%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進行西化,中間搞殖民地,二戰被炸,戰後美國爸爸輸血,再復甦,再失去的十年,再到現在。

同時是中國清朝,搞洋務運動,然後陷入半個多世紀的亂世,先國內全國範圍起義,再列強瓜分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後10多年掠奪式侵華戰爭,解放戰爭之後,外面又封鎖主義,裡面還走了點彎路,最近2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開始顯現。

爸爸,為什麼馬雲昨天家裡 了賊丟了三台彩電,我家中了一個樂透,他現在還是比我家有錢啊?


缺乏安全感的日本人喜歡小題大做,爆大標題,所謂失落的二十年之類的有日本人誇大的成分。日本人會很敏感的預先發現問題,而把事情誇大,中國威脅論最早似乎就是日本人散布的。

關於日本的真正實力情況,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用數據說的很好。日本人做事低調,很少把家底到處亂炫耀。雖然,面對老齡化,以及全球化的衝擊,新興國家的挑戰。現在日本的實力縱向對比八十年代是相對衰落的,但是真實的日本要比渲染的所謂的失落要好很多。在日本感受,絕大部分日本人的日子過得挺好啊。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日本已經完成了產業升級,在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都已經走在了這個星球的第一集團,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日本社會本身的政府效率,法治建設,包括國民教育素質都已經非常完善,同時和美國以及歐美關係良好,有此基礎,怎麼都不會差到那裡去。另外,別忘了,日本人工作還是蠻拼的。養大爺的單位真心不多。

至於當年泡沫破滅後的災難,的確重創了日本,正如其他答案所講,這對日本在電子,化工,汽車等領域的強勢地位的影響也不是致命的。可能因為虛的東西,對日本傷害比較大,日本人心理對看不到的東西似乎沒多大興趣,而且日企的管理和行事風格太過日本化,這使得日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沒有八十年代那麼搶眼。不過這麼多年攢下來的基礎,尤其是在傳統產業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即使是服務業,也有人拿來跟其他國家比,結果是沒法比。

所以,日本經濟雖然有他自己的問題,對比起歐洲國家也不弱,有不遜於歐洲強國的實力。加之其人口在發達國家中也是第二,論總量,長期做全球第二經濟體也很正常。其位置,現在被中國超越,將來被印度等國超越,也很正常,其原理也跟日本超越歐洲國家一樣,靠人口總數嘛。

另外,日本人做事踏實,不偏重虛擬的東西,抗危機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不是特別出風頭,但是比較穩固。長期之內都將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有自己的地位。如果不是政治人物胡鬧,日本出現大的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並不高。至於其他新興國家的挑戰日本的經濟地位,看真本事了。算命先生也算不準。日本人不是不可替代,問題是你的有真本事去替代他。做的跟他一樣好,才有可能挑戰他。國內很多廁所都能看到TOTO的,質量感覺比其他品牌的好。衛浴也不算太高精尖的玩意。做起來還是有差距。


最近正在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摘抄一部分觀點給懶得翻書的同學。 首先廣場協定是導火索,經濟形成失去的十年,深層成因很多,列舉一些: 金融資產投資過熱,導致企業和個人將資本投入到金融市場逐利。 財閥主導的經濟體制,導致轉型困難。 政府應對方案發生錯誤,在經濟出現轉機時過於樂觀,過早出台緊縮政策等等。不過這個偏題了。

至於這個國家仍然保持著世界第二的地位,沒有一蹶不振,這方面一些觀點摘錄如下:

1,社會財富的分布。在經歷衰退中,真正受到重大損失的是政府和財團,以及將過多資產用於金融地產投資的「有錢人」。沉澱於普通民眾手中的儲蓄類資產並未受到太大波及,反而由於通縮,帶來物價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收入減少對民眾的影響。也就是說,日本的最廣大的經濟基礎並未受到損傷,民眾也仍然保持著對國家的信心。不曾因為社會動蕩造成更大的傷害。

2,日本在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後發優勢,拉進了科技方面的距離,並且逐漸積累,形成了在汽車電器電子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得到了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3,中國經濟的崛起。作為日本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鄰國,中國的經濟發展,群眾購買力的加強,為日本企業提供了廣大的市場。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為日本降低產品成本提供了助力。豐富廉價的自然資源為日本製造業的復興提供了保障。

只是日本經濟的恢復也並非那麼樂觀,雖然被稱為非凱恩斯式的復興,但是政府債務,消費低迷和政局不穩仍在困擾著這個國家。這方面我沒有太多了解,如果有了新的知識再補吧。

最後放兩張圖,關於所謂的泡沫破滅,大夥看看熱鬧就好。


工業化後的強國,100年來沒有變化


其實所謂的「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是一個偽命題。

2017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加速增長,首相安倍晉三當政後的最近一輪經濟持續增長勢頭延續到第五個季度,成為2006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輪經濟擴張。

自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就一直有「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的說法。在中國,受中日政治關係惡化以及兩國國民感情惡化等影響,從媒體到學者、官員等也或多或少持此看法。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對日本經濟存在一定的誤讀,而這些誤讀有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日政策的判斷。

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經濟「失去了十年」的提法開始見諸報端,到了2010年前後日本經濟仍無起色,又有媒體提出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顯然,「失去了二十年」是「失去了十年」的延續。之後,「失去了二十年」深入人心,幾乎成為一種固定符號,而且這似乎還不夠,因為「失去了三十年」又將到來。這種看法使得原來印刻在人們頭腦中的創造過各種奇蹟的日本經濟影像幾乎蕩然無存,日本似乎已經衰落得不值一提,甚至連發展中國家都不如。

當今的日本經濟果真如此凄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地說,日本現在仍然是一個國民生活富庶的發達國家,所謂「失去了二十年」是過分誇大日本經濟衰退的偽命題。

筆者認為,「失去了二十年」的謬誤根源在於找錯了參照物。我們在觀察現在的日本經濟時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中國經濟、美國經濟或者日本高速增長時期和泡沫經濟時期為參照物。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初、中級階段,也是城市化進程最快的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有其必然性。日本早已完成追趕任務,與中國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不能這樣對比。日本與美國也不可比。雖然美國也進入後工業化的成熟階段,但美國可利用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在全球呼風喚雨,能夠利用所謂「能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的借口,調動全球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服務,還可利用美元作為基軸貨幣的優勢維持印鈔權和定價權,藉此在世界經濟中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即便自身經濟出了問題也可以讓全世界為其買單。而日本絕沒有這種經濟以外的能力支撐以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從縱向比,日本在1955年至1973年間實現了高速增長,完成了追趕歐美髮達國家的任務。昔日日本的高速增長與中國現在的情況比較相似,甚至是在比中國更為有利的條件下實現的。筆者認為,現在的日本經濟狀況若與尚未發生泡沫經濟之前的1984年相比,還是比較客觀的。如圖1所示,若以1984年為100,股市(除泡沫期外)有升有降變化不大,地價也未發生太大變化,勞動者個人收入略有上升,而法人收入有升有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個人金融資產上升幅度較大,2010年大概是1984年的三倍。

儲蓄率下降是人們認為日本經濟失去20年的主要論據之一。但實際上在這期間,雖然家庭的儲蓄率有所下降,但企業的儲蓄率卻在上升,民間儲蓄總體仍維持較高水平。圖1的數據還顯示,日本人均GDP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總體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11369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46618美元,增長3.1倍。由此可以看出,與日本經濟正常狀態的1985年相比,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並沒有「失去」。而且,標誌國民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仍處於上升狀態,顯示民間財富的個人金融資產和民間儲蓄仍居於高位,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國民生活水平絕不遜色於歐美主要發達國家。

客觀認識過去二十年的日本經濟

其實,綜觀過去20多年,日本真正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只有1997?1998年,其間金融機構紛紛倒閉,並出現輕微的信用危機,但很快就得到控制。在總體低迷的20年中,也曾出現過低水平的恢復。如阪神大地震後的1995?1996年的「小陽春」,1999?2000年出現的「IT景氣」,2002年1月?2008年3月還出現了長達73個月的戰後最長、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的低水平景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5年,日本解決了不良債權問題。正因為如此,當2008年出現國際金融危機時,日本金融機構遭受的直接損失有限,金融系統始終保持穩定狀態。但是,由於美國、歐洲等外部市場急劇惡化,日本的實體經濟遭受重創。在2008年第四季度,幾乎所有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了自由落體式的下跌,2008年度實際GDP增長率出現了-3.7%的戰後最大幅度滑坡。但是,在外需擴大和超寬鬆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等因素的強力推動下,2009年第二季度以後日本經濟形勢逐漸好轉,2009年度實際GDP增長率為-2.0%,降幅明顯收窄,2010年度實現3.4%的正增長。

2011年3月,日本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和千年一遇的大海嘯以及致命的核泄漏,當年下半年還受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環境惡化的影響。但即便如此,2011年度的日本經濟仍保持了0.3%的增長。2012年5月,占日本發電總量29%的55個核電機組全部停機,但日本經濟、企業生產與國民生活並沒有受到約束性影響,2012年度GDP增長率為1.2%。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日本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6%,與1991年至2009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相比,高出一倍。2013年,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日本第一季度實際GDP增長率高達4.1%,第二季度也是3.8%的高增長。

另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元曾持續走高。一國貨幣的升值與否主要取決於其經濟發展的基本層面和未來前景,日本經濟狀況不算好,但至少不比美國和歐洲經濟狀況更壞,所以投資家才大量購入日元。也正是因為日元升值,儘管日本在2011年名義GDP增長率為-0.7%,但如果換算為美元則為5.87萬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7.5%。

日本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處於鼎盛時期後開始走向停滯和低迷的,但直到現在,日本依然是一個極富有的發達國家。2012年,日本GDP總量達5.96萬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高達46736美元,仍居世界前茅。海外凈資產高達296.1萬億日元,為世界第一;個人金融資產為1547萬億日元,居世界之首。從外匯儲備看,到2006年為止,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後被中國超越,居世界第二位。另外,日本還擁有可供半年消費的石油儲備,以及大量的鎳、鉻、鎢、鈷、鉬、釩、錳、銦、鉑及稀土金屬等戰略物資儲備,實際上這是一種物化的外匯儲備,而且更具戰略意義。

目前,日本的失業率為4%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歐洲國家大多都在8%以上。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甚至高於歐美髮達國家,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日本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仍居高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仍屬一流。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的20年更是日本改革調整的20年,經受歷練的20年,制度創新的20年。

經過不間斷的改革,在這20年當中,形成了支撐日本經濟未來發展的三個重要條件:第一,是空前的成本下降與效率提高;第二,是日本企業的國際化和世界市民化;第三,是持續且高強度的技術積累。在應對美國要求的日元升值過程中,不僅工資水平下降了,而且流通成本和公共費用都大大降低,日本從一個世界物價最高的國家變成了世界有數的低成本國家。另外,由於生產大量轉移到海外,日本正從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務的總部功能和總部經濟轉變。企業的研發高投入,促使日本的潛在技術實力上升。而且,在過去的20年當中,日本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湧現出十餘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哀兵之策」的利與弊

日本高調宣傳「失去了二十年」也並不完全是日本人的低調與內斂,對外哭窮是日本的一貫伎倆,因為哭窮可以給日本帶來好處。筆者注意到,當金融危機對日本造成沉重打擊,使日本經濟在2008年第四季度急劇下滑13%、2008年度GDP下降3.7%、其他經濟指標也迅速下滑的時候,日本的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平面媒體上充斥著政府官員的發言、學者的分析以及各種報道,一片哀鳴。但當2009年6月日本經濟在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觸底」、2009年度GDP降幅收窄、特別是2010年度GDP增長率達到3.4%時,不但政府不作聲,也很少有專家評論和媒體報道。另外,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的3月份工礦業生產指數急劇下降了15.5%,第一季度GDP下降了6%,這個時候關於日本損失慘重的報道非常多。但當日本產業鏈條迅速恢復、第三季度出現7.1%的高速增長、2012年第一季度又出現6.1%的高增長時,各種報道卻又非常少。

回顧戰後歷史,日本並非一貫低調,也曾經張揚過,但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日本自1968年完成追趕歐美目標,特別是進入80年代中期後一夜暴富,據統計當時僅僅是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購買整個美國國土的四倍價值。此時的日本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完成追趕任務,經濟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從政治家到普通國民,都開始頭腦發熱,日本列島充滿驕橫、狂躁之氣,以為日本經濟增長前景不可限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與日本相比。這種自滿導致日本整個國家對泡沫失去警惕。企業、民眾齊上陣,全民炒股、買房,就連家庭主婦也加入投機行列,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投機風潮。日本投資者開始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高價購買美國的土地、礦山、農場、工廠、企業、銀行、旅館、摩天大樓、商業中心、高爾夫球場以及好萊塢等,夏威夷幾乎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甚至聲稱要「購買美國」,其結果不僅惹怒了美國,而且也被世人稱為「經濟動物」而受到鄙視。眾所周知,美國很快就對日本進行了反擊,首先是美日貿易戰,接下來就是「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劇升值,迫使日本進行以擴大內需或者說是以減少對美出口為目標的結構調整。在美日經濟戰中,日本節節敗退。再加上後來經濟政策上的失誤等各種原因,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破滅,從此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很顯然,昔日當「驕兵」,日本吃盡了苦頭,所以才選擇了明退暗進的「哀兵之策」。「對美國來說,『孱弱的日本』這一說法發揮了神奇的威力。高貴的美國不會再打已經倒地的對手。其結果,汽車、汽車零部件、金融服務和大米等這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美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直到現在連一個都沒有解決。」正是因為日本的示弱與長期的低調宣傳,使得美國放棄了與這個昔日的「經濟宿敵」較勁,而將打壓的目標轉向中國;也正是因為日本經濟低迷,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錢的目光沒有盯住日本而是轉向了中國,使得日本在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中順風順水。正是所謂「失去了二十年」的宣傳功效,使日本得以在不被別人矚目、反被別人同情,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情況下,低調地發展了經濟。

不僅僅是經濟,日本還藉此高調擴充了自身的軍事實力,實現了向海外派兵、出售武器;極右勢力在歷史問題上大放厥詞,公然挑戰戰後國際秩序,向「修憲」的目標步步逼近;日本可以不遵守諾言,即使沒有實現《京都議定書》提出的減排目標,也不會被人追究;日本可以把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輕鬆地排入太平洋而不受人指責;日本緊隨美國,一方面加緊對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的實際掠奪,步步緊逼,大搞所謂「購島」鬧劇,同時通過經濟援助等手段,拉攏一些南海周邊國家,孤立中國,甚至慫恿和支持菲律賓與中國對峙。日本正是以「哀兵之策」,虛退實進,向實現其「正常國家」的「日本夢」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總體來看,過去的20年,儘管日本經濟增長速度很低,但仍取得了「沒有水分」的發展。在泡沫經濟崩潰20年後,日本仍然保持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到2030年日本仍將保持世界前五地位,即使到2050年也仍能保持前八地位。日本的經濟實力和政府掌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能力不可輕視。

本文來源:《世界知識》2017年第13期;作者:張季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


比較認同 @智靖遠 的回答。

失去的十年或二十年,起因是泡沫的破滅,但是整個日本的產業結構沒有倒塌。貫穿整個90年代的通貨緊縮的大環境下,雖然有專家指出日本在信息技術領域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在其他領域尤其是製造業至今維持著世界一流水平。

這十年二十年當中,雖然日本的首相大臣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輪又一輪,但是整個日本社會和諧民心穩定。即使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日本人都表現得相當的淡定。

90年代日本的70後有很多也面臨著畢業就是失業的窘況,比起60後,50後他們也更懂得享樂,但是在我看來他們依然是世界上最為勤勞的一群人。


推薦閱讀:

大阪除了遊客較多的黑門市場,有什麼當地人去的市場集市?
《黑暗之魂》和《黑暗之魂2》如果提供難度的選項,會不會毀了這個遊戲?
日本的洛麗塔著裝風格是怎麼形成的?

TAG:日本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