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不俗到落俗,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一直都想找時間靜心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苦於才疏學淺,而問題也頗為深刻,今值國貿實務最後一節課上,排除萬擾,用心對話。

在百度百科上對「俗」的解釋有多種,筆者挑選了較為符合材料的角度,僅作引入,也感嘆漢字的精深。

我們姑且不談如何從脫俗到落俗,因為從呱呱墜地起人,凡人就會處於一種社會性的生活環境之中,除非從小就被遺棄在森林由狼媽媽養大。在這種由無形的習俗約定規矩中,人類首先滿足溫飽,這是最基本的需要,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後,人便會有「更多」的需求了。之所以不是用「更高」,是因為我並不認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有高低之分,其次是,滿足物質需求後,不是所有人都有更高的追求,有古語「飽暖思淫慾」為證。

「俗」字左邊一個「人」字,右邊一個「谷」字,人吃谷即為俗。人與人在生理結構上是沒有差異的,都是俗人。本無尊卑貴賤之分。但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人與人的差別在精神層面上:所謂「超凡脫俗」,即指超脫了物慾的束縛,達到了格物致知的境界。因此便有高尚的人與俗人之別。不過筆者認為,人各有志,求同存異才是繽紛年代。找准自己的標準,保持本真。

其一,一個人站在山谷里,只能看到周邊的山,如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山外有山,知道外面的事很少很少,所以就叫俗。

所以有機會還是要多出去走走,世界大了眼界也就開闊了吧。

不由得想起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引用這一段話,其實只是想強調,落俗並不可怕,不肯在俗世里重新脫俗才可悲。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雖然全文拼湊成分佔大部分,但是我好不容易拼出來的,靈活的整合了各種資源,快來誇我誇我誇誇我


你可聽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故事


推薦閱讀: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強項,那麼你是如何發現自己的強項?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你才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的?
認知失調是否代表了成長?
做真實的自己,還是做更好的自己?

TAG: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