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產品)如何最好實現教育的「學習空間人人通」,是否真的存在像Edmodo的中國師生學習共同體、社會性網路?


謝邀。聲明兩點:1.後面講得內容,只針對小學,其他學段我不太懂,沒發言權;2.寫了很多是我跟我的團隊的真實經歷,可能有廣告之嫌,不喜勿入。

我從12年開始帶團隊在小學做這一類的項目,到今年已經整整3年了。記得12年剛開始的時候,當時有一家叫iclass的公司,對外宣傳自己是中國的edmodo。產品做得挺不錯的,對外推廣也很用心,也給我的團隊一些有益的啟發。今天去看了看,首頁界面還是「開學啦」,不知道實際的運營情況如何,從更新看,可能不太樂觀。

不說人家的事兒了,回到主題來。這3年,我們一直扎在小學校園裡摸索,不靠市場公關賺錢,而是深入去看一個這樣的所謂「共同體」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存在的可能,如果可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怎麼把它搞出來。做到14年,開始真的有一個這樣的一個活躍的空間出來,也有了像匹配的收入,但是跟edmodo在形式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忍不住還是想發個廣告,我在招產品經理,有興趣的童靴歡迎私信我)

跳過很多坑,最大的長進是終於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所謂的「社區」,都是靠UGC支撐的,所以我們就必須解決用戶UGC的驅動力問題和UGC的方法問題。這兩個點找不到支撐,這個社區自然就是空的,前面有的回答也提到過。既然是「共同體」,核心用戶至少包含教師和學生兩類,兩類用戶都會產生內容,小學學段,UGC的發起者,一定是教師,比如教師發起一個學習任務,學生會跟上來完成它,產生新的內容,作品,然後老師和學生再次圍繞這些任務去評論、交流、互動,學生們清楚,整個過程教師是在監督的,這是自然的次序。學生自主上傳的內容和作品,同學可能會互動評論,但是教師基本沒有時間去關注,而離了教師的關注,相關的活動很快會失去組織和管理,罵髒話之類的事情就來了,然後學生回去找家長或者老師告狀,家長會去找班主任反應問題,這個社區的生存就面臨很大的危機了。

然而不幸的是,讓老師進來參與這個在線「共同體」的建設,真地真地真地真地很難,因為她們每天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雜,可以用來做這件事情的動力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問題。我最近隨便列了個單子,一個主課老師的工作安排(如下圖),注意這裡面很多工作的對象都是能力參差不齊、理解力跟成人差距很大的小孩子,這種情況下,你再讓她像BBS的版主一樣,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去管理在線學習社區,那收穫的只有白眼。

只有真的為教師減負的產品,讓教師一看就感覺輕鬆的工具,才能在這樣的背景下生存下來,並且得到教師的信任。技術是為了教育教學服務的,不能反過來,為了技術而教學,為了產品而教學。這些年的很多教學實驗,不僅這種edmodo的社區,理念很好,但走不下去,比如顛倒課堂、電子書包什麼的,不是理念有問題,而是執行的時候本末倒置了,執行的過程中給教師添了好多的麻煩,很快教師想起你就想起麻煩,再好的東西也用不下去的,說得俗一點兒,甚至你給她錢,她都不願意用。(這裡指絕大多數普通教師,少數精英的有情懷的教師除外)

所以從13年夏天開始,我們就在尋找新的方式,到14年,原來我們開發起來的學習社區,就放在那裡不推廣,不更新優化了。我們反過來做了幾個很好的小工具,一款給老師上課用,一款給德育督導管理課外活動用,但是相關的數據跟原來的社區平台打通。試運行起來,工具老師用得很開心,7成以上的老師,2/3以上的學生,每個禮拜都要用上一用,順帶著社區里就有了數據,像土坑裡面進來了清水,就慢慢的有了水草,有了魚蝦,再收拾收拾,也許可以養養蓮花什麼的——到今年年底,我們驚訝的發現,原來做的社區上,不知不覺的有一半多老師上去了,學生的活躍度跟著也起來了。有個教研組長,原來基本不看這個平台,走到哪兒都說它不好用,現在反過來了,走到哪兒都說它好,而且要求所有本學科教師都用,教師培訓,我的人講了不到3句,她覺得我們介紹得不夠生動,衝上來開講,替我們做一場1個小時的教師培訓,上周還給我提了一大堆改進建議和新功能需求……

貼兩個寒假剛剛傳上來的社區作品吧,他們總能給我驚喜。

啰嗦了這麼多,總結一下:

1. edmodo這樣的師生學習互動社區,在當下的環境下,進不了學校;2. 環境是可以改造的,有了適當的環境後,這樣的社區是有需求的,是一定會存在的;3. 1和2之間,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經營,因勢利導地推進,最重要的,是幫忙別添亂,減負不增壓。


感謝邀請,我本人幾年前就做過面向公立K12學校的產品設計。

首先搞清楚一件事情,學校內的社交和企業內的社交是類似的,與互聯網上的人人,微信,微博,陌陌是非常不同的。

教育部幾年前就在提倡校校通,班班通等概念,也有一些指定的企業去做了,但日活極低,說白了就普及了也沒人用,最終就是一潭死水。這部分企業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即只要得到學校的採購就ok了,但沒有學生用起來,那就是學校的問題。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分析,從產品的角度來講,這樣的產品是為了有這樣的功能而存在,而不是真正有明確地要解決的問題。做這類產品的公司少有認真去思考,在學校內的社交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支持什麼樣的場景?

國外的edmodo是有明確的學習場景的,但那些場景只適合國外的教學環境,如果照搬到中國依然時缺乏日活的產品。

學校內社交其實如果要想做好,其實還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去研究的,我可以說幾個可以做的場景:

1、【教學】新型的教學法,小組教學

死板的課堂不需要社交啊,學生只要乖乖聽講乖乖回答老師問題就行。而優秀的老師明白,灌輸知識是低效率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夠讓知識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這類老師其實特別缺乏一個課下的允許學生進行交流的平台——反而有的會去建微信群,qq群,或者用類似teambition/worktile這樣的協作平台。他們在這個平台里可以定義一些規則,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討論和創新。

2、【教學】各種鼓勵學習/創新的競賽、比賽

作文比賽,論文比賽,口語比賽,小發明比賽,dv比賽,等等活動,通過競爭的方式鼓勵學生去努力學習,同時也讓學生的知識不只是停留於書本。

3、【德育】為學校/年級/班級活動提供支撐

各種典禮,晚會,運動會,班會,進行記錄,分享,交流。家長是最喜聞樂見看到自己的孩子的照片啊,視頻的。這樣需要開放的心態,學校領導是否允許一批學生對於他們的演講指手畫腳呢?班主任是否允許學生對於班會進行吐槽呢?

4、【德育】興趣、社團、體育

更多是草根形成的,由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的,可以理解為類似大學裡的bbs。

總結一些,如果大家觀察一下上面這些需求,首先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技術門檻,問題從來都是產品和運營下的功夫太淺。

其次是中國當前絕大多數學校是不接受真正的社交的,其實放在企業里也是一樣,IM是有需求的,但很少會有企業允許民間社團、提供在線論壇,這都需要一種非常開放的心態,反映出學校決策者是否真的有眼光和魄力,也反映出老師是否真的喜歡學生,喜歡教學,還是只是把做老師當做一個職業。

最後,學校內社交一定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產品,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一所好學校無需在線社交一樣是一個好學校。


謝邀。

真的存在,答主目前就在做幾個省級服務項目。

1.底層數據互通,實名制網路空間,所以首先和教育局合作。

2.社會化SNS交互和資源內容服務融合。

3.教學教研應用中心,APPSTORE。

4.開放平台,能實現區域化資源服務接入。

5.大數據統計管理分析。

抱歉不能說太多,涉及企業機密。


白紙一張,筆墨一套,漿糊一桶即可

還O2O哦親!

- 1966


當然有了。教育人人通是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師學生家長都能在同一個網路環境中探究學習、共享心得、自由表達、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 Facebook 2016 年第四季度財報?

TAG:學習 | 社交網路 | 教育 | 在線教育 | 教育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