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人認為長白山是韓國領土,有何歷史和法理根據?

從金秀賢解約「恆大冰泉」想到。

希望大家不要專註於吐槽和抖機靈,認真問答問題。

題目沒有關心韓國人是否「僅認為」長白山是韓國領土,意即不討論韓國人對長白山以外的想法,這裡只探討有關長白山的「爭議」及其「原因」。

日本對釣魚島,菲律賓對黃岩島,韓國對長白山,都自有其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和法理依據。問題想獲取的答案也正是這個。

以上並非攻擊回答者,只是為了提醒大家切題。


呃,基於這張有趣的地圖,我想先談談這張地圖哈……

對題主問題的詳解在後半段,如果沒耐心請直接跳過去吧……【施工中……】

【韓國人YY的地圖】

@翰海 童鞋發過的這張圖……讓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相信看到這個圖和問題,童鞋都會很憤怒,憤怒之後,有的人嘲諷兩句,一笑而過;有的人想弄明白,韓國人為何如此無恥。如果你想明白為什麼,那就讓我們來扒一扒歷史緣由,看看某邊緣國家的邏輯吧……(韓國人yy的土地包括但不限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蒙古高原,東北地區,西伯利亞,外東北,日本整個國家……讓俺來找找韓國人yy的依據吧……)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依據……

韓國史學界有這麼一批人,他們自認為是東夷人的後代,如果不明白什麼是東夷人,那我告訴你,東夷人最有名的首領叫蚩尤。即便如此,看過上面的地圖之後,我也算是被韓國人的無恥驚呆了……

原始東夷人並不是同一個部落,原始的東夷人包括三個部分,即下圖三個:遼河,海岱,太湖三大文明區域。大抵就是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東夷人是原始東夷人的後裔,我是東夷人,那麼東夷人的地盤,就是我的地盤,原始東夷人的地盤也是我的地盤……我猜這可能就是韓國人的依據吧……

東部沿海地區作為原始東夷人活動的地域,在韓國人yy的那張地圖裡面表現的很明顯,我在想越南人看到這個地圖一定會罵娘的……(越南人則是把百越民族當成是越南人了……)

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這樣的……黃帝與蚩尤之戰,相信許多中國人都知道,「涿鹿之戰」,這場「戰役」勝利的標誌是黃帝族攻取了「原始東夷」的核心地,也是他們的聖山——泰山,從此,炎黃部落開始征服東夷的部落,兩者合二為一,泰山成為華夏文明的聖地!東夷就成了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原始東夷人的地盤,綠色的那部分)

再然後是箕子朝鮮,商末遺民,箕子選擇朝鮮半島北部作為商族最後的避難所。這可能是某個邊緣國家所能跟東夷人強行扯上關係的根源之處吧。

箕子朝鮮的這次建立影響是深遠的,後來的「衛滿朝鮮」,漢樂浪郡等都是因襲於他。

可惜的是聽說半島北邊的金太陽早已將箕子墓給剷平了,以期和華夏文明徹底劃清界線。不過同樣的事情他們南邊的兄弟是不會這樣做的。那個與中國戰國時期某國同名的國度,會聰明的突出商族「東夷」的屬性,然後結合自己偷換的所謂「東夷」概念(他們現在正以「東夷」合法繼承人的身份四處活動)。以反過來證明他們曾經是整個中國的主人。儘管這與生活在尼羅河畔的阿拉伯人以古埃及的後人自居有些類似。(阿拉伯人的理由還充分一點,最起碼他們現在的確是尼羅河的主人)

從這裡其實已經可以基本看出韓國人的思維邏輯了:我是東夷人的一支,所以我是東夷人的正統,所以東夷人的土地都是我大寒冥國的!

韓國人將中國東南沿海區域都yy成自己家的,大體可以通過這個東夷人後代來得到解釋,然而,那張地圖不僅僅是中國東部沿海區域的問題,他還將蒙古高原的大部分,東北,外東北,西伯利亞都yy進去了……

蒙古高原的解釋,還可以通過將東夷人的歷史前推,因為按照人類遷徙歷史來看,東夷人是從蒙古高原上遷徙北下的民族……(按這個邏輯,棒子們其實還可以更大膽一點,人類從非洲走出來的呀……)

韓國對東北地區的yy相信是最好理解的,他們也時常自稱是高句麗,渤海國的後代,所以自認為是該土地的主人……雖然高句麗,渤海國事實上是東北地區的土著漁獵民族建立的國家,跟他們的祖先三韓部落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真相是啥呢?

大唐征服高句麗,高句麗民族已經消融入整體的華夏民族,比如唐朝西域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的後代,他們早已是華夏民族的一份子……

再說外東北和西伯利亞(包括庫頁島),17世紀之前,這塊不毛之地,根本木有人居住,好吧,誰要誰拿去,要不是俄羅斯人想找個不凍港出海口,誰會想要這塊不毛之地呀……(呃,少量的通古斯民族被俺無視了……)

最後說說可憐的日本吧,已經全境變成11區,難不成是因為日本曾經統治過朝鮮,所以朝鮮人自認為是日本正統,所以日本是大寒冥國的?

為了給棒子們的yy找到一個充足的借口,我還真是絞盡腦汁呀……後來還真讓我發現一個依據,語系!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語系,叫阿爾泰語系,國際上認可的「阿爾泰語系」主要有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三個分支。注意了!有一種叫做阿爾泰超語系假說的觀點(其實持這個觀點的人真心少,可能就是韓國人搞出來的……),認為日韓語系同屬於阿爾泰語系……你看,通過這個框架,一下子,蒙古高原,通古斯民族所在的東北,外東北,西伯利亞,日本通通都可以裝進去了……依照韓國人的邏輯一推:

我是阿爾泰語系中的一支,所以我是阿爾泰語系的正統,所以講阿爾泰語的人的土地通通是我的……我是人類的一支,所以我是人類的正統,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是我的土地……Orz

--------------------------------------------------------------------------------------------------------------------------------------------

好了,上面的討論僅僅是針對這個歡樂地圖的歡樂分析,不算嚴謹,博君一笑,邏輯自洽,如果你認同這套邏輯的話……

其實大部分理智的韓國人都不會這麼想的,一部分腦子壞掉的人,你也不用去理會……如同少部分腦子壞掉的越南人……

下面開始對這個問題的正式討論(主要觀點源於地緣看世界,請叫我溫駿軒門下走狗……為了閱讀方便,有很多引用就不再標明了……)

為什麼韓國人認為長白山是韓國領土,有何歷史和法理根據?

--------------------------------------------------------------------------------------------------------------------------------------------

仔細分解中朝邊境的爭論的「焦點」,可以分為五個點,由南至北分別是:鴨綠江口、長白山、圖們江正源、「間島」,以及圖們江口。

細較起來,這個問題其實跟日本人有關係,好吧,還是從頭開始說。

中朝之間所涉及的圖們江口以及鴨綠江的協約簽訂的故事,總的來看,因為歷史的原因,中國在那兩個地區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其中緣由不再敘述。

所以中朝之間的所謂「領土糾紛」,在政治層面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兩國在40多年前就已經正式簽訂了邊境條約。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近些年來之所以在民間成為熱點,並不是由於中國的民間,有什麼特別的舉動(最多也就是網上發發牢騷),希望改變鴨綠江口和圖們江口的現狀。而是三八線以南的韓國,在民間熱炒。所以有了題主的問題。

朝鮮韓國對長白山,間島所有幻想的最初的根源應該是對東北的大移民。

隨著清朝統治力度的薄弱,國內人口壓力巨大的清王朝和朝鮮,對東北大規模的移民在19世紀及之後形成了風潮,無論從漢族還是朝鮮族農民的角度來看,東北地區最具吸引力的當然還是核心的「東北平原」以及三面沿海,氣候條件較好的「遼東半島」。問題是如果在東北平原進行競爭,無論是從人口數量、政治優勢來說,能夠通過遼西走廊和「渤海灣」海陸並進的漢族農民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因此無論是來自朝鮮半島的農民,還是後來在朝鮮半島登陸成功,並憑藉技術和軍事優勢控制了東北地區的日本人,都無法在移民數量上,與漢族農民在東北地區的核心區PK。就日本的情況而言,他們固然能夠憑藉當時的強勢地位,為日本移民獲得最肥美的土地,但即使是最終沒有因為軍事上的失敗,而徹底退出東北地區,這些日本移民也不會在東北核心區佔據數量及文化優勢。而相比於日本人,無論是附庸中國的時代,還是日據時期,都沒有多少政治優勢的朝鮮農民,在向東北滲透時,所遵循的原則更多的是「自然滲透」原則。並且這種自然滲透的結果,由於中國寬鬆的民族政策,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剛才我們說了,在東北平原和遼東半島之上,朝鮮移民是無法與漢族移民競爭的,但這並不代表朝鮮移民在某些漢族移民暫時無法滲透的點上,佔據地緣優勢。而這些能夠體現朝鮮半島地緣優勢的地區,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分析的方向。

讓我們看看上面這個國內朝鮮族分布示意圖,很明顯可以發現,歷史上,圖們江——長白山脈之間,是朝鮮移民滲透的優勢地區。這種優勢體現在,儘管清政府明令朝鮮移民不得越境開墾,但還是無力阻止朝鮮移民越過圖們江,並在這一地區的人口比例上,佔據優勢地位。儘管在現代的國際關係中,一塊土地上哪一個民族的數量佔優,並不能與政治上的國境劃分掛溝。但因這種人口結構變化,而產生一些想法是正常的(就像很多朋友對於緬北一些華人優勢區,也有想法一樣,俺就想法……囧……)。我想這就是韓國人對長白山念念不忘的根源吧。

如果中朝兩國是由一條貫通日本海與黃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麼無論是在約定俗成的古典時期,還是精確劃界的現代社會,都不會有太大爭議。河道中間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國境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鮮邊境的主要特徵是「兩江一山」,即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及兩江中間,號稱兩江發源地的「長白山」。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長白山,與我們一直在提的「長白山脈」不是同一個概念。後者是呈連貫狀態的,中國東北邊境山地的總稱。而這裡我們所指的「長白山」,就是一個山頭,而這個山頭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中間有個由火山口積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國所稱的「長白山天池」,和朝韓所指的「白頭山天池」。

和這個問題相關的是間島問題所涉及的大片土地,參看下圖中紫色梯形部分。

興起於東北的滿洲人入主中原後,中朝兩國的北部邊境被明確為「圖們江」了(圖們就是滿語)。換句話說,到了清朝末年,中朝雙方對於依據鴨綠江、圖們江兩江作為劃界的基礎,是沒有異議的。只不過確定的江名,並不代表就沒有問題了。河流在下游地區的走勢一般是比較明確的,但在上游地區,就不一定了,就像現在很多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在爭議源頭地一樣。在國內出這種事情,也就是爭奪一點旅遊資源,但如果爭議出現在界河上,問題就嚴重多了(上遊河流一般都是呈樹冠狀分部的,南北支流之間的距離很大)。而中朝兩國之間最先出現問題的,就是北線的「圖們江」。這一次所爭議的焦點,就是圖們江正源的問題,只不過半島的胃口比較大,直接從中游就動手了,也就是把在圖們江中游合流的北支流——海蘭江,認定為「圖們江」了。而圖們江與海蘭江之間的土地(現屬延邊管轄)爭議,在後來也被擴大為所謂的「間島」問題了。【注意細看海蘭江和圖們江的源頭】

之所以要在這條江的漢語名稱上做文章,是因為「圖們江」做為中朝邊境的北部界河,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了。如果朝方要想在雙國正式劃界時擴張自己的土地,只有在概念上做文章,即選定一條較北的支流做為所謂的圖們江。(就是圖中的海蘭江)

【附:中朝主要歷史爭議區地理示意圖】

當然,這類想法並不一定都有機會上升到政治層面。不過在中朝雙方於1885年開始的第一次正式勘界行動中,朝鮮方面還是找到了一個自認為合適的借口,來希望從政治上解決這個問題。朝鮮方面所提的理由,就是「海蘭江」才是真正的「圖們江」。好了,如果圖蘭江才是真正的圖們江,那麼我們看圖,那一大片的土地成了朝鮮的了。而朝鮮之所以敢這樣「瞞天過海」,就是因為中國方面在圖們江北地區的移民數量過低,而引發的控制力不足。這種不足表現在,在海蘭江沿線的居民,將海蘭江也稱之為「圖(土)們江」,而將圖們江稱之為「豆滿江」。事實上,這三個江名,都是指的同一江名。之所以會有概念的混淆,是因為朝鮮移民已經在此取得了優勢地位,只有將水搞渾,才有機會混水摸魚。

最終的結果是,朝鮮方面試圖將海蘭江定性為「圖們江」的願望落空,中朝雙方後來還是依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圖們江來勘定國境線(問題當然還有,不過那是後面分析的方向了)。其實如果是在甲午戰爭之前,朝鮮是不可能有機會對等的和清政府討論邊境問題的,更不用提海蘭江變圖們江的異議了。但中國在甲午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朝鮮在法理上的獨立(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雙方正式的劃界工作也隨著關係的改變而迫在眉睫了。

中朝雙方在1885年9月3日開始的這次邊界談判,最終能夠確定圖們江幹流的走向,期間的故事自然不少。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朝雙方都認可一個概念,即鴨綠江與圖們江同源。這個「同源」的概念,當然不是說兩江是一個源頭,而是說兩江的源頭非常接近,甚至說可以指向同一座山峰。而這個孕育了鴨綠江和圖們江的山峰,就是後來爭議不斷的「長白山」,也就是朝鮮半島眼中的「白頭山」。

從《中朝主要歷史爭議區地理示意圖》,海蘭江的源頭明顯與長白山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這個距離甚至與海蘭江的長度相仿。如果將海蘭江確定為圖們江的話,明顯與兩江同源的說法相違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海蘭江源頭與鴨綠江源頭之間,這樣長一段的國境線如何劃定。從朝鮮的角度來看,後一個問題倒不是問題。因為如果能讓清政府認可海蘭江為圖們江幹流,無論在海蘭江與鴨綠江之間划出怎樣的連接線,朝鮮方面都能獲得不少土地。只不過在「兩江同源」的問題上,海蘭江為圖們江之說,始終是無法自圈其說的。因此在最終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提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在國際政治中,一個提法成立於否,往往並不在於它有幾分道理或者法理上的依據,而在於它有沒有。只要有,就有機會憑藉自身實力的增長把它實現。就拿將國境線推至海蘭江這件事來說,依朝鮮的實力而言,即使是中國再衰弱,也沒有機會實現,但當朝鮮半島有了日本作為後盾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2014/7/14

接下來扒間島問題【整理自地緣看世界】

間島問題就是典型的日本插手造成的歷史後遺症。

當年清、朝政府之間明確圖們江作為國境線的基本概念之後,中國方面還是做出了一定讓步,即承認朝鮮移民,移居圖們江北的現實。也就是說,在不退讓中國主權的情況下,允許朝鮮移民保有在圖們江北所開墾的土地。而隨著朝鮮半島逐漸被日本所控制,日本也成為了圖們江北的朝鮮移民的「保護者」。或者說,中國政府的談判對手變成了新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的日本,從談判雙方的實力對比而言,中國方面開始處於下風了。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朝雙方在圖們江流域的劃界問題被重新提起。

在圖們江北至長白山脈之間,存在許多小型,甚至微型的河谷盆地。而這些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就成為了朝鮮移民所嚮往的「新大陸」。而最初的「間島」,又叫做「墾島」,所指向的只是現在的龍井市東,圖們江西側的一片長約5公里,寬約0.5公里的河灘地。其面積小到我甚至無法在圖上標出它的具體形態,只能用一個點來代替了。從地形上看,這邊河灘地正是屬於一塊微型的河谷盆地,也是朝鮮農民移居圖們江北的橋頭堡。

假如日、朝雙方,就是為了圖謀這麼一小塊河灘地,倒還真的有一定機會,儘管這個機會是他們「創造」出來的。為了開墾這片河灘地,朝鮮移民又在河灘地的外側挖掘出了一條新的河道。這們做的最初目的,當然是為了農業灌溉的需要,以讓離河道較遠的土地,也能夠有充足的水源。問題是這樣做了以後,這片河灘地事實上就成了河中央的一個島嶼了(墾島、間島之稱就是這樣來的)。更為敏感的是,圖們江本身是一條界河,到底是應該以這樣新的河道,作為中朝雙方的分界線;還是舊有河道作為雙方的分界線,就成為中、朝雙方爭議的焦點了。從客觀事實上來說,在中、朝雙方簽訂邊境條約時,所存在的河道才是劃界的依據。不過從朝鮮移民的角度看,當然是希望自己所開墾的這片土地,是屬於自己的國家,因此與試圖管理其的中國方面人員爆發了衝突。而此時距離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只有一年時間了(1897年,朝鮮王國已經變身為「大韓帝國」了,為了行文的方便,就不變換這身馬甲了),日本當然責無旁貸的要為朝鮮移民出頭了。

日本參與所謂間島問題,真實目的並非是為傀儡般的大韓帝國爭取土地。因為日本的戰略目標,並不止是朝鮮半島。即使是相對保守的日本政治家,也認定東北地區才是他們的龍興之地。

日本需要在朝鮮的東北地區修建一條新的鐵路,並最終越過中、朝北部邊境與日本在東北地區的北方前沿——「長春」相連。這樣的話,不僅能夠將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控制區全面覆蓋,還能夠在將來與俄國的決戰當中,擁有南、北兩條戰略補給通道。「間島」地區特殊之處在於,正是處在通往長春的鐵路戰略通道之上。

由漢城向朝鮮半島的東北角修築鐵路,在政治上當然沒有什麼障礙。在技術上,也可以先橫穿那些山地,然後再沿日本海向北延伸鐵路線(沿海多少有點沿海平原帶)。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越過圖們江,在中國境內修建連接圖們江與長春之間的這段鐵路線。在南線,連接鴨綠江和瀋陽之間的「安奉鐵路」,是日俄戰爭期間,日本借口戰爭需要,強行修築的。在即成事實後,中國方面就默認它的存在了。只是現在日俄戰爭已經結束了,算是處在「和平時期」,再想在中國的領土上建築鐵路,必要的法律程序還是要走的。也就是說,日本需要的是取得中國方面的同意,才能順利的進行下一步計劃(戰爭之後,中、日、俄三方等於又回到了一種暫時的平衡狀態,如果日本強行為之,中、俄雙方就會聯合對之)。

在這種背景下,間島事件的爆發,其意思並不在於爭議的土地有多少,而在於日本需要這樣一個籌碼,與中國換取從北線連接南滿鐵路和朝鮮鐵路的權利。日本的這種戰略意圖,還體現在選擇引爆「間島事件」的時間點上。要知道,中國方面與朝鮮移民方面的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之前甚至出現過朝鮮軍隊越境保護朝鮮移民的案例,其實嚴重程度較之這次「間島事件」要嚴重多了。也就是說,如果從時機的選擇上來看,日本如果想挑起事端,隨時都有大把的,更好的機會。而為什麼選擇在1909年藉助間島的歸屬問題挑起事端,則是因為中國方面自己準備由長春向東修築鐵路了。

為了製造籌碼以期獲得朝鮮鐵路與吉長鐵路對接的權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圖們江邊的那點河灘地當然是不夠的。以為海蘭江「正名」來要挾中國方面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既然只是用來交換的籌碼,就不妨把籌碼做的再大點,即把朝鮮移民在圖們江北的主要覆蓋區域都包進「間島」這個概念中去。以這樣大的領土要求,來交換一個「路權」。

日本擴張之後的所謂「間島」概念,即朝鮮移民的優勢區域,究竟包括哪些區域。之前說過,圖們江北直至長白山脈之間,存在一些小型、微型河谷盆地。在這些盆地中相對較大的有兩個,一個就是主要由「海蘭江——布爾哈通河」沖積而成了「延吉盆地」。前者下游目前的主要城市為「龍井市」(上游則是「和龍市」);後者則是邊上則誕生了間島地區的地緣中心:延吉市。另一個較大的盆地則在延吉盆地的東側,地理名稱為「琿春盆地」,圖們江入海之前所經過的最後一個較大城市(相對)——琿春市,就是興起於這個盆地。

回過頭來看看日本的戰略目標有沒有達到了。應該說日本完全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中日雙方所簽訂的《間島條約》中第六條明確規定了:「將來將吉長鐵路延長到延吉南境,在韓國會寧同韓國鐵路接軌」。而對於中國來說,從表面上也沒有吃虧,因為所答應的還是之前中朝條約所明確的內容,即國境線不變的基礎上,允許朝鮮移民在「間島」地區合法居住和貿易。因此從韓國人的角度來看,直到現在都認為日本人出賣了朝鮮半島的利益。從日本的角度看,倒也的確是拿朝鮮移民和所謂「間島」做棋子的;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本來就是無事生非。這為之後韓國人的鬧騰提供了借口。

-----------------------------------------------------------------------------------------------------------------------------------------

相關問題:為什麼自古以來中國都沒有將朝鮮併入?

-----------------------------------------------------------------------------------------------------------------------------------------


突然間發現《圖們江_百度百科》比我講的明白多了,推薦大家去看這個。

-----------------------------------------------

樓上拿出渤海國甚至韓國歷史故事書上更早的地圖來說韓國人以此為主張依據,可跟現在有何聯繫?難道韓國憲法中的主張是以渤海國為疆界劃定的嗎?有明一朝,中朝的疆界都是鴨綠江和圖們江一線未曾變動,日後發生的分歧怎麼會和渤海國有關係?

長白山天池之爭或許有各位所認為的那樣有民族主義情緒的因素,以為是韓國人「曾經是朝鮮的就應該都是朝鮮」的想法作祟,但實際上還是有些歷史淵源的。

需要指出的是,韓國現行憲法所囊括的領土並不包含長白山全境,而只是把包含天池在內的大部分山脈和延邊劃歸到自己的領土(連平分天池的現狀都覺得不滿足)。

清早期,中朝之間沿用了明朝的疆界劃分辦法,雙方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河明確無異議。

清中期,由於兩江上游水位下降,河面變窄,且出現了多條分支,以河為界不再合理。中朝邊境非法越境問題愈顯突出,邊界糾紛時有發生。

為解決邊界糾紛,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之命,與朝方接伴史朴權和咸鏡監司李善溥赴長白山查邊。5月15日,穆克登在長白山頂分水嶺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源頭立審視碑(以下「界碑」若未作特殊說明則均指該碑)。碑文如下:

大清

烏喇總官穆克登

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

朝鮮軍官李義複趙台相

差使官許樑朴道常

通官金應憲金慶門

此次勘界過程中,各種紕漏層出不窮,給後來的中朝邊界爭執埋下了禍根。首先,朝鮮接伴史朴權和李善溥因年老體衰,無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員和譯員同去,這為後來所立碑文的權威性帶來了挑戰。其次,穆克登系軍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對國境勘查技術和相關知識所知甚少,不僅沒能找到圖們(朝稱豆滿和土門)、鴨綠兩江的正源,更在將其後的邊界立標過程完全委託於朝鮮官員,使所劃邊界對中國極為不利,但其實當時朝鮮所新劃疆域大部長期為滿清所控制。滿清將長白山視為發跡的「龍脈」而嚴加保護,禁止生人進入。當時界碑立在長白山東北腳,朝鮮按界碑只擁有長白山的一小部分延伸,但實際控制領域並沒有與長白山主峰相連。

1883年7月朝鮮趁清廷衰微無力顧暇拋出「豆滿和土門並不是一個(圖們)江」的主張,並據審視碑認為中國延邊地區的海蘭江為土門江。1885年6月,朝鮮咨清政府,再次主張土門、豆滿兩江之說,先後指稱海蘭江和黃花松溝子以南本來是中國的延邊地區為朝鮮領土,並要求雙方勘界。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兩國派使共同勘界。但雙方意見發生嚴重分歧:其一、關於江名,中方認為土門、豆滿、圖們為一江名稱之諧音;朝方主張土門、豆滿為兩江,認為中方的圖們江只是朝方的豆滿江而已。其二、關於正源,中方主張紅丹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朝方主張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含長白山天池)。

1887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進行了第二次勘界,並歷經乙酋談判、丁亥談判等邊界協商,取得如下成果:其一,關於江名,雙方一致認為,土門、豆滿、圖們為一江之湝音,圖們江為中朝界河。江北岸為中國,江南岸為朝鮮。其二,關於江流,雙方認為圖們江自茂山以東至入海口處,河寬水深,界限自明,不必履勘。其三,關於圖們江上游,即茂山以西至石乙水、紅土山水合流處,雙方共同「逐段考訂,並無他疑」。唯一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圖們江的正源問題,即石乙水、紅土山水合流處以上至穆克登審視碑過問的江源地段,定何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何水劃界。中方主張以石乙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此水劃界:而朝方則力主以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後來,朝鮮拒絕派出代表商談擬定邊界之事,此次勘界未能得到最終解決。
其後,朝鮮政府否認1887年中期第二次勘界成果,複議派員重新勘界。但北洋大臣李鴻章卻因故未能即時秉奏清帝,只是於4月末電令清駐朝鮮通商委員袁世凱轉知朝鮮政府:「白山勘界事,韓如別有意見,可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裁處」。但後來朝鮮政府又不再要求重新勘界,清政府也沒有要求與朝鮮政府商談勘界之事,默認了1887年的協商結果。雙方代表於1888年在這一地段豎立「華、夏、金、湯、固、河、山、帶、礪、長」十字界碑。但很快兩國所立的十字界碑也為人所毀。第二次勘界也無果而終。

《馬關條約》之後,朝鮮倒向日本,不再與中央為宗藩,朝鮮趁勢重提邊界爭議,推翻1887年的共識,再次主張「土門、豆滿並非一江」的說法。邊境多次摩擦之後,1904年7月13日,中朝雙方地方軍政官員簽訂了《中朝邊界善後章程》。其中規定:「兩國界址有白山碑記可證,仍候兩國政府派員會勘。會勘以前循舊以間隔圖們江一帶水各守汛池,均不得縱兵持械潛越滋釁」,準備重新勘界。但之後受日本的欺騙(日本代理韓國外交),清政府同意日俄戰後勘界。期間由於受戰爭影響,很多朝鮮人逃到延邊地區墾荒謀生。

日俄戰後,日本覬覦中國,聲稱中朝國界未清,甚至支持部分朝鮮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對「間島」(延邊)的無理主張。後以保護朝鮮墾民為借口,非法入侵中國的延邊。隨即清政府與之進行了長期的交涉,但由於大廈將傾,最後1909年的《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實則為對日韓有利的單方面條款。條款按照韓國人的主張把圖們江正源設定為石乙水,並順著石乙水的一個支流延伸疆界至界碑。至此,中國又失去界碑至石乙水間的大部領土,但韓國仍然沒有得到長白山天池。

這種劃分一直持續到了建國後。1962年,出於對「兄弟國家」的友善和蘇聯的壓力,我國在朝鮮的要求下籤訂《中朝邊界條約》,條約所定界限比之1909年更加靠近西北,我國邊防從石乙水和界碑一線退到了接近紅土山水的中間地帶。朝鮮主張以紅土山水為界最早是在1883年,也就是最早說豆滿、土門不是一個江的時候。如果完全按照朝鮮的主張,天池將全部歸入朝鮮,朝鮮也將獲得長白山的大部領土,中方接受不能。最終大家取了折衷方案——平分,朝鮮自明以來才第一次觸摸到了天池。

---------------------------------------------------

韓國現在的主張:中方圖們(tuman)江是韓方豆滿江,該江為界未被界碑承認。而界碑(界碑很重要啊他們毀了界樁就是不毀界碑)中所書土門江實為長白山天池以北黃花松溝子,因為它「有土如門」。但這條河下游流入了松花江(對此他們的解釋是河床移位)。再加上「間島」(黃花松溝子與圖們江之間的延邊地區)的主要人口為韓族人,因此被他們視為韓民族棲居於此的證據(其實是移民)。


很簡單

長白山,韓國人稱『白頭山』(???)。是韓半島民眾公認的民族發源地,不管是神話時代的檀君建國神話,還是金大胖和和金二胖的各種官方碉堡傳說,無不圍繞著長白山進行

說它是整個朝鮮半島的精神寄託也不為過,地位相當於我們的黃河。。。。


我的老家在遼東農村,從小就聽到過很多民間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權當個樂兒聽吧。

我們那有塊很大玉米田,現在還叫歇馬地,小時候問長輩為什麼叫這個名,解釋說是當年薛仁貴徵東的時候,在這裡整頓兵馬,名字就一直留下來了。

還聽老爺爺們講過,我們那以前都是高句麗,後來在唐朝的時候,大軍東征,唐朝國力雄厚,一路殺來高句麗人屁滾尿流,一直殺到鴨綠江邊,高句麗人跑不動了,跪求唐朝將軍不殺他們,給他們指條活路,唐朝將軍搭弓射箭,一劍射到鴨綠江對岸,說箭射到哪裡你們就滾到哪裡,違者殺無赦,遼東的高句麗人就滾到朝鮮半島了,在江里還淹死不少。

事實是,唐太宗的時候軍隊打到了平壤,高句麗臣服,做了唐帝國的藩屬國。完成了隋煬帝一半的願望。

到唐高宗的時期,更是趁著內亂和新羅滅掉了高句麗。

高句麗的地盤,我們肯定是佔了一些。

朝鮮的歷史十分複雜,高句麗、百濟、新羅、渤海國、高麗,都是他們宣稱的古王朝,由於和中國王朝接壤,隨著中國的政權更替,國力不斷衰微強盛交織,這些小國家也不斷滅亡又重生,地盤時而變大時而變小,按韓國的說法, 高句麗是他們的古王朝,那麼的確高句麗當時的控制範圍包含了大部分東北地區,可那又如何呢,這個地盤你曾經佔過,我也曾經佔過,我們為此對毆了無數次,現在是我占著,而且你更毆不過我,你還想要回去?

還好韓國不是大英帝國,不然全體韓國人肯定嘔血氣死。

如果沒有朝鮮戰爭,以棒子的調性,韓國必定會對東北提出領土要求,絕對不止長白山。


關注這個問題的人 可以看下 韓國綜藝 《兩天一夜》 08年一期的 長白山特輯 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大概說一下吧

首先要明確,高句麗不等於高麗!!!!

偷個懶從百度百科摘一下: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公元668年,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朝鮮王氏高麗王朝源名於高句驪,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這是研究高句麗歷史必須嚴正注意的問題。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對於歷史不能模糊,這也是防止韓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國東北領土的證據之一,不可偏謬。

王氏高麗立國於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從而形成了王氏高麗為高氏高麗繼承者的錯誤認識。

可以說,從王氏高麗開始,朝鮮人就想把原來高句麗的地盤都算成自己的,當然這種演算法在韓國歷史發明家裡面還算是保守的。

而現在出現這種韓國和中國不接壤但是惦記長白山的情況,是由於三八線根本不是國境線,只是軍事接收分界線而已,現在朝韓兩國法理上的國土都是包括整個半島的。


有時候人認為的事情不一定有什麼堅實的客觀基礎,尤其是在國家領土問題上,只要你臉皮夠厚,死皮賴臉地說鄰居家的土地是自己的也沒什麼問題。


你們啊,圖樣圖森破。

當然,民族主義的毒藥也不是只有他一家服用。哪個國家沒幾個腦子不好使的閑人甚至學者、政治精英吶。


本集由韓國宇航局贊助播出:

我們要去遠方看看還有什麼是我們的,思密達。

___十萬個冷笑話


長江以北是韓國,長江以南是越南,天朝在哪,當然是崇明島


以下內容來源於百度百科。

==================================================

檀君朝鮮:檀君朝鮮(前2333—前238)是韓國歷史的一個傳疑時代,記載於《三國遺事》中。根據神話傳說,朝鮮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檀君王儉是天神桓雄(??)與「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兒子。相傳在公元前2333年,檀君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在位1500年,後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歲。

根據高麗時期史書《三國遺事》(成書時間應該在1281-1287年之間)[1]的記載,桓因(??)的庶子桓雄想下凡,因此桓因選了三危、太伯二地,並給了桓雄三個仙符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誌。桓雄率領3000人降臨到太伯山(今朝鮮妙香山)之頂的一棵神檀樹下,建立了「神市」,自稱「桓雄大王」,並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等官職,主管農事、疾病、刑罰、善惡等三百六十事。

根據傳說,當時有同住在一個山洞中的一頭虎和一頭熊,求桓雄大王把他們變成為人,桓雄大王給了他們一把艾和20個蒜,並告訴它們吃完之後躲起來,百日之內不能見陽光。虎沒能照辦,因此沒有變成人。熊在第21日時變成了女人的身姿「熊女(??)」。可是因為沒找到成為配偶的丈夫,再次請求桓雄,桓雄變成人的身姿,二人之間生了孩子,就是檀君王儉(或檀君)。檀君在堯帝五十年即位,以平壤為首都,建立了朝鮮(??)。

據說檀君以後統治了1500年,統治著朝鮮,在1908歲時才去世。不過,因為周武王封商朝遺民箕子於朝鮮,因此自高麗朝始,箕子被尊為朝鮮民族的祖先,檀君在神話傳說中成為山神。

關於」檀君神話」中的「太白山」:

  高麗僧人一然(1206~1289)在《三國遺事》自注中明確指出:「太白,今妙香山。」[2]《新增東國輿地勝覽》指出:「妙香山,在府東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後世學者也多將太伯山(太白山)視為今妙香山。大約到18世紀末,朝鮮人開始將太白山定位為「白頭山」或「長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東史綱目·太伯山考》中根據新羅文人崔志遠《上太師侍中狀》中關於「高句麗殘孽類聚,北依太白山下,國號渤海」的說法,一改前人的解釋,謂「太白山」(太伯山)即「白頭山」,亦即長白山。其後,附和者漸眾。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襲其謬說,將今長白山同「檀君神話」中的「太伯山」聯繫起來,並進一步將中國的東北視為所謂「古朝鮮」的


我就說一句:你說是你的,有種你拿去啊。


所以說抗美援朝打得好,一戰保遼東百年太平,萬世基業


這個問題剛剛前幾天才會讓一個韓國朋友聊起來,我也是第一次聽到真正韓國人口中的答案。他說是因為在韓國法典的第一條里,就是「北朝鮮是韓國的固有領土」,而因為長白山的一半是屬於北朝鮮的(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朝鮮領導人贈給中國的),所以南韓一直覺得長白山是他們的,並且一直在考慮北朝鮮收復之後長白山的問題。


延邊地區有朝鮮族,主要是日本人遷過來的。國內民族政策又說中國境內所有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都生活在中國境內,再加上韓國兔雜意淫,三者結合。就出來了。


如果要說法理的話,應該說的是「自古以來」吧。「自古」,說的是以前有過;「以來」,說的是一直如此,持續性。只是被你們竊據了多長時間。

那麼雙方爭論的關鍵,就是被竊據多長時間才能有追訴的資格?

要是按照棒子「以前是我的就是我的」這樣的演算法,那這個世界的領土可沒法算了。

不過法理只是嘴上的遮羞布,只要有,哪怕有那麼一點合理性就行。但是說到底要領土還是得靠實力。法理上就是再有道理,沒有實力照樣沒用。


從高句麗那算的吧。

我想說的是,幸虧當年蒙古沒能吞併了朝鮮,不然這幫人不得跑多瑙河畔提領土要求去……


世界上只有兩種土地 一種是韓國人佔有的 另一種是他們認為他們曾今擁有的


事實證明,在領土這個問題上,這個世界沒有法理,只有實力和武力。

不然,廣袤的西伯利亞就不會淪為毛子的領土。

long long long long ago

「盤古開天闢地後」,大家都是一個個個體,每個個體佔領一片地

接著:就是強壯的人成為了領袖,佔有了大片土地和女人。

接著:就有了大大小小的部落,強大的部落佔有弱小的部門。

接著:就有了大大小小的國家,強大的國家吞併弱小的國家。

接著:風雲變幻,強大的國家實力減弱,分成弱小的國家。

接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結論:這個世界本來沒有領土和法理,說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所謂謊言說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預知天下大勢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可能是1962年的邊界條約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韓國 | 朝鮮 | 地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