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鈕文新關於「取締餘額寶」的新回應?
鈕文新又發表回應了 央視鈕文新撰文回應挨罵:取締餘額寶出於國家經濟利益_Techweb
有幾個疑問:1、餘額寶是否如他所說是靠協議定存來獲利的。若不是餘額寶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如何消化大量的資金?2、餘額寶如果做大了,會引發銀行流動性緊張嗎?拉高存款利率嗎?3、如何 看待鈕文新的觀點,以及他舉得那個糧食的例子?
1、餘額寶是否如他所說是靠協議定存來獲利的。若不是餘額寶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如何消化大量的資金?
是,餘額寶基本依靠大額定期存款。不過這個存款和一般的存款有一點不一樣,根據2011年的規定,貨幣基金有提前支取存款不罰息的特權。以前貨幣基金規模不大還沒什麼影響,以現在的體量,這個特權被取消的概率很大。
2、餘額寶如果做大了,會引發銀行流動性緊張嗎?拉高存款利率嗎?
不會,因為錢最後還是會回到銀行的。利率是供求關係決定的,銀行不缺錢的時候餘額寶也沒太大討價還價的餘地的,所以會不會拉高利率主要還是看銀行系統缺不缺錢。
3、如何 看待鈕文新的觀點,以及他舉得那個糧食的例子?
那個例子是不對的,餘額寶並不能保證收益一定高於定期存款,所以不存在糧食例子裡面的那種承諾。實際上在中國貨幣基金歷史上,貨幣基金收益低於定期存款是經常出現的。
參見:為什麼最近金融圈集體唱衰餘額寶?
一個老奶奶帶著20塊錢去買草莓,還價的時候是什麼氣勢?
如果小區裡面800個老奶奶合夥推舉一個人去買1600斤草莓,那麼還價的時候是什麼氣勢?我認為餘額寶的意義是這樣的:
從前小儲戶在銀行面前完全沒有議價能力,只能接受銀行的不合理的低息存款。那時候小儲戶也想能團結起來,但是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大哥。現在有了餘額寶,馬雲在這麼多年經營支付寶的過程中『掙』到了8000多萬網民/小散的信任。於是小散終於團結起來了,湊齊了500Billion的資金去和銀行談判一個合理的存款利息了。
這種團結,既需要互聯網這樣方便的媒介,也需要馬雲/支付寶這樣的有信譽的機構。有了互聯網,把800個老奶奶的錢收齊,把1600斤草莓分發掉,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銀行以前習慣於各個擊破賺取高額存貸差。現在突然發現散兵少了,難道正確做法不應該是削減自身的經營成本,讓自己在更小的存貸差裡面更高效的賺錢?雖然我每月工資都存入了餘額寶,但是我對鈕文新的觀點部分贊成。我贊成的部分在於,餘額寶確實客觀上推動了貸款利率的上漲。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原來銀行有很低的成本(活期賬戶)用來貸款,現在這部分貸款在外面逛了一圈,以協議存款的方式又回到了銀行,但是這個時候他的成本已經變高了。那麼銀行為了利潤,必然會在其他地方找補回來,於是貸款利率就變高了。至於說餘額寶是蛀蟲,我覺得這是極其嚴重的錯誤。如果餘額寶是蛀蟲的話,那麼可以說,現在的基金以及銀行開發的所有理財產品,全是蛀蟲。因為這些產品都是在用資本來產生收益,而且99%以上沒有投入到實業中。另外,我還想強調一點,我非常非常擁護餘額寶,不僅僅是因為他能給我賺錢,但是更主要的是,他提供給了廣大屌絲同高帥富一樣的相對安全的理財渠道。這也是我覺得鈕文新很下作的一點,理財產品出來多少年了,那些高帥富動輒上百萬的理財,難道不是蛀蟲,為什麼那個時候不出來說話,為什麼現在又開始了?
隔了一年回來看這個文章,簡直就是笑話啊。
答不出來,不過挺不相信央視和磚家的。
來聊一點相反的看法吧。如有爭議,我們都可以得到新的視角,挺好。
餘額寶本質是一種金融創新,核心問題,金融創新是否能讓整個社會受益?
紐的觀點很簡單,否定。
餘額寶是把銀行的利潤拉出來,分配給了部分百姓。然後銀行提高利率吸儲,轉移給製造業。然後全社會為此承擔物價上漲(儘管目前很微弱)。說白了,整個社會的財富,到底是哪兒來的?
餘額寶這次的利潤,是否只是一種轉移財富?如果是,第一步,自然是從銀行轉移到部分百姓手上;第二步呢?
再往下思考,金融創新,是否能幫助創造財富?如果可以,是如何創造的?通過增加市場流動性還是其他?如果不可以,對整個社會,是否有潛在危害?比如把製造業的錢轉移到了房地產上。
這些都是極好的視角,大多數人情緒化的視角也很正常。因為這個社會財富、真理,本來就集中在極少的,願意自我反省的人手裡。鈕文新無視市場的力量,站在道德高地抨擊利於民的新事物,實在是屁股決定腦袋。
當年天主教兜售贖罪券,凡信徒購買贖罪券者,才能入天堂。馬丁路德倡導人直接與上帝交流,無需購買贖罪券。倘若當時有鈕大主教,必說贖罪券的購買的減少會推使天主教會增加贖罪券的價格,導致信眾的贖罪成本變高,從而損傷了我們廣大天主教信徒的虔誠精神。殊不知,各位主教們抱著滿滿的奉獻箱而尤嫌不足,非要憑空拿出贖罪券額外加之於教眾。當今儲戶的過低回報,難道不是額外要付的贖罪券嗎?難道只有不斷的付錢贖著別人定義的罪,才是我民族之實業精神嗎?馬丁路德之新教為新,支付寶不可為新否?應該感謝這個時代,在「專家」出來振聲吶喊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定的知識面和辨識能力,也有發表個人看法的互聯網等渠道,各種媒體也能有不同的看法。總之,就是「專家」的話是可以被討論而且大家也有能力去討論的。這種大家能夠熱烈討論的局面,意義豈非遠遠大於「餘額寶是否應該繼續存在」這件議題本身?
部分贊成
餘額寶積極的一面:創新了貨幣基金的投資方式,讓大多數人投資貨幣基金變成可能,豐富了個人投資的方式,提高了個人投資的收益(這也是全國網民一致支持馬雲「爸爸」原因);
消極的一面:部分推高了銀行的資金成本,讓新增融資成本有所提高,舉例來說,銀行有100萬億貸款,假設80萬億是存量貸款,那麼餘額寶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影響的是新增20萬億貸款的融資成本,所以對新增融資的成本提高還是很明顯的,一定程度上說餘額寶是躺在銀行身上賺錢的寄生蟲也不為過。
所以對於「取締餘額寶」肯定是不贊成的,但是加強管理、引導還是有必要的,畢竟金融業在歐美髮達國家受到的監管都是出了名的嚴格,蝴蝶效應往往很難預測,金融一旦出問題,無數企業、家庭破產、大面積蕭條的後果是嚴重的。
最後啰嗦一句,很多人都說銀行壟斷、暴利,但只說對了一半:
銀行是暴利,但不壟斷,
中國的銀行幾百家了,是完全競爭市場,哪裡壟斷了?
銀行業暴利靠的不是壟斷,而是中國的金融市場結構決定的,誰讓間接融資在中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呢
中國貸款利差跟歐美很接近了,但是利潤高那麼多,是由於資產規模大啊,前幾年4萬億的放水後,中國的M2都超過美國了,資產規模能不大嗎
類似於當年姜昆呼籲取締小劇場相聲吧。另外,這廝偷換概念,把商業行為等同於國家利益,貌似這招二十年前就被國企玩兒爛了。
1.利率是由市場決定的,不是餘額寶能抬的,否則銀行早就把貸款利率提到無限高了2.只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各種寶」彼此之間也相互競爭,利率波動會更加隨行就市。3.銀行吸取散戶的利潤這麼多年了,現在只是吐出來它多拿的部分,沒有提高市場借貸成本,只是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
4.市場經濟下,世界上沒有完全壟斷,糧食例子是教科書層面的,需要滿足很多假設條件,現實中不存在。寡頭壟斷的價格同盟是無法長久維繫的。何況錢這東西更不可能存在壟斷。
5.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過去了,銀行少拿些多幹些,中國經濟才能有前途。餘額寶只不過增加了資金的流轉環節增加貸款成本。
餘額寶 理財通都是靠管理費 手續費賺錢的,大概基金規模的0.63每年把,總計,那個人和那個文章就是渣,不堪一駁,懶得說了
1. 大部分是定存銀行,詳細看官網。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 會。3. 如果是銀行來壟斷糧食,那大概會2元收糧食,2.5元賣糧食,結果還是百姓虧得多些。
推薦閱讀:
※工作5年,29歲,再去讀個香港中文讀個兩年制的商科碩士還來得及嗎?
※在銀行多年後,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最後悔的又是哪件事?
※什麼是轉賬支票?正面和背面的印章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