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澇的原因是排水能力太強嗎?

水木社區 7 月 24 日的長帖《北京內澇——原因:排水能力過強》稱,因為排水能力太強,上游排得很快,全到下游,所以下游積水嚴重。這篇文章的分析有道理嗎?

原文圖片版: http://wp1.sina.cn/woriginal/45b1472ajw1dv9d44silyj.jpg 或 http://p2.zhimg.com/9c/87/9c871dcb0cccc9fe93edcd5af4a731c8_m.jpg


謝邀。這問題拖了很久,也因為問了不少給排水專業的人,根據他們的說法總結一下:

1.設計重現值。文中提到1年,3年,5年,這是中國排水工程設計時的通病,就是把數值往小算,暴雨強度的設計還涉及到很多常數,因為地方不同而不同,需要當地政府提供數據,誰知道這些數據對不對。再者,在國外,這些重現值都達到了50年,100年,甚至200年,和中國相差了不是幾倍,而是幾十倍,幾百倍!

2.區域排水規劃沒有做好。上游排完水後就撒手不管了,任憑下游積水,實際上這是種以鄰為壑的做法,別說給排水了,城市規劃工作中這也是通病,沒有區域觀,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3.雨水流量不只看匯水面積,匯流係數和設計暴雨強度,還要看匯水時間,而匯水時間是和排水坡度緊密相關的,坡度越小,排水時間越長。北京是平原城市,利用地形排水比較困難,大多靠水管敷設形成坡度,不知道北京這方面水管坡度一般是放多少。

接著再看看那些解決措施:

1.增加綠地率——的確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得大面積增加,就增加個幾百無異於杯水車薪,但是綠地能給開發商什麼收益?

2.控制中間時間——可以,但是耗費成本,比如原本雨水可以一條直線排下去,為了延長時間,中間管道路徑打個彎,時間是長了,不過管材和人力成本就增加了。看到現在出現的假窨井蓋,這種做法估計直接就被地方政府給斃了。

3.末端整治——可以,但是只是理論上,中國目前是沒想法,沒心思,沒技術。末端整治包括清理河道淤泥,拓寬河道等等。目前為止,只有蘇州河傳出過有清理污泥的相關消息,也不知道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這還是在上海,其它地方嗎,也就說說。


確實太長了,終於看完了。

關於設計標準、暴雨強度和重現期什麼的,這個東西就見仁見智了,這裡不作討論。

理論上在設計之初,無論是管道的哪一環節,它的輸水量都必須滿足上游來水和本匯水區域內雨水量的總和。所以無論上游的排水能力有多強,下游的管段都應該能把水及時排走。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雨水管的最終受納水體無法承受如此大的水量,導致水平面急劇上升,否則只要管道暢通,內澇就不會出現。

當然,具體到實際情況可能會有些許不同,隨著城市擴張,上游的匯水面積不斷變大,新的管段接入到舊有管段中,確實可能造成下游管段無法及時排走上游來水的情況。但這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做好統籌規劃,予以避免。

至於文中提到北京缺乏地下水,快速排出雨水是浪費的說法我不敢苟同,只有能夠利用的資源才有保留的價值。通過地面滲透排走雨水本就是城市排水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來不及滲透的這部分地表徑流才需要用管道外排。規劃沒搞好,滲又滲不下去,排又排不出去,造成內澇的後果比浪費這部分雨水更可怕。

不過最後的幾點措施到是有一定道理,可惜都是老生常談了。說一千道一萬,你排不出去,排水能力就是有問題。


非專家,個人意見,但我至少把文章看完了。

對於問題如果是排水能力太強 所以最終導致水浸的話,那排水系統是失敗的。

文中所說的,如果是上流太多而下流受不了的話是否你整體的規劃有問題?當你整個系統不完善,配套不完善的時候該怪誰?

這又不是第一次了,

其實,從全國範圍看,北京過去幾年裡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力度位居全國前列,政府也自稱成績顯著。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北京市就開始大力投資市政基礎建設。2004年7月10日,一場暴雨造成北京城市內澇,全城交通癱瘓,國務院總理溫 家 寶批示要求北京市認真反思在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此後,北京市著手建設排水管網。隨著奧運會臨近,北京在改造排澇系統中不斷投入巨資,其力度遠遠超過國內很多城市。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07/23/cc23wangqiang/

十多年了,下個雨還是死這麼多人。現在跟我是因為我們做得太好很以會水浸?

回到正題,上流水太多有很多手段可以做,例如香港政府就有三套辦法去處理這種由上流水太多的問題。

蓄洪池

蓄洪池是一個管制雨水溢流質量的常用雨水管理方法,其運作原理是將部分來自上游的地面溢流貯存,容許少量水流流向集水區下游。這樣,洪水流量便被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統的容量之內。

當排水系統下游的容量不足以應付因上游由發展而增加高峰水流速率時,便往往會使用蓄洪方法。通常都市發展是由渠道下游擴展。當上游地區進行發展時,下游地區經已完全都市化,這時候要改善下游的排水系統將會在區內引起嚴重的干擾;而由於缺乏足夠的空間,在技術上亦有困難。採用蓄洪的方法在上游進行建造工程,可以是一個適當的解決辦法。

蓄洪方法在香港能加以發揮,是因為發展方向已移向上游。此外,亦有需要改善下游排水系統的水平。當局己在旺角區完成一個大型地底蓄洪池,以紓緩水浸情況。

地底蓄洪池設計圖

港府在旺角大坑東、港島上環的雨水蓄洪池已先後落成啟用,以往旺角、上環等地的水浸黑點,近年已難見水浸街的景象。通過改善現有排水系統、建設蓄洪池、雨水隧道、水泵站,十年間港府投資逾200億元建設立體雨水排放系統。

港府計劃投資10.6億元(港元,下同),在馬場地下建造6萬立方米,約等於24個標準游泳池面積的蓄洪池,以暫存特大暴雨期間的雨水,緩解港島灣仔地區的水浸問題。工程計劃在2018年完工。

香港渠務處對應網頁: http://www.dsd.gov.hk/TC/HTML/242.html

  • 雨水截流隧道
  • 防洪抽水計劃
  • 我不知道那一套最適合北京,但我知道辦法有很多,只在乎它做不做。

    ====================================================================

    死人的處理:

    2010年7月22日,香港大埔沙埔仔村遭遇黑色暴雨,村旁河道水位暴漲,夾雜沙石衝擊村落,最終導致村民林榮益被洪水沖走溺斃。

      由於當時渠務署正在河湧上游進行河道拓寬工程,村民質疑政府工程正是導致河水暴漲的元兇。事發4天後渠務署署長來到事發現場視察,現場向村民道歉。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更委任國際知名水力學權威李行偉教授為調查報告進行獨立審核。與此同時,死因裁判官當年7月26日指示警方進行調查,並在6個月內呈交死亡調查報告。

     不僅於此,渠務署完成了沙埔仔村的清理工作及修建村內損壞的行人路和圍欄,並協助村民修葺受水浸影響的村屋。與此同時,趕在2011年雨季前,渠務署在沙埔仔村完成多項改善措施增加河道的排洪能力。為監察沙埔仔村水患,渠務署更連同天文台為沙埔仔村設立一套區域性雨量通報系統,當山洪再次暴發,系統會通知村民疏散,而上述工程費用均由政府開支。

    ====================================================================

    港府自1996年起已制定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在設計公共雨水排放系統時,已考慮到土地用途發展方案、經濟增長、社會經濟需要、水浸帶來的後果及紓緩水浸措施的利益/成本分析。

      以渠務署公布的標準,市區排水乾渠系統需抵禦200年一遇暴雨、市區排水支渠系統需抵禦50年一遇暴雨、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渠需抵禦50年一遇暴雨、鄉村排水系統抵禦10年一遇暴雨。

    雨水排放整體計劃 :

    http://www.dsd.gov.hk/others/HKWDT/chi/background.html

    禧利街的水浸情況 (2005)

    每逢雨季來臨,港島北部多處地區都會出現水浸情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

    地理位置 - 本港位處亞熱帶,屬於海洋氣候,易受颱風和暴雨影響。

    高降雨量 - 香港毎年平均的雨量約為 2,200 毫米,是太平洋鄰近地區最高降雨量主要城市之一。

    市區發展 - 港島北經過多年急速的發展,已成為樓宇密集的地區,大大增加了地面徑流的流量。集水區上游地方社區不斷擴展,亦增加了附近主要排水道使用量。

    低窪地形及潮水影響 - 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等地區地處低窪,當潮水水位升高時,會影響現有排水管道的排水效能,令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較難排走。

    渠道老化 - 減低現有排水管道的排洪能力。早年的渠道設計已不能滿足現今的排洪標準。

     

    (除了地理位置和雨量,基本上北京的理由一樣)

    渠務署為了減低水浸為民生帶來的不便及社會的經濟損失,早於1996年便展開「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的工程研究,其中一項為「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

    「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於西部的範圍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上環、中環和灣仔地區的排水系統,研究的目的為全面檢查現有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以及籌劃長期的排水系統改善措施,以符合現有的防洪標準和應付將來的需要。

    在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研究期間,渠務署曾考慮下列多個渠務改善方案,包括:

    • 傳統雨水系統擴大及改善工程

    • 蓄洪計劃

    • 雨水截流隧道及

    • 防洪抽水計劃

    傳統雨水系統擴大及改善工程

    蓄洪計劃

    防洪抽水計劃

    經仔細的籌劃、分析及多次的諮詢,渠務署最後決定採用截流方法,於港島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將港島半山集水區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經新建成的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排出大海,減少雨水流向下游,從而減輕港島北整體的水浸問題。「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於2007年11月已順利展開,整項工程會分多個階段進行,需時約5年,可望於2012年內全部完成。

    排查周期也是很重要的

    都市防洪的策略基本上可分為工程和非工程手段。除了上述工程手段,日常維護也非常重要。

    公開資料顯示,渠務署將平時對城市排水系統的維護分為監察、清理與維修三部分。渠務署工作人員會定期檢查下水道,並通過攝像設備定期檢查未能到達的地方是否出現裂痕,並及時進行修復。

    一般香港渠道排查工作一個周期耗時5年。目前,渠務署已開始推行「雨水排放系統資料儲存和管理電腦化」,將所有渠道資源信息、曾發生過的水浸情況、做過何種維修改善工程等內容輸入電腦,以便隨時掌握情況,作為日後跟進、改善工程的參考。

    香港渠務處的公益廣告:

    視頻封面香港渠務署公益廣告視頻

    七月二十八日,不知為何會被折,我再編輯一下好了。


    光從這題目上看,您自己覺得它邏輯對嗎?這篇文章在最後篇幅所介紹的各種解決辦法還是非常科學可行的,我們現在城市內澇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綠地的大量減少,水泥地是不涵水的。至於建大型的雨水貯存池,也是一個可行而且相對經濟的辦法,但這也要具體情況具體考慮。

    我不知道北京的城市排水管網是按什麼標準建設的,但它能把一個管網內的排水能力設計成有如此大的差距,真乃神人。按這文章的意思再加上電視天天宣傳的什麼61年,我們就姑且說它前段有60年一遇暴雨的排出能力,怎麼到了下段就剩下3年一遇了?什麼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好的,那請問他知道管網是什麼意思嘛?那百分之九十九都只能就那最短的百分之一。這些都是設計規劃時候的嚴重缺陷,新聞好像是說低洼處有設計泵站,但全部被淹不能工作,難道這不是因為設計規劃時的缺失嘛?有過失就要認,不能有了過失還不讓人說,這還怎麼進步,連犧牲的都白犧牲了。

    還有那個什麼耗費巨資什麼極端不經濟不環保的。。。我憋了半天髒話啊。。。在歐盟的市政公共設施建設中,一條人命的價值是100萬歐元。也就是說,他們在計算這個投資是否有收益的時候,它所能減少的人員傷亡也被直接算作經濟收益計入。這次最後的傷亡人數還沒有出,雖然用金錢來衡量人命不是一個容易接受的方式,但至少這是一種直觀的,對人生命負責任的做法。請問這位自語不久於人世的大善人,此時,你感覺到生命的寶貴了嘛?不是沒錢,投資建下水道也是GDP,只是市政投資是怎麼分配使用的,建設質量是否真的達到了設計的要求,那些個設計的人,又是否真的有能力用了心去設計,這些都無人追究。。。

    還有最後那個最靠譜的,不把雨水快速排出,可以補充地下水的說法。我給你翻譯下唄,讓北京人民在雨水裡多游會兒泳,直到那防滲不好的泳池裡的水,都去補充地下水了為止。。。


    我生活在長三角地區,二三線城市,逢暴雨必有局地內澇。

    南方與北方地質狀況差異非常大,設計思路也不一樣,完全的不一樣,不管是供水還是排水!下文是我在另一個問題里的評論,正好可以引用。從另一個視角來探討一下現在出現的城市內澇的問題,北京的狀況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所提出的相關問題值得參考。

    我提出的論點是,城市內澇很大程度上跟雨水的排水能力關係不是決定性的,而是跟污水系統的前端雨污分流不徹底有巨大的關係!

    引文如下,略做修改:

    好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小時候城市建設不發達不淹水,現在市政系統年年建設,反倒淹的不得了?原因很無奈……而且這原因也不能由市政部門來宣傳,因為……

    1、城市內部雨水外排主要靠河道,以前雨污不分流,下多少雨,只要河道不滿溢,就不會內澇。

    2、但是現在經濟發展起來,污水多起來了,全部流進河道,河道水質變差,10來年以前大家開始注意到必須治理污水(北京是首都,應該起步更早),以改善河道水系的水質,於是開始造污水處理廠,敷設專門的污水管道。經過近幾年的建設,污水廠和污水主幹管道已經基本建成,現在好多地方都在治水,查河道沿線的排污口,查到了封掉,要求其進污水管網。但是問題在於,但是問題在於,但是問題在於,(重要的事情說3遍)最前端的污水收集管道的雨污分流做的不到位,非常不到位,五六七八年前(首都的時間點應該再早一些)造的房子雨污都不分流的,住宅廚房、衛生間、陽台、屋面、化糞池都從一根下水管里走,企業里車間、食堂、廁所都從一根下水管里走,大面積的屋面、硬化地面的雨水匯聚,也從這一根下水管里走。由於這一用戶內部的管道肯定是有污水外送的,所以必須接進專用的污水管道里去,而不能接入雨水管道(進雨水管道的話就會進河道了)。同時,還有不少單位,內部的排水(雨水、污水)管道私自接入了市政污水管道(這事很難查出來)。同時還有,特別是在老城區,雨水管道建成早,污水管道建成晚,早建成的雨水管道容易堵塞,疏又疏不通,新建又沒錢沒決心,於是就有私自直接旁通污水管的情況。

    3、於是、於是、於是,就造成一下暴雨後,大量、巨量的雨水進入污水管道,而污水管道的輸送能力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不是按雨水的量來建設的,不是按暴雨的量來建的,也沒辦法且沒這個能力按雨水量來建設污水系統。於是、於是、於是,來不及輸送、來不及處理的污水就從污水井了冒了出來,或者直接就沿著硬化的地面四處漫溢,於是就內澇了。

    4、打個比方,你住在河邊,打著光棍,吃飯叫外賣,不用洗碗,洗澡直接在河邊沖涼,洗澡水直接流進河道,水就沒漫過腳後跟。後來你結婚了,老婆很賢惠,給你做飯吃,於是你在河邊建了個廚房,但是物業不讓你把洗碗水排到河道里,於是你在洗碗的水槽下面接根φ50的下水管通到污水系統,洗碗的時候是沒問題的,然而、然而、然而當你在洗碗的水槽里同時邊洗碗邊洗澡的時候,下水管就來不及外排了,水槽就滿起來了,內澇就這樣產生了。

    5、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所有的城市建築物做徹底的雨污分流,確保暴雨時雨水不會大量進入污水管道,但是這非常難,要做到人家家裡去,現在誰也沒辦法逼這人家家裡改造啊。


    出現內澇,很大原因是城市下水道建設不行。

    比如巴黎的下水道足有2400公里長,超過了巴黎地鐵的總長度,相當於北京到深圳的距離。

    巴黎下水道里還有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即使是傾盆大雨,也能將雨水迅速排出,路面上不會產生積水。如果戒指之類的貴重物品不小心掉入下水道,還可以撥打電話請下水道工人免費找回來,成功率高達80%。

    倫敦的下水道被稱為七大工業奇蹟之一,奧地利的下水道甚至里甚至可以拍攝驚險刺激的電影。

    儘管國內的青島也有設計得很棒的下水道系統,但在洪澇災害高發的內地城市,我們更應該向這些國家取經,腳踏實地地做好下水道工程。就像龍應台所說,如果撐著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角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統與都市計劃配合得相當密切,這才能稱之為一個先進且文明的城市吧。


    應該是太若了吧。。


    無意中看到此題,正好這篇文章也是以前看過的,回想起今年上半年的洪澇災情,我所在的長三角城市也面臨了很大的抗澇壓力,抽空說一說。

    城市排水管網好比道路網路,城市中心的路網好比排水的低洼區,一味地建設高標準的對外聯繫道路(特別是直接穿越城區的),使得進出城的交通流過於快速便捷,最後導致的是什麼?中心城區的嚴重擁堵!因為往往核心區域的道路資源貧乏,路網容量有限,無法有效消解上游短時間內快速彙集的交通。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建交通環線以保護城市內部交通的初衷。城市核心區邊緣建造的快速交通環線我們稱之為「交通保護殼」,比如上海內環線(城區擴大後的中環線)、蘇州內環快速路、合肥一環路等。對於排水管網來講,這個「交通保護殼」最理想的存在形式則是城市的環城水系,以及聯繫各排水分區的主幹管道,另外,局部因地制宜的干管截流也是很好的防禦性措施。

    例如伍子胥之建蘇州城: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闔閭大城,即今之蘇州城,設水、陸城門各八,外有護城河包圍,內有水道相連,水門溝通內外河流。其時,城內河道系統已初具規模,第一、第三橫河、第一、第四直河業已建成。

    受益於當時的規劃,蘇州的排水系統一直有很好的底子。

    再如江西贛州,宋代的城市建設就已經貫徹了分區排水的理念,時至今日依然受用,被稱之為中國排水最好的城市之一。

    交通設計講究流量的均衡,以及供給之於需求的適應性,排水管網也是這個道理。


    太長沒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客觀承認,北京排水系統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這次出現問題的地點,大部分都由於特殊情況導致的。比如廣渠門。

    要知道這麼大的雨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會內澇的。

    另外,關於這次暴雨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北京山區的植被覆蓋少、常年乾旱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近十年,很多城市才剛剛開始排水系統的建設,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摸索的。


    太長我沒看,但是我覺得這觀點有邏輯問題。

    所謂的排水能力是指什麼?排水的目的又是什麼?

    把水全部集中到市區造成水災,這叫排水能力強嗎?


    推薦閱讀:

    在哪裡吃到地道的北京早點?
    如何看待4月20日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被外來體育愛好者毆打事件?

    TAG:北京 | 城市規劃 | 排水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