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是哪裡?

生活中總會碰到瘋狂相信科學的人,比如吃個薯片,就會告訴你薯片是油炸的,會怎樣怎樣。。。那萬一那天科學研究發現油炸食品對什麼什麼非常好呢。我意思是科學當前的研究範圍可能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塵,沒必要非揪著不放吧?


受邀。

分界點是「我錯了」。


『賽先生』並不是知識,而是一種精神:

0 追求可證偽性。

1 崇尚邏輯和證據,講究實事求是,不在意「提出觀點者的地位資歷種族性別還是年齡」而只關注該觀點本身,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比真理本身更重要」。

2 具有清晰的可理解性:科學是每個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學懂的而非只有某些能夠「開悟」的人才能弄懂。

3 科學真理的來源具有「非神聖性」:真理並非某些先知,聖者等「身份與常人迥異者」通過與神對話得來(非神授), 「非神聖性」保證真理的正確與否建立在邏輯和實驗證據上,而非建立在先知聖者的信譽上。

我們排斥迷信的觀點,偽科學的觀點,並不是因為它們是錯誤的,而是在於,這些觀點不具備上述性質。它們有的不可證偽,有的只能由」悟性高「的人通過『參悟』才能弄懂,有的沒有可重複性,普通人無法證明(證明過程是先知、聖人們與神的對話,普通人沒有這個緣分參與)。隨著科學越來越專業化,難懂的術語,艱深的數學會讓一些科學結論對普通人來說,也漸漸有了【准神聖性】,【准不可理解性】,【准不可證偽】,因此科普在努力消除這種趨向。 但「追求真理的精神比真理本身更重要」是科學永恆不變的名片。任何時候,因為佔有真理而洋洋得意的人,都有迷信的傾向。

…………………………………………什麼是可理解性………………………………………………

關於清晰的可理解性,在於整個理論系統中概念的清晰。很多迷信和偽科學以及玄學理論,最大的特點是使用的很多名詞術語、概念是含混不清,大家討論起來似懂非懂的。號稱「開悟」的人表示懂了,但是又不能給你講明白——或者說你有「慧根」之後才能給你講明白。注意:慧根的定義是【聽懂他的話的能力】

…………………………………………這個定義的可操作性………………………………………………

現在的科學界,怎麼保證科學精神不被破壞?

一篇科學論文上,幾乎每一段都有標註[1][2][3]……,然後在下面註明參考文獻。這麼做是在說,我的理論的正確性建立在下面這些參考文獻的基礎上。如果那些參考文獻是錯誤的,那麼我的理論就是有問題的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59767/answer/15931773。

把自己的推理詳細過程寫在論文上,如果有哪個地方產生了邏輯錯誤,或者邏輯跳躍,會被人找出來。這樣就可以證明我是錯誤的。

與實驗緊密連接,即使是純物理理論構建,也要努力想出如何提出驗證實驗。「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這句話不是掛在嘴邊的。告訴實驗物理學家如何用實驗驗證我理論的真偽,是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義務。

總之,科學家和搞迷信的人的重要區別是,後者阻礙你找出他的錯誤,前者鼓勵你找出他的錯誤。


「你那氣功,信則靈,不信則不靈;我這有一包老鼠藥,信我也能毒死你,不信也能毒死你。」

——轉自奧卡姆剃刀的微博

--------------------------------------------

私以為這和「可證偽」「我錯了」有異曲同工之處。


首先,要明確,相信科學和懂科學是兩個概念。

區分是否科學,關鍵的不是結論,而是得出結論的過程,要看這過程的邏輯是否嚴謹,對結論的驗證是否嚴密。

不具備科學思想,一味簡單相信科學,跟迷信沒什麼不同。

相信科學,最好在懂一點科學的基礎上相信,要不很容易信了半天結果是個偽科學。

科學和迷信的分界,不在結果,而在過程。科學不是引經據典,而是理性判斷。

區分科學和迷信的方法,簡單說就是看是否遵從科學的方法得到結論,也就是剛才提到的過程。


「對不起,我不知道」


科學就是不斷懷疑,迷信就是不斷相信


科學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從同樣的現象中總能總結出相同的理論。你告訴一個人去做某個實驗,他就能得出和你一樣的結論。如果某一天另一個人從相同的現象中得出了不同理論,那麼要麼可以證明兩個理論完全等價(解釋力相同),要麼它們的區別可檢驗(可證偽),不可能有兩個不等價的理論無法檢驗而同時存在(這就是為什麼特別反感別人說「這和科學是不同體系的」)。

迷信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樣的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論/解釋/結論,所以全世界科學是一家,但是迷信卻有千千萬。


分界點是:有沒有科學精神

科學離不開科學精神,缺乏科學精神的堅持就沒有科學,即使所宣稱堅持的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精神?最重要的:理性,批判的態度,認識局限和條件,開放,以求真為目的。

迷信則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無條件相信,無視邏輯和實證分析,封閉,抗拒一切糾錯的可能。

科學和迷信勢不兩立,「迷信科學」和科學無關,就像腦殘粉絲和明星無關一樣,該嘲笑的是粉絲的腦殘,而不是明星。


1,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懷疑。

一味的迷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2,更牛逼的是,拿著所謂科學去打壓其他學問的人。而說句實話,我並沒有覺得這些人科學在那裡,甚至連科學的基本體系都不怎麼清楚。

不怎麼懂科學的人,才會經常拿著科學說事,其實已經是一種迷信。


有些人,讀了一本叫聖經的書, 就敢斷言宇宙萬物, 指導別人生活.


科學是,在。迷信是,信。


科學駁斥迷信:分分鐘吊打,花樣吊打,打臉的一千種方法

迷信駁斥科學:。。。 哥們別逗了,手機電腦空調冰箱,這些東西你離得了哪樣。。。


科學你可以不信,迷信不由你不信。

科學是有道理的,依據的是現象和邏輯推理,但科學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科學結論通常是根據部分已知的現象得出的一種貌似合理的可能解釋。科學是可證偽的,只要你發現其推理邏輯的錯誤,或找到一個其無法解釋的反例。科學崇尚的是批判精神,科學研究就是不斷的提出一些貌似合理的]假說來解釋自然現象,並不斷發現和證實其中一部分是錯的。因此科學是可以質疑,並且會始終受到質疑的,直到確定其是謬論。

迷信與科學的不同在於你無法說他不對,其通常並未告訴你其結論是如何得來的,使得你根本無從反駁。為什麼會相信迷信呢?理由不外乎這是書上說的,古人說的,大師說的,權威科學家說的,大多數人都這麼說等等。你若說他不對,人們就會問:難道不信專家信你嗎?


我特別想答的好問題!我來學習一下,順便整理自己平日的思考。

最開始思考類似的問題是看到了這個標題:

---------------------------------------------------------------------------------------------------------------------------------------

link:Intelligent people "less likely to believe in God"

這篇報道是英國阿爾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名譽教授 Richard Lynn 在2008年發表的學術研究,研究得出結論:「知識精英中無神論者的比例高於平均值」,或者用媒體的話說:智商越高,越不信上帝。國外有學者質疑他的研究方法,但是這個結論深得我心。

迷信和宗教信仰不完全是一回事,但迷信是宗教信仰的很大一個要素。那麼是什麼機制使得人們有迷信或者不迷信這種差別呢?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http://en.wikipedia.org/wiki/M%C3%BCnchhausen_trilemma)————

當我們支持一種理論 T 時,可以給出相應的證明/證據 A,但如果繼續針對這個證據提出質疑,只能繼續用更多的上游證明/證據 B、C、D 來證明,然而卻可以無始無終的繼續提出更多問題。因此完美的證明任何一種真理都成為不可能。為了得出結論,只能採用三種方法:

1.循環論證 Circular reasoning:用可以相互支持的數個結論循環彼此支持,形成統一自洽的體系。

2.無窮後退/無限遞歸 Infinite regress永遠為下游理論找一個上游理論去證明,再找其他更上游的理論證明這個上游理論,無休止的證明下去。「子非魚」的濠梁之辯就很有這種無限遞歸的味道。

3.武斷的終止論證 Axion/Axiomatic argument把論證過程中某個節點作為不證自明的東西,終止論證並聲稱論證完成。

任何一個獨立的科學或迷信觀點都可以用任意1-3的方法去論證。明希豪森三重困境表明了任何一種真理都無法真正證明,我們只不過都在鑽無限的牛角尖而已,只不過有些人鑽的淺,有些人鑽的深。我們都會沒理由相信一些觀點,否則就將淪於不可知論或者懷疑論(迷信的反面,對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認識保持質疑),但這仍不屬於迷信,只要我們還保留質疑的可能什麼時候一旦止步於某一層次的解釋,我們就選擇相信它並拒絕繼續解釋,把這個層次的結論作為真理或者教義,直至某一天又推翻或者繼續演證這個結論。例如牛頓精確的描述了地球自轉,但無法解釋地球自轉的起源,只好將其歸因於上帝的「第一推動」。即使不用上帝這個宗教性的符號,而歸因於牛頓不能解釋的其他原因,也只是另一種迷信的開端而已。我們自以為是相信科學的人多多少少會迷信一些我們認為是最基本的、不需要證明的東西(或者不想推翻的東西)。有神或者無神、我們感官的真實性等等,我們會出於自身需要不去懷疑。關鍵是我們選擇相信什麼。如果一個人能夠隨時根據新的現象去測試已有結論甚至推翻它,他就遠離迷信。但我們腦子裡總有很多絕對化的東西。簡化是我們處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的必要手段,卻造成了偏見、絕對化和信息丟失,因此產生迷信的副作用簡直是必然的。叫「迷信」的另一個名字更容易認出它來:獨斷論。

世界發展推動認知能力提高。過去學者曾認為無理數是不存在的,後來又認為虛數是不存在的。我們一直在推翻前人的公理,難道我們現在最先進的科學思想就沒有錯誤的、迷信的成分了嗎?科學和迷信是一對反義詞嗎?科學未必沒有迷信,宗教未必全是迷信。

正如蘇格拉德認為所有的人都是「無知的」,智慧的人能「自知無知」。而「自知無知」帶來的不滿足就能讓人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不會流連於死板的既定結論,而是挑戰各種結論將理論體系盡量推向更上游。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智商越高,越不信上帝」的原因。

引一句知乎上非常火的話:「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是有些迷信的,但是迷信的層次不一樣。如果這個時代的認知水平能夠對你的求知慾產生滿足感的話,你就可以給自己貼一個「科學」的標籤。如果你的懷疑精神在世界看來還不足夠,時代就會給你貼上「迷信」的標籤。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內有四種基本的體液或分泌液,即血液、粘液、黑膽汁和黃膽汁,人的體質和個性也由四種液體的比例決定。這在當時是很先進大膽的科學思想,如果現在還正經對待就是迷信。如果說世界是由土、氣、水、火四種元素構成的,恐怕讓人捧腹。但這是古希臘用來解釋世界的樸素唯物主義科學思想。天朝上國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說。是否迷信的分界點由所處時代的認知水平來決定。題主所說的這個分界點,肯定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很明確,而且會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

PS.舉幾個會模糊科學與迷信界限的例子:

1.上帝粒子,其名字是否就代表了物理學界的一種信仰?(已查,此例不甚恰當,屬媒體誤導)

2.物理學界很多學者都相信基本粒子是存在的,雖然一直無法確證。

3.然後是這個:研究稱天使不會飛——Angels can"t fly, says study

--------------------------------------------------------------------------------------------------------------------------------------------

20140304

繼續搜索,眼界和腦洞大開。但直接轉恐怕做不到準確,羅列在此也難以組織,勉強與各位共享:

認識論根據是否有神存在分為:有神論;無神論;不可知論。根據能否認識問題和真理,不可知論對應懷疑論。而Dogmatism——翻譯成「教條主義「或者「獨斷論」則是懷疑論的反面,有神論者斷言神真實存在,無神論者斷言神不存在,都屬於dogmatism。堅定的有神論和堅定的無神論都排斥懷疑論(Skepticism)。

中文的「迷信」和英文的「Superstition」定義有很大出入。「Superstition」指的僅僅是對「超自然的因果關係」的相信;而「迷信」的含義更廣,定義為「盲目的相信」,「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就屬於迷信而不屬於Superstition。

那麼,按照概念,「迷信」可以等同於dogmatism——教條即迷信,或者不懷疑就是迷信。依我對問題的理解,題主說迷信的是「迷信」,而非僅僅是「superstition」。

科學肯定是拒絕迷信的,但科學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摻雜了各種各樣的迷信,如果一個人不能無條件的相信一些理論,他將無法構建新的理論。而且科學也不能太靠近懷疑論,懷疑論對真理的存在與獲得秉持著極度的不確定性,使得科學難以形成任何定論。最終由於科學的實用性,使其需要在迷信和懷疑論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所以最後形成的示意圖是這樣的:

( 不可證否 ------------------------------------------------------------ 科學 -------------------------------------------- 不可知 )個人觀點總結:科學並不嚴格排斥「迷信」,但一個人的對某個具體理論的「迷信」,因為知識的更新而可以被甄別出來時,就說明這個人此方面的認知水平落後於時代了,就可以判斷他迷信了。


可證偽,我錯了,我不知道——後兩條做人也尤其適用。


科學就像一個呆呆傻傻又較真的書呆弟弟

迷信就像一個不學無術又愛吹牛的哥哥

弟弟長大之前都顯得呆呆傻傻的,直到量變引起質變。

哥哥還是那個愛吹牛的哥哥,雖然一個又一個謊言被戳破,但他總能找到新的牛皮吹。

________

2012.7.22更新

@韓冬

科學非科學的分界點在於可證偽性

科學與迷信的分界點則很含糊,迷信不一定完全錯誤,迷信也不一定不可證偽。

例如問題:

經常吃藥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科學: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迷信:是葯三分毒。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數之不盡,中藥、飲食、婚喪等等,提問者的問題其實隱藏了以下預設條件:

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我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科學的答案顯然不符合提問者的需求,哪怕再正確也難以掩蓋它是一句廢話。「是葯三分毒」,向提問者傳達了:「如無必要,盡量少吃藥」的信息,即使這個答案本身是錯誤的,但它是符合提問者需求的,傳遞的信息也是正確的。

根據我的經驗,「科學與迷信」的界限類似「理論與經驗」的界限,理論通常很正確,讀起來卻總覺的滿篇空洞難以實踐。經驗通常不嚴謹、甚至有謬誤,但通常用起來效果不錯,當遇到具體問題還可以靈活的調整自身。

再回到示例:

純信科學的人很悲劇,因為許多藥品說明裡關於副作用都很含糊,而且每樣藥品上市都通過了N項機構檢查,相信科學的通常(比如說我)也很相信這些機構的專業性。

信迷信的秉持盡量少吃藥的理念,實在要吃藥也會很擔心的認真查詢該葯的副作用(女友)。

從結果上來看,迷信的人的行為是最優的。

然而,很多時候就算知道道理,也很難改變行為模式。

PS:媽富隆上市30年,很成熟的葯了,可是還是有女人堅決不吃,怎麼誘騙都沒辦法,這是迷信不?


好多科學的根源就是你說的所謂迷信裡面出來的, 包括煉金, 星相....他們後來叫化學, 天文學...

一般來說人不能正確提問, 就如:

明明他選擇如何坐火車去北京, 然後他問, 如果把飛機用的油加到汽車裡, 這個火車能不能跑快點 :)


科學讓問為什麼 迷信不讓問為什麼


科學是謙卑的。

科學是一門極其謙卑的學科。研究工作者埋案數十載終於發現了一條「看似正確」的定理。而在鮮花和歡呼之後,人們立刻就開始轉頭研究新定理的漏洞,攻擊它,直到一條「看似更正確」的新定理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然後再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與其說科學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如說是踩在前人的屍骨上。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否定著自己,又不斷地繼承著自己,然後才會有科學的發展。

而迷信不是這樣。迷信是狂妄的,是不容置疑的。它說的一切都是真理,絕對的真理,所有懷疑它以及試圖否定它的人都是卑鄙的、忘本的、不知天高地厚的。

還有最後一句。對科學的迷信,也是迷信。


世界存在著絕對的真理,這是宇宙的根基。

科學就是抱著懷疑、謹慎的態度去發現、靠近真理,宇宙之浩瀚致使發現真理的過程漫長而無盡頭。

迷信就是自以為已經發現絕對的真理,從而盲目的妄圖用這種觀點來主宰自己,影響他人。

分界點就在於你認識萬物的態度,是盲從亦或是存疑。


推薦閱讀:

求神拜佛是不是封建迷信?
如何看待棒棒醫生的《拍磚中醫》被禁?
《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有哪些概念上的錯誤?

TAG: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