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客家人。在中國移民自古有之,為何別的地方移民不叫客家人,而偏偏東南沿海的移民就要特殊一點?

如題,我發現客家人群體至宋代就已經開始在東南沿海一帶遷徙繁衍。既然已經過了這麼一兩千年了,廣東人就廣東人、福建人就福建人,為什麼要叫自己客家人?難道說經歷兩千年時間後還把自己當做異鄉之客嗎?既然如此,某些客家人為什麼還如此排斥外省人呢?


利益,明清後引入外國一些蔬果番薯馬鈴薯玉米,人口爆炸山高耕地少 吃的飽就生的多,人一多就要往外遷,個別是與當地人「搶」物品資源,清朝後基本上到廣州這些地方沒有戶籍 考不了試,也是鬧了很久清政府才給印個客籍 這樣當地人肯定不爽了 你考上了我子孫考什麼?

東南地區山多地貧加上當時種植知識不足,冬天落霜 破洞衣服當被子,夏天太陽真的很毒辣。

(老人都對現在生活很滿意 依然會下田種菜 身體壯實)。

縣誌記載明末~清末基本上年年發大水或泥石流 清末~民末鼠疫天花肆虐,這些環境和資源太惡劣了,加上解放前是還有地主的 你能想像底層人是怎麼樣的?

解放後我老家分到了一個很偏僻的山溝溝裡面的地,依舊貧瘠貧困聽奶奶說摘葉子晒乾一百斤賣給潮汕那邊才得個十塊錢,而我爺爺早時去開礦但遇到下崗潮,又去福建做樹脂,樹倒了壓的手指斷了一節,然後就靠著耕地讓一家子活下去,帶大四個孩子讀書真不容易,家裡明確的說明考得上就給省吃省喝省穿去給你讀,無論男女 考不上就不給繼續讀了,而且聽長輩說從山裡去鎮上讀書的路程要走三個鍾,從天黑的山路走到天亮的鎮上讀書。

並且普及 衛生知識和疫苗、北方優秀蔬菜種子和驅蟲普及 才好很多,我的說法就是:

解放初一段前都非常排外,雖然我老家現在都是貧困縣但基本是很熱情的老人,我回到老家那個小鎮子由於在城市出生至少不挨餓 營養充足所以長到了一米八,回到老家到哪兒都很好客,熱情到讓我不知道說些什麼好。老家唯一不歡迎我的就是那些看村子的狗了,真TM凶,七八頭狗對著我呲牙咧嘴的狂吠。

(他們上個世紀只知道福建--耕地多 梅縣--進貨 潮州--賣貨 台灣--抓壯丁 上海--上海出好貨 下南洋過番--賺錢寄回來,但當時海外華工地位很低遇到刻薄的人還不給工資),重男輕女雖然還有存在,但是已經削弱很多了,雖有宗族但和平那麼久最多算個鄰居罷了。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江西贛北、廣東潮汕(個人感覺潮州算是好打交道的)這些地方的人在網上貼吧~知乎十分喜歡抹黑客家人,這AOE直接跨三省。

古有械鬥,今有「嘴角生黸」的匿名黑,我早已看淡,知乎上那幾個匿名無限複製客家人蠻夷的基本上是講南昌話的和講汕頭話的(我見過的汕頭女性同學家教都很好,我實在想不到網上那麼多黑客家人的潮汕人、江右人)。不斷的重複二次葬和擂茶等等,自己又不捨得多思考或詳細深入了解 為何會這樣做?。更有甚者不知哪裡拿來的數據,客家人帶有「地中海貧血」基因,為何我家鄉沒見到過一個「陳山」樣子的人? 我身份證和族譜身份認同就是漢人,憑什麼你一句蠻夷就不是漢人了?


廣東人主要以三部分組成,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區別在於遷移到廣東的時間不同。

廣府人來廣東最早,潮汕次之。

客家人遷移至廣東時,只能龜縮山嶺。且與廣府人,潮汕人語言不通,形成了被孤立的態勢。

越是弱勢抱團越緊,越團結,越排外。

且非東南沿海移民叫客家人。

  客家人更留戀華夏故土的情結。以梅州丘姓為例,本為河南郡望族,後因避戰亂而南遷,雖曾遠涉福建寧化、上杭和廣東梅州蕉嶺,其後因人多地少,又有不少丘姓後裔再次遷徙,但他們多選擇國內其它地廣人稀的山區,如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地區等,甚至向北回遷至陝西等地區,故土依戀情結由此可見一斑。客家有諺云:「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儘管原因有許多,但客家依山為居的歷史已經沉積為群體的一種社區意識。


推薦閱讀:

像粵語,上海話有書面語言一樣,客家話有沒有書面語言?
你眼中的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女人,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有些客家人是講畲族話?
客家地區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有什麼負面影響嗎?

TAG: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