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問老闆「西瓜甜不甜」的人到底想聽到什麼答案?


想聽老闆告訴我西瓜很甜。

不是廢話,我是認真的。這不是一個抖機靈的答案。

問西瓜甜不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次簡易的合同條款重設。

一場水果買賣的交易過程中,在滿足一般性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按照通常的交易習慣,水果的口味和成熟程度是顧客自己挑選,風險自擔的。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實際上承受了更多的質量風險,因為除了新鮮質量外,還有未約定的甜度質量。在通常交易習慣中,甜度質量風險自擔,有時消費者就不得不面對「西瓜不甜」的窘境。

因此無論是基於商品市場的一般規律還是水果交易中消費者在議價時的優勢地位,都會催生出「西瓜購買協議」的私人定製。這無關於雙方的法學素養,而是理性人在市場交易中的基礎本能。

這種本能表現在協議定製過程中,就是部分條款的細化和重新約定。

那麼最簡單的增設條款是什麼呢?

是問西瓜甜不甜。

準確的說,是通過詢問老闆獲得賣方對西瓜甜度的質量承諾。

從法律條文上說,這個行為是對《合同法》61條的完美實踐,本條的原文是: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如果沒有對甜度進行特別約定,適用的就是「約定不明按交易習慣確定」,按一般水果交易習慣,消費者自己挑選責任自負;如果老闆承諾過甜度,則可以適用約定的甜度標準,不甜可以要求退貨乃至違約損害賠償。

你們有沒有見過一群買瓜群眾圍著攤主吵嚷「你說的甜瓜一點都不甜」?

你們有沒有見過幾個買瓜群眾半開玩笑地對著攤主說「不甜要退貨哦?」

你們有沒有見過攤主拍著胸脯說甜之後,一些本來猶豫的買瓜群眾下定了決心?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

因為這本質上就是一個合同定製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攤主做出了額外的質量承諾,達成了新的,也是更高的質量標準約定。

吃瓜群眾並不懂法,但是他們的生活就是最日常的法律實踐。

法學並不高大上,法律概念只不過是對生活中現象的提煉和總結。

歸根結底,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霍姆斯)

能夠設定行政處罰的規範性法律文件有五種類型,你知道嗎?


這麼說吧,我認識個水果攤的老闆,你隨口問問XX甜不甜好不好吃,他二話不說就直接開了給你嘗嘗,有次買瓜,付完錢叫老闆幫忙切了,結果看起來有點發白,其實湊合也還行,他啥都沒說直接往垃圾箱里一丟重新開了個好的……你說這種老闆我能不被他圈粉嘛

莫名其妙那麼多贊嚇勞資一跳 那個老闆沒倒閉,我還是在光顧,他就是拖著三輪車到處跑的小販,生意可紅火了


正確示範在這裡:

-這瓜甜嗎?

今天瓜不錯。我給您挑個最甜的。

-這瓜甜嗎?

您來得不巧就剩這幾個了。我給您挑個好點的。

-這瓜甜嗎?

秋後的瓜有的甜有的不甜。您要就想來個瓜我給您挑挑。要喜歡甜的,最近蘋果芒果都可甜,您來點包管好。

-嘗起來一般吶。

這還不甜?我挑挑,給咱挑個甜的。

-騙人!上次你賣我的瓜根本不甜!

不會吧!那您回去嘗嘗我今天給您挑的這個,甜!

買家賣家一唱一和的互動,就是這種問答的價值。

搞不好一說一笑您就買了呢?今天沒買搞不好明天就買了呢?不買瓜哪怕買點別的呢?

什麼,您是個蹭瓜的?那也行啊。捧不了錢場也可以捧人場啊。您就是再能幹,也不能一口就蹭掉半個瓜吧。要真不想給您嘗,何必切了擺在那兒呢。

無論是對答,還是品嘗。這一點成本,大多數賣家還是樂於承擔的。

和氣生財嘛。賣東西的都沒嫌煩,買東西的倒相互鄙視起來了。客戶還不能強調下需求了?

沒必要拿牛角尖打量彼此。咱們大多數人都是正常人不是?

我說一句啊,你們讀書人啊,不要天天跟一句話過不去。悶聲賣大瓜,不好嗎。


「你這的瓜甜不甜?」

涼椅上,背心老頭蓋上蒲扇眯著提問的年輕人。

是不知道哪裡來的愣頭青么?

大爺不是別人,正是執掌周記瓜果店二十餘年的周老爺子,精通的是二十八種西瓜種植的產瓜大戶,與別處的水果攤不同,周家的西瓜都是自家大棚產的。城西蔬果批發市場,還沒有本地人敢隨便問本家這種問題。

也懶得與他解釋本家的家學淵源,老人合上了眼繼續搖起蒲扇。

「我問你這的瓜甜不甜?」

又是一段尷尬瘮人的沉默。

年輕人跳下電動三輪車,左手勾上一個西瓜,耳貼近,「噔!咚!啪」右手躬起食指中指的二關節一敲,又拳起手一敲,最後再張開掌一敲。

這三個手下去,周老爺子這才惺忪地一瞥。

「穀雨前後坐的瓜,聲音偏悶,追肥應該是陰雨天,京秀種長得快是好,但是要拿來做奶昔沙拉,就上不得檯面了。」年輕人搖搖頭。

「你這後輩,有點意思。」周老爺子坐了起來,敲了敲涼椅旁的搓衣板:「周子壯,給客人上點好傢夥。」

瓜果店裡面的周子壯不情願地抱著個黑皮西瓜出來。

「黑金剛,這瓜不錯。」

「子壯,給客人切開嘗嘗。」

「不必了,這瓜蒂太細,一看就知道算不得真正的上品。還請拿出點真正鎮門戶的傢伙吧。」

涼椅上的老頭站了起來,中氣十足的一聲:「哪家的朋友要來我周家的砸場子啊?」

這一聲,肉鋪的楊家父子,李大媽的蔬菜攤,方老闆的魚店,整個城西蔬果市場都的注意力都轉了過來。此時正值五月正午陽光曝晒,市場人擠人的燥熱和空氣中汗的鹹味也沒能阻擋群眾對這場盛事的關注。

趁著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頭把自己電三輪後蓋的布一把拉開,竟是滿車花紋大小不同的西瓜和一個自帶電瓶的榨汁機。

「怕是我的瓜就要比你的瓜甜。」年輕人一字一字地咬出這句話。

「噫,踢館的看來是有備而來啊。但是西瓜甜不甜的問題,也不好爭論啊。」圍觀人群里的張大娘議論著,多年的菜市場鄰居情分,還是讓大家替周家老爺子捏了一把汗。

年輕人手起刀落,純熟的手法,瞬間就出了個大紅方塊,乾脆利落地丟進了榨汁機頭頂的方口,緊接著就端出兩杯鮮紅的成品到涼椅面前,周老爺子端起一杯一飲而盡,另一杯端端地收進桌櫃里去了。

然後周老爺子才緩緩地轉身,抱過周子壯手裡的那個黑金剛,又從銹跡斑斑的鐵盒裡掏出一把用布包好的水果刀,竟然靈巧地剝開了西瓜皮,最後成了一個橢圓形的紅仁。

「借用一下你的洋玩意。」周老爺子雙手祭起西瓜仁,輕輕放入榨汁機口,末了,又把手心手背在褲衩上擦了擦,才算完成了這神聖的儀式。

打出的果汁,周老爺子端起一杯,也放進了桌櫃。

「請你拿出一杯,品一品。」

年輕人不知周老爺子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喝了 其中一杯。

「這是你家的瓜還是我家的瓜啊?」

「這......」年輕人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那再喝另外一杯試試。」

年輕人飲罷,也沒能說個所以然出來。

「相比是不太好分高下吧。」

「那你這城西第一西瓜店的名頭,是不是應該分我一半?」年輕人咄咄逼人。

「老朽這就不同意了,你看你的西瓜,切下來是方的,還有好多邊角料在皮上沾著沒用進去,而我的瓜是囫圇整個地榨了,味道既然相同,怕是比你的要略高那麼幾分。」

這席話說罷,人群騷動出了一片喝彩聲,眾人無不為周老爺子的機智折服,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絕。

年輕人面帶愧色,騎上了自己的電三輪,從人群中讓出的道里逃了。

周老爺子在人群的掌聲中搬出了小凳子拿來了抹布,爬上去拭了拭自家門上的標牌。

在人群都散去之後,周老爺子又重新躺在了涼椅上,對著夕陽合上了眼。

他在想,不知道多少年後,又會有年輕人,來周記瓜果店來問:

「老頭,你這的瓜甜不甜?」

-----------------------------------------------------------------------------------------------------------------------------------

知乎 - 知乎

我自己的一本道世界 - 收藏夾 - 知乎


這根在4S店賣車的對話很像

上來就問」這車多少錢」,這用戶是來比價的,距離想買可能還有段距離,這屬於一般用戶。

「你這車燒不燒機油」、「你這車斷不斷軸」,「買你這車送幾次保養」這種問非常具體產品特性和服務約定的其實更高階的意向潛客。

所以當有人問「這瓜甜不甜的時候」,要給出的回答就不只是「我的瓜很甜」。

而應該是

「我們的車不斷軸;而且我們的車有5年免費質保,24小時免費救援,保養可以上門取車……」

「我們的車肯定甜,不信我給你切一塊;如果你買了回家吃不甜,可以回來退,我早上6點到晚上6點都在店裡,我不在的話,跟我老婆說也行……」

對於意向高階的用戶,需要更認真地對待。

擦,評論區已瘋魔


我想聽到的就是瓜甜或者不甜,沒別的意思。

十幾年前,跟爺爺奶奶住。恩,用我爺爺的話說就是整天吃西瓜拉西瓜,熟人都知道我好這口。不過老人愛說這玩意兒沒營養,除了糖就是水,比來比去又不便宜,不愛給我買。所以,以前長輩在那買瓜,記得特清。

家門口有家水果攤,老闆家不在本地,樓邊搭一窩棚,白天前面賣水果,晚上放下帘子,後面就變成了卧房。一家三口擠一張床,除了床尾一台電視,空蕩蕩的。

典型一家這年頭被人看不起的「外地人」。

但他真的會告訴你,西瓜不甜。

原因也會說,比如,今年瓜不好,上的也不多,孩子想吃您拿一個。比如,最近雨水大,過兩天再來。人家都這麼講話了,你好意思不買嗎?最多挑個小的,或者在家裡放兩天。要是有荔枝龍眼之類,平時見不著的東西,還得捎帶腳稱兩斤嘗鮮。

十二塊一斤的紅毛丹,含嘴裡都怕化了。

同樣,回家路上,有時候攤主會叫住爺爺:「提個西瓜上樓給孩子?」爺爺也沒拒絕過,至於甜不甜的,懶得問。

不甜人家打個招呼就讓你過去了。

攤子上的水果總比別的地方貴一點。沒記錯的話,很長一段時間裡,一斤八毛。別的地方,五毛。當時這是很多很多錢了,小學大部分時候我書包里就擱著兩毛錢,放學晚,去小賣部給家裡打電話。就夠一分鐘說明白幾點到家。

那會買十斤大西瓜,爺爺遞過去的八塊錢,總看得我肉疼。那會可多小玩意兒五毛一包,這麼多錢夠我買不知道多少小零食,好好瀟洒一個禮拜。

「就不能買五毛的嗎?」

爺爺總是回答:「他家西瓜吃不著白瓤。」

後來小攤不在了,我才知道,爺爺是會挑西瓜的。老一輩人,都會。一個西瓜拿過來掂量掂量,敲兩下,裡面什麼樣,門兒清。

「壓手,拍著實在的瓜,不甜。要是試不出份量來,拿指頭敲,覺著空,就是好瓜。」

爺爺說的。

「看看蔓兒,蔫兒了,是窖里擱出來的,不新鮮。」

也是爺爺說的。

從來不記得家裡什麼時候缺過錢這玩意兒,小時候身體虛,吃這方面更是壓根兒沒短了我。九十年代有蜂蜜喝,還是一小瓶一小瓶外面用紙殼包裝的特精緻那種。紐西蘭進口的乳酪,一盒八個小三角,兩口就造沒了,嚷嚷兩聲還能再要一盒。

老兩口其實也不缺錢,搞了一輩子教育,職稱不低,退休金比我掙得多。可苦日子熬慣了,到今天還圖便宜大清早老遠跑去早市買菜,為了省那兩毛攢起來,說不定那天子孫輩兒用得著。他們自然不會在乎多花拍瓜那點時間。不過畢竟不是干這個的,專業人士的意見,總比自己經驗靠譜。

也可能,對他們來說,實在兩個字值金子值銀子把。

現在拍西瓜是一樣有理論依據的東西,甜不甜,無非就是水份比糖分。水份少,糖分佔的比例大,吃著自然甜。所以,自選超市裡,我自己也會這麼選瓜。這邊西瓜太貴,自己又愛用勺子挖。買一整個,碰上白瓤,一天算是糟踐了。(要不怎麼說我這人沒出息那,十幾年後往嘴裡喂得玩意兒沒十幾年前家裡的好。)

但回國,路邊買西瓜,不管什麼價,還是會問的。

因為以前長輩會這麼問一句,而已。

瓜甜不甜,我清楚。人甜不甜,就實在看不出來了。


我不問,買到了不甜的,錯在我,因為我自己眼力差挑錯了。

我問了,你說甜,我買了發現不甜,錯在你,因為你說謊了。

所以問這個問題,有幾個價值:

1. 現實生活中,除非是臉皮厚過城牆,否則一個人說謊與否,總是有徵兆可循。多問一句又不花錢,還能提升一點(哪怕是一點)買到好瓜的概率,何必不問?

2. 雖然我吃到的瓜不甜,但是對錯很重要。你說謊騙我,不是我的錯。

3. 一句話讓我認出一個會騙人的水果店老闆,以後去這家店買水果的可能會降低,我總會找到一家相對不那麼愛騙人的水果店。

就好像我們出國時填的入境表,上面往往會有這樣看上去極度弱智的問題:

你來到我們國家是否有計劃從事恐怖主義活動?
你來到我們國家是否有計劃從事賣淫活動?

等等。

就算是真正的恐怖分子,也不會在「是」的選項上打鉤吧。但只要他鉤了「否」,又做出了恐怖主義行為,就是罪加一等。

順便這位同學 @ChanhooLee:

逐條反駁一下:

1. 老闆是專業人士,挑選水果方面有更大可能性擁有一些普通消費者可能不掌握的信息。且老闆作為進貨者進了同一個批次的大量水果,你覺得他完全不會嘗一下味道?

2. 的確人和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我就不信你沒有遇上過一家人一起吃西瓜,大家都說「甜」或者「不甜」的情況。再舉個例子,如果個人感受都不相同的話,我覺得西瓜甜,你還可能覺得樹葉子甜呢,你見過有水果店老闆當街賣樹葉子的嗎?再怎麼強調個人差異,總有相對公允的公共標準,否則米其林大廚和路邊賣面的也不會有太大差別了。

最後,你舉的例子也不對,你的例子是說有人覺得甜,有人覺得太甜,但無論如何大家都認可了「甜」對吧。

3. 高考的這個例子更是離譜了,老師鼓勵你說能考好,是為了你好;攤主欺騙你說西瓜甜,是為了他好。連善意和惡意都分不出的話,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4. 最後這句話已經一點邏輯都沒有了。先說責任,老師說你能考好,你沒考好要怪老師?老師誇你一句也不過是出於善意,憑什麼要因為這一句話對你的高考成績負責?

而我買西瓜的時候是花了錢的,我要的是一個甜的西瓜,攤主如果沒有甜的西瓜可以選擇不賣,他賣給我不甜的,就是他的責任。這個責任,憑什麼要我承擔?

至於損失,更搞笑了,我買到不甜的西瓜,已經是我的損失了,你為什麼還覺得損失是由別人承擔的?攤主嗎?

也是禮拜四下午工作正好有空才回復這麼多,真是閑的。


謝邀。

西瓜甜不甜?保甜!

商家是一樣的商家,在商言商。這個時候說不甜的早被市場淘汰了。如果換個其他職業的過來賣瓜可能就不一樣了,比如,學法律的。

法律人的特點是,什麼事情先想風險,先想退路,先把自己摘乾淨了。

比如,一個律師去賣瓜,他可能會這樣說:

老闆,瓜甜不甜?

1、不知道啊,我也沒嘗過。

2、我就是幫忙看攤的,甜不甜要問攤主。

3、甜不甜你吃一下不就知道了,我怎麼知道?

4、這個瓜重點就在甜不甜,到底甜不甜值得研究一下!

5、瓜一般都是甜的。關鍵在挑。。我不會挑!你自己挑吧!

6、保甜?!這個沒辦法保證,我們不能做承諾的!

7、不甜也沒關係,可以撒糖!

8、甜不甜我可以幫你爭取!

9、我們會盡最大努力進最甜的瓜的!

10、您可以放心!我們是專業賣瓜的!


你問老闆,甜不甜?

這表明了你有購買的意向。

老闆對你眼睛一挑,包你甜,不甜不要錢。

那這個意向會進一步鞏固。

如果老闆麻溜的抱起一個西瓜給你摳了一個三角。

你甚至會有一些小期待。

遞到你的手中,你往嘴裡一放,一咬……

西瓜汁在嘴裡隨著牙齒與舌頭的擠壓肆意噴射,

你立馬心裡得到了極大地滿足。

老闆誠不我欺也。

當即拍板,要一個。

此時此刻,你已經不會在意老闆的稱是不是准,也不會在意價格是不是真的實惠。

你只知道,這筆買賣做的心裡舒坦。

回家以後,吃個精光,

一泡尿散去,

看著瓜皮,腦海儘是虛無。

這才覺得,這瓜也並沒有甜到哪裡,

價格也不比隔壁老王的水果攤便宜。

可一想到老闆對你挑的那一眼。

想到遞給你的那塊瓜。

一切皆是套路。

逐一拍大腿,

長嘆一聲,

這人世間的學問真的是學都學不完……


你們對瓜市黑話一無所知。

「老闆瓜不甜」

「甜」

————實際上跟農夫山泉一樣甜。

「蠻甜,賣得蠻好」

————有點甜,但買了絕對會失望的。

「包甜,不甜你回來退你錢」

————普通甜。

「我跟你切開,看了再買」

————超級甜。

一般問老闆瓜甜不甜的,通常還會問一句,

「老闆,秤準不準?」

「准啊」

————一斤瓜絕不超過七兩。

「肯定沒問題,我賣多少年瓜了」

————缺得不太過分。

「放心,你可以去復秤,有問題來找我」

————最多差一點零頭。

「來來,你看看我這秤砣,看清楚了我再稱」

————毫釐無缺。

你看,通過對黑話的理解。

終於當你遇到

一個充滿誠意的瓜老闆左手拿著秤砣,右手拿著西瓜刀時,你很難不買一個。


這個問題出現在我時間線上有段時間了。

好像還沒有人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過這段對話。

想看結論的可以跳過這段理論。

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P.Grice)提出過回話的交際原則。格賴斯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這些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因此,他提出了會話中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簡稱CP)。

這四條原則是:

A).量的原則(The Maxim of Quantity)。
a)所說的話應該滿足交際所需的信息量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 of the exchange)];
b)所說的話不應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量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B).質的準則
(The Maxim of Quality)。 (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C).關係準則(The Maxim of Relation)。
說話要上下文相關 (Be relevant)。

D).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
說話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
a)避免晦澀 [Avoid obscurity];
b)避免歧義 [Avoid ambiguity];c)簡煉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d)井井有條 [Be orderly]。

首先有幾個例子

1)A: How many courses do you have this semester?

B: Five.

B遵守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會話中的信息回答了對方所期待的內容。

2)A: Do you think he is suitable for this job?

B: Yes, absolutely.

B 說話的內容體現了話語的真實性,不說假話,遵循了 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

3)A: When did you hear from him?

B: Two days ago.

B 的回答遵循了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人們交際時的表達必須與所處時間、場合一致。

4)A:Let"s have a walk, shall we?

B: Lovely idea.

B 遵循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在實際交流中,說話 人要簡明扼要,不要用含糊的詞語,避免冗詞贅句 。

-----------------------------------------------------以下是結論----------------------------------------------

那麼問題來了,買瓜的人問「這西瓜甜不甜」的時候,賣瓜人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 他種的瓜不甜。

他如果回答「甜」,違反了交際原則中第二條質的原則,說了自知是虛假的話。

簡單的說就是騙人了。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買家切開了不服氣去找他理論等等後續不可預見的一系列事件就怪不到別人頭上了。

如果回答「不甜」,違反任何交際準則中細分的禮貌原則,即 「 (一)策略準則(Tact Maxim):1. 盡量減少對別人不利的信息。2. 盡量讓別人多得益。」原則。

買瓜就是為了好吃,不好吃幹嘛買。

如果迴避問題,扯什麼天氣熱不熱,雨水多不多,要不就說「您回家吃吃看不就知道了」的這種回答,違反了第三條關聯原則,即問話與答話不相關。

第二種情況 他種的瓜甜

我們把上面四種原則綜合起來,

要回答簡短、明確、與問題相關、不能欺騙,不要說過多,也不要說過少。

「這瓜非常甜。」「保證甜」。「甜,不甜您拿回來換。」 類似的句子就可以了。

買家就想聽見這個。

所以買瓜的時候還是要問的。

這樣你至少在他逃避回答問題,顧左右言其他的時候判斷出來這個瓜不甜!不甜!

保證了要麼你被騙了,要麼這瓜真的甜這兩種可能。


「老闆,你瓜甜不甜?」「來,你嘗嘗~」

一排攤位走下來,還買什麼瓜啊。


「保你甜,比你長得都甜,來我給你剜一小塊嘗嘗。」然後剜了一小角拿刀給我遞過來

我就這樣從我家樓下的菜市場的頭免費吃瓜吃到市場尾

我大概就是所謂的吃瓜群眾吧

而現在看到這些的你們就是

希望你們get到這種不要臉的吃瓜精神 不要發揚光大

友情提示:不要逮一個菜市場吃,多換幾家,也不能太摳,你可以買點其他的意思一下,免得被打。


大概,期待的是老闆帶著熱情的一點點回應吧,是人和人之間的,那一點點溫情和微小的信任。

「老闆,西瓜甜不甜?」既然問出口,便是想試著把這份信任給老闆的。

老闆也不太知道西瓜甜不甜。但是當老闆一臉熱情,幫你挑瓜:「嘿,我跟你挑個好的,肯定甜,不甜你下次來找我,我請你吃西瓜。」

你也知道,他這麼回答,也不會讓西瓜變甜。

但是,你的心,變甜了。

----廣告時間:

「高考完就選專業,應試完啥都不懂,不知道各個專業到底幹啥。或者聽家長說,或者自己模糊地選一個,於是選錯專業掉了坑裡。」

你是不是也這樣,掉進了選錯專業的坑裡??

歡迎參加5月22的live交流:《如何在求學的各階段以最小成本換專業》,手把手教你如何爬出坑。

live 鏈接:

https://www.zhihu.com/lives/842686026941104128


就寒暄一下啊。跟「吃飯了嗎?」似的。寒暄裡面有很多不期許答案的問句。我覺得就類似陌生人之間的緩衝,目的就是講一些無意義但還挺需要的廢話。


問某人:你嫌棄我長的丑嗎?

他說,我的天,你很漂亮啊,最漂亮啦,怎麼會覺得丑?你是過敏了還是毀容了?

問某人:我和你媽同時掉水你救誰?

他說,這個你不用擔心我媽會游泳,今年我就教你學游泳。

問某人,煎餅果子好吃嗎?

某人磨嘰了好久終於把嘴裡的食物咽下去,然後正了正神說:好吃不好吃不需要問啊,看我表現就知道了…

所以,小年輕們,當你們遇到一個封閉式問題是時候,如果想絕處求生,第一,一定不要給他一個封閉式的回答。

也就是說:當一個問題你覺得用是或者否就能回答,或者你即將用是或者否作為答案的時候,你一定趕緊轉換腦筋,把封閉式問題轉換成開放式問題。

當你面臨一個選擇題,要有論述題的轉換能力。

問:你愛不愛我?

答案是:愛。

也可以是:愛愛愛。

也可以是:發紅包

還可以是:晚上我接你一起吃飯,你想吃啥?

還可以是:我愛你比你愛我多30%,比你對冰激凌的愛多200%。

第二,你要弄清楚問封閉式問題的人背後的邏輯,除了挖坑陷害之外,基本上是因為內心的焦慮,而糊弄一樣的回答是最不能打消顧慮和焦慮的。

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答:少廢話,又看上什麼了?五千夠不夠?

問:你是不是覺得我最敗家?

答:賺錢就是給你花的,敗家說明咱還有家可敗呀…

問:我不開心你都不管了?

答:怎麼了遇到什麼事了嗎?有什麼想法了么緊張了嗎不開心了嗎?一起吃飯吧看電影吧散步吧親親吧…

回到題主的問題。

我們樓下賣瓜的哥哥,每天見到我會先從聊天開始,下班啦?你是不是做彩妝的?你的眼鏡到底有沒有度數啊?新來的車厘子不錯啊,香瓜可甜了,今天木瓜比昨天便宜了~

我想吃個西瓜…

他不等我問甜不甜,就說:今天西瓜不錯那個是剛開的你需要給你新開一個也行,要不你嘗一口吧?然後準備用刀切一塊給我嘗嘗~~

不管我是懷疑你的瓜,還是質疑你的愛,我要的不是你的表態或者忽悠,甚至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思路,還要你寵愛和滿足本寶寶的方法~

連個賣瓜的都知道了解和打動女人,小年輕們~該學習學習啦…


對自己不能判斷的事,尋求推薦答案,並希望推薦者承擔責任。


前排讓一讓,吃瓜群眾來了。

昨天和一幫老同學在燒烤攤小聚了一下,在旁邊等燒烤的時候,一位女同學就問了個類似問題,「老闆,你烤的燒烤好吃嗎?」

老闆回答了一句話,我們所有人都笑了,至於回答了什麼,我先賣個關子按下不表。然後一位男同學插話說:「你這問的不是廢話嗎,難道人家老闆會說不好吃嗎?」於是那位女同學笑得有點尷尬。

發現什麼沒有,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說一些廢話。

玩狼人殺的高端玩家對廢話應該說深有體會,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不說廢話會怎樣?第一天,跳預言家的「我是預言家,查殺X號」不出3秒,其他人「我是好人,日常上警」3秒,選完警長之後照樣不廢話瞬間過麥,第二天第三天…一樣不費話。如果這樣的話,這遊戲就沒法玩了,因為沒有廢話我們沒法判斷誰是狼人誰是真預言家,而那些「我是什麼」的有用信息根本不足以判斷。所以,在高端場講話太少是會被批被懷疑的。

發現沒有,我們收集和傳遞信息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有用』這一維度,『廢話』和『情緒』也是重要的信息維度。

所以,當一個人問商家的商品好不好時,你不能將其簡單的理解為她想得到某種答案,而是你要根據提問者說話內容和當時情緒,判斷出她所傳遞的信息。

所以,當你女朋友一臉期待地問你「你愛我嗎」,這裡所傳遞的信息是「我已經不知道你還愛不愛我了,我需要答案」。當一個人在水果店裡難以選擇,語氣猶豫地問「老闆,這西瓜甜不甜時」,她所傳遞的信息是「老闆,你幫我選個最甜的啊」,如果語氣很平淡,那她所傳遞的就是「現在不怎麼想吃,老闆你來說服我啊」。至於我那位女同學,她實際上是等得有點難受。

好吧,該交待那個燒烤攤老闆說的話了:

「這不是好吃,這是相當好吃。」

瞧這說話的水平,生意能不好嗎。對了,後來老闆問了一個非常哲學的問題:

「為什麼問我這樣的問題的都是女的?」


你老是問,

老闆,西瓜甜不甜?

可是西瓜很累了。

她不想變甜,

她想念自己的家人,

而不是被你買走,

你關心過這些嗎?

沒有,你只關心你自己!


我:你這瓜甜…

話音未落

那邊咔的一刀 瓜已成兩半

老闆:一斤250,不還價,是在這兒吃還是帶走?

抬頭看看老闆手裡的西瓜刀,嘴角的紅南京邊上就是他凌亂的胡茬兒

低頭看看他耷拉著的喜羊羊拖鞋,邊上是還在晃悠的兩半西瓜,雪白的瓜仁刺得我睜不開眼

那晃悠的瓜仁里,一半印著S,一半印著B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深大2017錄取通知書——深大盒子?
IT行業創意是應該藏著掖著,還是大膽的說出來?
你在玩acm很艱難的時候是怎麼走過去的?

TAG:美食 | 心理 | 生活方式 | 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