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的字形是雜亂無章的?
01-11
完全統一新字形的就只有「艹」
同樣還有「微」字與「薇」字,「微」字中間是「山+兀」,「薇」字中間則是「山+一+幾」
反觀中國大陸、兩韓,這些地方的字形都是基本完全統一字形的,港臺則是只有繁體字以及極少數簡體字「這、華、護等等」及大多數日本漢字都是遵循港臺標準,其餘則遵循當地標準「日本漢字的『脳』等、中國大陸簡化字的『銷、觶』等絕大多數」。
如果說為什麼的話,就是日本對字形差異容許程度較高,以及「表外不類推」。
這一「不類推」不僅包含不向略字類推,如「痙」中的「巠」不再向「聖」類推簡化,也包含不向新字形類推。(「字形」一詞為中國大陸使用的含義)以「進」和「辻」為例。「進」為《常用漢字表》表內漢字,「辻」為表外。
在JIS90中,兩字「辵旁」均類推為一點寫法。在JIS2004中,將表外的「辻」改回兩點,表內的「進」保留一點的寫法。停止類推,並將已經類推的表外漢字還原,壞處當然是對現有的部分漢字的一致性造成破壞。
但好處是無需再對錶外未類推的字、以及新收錄的字進行大量的類推,避免為了不常用的字(雖然表外有不少字挺常用的)再度擴大CJK之間的字形差異。新字形以及略字類推行為截止至2010年(平成22年)的《常用漢字表》,也稱為「改訂常用漢字表」的表內範圍。表內的字保留新字形以及略字寫法,現存的表外漢字、以及未來新收錄的漢字不再類推,均按照基於康熙字典字形的標準製作字型。康熙字典字型是中日台港韓等獨立發展的標準往前能推到的最近的統一標準。日本當年制定當用漢字表、人名漢字表的時候,目的不是規範漢字的使用,而是限制漢字的使用並為最終廢除漢字做準備。因此,並沒有考慮表外的漢字的情況而制定類推方針,使得各種字體中表外漢字未改為新字形的情況經常發生。而且,日本國憲法規定的表現自由權使得就算政府規範了官方文書中的漢字用法,民間書刊等完全可以不遵守。比如當年朝日新聞就擅自簡化了一些漢字,稱為所謂 朝日文字。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日本的漢字規範是在「管」和「放」之間的。中日韓加上港台,中國的 GB 標準是最死的,大大限制了字體商家和設計師的作業。
而這幾個國家地區的漢字字體,無疑日本是最百花齊放、又不失秩序的。
畢竟到頭來,唯一值得存在的漢字規範,應該是 CJK 普適通用的規範。每個漢文化圈國家都搞一套類似 GB 的死標準,無異於推遲那一天的到來。因為日本僅僅是規範了最常用字的寫法,一些次常用字不僅是字形連簡繁都是比較隨意的。這點有點類似於台灣。台灣雖然有自己的標準,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死,還偶爾有異體字的存在
因為一直到1950s以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漢字各國通行的字體和字型一直是這樣「雜亂無章」的,很有系統但卻不是高度整齊劃一。現代中國大陸GB這樣高度嚴格的字型規範其實是極權主義文化體制時期形成的基礎,在古今中外都是特例。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情況並有什麼不好,只是認為沒有必要。大陸字形也好不到哪去黎利 里的利所戶 里的戶本奔 里的本命令 里的令靈兼 里的又敲教 里的攵
感覺跟日本人漢字能力的下降也有關係吧。據說很多人把「宜」寫成「宣」……對細微字形的辨析、分類歸納能力用得越來越少,越來越下降
推薦閱讀:
※「假」在現代日文中為何簡化為「仮」?
※關於日文中漢字「奧」的問題?
※關於日語漢字書寫時與漢語漢字的區別問題?
※日語中漢字「唐」「秦」的訓讀音「から」「はた」的來源是?
※如何書寫標準規範的日語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