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辯論隊執行教練/教練/培訓師,哪些能力是必須的,對哪些能力的要求是與其作為一個辯手截然不同的?
似乎總是這樣,很多辯手到了高年級自然就帶隊了,自然就做了辯論隊的教練,或者自然就去社會上做培訓了。
有時候我會想,做辯論教練或培訓,會不會其實是一件並不是這麼水到渠成的事?會不會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並不是打了兩年比賽就可以或者四年其實也不行?又或者,做辯論隊教練或培訓員,其實很簡單的,只要稍微接觸過,腦子夠聰明,讀幾本辯論相關的書或者文章,根本不要求自身是一個優秀的辯手,就可以完美勝任呢?作為一個辯論隊的教練或培訓師,需要具備哪些基礎、重要、足以區分高下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在優秀辯手應當具備的能力之外的或者之上的嗎?還是其實基本上是重疊的?或者其實八竿子打不著?辯手和教練,這兩個角色在同一個人身上,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百思不得其正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508508/answer/58926320?f3fb8ead20=8cdffc5ed893e9703c8be4e70d239a4c
先扔個之前的答案。裡面大概寫了教練技術教練大概要幹什麼。 那麼,做不到的,就「不配當教練」。不過呢,寫本紅樓夢叫會寫字,會在紙上留下字也叫「會寫字」。這種自我欺騙的把戲,有些「教練」開心就好。雖然對教練的要求沒有上限,但
@cherik的答案我覺得在資源調動方面要求略高。調動的學者資源越多,教練的能力要求也是成倍上調。因為學者們灌輸的內容在對一些表述的影響是很微妙的,而事先防止個人經驗來說非常難。需要有極大的權威和隊伍影響力才能「控制」隊員。
最近與某朋友在「帶教練」(開個小玩xue)。其實也就是另一個朋友接了個辯論隊,我與另一位朋友與他分享一些帶隊經驗罷了。拉拉雜雜一直有新問題出來。然後我和某朋友就陷入了分享然後回憶再之後就是感嘆的循環。教練的「職務」說到底還是一種「模擬」或者興趣。
龍龍這個問題私下很多人都表示「太難答」。主要是討論的內容和知乎辯論板塊大部分受眾的認知是有「斷層」的。這個斷層差不多就是辯手與教練的「斷層」。細節的東西非常多,坦白說很多隊伍的教練平時的私交很多時候也在交流彼此的經驗心得。也還在完善。
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馬可福音》4章11和12節
我不是在誇大「教練的玄學」。但沒有潛質當教練的人是無法理解教練和辯手的區別的。而教練之間可能說一個詞互相之間就都明白了。
一切差異的原因是
1能力需求重疊部分對教練要求數量級上是起碼幾倍以上。而大部分人意識不到這種差異要求。這部分大致是對「辯論的瞭解、認識」。2教練要有足夠的辯論活動中「賽場外」的交流溝通思索。而大部分所謂的自然接班的「教練」是沒有的。除非是上一任教練有意識引導。不然大部分只想「怎麼打贏比賽」的辯手是只配做「技術教練」的。3會不會看相。這是我認為辯手和教練最大的差異。「看相」這兩個字意味著會對手下的辯手進行分析、分類、基本的針對性的引導培養、場上的運用以及是否應該及時勸走以減少大家無謂的精力損耗。不答了,就這樣吧。
另外做個排除:只會寫全套的然後扔給隊員的,那不是教練,叫代筆。手賤點了下問題日誌發現原來是學長問的,不敢造次,就說下個人的一個不成熟想法:
帶隊的人,一定要發現隊員真正的問題和需求,而不能以己度人來訓練。能夠留隊的辯手,大多是隊里的核心,而隊里的核心,大多天賦底子並不差。因此許多帶隊的優秀辯手,都會陷入相同的苦惱:「為什麼大部分的隊員,都跟不上自己的節奏。」
但其實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部分的隊員,在資質、領悟力上,恐怕都不如留教的教練,經驗、能力、熟練度就更加了。尤其許多隊伍里,天才辯手接隊後帶的效果反而不如一些天資一般的辯手接隊後帶的好,我覺得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教練如果要轉換角色,調整自己的節奏是必須的,畢竟辯論隊的教練不像古代門派收徒弟,隊員都是一個年級一個年級新陳代謝的,總會有一個年級隊員整體平庸,教練必須想辦法適應這種平庸,然後把他們帶到優秀。而另一方面,我認為教練不能夠盲目把自己的經驗法則套用到隊員身上。比如有的教練擅長反駁,但他的隊員可能擅長推進,有的教練擅長受身,但他的隊員可能酷愛撕逼。硬扭風格的話,或許一個隊伍的配合能有提升,但也損害了隊員自身的優勢,這裡面的利弊權衡恐怕要教練掂量。最後我認為要注意的就是最大的廢話了:因材施教。如果辯論隊人少還好,人多的話就可能會統一做訓練而忽視個人的個性問題,比如有的隊員邏輯很好但是表達力不足那就要單獨訓練表達,有的隊員表達很好但是反應不快那就要練習交鋒,有的隊員啥都好就是不讀書那就要開書單....我覺得統一訓練固然重要,但一對一才能真正帶出好辯手。差不多就想到這麼多,希望學長不要見笑。。。兩個從來沒有正式存在過的「職業」,大部分答主都在憑空想當然。
拿足球教練做對比的,看似合理,實際只是自戀。因為實際與現在辯論隊教練相似的絕不是正式商業化的教練組,更相當於是高中班級足球聯賽中的學生教練。當然年齡大了會更成熟一點。
王滬寧當年做復旦領隊的時候,從事情來看主要做的是按照辯題存在的每個相關領域,組織不同專家依次對辯手進行特訓講座,以達到辯手對該比賽辯題「究竟是什麼」的明了,然後分工進行備賽,確保每個領域的論點準備完備並具體操作。
「資源」,現在很多教練也明白,但效率差太多了。找來的講座大多是在理三觀,講技巧和大道理。這些當然是必要的,但當主要講座來做,明顯是因為沒法執行王滬寧的做法而已,當然也有部分地區辯論理解太爛的原因,這個不細說了。
而結果是,「辯題究竟是什麼的明了」一旦不是專家學者完成,而由教練自己承擔,就會出現問題。
當學生(畢業生)教練嘗試去理解辯題時,他能選擇的一是辯手時代帶來的對辯題的學習理解方式(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傳承下來的」辯論業務,他當時教練教的或很可能不存在這麼個教練),二是他自己的學術基礎。
個人經驗,大部分的辯手學術基礎為0,知名教練比例好一些,但也有一大部分為0。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題主的疑惑,教練和辯手在這個時候,「辯題究竟是什麼」上,很可能是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的。
而「技術究竟是什麼」,技術上的區別,除了小部分教練真的知道怎麼靠這個變成「獲勝」,大部分只是用來裝逼和胡說八道的。
那最有區別的是什麼呢,是教練一般比辯手更明白「辯論究竟是什麼個事」。
也更熟悉與辯論相關的一系列「業務」。辯手是專註學習比賽的,甚至有的辯手連備賽都不怎麼學,更專註於「上場」。這和教練的整體業務差距是很大的。
現狀下,教練身兼保姆、旅遊嚮導、三觀訓練師、人生導師、辯題做論、外聯交際、外賽評委、學術指導(不是吐槽,這是客觀的無奈);
辯手是唯一的本校教練繼承人(基本);
「傳承」是所有玩辯論的人唯一看到的能解決問題的機會;
所以,歲數大了,只要能吹著牛逼、厚著臉皮留下來的,就是大佬是客觀現象。因為靠的就是留下來不是聘來的。別和我談多半留下來的也有些水準什麼的,沒水平的多了去了,那麼多辯論隊上得了檯面的也就那麼幾人。
做教練,肚子里有什麼水準檔次的貨,是擅長哪一方面,學術功底是不是0,看答案就明白的很。
忘記答不同了……
哦不,其實算已經答過了……就現在這點區別,除了幾個撐場面的,大部分教練也就是優秀/服眾辯手和留下來的辯手而已。
肚子里有多少貨是些什麼貨……其實還挺明顯的……感謝邀請,但我不覺得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教練,要比辯手有更多的見識和更廣的眼界,所以才有資格評價辯手。而要評價教練,我覺得需要有比多數教練更多的見識和更廣的眼界。否則這種評價不過是"只知其一,一無所知"的窠臼。而我自覺在這方面還不夠格。
不是水到渠成,絕大多數辯手並不具備當教練的足夠能力。
就我所見,院系一級辯論的教練至少要做這麼幾件事:
1. 立論. 為比賽確定框架、出論,確定攻防戰場;
2. 操作. 修改具體的陳詞稿,設計質詢、自由辯的具體措辭;
3. 訓練. 組織訓練,安排訓練進度和訓練內容
4. 定人. 確定每一場比賽的上場辯手人選,辯位
5. 長期規劃. 安排日常訓練,維持隊伍的內部團結和睦,發掘培養低年級辯手等等。
以上五件事,不少辯手一件都做不好,他們只能根據別人的安排打比賽,但沒有辦法自己計劃比賽。不過辯論水平上去之後,總是會慢慢有感覺。但就我所見,要同時把這5件事都做好太難了。這其中,第2件最容易,辯手遲早有能力設計基本的操作;第4件也比較容易,畢竟大多數隊伍定人也沒啥選擇餘地。第1件就比較困難了,許多優秀的辯手大學四年讀完,還沒有能力做出有質量的論,制定可行的比賽計劃。至於第3,第5件事,需要的是組織、協調、管理的能力,與辯論技巧沒啥關係。
教練所能做的無非是儘可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想辦法發揮長處,克服短處。不過說到底,當教練最重要的是熱情和責任心,而這兩樣東西這年頭已經越來越稀缺了。比較贊同之前夏局對於辯論教練的分類,類似足球教練——分為總教練,執行教練,技術教練等。
總教練類似球隊的主教練,球隊主教練主要確定球隊建隊思路,訓練總方針,對球員發展方向的要求,以及最重要的比賽指揮。而辯論隊總教練主要確定建隊思路,風格,隊員提高方向,以及比賽立論框架的建立。夏局的類比是自己在南審和周玄毅在武大的作用。執行教練通常會有進攻,防守等專項教練,主要是按照主教練的想法貫徹具體的訓練,比如側重防反的隊伍,進攻設計可能更多在於少部分人快速完成進攻的套路,定位球戰術的跑位等。而辯論執行教練主要是將總教練的思路拆分成具體的攻防套路,突擊培訓上場辯手按照辯位執行既定方案,完成比賽每步的戰略目標,平時監督執行隊員的個人能力提高。類比的主要是陳銘,王彤等。
技術教練主要是對球員或者辯手的單項能力進行訓練比如停球,頭槌,盤帶;申論,反駁,抓點等。以下是我自己的認為了:
無論足球還是辯論,教練的第一任務是帶隊贏比賽,提高球員或辯手素質這項工作,應該在青訓或者院級辯論隊完成。所以,不應該苛責院級辯論隊隊長的全面性的水平,而應對於此類隊長適當引導,使其更加全面包容的看待隊員的個人風格,盡量避免因為風格相衝埋沒人才的情況。所以,在我看來,院級隊長只要有一技之長,有一定的特點,就已經可以勝任了。 通常來講,大部分學校,執行教練和總教練不會分得太開,甚至只有一人擔任。這類教練通常需要比較好的大局觀,熟悉了解相當多的戰術體系,對各類社科理論有一定的了解等等。簡單點的判斷標準:總教練應該有能力在一兩天的時間內準備一套辯題,並實現SOLO。當然,SOLO並不是要求一定很高端,畢竟教練不一定比隊員文採好,反應快。但是至少對局勢和比賽進程的掌握力有相當的實力。所以,此類教練通常會由以前強力的質詢手或者優秀的結辯手擔任,因為這類隊員通常會有相當的大局觀和知識儲備(只是大致是這樣,就好像,球員轉教練通常中後場居多)。綜上,就我看來,院級教練某種程度上的職責主要在於提高初學者基礎的能力,比如申論,反駁架構,抓點能力等等。此類教練流動性很大(一般都是大二大三擔任),可以由執行教練和總教練定期的專項講課,培訓和演示來提高訓練水平。同時此類教練如有較強的一技之長比如質詢能力,結辯能力等,就已經可以算較好的院隊教練了。
而對於校隊級別的教練,更多的可能需要自己對局勢,各種戰術體系,各個辯位的技能有比較深的了解和知識才能勝任。而培訓師,我認為應該單獨列出來,不是說教練不能當培訓師,而是培訓師這個角色,更多的是完成某項既定任務,比如某單位的政治任務,某次學校邀請的授課。這個「角色」的目標就是,「拿錢辦事」(當然,像少爺他們這種不拿錢的,也可以看成免費辦事的類型)。培訓師的目標不是提升辯手水平,而是開拓眼界,提供思路,快速整合現有資源完成上場贏比賽目標等。就像球員偶爾客串夏令營教練一樣。
總結來說,教練這個角色,更想是在玩CM;培訓師更像在玩FIFA。真是奇怪,蘭總說沒資格寫,我覺得是矯情,你要是覺得沒資格,辭了貴校教練不幹啊。不過這大概也可以說自謙,雖然只是騙騙人。某位教主友人也有資格寫?再一看拾夏局長牙慧罷了,讀清楚題主問什麼了嗎?不過夏局長這個提法也是嘿嘿嘿,足球的總教練一般是給炒了魷魚的主教練一個台階,類似顧問,反正還拿著錢,當然要來問一問。至於主教練和助理教練蓋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覆蓋這麼廣。話說回來,我從不覺得辯論教練是一個人幹不了的活,你要是一個人幹不了這個,還是乘早滾,別禍害人。
一個教練的基本素養是有做好 評委的能力,只要有能力聽清楚一場比賽中所有的點,能夠告訴隊員模辯中的論點輸贏是怎麼樣的,就可以了。具備了這個素質,選手就知道應該在哪裡改進。
在這個基礎之上,能告訴選手,論證上的缺陷應該朝什麼方向上去改進和補足就是個好教練了。剩下的,我只能說隨緣了,不過,鑒於傳辯體系下並沒有嚴謹的評判體系,呵呵呵,你懂的。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就和「一個老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是一樣的。
一方面知識儲備上超過學生,具備必要的學識和技術,至少不能有非常嚴重的缺失;一方面至少懂得一點「教」的方法,能知道怎麼讓學生更理解。但題主中間提的自己常思考的很多小問題,其實不是「一個教練必備哪些素質」,只是在「如果xxxx,這個教練是不是更好?」的層面討論。
如果教練本身是個很好(當我們評價「很好」時,其實就不單單是口條溜之類了對不對?但假如他場上水平一般,但知道小辯手在沒有自己這樣的毛病下或知道可以改掉這個毛病的方法的基礎上,再帶隊,這似乎就不成為拖累了。)的辯手,而且才高八斗,又擅傳授,還有耐心,時間充裕,最好還長得帥,又有錢,年輕,單身……那是最好不過的。然而現實中這樣的人不多,所以如果能有左膀右臂,或者一個team各取所長,是最好的。但我還是覺得普通所謂「核心的」高年級辯手是沒有資格自稱教練的,「教練」在我心中也就是「老師」,不是我比你多打兩年多拿幾個最佳就意味著我到了這個層次。在這個問題上應該保持基本的謙虛與謹慎。畢竟比起「學長學姐」,「教練」還意味著擁有更具權威的話語權,承擔著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期待,肩負著更重的責任。
不知別的學校院隊高年級辯手是否會被任命為自己學院的「教練」,在我的學校並沒有這種習慣,即使行教練之實,也沒人想到該用其名。當一個人被任命為「某校辯論隊教練」時,這樣的認命本身,實則也賦予了ta一些東西。拿到了教師證的老師,和隔壁教我做題的小明哥哥,總是有點不同的。
對於我唯一的教練,誠然我內心滿懷敬畏。推薦閱讀:
※辯論技巧與辯論的意義是否衝突了?
※三辯攻防如何避免一直點對點攻擊,如何形成攻擊的體系?
※辯論中的演繹是指什麼?
※學海無涯苦作舟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