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們認為的「不公平」和「偏心」?怎麼「一碗水端平」?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二胎養育方法論,更多二胎養育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如何對兩個孩子『一碗水端平』,其實和平權主義的精髓差不多。所謂平權主義(女權主義)提倡男女平等,並非要求女性和男性從事同樣強度的體力活動,或者要求男人就不能做護士、幼兒園阿姨等傳統上認為是女性專屬的職業等等;恰恰相反,平權主義的精髓是讓男女都有同樣的機會去做適合自己的事。它所倡導的並非對男女群體先入為主的定勢思維和社會規則,而是從每一個個體的角度出發去考慮並作出相應的行動。

對孩子的養育也應如此——那就是『因材施教』——不論有幾個孩子。我做母嬰類公眾號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除了每天都收到讀者的傾訴和詢問以外,還接觸到了很多育兒大V本人。有很多事,是這些育兒大V不會告訴你們的:有人強調要給孩子斷夜奶、不可哄睡,結果自己的孩子到3歲還喂夜奶;有人分享並撰寫了很多如何處理孩子『不聽話』的文章,結果常常在朋友圈就孩子又不聽話了尋求大家的幫助;有人給你們展示完美的照片和視頻,結果私下詢問的時候告訴你,這是幾百張照片和多次嘗試以後才成功的……我並不是想批駁這些育兒大V表裡不一,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這些人能把自己的孩子養育好,恰恰在於他們在了解書本以後,並不迷信書本,而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和孩子的養育辦法。這也是普通父母和育兒達人的最大區別:前者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應該……』;後者在養育方面更有實驗精神,他們嘗試不同的育兒方法,並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而非按著書本折騰孩子也折騰家人。

實際上,每個孩子的需求都是不盡相同的,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即可。哪怕是月齡完全相同的雙胞胎。這些雙胞胎在小時候被父母分配了同樣的衣服、用具等等,但隨著他們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兩人的興趣愛好可能會出現天差地別的不同。對於兄弟姐妹而言則更是如此:每個孩子的年齡不同、興趣不同、要求不同,又怎麼能予以同樣的對待呢?例如,大孩子可能願意去踢足球、吃冰淇淋、畫畫,而小孩子還只能在地上爬,此時要求大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照顧小孩子就是不公平;例如,大孩子可能想要漂亮的書包,而小孩子可能想要吃糖果,此時給他們都買了漂亮的書包就是不公平。當然,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想吃桃子,於是父母將桃子一分為二,導致大孩子吃不夠、小孩子吃到飽,這也是不公平;以及孩子們都希望爸媽陪伴,那麼將陪伴的時間一分為二也是不公平:畢竟大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地玩一陣了,而小孩子還亟需父母全方位的照顧。

養育多個孩子而不令其認為『不公平』,關鍵在於找到適合每個人(包括父母自己)的相處之道。一個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滿足能力出現不匹配時,我們都知道要盡量尋求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養育孩子並非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並非無止境地由父母去給予,而是親子雙方都應協商和妥協,最終得出解決方案。幾個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滿足能力出現不匹配時,也同樣需要儘力尋求多方都能滿意的解決方案;這同樣要求父母和每一個孩子都學會協商和妥協——只不過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退讓可能多一些;而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可能會要求某個孩子的退讓多一些。當小孩子還不會溝通和表達時,可以讓大孩子多等待一會;但是當小孩子開始學會溝通時,就可以大家一起來商討解決方案了。但需要強調的是,不論哪一方做出了讓步(例如多等待了一會的大孩子,甚至是因此變得更累的媽媽/爸爸),都要及時給予表揚乃至獎勵(例如給大孩子一小塊獎勵的巧克力,或者給疲憊的媽媽/爸爸以略誇張的表揚、擁抱甚至禮物)。

要記住的一點是,你給予每個孩子的都是全部的、獨一無二的愛,儘管你所分配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同;並且,你也不應當用傳統的觀念(例如性別觀念、長幼觀念等)去束縛自己的孩子。如果女孩子像要玩具槍,不必以『哥哥/弟弟』才能玩來拒絕她們;如果男孩子想要布娃娃,也不應以『女孩子才能玩』來拒絕他們。如果孩子們都想吃蘋果,不必讓大孩子把大蘋果留給小孩子,也無需讓小孩子把大的讓給大孩子——這些都是結果、是定勢思維,關鍵還是上文所提到的,你要教會孩子們之間互相協商:例如大孩子可以把大蘋果留給弟弟,但是小孩子需要把巧克力分一塊給哥哥;或者小孩子可以把大蘋果讓給大孩子,但大孩子需要帶小孩子出去踢足球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要做的,是維持最低層度的底限(例如不允許欺負及壞習慣等),是教給孩子如何處理彼此的矛盾和爭端——而不是由大人來定標準和裁決。這要求父母給孩子創造安全的環境,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且從心底里相信孩子;雖然一開始做起來很難,也可能有反覆,但這是對孩子換位思考、解決問題等諸多社交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將讓他們受益終身。

其實啊,那些讓兩個孩子覺得偏心和不平等的父母,在自身的時間精力分配方面就存在很多問題。畢竟父母只是人的社會角色之一,我們還兼具丈夫/妻子、上司/同事/下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公婆/女婿/兒媳、老師/學生、朋友等諸多社會角色;維護每一個角色都會佔用時間和精力,而每一個角色從理論上來說都同樣重要。很多人是根本處理不好這些關係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人在配偶關係方面,對外人很好、對家裡人發脾氣;在上下屬關係方面,前倨後恭,擅長溜須拍馬,對下屬頤指氣使;在家庭關係方面,親子女、遠父母;在婆媳關係方面,難以調和甚至激化長輩和配偶之間的矛盾;在師生關係方面,善學不善教,或者善教不善學;在朋友關係方面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再往上看,甚至可能出現因為某方面關係投入過多,進而使其他社會關係變得非常脆弱的情況:例如有的人雖然事業紅火,但是家庭不睦、幾乎沒有朋友;例如有的人家庭美滿,但是事業不見長足進步;例如有的人和朋友關係非常鐵,但是和家人卻缺乏交流甚至矛盾重重等等。

當然,一些家庭之所以要『二胎』甚至『多胎』,就是因為想要兒子——一旦『傳宗接代的命根子』誕生了,絕對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偏心』或者『不公平』是必然存在的,甚至要求和榨取女孩們努力拚搏換來的一切,變成男孩成長的資源和墊腳石。如果遇到這種直男癌家庭,女孩們還是認清現實,早日脫離深淵最為明智。


推薦大家看下這本書《如何說孩子才能和平相處》 http://www.amazon.cn/gp/product/B00359F1X4?psc=1ref_=oh_aui_detailpage_o00_s00

來自之前很有名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 (作者), 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 。

我先摘錄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裡面有兩個章節專門說到如果處理兩個孩子的平衡。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一碗水端平」,而是給她們每個人自己所需要的特殊的一碗水。

書中提到:

當孩子要求平等對待的時候,家長迫不及待的給予平等,情況往往會更加混亂。就像愛妻子還是愛媽媽的問題一樣,平等的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更少的。因為愛是專屬的,獨特的。

這裡有個有意思的例子,你可以換位思考下,你的愛人問你,或者你去問你的愛人:「在你心裡,是更愛我還是更愛你媽?」,你應該怎麼回答?她/他怎麼回答你會開心?

「一樣愛。」顯然不是最好的答案。比較能讓人感到重視的意思是媽媽是媽媽,是從小養育我長大的偉大的母親。而你是永遠在身邊陪伴我的伴侶...等等就是描述愛的特殊性。

所以平等意味著更少。

書中提到關於如何處理的具體方式:

  • 不要憂慮給孩子們的東西是否平等。應該關注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

書沒在旁邊,記不清具體例子了。大概意思是,小孩子抱怨說媽媽你給哥哥的葡萄比給我的多5個!這時候如果你回應說好吧我也在給你3個。其實是會為以後他們互相比較埋下隱患,不妨引導他說你喜歡吃葡萄還是蘋果,如果你更喜歡吃蘋果,我可以給你削個蘋果吃。

  • 不要跟孩子說你給他們完全同等的愛。而是向孩子展示你對他們獨一無二的愛。

這個就是和剛才提到的一樣,儘力描述和這個孩子獨特的感情,告訴他們他們對於父母獨特的意義。

  • 給予同樣的時間往往會適得其反。應該根據需求分配時間

關於第三點,書中提到,當媽媽給大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小孩子會說媽媽你給姐姐呆的時間太長了,該和我玩啦。這時候如果媽媽順從小孩子的要求離開姐姐,姐姐會覺得媽媽不愛她,小孩子會覺得自己贏了姐姐,媽媽最聽自己的。對以後的影響都不好,正確的做法是,明確告訴小孩子:姐姐在學習需要的時間比較多,還需要大概30分鐘的時間,請你自己去玩一會,一會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去陪你的。這樣大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尊重,小孩子也明白當自己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也會這樣陪著他。

書里到這裡關於平等的話題就說完了。另外多說一句,平等的前一章是關於比較。

增加到這裡:

首先是父母自己要求自己,不要人為主動的比較孩子,然後就是注意不要在任何情況下無意的比較孩子。這種比較往往是造成孩子競爭的潛在誘因。

其次是發生這樣競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一碗水端平」,而是給她們每個人自己所需要的特殊的一碗水。越是平等的方式越會造成更激烈的競爭。

比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失敗者當然會難過,但影響的不僅僅是被比較失敗的那個,即使是被表揚的那個也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會使得勝利者過於在乎別人的感受。

解決比較問題的關鍵詞在於「描述」。

  • 避免引起不快的比較

你都大孩子了,別跟小寶寶似的東西亂扔

回應:我可比小寶寶強多了

正確:我看你把積木拼圖都收拾好了啊

回應:我收拾東西很在行

你妹妹要是跟你似的有這麼好的學習習慣就好了,她老是不集中精神

回應:我感覺對不起妹妹

正確:你已經學習了半個小時了!

我得把TA弄懂啊

你看起來總是很漂亮,妹妹就是瞎穿

回應:媽媽最愛我

正確:我覺得你搭配的很合理

回應:我就是在色彩上很有眼光

真噁心,小寶寶都不至於弄的自己一身都是!

回應:他不喜歡我,喜歡小寶寶

正確:你把衣服弄髒了啊

回應:哦我擦了吧

為什麼你哥哥就可以做到按時上音樂課,你就老是遲到?

回應:真討厭我也要讓他遲到!

正確:你的老師已經在等你10分鐘了

回應:我應該早點回家

你怎麼這麼說我,你姐姐從來沒有這麼和我說過

回應:我做什麼都是錯,她怎麼都對!

正確:別人責備我的時候,我很難幫助你啊

回應:我應該改善態度了

  • 忍住比較的衝動

你怎麼就不能像妹妹一樣把東西都收拾好呢!

描述看到的情形:「我看到你的衣服都扔到地上了啊」

描述你的感受:「這令我有點生氣啊」

描述需要做什麼:「這個衣服應該放回到衣櫃里」

「你可比姐姐有條理多了啊」

描述情形:「我看到你把衣服都收拾好了」

描述感受:「謝謝你這麼做,我就喜歡家裡都乾乾淨淨的」

  • 對孩子進行任何方式的比較都會帶來不快

  • 著眼於眼前這個孩子的行為,其他人與她無關

  • 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 三個技巧

  1. 描述所看所感或者描述孩子應該做什麼

  2. 描述問題

  3. 描述孩子可能產生的感受或者描述他取得的成就


我和其他幾位媽媽的看法是一樣的。

不是平均的分愛,而是各自定做「套餐」。

並且造就孩子之間互相關愛的模式。

不是弟弟妹妹把爸爸媽媽搶走了,而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弟弟妹妹,反之亦然。

但是,不是說教的那種:「你看你小時候就是這樣的。」或者「弟弟妹妹應該要服從哥哥姐姐的。」更忌諱的是先要到老大的許可,然後等孩子出來之後,拿這個許可去「要挾」老大:「你說過喜歡弟弟妹妹的。」孩子的判斷力有限,並不能預見到孩子出生後的困難。他們答應可能只是因為覺得新鮮好玩,但當弟弟妹妹真的出來了以後,沒過多久就不好玩了。但是這個事情是不可逆的。在用這樣語言去「壓迫」她們,孩子會加倍的沮喪的。而且當孩子大了回過來味來,這都是不怎麼樣的心結。

但是,也有需要一樣的內容:規則,可以做就是可以做,不可以做就是不可以做,但是要告訴老大:老二的進程和她不同。不同的年級會有不同的難度要求,但是要把背後的肌理簡單的解釋給老大聽。而不是簡單的:「就是因為她比你小。」更應該是具體的:「她現在做不到,所以不對她有要求;她現在做得不好但可以允許嘗試,犯錯;她現在可以做好了,你需要注意好她偶然的沒做好狀態了。」當具體的內容給出給老大的時候,老大的關注點就不會是:「為啥她可以我不可以。」更多的引向:「弟弟妹妹又有長進了,我可以有不一樣的事情可以做了。爸爸原先管我的方法,我可以用上了。」(所以,這裡作為父母在老大的頭開得怎麼樣很重要,同時,也是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老大是怎樣理解父母的教育的。在未來的時候調整自己的教育。)

其實,如果老大頭開得好,要老二很多地方沒有那麼困難。我身邊有幾個育兒理念相同的父母,都已經開始有二胎了,而他們老大的表現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我們所擔心的一碗水端不平的狀況。就像這個回答下幾位媽媽說的內容一樣,其實孩子需要關心、關注和關愛,同時需要平等、理解和尊重。真正能夠理解和執行這些思想,養第二寶寶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謝邀。

過年回家,總少不了出門串親戚。親戚嘮家常,總少不了落到孩子身上。

說起孩子,二嬸的故事很多。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學習不好,調皮搗蛋,大學都沒有考上;小兒子成績優異,聽話懂事,高考進入一所知名985高校。

同樣的一個家庭,截然不同的性格,別說大兒子了,就連親戚們都覺得一定是二嬸偏心了。

二嬸一開始是不承認的,他認為自己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向來都是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哪有什麼更愛哪一個。

這話說的沒錯,哪有父母不愛子女的呢?但我們總是能夠發現,對於小兒子,二嬸總願意多說兩句,喜愛之情溢於言表,而對於大兒子,卻不太願意提及,總是幾句話就簡單帶過。

大家就拿這事調侃二嬸,後來二嬸也鬆了口,承認自己確實有偏心,但這也是有原因的,小兒子從小讓人省心,脾氣也好,心裡多少會有一些偏向。雖然在買東西上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但其他事情上,還是很難不偏心。

捫心自問,如果以後我再要一個,我又是否能做到各方面都一碗水端平呢?我想我是做不到的,我做不到對每一個朋友一樣好,甚至我對父母的感情也是不一樣的,那我又拿什麼保證我會對我的孩子一樣好呢?我承認我的差別心。

當然,我不是為父母偏心做辯護,我只是認為,適度範圍的偏心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你要承認這一點,才有繼續改進的餘地。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沒有經過實踐,只是探討一下我的思路,不喜勿噴。

我們要的不是「一碗水端平」,而是規避「偏心」帶來的危害,這種危害就包括親子關係疏離,孩子性格成長不利,引發孩子間的矛盾等等。

問題的根源來源於兩個孩子之間的競爭關係,對父母時間、精力和物質上的競爭。是競爭難免就會有優劣,這種優劣關係很可能會導致對立,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呢?把這種競爭關係變成從屬關係,類似於長兄如父的概念,將二胎的責任分配一部分到一胎身上,同時將原本平均分配的精力更多的分配到老大身上,讓他感受到照顧老二帶來的價值,從而正向鼓勵他主動對老二好。

這可能有一點理想化,卻是我想要實現的目標,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也歡迎交流。


根據我的經驗,一碗水是端不平的。

我家倆娃相差七歲多,生於不同的階段,我們倆的體力、精力、經濟水平等在這兩個階段都是不同的。特別是經濟水平,直接導致了大萌沒請月嫂,小萌請了月嫂,倆孩子用的嬰兒用品檔次也不同。

不過好在倆娃的性別相同,不存在由性別帶來的偏心和歧視。說真的,如果小萌是女孩,我投入的精力更多,物力更多。大萌有時說我重女輕男,因為我看見可愛的女娃就邁不動腿。但在他們兄弟之間不存在性別帶來的偏心。

另外孩子處於不同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肯定不同。大萌三年級,學校都在要求家長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我考慮到他長大之後離開父母肯定要過一段時間的單身生活,必須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一直在培養。但是同時培養小萌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的,因為小萌才一歲多點,還是嬰兒。這種不同的待遇,在有的孩子眼裡就是偏心。但家長可以引導啊。事先跟大孩子溝通,告訴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等弟弟妹妹長大了也會這樣訓練。

不過大萌還是有想不通的地方。因為讀博的緣故,我給大萌哺乳八個月。小萌哺乳一年。大萌早早就開始倒計時:弟弟,你還能吃X久的奶!我知道大萌在吃醋,我告訴他,如果當時有條件,我也會給他哺乳一年。類似的事情解釋解釋也就過去了。

但是,說好的小萌到大萌現在這個年紀要訓練自理能力,今後我就一定會訓練他,甚至可能提前。否則不僅僅是偏心的問題了,還是言而無信。那樣做哪能教好孩子?

對於兩個孩子之間爭搶玩具,我的做法是盡量準備兩份一模一樣的玩具,有的玩具不適合小萌玩,我給大萌買了就讓他收藏好,以免小萌玩耍時傷到自己。

小萌現在處於愛跟哥哥搶東西的階段,我沒有一味讓大萌讓著小萌。表揚大萌大度之後,還批評小萌霸道。目前大萌很滿意這種處理方式。

對兩個孩子堅持用一樣的教育理念,兼顧他們年齡、性格等方面的差別,公平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不鼓勵年齡優勢、性別優勢,就能營造一個比較公平的氛圍了。


消除家庭矛盾,絕對不是家長一方的事。每個小孩子因為性格不同,想法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樂於分享,也許你讓他分給弟妹吃東西他不會在意,但有的小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有的孩子則看重你的言語,有的孩子更看重你的行為。加之每個家長都不是完美的,總有顧此失彼的時候——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家庭中教會孩子使用正確的投訴方法來解決自己的不滿:讓他們學會友善、清晰地向家長表達他們的想法,和家長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基礎。一個完美的投訴反饋機制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必備措施:)


辣椒媽媽家裡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哥哥,老二是妹妹

家裡有兩個孩子……

往往就會比較熱鬧……

對於公平,用我們家常常發生的事情,來回答大家吧~

事例一:

爸爸發現有人在牆上亂畫,就把兩個孩子叫來問:「誰幹的?」

沒人回答。

「都不回答就兩個都接受懲罰,下午都不許出去玩!」

兩個孩子互相看了看,妹妹承認是自己做的,爸爸讓妹妹自己把牆擦乾淨。

分析:

人們通常不喜歡群體里的告密者,當然,有些人還是喜歡當告密者,我看到我兒子班上就有幾個這樣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這個事例里,兩個孩子都選擇了不告密。

然而,出現不良行為以後,如果懲罰其中一個孩子,就容易鼓勵其他孩子告密,孩子們想避免懲罰或得到獎賞,很容易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這麼做是鼓勵孩子尋找他人的認可,而不是合作和貢獻。

正解:

如果我們能把孩子當成一個群體來對待,也就是一視同仁,就能規避沒必要的競爭和競爭的負面影響。

比如,爸爸把孩子叫過來,請他們一起清理牆面,而不是追問誰幹的,避免找出「好孩子」和「壞孩子」。

可能沒做過的孩子會覺得不公平,不過其實孩子公平的概念來自我們,如果我們認為一起清理牆面是公平的,孩子也很容易領會其中的道理:進行團隊合作,而不是爭取父母的認可,互相尊重,而不是競爭和敵對

事例二:

辣椒媽媽有話說:

兩個寶寶,性別不同,性格不同,

年齡相差比較大……

小的時候難免打打鬧鬧,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就好,

辣椒媽媽一般都是不管的,或者稍微調停一下。

把衝突的責任和解決權交給孩子,一方面可以消除孩子用爭吵吸引媽媽關注的預期,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

如果每次媽媽都去調停,由媽媽決定看什麼,就為媽媽樹立了權威,卻無法讓孩子學習合作和相互適應,以後遇到不順心的情況或者喝其他人的衝突時,就會無所適從。

那……如果打架也不管嗎?

是的。

如果打架的唯一結果是鼻青臉腫,那麼並沒有媽媽出面,下次孩子就會傾向於尋求其他方式,並小心避免受傷,並有可能發展出對手足的責任感。

當然,媽媽不是什麼都不管,需要幫助他們處理傷口,說點同情他們受傷的話就好了,小心不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上(一個巴掌拍不響,總是雙方都有責任)。

來自微信公眾號:八卦心理研究所

『我們關注0-12歲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為一個父母偏心的受害者回答一下問題:

我們家的一貫做法是萬事大讓小,我作為老大,幹活多,受委屈多,還落個自己沒容量容不下人。

我老大妹妹老二弟弟老三,互相都錯三歲,什麼事我都得讓著他們,全部讓著,可是結果呢。

結果他們認為讓他們是理所應當,我在家就低人一等,他們更要找事看爸媽打我罵我。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人的優越感本來就是要建立在能夠去折騰別人別人還沒一點辦法的基礎之上的,不信看看你們單位領導跟前得寵的阿貓阿狗,它們得寵了大部分是要去咬別的同事來顯擺他們的優越的。不去欺負別人,怎麼有優越感呢。更何況想不長遠又不知道偽裝自己形象的小孩子呢。

我爸媽有事出門時候,就讓我照顧我妹妹。她自然喜歡跑出去玩,如果爸媽回來她跑出去玩了,我會因為沒有看好她寫作業挨打挨罵。如果我限制她必須寫作業,爸媽回來她告狀,我還是會挨打挨罵。

她寫作業時候我媽媽會交代她:有題不會問你姐姐。於是她每道題都問,所謂她寫作業,就變成了我一個題挨一個題的講,她坐著走神。後來我發現了我就告訴我媽媽我也有作業要寫,我媽媽就罵我自私。

還記得很小很小時候,有一次爸爸要出門,對我說你們不要吵架,吵架了回來打你。我就不吃飯,我爸爸改口說誰錯打誰。等我吃飯完他出門時候,又變成了打你,我惴惴不安,我的處境就在我妹妹的一念之間。我的挨打挨罵,就看她的心情。她會故意找事和我吵架,然後看我挨打挨罵。會故意搶我東西,我不樂意,她就叫爸爸媽媽,我挨頓打罵後她如願了,再在我跟前炫耀。

我初一時候十歲,剛剛學了英語,回去很高興的跟媽媽說:你知道英語媽媽怎麼說?我媽媽說不知道。我說mum。我妹妹當時上小學二年級,根本沒接觸過英語,卻立即告訴媽媽:媽媽媽媽她罵你。我媽媽意味深長的感慨說:我的孩子長大了,會罵我了。

初二寒假春節,我姨去我家,給我們每人十塊錢做壓歲錢,我因為家人總說我是大人了,所以堅決不要,我姨就收回去。姨媽一走,媽媽就來收壓歲錢,我說我沒要,我妹妹立即說她要了我看見她要了。我當時非常生氣,想到只有我姨媽能證明我清白,於是要出去追我姨媽回來對質。小孩子自然想不到這種事會讓大人多難堪,於是還沒追上姨媽自己就被抓回來暴打一頓。

我家離學校近,有時候有同學去我家,妹妹便使勁在我同學跟前說我壞話。這種行為也許在電視上叫做刁鑽機靈刁蠻任性,可是真有這樣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里,這種滋味一點都不好。我生氣,我爸爸就罵我度量小,一點玩笑開不起。可是我那時候也是孩子,我的世界也只有那麼大。我真寧可她是個我不認識的人,坑我時候我能和她吵和她打,可是我們是親姐妹我又比她大三歲,她坑我,她有親生父母幫她,我的親生父母也在幫她,我是個被全世界拋棄的人。

後來上高中終於住校,矛盾在高二暑假有了終結。家裡買了桃子,晚上大家出去納涼我在家洗澡,中間她回來過喝水。等大家納涼完回來,她去放桃子的桌子前一看:我出門時候八個桃子現在怎麼七個了?

我是唯一一個一直在家的人。

我一回想,馬上明白是她回來拿了一個桃子。我說是你回來拿的。她跺著腳說不是。我媽媽認為我在無事生非,爸媽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向很簡單,我不會鬧事,可是妹妹會大哭大鬧大喊,安撫妹妹比較費事,打我罵我一頓事情就平息了,反正我也不會哭鬧。媽媽說:行,就當不是你吃的吧。我繼續說不是我,妹妹繼續鬧,媽媽繼續呵斥我。

那天晚上我打碎兩隻溫度計,把裡面的水銀收集了喝了下去。然後用找到的一支竹笛使勁敲自己的頭,因為日子是沒有頭的,我只要活著就永遠比她大三歲,我活到一百也比她大三歲,我只要還比她大,我的苦難就永遠沒有結束。

當然我沒死,第二天我又醒來了,只是我再不跟她說一句話。無論挨多少頓打我都堅決不說話。有的親戚還過來說:不就一個桃子了,為一個桃子生這麼大氣,以後還有沒有人敢搭理你。我說不是這個桃子,在我徹底不跟她說話前有一百個委屈,如果父母有點耐心,如果父母不偏心,這一百件事里的哪一件都可以是終點,都不必走到最後一步。可是一直沒有,無論她對我造成多大傷害,我的父母都以為是孩子間的玩笑,我不說疼,他們就永遠不會站在我的角度想到我會疼。

父母很痛心,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們的兩個女兒卻不說話,這是他們教育失敗的有力證明。

後面的內容一筆帶過吧。我回家很少,以至於家裡慢慢接受了我的不存在,我一年在家的時間不超過半個月,這居然成了我給他們添的麻煩。我弟弟跟我談到了動物的領地意識。嗯,是的,想想你們大學的時候,室友出去租房子,她長期不在,大家會把雜七雜八的東西都往她床上堆,忽然有一天她回來了,那種感覺,是她在給大家添麻煩。道理一樣。

我長期的思索我的經歷,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感恩。

我們家兄弟姐妹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別人家和和睦睦,所有的起源,就是父母最初的偏心。

奉獻不是不可以,我可以自己站兩個小時讓座給別人還心情舒暢,只因為別人接受座位時候的一聲謝謝。如果接受座位的人若無其事的接受了,或者再說一聲你就該讓給我,我還會讓嗎?

如果我被迫讓出我喜歡的東西給妹妹時候,如果我被迫去做本應妹妹去做的事情時,她能感覺到我在幫她在讓她,發自內心的覺得謝謝姐姐,那麼我做這些也值得了。可是我的爸媽把這一切都變成了理所當然,所以事情我做了,卻連個好人也不是。

從悟出這個道理後,儘管薪金微薄,我從不虧待幫我的人,從不覺得別人為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只要有人為我好,我都會給予回報,物質上做不到的就精神上。讓別人知道幫你不會虧,才能有更多的人願意幫你。

子曾經曰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讓兩個人反目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他們區別對待。尤其當你作為他們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人,比如父母,比如領導,這個時候,最見效。


不是孩子認為父母偏心,而是事實上父母就是偏心的。

如何看待?告訴孩子認命吧,這世上,就沒有不偏心的父母。

古今中外,幾乎所有家長都會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吿訴自己的孩子們:我們決沒有偏心眼,你們幾個我們都愛。但事實上,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父母總會更寵愛某一個孩子。

偏愛誰?

2010年3月,一位兩個孩子的美國母親在http://Babble.com網站上發了一個名為「我認為我愛兒子多一點」的帖子。她描述了相比女兒,她從小兒子那裡得了到更多的溫暖。不出所料,她遭到了攻擊,有人回應說,「我為你的女兒感到傷心!」但是也有人回應說:「我完全理解你。我也這樣覺得。」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敎授凱瑟琳?孔戈爾(Catherine Conger)曾對384對兄弟姐妹及其父母進行了硏究,發現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表示自己偏愛某一個孩子,這個孩子通常是老大。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調查出來的比率比實際偏低,因為在硏究過程中,父母們總是盡量掩飾自己的偏心。

美國《時代》周刊資深編輯兼作家傑弗里?克魯格(Jeffrey Kluger)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手足效應:兄弟姐妹間的關係向我們揭示了什麼?》(The Sibling Effect:What the Bonds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Reveal About Us)。他寫道:「科學家無法看透這個家庭秘密,但這一切瞞不過孩子們的眼睛。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們就會為了爭得父母的寵愛使盡渾身解數。我最聰明!我最有趣!」誰能贏得父母的寵愛是很難預測的,在有的家庭里,父子關係猶如鐵哥們;而有的家庭里,女兒則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在有的家庭里,知女莫如母,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但也有些家庭母女間有隔閡,母親更喜歡兒子。當然,這些規則在施行計劃生育以及重男輕女的社會裡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在家庭中,受寵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但很少聲張;而不受寵的孩子只能像受傷的小貓那樣痛苦不堪,獨自舔噬傷口。偏心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傷痛,很難理解這為什麼會成為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天生反叛》一書的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弗蘭克? 蘇洛威(Frank Sulloway)用達爾文主義來解釋這一問題:這是父母希望通過繁衍後代來複制自己的生物學自戀情結,因此爸爸媽媽偏愛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後代,因為這些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把家族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動物本能。長冠企鵝(crested-penguin)媽媽會把兩個蛋中較小的那個踢出巢外,這樣它才好專心致志孵那個大蛋。黑鷹媽媽對於它的大寶寶把小寶寶撕成碎片,基本上視而不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的動物學敎授道格拉斯?莫克(Douglas Mock)說:「要老二是為了保險起見。如果老大健康,老二就可有可無。」固然人類要比黑鷹聰明很多,也更具愛心,但是我們還是從潛意識裡繼承了這種動物本能。

為什麼老大通常最受寵愛?箇中原因企業家最了解——這類似於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的沉沒成本規則,即你在開發一個產品時付出更多的精力,你就會更積極地期待它結出碩果。這種投入往往是有回報的。在大多數家庭中,老大通常最高、最健康,因為在老大小時候沒有人跟他爭搶資源。2007年挪威的一項硏究表明,老大的智商比弟弟妹妹們平均高出3分,部分原因就是老大在人生早期階段佔據了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不要小瞧這3分,蘇洛威指出:「這意味著,很多家庭中第一個孩子能進哈佛,第二個則不能。」

老小們也自動發展出一套防守生存技能,他們具有楚楚可憐的魅力。硏究兄弟姐妹關係的心理學家們稱之「弱勢策略」,對於年紀最幼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個在遊戲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偏愛最弱小的孩子,是一個有悖於「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規則的選擇。


當他做出合你意願的行為時給予獎勵。

違背時,忽視漠視無視他

時間久了他自己就會修正行為。

他應該和你們一起去愛護小弟弟小妹妹,而不是爭寵。

當他做出這種行為時獎勵他。

當他爭寵時不對爭寵行為做出任何回應。

讓他感覺這個行為無意義或者感受不到這個行為有什麼意義即可。

千萬不要過頭,讓他感覺小弟弟小妹妹的存在對他有利益上的損失。


公平不是平均。平均直觀上容易做到。在滿足物質需求,一人一個蘋果,一人一塊餅乾,一人一身新衣服,一人一件玩具,......這些「表面文章」現在的家長都不難做到。但是如果孩子年齡性別興趣愛好個性能力需求不同,怎麼滿足他們的需要才是「公平」?

我平時會告訴孩子,在家庭生活里,平均,或者說理想化的「絕對公平」是不存在的,也是沒必要的。大家要一起找平衡,盡量讓家庭成員都認可,達到一個大致「公平」的狀態,不使某一人一直受委屈。孩子們的糾結往往源於或者他們的時空觀念還不完善,或者他們不信任大人會兌現承諾。前者需要不斷提醒和耐心等待,後者要看父母自身的修為。

從做父母的角度處理孩子們的利益分配,我認為首先應該承認孩子們的利益是有衝突的,容許孩子有私心,理解他們對自己利益的保護;同時在日常生活里不斷提醒孩子推己及人,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斷解釋灌輸幫助別人和與人分享最終會惠及自己;在實際行動上讓孩子知道,如果父母囿於條件在一時一事上不能夠滿足孩子某一個合理的願望,父母會提供及時的解釋並且通過其它方式有所補償。

另外,手足情是建立在朝夕相處的基礎上的,即使孩子們不總是相差融洽也要讓他們時常一起活動。孩子會習慣另一個的陪伴,自然而然地關心惦記另一個。這一點,時間能幫助父母解決好多問題。兩個孩子里,多在大的身上花些心思。因為小的天然要模仿大的,有大的作為模範教育小的會容易很多。


告訴他們規則,並自己遵守規則,最後所有的情緒請對自己的下屬發泄,畢竟,下屬再請一個就是了,孩子可只有一個


謝邀!

我個人的觀點——

在養育二胎之前,最好養條狗,尤其是體格偏大些的狗。

體格健壯的狗,是家庭的伴侶與兒童的護耳,然而是家裡地位最低的。

頭胎子與犬只的良好互動,往往預示著他/她與未來弟弟妹妹的互動模式。

同時養過不止一條狗的人都知道,在你要應付4、5條狗的包圍時,一定要尊重狗群里的天然序列。

人類與狗,還有黑猩猩一樣,都會在群體間形成層級的序列,不僅成年人如此,兒童的世界尤其注意這種序列關係。

至於擼主的問題——

一句話:護大不護小

育兒的道理與養犬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謂的公平,並非同等對待,什麼都一模一樣的兩份給孩子,這不是公平。

一旦要了二胎,最先出現的問題是:

雙親-子女衝突;子女-子女衝突。

懷二胎,生二胎,就如同把一條新狗狗帶入家庭。

同首要任務是先要幫助老大完成由獨生子女到家中老大的轉變;

老二的驟然降生,意味著老大的獨生子的地位的喪失。這會引發很強烈的失落感,父母如果處置不當,就會造成問題兒童的產生。

很多的人生失意者、失敗者、盧瑟、屌絲、變態狂、神經質、酗酒吸毒犯往往都是家中老大、出現問題的肇因往往就是因為當父母的胡亂生了二胎的緣故。

小孩子對另一個孩子的到來,比父母的體會更有深刻。

強烈的被剝奪感,會改變孩子的思維、情感與生活方式。

我在知乎已經回答了很多關於如何在家裡同時養兩條以上的犬只的問題。

我都是再三告誡飼主,一定要加倍對原先的狗好,不要冷落老狗,更應該強化老狗的地位。

同樣,有了二胎,要更加強化老大的地位。

等孩子大一點後,一旦兩個孩子間的衝突。

處理的基本原則是儘可能由孩子之間自行協調,盡量護老大。

這樣,當哥哥姐姐的對於自身的新角色會更積極,會照顧並護衛幼小;同時,在兄弟間也可以結成牢固的聯盟。

很多成年後的兄弟彼此關係不好,就是因為當年的爸媽,還有爺爺奶奶過於溺愛老小的緣故。

生二胎,就是把以前全身心放在老大身上的關懷,分出了一半,一多半在老二身上。這是事實。

在一個家庭里引入二胎,正如犬群內引入新成員,

只有老的成員及其群體內的階級序列得到充分的尊重,

即所謂各安其分,各守其位,育人於訓犬之道也。

更多禽獸心理學內容,可參閱——

虎甲

——

補充,要二胎是出於父母的慾望私心。

當老大的小孩,並沒有義務,天生就要義不容辭地照顧弟弟妹妹,凡事讓著後者。很多家庭在子女成年之後的諸多不幸,肇始之基即緣於此


父母請收起自己的私心。

反對樓上「愛心」理論,請讓我們先小人後君子。

大家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慾,也都有偏見與喜好,年齡較小的孩子,天然就多出了很多喜歡,而心力是有限的,必然就會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少一些關愛,這是人之常情,是每一個自然的人類都有的傾向。然而,社會關係的確立就是反自然的,之所以有從自然中分支出來的社會,就是要我們去克制,去塑造,去計劃。

以前有個家長和我溝通說大姑娘(6歲)總是揍小姑娘(3歲),他怎麼說也不聽,就算當時有效果也持續不了多久。我說,你越是訓斥大孩子,大孩子逆反心理越重,本來她就是愛缺失的那一方,她的世界裡平白多出一個競爭者,大白鯊在娘胎里就已經咬死其他兄弟姐妹了,你不要想當然認為她必然和你一樣愛護小一點的孩子。

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對大孩子多些愛,讓她少一些缺失感和冷落感。小一點的孩子一出生就接受了姐姐的存在,她沒有「愛被剝奪」的心理落差,自然不會有怨氣,你也不必事事都讓小的佔便宜,那樣她就會一直設定「姐姐是應該幫我」的模式,一旦姐姐做不到就會產生矛盾。然而人都是自立的,沒有人天然就欠著誰什麼,哪怕是姐妹也一樣。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就算這位家長明白了這個道理,也會在生活中不時露出自己本性,總想多照顧小的那一個,不論她是否有能力自立,這也是為什麼多個孩子的家庭總是最小的那個和父母感情最好的原因,因為人總是有偏愛的,幾人能剋制自己,維護家庭秩序?幾人能一碗水端平,時時處處自我剋制?

所有家庭問題的來源都是父母天然不公平的心理造成的,最終也是由父母自食其果。

不光是家庭如此,在其他社會關係處理的過程中都要懂得剋制,老子曾說,天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絕對是立足人類本性的論點。

毫不誇張的說,在何種程度上均衡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就能取得何種程度的人生境界。

與君共勉。


在我的成長家庭里沒有公平可言。我是老大,我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這樣的模式大家懂的父母為了追兒子。我是老大,從小被灌輸的教育就是別特么矯情多幹活多挨罵多付出,一旦父母不高興老大就用來發泄的。我的成長過程就是小心翼翼。我跟父親的關係非常冷淡。他不管我,那好,兩不相欠。對於母親,這些年她的很多事情很多話都傷到我,讓我時常為此卑微為此傷神。跟妹妹關係不好,因為她認為我搶走了好多原本屬於她的東西。和弟弟關係還好。坐標魯西北縣城。現在已經獨立有家庭,不願意再回父母家,自己是外人。受夠了原來的生活。一言難盡。


我是雙胞胎,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哥哥比我優秀一點,從高考和平時思維上,他的確比我反應快,爸媽也和他交流多一些,但並不是不關心我,以前讀大學生病了,只是和爸爸說了一聲,第二天爸爸就開車從蘇州到南京給我送葯,樓主是男的,讓我非常不好意思。總之我尊重關愛我父母,他們也如是對我。當然我和我哥關係也很好。

說一下我父母怎麼處理公平對待這個問題。從小我和哥哥都是一起補課,學鋼琴,提供一樣的物質條件給我們,經常家裡吃雞都是一人一個腿。高中我哥考的高中更好,在蘇州北面,我在縣裡高中上學,家裡給我們倆都租了房子,安心學習。二十多年來,我從未感覺父母對我們倆的愛有不同,養孩子是很長久的事情,方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愛,都是自己的寶貝,內心愛的相同就可以,孩子洞察力非常敏銳,行動和心裡想的不一樣,根本瞞不過從小跟著你的孩子

第一次回答,好混亂,見諒


作為一個85後的二胎媽媽,我剛好自己經歷過此類事情,不知不覺中對待兩個孩子有「不公平」和「偏心眼」的問題。

現在把我的案例貼出來,供各位二胎父母參考。

據說生了二胎的家庭,99.99%的父母都會出現偏心,然而大多數人都渾然不覺,我曾以為我會是那0.01%的例外,但實際上,並不是。。。

01

在有二寶前,工作之外,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在大寶身上。像所有的新手媽媽一樣,我沉浸在初為人母的忙碌和喜悅中。

在大寶的嬰兒時期,我們幾乎寸步不離。每隔三個小時喂一次母乳,拍嗝洗澡哄睡,半夜換紙尿褲,我都親力親為,並且樂此不疲的重複做著這些事。

大寶每個月的體檢,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是我最關心的指標。他的每一個微小變化,我都欣喜不已,第一次吃到大拇指,第一次主動抬頭,第一次翻身,我都感動的寫進日記里。

我感覺我們之間有一種天生的連接,只要我在,他就心安。

不管他能不能聽懂看懂,從他一出生,我就每天給他看黑白卡片,讀兒歌,唱搖籃曲。

大一點了就講故事,聽音樂,玩玩具,帶他出去戶外活動。

我積極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在媽媽群里討論有關育兒的一切,網購的東西也都是和大寶有關。

不管一天的工作有多累,只要打開家門,看到大寶可愛的笑臉,一切疲憊就煙消雲散。我想,他應該也是等了我一整天吧,所以看到媽媽時才會笑的那麼甜~

我願意用我所有下班後的時間,周末和休假的時間來陪他,因為和他在一起,我是真的感到無比的快樂。

我想帶他一起,去認識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們曾經有最最親密的親子時光。

春天,我們去看花開。坐在開滿小花的草地上,大寶說:媽媽,這麼多小花,真好看。我問他有多好看啊,他張開雙臂說:有一萬個好看!一萬,是他當時學會的最最大的數字。

夏天,我們去海邊。大寶第一次見大海,興奮又害怕。在沙灘上往前跑了幾步,又趕緊跑回來要媽媽抱。撒嬌的緊緊貼在媽媽懷裡,還使勁往裡鑽了鑽,想把自己變得小一點,再小一點。

秋天,我們進山裡。9月的初秋,山間湖邊正在變黃的樹葉,深一片,淺一片,真好看。我抱著大寶踩上台階,想讓他看看,湖裡還有紅色的魚呢~他調皮的一直往後倒,就是不肯站好。

冬天,我們去看雪。陽光在雪地的反射下,更耀眼了。我們的臉都被染成了金色,看著我拿出手機自拍,大寶笑著伸出小手,也想自拍一張。

記憶中,單獨和大寶在一起的時光,他總是在笑,眯成一條縫的眼睛裡,會閃著好看的光。

02

在大寶1歲半的時候,我懷上了二寶。我告訴大寶,也告訴自己,即便將來有了弟弟或者妹妹,我對大寶的愛不會改變,他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我永遠最愛他。

但是,隨著我的肚子慢慢變大,我和大寶之間還是有了一些小小的變化。

當我的肚子變得很大的時候,大寶也長的很重了,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把他高高舉起來,然後摟進懷裡抱抱。

可是大寶還是想讓媽媽抱,媽媽說肚子里有妹妹,不能抱。大寶戳戳大肚子,不知道妹妹是什麼?是個小怪物嗎?

幾個月後妹妹出生了。

二寶出生後,我在工作和家庭的各種事情里忙碌著,每一天都感覺精疲力盡。

二寶是一個高需求型的寶寶,從嬰兒時期就很明顯,即使沒什麼不適,也要媽媽時刻抱著、哄著才不哭鬧。

以前照顧大寶的那些方法,在二寶身上不夠用,我要繼續學習新知識:如何應對她的厭奶,如何處理反反覆復的濕疹,以及即使睡著了也要抱著的壞習慣。

各種方法嘗盡後,我還是失敗了。面對一個高需求的寶寶,只能儘可能滿足她,才能讓自己輕鬆一些。

在我一天天的忙碌中,大寶逐漸變得懂事起來,不再粘著我,學會自己玩,自己吃飯,自己睡覺。

我暗自慶幸,至少有一個寶寶不用我操心。看,孩子是會自己長大的,不要太擔心。

03

直到大寶4歲生日時,我想做一本哥哥妹妹成長相冊,當作紀念。當我按著時間排序,查看上萬張的照片時,才發現,懂事乖巧的大寶,眼神里藏著那麼多的小委屈和小情緒。

而我,之前竟然都沒有察覺到。

妹妹出生的那一天,我看著這個還沒睜開眼的小寶寶,眼睛裡滿滿都是疼惜。感恩上蒼,讓我有了一個男孩,又有了一個女孩。

可是,當大寶走進房間,看到大家圍著這個皺巴巴紅兮兮的小怪物,不知所措。護士抱走了小怪物,大寶試圖躺進小床,發現床好小,連自己的腿都放不下。

二寶是一個高需求型的寶寶,睡著了也要媽媽抱著,只要放下就哭。記憶中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總是抱著她,走到哪裡都抱著她。半夜三更,還在漆黑的客廳里抱著她走來走去。

媽媽總是在抱妹妹,總是在哄妹妹,即使講了睡前故事,媽媽還是會走。大寶只好自己學會睡覺。

在車上,二寶不肯乖乖坐安全座椅,總是大哭,經常要媽媽抱著哄好久,哄高興了,才會回去坐好。一個小時的車程,總要開到三個小時。

大寶就抱著自己的小鞋子,乖乖坐好,不吵也不鬧。妹妹的哭聲真可怕。

外出吃飯的時候,媽媽也總是抱著二寶。一起選吃的,然後先給二寶喂飯,再自己吃

大寶等不到媽媽的照顧,只好學會自己吃飯。還不太會用餐具的時候,就用手抓。

二寶要聽媽媽講好多個故事,一直陪著講故事才不鬧。從小熊繪本系列講到大衛不可以、大衛惹麻煩,就是不肯睡覺。

大寶發明了「把自己藏起來」的遊戲,一個人玩。

二寶走到哪裡都要粘在媽媽身上,媽媽要一直寄著腰凳,把她掛在身上。

大寶只好騎滑板車跟著。

二寶高燒不退,媽媽請了三天年假照顧她。

錯過了大寶在學校的第一次演出。

一張張的照片看下來,我淚流滿面。

對不起,我親愛的大寶,原諒媽媽在忙碌中忽略了你。

媽媽忘了,你也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和妹妹一樣,需要媽媽的親密陪伴。

04

當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分出更多的精力來陪伴大寶。錯過了他這麼多的感受,我更想高效的陪伴他,於是我找了一些相關的育兒書籍學習。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作者指出:0~6歲的孩子,是依靠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來發展自己的。而4歲左右的孩子,不僅開始表達感情,而且更關注別人是否愛他,對父母的反應更是非常敏感。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他的《心理與生活》中也指出:童年的最早記憶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大。其中提到兩個負面案例,都是來自於兩個孩子的家庭。由於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大一些的孩子感覺地位受到了威脅,於是產生控訴、焦慮和尋求關注的心理活動,而父母沒有處理妥當,造成了他們成年後的犯罪心理誘因。而這一切竟然都是根源於:渴望被愛。

也有很多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認為:二胎家庭,大寶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孤僻,是因為他感覺到了父母不公平的愛,由此會和父母越來越疏遠。而這種與父母感情上的隔閡,會產生不安全感和自我認知錯位,這種感覺會伴隨一生,甚至對他們將來的婚姻觀產生不好的影響。

既然親密陪伴這麼重要,那要怎麼做才是最有效的呢?

認真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努力工作之外,我要處理家庭瑣事,還要照顧高需求的二寶。如何才能在已經滿檔的生活中,和大寶再次建立親密的連接關係呢?

實際上,能找到借口,就說明這件事還不重要。如果足夠重視,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時間和辦法。

我打算試一試育兒專家推薦的辦法:和大寶建立單獨約會制度。

我希望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所以要有隆重的儀式感。

就從大寶最愛的旅行開始吧~

畢竟,在二寶出生前,我帶著他走過了9個國家,那時的他,是個快樂的小小旅行家~

05

當我告訴大寶,他要和媽媽一起去紐西蘭旅行,他激動的跳了起來,立刻收拾好了要帶的書本和玩具。

每天放學回到家,都要問一遍:媽媽,現在是星期幾?我們還有幾個天去紐西蘭?

飛機上,大寶拿出自己喜歡的故事書,一本又一本的讓我講。那種心滿意足的幸福感,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他有多渴望和媽媽在一起。

我親愛的大寶,原諒媽媽之前的疏忽。我們重新開始,從一場只屬於你和媽媽的旅行開始。

沿著小石子路,我走在前面,大寶跟在後面。也不問媽媽要走去哪裡,他心裡一定很踏實,只要跟著媽媽,去哪裡都是好的。

大寶說:媽媽,陽光在你臉上真好看。我笑著蹲下來,讓他看的更清楚。

親愛的大寶,陽光在你臉上也很好看。

不說話,我們一起曬太陽。山頂安靜的沒有一點聲音,我們就這樣靜靜的坐著,看藍色的湖。

陽光太好了,我想躺一下,讓大寶去找些好看的小石頭,拿回家放在玻璃瓶里,那裡面有我們以前一起從各處撿的小石子,浸在水裡特別好看。

陽光灑在臉上真舒服,我竟然迷糊的睡著了。睜開眼時,大寶正拿著一把花沖著我笑。

謝謝你美麗的花,親愛的大寶。

06

這次旅行過去很久了,大寶依然經常提起:我們是坐了三趟飛機才到的紐西蘭,兩駕大飛機,一駕小飛機。還有看到的湖、爬過的山和數過的星星...對了,還有那裡奇怪的紅綠燈。

我能感覺到,我們之間的連接,又回來了。

這都歸功於單獨約會制度的建立。

每周三的下午,上完小提琴課,是我和大寶的冰激凌約會時間。

我們都很喜歡這個單獨約會日。每個星期都有了期盼,大寶臉上的笑容明顯多了,還會說一些幼兒園的事情給我聽,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的。

正如育兒專家說的:在家裡得到充分的愛的孩子,會更自信,會更有安全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也會更出色。

我親愛的大寶,媽媽會竭盡所能,給你和妹妹儘可能多的親密陪伴。

除此之外,在媽媽這裡,還會永遠有屬於和你的單獨小天地。

童年很短,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快樂的長大。

不要讓他們在該撒嬌的年紀,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安靜。

這是我最想對所有二胎媽媽說的話:不要等到大寶受傷了,才想起親密陪伴。

公眾號:芝麻和蔓妮,歡迎關注!了解帶著兩個寶寶生活的快樂點滴!


我就是那個大的,和小的差八歲多,當時七八歲,光知道老媽肚子大,不知道要有小妹妹了,沒人跟我說要發生什麼。我妹是六月六號出生,六一兒童節的聯歡會我們班是大合唱,要穿白襯衣,紅背帶裙,白球鞋,而我前一年(小學一年級)的這一套已經都小了,怯生生地跟我媽說讓她給我重新做一身,沒好氣的說:我都這樣了哪還顧得上你!穿去年的吧!這之前好長一段時間我的球鞋沒人給我洗,我也不敢說,髒了、出腳汗泛黃了,我就用白粉筆塗上厚厚一層。六一演出就是穿著小了的衣服,塗粉筆灰的球鞋。六月六號下午放學,就只有我姥姥在家,作業忘了怎麼解決的,反正一回家就被我姥姥拉著,走了好遠好遠去了婦產醫院,產房外我爹拿著雜誌蹲在走廊里,又不知什麼時候,我爹領我去樓上病房看了看罩著玻璃罩吸氧的小妹妹,沒兩天她沒事了就回到我媽身邊了,我也這麼毫不知情,又順其自然地接受了多一個妹妹的現實。她滿月我們娘仨就去姥姥家住了幾天,我還是很喜歡小嬰兒的,愛憐地抱著她坐鞦韆,摔了,被我媽狠狠罵了一頓!而我當時也只是個八歲多不知輕重的孩子,當媽的又怎麼能放心把一個剛滿月的嬰兒交給八歲的孩子,又不跟著呢。當時不懂這些,挨吵了自己受著,自己委屈唄。我不知道我三十多歲了,還記得二十多年前這些細微的事,是不是在那時就已經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反正之後二十多年到現在,我跟我妹就不和,吵、打,一刻沒停過。我媽,就如答主所說,不是故意偏心,但情不自禁又不自知。我,在我媽自覺很正確地處理方式下,跟她倆積怨越來越深。

我不是心胸豁達的人,隨著越來越大,考上大學讓我媽漲臉了,有了經濟能力,也就有了話語權,開始反抗了。結果就是我斤斤計較,我蠻不講理。

我的性格,我們一家的說話方式,我和我妹矛盾的爆發以及我媽的反應、處理方式,這麼多年滴水穿石形成了一個死循環,每次都是我和我媽我妹之間的矛盾,她們倆vs我,我和她們其中一個發生矛盾,另一個必須參與進來矛頭指向我。

我三十多,我妹二十多,按說都該成熟懂事了,可矛盾反而越來越深,而且這個家已經要因為我的不講理分崩離析了。我承認我有錯,不夠寬容大度,但請別把所有屎盆子都扣我頭上。舉個雞毛蒜皮的例子,我媽買了兩三樣水果,我先回家,看到有葡萄,就抻開塑料袋想拿出來吃點,我媽看見了條件反射似的箭步衝過來,用手捂住塑料袋不讓我吃,讓我吃其他的水果,葡萄留給我妹,因為她嘴挑,只吃葡萄,我不挑。當時真的真的真的很震驚,跟我媽吵了起來,用得著反應這麼激烈嗎?我還沒吃呢,說一下給她留點就行了,吃完了還能再買啊!之後再提這葡萄事件,還是我不對,我斤斤計較了、我老提意見了,再買葡萄讓沒讓我隨便吃?我只記得那一刻的感受,其他再好,那一刻我真的很受傷,也不會忘記。

一夜沒睡,有感而發寫了超過一千字了居然,而我曾是800字的作文都寫不出來的人。


我家也是兩個,我是老大,我倆差距4歲,當然也有不愉快的經歷,比如有時候總會被大人教育要要讓著點弟弟,兩個人打架,總是大的挨收拾,小的稍微好過一點,現在老爸常對弟弟說的就是你是男人你要多承擔一點,一碗水端平這件事很難做的,環境不一樣,生活狀態不一樣,兩個人找到自己覺得公平的點,大家都好過,幸運的是我能感受到爸媽爺爺奶奶給我的愛,從而我學會愛弟弟,我們兩年齡越大逐漸學會了彼此依賴,我現在已經結婚了,我弟弟也已經從男孩蛻變成男人,很多不能像父母提起的事,比如和老公吵架之類,會跟他講,他會從他的角度分析問題,會給我依靠的感覺。


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的 其中的區別可能細微到父母本身察覺不到 但在平時或不經意間的言行舉止中就會顯露一二

這區別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認知不同所導致的 比如我媽 在她心裡 我姐是高智商 幽默 獨立的 而我永遠三歲半 調皮又不讓人省心 當然這不完全都是事實 但我媽也不可能毫無根據地得出這些個結論 所以孩子本身也有很大的問題 這導致了我媽經常當著我的面對別人誇獎炫耀她的大女兒 經常教育我說 看你姐多乖成績多好多獨立 讓我從小活在我姐優秀的陰影下 當然也導致了每次有什麼好吃的我媽總是先給我 買了東西也是讓我先挑

小孩子嘛 總是會習慣別人對自己的好 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理所當然 反而會抓住放大父母偏心的小細節 覺得自己多委屈啥的 多半是中二病 兩個都吊起來打一頓就好

(???)?

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兩個人相親相愛 小的要體諒大的 大的也要禮讓小的 畢竟父母不在了以後 對方就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親人了 想要將來借錢好商量 得從小搞好關係啊罒ω罒


推薦閱讀:

青少年的「叛逆期」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學習一門外語需要很久,而嬰兒只需要 3 年?
嬰幼兒有哪些關鍵期?如何利用這些關鍵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早教效果?
強調「嬰兒哭鬧時不要抱」的「外國媽媽育兒法」有危害嗎?
怎樣教育1歲的小孩子不要咬媽媽臉?

TAG: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