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冰冰澳大利亞高燒無法確診?
【非電魚】【禁機靈】
李冰冰高燒16天澳大利亞醫院無法確診 連夜回國治療回國後確診為扁桃體發炎。聽起來似乎也不是特別的疑難雜症啊?請不討論中外誰優越的問題。想知道具體的技術細節。
比如:為什麼在當地沒有確診。為什麼回國確診了。是差了醫療檢測設備,還是醫生水平,還是真的疑難雜症,還是李冰冰個人身體原因。這樣的病在國外不能確診回國能確診能治療的情況,多不多。相關問題:如何看待李冰冰國外輸液扎針被扎出血? - 醫學
我說個真事,一個女病人,移民澳大利亞好幾年了,出現腹脹,大量腹水,在澳大利亞檢查了3個月,查不出原因,不讓住院,予以口服止痛藥治療,預約了一個腹部磁共振,排到2個月以後,趕緊回來,住到我們這,腹穿,增強ct一系列檢查,不超過3天.診斷出來了,卵巢癌腹膜轉移,家屬拉著我的手,眼淚都流出來了,說還不回來,死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無語。
根據自己在澳洲看病的經歷及認識人的看病經歷,覺得可以回答一下。
第一個事例是我本科時候的室友:在一次情侶間的「嬉笑怒罵」中,女生「開玩笑似的」從男生側面「嬌嗔的」踹了一腳,男生沒站穩摔倒了。具體名稱我忘了是什麼,反正就是膝蓋的什麼骨還是什麼膜斷了還是裂了。然後同所有正常看病一樣,給簡單的處理之後,手術被安排到了三四個月還是半年後我忘了。安排到半年後的原因是當地醫院沒法直接處理,需要取一些他那個什麼骨什麼膜的細胞,空運到西澳醫院的實驗室里培養,成型了之後空運回來給他安回去。我當時兩個感覺:1,女生踹得真狠啊!2,科技好發達,還培養細胞成型成骨還是膜給安回去,好帥啊。
第二個事例是我好朋友。那個暑假她比我們提前回澳洲,然後感冒發燒淋巴發炎。她的GP看她她大腿處的淋巴已經腫了很大了,告訴她必須儘快手術,聯繫了公立醫院,排不上號,就預約了私立醫院,幾天後就進行了手術。很快也就好了。
第三個事例是我自己的。13念底本科剛畢業,最後那個學期的時候壓力太大。三個星期要趕三萬字的論文,那時間心情緊張壓抑又經常熬夜。果不其然,14年初到了墨爾本的時候,一天夜裡突然肚子疼。剛開始我以為是吃壞肚子胃不舒服,吃了點胃藥就睡下了。到半夜兩點突然就被噁心起來了,衝去廁所吐得稀里糊塗的,全身酸軟,而且最初的小腹肚子疼已經開始蔓延到胸腔都疼。我趕緊讓我男朋友打急救電話,我痛得躺在地上一動不敢動。他老先生嚇得話也說不清也聽不懂英文了。我讓他把電話給我然後告訴接線員並如實回答她的問題:「對,我意識還清醒。對,我想吐。癥狀就是全身都疼得受不了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食物中毒。我需要一輛救護車。」
過了大概15分鐘救護車就來了。他們先把我扶到床上,讓我告訴他們我哪裡痛。然後馬上在胳膊處給我扎一個軟針頭,馬上打了止疼葯,大概十秒鐘我就緩過來了。然後開車到了急救室,當天值班醫生給我檢查。先是抽血,然後拍片,B超,下體檢查。到了上午的時候一個帥氣的男外科醫生過來了,問我懷沒懷孕,以前有沒有切除過闌尾,我說都沒有。他就說:我們初步懷疑你可能是闌尾炎,但是具體結果要等檢查出來才能確定,但是從現在開始你不能進食不能喝水,如果是闌尾炎的話我們需要儘快手術。我說好。
等待檢查和等待結果的時間是漫長的,管我的護士應該是個中東阿拉伯地區的人。我一度從小腹疼到嗓子眼(深刻體會到什麼是會呼吸的痛),她去拿止疼葯拿了半天不回來,我疼得嚎啕大哭,她才沖回來給我打一針。然後到了下午把我轉到外科住院部,不許吃飯不許喝水不許家屬陪,只有生理鹽水(可能裡面還有別的?)。到了半夜一點多,來了三個婦科醫生,他們拉上葦簾然後坐下告訴我,結果出來了,我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症,運動後導致內出血,所以才會到處都疼。然後他們和我blabla解釋了一堆說,這個很常見,也沒有什麼太多可以做的,讓我住兩天院恢復一下,出院後去藥店買點補鐵的藥片,然後回去看GP。
所以那兩天住院,吊針也不打了。護士每天三次送葯,量體溫。半夜兩點多也會來一次。給一張表你選三餐,可以吃牛排可以吃漢堡。那三顆葯里有兩顆是panadol神葯,還有一個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到了第三天出院了,我就遵醫囑去找GP,GP說如果現在沒有打算要孩子,月經能正常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主要要注意休息不要壓力太大不要發胖。也沒給葯。
那大半年開始我就不熬夜了,也盡量讓自己保持好心情。開始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不要生氣,不要急。到了年底回國後我媽不放心還帶我去中山醫科大的孫逸仙醫院找了個主任給看了一下。主任說法和GP一樣,她也理解澳洲可能不會隨便給葯,所以說你願意的話可以買點葯帶去。
然後又過了兩個月去檢查,沒有問題了。
在澳洲五年多了,有一件事情一直想不明白:我在國內每次一感冒必喉嚨痛,喉嚨痛完必發燒,每次這個時候必須要去醫院吊一周的藥水才能好。到了澳洲後因為感冒發燒去找過兩三次GP,說法都是喝水休息。久而久之自己也就知道了。稍微輕微點的吃個panadol多喝水睡睡覺,兩三天就好了。稍微嚴重點的吃點國內帶的感冒藥,多喝水,幾天也就好了。有人和我說,可能是澳洲環境好,病菌沒那麼多。也有人說,國外還是比較注重人體自身免疫功能,所以更多時候他們會希望病人能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抵抗疾病。當然遇到緊急的情況,他們不可能不理的啊!Monash醫院後面就有一大片草坪是給急救直升機停的,如果他們真的什麼都慢吞吞的,要直升機幹嘛?
當然我也見過頭破血流在急救室外面等到血都凝結了。護士跑過來和他說,裡面有出車禍的很嚴重,我們現在沒辦法幫你處理。然後那哥兒們就開車走了……走了……。囧
我認為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在國內的時候我也挺習慣有問題馬上去三甲醫院,挂號就能有個好醫生給看病。但是我也很煩他們隨便給開一堆葯。國外看病很多時候預約前你的癥狀就莫名其妙好了(比如過敏情況),可能你覺得都情況都嚴重死了醫生也不管,但目前看來我覺得都還好。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第一步。畢竟保護自己的身體,醫生要對你負責,你也得對自己負責。舊答案寫在前面,希望諸君看完。
都說中國看病難,其實真的不難,在大陸,只要掛了號基本當天可以看病,確診了就能定好手術日期。在國外,病了先去找家庭醫生問問,給建議,在不好打電話醫院預約,醫院有空了再去,尼瑪一個大病,等你有空了,要不我死了,要不你死了!所以啊,中國的百姓啊,多給中國的醫生一點尊重,少一點懷疑,只有這個國家的醫生,他的時間和技術最廉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上面這些答案的時候,我只是隨手一寫,順便想為醫患和諧做點貢獻,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事情的走向不是我能控制的,只能再寫一段了。1.我真的不是再抱怨,憤恨或者說發牢騷。2.我的回答跑題了,諸君如果是關心答案的,我可以來說說。這就是個媒體玩噱頭的一個事,沒多少好說的,國內醫院黑的沒有成就感了,去黑一下國外的爽一下而已。
3.關於兩國的醫術問題,各位各有各的想法,我只是想說醫學技術的最好水平(上限)由這個國家的醫療投入,科研成就,檢驗手段和更高一級的治療藥物來決定,這一點,中國也許不如澳洲,我沒有數據和文獻,只能用也許這個詞,很希望有人來打臉。而一個國家的基礎醫療水平,由醫療教育,醫生數量和人口比,醫療保障體系,國民收入決定,這個話題太廣,我不嗶嗶。4.說一下一直在吵的抗生素問題,國外管制確實嚴,有嚴格的使用制度,沒有標準或者確診不敢也么用,不過我不信李冰冰扁桃體化膿了還不上抗生素,這不可能說的通,應該有其他的原因。而對於可以在中國隨便買到抗生素而驕傲的人,我很擔憂,擔憂將來我們的子孫遭受的都是超級菌的洗禮,但大家更多的是在意現在,醫生也不敢不用,傷醫事件並不新鮮,我不拉仇恨。5.對大澳洲說下抱歉,為了對比說明中國看病不難,我的語氣太偏激。不過中國在看病程序上確實沒有門檻,國外程序有點多?(不太清楚)。但是!我們的這種沒有門檻卻又引發了更多的矛盾,無論什麼病,只去三甲醫院,看專家號,拿感冒的診斷刷醫保卡住院,導致了大型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大病患者遠道而來卻一號難求,專家天天看感冒發燒很無奈,住院部床位擺滿了走廊。而對比之下,低一級的醫院和社區診所空空蕩蕩。這樣導致了,學醫的要麼畢業去三甲,要麼轉行,那些小醫院醫生也開始轉行,怪誰?誰都怪不了,很無奈,你總不能讓博士畢業讀了十年書的人好不容易三十歲有工作了不進大醫院收入還沒有當初沒學醫的同齡人或者轉行的同學高吧?不是每一個醫生都叫白求恩,這麼大的心裡落差,三甲又只有那麼多,轉行率就上來了。結果就是大家更不相信小醫院的醫生了,這種情況很糟糕,很糟糕。6.我認為醫生和病人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戰友,一個戰壕的戰友。一起面對病魔,病人戰勝病魔健康出院,醫生治好病人心情愉悅,錢也拿的心安理得。所以我非常不明白,那些媒體每每把病人和醫生放到對立面是為了什麼?想自食惡果?這不是威脅,現在的醫患關係(我不喜歡這個詞)綳得太緊了。7.我寫過一篇文章,竊了一本書的名字,叫《中國少了一味葯》,思考如何改善醫患關係的,找時間我再放上來。我是來緩和大家的情緒的,不要再吵了,之前不要再罵了,觀點不同很正常,沒必要罵或者嘲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邊文章是我大二在同學間的一篇小講課,見笑之處見諒,我也不打算改了,當時有ppt的,所以文字處自己文檔有些省略。 中國少了一味葯——淺談醫學常識對緩和醫患關係的重要性
大家好,今天我講的主題,對於大家來說肯定不陌生,醫患關係,媒體報道上也充斥著各種醫鬧,打醫傷醫事件或者是醫院黑幕;親戚朋友老師家長也可能向你們灌輸過某種觀念;大家私下裡也肯定都吐槽過,罵過,無力過,有說醫生不好的,有罵病人無知的,有嫌國家政策不給力的;甚至有些進入臨床的同學實習的時候經常在醫院坐電梯的時候聽滿電梯的人都在罵醫院罵醫生,自己一個人尷尬的站在那裡,感覺前途一片黑暗;凡此種種,皆先擱置下來,我們今天來一起好好理智的討論一下這個沉重的話題。當然,只是淺談,我不會也不能深入,只能說是發表一下個人看法,請大家品鑒。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關於醫患關係,醫患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際關係,它的特殊表現在哪裡?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不平衡當中的平衡,不平等當中的平等」 ,而所謂的不平衡和不平等都是由於醫學專業的相對專業性和病人了解的相對有限性,從而決定了這種關係的特殊性。我們可以看到病人和醫生雙方在這之中所需要滿足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患者尋求一種尊重、關心和愛;而醫生尋求一種認可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縱然醫患雙方的尋求不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其中有一個點,這個點是個焦點,這就是醫生在幫助病人治癒疾病的過程中戰勝了疾病,實現了自我價值,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完成了身體的康復,恢復了健康和自信,他們在這疾病的問題上有了這樣一個點,醫患雙方就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共同面對疾病,一旦他們站到了對立面,結果是雙方都不好過。我們再來看一下影響醫患關係的因素宏觀因素:
1.社會制度——收入、福利、醫療保障、管理——和諧醫患關係的基礎保證2.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整體醫療水平以及疾病的治癒率3.習俗文化:根深蒂固的觀念無法糾正,獻血、器官捐獻、骨髓捐獻……主觀因素:醫生方面:1.技術水平——核心因素,直接關係疾病的治癒;
2.心理狀態——態度、情緒——影響治療和溝通;3.醫德素質——無需多說,社會評價,影響病人看法和態度; 病人來到醫院的主要目的目的是治癒疾病,如果一個醫生能把病治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如果不能治癒,那麼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態度,那些被打了的醫生病人的理由基本都是「他不但沒把我的病治好,而且態度也不行!」大家如果將來要當醫生一定要注意當你的技術不夠的時候,態度一定要好。所謂技術不足態度補。 病人方面:對治療不滿意、有疑問。——為什麼不開那種葯?為什麼不用好得最快的療法?我只有一點不舒服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檢查?你開這種葯是不是有回扣?……我們再找一找,在這些因素之中,有哪些是我們能夠影響的?個人認為暫時只有習俗觀念和病人的認知方面。講到這裡,我們會過來再來說說今天的題目,我為什麼取這個題目?1960年安徽鳳陽的武店公社有個醫生叫王善生,那時正是大饑荒時期,許多人患有浮腫、閉經和子宮下垂,公社幹部找王醫生來治療,他看了看,說治不了,因為「少了一味葯。」那味葯就是糧食。50年後,中華大地上有一種社會之病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葯,這味葯就是常識。什麼常識?我定義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掌握的科學的簡單醫學常識」,簡而言之,這應該是一種社會性常識而非專業性常識。在醫院,醫生都非常喜歡兩種病人,一是慢性病患者,一是醫務工作者或者有醫學知識背景的人,前者是久病成良醫,後者是因為懂得醫生給他講的東西,知道這個治療方案對自己是有好處的,所以都會非常的配合。但是這兩類人畢竟是佔少數,這也是我為什麼說當今中國少了這麼一味葯了。縮短醫患關係的方法也就有了——大力加強健康教育,縮小知識差異。只有當病人掌握了科學了常識而不是自己所謂的經驗或教訓,醫患關係才能從整體上和諧,大家也才能安心自豪的去為當一名醫生而努力。所以,希望在家在日常生活中將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合理的灌輸給身邊不學醫的親人朋友,提升國民整體科學認知才是當前我們能夠做的有助於緩解醫患矛盾的路子。
講到這裡其實我今天講的內容已經結束了,我沒有給大家講什麼具體的常識,也沒有講什麼醫生中的某些害群之馬或者老鼠屎,也沒有講國家或醫院的管理,因為那些東西大家都知道或者我們無力去解決,所以我今天只是簡單的分析了醫學常識對緩和醫患關係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有所收穫。是不是誤診不說,但是澳新看病以下幾條外人可能不太知道。
看病預約好家庭診所比較好,別沒事就往醫院跑,沒用。
就算是急診,不到要死了也別往大醫院的急診跑,依舊沒用,人家的「急」那是真的急了,你說我手上這麼大條口子往外冒血不急么,我體溫三十九度不急么,你看著急,人家那裡都是啥車禍重傷的,看你真不急。那你覺得急的怎麼辦呢?有社區醫院24小時服務的,就算你不認識,計程車司機也認識,醫院裡的醫生護士也都認識。如果你高燒39度,或者肚子疼,或者皮肉傷,跑去大醫院急診室了,人家跟你說「我們這裡要等很久,你不如去XXX的」請相信他們,他們不是推脫只是告訴你現實,別乾等了,馬上換地方。親身經驗。發熱的診斷思路在診斷學中佔了非常浩大的篇幅,不明原因發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也是各大教學醫院內科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的常客!而且很多病例即使經過多學科專家的三堂會審最後都不能確定原因,結論往往是「用XX治療試試看。」近十年前我在湘雅醫學院讀書的時候,有幸作為病例報告者參加百年院慶活動之一的病例討論會(此句是強行裝逼),報告的病例就是一位不明原因發熱的年輕男性患者,特別邀請來的一二十名各學科白髮蒼蒼的老專家非常認真地討論了很久,結論仍然是「原因尚不明確,可試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最後病人也就這麼好了。我認為這些「老師的老師」的態度才是正確而嚴謹的,病因不明確就是不明確,絕不為了自己或是醫院的所謂面子強行下一個所謂定論。
隨手在CNKI上搜「不明原因發熱」,論文近兩千篇,且多為幾百上千例的病案分析(見下圖),還有專門關於發熱鑒別診斷的專著,而且不止一本。
其實我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如果我們今天一味吐槽人家「澳洲醫院水平差,連個發燒都治不好」,明天可能就輪到我們自己被嘲諷「和澳洲醫院水平一樣差,連個發燒都治不好」。從某種意義上,還是很有必要替澳洲同行們緩頰一下的——注意是緩頰,不是洗地,希望各位能分清這兩個詞的意義。
沒有親自詢問病史、體查病人,絕不可下結論,最多只能給出參考意見,絕不可當「電話醫生」、「機器醫生」,這是當年我的老師楊天倫教授反覆告誡我的,謹與各位分享。澳大利亞不清楚,但應該跟美國的情況類似。發一篇舊文
要知道怎麼看病,你先得知道醫生們都在哪兒。作為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生病就直奔醫院,最好還得是三甲,因為好醫生都在那裡。但在美國,醫生可不是在醫院裡等著你的。
美國醫生從醫學院畢業以後,首先要找地方當住院醫,你可以把這個理解為實習,在這個階段,他必須在某個醫院長期工作,等熬過幾年,拿到了獨立行醫執照,才可以自己另立家門,這時候他可以選擇自己開個診所,也可以選擇全職留在醫院,當然,這跟醫生的專業有關,全科醫生選擇自行開業或者合夥開一個家庭醫生診所的比較多,因為他們主要是負責常見病的診斷治療和慢性病的康復治療,以問診為主,需要拍X光,照CT的話會外包給其他專業機構,而不必依賴於醫院提供的手術室,手術設備和配套人員。專科醫生則多半會選擇自行執業和醫院兼職相結合,因為自己開業賺的多,也更自由,但醫院才能提供更多的配套設備和人員。
在中國看病,因為醫生們都在醫院,所以你要先去挂號,覺得哪兒有毛病,就掛那個科室的號,如果發現不對,再轉科室。(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是這樣,我在國內看病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但在美國,直奔醫院的話你找不到挂號的地方,一般得先去看家庭醫生,讓他判斷一下你是否需要去看專科醫生,如果是常見小病,家庭醫生順手就給你治了,如果他看不了,再把你轉給專科醫生。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否則大病小病都擠在一起,耽誤事。
所以要是長住美國的話,首先你得找個接受你的保險的家庭醫生,讓他全面掌握你的病歷,有事兒先去找他,他的診療費相對偏低,約起來也快的多。而且由於他長期給你看病,對你的病歷非常熟悉,誤判的幾率也會降低。
當家庭醫生髮現力不能及的時候,會推薦病人去相關的專科醫生那裡治療,緊急情況會送去急診室。
那麼李冰冰這種訪客怎麼辦呢?這裡當然也得分情況,如果是特別緊急的類型,比如心臟病發作,摔斷了手腳的話,直奔急診室就好。美國急診室有個評價機制,不分先來後到,只看緊急與否,一般來說,胸口疼的疑似心臟病,腦袋疼疑似中風,隨時可能沒命,所以優先順序最高。而肚子疼,手腳骨折就排在靠後的位置。如果只是感冒發高燒,美國急診室不認為這是特別緊急的情況,多半是先吃點退燒藥控制體溫,然後做個基本檢查就會打發你回家去自己喝水,而且由於優先順序太低,通常需要等很久才能見到醫生。因為佔用了急診室的資源,就算是隨便做個檢查,也會收到一張巨額賬單。
所以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病情,就不要去美國的醫院急診室。類似這種高燒不退,皮膚外傷的處理,美國有一種Urgent Care(緊急門診)服務更合適。這種地方不像正規急診室那樣設備完善,人員專精,而更類似於一個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進門的全科醫生門診。不需要預約,接待起來比急診室快得多,費用也比急診室低不少。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由於國內抗生素本來就用的比較多,國人的抵抗力相比老外來說似乎有點偏低,在感冒發燒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炎症,而且發展速度往往超出美國醫生的預期。一定要提醒對方你可能已經有比較嚴重的炎症。
找醫院急診室(Hospital Emergency Room)或者緊急門診(Urgent Care)的時候,最快捷的方式是使用Google Map搜索,最好是用手機版搜索,因為可以直接定位到你所在位置的附近。
表面上看,在美國看病比國內羅嗦的多,又是要預約,又是要排隊,有個小毛病都不值得去看,因為等到預約的時候差不多都痊癒了。遠遠不如國內直接掛個號來的省心省力,但美國醫療制度也有他的好處:層層分級,按病求醫,所以大醫院不會被大量病人擠爆,能夠讓真正緊急的病人立刻得到救助(真發生緊急情況的話,美國急診室的反應速度還是非常快的)。也保證了醫生能夠有的放矢,從容應對病患,有助於醫療質量的穩定和提高。
國內的就醫的方便建立在醫生護士的高強度工作基礎之上,其實這同時也降低了病人患者能得到的醫療服務的質量,誤診率和事故率肯定會因此提升,也進一步加劇了醫患衝突。
據我所知,國內也開始逐漸實行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分軌制度,比如社區診所的普及,康復中心的建設等等,也許有一天,國內的病人也必須通過社區門診的推薦才能到大型醫院就醫呢。
更多的美國生活經驗和故事,發在微信公眾號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shenghuozaimeiguo」
為你寫一個原汁原味的美國http://weixin.qq.com/r/pTizq1jEJAVbrRzI92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年頭說半句醫生的壞話都會被唾沫淹死,所以本人謹慎地做如下總結,沒有批判,只說事實:
國內醫生相對來講醫術還是蠻高明的,畢竟看病人數堆在那,硬堆也能堆出水平,但迫於種種社會壓力,醫德已經被逼到絕路!國外醫生醫德的確很高尚,他們崇尚人道主義,觀念就是這樣,這一點成為很多人抨擊國內醫生的良好教材,可惜這群崇尚人性的大夫們卻因接觸病例太少而很難得到鍛煉,因此導致醫術相對不夠精鍊。我們的人口、政策、文化、習慣和環境倒逼出一輩輩醫療人才,同樣的,也是這些因素如今讓我們的醫療人才的路越走越難。
我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某種程度上講挺坑的,因為這五千年的記憶和習慣,把看病救人這種簡單的事弄成了「醫患關係」。
希望此事可以讓國內醫生重拾對這個行業的信心,也希望冰冰姐早日康復!這個必須要說一句!我在美東某大城市上學,之前剛來美國的時候得了急性腎炎,去醫院掛急診醫生把我安排在一個病床上躺著等了3,4個小時之後驗了個尿,開了抗生素就結束了,最後整個費用差不多1700美刀!那時候還沒開學保險沒生效。。。然後!一個月之後!寶寶腎炎又!犯!了!而且還更嚴重,發燒到39度多,去醫院美國醫生只了退燒藥把燒硬壓下去,吃完葯渾身沒力氣還會反胃,後來退燒藥乾脆就沒吃。這次去醫院還做了b超,費用又兩千出頭,還好保險報銷了大半。假期回國以後就去大醫院做了腎功能的檢查,還有驗尿和b超什麼的,下來就幾百塊軟妹幣,當天拿結果。其實國內的醫療服務真的挺好的,畢竟十幾億人的大國,醫生們不僅每天要起早貪黑工作還要盡量滿足每個人的要求,真的很不容易,向醫者致敬。啊,還有,這個是美帝的可愛小病房 找到了可愛的病房圖!一定要加上來!
這個問題昨天關注因為覺得很有意思,畢竟算是public health的範疇。不過到現在我也沒有看到完整的信息。在網上大約搜索了一下,沒有找到任何澳洲本地報道或者靠譜的英文報道,中文報道內容大約有下面幾個重點
1)高燒16天後,李冰冰回到國內治療2)澳大利亞醫生卻表示無法確診3)回國後在醫院檢查才發現李冰冰是化膿性扁桃體炎,當時扁桃體已經全部白成一片,不能說話也不能進食。4)「扎一下沒扎進去~扎兩下沒扎進去~扎三下~呼~鼓包了~裡面見了血了。換個地兒~一針扎進去了~噗~血噴床上了!眼冒金星看著護士剛想說沒關係,她把sorry吃掉轉身飄走了」5)據查,這家醫院疑為「聖安德魯斯戰爭紀念醫院」,位於澳大利亞東部海濱城市布里斯班。(未證實。想要說幾個point:
1)李冰冰小姐到底是看得GP還是直接去的急診其實不重要,因為她已經住院了(雖然不知道住得是私立還是公立)。因為澳洲的病床比較緊缺,公立醫院一般病人沒有什麼大問題是不給住院的,雖然一旦住院了沒好也是不給出院的。在2013-14年,只有1/4(28%)[1]的病人在急診就醫後住院。既然已經住院了那說明醫院還是比較重視的。2)新聞中無法確診是指無法判斷病毒/細菌的種類,還是無法判斷是扁桃體化膿?我覺得前者的可能性比較高,而且澳洲的醫生很可能沒有和病人溝通到底是什麼菌種(病人知道了也沒用)。在澳洲做laboratory test是非常基本的practice,我不認為醫院會沒有做這一點,新聞中也沒有報道是否做了laboratory test,對此存疑。不過澳洲做laboratory test確實比較慢…… 3)即使知道了細菌種類,antibiotics也未必有效,因為菌種可能是resistance的。這點我大概知道個概念, @Yuey可能知道的比較多。4)生病一般是分為治療(treatment)和病情控制(symptom control),panadol是屬於病情控制,antibiotics是屬於治療。一般感冒等疾病傾向於病情控制比較多。當然我們並不知道李冰冰小姐到底有沒有用到antibiotics。5)李冰冰小姐回國已經是16天以後了,癥狀也好,病情也好都和剛發病的時候不一樣了。所以醫生的判斷可能也會不一樣。由於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一些概念上的不同
1)澳洲對於發燒這件事情其實並不能說十分重視,而且發燒一般就是先物理降溫或者panadol(symptom control)。發燒38度以上醫生會比較在意一點,不過會先傾向於先降溫再做診斷。但總體來說醫生並不覺得發燒是多大的事情,這點概念上可能不大一樣。當然這也很難說是好是壞,澳洲人總體比較皮實,我覺得比較靠近野蠻人的境界。2)澳洲從來沒有看了醫生病就會好這個概念,大多數病人比較相信醫生的判斷。要是醫生說回家喝水睡覺病人就會乖乖回家喝水睡覺……病看壞了那大多數都覺得是bad luck……這點確實比較奇葩。不過醫療本身就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這點如果不是case by case我覺得很難判斷。所以才需要醫生,不然我們做做guideline大家自己看病判斷不就好了。3)澳洲護士的扎針水平確實令人同情,尤其是人比較瘦,看不到血管的情況……我去抽血很少有一次抽出來的,曾經抽血到差點昏過去。點滴沒打過,澳洲很少打點滴。4)我對國內的醫生真的是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我有一個同事是醫生,曾經跟我說想要去中國工作一陣子。我問他「你能一天看100個病人嗎?」「呃……當然不能……為什麼?」「那你還是別去了……」5)我覺得還是不要用單獨的例子來判斷總體的情況比較好。當然Case study確實能反映一些情況,但是因為信息不足,很容易造成誤判。不然也不會需要統計學了不是。另外關於澳洲醫療系統的科普:
1)澳洲的醫療系統分為primary care(一般就是GP啦),secondary care(專科醫生/醫院),醫院又分為公立和私立。公立是有medicare和某些醫療保險的人可以用的,但如果有私立保險業可以用私立醫院,當然就非常貴。雖然大家都說澳洲是免費醫療,但其實是一種誤解。澳洲的醫療支出是大部分由政府支付,一部分由保險公司支付的,剩下的由病人支付。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我的reference 1,裡面有列出支出比例。但是如果是公立醫院急診,之後的一切費用都是medicare支付的。2)如果要看並不是非常緊急的疾病,大多數都是去GP,如果GP覺得有必要就會reference到專科醫生。GP的用途是分辨病人到底是哪一種疾病,以及減少secondary care的壓力。所以一般小感冒啦,肚子痛啦都是去看GP的。不過如果GP關門了(比如很多GP 5點下班,是最幸福的醫生!),就不得不去看急診了。GP總體來說忙得很忙閑得很閑。我去看GP有的時候醫生會給我開一大堆有的沒得檢查(當然我是去做年度體檢的),有的等一個小時1分鐘就搞定……而且GP的確有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大多數澳洲本地培養的醫生還是很OK的,但是外地引進的醫生就(比如某亞洲另一個國家的醫生)……
3)急診一般是由護士分診,按照緊急情況分為不同的等級,最高等級是必須馬上看,最低等級可能叫你明天早上去找GP,除非你堅持要看。所以等4個小時以上很可能是你前面有好幾個病人馬上就要死了……
5)狂犬病疫苗。澳洲確實沒有狂犬病哦,除了澳洲之外沒有狂犬病的還有紐西蘭,日本,英國和其他一些小島。被蝙蝠咬死的是中了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2】,和狂犬病是同一個group的病毒。因此常接觸蝙蝠的或者特別怕狂犬病的還是可以去接種疫苗的。不過我估計是自費。
[1] Australia"s hospitals 2013–14: at a glance Australia"s hospitals 2013[2] Rabies and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 Rabies and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哦其實這個是很有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醫生看病也是需要一定經驗的。澳洲人口較少。醫生的經驗也相對不是那麼的豐富。你想想北京醫院的大夫一天要看多少個人啊。而澳大利亞美國歐洲這些地方看病基本都是需要預約的。講一個自己在國外看病的經歷…不過不是澳洲是美國。今年秋冬換季突然有一天臉上起了小紅疙瘩,凸起,不痛不癢無白頭無膿。預約了醫生去看,前前後後來了三四個醫生圍觀我的臉。診斷結果為季節性過敏。開了非處方抗敏葯讓我吃一周複查。結果大家也都猜到咯。並沒有什麼卵用…這一周小紅疙瘩越長越多一輩子臉上連青春痘都沒長過的我都要得抑鬱症了。拍了照片發給在國內的母上大人找醫生去看,人家一眼看出啊你這個是xxx啦病毒性的主要是免疫力不好用點xxx軟膏不出三天就好啦!聽大夫的去藥店買了軟膏…第四天已經完全好了…臉嫩的像剝了殼的雞蛋…
在美國,室友有次洗澡下巴摔裂了,夜裡去學校的醫院急診室,也是全美前幾的醫院,從進入到縫針感覺過了真的是好幾個小時,先是一個護士讓我們在門外等著,等了大概二十多分鐘,一個醫生來了,然後先不說別的直接打開了個電話開始給一個類似電話翻譯中心的地方打電話(我們不知道他在幹嗎所以也沒有制止,我想說我們幾個英語都很好的不知道為什麼醫生問了國籍就開始直接找翻譯了),結果接電話的小姑娘英語感覺還不如現在國內大一學生的,我們說還是自己介紹情況吧,問完情況後醫生走了,我們又大概等了半個多小時,一個護士讓哥們躺在床上等著,然後又等了很久才真正來個醫生縫針,雖然沒在國內進過急診室不知道這種流程要多長但確實覺得這個效率有點低。
我覺得日常我們評論一些發達國家效率低(尤其是醫療方面)其實主要有2個原因:1是承接頻率低,自然工作人員可能在銜接、診斷等過程中不會有國內醫院醫生的那種被逼出來的緊迫感(當時急診室基本沒什麼人,我相信如果我同學是更嚴重的受傷他們會很好很及時的進行治療,可能因為這種受傷算輕的所以按一般的治療來處理)。2程序嚴謹,因為西方國家更加發達,所以各方面的流程會有更系統、更嚴格的規定,每一步流程是必須要經過的,可能國內的一些治療流程需要走3個環節,可能西方國家出於嚴謹會經過5、6個環節,無形中就延長了時間,程序嚴謹也包括一些導致效率低下的流程,這件事中就包括花了十分鐘才打通一個翻譯的電話結果英語水平卻不如人意,當然這個其實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做到保障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治療,但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還是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國內一線城市的大醫院,以上海為例,華山、中山、瑞金、長海、仁濟等等都是國際一流級別的綜合醫療中心,其他市一、市九、市六、耳鼻喉、長征、新華、腫瘤、牙防所等等特色專科也是國際一流。所以在一線城市就醫,感覺不到和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比很多國外更好。唯一的問題就是好醫院就醫人太多,(專科手術如心內科、腦外科、骨科等等)預約手術也要排隊,而且1-3個月甚至半年也是正常的。這時候社會資源就非常關鍵,好的主刀醫生永遠是有很多塞條子走後門關係戶等等等等插隊在前面。如果你沒關係?呵呵,耐心等待吧。這個中國特色,稀缺的公共資源一定是自上而下優先供給的,各行各業都一樣。急診的話情況好一些,但危及生命的重症是否能送到最正確的急診的看運氣,主要就是120把你往哪裡送。
總的來說,一線城市的醫療水平絕對是國際一流水準,所以儘管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污染重,但是北上廣人民的平均壽命依然遙遙領先全國其他地區。所以,如果你在二三四五六線城市,醫療真的是個大問題,水平參差不齊且求醫無門,很多疑難雜症甚至壓根就沒有條件沒有有資質的醫生開展。只能去一線城市吧?所以一線城市看病更痛苦了。回到澳洲,悉尼幾乎遍地都是診所、醫院、家庭醫生等等,大醫院也有,特點和缺點不贅述了。但是根據我這幾年醫療的從業經驗,澳洲醫療似乎本來在很多領域就沒啥聲望。
簡單的說,我們中國得和歐美比啊。在很多專科領域,比如心內科,比如腦外科等等,國內和歐美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這主要體現在理念和科技層面(單論手術量和手術技巧,中國臨床體量巨大,沒幾個比的了)。一些涉及民生問題的醫療服務,比如急性心梗、卒中,我們的技術和理念都是在學習歐美。而一些臨床技術,比如藥品、器械、術式等等,歐美更是走在前面,這個真沒辦法,人家科技實力在那擺著呢。
回到題主的話題,悉尼的全科和牙科因為一些小毛病去看過幾個了,個人感覺水平一般般,但還是可以解決問題,至少目前看不至於誤診。專科類的比如小兒中耳炎,準備去看醫生,但也沒抱太大期望,因為在上海輾轉過很多大醫院,久病成醫,知道小孩這個毛病麻煩,即便在上海的幾家醫院的專家意見也不一致,有點建議保守,有的直接要求手術,你聽誰的呢?澳洲的醫生,特別是全科醫生(沒有別的意思),能給出比在上海看過的專科專家更專業的意見嗎?-----------------------------------------------補張朋友剛剛發的朋友圈,看看咱們的急診多麼火爆。補充一下,朋友圈的朋友抱著小孩等急診等了3個小時,前面還有21個號,小孩子高燒39.5,淋巴結腫大,目測現在是北京時間7點了。當然,同樣的經歷我也有。-----------------------------------------------看了幾個高票答案,補充一點看法:那些個所謂國外看不好病云云,直接打飛的回國,下飛機直接住院開刀,解決問題的,根本反應不了國內看病難的現狀,可以說根本沒有廣泛意義。你讓他們回國後正常挂號排隊入院手術試試看?一般的病人,特別是外地來一線城市就醫的,無門無路,預算有限,看大病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難。-----------------------------------------------看到朋友圈最近老鄉冰冰李的帖子瘋傳,對土澳醫生的口誅筆伐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令我懷疑澳洲是不是都是逗比出來做醫生)。於是手賤搜了一下:從2013到2014年,澳大利亞男性的人均預期壽命從80.1歲增長到80.3歲,女性從84.3歲增長到84.4歲。這麼看澳洲土人身體是好,醫生都這樣亂搞還這麼能活…跟我一個朋友一樣,不過她是在美國。確診是闌尾炎,不讓開刀,讓她自己回家打點滴。真的是得自己打,手臂上留一節管子,回家自己掛點滴。因為美國人工費巨貴,如果在醫院掛點滴那是天價。在家熬了幾天最後受不了去醫院,說化膿了直接推手術室。晚上不允許陪床,護士給個臉盆讓她自己吐。給我看照片,肚子上釘了像訂書釘一樣的東西。回國給醫生看,醫生說這種手術國內作就打三個小孔,她肚子上疤大概20厘米,算開腹腔的大手術。順便說一下,前前後後費用接近人民幣30萬。幸好有一部分保險付。
謝邀。具體診療過程不清楚不發表意見,只想說說國人的思維。
此事可以對照看的是韓雪在眼科急診的新聞。
一直以來我們的口號是抓革命促生產,以舍家撇業帶病上班等作為行業模範,這一點可以從媒體正面報道上看出來。
所以一切服務以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不耽誤大家上班為目標,比如我們的銀行沒有休息,中午和周末隨時可以辦理業務,這在一些國家是不可想像的。
辦事要找休息時間去,生病也不能耽誤工作。所以我們習慣於小病扛著,休息了再去醫院,趕緊治好趕緊上班。對治療的效果要求也比較高,急功近利,追求儘快控制病情。
所以有韓雪之流,小問題不捨得請假看平診,急診節奏比較快她又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所以要嗆聲。
我國的醫療水平在國際上並不靠前,但隨時就診隨時解決問題的效率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我國的醫務工作者一直是盡最大的努力用最少的財政投入為最廣大的病患群體提供最方便快捷舒適的服務。
一些人總出來逼逼,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寫在前面寫這個答案,是被某些拚命洗地甩鍋的給氣到了觀點在最後對了,還發現個奇怪的事兒那些寫自己or朋友經歷抱怨的基本都修改了答案,在前面加上了「並不是說澳洲醫療一團糟」,「僅代表個人經歷」之類的話來中和。而每個句子都在甩鍋的答案依舊巋然不動你看,這就充分說明了我們這些經歷吐槽黨論據不充分,觀點不堅定,還需要學習一個啊(攤手)以下為原答案:高中同學裡有倆在澳大利亞的後來認識一妹子也是從澳大利亞回來的經常聽她們吐槽的我表示一點也不驚奇而且更惡劣的事兒多的是某妹子扁桃體發炎一直不給開藥,讓人硬抗直到化膿咳血了才終於恩賜了倆顆消炎藥,那時候看到真是救命葯的感覺啊所以這次看新聞我都有點感同身受——也更加厭惡那些扯來扯去總之就是澳大利亞醫療沒一點問題的人另一位妹子,闌尾炎發作,結果在悉尼某中心醫院拖了倆周沒檢查出來,疼的要命,醫生表示你吃點止疼片,嗯就那個萬能的panadol.......最後查出來了,居然表示你要手術還得等幾天腸子都爛了好嘛!當時妹子一邊忍受闌尾炎疼痛一邊找我吐槽解壓的時候,真有種下限被擊穿的感覺至於某位答主高冷的表示---這是你們用中式思維理解西方醫院這是你們沒融入當地環境這是你們習慣了掛吊瓶這種錯誤治療方式這是你們習慣了過度治療你們居然懷疑經過正規培訓拿著百萬刀薪水的醫生,這是反智!呵呵,呵呵呵於是我親愛的同學朋友們就直接變成不了解當地的弱雞,變成自己咎由自取嘍?問題她們三個有倆是和澳洲本地學生合租的哎。親,洗地不是這麼洗的,等會兒我開電腦教你正確的洗滌手法電腦開了來,都見識一下首先,可以用的有視線轉移:
"落地就快速通道輪椅推上車直奔協和"。。。再想想之前那位自個爬下樓梯的遭遇。。。我為自己不是明星表示擔憂。——攪攪糖Alicia
然後,可以換種語氣講事實:
國外不輕易給打抗生素 手法不熟練也正常 慢性闌尾炎 在疼都是吃藥 不會給打針的。——養豬的外星喵
接著,可以歸因到個人體質,順帶甩鍋給國內
不能說澳洲醫生不如國內醫生,估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抗生素用的太多導致自身免疫力下降,不用抗生素就好不了了。——蠢萌哼唧獸
最後,通過長篇論述,把問題焦點轉移,用理中客,「不偏不倚」的態度完成最後一擊關於李冰冰在澳洲扎針的問題,如果我說「無論中外 這種程度的醫療損傷都不該受指責(亦無必須道歉)」會被罵么?為什麼外國護士不說sorry。
在我們中國大多數患者的心裡 ,醫務工作者是不允許犯錯的, 因為從古至今我們的認知都是類似華佗扁鵲這樣的神醫 。他們技術高超起死回生 所以國人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是 你必須治好我的病 你必須救我的命 只要我的病沒好 我的身體還有病痛 那就是你的失職 這也是為何我國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這次事件對我最大的感觸,不是神技的炸魚技術,而是真真切切的知道了國內外護士的操作差別。
這是中外操作的習慣差異,看了國外靜脈留置針輸液操作視頻,懂了為什麼李會流一灘血了。不是人家操作不當,是人家的靜脈留置針方式與我們不同,裝置也與我們不一樣,這就在技術上允許流血。比如他們那樣的置管就可以先抽血後輸液,而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留置針,則不能完成抽血的任務。
這就好比動脈置管,操作要求就是見噴血(沒錯,就是噴血!血壓高的會噴出去半米遠)然後置管。然而所有的操作人員都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向患者道歉,如果讓他們道歉,反而會讓操作人員困惑,我的操作有什麼不對的嗎?唯一有問題的是護士沒有對不了解國外操作方式的就醫者的提前告知。
但是就我個人來說,這事不管發生在哪。
李冰冰有發牢騷的權利。 護士也沒有被挨罵的義務。 因為雙方都沒有犯錯。 ——性格撒旦exciting!
澳大利亞醫療水平高不高?高
醫生態度好不好?好
免費醫療是不是福利?當然是
以上我都不反對
所以我們最後的結論是:澳大利亞醫療無可指摘,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也是你們自己的鍋國內的鍋......
呵呵,呵呵,呵呵呵。
洗地的同學你們仇恨拉的真是穩。
我在某房地產上市公司做總經理的朋友親歷事件:兩年前,他的老闆-董事局主席-亦是某足球俱樂部老闆的著名人士,某日在澳洲家裡覺得肚子疼,忍著去找醫生,醫生看完之後覺得是消化不良的小毛病,隨便弄了點葯,打發回家。一日後,痛更甚,再去看,又說是無大礙,再回去休息。如是者數次。期間開始發燒,痛更甚,苦不堪言。再去換醫生看,再以腸胃炎結論,再次打發回家。實在無計可施,打電話諮詢國內醫生,醫生幾分鐘內確認癥狀-闌尾炎!而且判斷程度嚴重,有穿孔可能,必須儘快手術!於是再去找醫生,澳洲醫生根本就不採信,再三要求,才預約了第二天的檢查。這時當事人已經痛得要死要活,見此狀況,再不說話,出了醫院,直奔機場,買票回國!飛機落地,直奔醫院手術台。打開腹腔,果然闌尾炎,化膿已經接近穿孔……以上真實事件,不置評論,謝絕撕逼,諸君自見!
「李冰冰趕到協和後,醫生髮現其扁桃體嚴重化膿,已連成一片。」協和醫生一眼就看出來了。我的講話完了,下面請雙標黨洗地。
謝邀,先說結論,免費的麵包不好吃。
看了一下前面的回答,已經有在澳洲醫院工作的知友回答得很詳細了,我也不畫蛇添足。軟硬體上,澳洲的醫療條件比國內強不止半點,我在澳洲第一次體檢驗光就發現瞳孔里有胎記,國內二十多年了都不知道。但看小病確實沒國內方便,按病情嚴重程度分優先次序這點特蛋疼。關鍵是連急診都是如此。。。。上個月室友半夜全身過敏去打退敏針,急診室前面三個人,等了將近2個小時才打上。還不讓走,要觀察療效(認真負責的態度是好的,關鍵第二天要上班阿,親),後來簽了免責書才放人。因為人少,醫生護士的經驗跟國內是沒法比的。扎針扎五六針沒扎到血管家常便飯。最簡單的體征往往是臨床醫生的惡夢。
你去翻翻診斷學,一個簡單的「咳嗽」、「胸痛」,背後有多少可能性?
不了解具體情況我絕不黑澳洲同行。除了國內看病比國外方便,其他什麼沒邊的我都不敢瞎吹。
另外讚歎一句,還是資本主義好啊,這情況擱國內,保準是另一個「什麼狗屁醫生」的段子了利益相關:曾經國內醫生,現在悉尼醫大附屬研究所從事科研
李冰冰這個事,朋友圈轉發了一整天,有國內醫生朋友說「我們去了澳洲都是優秀大夫」,也有在澳洲的華人朋友說「澳洲醫生真是高薪低能,還是我天朝好」,各種嘲諷奚落。
先說觀點:我看到這個新聞,第一反應是,李冰冰回國治療是真,但是如果說澳洲醫生連扁桃體發炎都診斷不出、治療不好,那我是打死都不信的,她回國治療或許另有原因。這篇浮誇的新聞稿無非是冰冰的隊友博新聞博同情博眼球的稿子罷了。
再說理由,為什麼我認為這篇報道有誇大和不實的地方。
扁桃體發炎導致的發熱非常容易診斷。所有的醫學生應該都知道,面對一個年輕無病史、發熱的病人,查體最主要,扁桃體發炎那麼明顯。張開嘴不就看到了么?澳洲醫生能沒做到這一點?
前面已經有答主說過,澳洲的醫生是最頂尖的學生選拔出來的,我再補充點,就我所在的悉尼大學來說,是沒有醫學本科的,想讀醫科的學生都是從各本科專業報考選拔的,其中以生物醫學(BioMedicine)專業尤甚,大部分讀生醫的學生都是想報考醫學院的,而醫學院在該專業的錄取率有多少呢?僅僅有3-5%。我們實驗室做科研的一個生醫專業本科生今年被悉大醫學院錄取,那當真是一件值得全家慶賀的大喜事。這樣的人去當醫生,如果連讓李冰冰張嘴查看扁桃體都沒做到嗎?
再舉個栗子,我曾經數次去GP找家庭醫生就診/陪人就診,發現澳洲醫生查體的仔細程度遠好於國內。我老公膝蓋處會偶發性的疼痛,在國內看門診,醫生大筆一揮:先拍片子去!在澳洲我們也因此看過醫生,家庭醫生是教科書般的給我老公進行了完整的膝蓋查體,讓我這個做妻子的醫生都自愧弗如。
所以,如果說讓李冰冰張開嘴看看她的扁桃體都沒做到,我還是真不信。
那麼,為何李冰冰高燒不退回國呢?澳洲醫生連個扁桃體化膿都治不好嗎?
是也不是。澳洲的抗生素分級管理和輸液制度很嚴格。一開始她有不適的時候,由於扁桃體發炎是常見感染,只需要口服一般的抗生素就可以控制得住。誰知冰冰同學扁桃體的感染細菌居然不能被這些抗生素控制(why?呵呵,大家自己去想),出現了病情反覆,只好升級抗生素。但是由於這邊管制很嚴,抗生素沒有及時升級,加之李冰冰已經對澳洲護士抽血問題提出抗議,不信任這邊的醫療,可能出現了李冰冰團隊和醫生溝通之間的障礙。
一些明星在國內養尊處優慣了,「國內大明星發燒了,多麼重大的事兒啊,醫院居然不給第一時間用好葯?居然不給全面檢查?發燒好幾天了,居然沒有專家來看看?」 殊不知,澳洲醫療全民醫保、治療優先程度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來,不管你是不是明星、該排隊還是要排隊。大澳洲的前總理還去二手網站買別人用過的冰箱呢!自己吭哧吭哧去取冰箱被人認出來!
我個人認為,國內的明星如果生了病,最好還是回國內去看吧,面子大、地位高、走綠色通道、要求更高更好的看護和醫療,確實不適合在這種看病人人平等的澳洲就醫。真心話。
此外,那些一傳十十傳百的譴責澳洲醫療水平的留學生,多不是醫學專業出身、抱怨澳洲醫療的角度也是花樣百出。我曾經看到網上一個留學生抱怨:我被貓抓傷了去急診要打狂犬疫苗,我特么的跑遍了大小醫院累到半死,居然沒有一個醫生給我打!接下來便是幾萬字的血淚控訴,引得大家一片同情。殊不知,大澳洲沒有狂犬病毒好么!!沒有狂犬病毒打喵的疫苗!!我看到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多半是因為留學生覺得自己病情對么嚴重、需要額外治療,遭到醫生委婉拒絕而產生不滿的情況。
此外,很多人還按照國內的就診思維來看病:我生病了、不管疾病輕重,我必須第一時間看到專家,必須用我覺得合適的藥物,必須及時用最高級的藥物...等等諸如此類的要求。可是,在澳洲這個全民醫保、所有人都免費醫療的國家,並非能夠像在國內那樣去看病,因為有限的醫療資源更要合理的分配給那些更需要的人。比如說,今年腫瘤領域的重大突破藥物--腫瘤免疫治療藥物Keytruda,已經進入澳洲用藥體系,也就是說,這麼貴的藥物(一個療程幾十萬人民幣),只要是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只要符合用藥指征,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統統可以免費使用這個藥物。這個藥物,在國內不僅沒有上市、即便好幾年後上市了也會是患者全自費購買的。
個人觀點,在澳大利亞,信任你的醫生是你絕對可以放心去嘗試的,醫生不會開一堆明知沒用的葯收回扣,站在患者角度解決問題、給出建議。縱然,澳洲的醫療還不是那麼完美(哪個國家的醫療其實都是問題重重),尤其在小病的診治效率上有待提升,不過我認為已經足夠。
以上。推薦閱讀:
※醫院先做手術後交費,會不會出現有人做完手術不給錢的情況?
※猝死會有迴光返照嗎?
※慢性咽炎如何治療?是不能完全根治,那麼在生活方式和飲食上都要注意些什麼?
※卡他性中耳炎積液粘稠,除了穿刺抽液,還有其他的治療手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