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警從幕後正式走到台前 」意味著什麼,將對今後的網路環境和網路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看到今天的「媒體札記」推送,忍不住提出處女問。

儘管在此之前「網路警察」已經存在,但官方似乎並沒有對這支隊伍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但這次網警從幕後正式走到台前,意味著什麼?是否可以看作是政府對網路執法和網路監管的方式的轉變?將對今後的網路環境和網路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新華網消息,「6月1日起,首批50個省市公安機關統一標識為『網警巡查執法』的微博、微信和百度貼吧賬號將集中上線,與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一起,共同構築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空間」:「全國首批上線的50個網警巡查執法賬號有: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湖北、廣東、廣西、重慶、西藏、新疆網警巡查執法賬號;唐山、秦皇島、邯鄲、太原、瀋陽、大連、鞍山、撫順、哈爾濱、大慶、南京、徐州、南通、杭州、寧波、合肥、廈門、福州、泉州、南昌、濟南、青島、淄博、濰坊、鄭州、武漢、十堰、宜昌、廣州、深圳、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成都、畢節、西安網警巡查執法賬號。」


有本事抓個盜號的出來看看。

有本事抓個網路詐騙的出來看看。

有本事抓個泄漏用戶個人信息的出來看看。

網警也是警察,警察不抓小偷不抓騙子,只抓幾個說胡話的。


首先表明一下立場:我個人是支持網路實名制的,而且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整個互聯網實行實名制必然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要。

究其原由,如今的網路世界與剛興起時相比,其與現實社會相互牽連的廣度和深度,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都隨著網路的普及,用戶的增加,發生了質的變化。簡單的說,就是網路和現實社會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網路就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網路和現實社會中的行為,自然應該趨向統一。我們且不談犯罪,實名制對於普通人規範自己的網路行為,以達到和現實社會中同樣的標準是很有作用的。

這是我支持網路實名制的原因。但遺憾的是,我同樣認為:

在現實社會中尚且言論不自由,公權力不受限制的國家,沒有資格實行網路實名制。

在現實社會中尚且言論不自由,公權力不受限制的國家,沒有資格實行網路實名制。

在現實社會中尚且言論不自由,公權力不受限制的國家,沒有資格實行網路實名制。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好像一直在跑題,但之所以開頭就花大段表達我對網路實名制的態度,是因為我對現在新行的「網警巡查執法」制度基本也是同樣的態度。

網警巡查執法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以預防和打擊依託甚至完全在網路上進行的犯罪行為。在這次宣布建立網警巡查執法制度之前,當然本來就有網警在背後默默的監視網路上的犯罪行為。但即使是這樣,我認為這種從幕後提到台前的行為依然是有意義。正式宣布成立巡查制度,以及在日後的巡查過程中必然不時的「露臉」,都可以提醒和警示網路上的犯罪分子,網路上是有警察的,進而起到威懾作用。

遺憾的是......我們又說一下實名制吧,政府如果推行徹底的網路實名制是不是有打擊網路犯罪的目的,當然是有。是不是僅有這個目的呢?呵呵,回到這次的網警巡查制度我們來看一看。

福廈泉網警全天巡查執法 網上傳謠小心被"打招呼"-新華時政

網警從幕後到前台直接提醒網友刪帖

公安部網安局副巡視員鍾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網警設立已有18年時間,以往多在網路終端後面篩查違法信息,一旦發現違法、傳謠的帖子就會予以刪除,但是發帖者或許並不知道自己的帖子已涉嫌違法。

這次網警公開亮明身份,對於一些涉嫌違法、傳謠的網帖將會採取面對面「拍肩膀、打招呼」的方式,直接提醒網民刪除違法信息。

網警將公開巡查網上不良言行等

網警公開巡查的內容包括:通過24小時巡查,及時發現網路各種違法犯罪信息和有害信息;依法震懾制止網路違法犯罪和網上不良言行,對情節輕微的網民進行教育警示,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合肥網警本月起公開「巡查」 舉報涉網犯罪可直接溝通

據了解,合肥網警「巡查執法」內容包括通過24小時巡查,及時發現網路各種違法犯罪信息和有害信息;依法震懾制止網路違法犯罪和網上不良言行,對情節輕微的網民通過私信等方式「一對一」進行教育警示,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合肥網警表示,網民如果有什麼問題,或者想舉報涉網犯罪線索,就可以直接和網警進行溝通。不過網警提醒稱,網民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或重大警情,還是應及時撥打110報警求助。

網警巡查執法 對涉嫌違法犯罪的網民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福建頻道--人民網

網警怎樣行使執法權?鍾忠告訴記者,針對不同的對象,處理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嚴重程度,具體判別,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北京落點

網警教育網民1.2萬餘人次

2011年9月,首先開通了「首都網警」的新浪微博執法賬號,對發現的違法信息,通過私信等進行拍肩膀式的教育。4年以來共警示教育網民1.2萬餘人次,涉及違法信息26萬餘條,與網民互動63萬餘人次。

誒?好像不對啊!怎麼儘是針對普通網民言語類違法的?說好的打擊網路犯罪呢?不過也是啊,辦理真正的刑事案件,怎麼可能事先與被發現和監視的犯罪分子招呼呢,那不是打草驚蛇嗎!合肥網警更是直言:網民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或重大警情,還是應及時撥打110報警求助。所以建立「網警巡查執法」制度,從幕後到台前。真正的重點在哪裡,真正的改變是什麼,清楚了嗎?想想坐在家裡上網,警察叔叔也可以跟你「「拍肩膀、打招呼」,是不是有點細思恐極?BIg bother is watching you!

縱觀各種對於此次巡查執法制度建立的報道,還可以發現一個問題。描述的往往是網警如何管理網路行為,但如何規範和監管網警執法的權力,則隻字未提。

假設網警認為我傳播了謠言,來跟我「拍肩膀,打招呼」了,他是不是會向我證明我傳播的確實是謠言呢?我是不是可以拿出證據來反駁他呢?我有沒有權力拒絕他的處理呢?我對他的處理不滿意能不能投訴他呢?去哪投訴呢?投訴過程是不是會像處理過程一樣在網路上公開呢?我在上面引述的人民網福建頻道的報道還提出:網警有權力針對不同的對象,處理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嚴重程度,具體判別,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這個權力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這種執法看起來好像很隨意很主觀呢。是什麼法規給予網警這種權力?又怎麼規範他們合理使用這種權力?這些統統不知道。

公權力是不受限制的。


網路輿情不等於網路民意

——基於「中國網路社會心態調查(2014)」的思考

本文作者:鄭雯/桂勇

不但「網路民意」不能簡單等同於「民意」,目前流行的網路輿情報告也未能準確體現網路民意特點。現有的網路輿情調查和網路問卷/投票調查均可被歸納為「事件/議題」路徑的測量方法,其聚焦短期效應,易摻雜進「被污染」的虛假民意,群體極化現象高發;相比而言,「中國網路社會心態調查(2014)」嘗試了一種「人」的路徑的測量方法,覆蓋多元社會群體,從長期的、相對穩定的視角探討網路用戶的深層心態與實際意願,其展現出的「網路民意」與基於事件/議題的「網路輿情」存在較大差別。研究發現,網路社會中的「溫和中間派」和「理性大多數」比例最高,也是我們爭取網路民意的關鍵。

一、問題:如何儘可能準確地測量「網路民意」

伴隨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①互聯網在國內外各類重大事件中扮演愈發重要的作用,網民就熱點問題或重大議題展開激烈討論,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網路民意」也成為當前中國社會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成為黨政領導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來源,對現實政治乃至具體的國家公共決策產生實質性影響。

近幾年學術界針對「網路民意」的研究,大多持「審慎樂觀」②態度,其主要觀點聚焦網路民意的現實問題和困境,對網路民意的「代表性問題」、「真實性問題」和「群體極化現象」等展開討論,並較為經典地概括為「網路民意不等於民意」。

研究者們認為:

首先,「網路民意」的代表性不足。不僅網民不能代表現實公民,而且活躍網民也不能代表全體網民。即使目前我國網民總數已達到相當規模,網民的構成卻與非網民明顯不同(比如更加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等等)。在結構上,網民主要分布在社會中間階層,社會高層和底層人群較少,尤其是佔中國總人口較大比例的農民或外出務工人員群體,雖然近兩年有一定增長,但在網民中所佔比例仍然較低。③此外,互聯網上有著大量「沉默網民」,在一些重大事件和議題中表現活躍者僅僅代表了一部分網民意見,所謂的「網路民意」事實上反映的也是這一小部分活躍網民對政治社會的態度。

第二,「網路民意」的真實性存疑。大量被「污染」的「網路民意」充斥網路,表現為在熱點事件中操縱輿論走向、公選投票中專業刷票等。現有研究認為,遮蔽真實民意的主體不僅包括商業資本操縱下的「水軍」,還包含大量各級政府通過行政權力組織的「公關」。比如中國社科院《中國新媒體藍皮書(2014)》的數據顯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熱點輿情案例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④

第三,「網路民意」的「群體極化」現象。美國學者桑坦斯將群體極化定義為:團體成員一開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⑤互聯網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尤其突出,網路群體性事件是出現該類「網路民意」問題的典型代表。

儘管學者們從不同層面對「網路民意」的局限性、負面性進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網民數量不斷增加、網民結構日益合理,「網路民意」已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成為當前中國較為有效的民意表達方式。有學者指出,這種由大眾直接表達的民意相比於傳統的「層層過濾」、「層層表達」的方式更具有程序合法性,⑥從而更具真實性。

「網路民意」的價值和意義重大,關鍵是我們在什麼樣的程度上去認識、把握這種民意,如何才能儘可能科學、準確地測量網路民意,從而揚長避短,為國家公共決策的價值取捨、利弊權衡提供有效依據。

「中國網路社會心態調查(2014)」的探索性研究,對「網路民意」的測量進行了研究方法創新。跳出了現有網路民意測量聚焦「事件/議題」的研究路徑,避開容易產生「污染」民意和極化現象的網路輿情事件,轉而以網民個體的長期的穩定的網路表達為研究對象,從宏觀網路社會視角觀察網路民意。相關數據結果有利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清當前中國網路社會較為長期的、穩定的、覆蓋廣泛群體的、更為真實的網路民意現狀。通過這個研究,也可以發現現有的網路輿情並不能等同於「網路民意」。

二、方法:網路民意測量的兩種路徑

測量網路民意,首先要理清網路民意的依存載體和表達方式。蘇慧認為,網路民意的依存載體有網路論壇、新聞跟帖、博客言論、網路民調和在線聊天等。⑦陳華棟和蔣穎指出,網路民意的依存載體主要有五處,即:主流新聞媒體及網站,新聞留言專區或專題調研頁面,各大網路論壇,博客、播客、維客、個人新聞台、開心網等新興網路形式,QQ、MSN、飛信等即時通訊工具。⑧

由此可見,網路民意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涵蓋層次豐富,但現有網路民意測量方法主要集中在網路輿情調查和網路問卷/投票調查兩種:

網路輿情調查以人民網輿情研究室的案例產品為代表,以互聯網上的熱點事件、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早期的「孫志剛事件」、「最牛釘子戶」、「三聚氰胺」、「躲貓貓」、「杭州飆車案」,到近期發生的「快播涉黃事件」、「招遠事件」、「昆明恐怖暴力事件」等,網民通過「灌水」、「跟帖」、「拍磚」、「轉發」、「評論」等多種手段,迅速形成規模大、影響廣、力度強的網路輿情。相關輿情調查則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實時抓取新聞、論壇、微博、博客等互聯網數據,針對具體案例判定輿情走勢、事件發展概況與脈絡,評估網民的主要觀點與情緒,明確議題所處的基本階段並預測事件的可能走向,從而為妥善處置輿情事件提供數據參考。

網路問卷/投票調查則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起並運行的中國互聯網調查社區⑨及各大門戶網站調查為代表,以重要社會議題、熱門公共話題、政府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諸如「網路教育困境」、「網路隱私保護」、「大學生軍訓必要性」、「你最期待在春晚看到哪些選秀明星?」等紛繁複雜的議題展開問卷/投票調查。當參與調查的大多數網友對某一觀點比較認同時,「網路民意」即產生。

我們認為,以上兩種表達方式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均可被歸納為「事件/議題」路徑的測量方法。這類網路民意調查以事件或議題為主要研究對象,聚焦性強、民意表達顯著,對特定事件或議題的把握能力強,但缺點也十分明顯。網路輿情調查往往聚焦短期效應,易摻雜進「被污染」的虛假民意,群體極化現象特別容易在該類輿情事件中被放大;網路問卷/投票調查的網民代表性嚴重不足,現有問卷回收率極低,很難保證總體估計的精度,目前美國相關研究的網路問卷回收率只有15%,我國則更低。⑩

那麼,是否可能嘗試新的測量路徑,將現有網路民意測量的缺點儘可能減少,從宏觀網路社會的層面更為科學準確地評估總體的、長期的、較為穩定的網路民意?

自2013年11月開始,筆者所在的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組建數據收集和分析團隊,以現實社會中的「社會群體」為切入口,以網民個體的「人」為研究對象,嘗試測量不同群體在互聯網上表現出的不同社會心態,從宏觀網路社會層面呈現儘可能穩定的總體的網路民意。數據收集工作歷時8個月,覆蓋了新浪微博平台的1800名網路用戶。研究覆蓋知識專業技術人員(如大學教授、律師、醫生、記者、IT工程師等)、商界精英與高資產人士(如私營企業主、企業CEO等)、黨政軍體制內工作者(如公務員、軍人等)和社會底層群體(如農民工、普通工人等)等。通過人工閱讀,分析樣本用戶在近兩年間發布的所有微博文章,就社會議題、社會情緒、群體認同與網路行動、社會思潮等問題進行了全新的網路民意研究嘗試。

「人」的路徑的調查方法認同一個基本前提:儘管網路世界是虛擬的,但網民真實存在。基於網路事件和網路議題的輿情調查之所以存在困境和問題,關鍵點仍然是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網民」,被「水軍」炮製的虛假民意蒙蔽,被群體極化現象中「大聲疾呼」的一小部分人影響。事實上,網路ID背後對應著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的個體。當研究從「事件/議題」中跳脫出來,緊緊圍繞網民、圍繞「人」來展開,網路民意測量的代表性和真實性也將大大提升。

因此,在這個項目的研究設計中,確定現實社會中真實的「人」、真實的「群體」非常重要。我們嘗試運用了兩種方式交叉確定群體身份,第一種方式是根據微博用戶自己在個人資料上留下的職業信息確定其具體身份,第二種方式是在閱讀完微博用戶的全部博文後再根據博文信息確定其具體職業。

此外,該項目還嘗試以網民過去兩年中發表的全部微博文本為研究對象。具體輿情事件中的意見表達,容易出現極端情緒化或不理智的情況。而微博表達與此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微博可以理解為個人進行自我呈現的一個平台。在大規模樣本的基礎上,對固定微博用戶所發全部博文進行整體性分析,非常有利於我們探討網路用戶的深層心態與實際意願。當覆蓋多元社會群體的、長期的、相對穩定的網路社會心態聚合在一起,其展現出的「網路民意」亦可能更具代表性。

三、數據:網路輿情不等於網路民意

如上文所述,當前大部分網路民意測量聚焦特定的「事件/議題」,其得出的「網路輿情」常常由對人心的煽動而起,推手很多,派系嚴重,商業化味道濃厚。互聯網上少數人的聲音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同一立場或同一議題關注者藉助互聯網集中起來,在相關問題上頻繁發聲,造成「同類聚集效應」。由此,規模不大的人群可以通過同時聚焦於同一議題、同一網路事件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造成浩蕩的聲勢,給人一種佔據輿論主流的錯覺。網路上頻繁爆發的群體性事件與各類輿情分析似乎呈現出網路戾氣重、網路抗議頻繁、網路極端情緒突出、官民對立嚴重的表象。

但聚焦「人」、聚焦真實「網民」、聚焦現實社會「群體」的「中國網路社會心態調查(2014)」數據結果顯示,網路抗議、網路戾氣、少數極端情緒和極端態度人群在特定公共事件中被放大,互聯網平台上經常參與政治議題討論的用戶對黨的政治信任度依然保持較高水平,中國社會改革和進步的希望被寄托在「國家」身上,沉默的大多數仍然追求「秩序」和「穩定」。

首先,從兩年的長期時間段看,微博話題與政治相關度並不高。在1800位樣本用戶中,僅有164位用戶參與的微博話題與政治有極大的相關度,佔全體樣本的9.1%;微博話題與政治內容相關的用戶共計佔比30.8%,兩者相加的比例尚未達到半數。也就是說,60.1%的網路用戶基本不參與政治相關的微博話題討論(見圖1)。

第二,大部分網路用戶在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中並未將特定人物(或人群)、特定政策(制度或組織)作為固定批評對象。數據分析表明,83.6%的網路用戶沒有固定的批評對象;僅有9.2%的用戶固定批評特定人物(或人群),如經常批評公務員、醫生等;6.7%的用戶固定批評特定政策(制度或組織),如經常批評高考政策、紅十字會組織等。

圖1 網路用戶的微博話題與政治相關度

圖2 網路用戶使用網路暴力比例

第三,網路抗議人群沒有想像中高,實際的網路暴力行為與網路戾氣過高的通常認識不符。除了社會底層群體有14.7%明確地將地方政府作為網路抗議的對象,商界精英(2.9%)、知識技術人員(4.7%)和黨政軍體制內人員(3.7%)的網路抗議比例都較低。在1800個樣本中,僅有14.6%的網路用戶採取過價值訴求取向的網路抗議行為,僅有3.3%的網民擔任過某種形式網路抗議的發起人。基於「事件/議題」輿情分析判斷互聯網戾氣過高的假設並沒有被證實。

在微博中立場先行、隨意站隊導致的輿論暴力等網路非理性現象似乎難以避免。但數據顯示,僅4.5%的網路用戶在微博上與其他用戶展開罵戰。網路抗議比例最高的社會底層群體中,僅2.50%的網路用戶與其他用戶展開罵戰。96.6%的微博用戶在評論問題時能夠做到就事論事,僅3.4%基本不就事論事(見圖2)。可見,網路非理性並未成為主流,社會戾氣一定程度上被放大。

第四,網民建設性訴求明顯高於破壞性訴求,沉默的大多數仍然追求「秩序」和「穩定」。網路用戶的理智情緒依然佔據主流,建設性訴求明顯高於破壞性訴求。數據顯示,在可明確判斷態度的樣本中,超過七成(74.9%)的用戶表示自上而下的體制內方式可以改變社會現狀。這種觀點的背後體現出網路用戶對「秩序」和「穩定」的追求。儘管現實社會存在諸多矛盾,但是社會總體穩定。

以上研究數據意味著,不能從「網路輿情」角度去理解「網路民意」。前者可能更多體現在整體性的網路現象、網路事件、網路熱點等問題上,而後者則可能更多地體現為一個個網路用戶自身的原生態意願。在過去,「發聲」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權力;但在互聯網給每個人都提供了發聲條件的今天,發聲更多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權力。所以在眾多網路熱點事件中都存在著「沉默的大多數」現象,大量的網路用戶可能關心並思考著相應問題,但並不會就每個具體「事件」或「議題」發表言論。這也是本研究以網路用戶(而不是網路事件)作為數據收集和研究分析單位的原因。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事件為核心,可能是我們的研究區別於其他一些研究的關鍵。

再進一步討論,到底我們要測量的網路民意本質是什麼?

一般認為「網路民意」即藉助或通過網路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公眾的思想及輿論趨向。筆者認為,基於當前研究現狀,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網路輿情」不等於「網路民意」。「輿論是民意產生的先導和基礎,民意是輿論的集中和發展。」(11)網路民意的測量需要尤其關注網路民意長期的、穩定的觀點、態度傾向,從而更加科學、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國互聯網的宏觀社會生態現狀。

結語:網路社會中的「溫和中間派」和「理性大多數」

伴隨著網民數量不斷攀升、網民結構不斷優化,多元利益關係與多元意見交互碰撞,網路民意正從總體上走向更加成熟和理性,網路民意對「民意」的代表性大大增加,中國互聯網正逐步進化成一個理性力量佔據主流的生態場。

一個總的態勢是,具有偏執傾向的極端派正成為少數派,而大多數人則顯得更為成熟和理性,同時也逐步成為網路的中堅力量。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不為特定價值立場左右的「溫和中間派」人數所佔比例較高。我們這次調查的結果是,完全遵循「就事論事」原則的樣本佔總體的44.3%,大部分時候遵循「就事論事」原則的樣本佔總體的52.3%。普通網民的理性與成熟為網路生態的正常化提供了可能。「相對沉默的理性的大多數」正逐步成為凈化網路的中堅力量。如何引起那些沉默的理性思考者的共鳴、獲取他們的支持,已成為爭奪網路民意的關鍵。

對於當前一些緊跟熱點事件、熱門議題的輿情追蹤研究,我們需要反思,是否過於關注某些特定群體,而忽略了更多的相對沉默的理性思考者和相對溫和的中間大多數。網路民意的複雜性決定了我們要不斷嘗試運用更加充分的信息和更為專業的方法測量網路民意,當然,本研究的嘗試亦需要在此宗旨上繼續創新、完善。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7月。

②費久浩、洪威雷:《網路民意的現實困境分析》,《東南學術》2013年第5期。

③陶文昭:《正確對待網路民意》,《紅旗文稿》2007年11月。

④唐緒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⑤凱斯·桑斯坦:《網路共和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剌嘯媛:《網路民意的合法性闡釋》,《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12月。

⑦蘇慧:《網路民意的功能和局限》,長沙:中南大學,2008年。

⑧陳華棟、蔣穎:《關於「網路民意」的一些思考與對策》,《求實》2009年10月。

⑨中國互聯網調查社區:中國互聯網調查社區。

⑩陳淑瓊:《網路民意調查的現狀與優化策略》,《網路財富》2009年9月。

(11)相清平:《基於文獻計量的國內網路民意研究回顧與建議》,《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NU1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皇馬貼吧名人「因帥被判死」為父治病募款?
陳奕迅的經紀人陳家瑛是否真的一直把陳奕迅綁定周杰倫來做營銷?
如何在貼吧等網路論壇權中總是處於不敗之地?
如何理解山東大學貼吧吧務的無禮之舉?

TAG:新浪微博 | 百度貼吧 | 執法 | 網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