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於」「於」二字多混用,有無規律可循?

如下圖,一卷之內兩首,於和於皆有用,用法上無明顯區別。我的問題在於明人錄宋人集子的時候為何要混用。百度百科的東西我看了,我關心的是,在錄入的時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宋人仿鐃吹曲等,有無可能是故意用『於』來摹古,一如今人寫詩之好用『曷』字?


簡體字是同一個,但是在古文中兩者都有且有別的,一般是因為詞性不同

簡單的分的話是作為動詞的時候用「於」,比如「之子于歸」。而作為介詞的時候用「於」,如「精於此道」。你可以把你錄下來的進行比較,看是否是詞性不同。另外,還要小心的就是現在一些不負責任的出版社會根據簡體繁體的簡單對應的來翻譯,而不加區分···我讀書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書上,雲雲、後後、谷穀不分的····

——————分割線——————

在此修正下,之前的答案是基於還未見到具體案例的情況下的,太過草率。

在題目附圖中,第一首的伯(禡)牙於庭,以獻於京,於廟告成;第二首的來於梁。確實如題主所說,未作明顯區別。「以獻於京,於廟告成」按動詞解釋是還可以解釋的通,將樂器送往京師獻給皇帝和前往太廟告知征伐已成。按「於於通用」,是否存在「於可用於,但於作為動詞時仍作於」的情況?亦是費解。


光靠百度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越來越糊塗。樓主可以看張玉金的三篇文章,成一家之言,大概基本能夠得到解答:


回答「為何混用」

您附的這個圖不是古籍,只是一個文檔,所以出現「混用」並不奇怪,不知道圖片的出處,很可能只是上一層錄入時態度輕慢校對不嚴所致。(經題主提示,附圖是根據國家圖書館明程煦刻本的《晞髮集》錄入的,所以先前說法是在下不嚴謹)

從字源上說,

「於」是象形字,類鳥,多說是「烏」的古字或「烏」的異體字。

「於」也是象形字,表示氣受阻仍越過,本義超過。這也是在下傾向於介詞時多「於」的原因。

回答「如何解決」

如果確實是古籍,在錄入時應以 以書上為准 為原則,不過書上錯訛也會不少,在下覺得如果用字有些許不妥,便可附上注釋以儘可能避免成為錯訛的始作俑者。

如果不是古籍,便回到題目的問題,「於」和「於」的用法的規律性。

一.xū

歎詞

【於嗟】表悲傷。

eg. 於嗟鳩兮,無食桑葚。

二.yú

1.動詞

①往,去

eg.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②取

eg. 晝而於茅,宵而索綯。

(《魯說》言教民晝取茅草,夜索以為綯。樊樹云:於茅,即採集茅草。一說,往。《鄭箋》女當晝日往取茅歸。《詩集傳》晝往取茅,夜而絞索。王力《古代漢語》於,往。)

③為

eg.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讀作「為」)

④為,是

eg.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⑤到,及

eg.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⑥像

介於石,不可日,貞吉。

2.連詞

於是

eg.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

(時,是也。)

3.助詞,無實義

eg.黃鳥於飛,集於灌木(第一個「於」)

4.姓

一.wū

1.歎詞

eg. 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於呼】有所讚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 eg.於呼小子,未知臧否。

【於乎】【於戲】【烏呼】【唔呼】均為此義。

2.名詞

同「烏」,烏鴉。

eg.虎豹為群,於鵲與處。

【於菟】

二.yū

1.姓

2.動詞

居住

eg. 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一說,介詞,在。)

「於」和「於」出現較多混用的情況多在介詞。

「於」作介詞時

①在

eg.鳳皇(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②向

eg.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③對,對於

eg.胡不相畏,不畏於天?

④自,從

eg.執豕於牢,酌之用匏。

⑤給

eg. 言私其豵,獻豣於公。

(豵是小豬,豣是大豬~)

⑥被

eg.赫赫南仲,玁狁於夷。

(「夷」為動詞,「於」引進施動者,「於」前面主語為受動者。)

⑦比

eg. 甚於婦人。

「於」作介詞時,(重復未列)

eg.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一說,在。一說,歎詞,音wu )

綜上,在錄入判斷過程中

(依據字源和典籍習慣)

一.

1.如是yu姓,在下以判斷氏族來源最好,

「於」姓起源流傳較多的說法是「 邘叔」「 萬忸於」「淳于」演化而來。錄入則以「於」為規範。

「於」姓較多的是「於則」。

2.作歎詞時,「於」以「於嗟」表悲傷。而「於」,表示感歎。

3.同「烏」時,以「於」為規範。

(2. 3.概括為讀作wu 時,以「於」為規範,「於菟」為楚人對虎的稱呼。)

4.在表示動詞意「去,往」「取」「為,是」「到,及」「如,好像」時,以「於」為規範。

在助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無實義時,以「於」為規範。

5.在表示介詞「與」時,以「於」為規範。

在動詞「居住」時,以「於」為規範。

二.在表示介詞「在」(類)時,

「於」常用如下

1.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to for, etc. 」(「於」介詞② ③ )

2.表示動作、行為的所從,「from 」(於介詞④)

3.把動作、行為加給對方,「to 」(「於」介詞⑤)

4.引進動作、行為的施動者,「by」(「於」介詞⑥)

在以上義項中,「於」較「於」合適。

「於」與「於」使用混亂多見於

1.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地點,「at in on ,etc. 」

2.引進比較對象 「than」

(我是傾向於前者用「於」後者用「於」,或者全部都用「於」的~)

三.

在連詞取「於是」(於是)中,

以在下來看,至少《詩經》中以「於時」「於是」為主流。

四.

表示「如何,奈何,怎麼辦」的動詞短語【於何】例「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用的是「於」。一說「於」同「吁」。這樣理解為「於嗟」的悲歎也是作「於」~

以上內容沒有查閱百度百科,可能有觀點不同。

對於是否有「仿古」的意味,在下未曾了解,實在沒有看法~


作姓啥的就不說了,只說作介詞(古人不一定有這概念)時的用法,大約就是隨意,想到哪個用哪個,用了哪個算哪個。據說左傳、詩經之類元典各有習慣,但是我記得貌似同一本書裡面前後頁兩字並見的例子也是有的,恕我不去具體複核了。於乎、於戲之類,都不算錯,但是能否混用成於乎、於戲,我不記得了。這東西無所謂對錯,沒有前人例子誰說就一定用了算錯?只是遵從古人習慣罷了,古人怎麼用的搭配,咱就怎麼搭配。譬如沼澤跋涉,前人留腳印,踩著走總不會錯。

另一個,古人自己本就不統一,同一篇文章,上段用於,下段用於的情況,也不少見。到底是作者的歧異還是抄者(也是古人)的責任呢,這事兒還真說不清。總之古書是啥,抄錄時還他一個啥,就得。當然這是考究一點的做法。現在有些點校古書的人,怕這麻煩,徑自統一作某,前言裡面說明:「凡異體字,統一改作通用繁體字。『只要你對自己的精細程度充分自信,不會轉換出錯的話,這樣做也是允許的。這樣做是有道理的,蓋古人毛筆寫字,任意增減,異體太多,必追求點畫絲毫無訛的話,哪怕最佞古的人也難以做到,否則我們現在也不會看到這麼多異體字了。大旨不誤就成,同一意思的字的不同寫法實在沒有太大追求的必要,徒耗精神。況且我們現在對古書是畢恭畢敬(首先肯定這種態度是好的),只是古人反而不如我們精密,幾千年流傳過程中肆意改動者實繁有徒。於是當老古人和小古人打架的時候,我們只有凌亂了。當然這有點跑題了,打住。


於,多作為介詞,是古漢語中用的很多的虛詞,「於」、「於」多數情況相通,但「於」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於亦是姓,不同於于姓。「於」字有三種讀音,即yú(於)、wū(嗚)、yū(迂);雖然中國大陸一般把「於」略寫為「於」,但是「於」字讀wū(嗚)、yū(迂)兩種讀音時,仍作「於」不能略寫為「於」,如見於先秦文獻的「於戲」、「於菟」、樊於期等。

註:「於是於的簡化字」或者「於是於的繁體字」的說法是錯誤的,《簡化字總表》沒有把「於」字簡化為「於」字,「於」在一般意向可通「於」,但不乏特殊的獨有意向,如「於」作為姓氏和作為動詞詞頭「黃鳥于飛」、「鳳凰于飛」,不通「於」。

註:介詞「於」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現,西周以後,隨著介詞「於」的出現,「於」的一些用法逐漸被「於」所代替,「於」的連詞、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只出現在先秦漢語中,漢代以後逐漸消失了。「於」有三種讀音:yú、yū、wū。讀yú時,「於」通「於」,在中國大陸《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曾被視作「於」的異體字:①作介詞:如「對於」、「關於」、「出於」、「勝於」、「於是」等。②作後綴詞:用於動詞後綴的,如「合於」、「屬於」等;用於形容詞後綴的,如「勇於負責」、「易於了解」等。凡讀wū、yū時則仍寫為「於」。讀wū,古漢語中嘆詞「於戲」,同「嗚呼」。先秦楚人稱老虎為「於菟」,讀作wūtú。樊於期的「於」(yū)不能用「於」代替。如改成「於」,音形全變了。「於」、「於」還是兩個不同的姓。用姓時兩字是不能隨便替換的。

來源——百度百科


不是百度一下就出來了嗎?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1NuHeHGY9mpeZbivLzHZCdUGRQNeg91AbVsGlQ2QQ0ifl1QNUk4iTSdTd19wjSRlP9Ihg4v7TdqFF7DhrG05a


甲骨文只有「於」而無「於」字 。

「於」是「烏」的分化字。

西周晚期及以前的金文多用「於」字,而春秋以後則多用「於」字。


看了樓上諸君的文字,茅塞頓開,得之矣。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多年了,至今無果。從諸位的回答來看,依舊很難定論。我的理解是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涉及到音韻,文字,訓詁多方面的影響,再加上歷代演變和移風易俗的過程,這個問題恐怕也是個坑。


有的,時間上,地域上,但是區別沒那麼大,我認為是異形字。

好幾年沒看過這方面的東西了,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


作介詞時「於」多與始有関、「於」多與終有関。


這個不難理解。中文系考研狗來說說。

第一,簡體字大部分和繁體字並存與古代,二者有不同的意義。一般繁體字是正字,簡體字是輔字。

第二,在新中國語言文字改革中,為了推廣文化教育,頒布了繁簡字對照表。也就是我們在字典里看到的,一個簡體字後面通常有一個括弧,裡面有一兩個相對應的繁體字。在不了解字義的情況下,很容易弄錯。

第三,舉例說明。

山谷和五穀的區別。谷指山谷。榖指糧食。

各種發。發,打開。發,獲得。髪,頭髮。

咸,咸陽。鹹,味道。


推薦閱讀:

在中國古籍中有沒有發現恐龍化石的記錄呢?
中華書局最近兩年的古籍印刷質量有所提高了嗎?
中華書局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些書印刷非常不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怎麼理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古人為什麼喜歡「托古」寫書?這樣自己不就永遠失去名垂青史的機會了嗎?

TAG:古漢語 | 漢語辭彙 | 古籍 | 語言規範 | 異形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