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之後為何再沒有【諸子百家】的文化復興時期?

雖說早期有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晉朝和唐朝都有恢復玄學與道家。但是為什麼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做到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各種思想各種流派呢?


我對這個了解不多,但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題

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數千年以後,冶金畜牧馬車航海等技術積累的量變終於產生了質變,人類在硬體上具有了跨越地理障礙的能力。舊大陸農業人口密度的上升也使得去遠方進行貿易征服等冒險活動的收益看起來格外誘人.但在軟體上,人類只懂得用城邦神靈-血緣貴族的模式控制一小片地區和少數人口,當某個強權征服了遠方的領土以後,要麼派駐一名全權總督,在駐軍或再次入侵的威脅下徵收貢品 要麼分封一批貴族,在當地扶植一個子城邦,要麼乾脆把被征服的文明連根拔起,徹底消滅.總之,除了擁有尼羅河這個天然便利通道的埃及人以外,人類尚且不知道如何把成百萬的人口和眾多的城市鄉村結合成一個文明或一個政治單位。這種局面帶來了很多機會,不斷有野心勃勃的冒險家出來挑戰舊的權威,而他們總是成功,因此,這也是一個動蕩而充滿痛苦的時代。於是智者開始思考問題之所在,試圖說服人民,讓他們相信各地的人都是同一個上帝的作品,讓他們相信應該用同樣的態度與鄰居和異邦人交往,讓他們相信統治者的權威不是純粹來自血緣與暴力。

正因如此,一神教進入現實政治領域,教士(官僚)、軍人、皇帝構成了之後兩千年的上層建築。

農業時代緩慢變革的生產方式給了你一成不變的錯覺。但事實上,程朱眼中的孔子和董仲舒眼中的孔子是截然不同的。新教的教義與耶穌的教誨大概也相去甚遠。

等到16世紀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迅速的擴大,新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諸如諸子百家的思想爆炸已經出現。只不過,我們的世界不再像2000年前那樣被分割成幾塊,而是逐漸融為一體。世界的重心向西轉移,而這四百年人類在思想領域的成就早已遠超軸心時代。當然這方面的內容我還是讓@acel rovsion同學來科普吧。

不要厚古非今啊騷年。


1、紙張代替竹簡(絲帛從來沒成為主流書寫工具)或是印刷術的發明。

對信息傳播成本的降低效果遠不及竹簡代替金文。

2、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專制帝國,要求有統一而一致的人才流通渠道,多元的文化和學說與之相悖。


實際上是有的,百家爭鳴之後還有兩次,只不過一次是漸進的不引今人注意,一次被歷史進程中斷,迅速流產。中國人的思想在諸子百家後經歷了漢代經學魏晉玄學之後,迎來了佛學的衝擊。注意不是佛教而是佛學,尤其是玄奘取經後,佛教各部派思想傳入,引發了中土對佛學的研究熱潮,中國佛學也出現了百家爭鳴,重要的是佛學開拓了中國人的思想空間,並迅速本土化,直接催化了道教,並促使唐宋間儒學發生了根本變化。這次思想革命雖然是漸進式的,但影響不亞於今天的西學東漸。第三次是明朝中後期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潮,標誌是王陽明的心學興起,各種異端思想興起,中國人再次迎來了內部蛻變,但由於滿清入關統一,這種解放思潮被中斷,只留下一些遺民懷念,直到滿清末年,思想才重新活躍起來。


先要了解諸子百家出現的原因。

諸子百家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解決社會問題。重要點在於各家思想

需要構建一個怎麼樣的社會,然後需要用什麼方式去構建。

當這個問題已經被實踐(秦漢)解決了,自然而然不用需要人再去思考這些問題。

之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如果將當前社會往已經設定好的那個社會靠攏。


社會根本性變革期間更容易出現真正的思想碰撞。

新文化運動應該算第二次文化思想的大碰撞。第一次的諸子百家爭鳴出現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第二次的新文化運動出現在半殖半封時各種制度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馬克思剛傳入中國,西方科學民主思想等)的十字路口。

在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都穩定的情況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都是統一的,這時的「爭鳴」也只是藝術上、方法上等的爭辯與不同,(比如建國後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只有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出現根本性變革[封建王朝的王朝不斷更替,但根本制度(封建)和意識形態(儒家)沒變],這時便再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時代的思想先驅就會去探索下一個時代的道路方向,所以可以得到第一句話的那個結論。


這個問題是老問題,孔鯉、徐妹的答案我認為更加接近正確答案,我給出一個我的解答,因為目前我在寫悶聲系列第二篇·為文革洗地,也在涉及到這方面,不過文革的歷史、意義、影響等太過重大,沒有紅袖添香,總是感覺力有不逮,現在只好給出幾個名詞整理一下我的思路。

文字的發明、教師的出現、造紙術、印刷術、古登堡革命、文藝復興、文化大革命、互聯網思維。

給出另一條思路:為什麼現在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那樣一人橫跨哲學、政治、科學、邏輯學、生物學、倫理學、美學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呢?


中國乃至亞洲文化都是這樣的,一分就亂,比如春秋戰國、中華民國;又或者一統就死,如各個朝代,少則十幾年,多則一兩百年就完蛋了。


因為中國的社會從封建時代進入了中央集權時代。

統治者只允許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思想


因為諸子百家的時代,大家都在走野路子,每個人的野路子都不一樣。後來只有儒家的野路子走通了,走成了正規路子,後世就沒有野路子的生存空間了。大家都在走正規路子了。

儒家是諸子百家中,唯一一個有嚴謹系統學術方法的。思想產生的時候,靠的是很多天才的野路子,但思想要延續,靠的卻是嚴謹的、能訓練普通人的學術體系。而只要有一種思想延續下來了,後世的天才也要在這個體系里發揮天賦。

諸子百家是在填補真空。而競爭與選擇之後,這個真空被儒家填補。那麼後世的創造力就體現在了儒家的不同流派上,而不再是思想真空時代憑空冒出的各種截然不同的學派。

野路子和正規路子的關係,現在的民科應該最有體會。因為科學的正規路子已經被前人走出來了,民科的野路子就格格不入了。所以他們只能懷才不遇。如果他們生在四五百年前,他們的野路子未必不吸引人,因為那時候本來大家就都在走野路子。也許他們的路本來也有打敗別的野路子成為正規路子的潛質也未可知。但遺憾的是,從來就沒有穿越這回事,野路子的時代錯過去了,後面的時代就只有一條能走通的正規路子了。


為什麼你有了初戀,以後就再不會有初戀


同樣的問題,只是給個簡化的方案。

你可以詳細的分析星際爭霸戰術發展史,魔獸戰術發展,dota戰術發展。

在初期,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神奇套路出現。隨著思想的進步,慢慢會出現一些固定的套路。以至於:之後出現的思路看起來很容易跟之前某一種想法接近,如此而已。而導致看起來不那麼繁榮的原因就是,其實大家早就很熟悉這些套路,無法達到當初那種誰也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狀態。除非一次外部條件的大變動~


黑格爾說:矛盾是發展的動力源泉。春秋戰國,大國爭霸,小國求存,兼并戰爭頻發,這些矛盾直接使得各國思想,軍事革新,諸子百家綻放,私以為中華文明得以茁壯,綿綿不絕的源頭正在於此。而以後中國未有如此殘酷的時期。

拙見,匿了


就簡單說來 西方的文藝復興帶來的是對當時政權的動搖。教會不再擁有絕對權利。說白了文化方式越多樣社會就越開放,但對當下的執政者也是不利的,秦始皇不就意識到了嘛就焚書坑儒了唄。同理現在復興不起來也是因為上頭壓著,等全民擁有完整較開明的意識形態後必然會帶來一場革命性的顛覆。我是這麼覺得噠輕噴


根據喵大的周期律來看,我覺得是因為百家爭鳴時期是第一個分裂的階段,誰都不知道該怎麼搞。所以各人有各人的主張,也做了各種方面的嘗試。

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到戰國時期,人口增長,人均資源的佔有量少到了一定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惡化到了一定程度,這時候法家及其中央集權的嘗試獲得了成功,之後的人們就照樣畫瓢了。


諸子百家真的真的這麼好嗎?

當我長大我開始質疑它。

文化與經濟不可割裂,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積澱,像文藝復興時代的繁華必將來到。我更為認可留下詩詞的唐宋。

抱歉實用主義,求摺疊。


當你的思想一旦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的時候,必將閉合。


不能為政治服務的哲學和文化是根本無法立足的,大一統的帝國會讓你百家爭鳴嗎,勢必是獨尊一家,不打壓就不錯了。


推薦閱讀:

吳王夫差在黃池之會以後九年為什麼不反攻越國?
求證《無名烈士老山插旗》真相?
為什麼目前電影市場上鮮有關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出現?

TAG:歷史 | 思想 | 諸子百家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