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真假如何?烽火台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有的書里說烽火在西漢才出現,可是秦長城上也有烽火台,那麼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真實性如何,烽火台什麼時候出現?
烽火戲諸侯,事實可能和大家想像的有很大出入。
周幽王的烽火,就算存在,也不會是漢朝那種千里傳訊的烽燧,最多只可能是比較大的狼煙台。這在當時是有條件建造的,但無法接力傳訊。而且,主要諸侯也不可能在幾天內趕到救援,包括齊魯晉衛。
可能的真相,求援的諸侯都是畿內封臣,範圍在驪山百里之內。從考古發現看,畿內周王直轄的封臣分布密度還是挺大的,構成了周王朝的主要人力和軍力資源。但從後來記載看,時間進入東周前,畿內封臣幾乎被一掃而空。
「烽火戲諸侯」的真實歷史,可能非常複雜曲折。不僅包括了犬戎入侵,也可能包括了太子宜臼叛亂,周幽王進攻申侯大敗(清華簡),畿內諸侯的觀望(?)導致伐申戰敗,周幽王死後畿內諸侯的互相攻伐(各自站隊給周平王和周攜王),甚至犬戎也不一定鐵板一塊,可能分成幾家被分別利用(東周初期宗周地區分散的戎人勢力)。導致宗周地區最終徹底因為內耗打光。
西周末年的大內戰,時間延續到了東周初期,範圍擴大到了關東。鄭國攻打東虢、鄶國(可能屬於周攜王勢力)都是內戰一部分,宋武公戰長狄也可能是。
這階段,鄭國、秦國、晉國、衛國的角色非常微妙。誰是忠臣,誰是叛臣,往往一夜之間就會顛倒過來。例如,鄭伯友作為周幽王親叔叔,是有繼承大位可能的,身份和周攜王相比並沒有太多差別,而且他兒子最後居然娶了申侯的女兒。還有衛武公,據說就是共伯和之子,被記載領導了勤王(勤哪個王?)。秦國,最後佔了宗周之地(據說是周平王白給的)。而晉國,直接搞死了周攜王。
周攜王能堅持20多年,除了虢國外,還有誰在支持他?是畿內諸侯?還是某幾個大國?這故事隱藏的內容實在太多了。
而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麼多畿內諸侯和封臣(例如榮國、芮國、毛國、畢國、詹國、鞏國、密國等,部分隨平王東遷),周王朝的核心人力資源,加起來差不多相當於好幾個大諸侯的勢力,都是被誰搞跨的?
犬戎,真不見得有這麼大的能耐。趁周幽王南下攻打申國(我懷疑造反的不是西申,而是南申,這樣周幽王才會被犬戎打了後背),搞搞偷襲和破壞是可能的。但能徹底消滅這麼多封臣,基本不可能。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據《竹書紀年·周幽王》載,這是一場包含了後宮爭寵、父子決裂、引敵內鬥、諸侯混戰、王室分裂的精彩大戲!一點也不像烽火戲諸侯那樣無聊,請諸位靜聽,待我一一道來:
三年,王嬖褒姒。
話說周幽王四處尋找真正的愛人,後宮中一個叫褒姒的美人進入他的眼帘。兩人愛情之花開始綻放,一發不可收拾。作為政治婚姻的申王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冷落。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俗話說母以子貴,兒子當然也因母親尊貴而尊貴。周幽王與褒姒的愛情之花結果,伯服出生了,申王后的地位難保,宜臼的世子之位也岌岌可危。宜臼心裡慌亂不安,手足無措的他跑到了外公申侯家避難。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宜臼叛逆父王,主動放棄世子之位,周幽王順理成章地改立伯服為太子。申王后的位子再也保不住了,褒姒成了新的王后。周幽王沒想到事情進展的那麼順利,他大宴群臣,與褒姒對飲三杯,開懷大笑。
對褒姒來說,傳說中烽火戲諸侯帶來的快樂遠不及兒子成太子、自己成王后帶來的快樂吧?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申侯尷尬了,女兒的王后之位沒了,外孫的世子之位也沒了,曾經聲名赫赫的國丈現在狗屁不是,成了諸侯們的笑柄。申侯怒了,他決定反叛,主動勾結大周的敵人——西戎及鄫人,為外孫奪回應有的地位!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得知申侯舉兵反叛後,周幽王大吃一驚,他召集天下諸侯結盟,斥責申侯之罪(咦,你周幽王是天下宗主,下令討伐就是了,與諸侯結盟有這個必要嗎?難道天下諸侯對你廢立王后與太子不滿嗎?)。準備數月後,周幽王下令討逆,王師浩浩蕩蕩地開始討伐申國。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於攜。
叛軍與王師激烈交戰,或許是日暈幫助了申侯,申侯最終擊敗王師(按理說呢,王師兵力雄厚,怎麼會敗呢?此事必有蹊蹺!)。申侯、戎人和鄫人聯軍取得勝利後,攻入京師,誅殺了周幽王、鄭桓公(春秋小霸鄭莊公的爺爺)和新太子伯服。犬戎大掠一番後,帶著美人褒姒回去了,看來美女在哪裡都受待見哦!
周幽王、新太子伯服都已經被殺,接下來誰當王呢?各懷鬼胎的諸侯們產生了分歧,申國、魯國、許國、鄭國擁立老太子宜臼於申,是為周平王。虢國則擁立王子余臣於攜,是為周攜王。
得位不正的周平王心裡不安,決定東遷洛邑,以圖樹立新的權威。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諸侯們有樣學樣,再也無視周王天下宗主的地位,想幹嘛就幹嘛,中國的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二王對立的局面維持二十一年後,晉文侯發兵擊滅周攜王,這種分裂的局面方才結束,王室復歸統一。王室分裂了二十一年,那麼二十一年間,諸侯們都會做些什麼呢?嗯,這一定也很精彩吧!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其實與「李世民主謀晉陽起兵」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誰最終受益,誰就會編造那些神奇的故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為政到底怎麼樣,為人又如何呢?周武王、漢高祖、唐太宗都笑而不語。
這個問題在錢穆. 國史大綱中也有所考證,分析的結論就是:
- 有何可笑:諸侯來而不得見寇,罷兵就是了。
- 不需要舉烽:驪山之役,由幽王發兵討申,為什麼舉烽護城。
- 那為什麼有烽火戲諸侯的說法:錢穆進一步分析從魯國在平王死後而不肯奔喪等細節推斷是平王害死幽王而羅織給幽王的罪名。
原文如下:
魯乃周室東方封建最親、最主要之國家,故申、許、鄭三國乃假託其名義。
【觀於平王東遷後,魯國採取不理態度,知以前決不主張立平王也。】晉文侯凱覦黃河西岸之土地,乃起兵殺攜王,自為兼并。平王德其殺讎,而無力索還故土,立於申乃暫局,於是東遷洛邑。【史記不知其間曲析,謂平王避犬戎東遷。犬戎助平王殺父,乃友非敵,不必避也。又按:史公言幽王寵褒姒,褒似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乃犬戎至,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鄭武公則藉此並虢自大,故日:「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秦人亦乘侵佔岐西地,與晉連壤通好。此乃西周東遷時西方一部分諸侯情勢之大概。
根據竹書紀年、史記,現代考古發掘成果和金文釋讀,西周滅亡的可能性是這樣的(以下根據李峰先生著作《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緣和政治危機》一書回答):
1.在周宣王前,西周的主要邊患是西北方基地為固原(古太原)的犬戎部族,宣王通過構建周、秦、大駱氏族的同盟拱衛西北邊境,但是在宣王末世,大駱氏族在犬戎的入侵中被擊潰,宣王又「喪師於太原」,王畿失去了西北的屏障之後,周王室的軍事實力也大幅度下降,豐鎬暴露在了渭水上游的犬戎面前;
2.宣王時期重要的朝臣為「皇父」,在宣王在位年間最受倚重,是宣王中興的參與者;
3.在幽王即為後,西周內部爆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鬥爭的結果是皇父遷往王畿外,位於伊洛流域的封土,遠離政治中心豐鎬,還有一些皇父的支持者也隨同了這次「流放」;
4.幽王在驅逐皇父之後不久,在幽王八年廢除由申侯之女生下的宜臼的太子位,立褒姒之女伯服為太子,太子出奔到西申(和後來南陽盆地的申國不是一地);
5.幽王率軍討伐西申,先擊敗西申軍隊,西申侯聯絡繒國和犬戎組成聯軍,開始反推;
6.王師敗績,申戎聯軍一路追擊,貢獻豐鎬並大肆劫掠,幽王和太子伯服、鄭桓公等貴族被追擊到驪山殺死;
7.犬戎在貢獻王畿之後,幾乎毀滅了豐鎬,在目前的豐鎬遺址上西周到戰國時期出現了長期的斷層;
8.太子宜臼在西申即為,是為周平王,另一位王子在東虢(現三門峽)即位為周攜王,周王室分裂;
9.關中受損過於嚴重,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和動亂,在貴族、秦公的支持下,周平王動遷至洛邑。
簡單地說,西周的毀滅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在周昭王南國喪師之後,周王室的軍事力量大幅度下降,已經無法對西北的戎人進行有效的防禦(在宣王時,犬戎也曾攻擊過距離豐鎬很近的漆地),這讓僻處西北的西周王室危如累卵,雖然西周王室多次試圖扭轉這樣的不利局面,但是戰略被動已經無法改變了。
偶然性是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之後,幽王沒有給國家以休養生息的時間,沒有鞏固自己的統治力量,在更換太子時產生了戰略誤判,對犬戎介入的準備不足,導致剛剛經歷過宣王中興的西周猝然滅亡。
烽火戲諸侯應該不符合事實。1,烽火傳遞消息是從漢朝才有的。符合事實的是,周幽王廢申侯的外孫,立褒姒之子,讓申侯很沒有面子,而且也動搖申侯的政治籌碼,才引赤狄進攻鎬京,拉開了以下犯上的序幕。而且周王室慘敗,諸侯們之間再也沒有一個強大的周王室的約束,動亂年代開始了。
能夠玩烽火戲諸侯這種事情的,怕不是只有日本了→_→西周的諸侯來一趟可不容易。
假的,因為分封的諸侯在中國各地,如果烽火起立刻趕來周都城護駕,快的要3天,慢的要1-2年,取個平均值,大多數諸侯來齊發現被耍要至少6個月,難道為了這一笑周幽王和褒姒在城樓上等了六個月嗎
瀉藥,只可惜沒研究過。
烽火戲諸侯是假的實際上是申侯因為自己孫子太子被廢決定弒王就勾結犬戎洗劫了鎬京烽火台要在這之後出現。
瀉藥,沒研究過。回答不了
推薦閱讀: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是什麼時候?
※為什麼有中國人崇拜成吉思汗?
※春秋戰國之後為何再沒有【諸子百家】的文化復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