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雷姆·庫哈斯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寫完essay就來寫這個。順便把前兩個也補起---------------------------------------------------------------------------------抱歉拖了這麼久,不僅寫完了essay還做完了一個project。。。
首先放結果:the
generic city, bigness, free section.
1.
generic city:說實話這點我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這是他研究了整個曼哈頓以後寫出delirious
new York的核心部分。接下來說一下我的理解:首先他認為推動紐約建築發展的東西是經濟(忽然發現初中政治裡面資本論講的好像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He discovered in New York, is that it is precisely in New York
--- the modern city par excellence, built simp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economy, subjected to the forced of unbridled capitalism.))然後他發現為了發展城市,那個時候的普遍行為之一就是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identity,並且由這個identity來吸引外界的資本投入。接下來重點來了,但是,他認為「Identity
is like a mousetrap in which more and more mice have to share the original
bait,…, The stronger identity, the more it imprisons, the more it resists
expansion, interpretation, renewal, contradiction.」 Also, 「The insistence on
the centre as the core of value and meaning, font of all significance, is
doubly destructive. 」(我之所以弄不明白是因為我無法理解後面一個例子:(Paris
can only become more Parisian --- it is already on its way to becoming hyper-Paris,
a polished caricature. There are exceptions: London --- its only identity a lack of clear identity --- is perpetually
becoming even less London, more open, less static)如果有大神希望不吝賜教,小的跪舔感謝)所以為了維持城市的發展,RK認為generic
city才是正確的發展模型。總的來說個人認為這第一點有那麼一絲存在即合理的味道,RK根據那個時候的建築現象來說:吶,既然這種現象不僅在紐約還在其他多個地方發生,就一定有其發生的合理性(順應時代性),因此,我們就要按照這個做(個人覺得這就是一個邏輯錯誤)。(ref:"People can inhabit anything. And they can be miserable in
anything and ecstatic in anything. More and more I think that architectur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Of course, that"s both liberating and alarming. But the
generic city, the general urban condition, is happening everywhere, and just
the fact that it occurs in such enormous quantities must mean that it"s
habitable. … We say we want to create beauty, identity, quality,
singularity. And yet, maybe in truth these cities that we have are desired.
Maybe their very characterlessness provides the best context for living."
2.
bigness:這個就簡單多了,就是大!這個東西據我看書得出的結論是:一切都歸結於庫哈斯的畢業設計(所以同學們請仔細考慮自己的畢業設計,保重):
superposed on and live in harmonious dialectic with, the existing city.然後再引用一句庫哈斯自己對bigness的理解:through clumsiness, slowness,
inflexibility, difficulty… only bigness instigates the
regime of complexity that mobilizes the full intelligenc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ated fields.很多時候我們提到OMA提到RK都是將這一點,在我看來,這一點就是在現代megacity存在的意義上,要有與之相對應的空間被創造出來以滿足其需求,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尺度上,這就是我對bigness的理解。代表作 sea terminal
seattle library
以及CCTV headquarters
3.
free section。這點我覺得是最稱得上是其特點(建築上)的了,沒辦法,誰叫人家是記者呢。有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和le
corbusier的free
plan很相似,剛開始我也是這麼覺得的。。。這個要從他對於紐約的建築說起,自從mies之後的各種摩天大樓使得庫哈斯對他們產生了好奇,然後他發現了一個很驚人的東西,那就是外面和裡面並不需要一一對應,然後就是這點『there
need not be an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form and use』。這是理論基礎。然後發又發現了『in the skyscraper,
what matters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vertical communication
shaft. Overall structure on one hand, and position of stairwell and elevator
shaft on the other, define the available space.』這點就是他的核心思想,其實和LC的domino system很想,就是在section上面確定關鍵的元素,然後剩下的部分就可以任性了。。。我們在看一下sea
terminal(上圖):自上而下分別是一個triangle一個main body一個atrium和與地面接軌的traffic
system。換句話說,裡面的空間分布和外面那個禿頭的外表皮並沒有絕對直接的聯繫。如果覺得這個不清楚的話可以去看他做的bibliotheque
de france 1989。
以上
20151211_頭一次覺得認真答題會有人持續關注呢,謝謝各位厚愛!這個問題會持續寫下去!
(非商業用途,僅學術討論,禁止轉載,圖片如有侵權請刪除)20151213_查拉如斯特拉如是說 庫哈斯早年隨家庭滿世界飄,漂泊不定。在學習建築師以前是一個記者。庫哈斯說:「我二十四歲才開始學習建築,當時買的書都是大師作品,他們對於秩序太過著迷,而我一直喜歡令人驚訝或啟發靈感的東西。」 「這些經歷(記者經歷)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最近看了不少庫哈斯的東西,真心覺得,探尋庫哈斯最根本的是探索他的視角,這也源自於他早年的記者的視角。確實,庫哈斯的視角更接近記者,而不是學院派建築師。
人們必須在心中懷著混亂,為了能夠創造一個舞動的新星。——《查拉如斯特拉如是說》尼采
庫哈斯設計的幾個特徵:
1 著眼點「擁塞文化」。 庫哈斯有一雙鷹眼,敏銳異常,哦不,他就是一隻鷹,最想要捕捉的就是」擁塞文化「 」擁塞文化「一詞來源於龔書章先生對庫哈斯的總結。庫哈斯對於擁塞文化非常感興趣,他很喜歡擁塞文化所誕生出的多樣性,這也是他為什麼喜歡大東西的原因之一。城納百萬人,有人城乃大!庫哈斯相信每一座建築中包含著這座城市的多樣性! 在OMA的實踐中,庫哈斯確實擅長設計滿足較多人使用的建築,更高效化更符號化。除了本身建築的使用特徵,庫哈斯很看重建築隨著時間推移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反思。在CCTV大樓建成後庫哈斯很滿意大家的「褒獎」。12月11日 補充一組圖片,選自庫哈斯事務所的視頻視頻中CCTV大樓看起來像是一種宣言,CCTV像是《2001太空漫遊》里那塊神秘石板,在腳下尺度相差甚遠的建築的對比下,在如此浩大擁塞混沌的北京城中,像是一個探索者……(PS:北京城有多大,相當於2.5個上海,雖然官方統計2000萬人,但每天至少有5000萬人在此活動……)
12月10日優酷首頁新聞。隨著時間推移,也許CCTV大樓也越來越顯現似乎沒有『大褲衩』那麼簡單了……2 「 每一個建築都是一個城市!」
由」擁塞「誕生出的多樣性。庫哈斯認為每個建築都是某種規模的城市,而城市是某種規模的建築。庫哈斯渴望多樣性的呈現。 滿足足夠擁塞的就是足夠的大,當建築大到一定程度,向一個城市,原有建築的評判標準可能就不適用了,庫哈斯認為建築足夠大後,面與面呈現出的片段效果要比單一某個面的比例尺度效果重要。還是CCTV:炸開後………………
3 人是有欲求的。 庫哈斯設計建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的考慮點是人們的欲求,而非清教徒式無欲無求的空間。他尊重每個人的欲求,認為人就是不完美的,也認為建築也可以是不完美的。4 科技之力。 不同於很多建築師的 觀念,庫哈斯認為,科技是一種很好的空間問題解決手段。例如《波爾多住宅》,庫哈斯設計的液壓電梯和書房合二為一,成為一種新型的功能使用空間,滿足對自然和書籍充滿熱忱的業主。(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設計的時候覺得庫神腦洞開的也太大了,佩服啊)如圖(波爾多住宅)1998年《時代》雜誌最佳設計,1999年被法國公眾安全雜誌(LeMoniteurdestravauxpublicsetdubatiment)授予銀角尺建築獎(Prixdel"équerred"Argent)。(節選自百度百科)。
5 FREE SECTION.在庫哈斯從業的30多年的時間裡,有樣東西的影子一直存在在庫哈斯的理念之中——柏林牆牆的兩側居然可以完全不一樣,不同的政體,不同的觀念,生活天差地別,卻只需要一牆之隔。最開始庫哈斯對柏林牆非常感興趣,儘管在當時這個話題很敏感,但是庫哈斯被柏林牆背後的成因以及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深深的吸引。兩道柏林牆完全間隔了兩種形態觀念,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而牆兩面人的生活卻又天差地別,但如此差別之間,卻又毫無過渡,除了兩座牆。 在畢業設計之中,庫哈斯也塑造了這一一個建築,由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區分人群。在後來庫哈斯的工作的設計中,庫哈斯完全容許不同的功能之間沒有過渡的存在在一起,構成FREE SECTION
《志願為建築之囚徒》
庫哈斯的視角更接近記者,而不是學院派建築師。他對建築與政治,經濟,文化發生的化學反應很感興趣。基於柏林牆,庫哈斯設計了他的畢業設計,而此後他所有的設計都有他畢業設計的影子,之後所有力量和技巧的延伸拓展以及背叛都基於這一設計。.
SEA TERMIANL沒有建成,但整體風格非常的庫哈斯(或者說柏林牆)!建築由下向上是幾個功能的堆疊,毫無過渡,建築的開窗只於建築功能有關,而庫哈斯本人並不在意整體的建築外立面統一效果。可以看到此項目中庫哈斯的設計動機非常純粹乾淨。由下向上是,海底通道,港口,公路,旅館,公園,就是這樣的排列在一個建築中,外立面也是功能的對應。
他的「思想」太多了,他的論文又多又長…會全都認真讀完的人應該不會有時間回答這種問題吧_(:3」∠?)_
隨便提我覺得最好玩的兩個…Delirious New York里把城市看成是一個製造「人造體驗」的工廠。各種不同的program被高密度的城市壓縮在一起產生看上去不合理但是其實又很自然的碰撞(帶著拳擊手套,光著上身的人在吃oysters那張圖)。建築史學這裡的時候是把manhattan grid和OMA的Story board for blabla(這裡原來是什麼詞我不記得了就用blabla代替了……一堆紐約摩天樓的畫的那個)還有Self Immolation一起講的。其實一起看的話確實很有意思,被當成了人對待的,性格各異的摩天樓vs製造了人們的各種「人造體驗」的城市。
另一個感覺很好玩的是Junk space。不過這個實在太出名了也沒必要多說什麼…他的那些 big idea都來自他對空間利用的設計,而這來自他對功能的了解,是種瘋癲式的,對功能的極致了解。
推薦閱讀:
※建築是否應該具有敘事性或者具象化?
※這樣的建築方案分析表現圖是怎麼製作的?
※為什麼西雅圖要冒著技術風險投入 37 億美元修建全球第一條浮在水面上的輕軌線?
※別墅裝修應該選擇家用中央空調還是分體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