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Uber 叫車不用事先設定目的地?
跟 Uber 不同,國內的大部分叫車服務在叫車的時候設定目的地。這樣的區別可以影響什麼?如何分析 Uber 的用戶體驗設計?
在使用車輛出行方面,乘客和司機的需求分別如下:
乘客的第一需求是當我想叫車的時候要有車;第二需求是車來的要快。其他的需求都是次要的。
司機的第一需求是當我想接單的時候要有單;第二需求去往乘客上車地點的距離要短。其他的需求都是次要的。
所以如果有個平台可以通過技術的手段,能連接乘客和司機,是不是可以完美匹配乘客和司機的前兩個最大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想想,就能理解,為什麼乘客無需事先輸入下車地點了。這個回答不對,因為在美國Uber 多次降價,已經把原來12美元的車費降到3元。如果顯示目的地,很多司機就不去了。 Uber的目的是測試看如果打車夠便宜,有沒有可能讓一般的用戶改變購買車的決定,改為打車。現在這個實驗的結果不開始太好。很多司機都在抱怨,甚至威脅要罷工。
貼一個英文網站,便於解釋這個現象。
下面這個鏈接很好玩
http://uberpeople.net/threads/september-means-giving-1-40-rides-possible.1349/
這是Uber的司機們在商量如何罷工。
回過頭來說,這才是軟體不顯示目的原因。而不是別的。
Uber的融資對國內的打車軟體絕對是有刺激的。 國外的Uber也反過來被國內的促銷手段刺激到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開始Uber還是很淡定的賺錢。 但是從2014年5月開始,Uber美國公司開始大規模的促銷,換句話說,開始燒錢。這都是和中國的打車公司學習的。美國的Uber公司燒錢方式比較隱晦,他是告訴新的司機 ,如果你加入我們以後,你跑完10個訂單。你就可以得到250美元的獎金。 很多司機想的就為這250美元,我也先去了再說。然後加入以後。噩夢開始,很多3公里的車費只有2美元。很多司機本來在餐館打工一天可以賺100美元,現在全職當Uber司機,基本上只能賺20美元一天。但是沖著Uber的250美元的獎勵。還是很多中國人去了。基本上去的人都是拿了250美元的獎金,就再也去幹了。謝邀。
我想是為了減少司機在知曉目的地之後的挑單現象,最大限度的保證就近車輛及時調配。
國產的許多打車軟體,司機挑單現象比較嚴重,相信大家有所體會。國外不說,國內我認為不輸入目的地,完全錯誤。昨天用uber,接單倒快,但司機打電話過來,第一句就問,去哪兒,說了目的地,他就推辭說不去,連著兩個司機都是這樣,相當於被拒載的感覺。不但拒載,時間也耽誤了,司機時間也耽誤了。
而滴滴的方式,司機知道目的地,想去就搶,不想去就不搶,搶單的基本是順路,很樂意。如果實在沒人搶,還可以加小費,小費足夠,也絕對有人去。
實質在於,用戶輸入目的地,是更多且必要的信息溝通,打車軟體價值其實就在於此。現在用戶叫車的時候可以輸入目的地了。官方博客鏈接:Putting Your Ride on Cruise Control
這裡有個核心問題是,對於Uber這樣的平台而言,乘客體驗和司機體驗之間的博弈關係。
直接顯示目的地、可選擇是否接單、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類體驗都是屬於會直接優化司機體驗而間接傷害乘客體驗的。
對於整個平台而言,他解決的問題是合理配對乘客與司機,讓乘客花錢能得到服務,讓司機能賺到錢。這是傳統方式(線下、中心化)所遇到卻難以低成本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個平台目標而言,司機挑單這樣的需求明顯會損害整個平台的生態環境,所以進行遏制。
至於說司機受傷了不願意來了,開玩笑,乘客如果形成了這個習慣,市場會讓價格匹配到當前的供求關係的,然後司機們又會開開心心地來賺錢了。我聽到幾乎所有的計程車司機,都希望路線與自己的期望相符,才肯接這個單。
推薦閱讀:
※對於設計調研,設計師們在設計過程中是否依舊買賬?還是多憑藉自己的見解?
※想要做一款圖片社交產品,應該如何做用戶畫像?我是指具體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