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必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 2012 年十大語文錯誤里曾公布熱播電視劇《甄嬛傳》的嬛應讀「喧」音,但本人發現身邊的大多數人仍讀「環」音;本人覺得中文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應該根據使用狀況而有所發展和修改,而不是一味要求使用者去遵從「標準音」糾結標準音似乎是一種本末倒置,類似的如「壓軸」大多數人讀做 yāzhóu 為何標準音就不能改為 yāzhóu,修正字典比糾正大眾錯讀不是更為容易么?


看來知乎上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還是有的啊。那麼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前段時間剛好上到朱光潛的《咬文嚼字》,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結果呈現如下。

然後順便放個自己的LOGO……

結束,撒花~


從意義上講,有必要。

學精於勤荒於嬉。

理不辨不明。

另,因為犯錯的人多了,所以重新修改了錯誤的認定標準,所以所有原本犯錯的人都不犯錯了,這合理么?


我很困擾的一點是,為什麼中文字典沒有口語讀音與書面語讀音之分?就像英語有自己的俚語。這樣就解決很多問題了。有時候一個字大家都這麼讀,你去咬文嚼字一下會很討厭。但是放在書面語上就按規範的來。這樣不就解決很多問題了嘛


事實上字典已經針對公眾的使用情況做出過修正了。比如畫地為牢又作劃地為牢,筆畫又作筆劃,空穴來風的含義也做出了新解。

私以為,咬文嚼字是有必要的。就像甄嬛的嬛字,公眾會把它讀錯也是因為編劇的不負責任,《咬文嚼字》所做的也是把他的不負責任糾正過來而已。最新的語文十大錯誤中包括的服法和伏法,大多數人也是混用的,這種情況下我們該糾正的就不是字典了。


推薦閱讀:

原始漢藏語有沒有語法上的敬語,為什麼藏語會有而漢語沒有?
「待著」和「呆著」哪個才是正確用法?
從托忒文文獻中提取官話對音語音材料是否可行?
「什麼」是怎樣取代了「甚麼」的?

TAG:漢語 | 語文 | 咬文嚼字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