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的呢?
我一直認為性格絕大多數都是後天養成的,先天應該只有一些類似智商高低的影響,而且智商高低也很大受後天教育是否得當的影響吧。
但是自己生了孩子後,我發現我兒子天生就是主見強烈的人。也就是說,不是智商啊,是情商這方面的東西啊!我完全沒有想到啊!比如說,4、5個月的時候,他不喜歡吃鈣鋅口服液,我們混在水裡,他也能嘗出來,堅決地推開。後來我們用喂葯器灌,他寧可不哭鬧,也不張嘴。(這是他作為一個小男子漢學習忍辱負重的第一課。)他想要的玩具,如果你不給他,他可以不哭鬧,但是他會拒絕配合你接下來的一切操作,喂飯不吃,把尿不拉。不管你怎麼引導他去玩另外一個玩具,他都不會被引誘走,而是堅持於最初的那個,即使其實他也有點心動覺得後者更好玩,但是他還是要先得到第一個。所有人,包括我,喂他吃新鮮的,沒吃過的東西,直接給到嘴巴里是不吃的,會吐出來,必須是先給到他手上,他自己拿著看清楚了,自己塞嘴巴里吃。喜歡他會對你笑,不喜歡他會遞迴給你。
難道這種東西都有天生的嗎?難道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固執基因」嗎!
我認為性格完全是先天決定的。
這裡對性格的定義是:個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其思想、情緒、價值觀、信念、感知、行為與態度的反應。
看到我說性格完全是天生的,最常見的疑問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不同時期,性格不一樣呢?
因為後期發展出來的那個「性格」,是天生性格受到一連串外界影響的反應表現。天生性格是一個內核,各個時期受到不同的影響表現出來的「性格」,只是天生性格的外現。
假如說人的性格有一部分完全是受後天影響形成的,那就等於說如果有一群天生性格各不相同的人,他們同樣程度上受到這個「後天影響」,那麼他們後天形成的那部分性格是一模一樣的。或者說無論先天性格如何,人受後天環境影響越相似,後天形成的性格也越相似。
想想生活中的情況,就很容易知道並不是這樣的。家庭環境相似、生活在同一個地區、上同樣的學校、有同樣的老師的學生,他們表現出來的性格是各種各樣的。即使是出生在同一個家庭的雙胞胎,也有兩人之間表現出明顯不同的性格的情況。相同的「後天影響」作用在先天性格不同的人身上,其結果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果有兩個人受到同樣的「後天影響」,表現出來的性格相似,那也只是因為他們天生性格上相似,所以面對同樣的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是相似的。
每個人的天生性格就像一個演算法,演算法不同的人,你輸入同樣的數字進去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表現出來的「性格」看起來不同,是因為各個時期輸入的數字不同,但是他們的演算法從來沒有變過。後天展現出來的性格是由先天性格演繹而來的。謝謝邀請,不過這個問題很難講。本身這個問題在心理學上就是很有爭議的,比如行為學者認為都是後天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等認為潛意識、性本能等是先天形成的。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一半一半,但如果非要說佔百分之多少,這很難確定。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它是由先天和後天共同決定的就好,去很精確的糾結多大程度應該沒有多少意義吧。
經典的精神分析學說認為性格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第一是關於一個人的性格發展問題,即根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一個人的性格可能停止於某一個重要的時期(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等),通常這樣的停滯在精神分析學術界叫做性格「固著」(fixation)。
比如:在1歲半會走路前,通常是一個孩子心理上發展「安全感」的口欲期(弗洛伊德認為是這個時期的孩子主要通過口唇的活動獲得「快樂」,因此叫口欲期),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遇到的教養環境出現重大問題(創傷性環境),則孩子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出現性格發展的停滯,即使在生理上成人後,也會表現出這個時期的安全感問題。比如表現在人際上的不信任和無法與他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係,持續的心理上對親密關係的「飢餓感」或非常needy,導致婚姻中的另一半感覺窒息,可能因此出現婚姻關係的問題。
又如:一個在1歲半至四歲的小孩(弗洛伊德認為是這個時期的孩子主要通過控制肛門的排便活動獲得「快樂」,因此叫做「肛欲期」),如果父母無法訓練孩子有規則的排便,在農村的孩子通常給穿「開襠褲」,隨便解決,那麼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沒有「規則」的意識,容易出現自我權力感過大、缺乏自我界限,若做官極容易當上貪官。
再如:孩子在4歲到6歲的時候,通常是弗洛伊德認為孩子須與異性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母親對兒子非常溺愛,忽視與父親的夫妻關係構建,在無意識中把兒子當作丈夫培養,那麼兒子的無意識中就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在心理上「戰勝」了父親,可以「獨佔」母親,無法學會與父親一起分享對母親的愛,則兒子長大後,極有可能在自己的夫妻關係中出現過度的控制和妒忌感,無法尊重妻子、給妻子足夠的自我空間;同時他也在無意識中存在對父親的內疚感(戰勝了自己的父親)也會伴隨終身,與之後的人生經歷交互作用,對其人生帶來影響。精神分析分析發展到以安娜·弗洛伊德為創始人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學派後,精神分析學家對「性格」多了第二個層面的理解,即人是如何通過心理上的防禦(defense)去應對內心衝突(焦慮)的?
每個人的心理中都有內心衝突,精神分析認為這些內心衝突會造成「焦慮」,比如:當一位已婚人士遇到另一位心動的異性的時候,內心衝突就會出來:心中的「本我」要求(「你喜歡Ta就和Ta在一起吧!」)與「超我」的要求(「你是已婚人士,你有道德和良心,你要對你的配偶忠誠!」),而這個時候,人的自我(ego)就不得不應對來自本我、超我的不同要求,也許會通過內心中的三方「談判」獲得一種「妥協」(精神分析學界叫做「神經症性妥協」)。
如果談判中的超我很弱小,則自我會順應本我的要求,因此就有了「婚外情」的行動(想想某些演員、球星的婚外故事)。如果這個談判中超我具有極大的優勢(想想電影《卧虎藏龍》中的李慕白),則自我會與超我結盟,進而壓抑本我的願望,將本我的需求深深壓抑進入潛意識中,而這種「壓抑」就是自我重要的功能。這個時候,心理衝突所產生的焦慮感一般是會感覺到的,但是人不一定意識到衝突的原因,因此也可能會把這個焦慮感與其它的事情錯誤聯繫上,比如與一些恐懼的物體相聯繫,弗洛伊德曾經報告過的小漢斯的案例就是這樣(小漢斯把自己無意識中對父親懲罰的恐懼感與馬這種動物相聯繫,因此出現「恐馬症」。)
當然,自我不僅僅會使用「壓抑」的機制對待自己無意識願望,有些人會使用更具有可塑性和靈活性的一些方法處理自己的內省衝突,有一些方式是很成熟的,在精神分析領域叫做「成熟的防禦機制」,比如:幽默、利他、升華。歌德通過寫《浮士德》將內心的衝突作為動力鑄就傳世之作,即是升華的典型;一個沒有孩子女士去關注兒童,成為優秀的兒童心理治療師也是升華。
除了成熟的防禦機制外,大多數防禦機制屬於「神經症性防禦機制」,用於處理內心衝突。常見的有這些:壓抑、退行、隔離情感、合理化、理智化、抵消、反向形成、否認、道德化、認同等。
在心智發育較低的人中(如:邊緣性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等),通常使用的是原始的防禦機制,包括:否認、嚴重退行、自我膨脹性控制、極度的理想化和貶低、投射、投射認同、自我分裂、軀體化、嚴重解離、見諸行動(衝動行為)等。
防禦機制如同我們穿的衣服,在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生活中,由於童年早期經歷的影響,人們往往會慣常使用一些防禦機制,逐漸成為一種習慣、進而成為性格的一部分(如同我們習慣穿某一些風格的衣服)。比如:一個從小在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經常使用情感隔離的防禦機制,往往不會合理地表達情感,成人後,他在衝突中使用理智化、隔離的方式應對關係壓力,久而久之變成一個不會表達情感的性格,而生理心理學、病理心理學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情緒不善表達的人有可能逐漸「軀體化」帶來身體的各種問題,最後帶來我們在心理學上叫「身心疾病」的各類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二型糖尿病、偏頭痛、消化性潰瘍、腸激惹綜合症、性功能問題、女性婦科問題等等。
蘋果公司的前任領袖喬布斯以苛求完美的性格領導蘋果公司生產出革命性的iphone,擠垮了Nokia,成為世界智能手機的龍頭老大。「果粉」們都知道:iphone是如此的完美,以至於超越了我們通常在使用手機中的預期。為什麼喬布斯如此苛求完美?心理分析學家會深入到喬布斯的早期童年經歷中去獲取線索:原來喬布斯是被收養的!在他的無意識深處,他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能讓親生父母不會拋棄他!儘管他們的養父母非常愛他,但是他的內心中充滿了一種抑鬱感:因為我不完美,所以被拋棄!這種無意識的抑鬱感,成為一種要求自己完美、自己的產品完美的巨大內心動力,幫助喬布斯應對這種早期經歷中的遺憾。但是,也帶來了喬布斯患胰腺癌後的人們很難理解的行為:主動放棄治療,讓自己很快死去!如果你想進一步理解喬布斯這類人的內在抑鬱性格,建議你看看電影《海上鋼琴師》。
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格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與環境磨合、防禦內心焦慮的習慣性產物!因此,心理學上有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
性格是受個人氣質所影響的。氣質很大層面上是先天所決定的,而性格是在氣質類型的影響下,在於後天環境不斷接觸、磨合的過程中產生的,它是指個體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性格和氣質構成的。
那麼就是說,假如你的性格是一道菜,後天的實踐可以看做是烹調時所使用的調味料、手法、工藝;先天因素則是食材,魚肉、鴨肉還是果蔬。食材既會影響口感還能影響你烹飪的全過程,而高超的料理技巧可以讓你的食材揚長避短,體現出最好的味道。
分割一下——————————————————
這裡啰嗦一下氣質和性格,基本都是書上的大幹條,無聊看著玩倒是可以。其實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知識,反正我沒找到工作,也是閑,多說一些吧?(* ?? ?* )?氣質由個體神經活動類型所決定,主要受先天遺傳的影響,它由你一般行事作風的基調所體現。舉個例子說,那就是你是一道菜,氣質就是食材,你吃起來大概是個什麼口感是由食材來表現或者說決定的。
一般氣質是分做4種類型:「膽汁質相當與神經活動強而不均衡型。這種氣質的人興奮性很高,脾氣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熱情埋頭事業,興奮時,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精力耗盡時,情緒又一落千丈。
多血質相當於神經活動強而均衡的靈活型。這種氣質的人熱情、有能力,適應性強,喜歡交際,精神愉快,機智靈活,注意力易 轉移,情緒易改變冷淡市辦事重興趣,富於幻想,不願做耐心細緻的工作。
粘液質相當於神經活動強而均衡的安靜型。這種氣質的人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不為無關事情分心,埋頭苦幹,有耐久力,態度持重,不卑不亢,不愛空談,嚴肅認真;但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業缺乏熱情。
抑鬱質相當與神經活動弱型,興奮和抑鬱過程都弱。這種氣質的人沉靜,深含,易相處,人緣好,辦事穩妥可靠,做事堅定,能克服困難;但比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斷,疲勞不容易恢復,反應緩慢,不圖進取。」
性格呢,由四個特徵組成:態度、意志、情緒和理智。這四點是性格的靜態特徵,是性格上比較穩定的一些特點。態度特徵是性格核心,決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徵。
但它們不是一成不變的,受環境、刺激物、場合影響,會有不同的性格側面被顯示出來。
「 性格的態度特徵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如何處理社會各方面的關係的性格特徵,即他對社會、對集體、對工作、對勞動、對他人以及對待自己的態度的性格特徵。性格的態度特徵,好的表現是忠於祖國、熱愛集體、關心他人、樂於助人、大公無私、正直、誠懇、文明禮貌、勤勞節儉、認真負責、謙虛謹慎等等;不好的表現是沒有民族氣節、對集體和他人漠不關心、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奸詐狡猾、蠻橫粗暴、懶惰揮霍、敷衍了事、不負責任、狂妄自大等等。
性格的意志特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特徵。按照意志的品質,良好的意志特徵是有遠大理想、行動有計劃、獨立自主、不受別人左右;果斷、勇敢、堅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強;不良的意志特徵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強,隨大流,易受暗示、優柔寡斷、放任自流或固執己見、怯懦、任性等等。
性格的情緒特徵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對他的活動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良好的情緒特徵是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常常處於積極樂觀的心境狀態;不良的情緒特徵是事無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緒反應,而且情緒對身體、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較大,意志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又比較薄弱,情緒波動,心境又容易消極悲觀。
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徵。如認知活動中的獨立性和依存性:獨立性者能根據自己的任務和興趣主動地進行觀察,善於獨立思考;依存性者則容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願意借用現成的答案;』想像中的現實性:有人現實感強,有人則富於幻想;思維活動的精確性:有人能深思熟慮,看問題全面;有人則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或鑽牛角尖等等。」
謝謝你們看我啰嗦!康桑密達思密達!DNA決定了你生理和心理的上限,後天環境和成長經歷決定了心理和生理的最終取值
性格有天生,也有後天養成。一個天生內向、不大膽、怯懦的性格也是完全可以自己後天鍛煉而改變的,如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上檯面對多於三個人的聽眾,我就會直發抖,天然想逃避,並且平時不善言談,不喜歡說話。現在好很多了,上台完全不緊張了,也自信,大膽,善於言談許多了。轉折點就在大二,那時候我有一個念頭,我想改變。
我覺得大部分還是遺傳的。多子家庭的孩子不也是性格不同嗎?換句話說,先天決定你性格的模式(內向外向等),而後天環境決定你這種性格的程度(很內向一般內向等)。
你遇到的事情和你的提問不像是一個問題,你描述的情況我感覺很多小孩和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真的性格怎麼樣還是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看得出來吧。如果家庭對孩子是非常嚴厲或者是非常自由的,你孩子的情況可能就不會出現。父母嚴厲的話,孩子可能就會懦弱屈服;父母堅持自由放養的話,孩子相對開朗有主見;父母疼愛過度的話,孩子就可能比較蠻橫不聽話…不能說絕對,但感覺是大概率事件。如果這種情況成立的話,不是說明家庭的環境和後天培養對孩子的性格影響更大嘛?
我認為一個人從不敢在人群說話到敢於在人前說話,不是性格變了。拿簡單的內向外向劃分性格,外向的人應該也經過了從膽怯到自信的過程。性格應該是在外界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下,個人主動所表現出來的意願。比如,周末可以自己獨處也可以出去玩兒。性格內向的人更傾向獨處。無論他現在能在多少人面前侃侃而談,還是比較孤傲的性格。後天認知過程,即是修正一個人性格的過程,也是加強性格基因的過程。@藍色
看了你的醫患糾紛問題得到了莫大的啟示,為報答而回答這個問題。
當然,嚴格說,你並沒有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也不是表面上的性格培養問題,7分嬌嗔3分詢問。所以,接下來我也會答非所問地回答專屬於你以及你兒子的問題。
固執是低智商不懂得變通的表現,而你的兒子在每一次抗爭最後都挫敗了你們這些家長,這是你兒子高智商高情商所能製造的結果。
以上一句話其實已經回答完了,出於謝意還是再細緻解釋一遍。你所描述出的所有行為,不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嘛。嘗出口服液的特殊味道是屬正常,不過人類進化道路上還沒有出現遇鈣心口服液就催吐的機制,如同挑食兒童本身並不挑食,一來挑食兒童喜歡吃某類食物,二來他借用不吃某類食物來表達自己想更多地接觸自己喜歡食物的偏好。但在成年人看來這就是不乖又挑食的表現。你兒子出於什麼原因不吃奇怪口味的口服液目前不知,猜測一個較大的可能性是家長表現出來的擔憂「不補充鈣鋅就會XXX」的焦慮傳遞給了你孩子,進而讓他接受到了你們的恐懼,他就開始恐懼口服液的味道了,若真如此,這屬於認知偏差,一般的認知學派普通心理醫生都可以治療,當然中國家長不習慣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不哭鬧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在他處於一個安全自在的環境中(你們照顧周到),所以他極少遇到需要「放棄」的時候。真正的哭,本身不含任何意義,哭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放棄自我,承認自我失敗的過程,哭得越撕心裂肺約好,越有助於幼體認識這個世界,畢竟,你一個凡人終歸要遵守世界的法則。像李雙江的兒子就分不清自己與家人的界限,分不清家庭能力的界限,最終會造成悲劇。你兒子其實也不會哭,因為你們照顧得好,太考慮他的心情,他不願意做的事你們會變著法地去欺騙或誘導他。他只不過用哭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意願。所以,這是好也是不好。不會哭,就不會放棄,不會放棄就不會發怒。發怒是最後的掙扎是垂死的搏鬥,他不會發怒,只會採取不配合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抗爭。當然,他年齡還小所以危害不大,若再大一些仍然以你們大人為中心,認為不服從就是在破壞整個世界,那這樣會衍生出一些其他危險的性格來。好在他已經懵懂地察覺到你們以誘導為主要教育方式,所以他才能天天與你們鬥智斗勇,所以你會覺得他很難搞定。不是要批評你們的教育方式,而是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任何教育能造成不同的影響,任何影響都有正反面,所以才說他的性格完全是你們所培養出來的。探索世界的主動性(有一個溫和的爹),主觀客觀世界分明(有一個理智的媽),回報他人的社交能力(有一個公平善意的家庭環境),無一不是極其稀有又難以培養的性格和認知能力,這是你們家人正直、正確、利他的三觀榜樣所影響導致。最後小結,學術上其實連先天、後天性格都區分不開,本人傾向於認為先天性格不可描述,可描述的性格統統都能歸屬於後天性格的範圍。而「固執基因」這一問充滿了你這位優秀媽媽的個人感情,糅合了你們一家人快樂又不失調理的日常生活。
最後的個人建議,培養孩子沒有訣竅,教育方法永遠不會完美,該幹嘛就幹嘛吧。謝邀!
男孩子的性情據說遺傳爸爸的為主。
十多年前學習的數據不記得了,搜索是「人的性格只有30%~40%可與遺傳有關,而60%~70%是與後天的學習、環境的影響有關。也就是說,性格更多由後天因素決定。如將一對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撫養,雖然這兩人的血型相同,但在長大成人後,兩人的性格往往有顯著差異。」 「吃新鮮的,沒吃過的東西,直接給到嘴巴里是不吃的,會吐出來,必須是先給到他手上,他自己拿著看清楚了,自己塞嘴巴里吃。喜歡他會對你笑,不喜歡他會遞迴給你。」這個角度看這個孩子很聰明啊,會觀察,會選擇,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講道理會對彼此都更有利。現在好像改了,不是美國有個實驗,把不同環境下生長的雙胞胎聚到一起後,發現還是有很多驚人的相似。這裡的不同環境指:不同的中產家庭
我說一下我的認識:
1.馬爾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兒童發展心理學,第四課。 基因50%,或者基因給智商設了一個上限。一歲以內,基因是主要的吧? 沒有當個父母的肯定體會不到。
2. 周圍的例子
三個孩子,性格方面,有兩個非常像爺爺,有一個像爸爸。 生來就是這樣啊。3. 我們的教育總是說後天努力更重要,其實先天也很重要。同一個家庭,孩子基因也是可能有差異的。同卵雙胞胎智商非常接近。先拋開先天因素不談,因為它起碼不是決定性因素。你知道性格的本質是什麼嗎?其實性格的本質就是記憶,每個人的性格是由記憶組成的,而記憶是由生活中分分秒秒的經歷產生。試想如果你突然失憶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那你的行為模式還會和原來一樣嗎?是大發雷霆還是忍氣吞聲?是斷然拒絕還是遷就容忍?是放蕩不羈還是循規蹈矩?是喋喋不休還是三緘其口?這就是為什麼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原因,因為人無法改變或者刪除自己的記憶,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行為,但是改變自己的行為去做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事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你的系統里沒有這種模式,就需要用意識來控制自己,而意識是需要額外花費精力的。這也是為什麼工作和學習對於有些人來說很自然,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很艱難的根本原因,前者大腦中儲存了這樣的記憶和模式,他就是這樣的人,懶惰拖延反而他會讓他感到不自然不舒服,因為那也會額外消耗他的精力!另外,俗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哪怕是在一個最底層的生活環境中,只要他在自己的圈子裡是強者,那麼這個狀態就會儲存在大腦中,成為一種固定的狀態和模式,也叫習慣,以後他在任何時候都會優先以這樣的模式來應對世界,除非經歷重大的事件增加了某種新的記憶,才有可能發生變化。那些牛逼人物無一不擁有這樣的特質,例如劉邦、朱元璋等並沒有什麼才學的人之所以能成大事,除了運氣等客觀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他們擁有強者的性格,他們從小就是孩子王,在他們的記憶中很少有屈服、認輸這一說,這個道理放在現代社會也一樣。相反,一個性格膽小懦弱的成年人,一定是在年少時的性格塑造期有過被馴服的經歷,因此有了屈服和恐懼的記憶,並且在性格塑造期內一直都沒有做出突破這種枷鎖的行為
一般來說,性格是遺傳和環境共同起作用的。不過我傾向於遺傳佔大比重。
人的氣質類型其實是在出生那一刻就有了差異。嬰兒的氣質可分為兩類:「容易型」嬰兒隨和快樂,可預測需求;「困難型」嬰兒易怒,緊張,難以預測。而以上氣質類型是持久的。【 情緒反應最激烈的新生兒到9個月大時情 緒反應也往往最為激烈。
特別拘謹和膽小的2歲兒童,到8歲時通常仍比較靦腆,其中一半會一成為性格內向的青少年。 情緒最緊張的學齡前兒童剛成年時也往往比較緊張。】 生理機能檢測表明:調節神經遞質的5-羥色胺的一種基因形式傾向於產生恐懼型氣質,與非支持性的照料共同作用,兒童就會成為抑制型氣質。 因此,根源於個體的生物性氣質,會幫我們形成持久的人格特質。 環境對性格的影響,是通過正強化或負強化,會對某一人格特質加強或減弱,但不會從根源上改變整體特質。以上――――――――――――――――――――手機碼字要瞎惹╯﹏╰性格裡面有天生的,那是不可改變的,比如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是比較好動呢還是比較被動,內向或外向等 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經常容易把一些行為定義為性格的問題,比如容易害羞,演講沒有自信等。這些並不是性格的問題,而是一些技能掌握的不太熟練,或者是對事情的解釋和看法出現了問題。 例如容易害羞,可能是你過於在意自己的形象或別人對你的看法,實際上別人並沒有注意你,這就是對事情的解釋出了問題。上台演講易害羞,大多數是經驗不足,鍛煉少。這些都可以改變的。而不可以改變的就不要強求啦。
基因決定了你,先天器官分泌能力,決定了靜謐狀況下的體內激素水平,這就作為器官分泌能力的基礎,以及體內激素含量的基礎。後面變啥樣~~~還真說不準
有個公開課「從生物學看人類行為」。有很多模型,分析問題的方法。但是沒有定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鄰居家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是領養的,他們家性格都不錯,但是這個女兒特別難管束,性格很浪,跟很多男人有過關係,而這個女兒的親姐妹也是這樣,很浪很浪,還知道一個女孩也是這樣,從小被領養,但是性格還是跟他真正的家人像,即使他們沒有接觸過。雖然只是個例,但我覺得先天的因素真的難以改變。
性格?用不變之石鎖性格呀,去買一箱百變怪,啥性格都有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