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心理醫生?哪種醫院是可靠的?

我期待自我改善,但是不想受到副作用。 謝謝


國內哪個醫院好我不太清楚,就諮詢師選擇問題上簡單說下好了。

諮詢師的資歷是一方面,主要是看有沒有受過長期系統的專業訓練,盡量避開純考證型諮詢師。雖然我們學院教育經常和社會需求脫軌,但一般如果是精神衛生、心理諮詢等相關精神/心理專業的碩博士畢業還是相對安全一些,即對方可能不是特別優秀,但至少保證不會胡扯。(另外,心理精神科比較專業化,如果是非精神類一般醫學科目畢業,或者如認知、社會、甚至相當一部分應用心理學背景之類的,單從其教育背景論,與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大眾並無太多不同。)當然也不是說考證或者非相關專業下來的諮詢師就都不好,但其受訓背景就更為複雜,如果除了考證班只有參加一些中短期工作坊的話,其水平就比較有風險,如果拿到證書之後有長期系統的專業諮詢訓練(一年或以上比較頻繁的訓練吧),那相對就穩妥一些。

經驗也是一方面,可以考察其相關工作年限,和臨床經驗。一般來說剛入行的諮詢師難免比較生澀,這種情況要確定對方有沒有比較靠譜和規律的督導,沒有的話避開較好。(美國這邊一般諮詢師剛畢業後的兩年必須要有督導,之後則可以自選。國內沒有這些要求,但你可以問對方有沒有。)即使對方說有多年相關工作經驗什麼的也要具體問,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相關經驗就是居委會、人力資源、教師什麼的,這些經驗雖然也有諮詢成分,但和心理諮詢的重點還是大有不同的,單純這些工作經驗不能保證其有心理諮詢能力(當然也不是說就一定諮詢得不好,只是不適任的可能性大一些,要自己權衡)。當然,工作年限也不完全說明問題,臨床經驗本質還是看臨床個案量,如果短期內做了大量個案,其經驗程度和長期零星做的人可能是差不多的,這一點可以從臨床個案小時數來考察。

其實前兩條原本實在不該是消費者要去操心的內容,但因為國內實在是魚龍混雜到了群魔亂舞的程度,為求自保,各位還是在自己有限的知識條件下盡量分辨一下。接下來就談到個人層面上,簡單來說就是看氣場合不合咯,看和這個人聊天是否舒服,你感覺自己能不能相信這個人。因為心理諮詢的本質還是建立在諮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上的,對方就算履歷再牛逼,你一看到他就覺得不舒服那也是進行不下去的。美國這邊找諮詢師常常是經人介紹(過去來訪者的口碑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或者自己面試多個諮詢師(就是去見,雙方討論諮詢意向,一般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至少也要見3-5個,這樣對不同諮詢師有個感覺,同時在費用和諮詢長度方面也可以商談,事先都確定好進入諮詢關係會更容易,多見幾個也比較容易確定哪個適合自己。我不太清楚國內是不是有這種面試好幾個然後從裡面挑的條件,但盡量還是不要忽略這個過程比較好,畢竟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諮詢師可以說諮詢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最後,如果決定要長期跟一個諮詢師,要考慮的可能就是對方個人成長的程度,以及對方是不是一直都在繼續努力自我成長。長期諮詢會有很多個人層面的東西進入諮詢關係中,心理諮詢里有這種說法,即心理諮詢師自己都沒體驗過的過程(當然不是說他一定要重病過一場,而是指對不同心理體驗和過程經驗的主觀積累),他就不太可能帶來訪者過去。這就好像出去旅遊總要有個去過當地的人導遊,如果導遊和遊客都沒去過,就成了瞎貓撞死耗子。另外在長期進行的情況下,對方如果自己沒有成長,你的成長也就總有走到瓶頸的一天(也就是諮詢師自己的瓶頸)。這是一個非常軟性的衡量標準,很多來訪者最終可能也並不會走到這一步,但如果走到了長期諮詢這一步,則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考慮。

PS:這裡簡單說下,雖然精神分析經常推行做個n年,但其實大多數心理諮詢還是以中短期為主,走向長期的人是少數。一開始也並不需要打算的那麼長期,可以以6-8次嘗試一下來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合適可以考慮做2-30次,感覺不對隨時可以中斷;如果發覺還有很多可做自己也有興趣,就可以再拉長下去;如果中間感覺不合適或不需要斷掉,以後也可以有需要再找同一個諮詢師或其他諮詢師接上,是非常靈活的。業內也有所謂做諮詢做上癮的來訪者類型,即來訪者長期離不開諮詢師,這本身其實也是一種病態,即使是長期諮詢,在適當的時候離開諮詢師也是絕對必要的。


用TIPS形式回答,原因不細說,太複雜。加個前提:以心理諮詢而非吃藥為目的。

  1. 避開純考證型諮詢師。
  2. 有教育、醫學、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者行業背景的專職或者兼職心理諮詢師,靠譜幾率高,尤其是在市面上的諮詢機構中。
  3. 綜合醫院心理科,如果是院內的,非常不建議;如果是獨立外包的,可以嘗試。請根據諮詢的價格判斷,諮詢是苦活累活,醫院不能外包以自己定價的話,收費太低了不如開藥省事。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這裡不討論。
  4. 專科醫院心理諮詢門診,精神衛生中心,靠譜程度依據醫生做心理諮詢的年資而不是當醫生的年資。
  5. 如果一上來就訓你很生硬一點沒關懷精神甚至不尊重隱私的直接PASS,無論此人所在機構多牛X;諮詢師和來訪者需要相互選擇,請參考 @丁若水 的意見,即使再好的諮詢師都有可能出現需要將來訪者轉診的情況。
  6. 諮詢有時需要多次才能見效,耐心。
  7. 貴的不一定好,好的不一定最貴,但是不會太便宜。

  8. 小結:醫生不一定諮詢做得比心理諮詢師好,也不一定在諮詢這件事情上更權威。市面的諮詢機構只能靠口碑了,實在良莠不齊。綜合醫院院內心理科實在不建議去。

吐槽:這個行業真是發展得不夠完善,要把判斷優劣這種事情留給來訪者。各種不同背景各種出身的都有出現過牛X和XX的,所以我上面說的所有內容都只是一個傾向性不是精準的。

想求穩且好判斷的話,大學的心理學老師和專門做心理諮詢的老師、中學的心理諮詢老師,往往是作為心理諮詢師品質最好判斷且穩定的群體。這裡同意 @付媛萍 回答里最長的黑體句子。


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呢?到底什麼樣的心理諮詢師才是專業靠譜的?當我們開始心理諮詢之前,心裡大概都會出現這樣的疑惑。

如果我們決定進行心理諮詢,意味著我們試圖弄清楚自己心裡發生了什麼,而且強烈地想要讓自己好起來。這個時候,尋找到一名專業靠譜的、真正適合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就非常關鍵。

那專業靠譜的諮詢師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1. 接受長期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培訓。

作為心理諮詢師,不是因為有比人多的生活經驗,善解人意。國內外想成為諮詢師的人,都必須接受長期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培訓。有些國家甚至規定,心理師需要先被「治療」(即心理師找到比自己經驗多的前輩,體驗被治療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里處理一些個個人議題),然後才能申請考心理師執照。中國許多心理師也經歷這個過程,這就是心理師的專業化。

2. 諮詢師個人有繼續學習的心態。

諮詢師不是說在學校里被培訓出來,取得心理諮詢師執照後就可以了。而是要在自己原先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繼續學習,繼續接受再培訓,繼續「被治療」,不斷積累和發展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時加深對自己的理解和覺察。在這個基礎上,心理師和來訪者工作時,才能不捲入來訪者的情緒與困擾中,才能更到位的幫助來訪者理清自己的問題。

3. 諮詢師有謙虛又自信,但不是盲目自信的態度,來跟來訪者工作。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必定不會像大師一樣,對來訪者和他的問題看的一目了然,胸有成竹的指導來訪者解決了問題。諮詢的過程,是幫助來訪者看到他的限制,找到資源,由來訪者決定是否要突破和發展那些個限制。也就是說諮詢關係讓人覺得是平等的,安全的,溫暖的。

在了解了靠譜專業的諮詢師是什麼樣子之後,我們就會好奇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諮詢師了~

簡單心理諮詢師王雪岩建議,我們可以藉助於諮詢師帶給我們的感受,來判斷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的諮詢師。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

1. 他的語言有彈性嗎?

一個成熟的諮詢師,他對自己的接納度理解度比正在成長中的諮詢師相應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往往會更有彈性。這是因為一個對自己有比較多的理解和接納的人,他就不太需要藉助於很多外在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這使他有能力真正的放下自己,將心力放在理解來訪者上。而一個在這方面的修行有所欠缺的人,他往往會有意無意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威、一個專家的形象,只有這樣時,他才能在內心確立一些掌控感,讓自己感覺安全一些。

如果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中常常感覺到自己被教育被規範多於被傾聽被理解時,感到諮詢師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時,你不得不對諮詢師的話言聽計從時,恐怕是有一些潛在的危險的。這個過程在滿足的是諮詢師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幫助來訪者成長。

2. 他的時間能保證嗎?

心理諮詢需要穩定的諮詢密度。這主要是基於幫助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安全與穩定的關係。如果你的諮詢師太忙了,忙到每個月都要更改諮詢時間,那不如早點離開他。

因為他的忙至少說明兩件事:一是對於他來說,可能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他無法化解的,所以他可能用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借口更改工作時間;二是一個不考慮來訪者的需要而不斷消失的諮詢師,在專業修為上至少是有欠缺的,在人格結構內部,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來訪者利益最大化」。

3. 他能保護好諮詢設置嗎?(諮詢設置是個啥東東?簡單來說就是諮詢師與來訪者都要遵守的基本規則。)

諮詢設置就象是心理諮詢的一個參考範本,也象是個界碑:當諮詢的過程全部在諮詢設置內進行時,那個設置就象是不存在一樣。只有當諮詢進程中,諮詢設置被突破或是面臨被突破的風險時,那個框架的意義就顯示了出來。那會讓諮詢雙方體會到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而這個不一樣,就是諮詢的契機。而這個契機的概念,常常被一些不太成熟的諮詢師拿來作為突破設置的借口。

比如,一個在諮詢室之外與自己的來訪者保持某種聯繫的諮詢師,這種生活關係很難保證他在諮詢室里保持中立節制的態度,從而也就會收了來訪者的錢,卻幫不到來訪者;或是一個借來訪者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是關係網路來幫自己解決生活事件的諮詢師,很難在來訪者心裡建立起專業性的關係,這種已經被污染的關係,會給來訪者的諮詢帶來很大的干擾。

4. 他在工作中關注什麼?你的故事還是故事背後的關係與象徵?

來訪者來到諮詢室里,他會給諮詢師講很多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會有潛在的功能和聯繫,一個成熟的諮詢師,是有能力透過這些故事,去發掘故事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的;而一個不成熟的諮詢師,因為動力性理解的能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工作中與來訪者的討論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

比如,一個來訪者說」這屋裡有股什麼怪味呀,真難聞」,味道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潛在的,他此時此地提到這個味道也會有他自己的心理學意義,比如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諮詢師的不滿,或是用談味道逃離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等。所以,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故事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這時候講故事卻很重要,故事中所傳遞出的與諮詢師的關係更重要。

5. 你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嗎?

心理諮詢的目標,是治療,是成長。有效的諮詢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使來訪者的人格越來越完善,社會功能越來越適應,而接受諮詢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與痛苦的。

之所以說成長的過程很痛苦,是因為在接受諮詢的過程中,我們一些舊的防禦模式會被打破,然後重新學習建立新的防禦。在意識到舊防禦的不適應和新的防禦建設起來之前,我們會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讓人非常害怕和不舒服的。諮詢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來訪者安全的度過這個過程,並建立起積極有效的防禦形態。所以我們說心理諮詢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成長。

如果一個諮詢的過程中,你所感覺到的僅僅是關係上的安全、情感上的被滿足,而在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甚至在諮詢過程中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好象自己離開那個諮詢師就沒法活的話,除了要考慮那是不是激活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外,更要考慮這個諮詢師是不是還沒有能力帶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

參考訪談中提到這些維度,再結合自己的喜好、需求,你將更可能選擇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諮詢師。:)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 http://www.jiandanxinli.com/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邀。

可前往當地精神衛生中心接受諮詢。

在這裡更想說的是……

一方面,醫生和來訪者是互相選擇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大約為期四十分鐘到一小時的第一次晤談時,雙方通過互相了解來評估匹配程度。醫生的諮詢風格、性格特質、人生經驗和擅長方面與來訪者的若不匹配,諮詢效果不會好。至於來訪者怎麼評估是否匹配……就跟談戀愛一樣吧,覺得不順眼、不搭調就逃跑唄(但是請參見下一段)……如果醫生認為自己能夠幫助來訪者,首先它會明確來訪者想要解決的關於自身的具體問題,然後針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診療方案,如果獲得對方的接受,接下來就開始正式的諮詢治療。

另一方面,希請打算接受心理諮詢的朋友注意自己的心態。心理醫生雖然是醫生,但它們不是葯也不是手術刀。我的意思是說,心理醫生只是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輔助手段,你需要做的,是給予醫生信任,和醫生一起發現自己的問題,鼓起勇氣接受自己的問題,然後在醫生的啟發和你的探索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親自改變自己的生活。提問者說「希望改善,但是不想受到副作用」,暗含一種「我把自己的問題交給你了,你給我解決好吧」的心態。這其實不好。你們都是這場治療的參與者,如果你不積極,那麼心理醫生開導你直到唾液腺乾涸對你改善現狀恐怕也收效甚微。


謝邀

這個的話,分兩種情況。

第一,你找到的是精神分析類的心理醫生,這種類型的醫生比較考究於醫生本身的功力。而在我認識的大家中,功力深厚的基本講話十分隨和並且淺顯。如果你找到的心理醫生一上來就用非常專業的用語給你說很多,並且隱隱有託大的感覺還喜歡比較用展露神秘,不用考慮放棄他吧,因為他在你面前表現的太緊張,還不夠成熟,這樣只是一種商業的吸引顧客的行為。在進行精神分析的時候,一般時間都比較長,尤其是像你這種「自我分析」只是為了剖析自己,自我改善的一般時長應該是在一年以上的,而要出現效果的話也應該是一年半以後的,因為這個方法十分講究後期諮詢者也就是你的頓悟,如果你一直遲遲無法完成頓悟那麼後邊的環節你就無法進行下去了。他們一般在醫院的少,因為這個時間太長,對於醫院來說利益不大,不是更有效,所以更多的第二種情況。

第二,行為、認知方面的諮詢。這個是醫院裡面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通過行為和認知的方法來調節你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障礙,這類方法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目的性強,針對性高,完成速度快,解決方法簡單有效,可是對於你提出的自我改善可能略有欠缺吧,因為這類方法更注重行為或者認知方法,不像精神分析太深究於「意識」他們更多是基於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用科學的嚴謹方式對你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相比精神分析這個副作用比較少,因為主要是針對你的一件事情的改變和狀態。

這裡要補充下, 精神分析的副作用,因為精神分析在進行一段時間之後,會出現一段特別甚至是令人髮指的痛苦!!!!很多人有時候會因為這種痛苦而中途脫落(就是單方面中斷諮詢)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副作用,並且一定程度上十分危險!因為這個時候正是重新建立「人格」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脫落就意味著,在「人格」的重組期你放棄了任何的幫助,這樣的危險不言而喻。所以你要是進行自我的改善更多的認識自己,還是需要有毅力。至於挑選的時候,要挑選背景比較豐富的醫師,雖然價位會高點,但是可以保證的是,你會有非常好的收穫

這裡再給你說一個,就是森田療法!這個比較簡單,是日本人開創的,你甚至可以自學。不過這個據我知道最好的諮詢師是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的施教授。這個方法很有意思,並且往往是被稱為奏效只是電光火石一瞬間的神奇療法。如有需要謝謝繼續發問


上海,我去過精神衛生中心,他們主要做的是心理治療,跟普通門診一樣:挂號,問答,開藥。全程不超過3分鐘。像我這種只是一些問題想不開的,根本就不屬於他們的治療範圍,直接被打發出來了。

精神衛生中心附近都是心理諮詢中心,我去了其中一家,跟老師聊了聊,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建議:

1,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良莠不齊;

2,可以根據網路、照片、中心的資料先粗選老師;

3,第一次,不要預約太久,聊個2小時,相當於面試。選擇合適自己的老師最重要;

4,感覺不對,一定要停下來;

5,催眠等療法,建議家人陪同。


董方南同學對於綜合醫院心理科的說法有些極端了。

我就在綜合醫院心理諮詢科工作。

撇開技術不說。

我覺得我跟我的許多同行相對受訓還是正規的。

首先是學歷教育。

心理學本科,臨床心理專業碩士。

臨床上。

導師是某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除了科研訓練,帶我上了兩年心理門診。即使以美國的標準,碩士以上學歷,兩年的督導經歷。我也是夠的。

在單位有機會參加專門的培訓。

李子勛,張日升,楊蘊平那種級別的。

自己也會自費參加工作坊。

還有資格證。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衛生部心理治療師中級是標配。

而且您對外包與內部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牽扯太多不能說得太細。

至於諮詢價格與服務質量的關係見仁見智。

收費高低跟水平可能有關係。

但醫院有物價部門卡著。

超過就罰你。

科室在醫院的收入排名靠後是事實,幸好我們還承擔一些額外工作,領導估計把我們列入保障科室之中。

比如一年要承擔幾千人次的免費心理測查任務,一年有一個月的講課培訓任務,定期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講座,特殊崗位(比如icu, 腫瘤科,急診科)醫務人員的減壓疏導,特殊病人的團體互助小組等等。

有點跑偏了。

說回選擇靠譜的諮詢師。

除了看諮詢師所在的平台,學歷,受訓經歷。

匹配度也是很重要的。

所謂匹配度就是你對諮詢師的感覺。

你是否覺得他值得信任?有沒有讓你傾訴的慾望?是否足夠的敏感,能對你做出恰當的回應。

這些只能通過接受諮詢去試著感受。

至於試錯的成本。

至少在心理科。

如果是開藥,一個號只需要三塊錢。

如果是諮詢,我們在諮詢之前會有一個面談,如果你覺得不適合,掉頭走就是了,即使做了一兩次諮詢,如果覺得不合適,也可以隨時中斷。

試錯的成本並不是特別高。

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員,其實我特別能理解身處這個行業的不易,很長的培養周期,很高的培訓費用,而初期基本上是賺不到什麼錢的。正是因為這樣,我期待我們的同行,少一些偏見,少一些黨同伐異,我們不能對著來訪者擺出溫暖、中立、客觀、無條件積極關注的面孔,卻用另一張面孔對待自己的同行,不中立,不客觀,不溫暖。


我有一個短答案:

來簡單心理吧,靠譜的諮詢師都在這裡,http://jiandanxinli.com

我有一個長答案:

心理求助指南 - 簡里里 - 知乎專欄

文|簡里里

1)你不是要找一個心理學工作者,你要找的,是一個臨床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大多數心理學家在做的事情,其實和我們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隔了千山萬水。他們折騰猴子,研究數字,他們的成果應用在無數的行業(當然也有無數的成果,還沒有人知道能幹啥用)。而儘管心理學的研究者在做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但他們大多數並不是「心理諮詢師」,甚至也不一定了解心理諮詢和「思想教育工作」有甚差別。

你要找的,是一個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專門從事臨床心理治療的心理諮詢師(或者精神科大夫)。

2)在開始接受治療之前,主動挑選你的諮詢師。

心理諮詢的本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單從人的角度來說,你若是遇見一個不喜歡的人,付錢逼迫自己向TA打開心扉,這個過程得多自虐啊。

儘管治療的本質殊途同歸,但是不同流派的心理諮詢師們,也確實用著相互之間聽不懂的語言,用著非常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你有權利、有必要,在開始諮詢之前,認真地了解你的諮詢師。

3)你要選擇一個,讓你覺得可以建立信任感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心理諮詢裡面,諮詢師才是最終那個使治療發生作用的工具。來訪者需要和諮詢師一起建立一種關係,在這個關係裡面足夠安全地去呈現你所有的自己。而諮詢師會通過這個特別的關係,來讓治療發生作用。

倘若你一開始,無論什麼原因,就覺得你不可能信任這個諮詢師,不要理會你理智裡面所想的:「大家都說這是個好諮詢師,我應該試試」諸如此類的念頭。去找下一個諮詢師。

4)開始諮詢之前,儘可能多地嘗試了解這個諮詢師(人本身)。

包括年齡、性別、TA的職業經歷,對人和生活的態度,甚至長相。你可以去看TA的微博、博客,你可接觸到的TA的相關信息。若能夠見面,則更好。

相比TA在媒體上有怎樣的影響力、拿過什麼樣的證書、有怎樣的專業背景,若是一個行業內獲得認可的諮詢師, TA這個人本身所帶給你的感受,在諮詢中對你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當然這絕不是要你去費盡心力去打探諮詢師的個人隱私,和3)表達的一樣,目的僅在於,找一個你覺得易於建立信任關係的人。(謝謝 @魚兒 修正)

總而言之,你總會希望找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開始。

5)你要了解心理諮詢有嚴格的設置。

一般的諮詢設置是,每周一次見面,固定的時間地點,每次50-60分鐘。關於時間和頻率,有幾種情況有特例:

a.傳統精神分析流派會是每周四次,每次50-60分鐘,而這樣的治療一般針對個別的來訪者,現在比較少會使用到

b.有一些來訪者的癥狀嚴重,偶有開始的時候一周兩次,穩定後每周一次,諮詢結束之前可能會降低見面頻率)。

c. 家庭治療的時間可能會60-90分鐘,在諮詢前諮詢師會主動告知。

因為心理諮詢是要在一個非常特別的環境下,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特殊的關係。每周一次的頻率,既能夠在諮詢的環境下得到即時的支持,又能夠保持現實生活的狀態;而固定的時間地點,能夠幫助形成「Therapeutic container」(。

如果諮詢師總是換著咖啡廳給你做諮詢(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除外),用掉了1個半小時,說因為超時30分鐘,讓你加錢。讓丫滾蛋。因為在諮詢的過程裡面,這是諮詢師的責任,來保持諮詢的設置。

6)諮詢「療程」的長短、以及諮詢的目標,是在諮詢中,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商定的。

諮詢的前幾次(甚至在更長一段時間裡面),一般是做評估、收集資料的過程。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在前幾次確定大體的諮詢目標,而這個目標會跟隨治療的深入不斷調整。

因為諮詢的一個作用,是幫助你去了解你自己。打個比方,你頭痛去找醫生。醫生的任務是找出你頭痛的原因,是心是肺是脊髓,治療它。心理諮詢是一樣的。所以諮詢的目標,會隨著諮詢的深入,不斷調整。

在不足夠了解你狀況的時候(比如第一、二次見面),倘若一個諮詢師告訴你說,你是因為XXX,所以患上了XXX,7次一個療程,交錢包治(精神科大夫的藥物使用除外,因為藥物確實是用來解決癥狀的)。你就要把之前的諮詢費也給要回來,拎包甩門離開。

7)若你心底有訴求,要知道諮詢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問題」 。

這並不是給諮詢師找借口。因為:治療不是給建議、講道理、做理智的分析。這些你的政治老師都會做,你也千真萬確不必花費這樣的時間和金錢,來找人教育你。

諮詢真正開始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在你和諮詢師之間,建立足夠安全的咨訪關係,你開始能夠將自己(潛意識層面)打開,諮詢師才有機會通過你們之間建立的關係,開始給你真正的陪伴、支持、療愈。

因此,若你確實心底有求助的訴求,這個關係的建立總會需要一段時間。當然,諮詢師也有責任,在諮詢的過程中給來訪者以治療的信心。

8)你可以主動提出結束治療。

好的諮詢師會在適當的時候,開始和你談論什麼時候,如何結束治療;TA也會鼓勵你,當你覺得想要停止治療的時候,主動地和TA坦誠地談論如何結束治療。

不必擔心被諮詢師「綁架」,你可以主動提出結束治療。諮詢師不是巫師,TA沒有能力操控你的思考和行為。當你覺得治療對你產生「傷害」的話,你可以主動提出希望終止治療。

但是請和你的諮詢師坦誠的討論你希望終止治療的原因。因為諮詢的過程並不總是溫暖怡人的,在適當的時候,治療師會向你發出一定的挑戰。治療師可以幫助你覺察,你希望結束治療的原因是如下之一:

a. 移情反應(例如:是因為在治療中覺得被挑戰,或者是你每次應對親密關係的一個慣常模式)那麼這就有可能是治療深入的一個契機,或者提醒諮詢師,TA需要調整治療的步伐

b. 你確實不再需要更多的幫助,共同商量結束諮詢

c. 這個諮詢師本身並不適合你,好的諮詢師會給你進一步求助的建議

總之,和你的諮詢師去坦誠地談論你希望終止治療的原因,治療師會有機會給你進一步的、更適合你的求助建議。

9)你可以放棄這個心理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噢!

這是我每次都會跟我的來訪者說的一句話。

因為就好像談戀愛一樣,無論諮詢師多牛X,都會有不適合TA的來訪者。更何況國內諮詢師的狀況魚龍混雜,找諮詢師的過程更像是盲人摸象。你可能遇見不靠譜的諮詢師,亦有可能遇見好的但卻不適合你的諮詢師。

請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就像戀愛一樣,你可以放棄不合適你的EX,但請不要放棄愛情;你可以放棄不適合你的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

請相信,男女老少的諮詢師,總有適合你的那一個:)。

10)Last but not Least. 注意安全。(謝謝 @細路河 補充 )

因為兩人單獨共處一室,安全問題,其實是雙向的。無論是諮詢師還是來訪者,都要注意人身安全。

如果諮詢室不是設置在醫院、學校、公共寫字樓等地方的話,留心安全。一般諮詢師為了保護自己,在接待室會安排人留著,以防突發事件。但是對於來訪者,你若覺得例如諮詢室「鎖門」不安全,你大膽提出希望只關門不要鎖門。好的諮詢師能夠理解。

若確實覺得人身不安全,當即離開。保護自己最重要。

----------

簡里里,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心理學碩士,大學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成員(CAPA)。 心理動力學取向。從業六年,接待個案超過2000小時,長期接受督導和個人體驗。

了解更多:簡里里在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http://jiandanxinli.com

做你溫暖的朋友


樓主你好,前面各位都很細心,說了很多。下面說說我的看法吧。

倘若樓主不是確診的精神病,嚴重人格障礙,器質性病變患者,最好不要去樓主問題中所指的「醫院心理醫生」。

這裡我把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做一下卻別:簡單的說,諮詢機構中的心理諮詢師的職能是解決排除上述三類病症的來訪者,來訪者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也可能是需要職業指導等。而醫院心理醫生通常是醫學專業有行醫資格的精神科醫生。二者存在很大的區別,若新的精神衛生法頒布諮詢師是沒有出具診斷書的權力的,而在心理學眼光看來,精神科的治療對於病人是治標不治本的。當然不排除既有行醫資格有在心理學方面有所研究的醫生,但治療方法一定有所側重。

因為樓主對自己目的的輕描淡寫,我只能按照我能想像的情況分析回答。

首先,樓主需要明確的是,你目前只是偶爾心情不好,需要人開解或是在成長上需要人提領,還是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是按照某些指標覺得自身心理異常。

首先,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我認為樓主首先需要摒棄的一個想法就是直接進入醫院讓心理醫生進行診斷,因為這樣,樓主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位置上了,加上中國醫療方面的管理不完善,和心理治療發展的不成熟,後果往往...

倘若是前者,不太建議樓主去找心理諮詢師,而應找到一位智者、長者建立長期的關係,給自己提領和感情上的支持。因為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在實質上就是一種僱傭關係,雖然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幫助來訪者自立自強(長期的)然而,和諮詢師的關係卻不是長期的,諮詢師是不能在任何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的。

倘若是後者,樓主也無需往自己身上貼標籤,這時應找到一位具有專業資格的諮詢師,進行諮詢。

對於尋找這樣的諮詢師,我會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國內心理諮詢發展落後是不容置疑的,對諮詢師的管理不僅混亂而且要求極低。這裡做個比較,在美國,只有拿到心理學或哲學博士學位,擁有3年以上的臨床經驗,才有心理諮詢的資格,而在國內,出門就可能碰上花了兩千塊錢,考了個三級諮詢師證(不能接受諮詢)就出來應診的。目前我認為比較可靠的還是學術機構中的諮詢中心,例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或心理學比較知名的高校中的諮詢中心。東部地區我不太了解,但也是中國心理學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而且有北師、華東師大等應用心理見長的高校。西部地區重慶就相對較好了,應為有學術支撐,西南大學也有自己的心理諮詢機構,成都的心理學發展也比較早,因為是市場上發展起來的,我不太了解,不敢妄加評論哪個更加權威。無論如何,我的觀點是,心理學強校中的心理諮詢中心是相對值得信賴的,也可以通過高校中的專業人士了解社會上的諮詢機構。

找到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後,諮詢師會對來訪者進行評估,來訪者是否適合心理諮詢,心理諮詢的同時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的介入(醫學和心理學聯合診斷),諮詢師是否能勝任諮詢工作,是否需要轉接給其他諮詢師。當然,來訪者也可以選擇是否接受該諮詢師的諮詢,諮詢過程中也可以選擇拋棄諮詢師。

前面幾位提到了心理諮詢的流派的問題。的確,心理諮詢存在精神分析,行為療法,人本療法和家庭療法,但既然諮詢的目的是一致的,幫助來訪者自我實現(各流派具體表述可能不同),樓主其實沒必要了解這麼多專業知識。因為對與一個成熟的諮詢師,入門就是學習各種流派,只是後來選擇了特定的流派進行了鑽研而已,而面對不同來訪者的不同癥狀,諮詢師是會採取相應流派的觀點和方法進行治療的,且就國內現狀而言,很少有專門從事某一流派的諮詢師。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精神病請找三甲以上醫院或者瘋人院,神經症、嚴重心理問題或者一般心理問題請找具有相應資質的心理諮詢室。前者會讓你吃藥(多數精神類藥物是具有神經刺激性的會有藥物副作用),後者會尊重求助者的心理自愈能力。


上海我的推薦有三:

精神衛生中心

華師大心理諮詢工作室

上海林紫心理機構


我那個湖北省人民醫院裡面的更垃圾。不相信可以從精神科院,進去150m,右邊小門,樓房二樓,裡面全部都是高中生,大學學生在心理治療。

就是打吊針一個月(每天3瓶,大概90分鐘),只能打手背!注意,就是在你兩隻手的背上那4根看得見的靜脈上,每天1個針,我手上當時全是30多個點點,最後手實在沒有正常的靜脈孔了,一打針就漏針,流血。我死活不肯打針,哭著要出院。

一個月查房8次吧,一次1分鐘,因為那個女的是一個教授,帶的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研究生也在觀察我的病情 ,那個教授經常請假不來。

(現在我的左右手都能明顯感覺靜脈那裡的神經不一樣,就像總有一層布蓋在上面的感覺,那裡一直都會有被摸著的感覺。和正常人的手背已經不一樣)

那個主治醫生(女,年紀大概55歲吧)估計看我真的不想打針,就在出院書上寫(好像是這麼寫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

我就出院了,還買了一堆葯。

在住院一個月期間,只有2次1小時心理輔導,那個心理醫生是一個黑瘦的女博士,戴眼鏡,農村氣息很重,感覺她心理有問題一樣,很壓抑,看著就不舒服。問我的都是廢話,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不過只見了2次。

在住院期間就是一直打針住院。把我們當神經病對待。我另一個答案有寫。

我是和爸爸媽媽從小不在一起,所以不喜歡他們。不想和他們說話。

那個女醫生當時寫的是心理障礙。

一個月住院費1萬。

出院還要買葯,一個月藥費6000左右。全是口服西藥。

送禮,那個醫生也收了。

……

葯我都扔了。

最後自己調整心態,加上休學一年,和爸爸呆的時間很長,關係親密了一點。

但是還是有隔閡。

……

現在的心理醫生就是利用學生的不成熟和父母的家庭矛盾,騙錢。

(圖裡面是那個護士在給我對面的女生掛打吊針的藥水)


偶好久沒上知乎了,最近比較忙。。

我感覺lz問題稍微有點模糊,自我改善?單從這層意思理解,似乎自我感覺問題不嚴重,諮詢即可。但「不想受到副作用」 的描述又似乎透露lz自我感覺問題是有點嚴重,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因此不想受到副作用的。我感覺似乎更偏向於後者的意思。既然不想受到副作用,建議先找靠譜的諮詢機構,找一個合適的諮詢師進行諮詢試試,也可以讓諮詢師幫你一起來判斷是否需要配合就醫配合藥物治療。至於諮詢師的選擇,ls幾位比較資深的老師們說得比較詳細啦!我還只是菜鳥.. 呵呵。


我們,重慶心諾心理諮詢中心,我們是一個團隊,專業做心理諮詢7年。始終相信來訪者自身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致力於發現來訪者自身的資源和力量,並始終陪伴他走出困境迎接更好的人生。

選擇心理醫生,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比較靠譜,醫院是偏治療方面的。看具體是什麼問題困擾你。


我看知乎上有幾個類似的重複問題,但很多人回答都是憑個人的一兩次經驗,或明顯看出帶個人背景傾向性引導性(應該說誤導性)回答。

問題的回答這就像現在的心理行業現狀一樣,亂,但不至於到 @清流 老師描述的「但因為國內實在是魚龍混雜到了群魔亂舞的程度,」很多從事這個行業的,除了飯碗的原因恐怕還有很多想做好的,只是一些機制不規範,一些體系不完整,一些人員帶完善,立足國內,甚至是每個人所處的省內,市內,畢竟我東北或海南或新疆想去上海尋求幫助的受限於客觀條件,而網路等遠程諮詢治療又有諸多局限性。立足現實找適合自己的客觀條件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

個人贊同 @丁若水 老師「醫生和來訪者是互相選擇的,這個事情發生在大約為期四十分鐘到一小時的第一次晤談時,雙方通過互相了解來評估匹配程度。」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出發點,諮詢與被諮詢(這裡我吧諮詢和治療用一個詞代替,不做詳細甄別)本身就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每個人在尋找心理醫生尋找醫院的時候應該知道自己是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想幹什麼。

是想有個長期諮詢的醫生,還是知道自己情況,需要藥物等方法輔助自己,還是僅僅做個診斷。等等等等,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去選擇大類別。

1.限於時間或個人認識等條件特別是自身存在問題情況的,需要診斷,開藥,甚至是診斷證明請假等的,去綜合醫院心理門診(強調下是門診,不是心理科,綜合醫院特別是評三甲醫院心理門診是必備的,一般一兩個有相關醫學背景的有處方權的,可以開藥,當然隨著發展很多地方能諮詢的更好)和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這其實有點掛羊頭賣狗肉之嫌,但實際上很多精神病院就是在做心理諮詢及治療的工作,但他們更多是精神科臨床背景)開藥診斷等沒問題,而且根據新《精神衛生法》也符合規定。

2.想諮詢的,那就根據樓上很多建議特別是 @付媛萍 老師的建議「心理學強校中的心理諮詢中心是相對值得信賴的,也可以通過高校中的專業人士了解社會上的諮詢機構。」就是社會上各種較強背景和口碑的諮詢機構,這個在當地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但不推薦通過網路等宣傳了解,托和水軍也不少的。

3.這類更多,作為求助者,本身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自己沒法很好區分,那就建議從綜合醫院心理科(人員較齊,既有臨床又有教育背景的心理機構等)初步了解自己情況,和自己需求,進而像兩個再確定適合自己的人員和機構。

(PS:準備吃飯了,所以虎頭蛇尾,留些空白和大家交流進而修正,希望有用)。


看你想做什麼深度的諮詢了,相對來說社會機構里的諮詢師水平特別參差不齊,但遇到高水準的概率也最大,學校和醫療機構相對性價比比較好,但不太提供中長程的諮詢。大致就是這樣。

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識別:先打聽好靠譜的諮詢機構,不一定是你們本地的,然後搜他們招聘時對諮詢師的要求,這就是基本靠譜的標準了,即使裡面有些看不懂的術語沒關係記得就好。然後拿著這個標準見諮詢師,溝通過程中可以問一問標準里的一些內容,看對方的回答有沒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如果有就pass掉。


反對一些心理學愛好者和心理醫生打廣告

我作為親歷者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我知道各位安利心理醫生的會拍我

其實沒啥鳥用 主要靠自己

我當年遇到人生變故

找了全國排名前幾的心理醫生

談了兩次

感覺都是屁話

參照各種大師和二逼青年對話的段子

最後我買了本關於心理諮詢的書

想看看這幫人到底有沒屁用

結果照著書里的做

很快走出來了

過得開心得不得了

所以 靠自己 自己悟性高才行

我不是黑精神治療理論

我是覺得就靠談話那幾個小時 沒啥鳥用

醫生是按照生產流水線制定的方法論 根本無法做到個性化 也未必肯把你作為專案來跟進和研究 怎麼可能適合六個西格瑪之外的你

自己買本靠譜的書 自己琢磨 才是王道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醫院有,社會有,像小馬過河的體會一樣


這年頭找別人不如靠自己。

有時候要學會自愈。

自己去看看心理學的書籍,

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讓自己痛苦。

有位大師說過:「除了親人和朋友病逝或離你而去之外的痛苦都是由於你自己的價值觀造成的。」


想了很久,我還是決定寫出來,以免有更多的人遇到不靠譜的心理醫生。

我是華東最窮省XX省的一個八線小城市的孩子,在本省讀大學。去年因為考研壓力,失戀,情敵威脅的原因很不快樂,於是就和父母去XX省省立醫院看心理科,該院已經是XX省最好的三甲綜合醫院之一了。

醫生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性,挂號後,由於第一次去該院,不熟悉流程,加上他的辦公室門關上,我們沒有聽清他說「你進來」,於是我就多敲了三下門,才聽見他讓我進去,然後一進門,他就對我和我父母發脾氣,大吼「讓你進來你怎麼不進來!」我說「沒聽見」,他吼「怎麼聽不見!你們怎麼可能聽不見!」他很怒,眼睛瞪著那種,瞪我和我父母。

然後我們尷尬的坐下,我就自述情況,我還沒有說三句話…他馬上打斷說:「你這種底層子女,不要讀大學了,你讀大學沒有用,不要讀書了,馬上輟學!」我聽了一驚,不知道怎麼回答。他繼續說「去工作,去輟學打工,刷盤子都可以。你看看比爾蓋茨人家不就輟學。」然後他頭轉向我父母繼續侃侃而談「你們要知道你家孩子是狼,不是老虎,是狼不要做老虎的事,不要讓他繼續讀書了,讓他像很多底層孩子一樣出去打工,輟學。草原狼是需要在草原磨練的。」我思索了他的話,彷彿是《狼圖騰》里的段子…

然後該醫生看了看我的頭髮,說了句「頭髮稀疏就剃光!」我說「好。」他馬上吼起來「我要你自信!我要你不在乎他人的目光!禿頭就剃光!有什麼丟人的!你這樣留頭髮自欺欺人!以後見女生不要不敢說話,不要不敢和女生接觸!就要要女生聯繫方式!勇敢點!懂不懂!我要你做你自己!」他吼得有點刺耳,但我不得不說,當時在那種情境下,雖然我覺得像是傳銷現場、邪教現場,但是真的很有心理震懾力…震懾到我不知道說什麼了,只得說了句「好,可以。」然後他繼續吼我「能不能做到!」我說「能。」

關鍵是我也沒有說自己不敢和女生說話啊…

本人頭髮確實少了一點,小時候就這樣,但也遠遠沒至於禿頭…

然後他繼續大聲吼我「自欺欺人有意思嗎!啊!你說你自欺欺人有意思嗎!」

我說「沒有。」

然後他仰在皮座椅上,葛優癱一般,寫了兩個葯的藥單,對我說「去拿葯,二樓」…

全程就這樣結束了,也沒有說我是什麼病…開的葯一個是喜普妙,一個是輔助作用的中成藥藥名我忘記了…

一個星期後,因為我覺得那次診斷有點倉促,我就和父親去鄰省JS省省會,在xx軍區軍區總醫院和鼓樓醫院看了心理醫生,我才知道原來心理醫生是不凶人的…兩家醫院都診斷我沒有任何病症並且性格外向…我也說我什麼時候不敢和女生說話了,我在學校明明各種撩妹的,四年前後處了四個前女友…兩家醫院的心理醫生都告訴我繼續好好讀書,放下那些不愉快什麼的,全程沒有凶我也沒有凶我的父親。

碼字累了,有空繼續更新吧。匿名了,畢竟我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在傷心的時候,反而更有勇氣做一些不敢做的事?
怎麼改變玻璃心?
很短時間變胖,如何處理?
看到今天見義勇為的那個女孩被割喉,突然有點厭世了,怎麼辦?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