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為什麼不按照觀影位置而制定價格?
坐第一排的好處,來自華爾街日報。
隨
著電影頒獎季的到來,影迷們紛紛前往影院觀看競爭獎項的熱門大片。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你肯定會坐在比較靠後的位置,甚至有可能在最後一排。
在公共集會場合,坐後排似乎已經約定俗成。1978年,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提出了知名的七個假說,解釋人們進禮堂時為何後排總是比前排更快坐滿人。他對這種現象的思考源自一次演講,800名觀眾沒有一個人願意坐在前幾排。我知道那種感覺,雖然沒那麼強烈。在一個講演廳中,看到你所有的學生都擠在那麼靠後的位置,你會懷疑自己可能長了虱子。
至於看電影,在我們兒時,大多數人都不介意坐在屏幕前。但隨著越來越大,我們似乎在慢慢往後靠。我們甚至被告知應該坐在特定距離的後排位置,通常是影廳的正中。一般建議是距離應為屏幕高度的兩到三倍。
隨著3D的崛起,人們重新對觀影位置展開了爭論。目前全球共有2.2萬多家3D影院。有人說最佳位置依然是影廳正中,但有人則喜歡更靠後的位置。他們認為,眼部需要不斷根據變化的景深來調整焦距,靠後的位置能降低眼部疲勞。
我一直搞不懂人們為何會有這種逃避的念頭。我總是坐在前排。對我來說,第一排就是完美的位置。坐在第一排就是鐵杆影迷。前面沒有人頭攢動的影子,也不會經常被遲到者打擾。腿的活動空間較大,而且如果你想離開,只有在第一排才能輕鬆地悄悄溜走。
還有,我喜歡仔細觀察影片的每一幀畫面,有時甚至隨著畫面的節奏搖頭晃腦。CinemaScope和Cinerama等早期寬屏技術用巨型銀幕讓觀眾身臨其境,即便是現在更小的多廳影院,我也能找回完全沉浸在電影世界裡的那種感覺。
當第一個鏡頭慢慢浮現,確實會讓人感到有點不安,有壓迫感。但我發現一到兩分鐘就適應了。最偏的角度也不是問題,這是因為人有知覺恆常性:儘管角度發生變化,但大腦往往會對熟悉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保持恆定映象。
我知道大多數人會覺得這瘋狂至極,但我發現,很多忠實的影迷都喜歡坐前排。不過要當心:坐前排也會惹上麻煩。
我最奇怪的遭遇是在慕尼黑前往一家影院看《找到卡特》(Get Carter,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主演的那部,不是席維斯?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演的那部)的時候,當時我是第一個入場的。我佔到了第一排正中的座位,然後突然發現一位德國老太太站在我前面。
看到我在讀英文書,她說,對不起,你坐的是我的座位。我環顧四周,發現全場就我們兩個人。她說,我一直都坐這個位置;每天晚上我都來。
沒辦法,我換到了她後面的位置。
不久《找到卡特》就開始了。這位討人厭的老太太立刻就睡著了。整部電影都在睡。
我想敲敲她的頭。我離開的時候她還在呼呼大睡,在我的座位上打鼾。
-------------------------------------------------------------------------------------------------------------------------
慫答
我草,剛剛在昌平線是三關注零回答,回到五道口就八答了,剛剛寫好的答案也沒了。
這個問題與學校宿舍床位位置不同而沒有差別定價類似。
我認為現在電影院沒有差別定價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沒有合理的差別定價理由和機制。
電影院里的位置說少也有那麼幾十百把個,有點位置視覺效果好,有的位置音響感受要好,有的位置方便出入,有的位置離逃生通道近。如果要做差別定價的話,該以哪方面因素做主要參考呢?
即使院方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差別定價因素,但是差價的多少又以什麼標準呢?
單這一個問題就很難搞定了。這個不比切糕,切糕A十萬,切糕B二十萬,是因為切糕A的重量是切糕B的兩倍,但是你不能說電影院里位置A票價定80,位置B票價定40是因為位置A離熒幕的距離是位置B離熒幕的距離的兩倍吧。
其次,去電影院觀影所獲得的信息量是一樣的。
估計很多人會把演唱會的差別定價與電影院的無差別定價對比。但在我看來這兩者有很大不同。演唱會最貴的票肯定是離舞台近的啦,觀眾除了能更近距離地觀摩自己喜愛的明星以外,與明星互動的幾率非常大,這些觀眾所在乎的已經不是聽明星唱歌啦,而是接觸。位置稍微靠後的觀眾也能較為清楚地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他們睡來看真人的,至於最後那片區域的觀眾,音響效果不好的位置還不如在家下載歌曲放手機里聽,他們要的是參與。
看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無論你坐在哪個位置,你從熒幕上接收到的信息都不會比位置最好的那位觀眾少(除非自己走神或者睡過去了)。用切糕來比喻,在電影院里,大家拿到的切糕的分量幾乎一樣,原料質地也一樣,製作工藝和過程也一樣,就是有可能不同切糕的口味稍有差別,甜點或淡點罷了。在演唱會,中間區域的觀眾的切糕分量足,口感好,大多數人都消費得起,離舞台最近的人拿到的切糕里分量更足,口味更好,而且,據賣家宣傳,還有可能聰切糕里吃出一個硬幣,這個硬幣代表千萬元現金大獎,所以價格更貴。至於坐在最後那片區域的同學,據說他們手裡拿的是薩琪瑪。
還有,定價不同容易引起誤會。
看同樣的片子,把價格分了三六九等,在一部分人眼中,就是把觀眾分了三六九等。這是當然不行的。遇到不講理的土豪可不得了。你憑什麼不給我換最好的那個位置,瞧不起我是不是?老子有的是錢,換,趕緊給我換,把你們領導給我找來…………
暫時這些啦!因為絕大部分電影院的上座率很低,即使是大片,差位置基本賣不出去,小城市的電影院還有的是無座次式的,進去隨便坐。
好吧,如果星期六日節假日適逢超級大大大片上映的晚上,還是有可能坐的比較滿的,但是影院不值得為了這樣低概率的事件而做出按照座位調價的策略。原因如下:
1,如果影院只是在特殊時間實行按照座位好壞程度賣票制,那麼會引起買高價票觀眾的反感,覺得影院趁機宰客,對這個影院不抱好感。而實際上,電影院宣傳是強調屏幕為弧形的,那麼買到低價票的觀眾就會得到心理暗示,我位置不好影響觀影效果,看得並不爽。
2,如果影院所有時段實行按照座位好壞賣票的制度,那麼在平時觀看電影的時候,觀眾發現影院內人並沒有坐滿,低價票的位置根本沒有人坐,而自己為什麼要多花點錢買高價票呢?同樣是不滿。所以,影院如果按照座位賣票,絕大多數觀眾的感受會變差。退一步講,影院方面考慮到觀眾的習慣,也會慎重考慮這種辦法到底值不值得。
本人就是在電影院工作。說說我的觀點。第一,這行業有明顯的淡季和旺季,最主要的還是看片吃飯。即使有了好片子,上座率也是周末的時候好,那周一到周五呢?第二,北京的耀萊是怎麼火起來的?依靠低價團購迅速佔領市場。很客觀的說明票價是最實際的營銷手段。影廳座位有價格的區分很顯然絕大部分觀眾都會買最便宜的。
這有點像坐火車的站票和坐票
我只想說,坐第一排看3D會吐,我都覺得影院應該少賣幾排位置甚至是前幾排位置都不應該被安裝
因為很多人去電影院不是去看電影的
除非是爆滿的場次,誰來監督每個人按照你的票價入座呢?
《牛奶可樂經濟學》裡面講過這個案例。
其實,有些電影院是按座位區位設置了不同的票價的。但是,這樣做必須配備更多的導座員,以便監督低票價持票人佔用高票價座位,這無異於增加了影院的成本。如果這樣的成本太高,影院就會選擇一票制;不分區位,統統一個價格。
一方面,差別定價可能要涉及售票系統的升級、票價核算等問題,可能成本較高。另一方面,也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如果按座位好壞定價,在放映廳不滿員的情況下,觀眾會優先買低價票,然後坐到高價的座位上,反而得不償失。
首先從影廳而言,每天播放的影片火熱程度都不同,用這種方法定價並沒有太高的適應性和普遍性。而且,本來電影票就貴,這讓錢本就不夠用普通人怎麼想。電影院畢竟不同於演出會,並沒有如粉絲一般的固定消費群體。
在英國的影院就是按照位置售票的啊,後三排貴一些,imax的時候更是這樣,後面貴,前面便宜。一般能差2-3磅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