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的琴體外形設計有什麼講究?

為什麼普通吉他是雙S夾起來的那種形狀?電吉他又沒有空空的琴體呢?這麼做對發聲有什麼好處?涉及什麼原理?


一般來說原聲吉他遵循的是傳統吉他的製作,用箱體的共鳴使琴弦的震動放大。這種類似於葫蘆的造型也是長久以來的涉及,也只兼顧了樂手在坐姿演奏時候的方便,例如內收的腰線可以舒服的卡在腿部等等。

電吉他在誕生之初是空心的,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由於拾音器的發明,人們紛紛把這個工作原理類似電話的裝置安裝在吉他上,這就是電吉他的雛形,而真正意義上的實心電吉他的出現是在二戰之後,由Leoi Fender在1950年發明,叫做Esquire。改進後的拾音器功率更大,接上配套的音箱可以創造出巨大的聲音,所以空心琴體則顯得不那麼必要了,當然空心吉他也走向了另一個道路,GIBSON在1936年推出了ES150,這種經典的吉他成為了爵士樂手們的最愛,之後ES系列一直延續至今,最著名的就是ES335。雖然它同樣有空心的琴體,但是在琴體當中依然是實心的,所以我們稱作Semi Hollow Body,也就是半空心琴體。電吉他不用空心琴體的另外一個原因還有由於現在樂手對於失真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空心琴體在失真環境下使用會造成難以忍受的回授,所以一般搖滾樂手不會採用空心琴體的吉他,這類吉他一般被爵士樂手所使用。

不過半空心電吉他是除外的,很多搖滾樂手依舊會使用半空心吉他,這類吉他由於保留了共鳴箱體,所以共鳴更好,半空心的琴體則保證在高增益的環境下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回授,吉他在干琴音色狀態下具有極佳的表現力。失真的音色也很特別。市場上Gretsch,Gibson是這類吉他著名的製造商。


以下內容部分來自[del]可能很不靠譜的[/del]記憶,部分出於個人推斷,部分整理自互聯網。僅供參考。

若有謬誤或缺漏之處,還望不吝指正。

木吉他,也有叫「聲學吉他」的,顧名思義,是依據聲學原理製成。

其發聲原理大體是藉由琴橋和弦枕,將琴弦的振動,傳遞至琴身面板,引發琴體共鳴,

再經過中空並開有音孔的琴箱放大,發出音量足以讓人耳清晰捕捉、具有特定悅耳音色的聲音。

史上最早的吉他,似乎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赫梯吉他」(Hittite Guitar),

那時的琴體已經形似於如今的「8」字型,更像在一塊月餅兩端各咬了一口後的形狀[1]。

至於在那之前發生了什麼,我就不知道了……。

而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木吉他,據知定型於文藝復興時期。

或許是工匠們經過不斷的改良實驗(不排除偶然因素),認為8字型的琴體所得到的音色最為理想,於是便固定沿用至今了吧= =

而在琴體各部位比例、尺寸以及所用材質等細節上的變化,都會對吉他的音色產生影響,需要根據期望加以控制調整。

至於這些設計變化具體是如何影響音色的,除了材質是因共振頻率有所差異之外,其餘不在我的了解範圍內,猜測與聲波在不同的半密閉空間內的反射、疊加等物理知識有關,坐等達人補充。

參考資料:

[1] 赫梯吉他: http://www.guyguitars.com/images/Hittite.jpg

[2] 吉他的工作原理:http://entertainment.bowenwang.com.cn/guitar.htm

[3] 木吉他內部的構造及發聲:http://www.rockymusic.cn/ugary/31378-335381.aspx

至於電吉他,則是靠拾音器的電路圈,感應琴弦振動時引發的空氣振蕩,產生amplitude(振幅?)不同的電子信號,經由輸出端,發送至放大器加以放大,最後用音箱播放出來。

所以對於電吉他來說,空心琴體不是必須的。而全實心的琴體對音色的影響有限,在造型設計上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間。

經典形狀如類8形及其變形、X形、倒V形等等,猜測是基於大眾審美、量產、市場等因素逐漸固定下來的。此外也有一些奇形怪狀的異形琴[1]。

不過鑒於琴箱可以令音色產生微妙的變化,所以也有採用空心、半空心、腔心結構的電吉他,以實現不同的音色。此時在形狀設計上,就像木吉他一樣要受到音色效果的限制了。

參考資料:

[1] 大麻葉狀的電琴(型號不詳):http://ww3.sinaimg.cn/large/700e3c60tw1dow75zpuwrj.jpg

[2] 電吉他工作原理:http://entertainment.bowenwang.com.cn/electric-guitar.htm


我的微信號disonmusic


推薦閱讀:

怎樣安裝密室逃離線關?

TAG:音樂 | 設計 | 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