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是什麼時候?

隱隱感覺到,這是根據日落時間來確定,而不是對應到現在固定的幾點鐘的。但是,不知怎麼去考證。


回答這個問題本來是一句話的事情,太沒意思,我乾脆多說一點。

太長不看版: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為五份,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後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鐘。


夜間專用的更點計時在我國古代有很長的歷史。清代的《古今紀史統考》中說,更點計時源自周公(周公啥都發明過科科):

軒轅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點,則更點始於周。至於用鼓用鍾則始於唐……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

這個我們自然不必當真,但是唐代開始用鐘鼓報更點則是一個確切的消息。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方法,是用梆子和鑼。「篤,篤——咣,咣,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在此推薦一首歌:等到煙火清涼-許嵩)


只要是聚居地,就有報時需求。夜間報時,簡單說就是弄出點響動讓你聽到,各個更點依靠聲音節律區分。

之前我在《古人的計時器具更可能是刻漏而不是日晷》說過,各地治所多設有鐘鼓樓,以刻漏守時。

牧(指唐代詩人杜牧)嘗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與賓吏環城,見銅壺銀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時,曹王皋命處士王易簡為之。」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處士之所為也。」後二年,公移鎮宣城,王處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師受其術,創置於城府

成書於明代的西遊記中有詩描寫鼓樓報時:

玉兔高升萬籟寧,天街寂靜斷人行。

銀河耿耿星光燦,鼓發譙樓趲換更

鐘鼓樓覆蓋範圍有限,就需要有人走街串巷,擊打梆子報時,是為更夫。又因為更夫夜間走街串巷,所以往往兼有治安巡邏防火等職責。

明代湛若水《初任參贊機務南京兵部尚書告示》中有一條可體現這點:

嚴更鼓,以一警備。嘗觀易稱「重門擊柝,以御暴客」,聖人自治之嚴如此。看得南京更鼓,甚為疏虞,皆由兵馬巡捕等官不行用心覺察,設有暴客,何以防禦?今後更夫南以欽天監為準,北以鼓樓為準,各門樓更鋪,務要依二處更點相傳支打,其欽天監鼓樓必設滴漏為則。若有不依者,五城兵馬等官,一體重治。

除了州府治所,軍營、鄉下庄寨也有類似設置——畢竟同有報時需求。

資治通鑒中,王宗滌利用更鼓使疑兵之計驚走符昭:

後軍尚未集,(王宗滌)以數百人夜去昭營數里,多擊更鼓,(符)昭以為蜀軍大至,引兵宵遁。

紀效新書中記載的軍營規定:

遇夜,中軍發擂,樓鋪一齊發擂;中軍打更,遇夜鋪處處打更。一處斷絕更鼓,依臨陣軍法連坐本管官旗。

但是如果你不在軍營,不在州府治所,甚至也不在村莊附近,有沒有打更的?自然是沒有的。

雜劇湘子度韓愈裡面,韓愈夜宿藍關,有小鬼打更,他大為驚異:

呀!這個曠野所在,那裡有更鼓之聲?

楊萬里詩中則有深山之中,雞鵝打更的比喻:

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 那更點是什麼標準呢?

宋史這段說的清楚明白:

至昏夜雞唱,放鼓契出,發鼓、擊鐘一百聲,然後下漏。每夜分為五更,更分為五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節。每更初皆雞唱,轉點即移水稱,以至五更二點,止鼓契出,凡放鼓契出,禁門外擊鼓,然後衙鼓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止焉。

五更是將一夜時間五分,每份為一更。每更又五分,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

一般來說呢,只需要回答問題到這裡已經夠了,但是一夜的定義其實是有說道的。

元史·曆書·授時歷經中

求更點率

置晨分,倍之,五約,為更率;又五約更率,為點率。

更點長度=晨分X2/5

晨分是什麼?

以昏明分減日出分,余為晨分

晨分=日出分-昏明分

也就是夜半到日出的時刻減去蒙影時間!

換言之,也就是從夜半到晨光始這段時長。乘以2得昏影終到晨光始這段時長。

那麼昏影是以什麼定義呢?

新儀象法要中圖

儀禮中有:

日入三商為昏

其中商字確信為刻的意思,但是古代更多時候以日入二刻半為昏。

據晉書天文志:

夫天之晝夜以日出沒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

這個新唐書中也有提及:

據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亦即古人通常定義的蒙影時長為二刻半

所以一夜時間長度為,日落到次日日出時長,減去晨昏蒙影時間,即兩個二刻半=5刻。

以春秋分為例,春秋分晝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和日落到日出這段兩時間平分全天——各為50刻。

然而按照古代的計算方法,春秋分時候,晝長55刻,夜長45刻。五而分之,則一更長9刻,約為129.6分鐘。一點長25.92分鐘。

姑且認為春秋分日落是18:00,那麼昏為18:36

  • 一更起18:36
  • 二更起20:45
  • 三更起22:55(三更半夜大概指子夜前後這段時間)
  • 四更起01:04
  • 五更起03:14
  • 曉 起05:24
  • 日 出06:00

倘若某地某夜夜刻40,則一更為8刻=115.2分鐘。其餘類推。

  • 這樣每天都換麻煩不麻煩?

麻煩,所以古代不是每天都換,而是定期換。

古代漏刻有圖如下:

其中刻度來自箭尺。通常白天一箭,夜間一箭,刻度長短按晝夜刻來分,加起來共計100刻。

日入後二刻半,即昏時換夜箭。一更的長度就取決於鐘鼓樓的夜箭了。

晝夜長短每天不同,但是一年造三百多對箭尺實在是不太可能。所以人們通常少造一些,定期更換。在漢初時候,人們採用大概9天一換的方式,共計有箭尺41對。

隋書天文記載:

漏刻皆隨氣增損。冬夏二至之間,晝夜長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每箭各有其數,皆所以分時代守,更其作役。

但是這種方法有點簡單粗暴,誤差太大,永和十四年詔改,測量太陽位置,用24節氣每個節氣換兩對箭尺,一年共計48對箭尺:

今官漏以計率分昏明,九日增減一刻,違失其實。至為疏數,以耦法。太史待詔霍融上言,不與天相應……以晷景為刻,少所違失,密近有驗。今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立成斧官府當用者,計吏到,班予四十八箭

後世箭尺數量頗有小異,不過不是大節了。


我認為最好在同一個時候,但是作者更新也需要時間創作啊。。

——最討厭那些一天一更的作者了???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中國人崇拜成吉思汗?
春秋戰國之後為何再沒有【諸子百家】的文化復興時期?
吳王夫差在黃池之會以後九年為什麼不反攻越國?

TAG:歷史 | 時間 | 天文學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