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搞了5000年農業怎麼就不如美國200多年的農業?


題主你看,蘇美爾人、古埃及人、印度人都哭暈在了廁所里。非洲原始部落都不吱聲,因為他們不曉得農業是啥玩應!

就這麼一個爛問題,被邀請了無數次,真的很有意思嗎?

有的人心裡中國就是藥丸,不丸也必須藥丸,怎麼都藥丸,以後稱霸全宇宙了也是一樣的藥丸。中國人就是劣根性,以後人人都可以日天了還是劣根性,沒有劣根性都是最大的劣根性。你跟這樣的人較真幹嘛?

我只是個種地的,又不是精神科醫生,對偏執型躁狂症真的毫無辦法,以後就不要邀請我了吧。

來都來了,就科普一下中國農業到底在世界上處於什麼位置吧。任何一個沒有發生饑荒的國家,農業業態都是符合自身需要的,不能說美國規模化、機械化農業就先進,中國小農經濟、精細化作業就落後,業態本身不存在先進與否,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當然這是對我們正常人而言。

對於偏執型躁狂症患者,農業僅僅就是種地,什麼農業生產資料製造啊、農產品流通啊、農業金融啊、農業產業鏈、農產品供需關係啊都是不存在的,是編出來騙人的。中國單個農民種的地沒有美國多、每個農民的收入不如美國,那中國農業就是落後的。精神病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關愛,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我們要本著治病救人的目的幫助他們。

僅就單項技術與產品輸出而言,中國農業在當今世界上居於前幾位的位置。如果講農業成套體系輸出,中國是毫無疑問的第一,而且甩美國很多很多條大街。可以這樣講,目前地球上具有農業產業體系輸出能力的國家只有一個:中國。目前世界農業都賺不到幾個錢,唯一可能的增長點就是到南亞、到非洲去種地,在落後地區的發展過程中掙到錢。

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教一下偏執型躁狂症患者怎麼黑中國農業。

第一個方面:單項技術與農資產品

1、我們先來看看農業生產資料上端:

那麼「你國」化肥農藥總產量多少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2016年全球產量是2.5億噸,中國佔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終究還是不如外國啊,藥丸藥丸。

2、再來看看農產品生產下端

你國農產品生產了多少呢?

人均440多公斤糧食,60多公斤肉,27公斤奶。妥妥的發達國家飲食結構

再來看看進出口:

哎呀,進口的好多都比出口的多,這至少說明兩點:

第一是農業不發達,吃的都要進口,藥丸藥丸。

第二是中國人都是吃貨,生產了那麼多都還不夠你吃的,這是民族劣根性啊!

注意千萬不要提及農產品進出口規模遠遠小於工業產品進出口這個事實,更別提種植業全球都不賺錢、各國農民都靠政府補貼過日子的事情。

總結:

攜工業產值全球第一、世界最大工業國的優勢,中國這個不要臉的吃貨國從全球搜刮進口農產品,把不賺錢的農業都推給外國做,拿自己那些廉價工業品去換別人寶貴的農產品,簡直是無恥之尤!

道德何在!天理何在!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願各路神仙、上帝、真主懲罰這個國家吧!讓我們罵死他吧!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來,中國人都是唯利是圖的商人,知道種植業全球賠錢就不做,一點道德底線都沒有,一窩蜂發展製造業做賺錢買賣,應該譴責他們!

第二個方面:全球成套農業體系輸出

1、中國的農業體系

中國人簡直是好噁心啊,那麼困難的條件,那麼讓人絕望的現實,他們都不肯老老實實的去死,非要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偏要夾縫裡求生存,活生生弄成全球第一工業大國,讓自己吃得飽穿得暖,真是好氣啊!

中國當前的農業體系是一種高度工業化支撐、小規模高產量、本地化流通佔據主流的體系,是一個落後國家農業、工業良性互動成功的典範。儘管當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牢牢地抓住了機遇,成功打了翻身仗,成為二戰以後後發落後國家成功實現工業化的一個例子,更是大國中唯一的例子。

中國農業具有江河平原型、海島型、山地型、丘陵型各種業態,囊括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各種氣候分帶,包含了大陸性氣候、季風氣候、山地氣候、荒漠氣候等等各種氣候分區。

中國農業既有規模化農業經驗,也有精耕細作經驗(傳統),還有高附加值設施農業經驗,全世界各種農業業態都有,而且規模不小。

高大上的文洛式溫室。

低小下但是賺錢的普通日光溫室。

規模化機械化農業。

小規模分散農業。

所以中國農業業態最大的特點就是因地制宜——需要怎麼活著,中國人就怎麼活著,中國人沒有貴國人那麼矯情,喜歡入鄉隨俗。

2、中國農業體系輸出的巨大優勢

就是這種入鄉隨俗,是中國農業體系化輸出的巨大優勢——秒殺美國好幾條街的優勢。

中國農業,僅僅30、40年前還是原始農業佔據主導,刀耕火種不在少數。從業人口基本上還是文盲半文盲,手工操作為主,高技術、機器的普及舉步維艱。

短短一代人的時間,中國農業突然就改頭換面,一方面基本上滿足了國民需求,另一方面機械化、現代化水平飛速提高,以水稻的收割為例:

80年代水稻收割基本上都是這樣,用手敲打脫粒。

90年代用上了簡易機械,人力脫粒機:

現在,山地以小型動力機械為主,平原基本上都是聯合收割機了。

這種進步僅僅花了一代人的時間。

迅速發展的產業經驗:一代人時間的跨越式發展,能夠讓中國農業人很容易找到輸出的切入點,比如說到一個發展階段處於80年代的國家,就能夠馬上想起自己80年代在幹什麼。現在還活躍在各行各業的、甩著膀子打過穀子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說我自己。我小時候就手工收過水稻。

豐富廉價的農資產品:憑藉全面工業化的優勢,輸出的農資產品便宜,易於受到落後國家的歡迎。

天南海北各種氣候各種地形都有的成套產業體系:中國這種千奇百怪的地形,都可以孕育成熟先進的農業產業,對於輸出具有強大優勢。不管輸出目的國是什麼氣候、什麼地形,都能在中國國內找到成熟經驗。

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中國農業工人舉世聞名,受教育程度較高、工作態度認真、技術熟練,山東、四川、湖南等地的農民到外國種地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情。

總之,別的方面與發達國家差不多,體系優勢特別明顯,很難想像美國能夠在這個領域跟中國競爭。可以想見,南亞、非洲這些廣大落後國家,更願意借鑒與自己差不多的中國經驗,而不大可能搭理「高大上」動不動就要機械化的美國人。

總結:中國人太不要臉了,窮還窮出道理窮出優勢來了!這是新殖民主義!反正就是藥丸!

南亞、非洲,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面臨著農業嚴重落後的威脅,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大饑荒之類的人道主義災難。我們看待中國農業,不能僅僅局限於一時、一地、國內市場,解決中國農民問題,也不能僅僅盯著城市化這一條路。農業體系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是目前唯一能夠看到的農業增長點,同時又是一個空白市場,前景廣闊到我都懷疑是不是自己搞錯了?

南亞地區人口多達十幾億,農業發展爛得一塌糊塗,人口大爆炸即將來臨,這不是機遇這是什麼?後發優勢也是優勢,中國完全有能力把自己的農業模式搬過去,在應對危機中獲得成長與發展。在一帶一路體系內,農業輸出應該佔據重要位置,共同發力實現互利共贏。

一方面,成套輸出農業體系,解決了國內過剩產能,製造了新的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解決了當地危機,提高了當地對中國的依存度。

我在琢磨把中式農業輸出到尼泊爾,有興趣跟我一起不?

從這個方面講,美國農業何德何能,敢跟中國農業比先進程度?中國從不跟人比單項,要來都是比體系。

當然了,偏執型躁狂症患者都是拿中國最爛的去比別人最好的,拿中國弱項去比別人的強項,拿片面去對比從不考慮體系問題。這是典型的田忌賽馬的招數,這種人才是根子里、骨子裡醜陋的中國人啊!


恭喜題主跟首富一樣,對農業缺少了解。

農業本身,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自然環境條件和科技條件。關歷史什麼關係。

既然說到農業,就說點題外話。

我們學農的工科生,比較推崇荷蘭的溫室技術,美國的機械化和規模化,以色列的滴灌技術。

這三者中,數美國的自然環境條件最好。耕地面積全球佔比 13%,而且多是平原,地廣人稀,天選之地。適合規模化和機械化。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就有這種條件。美國農業領先之處在於充分利用農業高產及低成本優 勢控制了全球農產品貿易市場份額的 1/4,同時利用極低的成本優勢控制了大豆及玉米 等農作物的定價權。反正我國沒少買。

我有一個美國的客戶,華裔的。他在美國買了好大的一片地,專門種植牧草,然後出口到中國,賣給伊利和蒙牛。美國的很多耕地,都有休耕制度,確保土地的肥力和高產,種植管理十分合理。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最不好。首先是沙漠地,沒肥力,不含水,學農的都知道種植土壤,沙壤土最好。以色列的這種土質是最次的。其次,以色列的淡水資源少。聰明的猶太人發明和不斷完善滴灌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農業產品不僅滿足本國,還出口歐洲。上演沙漠變綠洲的奇蹟。

以色列跟我國的農業部有很多的合作。特別是跟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過不少項目。

至於我國的農業,由於跨很多緯度,地形環境條件多樣。所以基本上什麼模式都有。

補充一些

我做農業設施類工程的,經常幫客戶設計溫室,設計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灌溉設施等。這些工程項目,往往背後都有國家補貼,純公司投資是划不來的。比如我之前接到的溫室項目,國家補貼80%建溫室。也多虧國家補貼,現代農業漸漸的發展起來。

但是算起來,我國的補貼力度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其次,農業本身經營的好壞,還得靠經營者不斷的探索,補貼不是農業企業長久的生存之道。

在中國搞農業是很難賺錢的,很多時候需要國家的補貼來維持。可能你不知道,建一座比較現代化的豬場,成本至少幾個億。因為設施農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風險很難把控。我認識的不少人搞現代農業,情懷的成分佔很大比例。也有政策優勢搞農業的,爛尾的不少。


在加拿大薩省,當地人十分驕傲地說,加拿大人均耕地面積有100畝,而我們的人均面積有1000畝(忘了是英畝還是其他面積制度)。機器過境,翻上來的全是黑土地。

老家四個人(奶奶大伯大媽哥哥),全家加起來都不到十畝黃土地。面對這樣的對比,我心情複雜。

後來又想,那麼優渥的土地條件,要中國農民來經營,絕對比他們搞得更有聲有色。沒有那種條件,中國的農民能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很不容易了。

美國同理。

至於落後、生活苦、地位低,說明我們這代人,得更努力才行啊。

----這是一條分割線-----

171108補充:幾天不上知乎,感覺自己突然火了。如果是一年前的我,對評論區里自己不認同的意見肯定是衝上去開吵。但現在覺得,我自己對三農問題也經歷了從「誰都救不了三農」到「只有有機和市場才能救三農」再到「只有大規模機械化和政策才能救三農」又到如今「三農到底用不用『救』」的思想變化,所以很能理解站在不同角度的回答。而且,評論區的部分回答質量很高,我很開心看到依舊有很多人真正關心農業問題。關注農村農業農民的人越多,解決三農問題的可能性就越豐富,這片土地能夠誕生的奇蹟,就越多。


你光看到美國了,東北大部分地區開發得比美國還晚,一樣是中國對吧,一樣是中國人在種對吧,不是照樣碾壓關內種了幾千年地的農民。

對於工業化國家來說,限制農業競爭力的已經不是技術,而是地租和人力成本,地租又直接和人口密度相關,所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農民太多

美國二戰前一戶農民要達到收支平衡(意思是農用機械隨便買),大約需要耕種200英畝土地,據說現在起碼要上千英畝才可以收支平衡。換成中國就是6000畝地。華中地區500戶的一個村,一般有2500畝地,換句話說,中國農業想要和美國競爭,99.9%的中國農民都得改行。

這是衛星拍攝的美國堪薩斯州的耕地。採用圓形耕種法,最少有兩成耕地面積被浪費了。換成中國農村,為了爭奪這種邊角田,死幾個人是家常便飯——在中國比人命還寶貴的田地,在美國根本就不值錢

每塊田的中心是一個小水井,抽上來的水接上水管,以水井為中心掃一圈,就是耕種範圍。

所以中國農業問題跟技術啊制度啊一點關係沒有,純粹就是地少人多,我給你1畝地,你用火星科技種,它還是比不過刀耕火種1000畝的產出。農業技術決定農業的下限,人均耕地面積決定農業的上限

中美之間的差距不是機械化時代才出現的。美國農村在南北戰爭時就已經開始普及聯合收割機了,雖然是馬拉的,但是當時的清朝農民連人手一把鐮刀都做不到。只有土地多到人力種不過來了,農民才有提高生產效率的需求。中國古代為什麼很少用畜力?因為人太多了,人比動物便宜。

很多人提到現代農業,都喜歡用荷蘭舉例,同樣是地少人多,荷蘭的農業就很有競爭力。問題是你看看荷蘭每戶農民的平均耕地面積——240畝。跟中國農民差了兩個數量級。荷蘭農業的發達靠的是以下前提:完全放棄糧食自給,本國農業作為外國農業的附屬產業,專心發展高價值作物。以色列農業本質上也是一回事,都是以外購糧食為前提的附屬型農業。中國要這樣搞我是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天天叫囂糧食安全的人怕是要瘋。

說中國畝產高所以中國農業強的朋友一定是搞笑,不算投入產出比的收益有啥意思?我畝產是美國10倍,農民數量多1000倍,農產品有什麼競爭力?說集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人也是搞笑,不管你的生產效率多高,最後分錢的時候不還是幾千人分嗎?在農民數量差了幾千倍的情況下,扯農業技術和畝產純粹是轉移話題

如果中國只有5萬農民,農業一定是碾壓美國的。田地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拋荒,土質不好的不要,雨水多的不要,雨水少的不要,離河流近的不要,離河流遠的不要,只種最好的平原田,全都搞輪耕,種一年歇兩年,你看中國農產品有沒有競爭力?

當然,並不是說人少就一定好,俄羅斯在遠東占的幾百萬平方公里沒人種,一樣不行。但是在制度和技術問題都解決後,最難解決的,就是人口問題了。

日本的農業機械都做出花來了,品種改良做到了極致,早就實現了集體經營,農民素質也沒的說,70歲老太太都會用最先進的農業機械,但仍然干不過美國農業,甚至競爭力還不如中國農業。因為日本農民耕地面積比美國農民小,同時日本農民收入又比中國農民高。所以日本農村只能這樣蕭條破敗下去,什麼時候年輕人徹底跑光,剩下幾萬農民了,日本農業就有救了。

只要農民數量不減少,提高農民收入就只有政治手段這一個辦法——禁止外國農產品進口,農產品賣高價,用剪刀差剝削城裡人,再給消費者灌輸「身土不二」、「日本蔬菜最安全」之類的迷魂藥,防止大家覺得外國月亮圓。

在保證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中國農業不可能和美國農業競爭,就好像你又要解散軍隊,又要保證外敵入侵時有能力自衛,純屬妄想


正經說一下。

美國建國不到三百年,英國殖民北美時期開發北美地區農業是使用了近代的農業技術,起點壓根不一樣。用近代技術去跟我國農業發展史的時間對比,這完全驢唇不對馬嘴。

從地理上看,美國除了落基山脈和極少數東部的山峰以外,幾乎都是平原。對比中國的土地條件,美國簡直哪都能種地了!

美國建國初期就有了近代農業技術;擁有面積極其廣大連綿不斷的平原;人口基數少但增長迅速,因此有絕佳的人口結構、數量優勢又不會有什麼人口壓力。

相反,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個又冷開發又晚;一個曾經屢次遭受黃河蹂躪;一個面積有限且建築用地需求又很大。同時,關中早已衰落,成都平原自身實力不足。

知道現在,極其貧困的地區的農業科技也沒有完全淘汰純人力。我國農業處在信息化、機械化、畜力、人力四種模式並存的階段。

所以本質問題就是美國運氣太好了。

————————————————

為什麼題主活了二十年才和我年紀接近?


我是第一次聽說水平和資歷直接掛鉤。。

按照這個理論,北洋軍閥1895年開始練兵,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國民黨也起義了十次,為什麼北洋軍閥輸給了 蔣校長,而1927年建軍的共產黨笑到了最後?

再說了,雖然人家美國只有200多年歷史,但是跑到北美大陸的歐洲人,搞農業的歷史也沒比我們短多少啊。


實名反對 @孟德爾 的回答,建議不懂的內容不要強答。下面,筆者將從歷史學的角度,就三個方面介紹目前學界對於中國農業中人口,技術,和耕地之間的關係的研究。

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農業發達?是農產品轉化成為資本的能力(即農業的商品化)?還是單位耕地能夠承載的人口?亦或是單純的農產品產出量(單位產量/總產量)?這三個問題在孟德爾同學這裡被不加區分地混在一起。筆者將分開討論每一種情況,並指出孟德爾君討論中出現的問題。

關於第一點,孟德爾同學在這裡犯了以微觀代替宏觀的錯誤:他機械地將農產品轉化的資本平均分派到每一個農業從業者頭上,從而通過單個的中國農業從業者沒法獲得與美國同行相同的資本來說明中國農業的落後。然而,用微觀的,人均的資本獲得來說明中國農業這個宏觀的,整體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說是有些以偏概全了。筆者認為,中國農業目前的發展,正是基於地區專營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帶來的高度商品化,其動力恰恰來源於地區/全國農產品市場的建立和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完善。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引用威廉斯金納(William G. Skinner)和羅伯特馬克(Robert Marks)對於中國農產品市場的論述來說明。

關於第二點,孟德爾同學將農地承載的人口數量等同於農業從業者的人數,並認為農業的產出主要目的是轉化為耕作者的資本,並進而認為中國農業落後是因為其無法使參與農業生產的人獲得足夠資本。這種觀點是相當片面的,因為其不僅無視了農業產出供養非農人口的情況,更是不了解糧食作物的必需品屬性使得其無法與經濟作物資本回報率上相比的事實。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引入肯尼斯波美蘭茨(Kenneth Pomeranz),埃爾文馬克(Elvin Mark)和黃宗智的關於中國農業內卷化(involution)的辯論,從而說明中國農業模式和人口的關係,並解釋中國農業模式是否是「適應」於國情而非「落後"的發展模式。

關於第三點,孟德爾認為「中國農業問題和技術啊制度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是耕地面積的原因。」他認為美國農業的高產量主要驅動力是其充足的土地供應搭配上農業機械,同時否定中國農業中單位產量的提升對農業的根本性影響。然而,孟德爾君的該觀點是相當片面的。首先,對技術=農業機械化的認識,基本無視了耕作制度(一年x作,休耕,輪作),肥料密集使用水熱條件的科學管理對農業帶來的革命性影響。而這恰恰是各國農業(包括中美)在歷史上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助力。在這裡,筆者將介紹李伯重以及加州學派(Californian School)對於江南農業中農業產量和勞力/技術/資本密集關係的研究,來說明為何耕地面積只是許多變數中的一種。

以下,筆者將慢慢更新對於以上三點的詳細介紹和討論。


  • "從地區性市場到全國市場" -- 對中國農業地區專營化和農產品商品化的討論

地區專營化,看上去很高大上的名詞,但其實是很接地氣的。大家應該都對東北大米,新疆哈密瓜,吐魯番葡萄,煙台/日照蘋果之類的提法有印象吧?在這些地區,特定農產品在當地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往往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因此在國內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也相對較高。這也就是地區的專營化。

那麼,為什麼地區的專營化與農產品的高商品化率產生聯繫呢?這是因為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僅要吃蘋果,還得吃蔗糖調味的,用大豆製成的甜豆腐腦。即使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相對封閉的地區,也需要用自己產出的農作物在儘可能大的區域內去交換儘可能多的其他的產物。本地市場成為了村莊與村莊物產交換的中心,而更高一級的次級市場則成為了更大範圍內的交換中心,從而逐級構建起了一個市場體系(Skinner,1964)。然而,由於技術交通的不發達,專營化的程度在各地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以中國近代史舉例,兩個很明顯的較大範圍內的例子就是江南以桑蠶/棉麻為主業,與嶺南地區以茶糖絲為經濟作物的地區專營(L,1998; Marks,1998)。這兩個地區的共同點,就是都從臨近省份進口糧食作物(廣西之於嶺南,兩湖之於江南),從而使得本地能夠將生產要素(資本/勞力/肥料/水熱)集中於某幾種重要作物的產出上。換言之,就是通過在更廣範圍內通過交換,使得一個地區可以不需要考慮發展全面農業,只需要集中於幾種優勢作物即可。嫌筆者回答這個問題太理論化的,可以去看看《臨高啟明》,其對嶺南/江南的地區明清時期的專營趨勢有著很詳細的描寫。 @馬前卒 @文德嗣 荷蘭的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

如果說明清之際還只是地區市場,僅僅涉及到幾個省份之間的農產品交換的話,建國後構建的鐵路和公路網使得全國範圍內的地區專營化和全國市場內的物流交換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看到這裡,讀者也許會要問,你所說的和孟德爾說的學習荷蘭和以色列的出口農業模式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農民同志們還是很窮,提出的精準扶貧還是主要著眼於貧困山區的農村人口?為什麼他們不能自發地通過地區專營化獲利來擺脫貧困?農民不獲利的農業是否還能稱得上發達呢?在諸多造成這一因素的原因之中,筆者將在下一部分里重點探討人口問題,並解釋為什麼快速擴張的人口既可能成為農民貧困化的因素,也可能成為農業發達的動力,從而揭開孟德爾君對於「農業人口過剩決定中國農業不發達」論的迷思。

  • "和資本家不一樣,你不能開除老祖母" -- 對中國農業內卷化的辯論和人口對農業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貧困山區的人們不能夠自發地搭上時代的便車,通過地區專營化獲利,從而擺脫貧困,進而成為孟德爾同學口中的發達農業的一部分呢?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地圖上的中國和現實中的中國的區別。翻開全國交通圖,在小比例尺下我們能看見以G打頭的國道,像主要動脈一般將全國各省份串聯起來。隨著比例尺的增大,我們也許能看見省道,縣道,鄉道乃至村道,如同無數細小的毛細血管向著共和國的角落延伸,將無數未曾謀面的人聯合在一起。但是住在這些道路連接之外的人們呢?對於煙台的果農,從外而來的訂單和全國/國際市場的信息以及從內向外川流不息的運輸卡車可以通過206國道日夜不止。可對於大涼山邊遠地區的農民們,種些什麼和賣些什麼這些問題,依然只能在目力可及,驢車可到的格局中考慮。畢竟,人得先吃上飯。

隨著道路而來的,除了信息,還有資本。筆者在這裡將著重討論資本在農業中和人口的關係。在學術界,尤其是西方學界的語境下,一個經久不息的爭論點就是中國農業在中國和歐洲近代的「大分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而其中由埃爾文馬克和黃宗智完善的關於農業人口過剩導致農業「內卷化」的觀點直到今天依然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而這也是孟德爾君論點的思想內核。在黃宗智看來,明清時期的華北農村無異於一潭死水:不斷增長的人口很快使得粗放式地擴展耕地難以為繼,而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將更多勞力投入農業生產,通過精耕細作來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可是,這樣的增長很快就會到達限度,因為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增長總是快於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生存而非為利潤勞作,根本無法產出盈餘資本反哺農業,更遑論投資於手工業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業的發展陷入了一種「內卷化,「相對於歐洲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卻無法帶來可以用於投資的盈餘,充足的勞動力變成了過剩的人口,從優勢變成了負擔(Huang,1985)。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正如筆者之前所言,中國很大,在一個全國市場真正地隨著交通發展而出現之前,以一地推導中國整體的情況是不妥當的。李伯重對於明清江南的農業研究,就呈現出了與華北完全不同的圖景。對他來說,江南的經濟非但沒有陷入內卷化,反而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勞力不足。一年兩作制的推廣,對水熱的優化利用,對積肥和運肥的勞力和資本投入,在主要作物耕作歇期種植恢復地力的作物等做法,都使得江南農業變為一種勞力/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江南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們,糾結的並不是如何餵飽多餘的要吃飯的嘴,而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獲得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勞力,資本和技術,從而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回報(Li,1998)。

筆者認為,今日的大涼山農民與煙台果農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重現了華北農民與江南自耕農的區別。前者相比於後者,缺乏的是一個有活力的市場,以及一個能夠使信息和資本從外進入同時使產品輸出的渠道。同時筆者也認為,無論是明清之際的江南自耕農還是煙台的果農,對於他們來說與技術進步同等重要的是技術的推廣和傳播。在更大範圍內使得技術進步得到成規模的應用,才是使得江南」衣被天下「和山東成為」蘋果之鄉「的原因。可是,讀者也許會繼續追問,我們到底需要為大涼山的農民們帶去什麼樣的技術呢?在接下來的部分,筆者將討論對於農業技術更廣泛的定義,從而說明機械化並不是農業發達的唯一渠道。而有些技術的推廣,也許正是需要充足的農業人口才能推行的。

  • "技術不僅是齒輪,還有農法" -- 從明清江南看中國農業中的技術推廣

那麼,究竟什麼是農業技術呢?提到這個詞,也許我們會下意識地把它和轟鳴的康拜因,試管中的化合物,以及袁老先生改良的農作物聯繫到一起。這種聯繫並無不正確之處,可筆者要說的技術含義更為廣泛:正如李伯重引用的白馥蘭(Francisca Bray)所言,技術除了」機械型「(mechanical)的,也有」技藝型「(skill-oriented)的(Bray,1986)。後者包含了對於農業理念的更新,強調的是」勞動者的實用技能與管理技能的發展和密集使用「(李,2007:183)。這樣的改進在明清的江南體現為一年兩作的推廣,對桑池農業的嘗試等等。

那麼這種技藝型的改進,在今天的農業中是否還有用處呢?如果有,那又該是什麼呢?筆者並非農技專家,對於自己不了解的部分不敢妄言,但我們可以一起向知乎上正進行著這種嘗試的同志取取經。比如 @龍牙 在西藏進行的嘗試,就是利用高原的光熱條件。其回答貼在下面,歡迎讀者移步去看看:

龍牙:中國人有什麼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懼的細節嗎?

洋洋洒洒寫了這麼多,可卻不知道該如何結尾。那麼,就用我國歷史上一位領導人的一句話收尾吧。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許有著打雞血的成分,但我覺得從這句話里,我們應當讀出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我們將探索,思辨,並嘗試每一種讓人們過得更好的方式,並將它無私地分享給世界上每一個人類同胞。畢竟,我們的初心,是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未來。

共勉之。

【另,關於本文中一些提到較少的方面,和對本文的問題,在評論區中有@deaddeader1 同學和我的討論,歡迎大家進一步參與和討論。在此也感謝dead同學的回復和補充。】

  • 預告:"現代化之後,農業資源是不會枯竭的?"對中美面臨的相同的人地矛盾的討論

這個部分由於和主要論點所涉及的東西不同而自成一體,將放在筆者準備籌劃的專欄《真.辯讀史筆記》中,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Bray, Francesca. The Rice Economie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Huang, Philip C.C.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中文版為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

Li,Bozho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1620-185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版為李伯重. 《江南農業的發展, 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Marks, Robert. 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中文翻譯版為 馬立博,《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1.

Skinner, G.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I,」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no. 1 (1964): 3-43


阿妹你看,聖地壓狗


雖然我是學農業的,但是我是學渣,所以只能說說我看到的中國的農業。 很多人一聽農業,估計都是不太………你們懂的,不多說,上圖片。 1.栽培方法

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也還在學習中,對某些方面也不是非常了解,這個回答我也會慢慢補充,也不一定跟題目相關,只是一些與農業相關的,具體操作感興趣的可以網上百度


這事兒沒有多高的科技,說白了就是個人均耕地面積。農業人口降下去了,一個人種一個鄉的土地,科技含量自然就上去了。開飛機撒農藥算個jb技術啊,那飛機還是中國出口的,在中國叫初教6,都特么飛了半個世紀了,你爺爺那代人的科技。

然而你看看就中國這個碎片化的耕地,這個崎嶇的丘陵,這個臃腫的農業人口,這個極低的人均耕地面積,這個……唉!

得,我不說了,問題出在哪裡,你們既然關注了我,心裡都肯定有點B number。


原因很簡單,美國農業一直都是大農經濟,而不是一家一戶單幹的小農經濟。

美國地廣人稀,一個農場主擁有幾千畝幾萬畝地很常見。而這麼多地,農場主一家四五口人能種了嗎?在過去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肯定種不了,最多種三四十畝,餘下的都得撂荒。而三四十畝地,能打多少糧食?在以前,不過能打兩千斤左右。這兩千來斤糧食,不過剛能維持全家溫飽,想怎麼發展,擴大種植面積,想買多少多少牲口,多少多少農具,很困難。

所以單幹的小農經濟很難發展,不要說土地緊缺,就是土地無限廣漠,人均10萬畝,都很難發展。

而美國不是這種小農經濟,美國農場主僱傭很多長短工,還驅使很多奴隸,這麼多人在他農場里勞動,這是集體作業,和集體農業在形式上一樣。集體作業,互相配合,效率提高很大。而且農場主還能剝削,剝削奴隸和僱工的剩餘價值,他的餘糧很多。這樣就可以買很多的牲口、奴隸、工具,這樣他的生產能力又會進一步提高。逐年這樣循環,農場主的錢就越來越多。農場主有錢了,想搞水利,挖一條河,挖。水利搞好了,產量更高了。有人發明了拖拉機,很貴,但是農場主有錢,買。這樣農業效率更得到提高。而拖拉機賣出去了,工業資本家賺了錢,就會生產更多的機械,工業也得到發展。工業生產了汽車,農場主有錢,買。房產商建別墅,農場主有錢,買。產銷兩旺,經濟迅速發展。

看到了么,美國經濟的發展來源於農場主的剝削,同時也得到了工業革命的支撐,相輔相成。經濟發展有兩條路,一條是剝削,一條是馬克思說的自由人聯合體。這兩條路都是集體作業。自由人聯合體就是,大家把各自的生產資料歸公,集體勞動,共同分配,沒有剝削。如果大家想節省錢購買機器、牲口,以更好地發展,好辦,分配時大家都少分,都勒緊褲腰帶。剝削這條路,只讓僱工、奴隸勒緊褲腰帶,農場主自己不勒緊。剝削這條路,開始很有用,但是走著走著就死了,因為大量僱工、奴隸處於貧窮狀態,購買力很低,會阻礙生產,產生經濟危機。所以還是公有制最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中國一直都是小農經濟為主,一家幾畝地、十幾畝地、三四十畝不等。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當時普通農民的最高理想。一家一戶這麼點地,既沒有剝削,也不是聯合體,怎麼發展?當時很多農民連牲口都沒有,買不起。一家一戶最好的僅夠溫飽,買不起牲口。養殖業也發展不起來。一家一戶農民想搞水利,能搞嗎?不能。工業上造出來拖拉機了,這樣的農民能買起嗎?更買不起。買不起,工業就不能造,直接掐死了工業的發展。惡性循環。

有人說,毛澤東是農民出身,滿腦子小農經濟思想。哼哼,搞集體農業的叫小農經濟思想,搞單幹的不叫小農經濟思想,我想不通啊。


這次我支持書記。

你們找出一萬個理由說中國農業強,靠7%的耕地出產了滿足14億人需要的農產品。但怎麼都掩飾不了中國的農民過的苦,中國的農業從業者水平低,中國的農業技術差,中國的生產效率低。

拿養豬來說,丹麥美國的每頭母豬年產子數能達到30以上。而我們呢,做的最好的才24。五年前這個數目是17。美國的生豬價格即使在16年處於歷史高位,也才每公斤11塊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史密斯菲爾德16年上半年的利潤依然能達到4.5億美元。而我國最好的養殖公司成本線也就在這附近。這裡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從育種,到飼料,到管理,到養殖技術,甚至是生豬的運輸都是被爆的。整個中國的農業都以小農戶為主,承受不了高額的資本投入。有五千年的經驗有何用? 沒有別人五十年的投入高。

我在澳洲每逢假期最喜歡的就是去鄉下轉,去看看那些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大塊土地。這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根植在內心深處的田園夢想

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承受的了高額的投入,只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讓中國農村擺脫千年以來的困境。

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讓城市吸納人口,讓農村變得更加空曠。而不是自矜於自己在小塊土地上做出了多大的成就。日韓的農業模式是邪路。


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和生產力水平不同,甚至同一定義的內涵也不同,所以不可通約,也就是不可比。


題主覺得「不如」,應該是認為中國農業從自動化的程度上不如美國,從勞動方式上不如美國。

中國搞大農場,機械化,飛機播種這些東西都可以,(比如北大荒就有這種趨勢)但是中國就是不能這樣搞。因為題主忘了有個重要的因素:人。

中國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太多了,也就是說中國的農業算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果強行機械化,必須要做好農民失業的準備。這麼多失業的農民如果解決不了就業問題,他們就會站廣場,要皿煮。

中國人民對生活的忍耐上限是很高的。如果活的憋屈一點還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你把人民的飯碗給砸了,人民就會去站廣場。

而且不能是只解決部分人的生活來源問題,在沒有大部分解決掉就業問題,人民還會去站廣場。

你強行在勞動密集的地方機械化,這個地方的人民就會站廣場。

所以我國遲遲不推廣大規模機械化,不斷地虧本還要農產品補貼,搞新農村建設,不管是為了維穩也好,還是真的為人民服務也好,本質上就是為了能讓大部分農民群體有事干。否則一旦失去了土地的無產階級……

p.s. 在中國,談什麼經濟,教育,文化,本質上都是在談鄭智。第一是公平,第二是公平,第三還他媽是公平……


用馬克思的觀點來解釋中國這種小農經濟難以升級的原因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會導致農民失業率上升…這會導致社會問題…要知道中國農民的數量…所以維持農民的低生產率會降低失業率…

但一方面中國農業又受到全球貿易的衝擊…各國的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上往往比本土農作物商品更有競爭力…你有看到一些食品標榜採用進口原料了吧…

長此以往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

這是中國一個潛在的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十分讓人憂心…


為什麼中國研究了兩千多錢的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都把孔聖人研究透了

還是被工業革命才幾十年的英國人跟爸爸打兒子一樣打成狗?

而且還有一個學了你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學了一千多年結果還是你小弟的日本玩托亞入歐才十幾年也能跟叔叔打侄子一樣吊著打你了?

因為你是膠捲相機,也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但是,人家已經是數碼相機了···

而你··當年能研究數碼相機的人,都被儒家大師們搞死光光傳承斷絕了·····


很好解釋。題主怕是忘了一些東西。

南北戰爭前的奴隸主莊園制農業體系是不是忘了?這個時候可不一定比同時代中國的農業發達。

反正奴隸不是人,忘了就忘了哈哈哈。

不過,農業支撐工業,工業反哺農業,初中政治課本的東西,可不能忘。

誰的工業更發達,誰就有可能更早更快地發展現代農業。

美國建國之初,就是帶著英國的紡織業來的。英國紡織業曾經獨步全球沒忘吧?英國紡織業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什麼關係也沒忘吧?

忘了就去翻翻課本。

接下來,南北戰爭怎麼打起來的?北邊需要解放勞動力發展工業,南邊固守奴隸制經濟。

南邊打輸了,大量農業勞動力解放,進入工業,工業大發展,反哺農業。

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是事實。別人蒸汽機了我們還在累死老黃牛,別人化肥了我們還在攢大糞。

沒有工業反哺的農業,只是低效率重複,這也是規律。

現代農業,不得不承認美國起步就是早。中國玩了幾千年農業,都不是現代農業。

沒辦法。

承認不足,接受現實,奮起直追。


中國農業不如美國?有沒有搞錯?

「農業、農村、農民」

我黨怎麼得到天下你心裡沒點B數嗎?

在中國搞美國的大農場

伴隨土地兼并、貧民窟、暴力犯罪、毒品、賣淫、示威遊行

同樣200米的比例尺、體會下人口密度

這張最能說明問題了,上面是餘杭的農村,下面是喬司農場

所以中國不能走美國農場的路

要關注的不只是農業,還有農村、農民

村村通

新農村示範

新農合

眼裡有人、國可興


溫鐵軍 :什麼是中國?中國首先是一個原住民國家,我們把它叫做「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陸國家」。這個概念就是在做國別比較中間形成的,我們和巴西比較的時候發現,巴西是一個殖民化的大陸國家,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大陸國家,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就是原住民的多少,我們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原住民,巴西原住民人口只佔5%,30%幾是混血人口,60%幾是外來的殖民者人口和他們的後裔。同理,很多人今天研究美國,說中國為什麼不能像美國那樣,對不起,美國的原住民人口只剩2%。我們如果像美國那樣我們會怎麼樣?你談這件事情的時候先把你自己作為原住民減少剩下不到2%,再說能不能照搬美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個前提條件。如果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大國,那亞洲是什麼?亞洲是沒有被殖民化過的原住民大陸。這就發現,北美、南美都是殖民化大陸,澳洲也是殖民化大陸。

  這個世界上由此至少可以有一個三分天下的感覺,殖民地宗主國在哪兒?歐洲;殖民化大陸在哪兒?美洲、澳洲、半個非洲;原住民大陸在哪兒?亞洲。三者的經驗是否可以互相照搬?這就是派生的論證了。有人主張可以,我說前提是先把原住民人口大規模減少或者外移,這才有可能。當我們討論農業問題的時候,有人說,只要我們推進農地的私有化,就會通過土地私有制條件下的自由市場交易,形成規模農場,就可以參與國際競爭。有誰注意過,世界上大規模農業沒有一個是通過市場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大農場、巴西也是,這些大農場哪一個,請問,找一找,在這些大農場國家中,哪一個是原住民當農場主的?找出來我去學習學習。麻煩就在於你找不到。這些大農場被誰佔有呢?外來殖民者。

  我們舉個例子,在亞洲找不找得到大農場呢?找得到,菲律賓。為什麼?被殖民化了400年。你去調查,菲律賓原住民在農場幹什麼?當bondary laborer,相當於包身工。農場主誰呢?外來殖民者。

  各位,可以借鑒,可以分析,可以比較,可以討論,但是可不可以照搬呢?你們自己應該有結論。我往往都是笑咪咪地告訴你,我們做研究的情況是什麼,但我不下結論。只問,你們覺得可以嗎?你如果覺得可以,OK。你就去試啊。

  在這兒告訴大家,中國不僅是一個原住民大國,並且是一個數千年的文明國家歷史沒有中斷的國家。這點也是我經常在海外交流提到的,作為中國學者,我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就是「不打內戰」,但是我「外戰不敗」。比如,跟歐洲的領導型國家、德國,他會說各個方面如何制度優越,只要問他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不好回答了,「請問你們國齡多少年了?」應該很多人懂啊,德國哪年立國?1832年。距今多少年呢?100多年。是一個年輕國家。在此之前德國是什麼呢?是個地理概念,300多個小邦,講著各種不同語言。這是歐洲領導型國家。如果你說他的制度優越,我說你這個制度運行上千年再說,現在才運行一百多年,我這兒是五千年啊?你那兒是100多年啊,大家說美國是美洲或全球的領導國家,那美國多少年國齡?1863年打完南北戰爭才有現在的版圖啊?此前100年也不是現在的版圖,1845年打下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幾個州才有現在的版圖。那,美國的國齡是多少年?100多年。僅靠一兩百年資本主義歷史怎麼能解釋清楚人類社會到底哪個制度是絕對優越的呢?

  如果你了解歷史,不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信徒就應該知道,即使在西方人的解釋體系中我們這個國家體制也不叫nation states,我們叫」civilized states」,是一個文明化了的國家,至少5000多年文明,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人們會找到5000多年前就有建國建城的歷史,而且因為它是一個超大型的大陸,他是三大氣候帶形成的淺表地理資源,人類的早期,進入文明階段的時候,人類所依存的條件就是淺表地理資源,這個資源是受氣候帶控制形成的。人們是在氣候不斷變暖的情況下逐漸進入文明的。


中國農業怎麼就不如美國農業了?

論總產量中國比美國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8%B0%B7%E7%89%A9%E4%BA%A7%E9%87%8F%E5%88%97%E8%A1%A8

論耕地面積中國比美國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95%E5%9C%B0

論品種中國遠比美國豐富,

無非就是中國農業從業人口超過美國,農民收入沒有美國農民高。

美國這麼一個溫帶大平原、並且是全球三大黑土地帶之一,機械化程度高,這個能比嗎?

你去看看日本的從業人口比例,能低下去嗎?

早期航海時代,歐洲各國水手都發生過壞血病;而更早的鄭和七下西洋,從來沒聽說類似的病,原因是明朝時代中國人就知道在海船上種蘑菇和豆芽,有蔬菜吃。

有了工業化和現代科技的支撐,現在的中國人農業更是逆天了!

能在青藏高原種菜、養豬;

駐藏部隊在高原不毛之地種菜 旺季自給率75%

能在中東沙漠地帶種菜;

中東篇:傅作義-在沙漠里種白菜的人_新聞中心_新浪網

(看見後面的沙漠了嗎?)

(這些水果、蔬菜都是這個中國人在迪拜種的)

能在南海島礁上種菜養豬;

中國在南沙吹填島礁種瓜種菜:2年栽培植株30萬棵_新聞_騰訊網

能在鹽鹼地上種莊稼!

鹽鹼地也有好收成_三農頻道_央視網(cctv.com)

袁隆平鹽鹼地上種海水稻 非轉基因畝產600公斤

湖南一個普通農民,被試點項目派到非洲教當地人種地,當年糧食單產增加10倍

看見後面的遼闊平整黑土地了嗎?當地人種糧食畝產只有100來斤。經(用手筆劃和示範)指導(育種、翻地、除草、灌溉、防蟲等)後,畝產提到超過1000斤。

借用樓下的一句話:如果非洲的土地都由中國人來種,世界飢餓程度可以大為減輕。


推薦閱讀:

中國當年為什麼沒有接受美國提出的G2方案,或者說至少是表面上接受?
如何評價人民日報「唱衰中國只是自欺欺人」?
作為一個喜愛韓流文化的人,周圍總有人管韓國人叫棒子,怎麼辦?

TAG:美國 | 農業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