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動爸爸參與育兒這件事?怎麼才能讓隱形爸爸多陪伴孩子?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消失的爸爸 」 ,更多「父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隱形爸爸,爸爸育兒


我們要了解爸爸是怎麼從家裡隱形的。

首先,是社會的固有習俗和文化,其實在整個亞洲,養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是一個普遍的偏見。而這導致了在觀念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潛移默化的認為,這個事情是男人不擅長的。而男人的職責更多是獲得生存物質。

其次,其實很多媽媽乃至親朋好友也並不接受爸爸參與育兒,爸爸與孩子相處了時間如果真的長了,其實會受到家裡的各方面的質疑的(是不是工作不順利了?沒有進取心了?大男人整天呆家裡有啥出息?……我其實只是想和孩子好好的相處)。

而且,爸爸也經常被冠以不擅長帶孩子的刻板印象,在幾次育兒的工作的嘗試受挫(其實很正常,可能幾個月乃至幾年前,媽媽一樣也是新手)就會被嘲笑排擠。這也會讓爸爸的參與的興趣缺缺。

要說真的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其實需要依賴的是女權運動,消除這些觀念上的歧視和偏見(女權不單單是對於女性的,更多的是消除性別上的歧視和偏見),這是最直接有效的。當下的爸爸很少參與育兒這個事實不是一天構成的,所以也很難指望短期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真的把孩子和爸爸強行放一起住幾天。其實只是一個風險和收益並存的賭博罷了。對於有些自我意識差的父親,真的放一起了,孩子指不定會出什麼樣的問題。

最後,作為一個奶爸的吐槽,我的切身感受就是,幾乎所有的育兒產品,都是針對媽媽對孩子使用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有各種的尺寸上的不順手,我經常會遇到各種用品尺寸過小的問題,比如嬰兒的指甲剪刀。我用起來都覺得偏小不順手,更不用說個子更大的男性了。出門的背包都叫媽咪包,顏色也都是那種特別女性色調的,讓爸爸背這個出門實在有些彆扭吧。另外,我家裡是女兒,想帶她去泡澡,沒有媽媽也各種不方便,給她扎個辮子,發卡皮筋的尺寸實在不好用。另外,不少活動也是經常針對媽媽與寶寶的,爸爸加入違和感爆棚。甚至教科書,繪本裡面爸爸的角色大多數就是下班回來抱抱孩子,平時都是媽媽疼媽媽愛的。家裡地位把爸爸排到狗後面的,這種不過大腦的文化。真的太多想吐槽的了。

另外,單獨帶著孩子出門,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別人都是媽媽抱著曬太陽,家常里短的聊天,我……咳咳,也許我能夠專註的觀察孩子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吧(捂臉笑哭),另外,我去逛母嬰產品點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會跑來和我做任何的導購的,導購員都是圍著媽媽們姥姥奶奶們,作為男性逛母嬰店的購物體驗實在是太差了。

所以,爸爸投入的原因既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但要問為啥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好爸爸,每次我爸打的時候,我都在想這個方法是錯的,我一定會證明不用打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會是更好的。(所以,這個算個例,沒啥參考價值。)

===================================================================

再補充一些案例:

學校裡面一次兒童性教育家長培訓的公開課,我早早的去了,坐在第一排,本身也是由於我學了不少兒童相關的心理學的內容,對這種應用層面的內容挺感興趣的。後果是,等到這個小禮堂坐滿,我也沒見到一個爸爸……好處是:後來我去找這個老師加微信也很好說明我是誰……


其實我本來是對lg的育兒參與度感到憂慮,來尋找解決思路的,結果把所有答案看了一遍,居然覺得我lg做得還不錯呢!難道是我要求太高了嗎………………

我家fs可能不算典型的缺位型父親,至少有兩個大前提他是很好的:

第一,態度端正。我還懷著孕時人家就開始給自己洗腦,感情培養得無比到位,以前回家都是先抱抱我,那時每天回家都是先抱抱女兒(肚子),然後才抱抱我。等到娃生下來,更是疼得什麼似的。他下班回家時一般娃都睡了,但他每天都會摸進娃的房間,在娃寶身邊蹭一蹭充充電。要知道他姑娘根本就不認她爹,大半夜見了爹跟見了鬼一樣,fs完全憑著單相思能有這份熱情真的挺不容易的。

第二,能力強大。月子里陪我起夜帶娃毫無推脫,餵奶拍嗝洗澡換尿布全掛子武藝,我都哄不睡的娃他能給哄睡了。哪怕後來娃不認爹了帶不了,他做支援型家務也是無比給力。有一周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交接斷檔,我們兩個獨立帶娃,那是我過得最順心的早上,娃換好衣服帶出來,早飯就擺上桌;我吃完早飯,娃的飯盒已經備好;我洗漱完,娃也刷完牙洗完臉,正在開心地看垃圾車收垃圾;我把出門的包準備好,他也給娃穿好鞋放進兒童座椅可以出門了。真是行雲流水一般的節奏,我想做什麼,前期工作就預處理完我立刻可以上手,有一種指哪兒打哪兒的暢快感,讓我心情特別好。

那既然爸爸態度又好,能力又強,問題出在哪兒呢?就是他真的太忙了

能力強的人哪兒都需要,我需要他,工作也需要他。有時即使人不去追求事業,事業也會逼著人跑。別說平衡啊選擇啊,行業在快速發展,機會轉瞬即逝,對事業心重的人來說,機會擺在眼前,誘惑實在太大,如果放棄,那都是實實在在的代價。你想慢一點,環境會逼迫你。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了他在餐桌上埋頭刷手機,盛怒之下,直接把手機奪了。fs急得叫:「xxx在給我發消息吶!」我冷冷地說:「我又不認識xxx是誰。」fs無奈地說:「是我們大老闆。」

有這種不懼在飯點給人發消息的老闆,有願意深夜12點陪煲電話粥的同事,有偏愛在周日開workshop的同行,你作為老婆真的只能幹瞪眼而已。

而且,經濟學中有個比較優勢的概念。打個比方,fs工作比我強,育兒也比我強,那他就應該既工作又帶娃嗎?不是。因為他來育兒的機會成本太高了,而我雖然育兒沒有絕對優勢,但我的機會成本低,所以我在育兒上有比較優勢。為了家庭收益最優,與其兩個人都一邊工作一邊帶娃,我們應當分工,他全力工作,我全力帶娃。

——就是喪偶式育兒………………

看起來簡直令人絕望,無論從經驗上還是理論上都導向了同一個結果,是不是就無藥可救了呢?說實話這要是擱我估計就放棄了,可是fs到底比我高明,他居然就把這死棋盤活了。

第一,水滴石穿的陪伴。天天加班的fs,自然在帶娃時間上完全被我和奶奶/姥姥碾壓,我家蒙奇奇又是個從2個月就開始認人的敏感娃,除了砸時間,什麼都不好使。所以一歲前,蒙奇奇根本就是無視她爹,至今也對她爹的定位非常錯位。

有一次我一邊看自己的結婚戒指,一邊順口問蒙奇奇:「媽媽是和誰結婚的啊?」
蒙奇奇:「奶奶。」
我:「呃…………那鼠小弟是和誰結婚的?」
蒙奇奇:「鼠小妹。」
我:「那媽媽是和誰結婚的呢?」
蒙奇奇:「奶奶。」

真的無力反駁。但是多虧fs自我洗腦的成功,他居然沒被女兒的冷漠嚇退過,哪怕娃哭哭哭還是抓住機會就堅持不懈地蹭。在姥姥和奶奶換了幾輪班後,蒙奇奇終於意識到這些排行榜上的首席陪得再久也是隔半年就要消失的,而這個積分榜上吊車尾的爸爸倒一直陰魂不散。穩定性壓倒了絕對分數,爸爸居然就水滴石穿地把存在感刷上來了,雖然晚上陪睡被既穩定又高分的媽媽壓住不能翻身,白天的陪玩喂飯日常活動都不在話下了。

第二,work smart not hard。如果你工作時間又短,對客戶的了解又差,那在工作中善於觀察和思考就非常重要了。

有一次我們全家去Vegas玩,我不巧吃壞了肚子,胃痛了好幾天,帶娃的重任就無可避免地落到了fs頭上。回來之後,他跟我聊天說:「雖然這一趟挺累的,但感覺很有收穫,比如我覺得和娃的感情更好了,摸到了一些和娃說話的竅門。」我一聽非常感興趣:「你說說,什麼竅門?」他說:「比如你要她做個什麼事,她明確表示了拒絕,就不要跟她強扭。你得先順著她的意思,然後找個機會換個方式跟她說,她就接受了。比如有一天,你們要她午睡她不肯,鬧得很毛,我就建議先畫畫,然後一邊抱著她畫畫,一邊低低地和她說話,過一會兒她自己困了,要求去睡。」我非常滿意地說:「是的。你還真是很厲害啊,很會觀察和總結!」然後fs很得意地說:「那當然,我可是搞研究的,最擅長的就是提取feature!」

第三,可能連fs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父親,他做到了對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愛孩子的母親。雖然他無法時時刻刻參與到育兒中來,可是他對我的包容和溫柔,給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我之所以能給蒙奇奇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一大半是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被fs對待的。

有一天晚上哄睡,蒙奇奇要聽一個「爸爸媽媽和寶寶」的故事,我絞盡腦汁想盡了我能記得的幾百個故事都不對,她不肯被抱,不肯換一個故事,聽到不對路就發脾氣,最後越來越生氣,嚎啕大哭起來,鬧了一個鐘頭終於睡著了。我精疲力竭地走進書房,fs立刻站起來問:「她怎麼了?」我跺著腳說:「我也很沮喪,我也很絕望!」fs輕輕地把我攬進懷裡,溫柔地說:「我並沒有在怪你。」

他永遠是我們家的定盤星,能穩定我的情緒,安定家裡的波瀾,我常常在想,做我家孩子真幸運啊,她們有個多好的爸爸啊!

一個爸爸,即使不精通怎麼照顧孩子、怎麼做家務,可是,至少他知道該怎麼愛他的老婆。一個被愛的女人才會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才會把正能量反哺給家人和孩子。我在看育兒書時,有時甚至會潸然淚下,因為我從書中的理論和案例,一下子理解了這些年自己懵懵懂懂接受的好意,而這種寬容和耐心又對我的人格健全有多麼大的好處。在有了孩子之後,我對fs愈發信賴和敬重,看到有意思的育兒理論會和他分享,育兒中遇到的困惑都會和他探討,兩個人互相鼓勵互相寬慰,大大緩解了育兒中的焦慮感。

我一直有種感覺,一切婆媳矛盾、親子衝突,本質都是夫妻關係。誰不想輕輕鬆鬆、安安逸逸,等著別人把一切擺平,自己樂得清閑。但為什麼不呢?因為愛啊,捨不得自己愛的人太辛苦,才會儘力分擔。所以如何調動爸爸參與育兒,那答案也只能是愛。因為有愛,才會想辦法,才會擠時間,才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每一家的平衡模式各不一樣,但一個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輕鬆的、自信的、充滿愛的,就像好的夫妻關係一樣。


作為一個六歲女兒的爹,這個問題我必須要答。

先說理論:家長教育孩子所有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就一句: 我的孩子不聽話。 可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雖然不能決定他的未來,但是作為孩子的manufacturer,你可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施加影響。如果在孩子幼年的階段,不用自己的價值觀影響他, 到了青春期和你三觀不合就不要怨別人。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不是對自己的人生極度否定,那麼都會希望孩子有和自己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父母平時不努力,到孩子青春期徒傷悲。

再說實踐: 我應該屬於工作很忙的那一類人了,回家很晚,經常出差,但是我還是會找一些接觸點和孩子互動。

1. 只要我回家比較早,我就會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多數以三國西遊為藍本,但與原著絕不相同,強烈的輸出我的價值觀。有時候我老婆都不認同我輸出給孩子的價值觀,那她也沒辦法,有本事自己講。 大人之間的對話也會由於生活背景,生活經驗的不同出現雞同鴨講的狀態,孩子和大人在常識上差距很大,大人默認的常識對孩子來講無法理解,比如家長都會教育孩子要分享,可孩子根部不知道啥叫分享?如果在故事裡搭建一個場景,大人和孩子就會有對話的基礎。 比如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講完, 孩子想一個人獨吞好吃的,就可以跟他說你想當豬八戒么, 不想,就應該把好吃的和爸爸媽媽分享。 講故事的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1年多,講了100多個故事了,做了一個公眾號「嘟嘟爸爸講故事」分享給自己的朋友,無打賞,不開原創,無廣告,純公益,雖然歡迎關注,但我更建議每一個父母自己給孩子講故事,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2. 早飯時多和孩子聊天,敏感的發現問題,抽時間作為專案解決。 有一天我的女兒非常正經的跟我說:爸爸我覺得xx老欺負我。她說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每次沒人的時候她都先跟我一起玩,一有他們幼兒園的人來了就說我不懂他們的規則,就不跟我一起玩了,我又不是他們幼兒園的,他們老不和我玩,我當然不懂他們的規則了。 說的還挺有邏輯。 我當天就特意早回家,帶著閨女到樓下玩,我帶了一個沙包,組織院子里的孩子坎包,讓閨女給新加入的小朋友講解規則, 那個叫xx的孩子也來加入了,確實是各種嘰歪,但是在我的指揮之下只好老老實實的跟著大家一起玩。當了2個小時孩子王,閨女興高采烈,扎在我懷裡說爸爸你真厲害。 我告訴她,想掌握主動,一要自己帶遊戲工具,二要主動的給別的小朋友講解遊戲規則。

3. 學習 (待續)

-----------------------------------------------------------待續-------------------------------------------------------


老公是民航飛行員,飛四休二,偶爾飛國際過夜,每年有兩次外出復訓,這一年因為要放機長,忙著考試和培訓,在家的時間更少了。

我買了很多關於飛機,機場,飛行員的繪本和玩具,每次有飛機飛過就告訴一哥,這是爸爸的飛機。「飛機」是一哥最先學會的幾個詞之一,在小區里玩,有飛機飛過來小朋友們都抬頭看,他會特別大聲的喊「爸爸飛機!」現在說話利索了,也會很認真的告訴別人,爸爸是飛行員,開大飛機。老公對此挺自豪的,外出培訓都會帶回飛機玩具和紀念品,還帶著一哥去機場近距離看飛機起飛,那天晚上一哥說夢話都是「飛機起飛了,爸爸好厲害哦」。

還有就是示弱和分工。老公是體育生出身,愛運動,他休息在家我就以各種理由(我肚子痛/我懶/我旱鴨子/一哥喜歡和爸爸打球)攛掇他帶一哥去打籃球游泳騎車跑步,父子倆玩得滿頭大汗咯咯笑著回來。 有些媽媽總覺得老公什麼都不會,抱紙尿片會漏,和孩子晚一些「危險」或者「邋遢」的遊戲,看他毛手毛腳的還不如自己全攬過來。家裡有老人的更甚,婆婆心疼兒子上班辛苦或者覺得男人就不該做家務特別是帶孩子,岳母心疼女兒,於是老人把育兒責任都包攬了。這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爸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吃力不討好,乾脆把娃一丟打遊戲去;媽媽開始抱怨老公不參與育兒;老人家累得不行。我們之前和公婆同住過,婆婆看到老公吭哧吭哧的給一哥洗澡,兩個人打水仗弄得一地水,或者看到他在給一哥換尿片我在旁邊捏著鼻子,總是忍不住要過來幫忙。我會攔住她說,媽,他是孩子爸爸,這是他該做的,他也會做,不需要幫。老公也會拒絕母親的幫助。 當然這些事情我是比他做得麻利,畢竟屬於專業知識,但是他做得也不賴,一哥也喜歡爸爸幫他洗澡和擦屁股,喜歡和爸爸一起趴在床上看汽車節目,不過就是洗澡弄得浴室濕一些(而且我老公自己事後會清理),尿片換得慢一些有時候會漏,偶爾破例多看一會兒ipad或者晚一點睡覺,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又能促進父子感情,我覺得挺好的。一家三口出去我不抱孩子因為「嫌重」,不推嬰兒車因為「怕累」,還經常為了安靜選衣服把他倆打發去自己玩。我老公很享受帶著一哥在商場里晃,還會喜滋滋的告訴我,剛才聽到有妹子說,這對父子好帥啊。我就大讚他,是啊是啊,你帶孩子的時候特別帥。一哥一開始說句子就學會了「爸爸好帥哦」,和爸爸出門不帶腿,星星眼望著老公,伸出小手「爸爸抱」,我老公說看到這張臉心都化了。

我們家的爸爸在家真的不算多,一哥並不能每天見到他,但是他看到飛機知道那是爸爸的辦公室,走過籃球場指著說「喜歡和爸爸打籃球」,帶上家裡的制服帽說「我是飛行員爸爸」。自從有了他,老公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都和我們度過,兩天常規的休息時間結束,他去飛了,一哥哭哭啼啼的送到門口,父子倆還要隔著門道別。

想要爸爸不隱形,我的做法是,鼓勵他帶孩子,肯定他做的事情哪怕不那麼熟練,在育兒日常中找一些自己(假裝)做不好的事交給他完成。告訴孩子爸爸愛他,爸爸不在家是因為他的職業需要,順便培養一下孩子對爸爸職業的自豪感。


讓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小baby,並且願意主動承擔具體的養育工作,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較難,但是我做到了。

個人經驗是需要從孕期開始讓老公參與到孕育孩子這件事中來,出生後坐月子有關由老公主力承擔育兒工作,老人應該協助家務而不是幫忙帶孩子,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請鐘點工減輕家務更合適。如果前期這些都沒做到,孩子在會走路會喊爸爸會主動撒嬌之前,男人可能都對孩子是看起來不親近的、不知道怎麼陪伴,也不知道怎麼照料的、然後本能地退縮和逃避,比如說能躲則躲,比如說有老人在帶他就不管。


都是雞湯,有卵個用。父親在家裡沒有權力的話,只能當隱形爸爸。

我帶孩子,出了一點點岔子,馬上就是各種譏諷,各種挨罵。 奶奶外婆媽媽出出岔子了,我當然沒權力說什麼。

天氣太熱想給孩子脫件衣服,奶奶外婆,有時候還要加上媽媽,一起批判我——理由是,孩子會凍出病來。於是氣溫18度的時候,我家娃居然穿著秋衣,毛衣,馬甲,外套4件!我給孩子脫衣服,是要冒著奶奶外婆的集體攻擊的。只能偷偷地干。

要是剛好我給孩子脫了衣服後,孩子感冒了,那我立刻就成了千古罪人。呵呵。

冬天想帶孩子出去動動,奶奶外婆媽媽三個人一起否定我——理由是,孩子會凍死。

春天秋天會好一點嗎?不。她們會說,小孩子怎麼可以吹風?要生病的。

我想帶孩子練武,她們說,女孩子舞刀弄槍的不成體統。

我想帶孩子練輪滑,她們說,孩子太小腳會壞掉,小孩子會摔死。我說外國孩子5歲都會打冰球了,她們說,不要拿外國孩子來和我們的比——看來,中國孩子都是小東亞病夫沒錯。

我讓孩子拒絕中醫,她們說中醫怎麼可能會錯?整天寒啊熱啊發啊地和孩子說——連物理化學數學都沒學過的人,卻敢把我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大學生給徹底否定——當然,這方面我是絕對強硬的,凡事買來的中藥,中成藥,我當著面扔進垃圾桶,幾次以後她們再也不敢買中藥中成藥了。

你們說不要奶奶外婆帶,孩子應該自己帶。呵呵,誰上班賺錢?沒有夫妻雙職工,這日子是過不下去的。

你們說爸爸要強硬。呵呵,強硬得過外婆和奶奶? 要當著孩子大吵大鬧大打出手么? 講道理?你講得過廣場舞大媽再來跟我提講道理的事情。

我只恨自己無能。不能月入好幾萬。 如果我月入很多萬,老頭子老太婆都會以我為榮,聽我的。

只怪我月入幾千塊,他們望子成龍的夢落空了,處處看不起我,還自以為他們那些老東西才是正確的。

我認為,中國男人最慘的一點就是,只要沒錢沒地位,連家裡人的認可和尊重都得不到。

我自認為懂點音律,能寫點詩,會點武,有點科學思維素養……又有什麼用呢?賺不到錢,所有的能力都要被否認,都是垃圾——這就是中國式的思維。

要說隱形爸爸的責任,爸爸佔20%的話,其他家人要佔80%的責任。

放開手讓爸爸帶孩子。孩子會受冷,會曬太陽,會吹風,會摔倒,會受傷,這時候不要去責備爸爸,男性思維和奶奶外婆媽媽的思維就是不同的。

在男人眼裡,孩子只要不會死,不會斷手斷腳,受熱受冷受傷這都不算事兒。

一邊否定父權,一邊又指望爸爸在教育上大展身手。呵呵。就好像沒收了士兵的槍炮讓他們去打勝仗一樣可笑。


我是奶爸。

兒子一歲多一點。每天下班,必須回家陪孩子(現在應酬能不去就不去),周末也要陪著出去玩兒。

我不建議全託付給保姆照顧,父母必須親自帶娃,因為,父母比保姆照顧得好。

保姆只能做到60分,就是保證小孩安全,吃飽睡夠,而不是有目的地培養、教育。

保姆帶孩子8小時,是堅持8小時,

爸爸媽媽帶孩子8小時,是利用好8小時。

得通過觀察,把生活化作一段段互動/遊戲,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養成良好的性格。培養孩子的觀察、思考、動手能力,

舉幾個例子:

1、我家寶寶每天洗澡,如果是保姆,可以不用管孩子怎麼想,直接放水、脫衣服、洗澡、穿衣服,結束。

而在家,我會和兒子說,寶寶,準備洗澡了~~要拿哪些東西?(現在不用問,直接說洗澡,兒子會自動去做準備),兒子就會去拿澡盆,(我家用兩個盆),其中大的盆放地上,小的盆拿去衛生間接水(拿過去由爸爸接水),然後會拿小螃蟹溫度計,洗澡巾(一般掛著,夠不著,會指揮我去拿),這樣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洗澡的過程中,會讓寶寶抬頭、舉手、抬腳、翹pp,一方面方便洗澡,一方面聽指揮動作也是互動。會給寶寶一個小毛巾讓自己擦洗自己的胳膊、腳。

洗好以後,應該拿浴巾把寶寶包好擦乾,這時我會問寶寶浴巾在哪,等寶寶指出後再去拿,(每天的洗澡巾和浴巾 都放在固定的地方),然後擦乾穿衣服。

這其中也還有一些問題,比如中途會做小遊戲,玩不同顏色的小球,如果洗好了寶寶不願意起身怎麼辦,寶寶手裡抓著洗澡巾不撒手怎麼辦,等等。當然不能一把搶過來了,那樣粗暴處理對大人是省事兒,對寶寶的情緒和性格培養顯然不好,都要循循善誘地解決。

2、有一次奶奶帶娃,寶寶自己要戴帽子(其實是那種手拍鼓,寶寶想戴在頭上……),但是老是掉地上,奶奶就準備直接給戴上,我說不用,讓他自己摸索,經過多次失敗,終於有一次成功了,戴上穩穩地走了幾秒鐘,掌握了戴帽子技術,寶寶很開心,我們也很開心。

其實帶孩子,和養寵物、企業管理,有相通之處,可以忽悠和哄,不能嚇唬和訓斥。(嚴厲和訓斥是兩碼事)

說到底,就是耐心愛心。為孩子付出,是心甘情願的。

1、幼年時,注意智力開發,包括專註力等,和性格培養,為一輩子的人生打好基礎;

2、稍長,注意家教,要知道規則,懂禮貌,(將行為和獎懲的結果建立聯繫,孩子知道做一件事會造成什麼後果,就不會成為熊孩子),書本學習也要做好,培養閱讀習慣;

3、再大點,學習成績到一定程度,培養琴棋書畫多種能力,鍛煉身體(體育運動也有利於紓解壓力)(爹陪著),有目的地養成開放式思維方式,見世面(很重要),爹會教他處理複雜的學習、生活事務,比如被欺負了怎麼辦,受到不公平對待怎麼辦,面對選擇怎麼辦,等等,並由此建立正確的世界觀;

4、再再大,就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和擅長興趣做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然後根據職業規劃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做生意,和做科研,對一件事的處理方式,顯然是有區別的,那就需要針對性引導)。

這是我作為一個奶爸的計劃,目前在第一步進行中,效果還不錯。

供參考。


當媽當奶當姥姥的多賺點錢少管點閑事兒。


直接讓他獨自和孩子相處一段時間,不要去干涉他怎麼帶,不要去想,你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做個頭髮看場電影再約閨蜜吃個晚飯。

當他和孩子這麼不得不獨自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你會發現,大部分正常的男人都會變成女人心目中的好老公好爸爸


不要總是嫌爸爸們給孩子換尿布慢 洗澡浪費水 帶孩子玩的時候不認真

其實爸爸們也是大孩子 他們大部分並沒有參與到孩子們的教育中去的經驗 也沒有媽媽們天生的對照顧自己孩子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細心

媽媽們把爸爸們當作大孩子來對待就對啦。多多誇獎多多鼓勵 讓爸爸們嘗到帶孩子的甜頭 自然爸爸們願意多參與進來。


明確父親的責任,同時不要給父親太大的心理壓力。

嬰兒期——在孩子0-1歲的時候,爸爸多抱抱孩子,藉助玩具等一起互動;參與到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來。

注意此時媽媽千萬別嫌棄爸爸做的不夠好,換尿布、洗澡洗頭、穿衣服,爸爸需要一個適應和熟練的過程。

幼兒期——在孩子1-3歲的時候,正是性別意識認同的時期,跟媽媽相處時間有所保證,爸爸的陪伴不可缺少。

一起做遊戲,一起講故事,一起完成任務,帶孩子玩是爸爸的首要任務。

兒童期——在孩子3-6歲的時候,正是樹立價值觀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

父親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探索的時候,爸爸的積極樂觀、對家庭負責、努力工作等都紮根於孩子的心裡,從爸爸身上獲得勇氣和安全感。


自從有了寶兒,寶爸已經拒絕了所有應酬喝酒,理由就是我回家還得帶娃呢。

現在娃九個月了,寶爸負責洗澡,剪指甲,做撫觸,陪玩兒,讀書,換紙尿褲,做輔食,喂飯。娃長這麼大我沒給洗過澡。出門都是爸爸抱。

心得就是示弱跟肯定,還有指導。不是只有你愛寶寶,寶爸也愛,只是有時候他不懂如何做,不知道該做什麼。就需要你用點兒小技巧了。

比如說洗澡的事兒,我說娃娃太小我弄不了,而且剛生完哪兒哪兒都疼。所以就只能爸爸來了。當然有時候爸爸不想做了,自己就默默做了,然後表示還是寶爸更專業。

我最常跟我老公說的就是,哎呀呀,還好有寶爸,不然寶寶就慘咯


1,爸爸的言行能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一個自律、努力、正直、言出必行的男人,哪怕沉默寡言,足以給孩子施予深遠的影響。

2,我個人反感「暖爸爸」或者「奶爸」。


我家的經驗是母嬰兩人不要單獨睡一間,也要刻意讓新爸爸多學習帶娃。否則爸爸過得太舒服了,就會不適應三口之家的新生活,無法進入父親的新角色。一定要讓爸爸半夜帶孩子,如果平時不行,那周末必須要帶。

夫妻盡量不要分房,實在要分房睡,就讓爸爸和寶寶睡。吃夜奶可以抱去媽媽房間,或者媽媽睡覺前把奶吸出來,爸爸半夜用奶瓶喂。兩個人分擔就沒有那麼累了。不要覺得是天方夜譚,我家在寶寶六個月單獨睡一間之前就是這樣安排的。

我從醫院回家以後就是讓寶寶睡嬰兒床的,月嫂睡在旁邊的沙發上,我婆婆睡另一個小房間。後來婆婆走了,找了育兒嫂,就讓育兒嫂和寶寶睡一間。月嫂和育兒嫂每周六晚上休息時就讓老公和寶寶睡一間。半夜換紙尿褲什麼的都是他來。我剖腹產的,月子里腰酸,白天我也不換紙尿褲不抱寶寶,都是他來。

育兒嫂做到下個月底就不做了,所以我們提前訓練寶寶白天晚上都單獨睡一間,裝了個小蟻攝像頭隨時看。半夜聽到寶寶哭聲再進去餵奶。讓寶寶睡睡袋,保證床上沒有異物就不會有危險,也不用進去蓋被子。

我是全職太太。周末我老公休息,我就讓他白天也多帶寶寶。這樣有感情了,他就特別寵愛她,每天下班回家寶寶已經睡了,他也念叨著要抱寶寶。寶寶每天十點多準時夜醒,他都要衝過去抱,親親抱抱搖啊搖不鬆手。他每天睡覺前也要翻我拍的各種寶寶視頻反覆看,邊看邊傻笑。

你們可能覺得是我老公天生特別給力,其實不是的,他再怎麼付出,和我作為媽媽的的用心程度還是不能比的,還經常偷懶抱著寶寶看電視被我阻止。但是我認為他的付出已經超過市面上80%的爸爸了。畢竟我是全職太太,帶娃方面肯定要多付出。而且大多數男人天生粗心大條,不可能像我一樣面面俱到。我只是刻意想培養老公帶娃的能力,因為我看過身邊好幾個超人媽媽包攬所有事情導致老公習慣於當甩手掌柜,最後吵架甚至離了婚。我家育兒嫂和我的哺乳指導就是這樣離婚的,老公都是出軌了。所以真的不能讓男人太閑!讓他滿腦子都是寶寶,他就會更加珍惜現在三口之家的生活,不容易做出破壞幸福的事。


綜合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某些知乎答案,我這裡有一個總結帖子,大家可以參考:

1. 讓爸爸知道很多國外的研究表明,母親的功能在家庭中,父親無法取代。相對地,父親的功能也不是母親能夠替代的,比如父親代表著力量、冒險、勇氣、毅力,這都是由父親作為男性所體現的特有品質所決定的。在滑滑梯這件事情上,最初孩子可能對於攀爬、登高等項目,有心理上的恐懼。但在確認安全無誤的前提下,父親就可以幫助孩子去探索滑滑梯過程中的驚險、刺激感,讓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懼,勇於挑戰。

2. 爸爸對孩子「全人」性情的養成有積極作用。在一個家庭中,一個男孩子需要體會如何具有男子氣概這件事,往往是通過自己父親的教導而學會的。比如,有些男孩子比較女孩子氣,這很可能就是在家庭中缺少父親正面教育和關愛的一種表現。而一個女孩子如何體會到作為女性的樂趣,也很可能是得到了作為父親的溫柔對待。所以,對於子女在家庭中的教育,父親也相對起到了性別認同的重要參照作用。

3. 有時候爸爸沒參與到家庭育兒中來,是因為爸爸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體會到陪伴孩子成長的樂趣。不妨出差一兩周,讓爸爸獨自帶孩子,就像爸爸去哪兒那樣,你回來後應該有所改觀。原理是一個人只有負責一個事才會想辦法做好這個事。

4. 引用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楊謹表示:「當下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愛大多還停留在基礎階段,重視物質條件的提供。爸爸對此承擔重任,客觀因素和主觀意識造成在陪伴孩子上的『隱形』。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發揮的角色各自不同。爸爸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情緒更穩定,行為模式上更開放,更自信、更獨立,更勇敢去探索周圍的未知世界。和媽媽的愛形成互補,才能讓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

其實,男人最初的隱形,就來自於月子里的分房或是沒有給爸爸機會來照料孩子,培養和孩子的感情。在孩子最初的階段,你沒有讓他參與進來,等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不需要時時刻刻的照顧,他就更不會參與。所以,現在還沒有生育,或者正在孕育孩子,照顧寶寶的媽媽,爭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爸爸參與進來。

對於孕育子女,男女的感受是不同的。女人十月懷胎,過程辛苦甜蜜,一朝生產,經歷了一生中可能是最重的生理性疼痛,這些女人是不會忘記的。寶貴的孩子得來不易,所以女人天生心疼孩子。然而男人更注重血緣關係和血脈傳承,不會有像媽媽一樣的感同身受的疼惜。所以媽媽要給爸爸具象感覺,可以從孕期就讓爸爸參與進來,然後一定要從孩子剛出生後的第一秒,就讓爸爸和他相處。這樣爸爸的「存在感」就刷出來了。

最後,引用美國心理學家的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的教導。對孩子來說,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可能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吧!


有時候爸爸不參與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陪孩子的樂趣。不妨出差1-2周,讓爸爸「不得不」參與育兒。等你出差回來,也許就完全不一樣了。你要面對的問題可能是:父母兩人育兒觀念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我試過,效果奇佳。


其實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中國的男人老是被吐槽在家裡是隱形的,而國外很多男性的標籤就是奶爸,在中國每天晚上,出來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更多只有未育的女性和男性,有了孩子的媽媽,特別是孩子年紀還很小的媽媽,是看不到她們出來喝杯酒和朋友聊聊天放鬆的。

那麼父親的角色為什麼總會變的隱形呢?好像他們只要放假和老婆一起帶孩子出去玩玩,平時下班願意抱抱孩子,就可以被稱為負責任的好爸爸了。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女人從懷孕的那天起就開始當媽媽,而男人是從和孩子見面的那天才開始有意識自己是爸爸了。

一、男人最初的隱形,就來自於月子里的分房。

中國是不缺人的,中國的家庭更是不缺人的,特別是在現在婚育的主力生產軍為85後乃至90後,這是我們國家很特殊的一代——因為計劃生育下而產生的4-2-1的家庭結構,四個老人,一對父母,一個孩子,所以照顧孩子的人絕對是不缺的,老人心疼孩子,從醫院回來,坐月子的時候,老人就會說爸爸白天還要上班,晚上孩子鬧會睡不好,於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喂夜奶的時候,更多是丈夫獨睡一間,妻子孩子還有一個老人住一間。

老人的心是好的,總想讓白天需要工作的人晚上能夠休息好,可是選擇孩子是你自己選擇的,父母的參與一定是要從始至終的,而且男人一般是比較懶的,這個懶不是說故意的偷懶,讓我做我非不做,而是,既然你不讓我做,那我一定也不會自己主動去做,在孩子最初的階段,你沒有讓他參與進來,等孩子越長越大,越來越不需要時時刻刻的照顧,他就更不會參與,而且,夫妻很容易會這樣吵架,因為他沒經歷過半夜被孩子鬧醒,沒經歷過2小時喂一次奶,喂完還要拍嗝,沒經歷過剛喂完奶睡下孩子又拉了,尿了,哭了,他根本沒法感同身受的理解你的情緒。

二、男人對孩子的關注,需要刷存在感。

為什麼有句老話說「有了後娘就有後爹」,拋開一部分感情更為細膩的男人之外,大部分的男人實際上都是很大而化之的,他們不是不關注,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他們關注的太多了,有時候真的會忘記那些沒有怎麼刷存在感的部分,而且男人更容易去考慮大方向上的問題,所以對於細節有時候就那麼過去了,而且對於孕育子女,從人類的一開始,男女雙方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包括動物界都是這樣,雄性更在意血緣,他會更關注這個孩子是不是我的血脈,但是對於孩子細膩的情感連接,他沒有那麼的勤快,而女性,因為有一個很特殊的和孩子兩者一體的十個月,所以對於一點一滴的相處和情感,真的就是一種血連著肉的心疼。

所以女性一定不要忘了這一點,你會那麼的心疼孩子,捨不得孩子,是因為你有一個懷孕的過程,而在孩子還未出生的時候,男人會有這是我的孩子的感覺,但是不會有你那樣感同身受的疼惜,他有當爸爸的具象感覺,一定是孩子出生之後和他相處的第一秒開始的,所以多相處,一定沒錯。

三、媽媽收起你的擔心

就像之前說的,因為媽媽有孕育的過程,所以對孩子真的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當男人粗手粗腳的逗弄孩子,或是笨手笨腳的做些你可以做的更好但是他卻會弄的一塌糊塗的事情的時候,媽媽們很容易數落他,或者是直接接過來自己做。

還是前面強調的那點,男人真的真的真的很懶!!你嫌他做的不好,他只會覺得,哦原來我不會做這個,那以後就不要做了,而不會像你想的那樣「我說了他,他一定會好好學怎麼做的好的」,你接過來自己做,他心裡只會高呼哈利路亞,解放了~~

男人有時候挺像小孩子的,好奇心重,當他有興趣去替孩子做什麼事,哪怕他弄得一團糟,你過後要返工,那也一定要他做,他沒興趣的,只要他不反感,你也一定要他參與進來。

千萬不要太緊張,他雖然毛手毛腳的,看起來又粗心,時常有些動作會讓你覺得他會傷害孩子,但是他是孩子的爸爸,他肯定也是愛孩子的,雖然帶孩子的方法和你不一樣,雖然小孩子看起來很脆弱,但是真的不需要那麼那麼的緊張,就算他玩兒孩子,你也要相信,孩子沒那麼容易被玩兒壞,真不舒服了,你以為小孩子會忍嗎,早就張開嘴嗷嗷大哭了,就算哭了你也別邊訓斥老公邊接過孩子,就告訴他,自己弄哭的自己搞定,相信我,你訓練不好的老公,你孩子會把他訓練成乖乖的老爸的,這種情況孩子越小越好,因為越小孩子越不跟你講道理,就是憑感覺哭憑感覺笑。他只能乖乖順著孩子來。

四、人的普遍心理

記得之前看過的一個心理調查,如果你需要幫助,是一個找你借過三次錢的人比較願意幫助你,還是一個你向他借過三次錢的人會比較願意給你提供幫助,很多人都選的是前者,因為你幫他好多回了呀,他應該會回報你,後者你總找他幫忙,他應該會嫌你麻煩吧。

但是事實證明,後者更願意幫你。

其實人的心理很奇怪,如果我希望一個人對自己有很深的感情,並不是你多關心他就可以達到,反而是讓他多關心你,幫助你,照顧你,他對你付出的越多,他越愛你,越重視你。

對於孩子也是這樣的,除了喂母乳男人沒法幫忙之外,其他你都可以丟給他,不要想著什麼第二天上班沒精神啊什麼的,或是上了一天班很累啊(他們看世界盃的時候,可是天天通宵還能上班呢,他們去聚會喝酒的時候,宿醉早上也能爬起來上班),然後對孩子家裡你都大包大攬,沒人會真正感謝你的賢良淑德(最多是嘴上),家庭永遠是合作的關係,你可以多體貼他一點,但是一定要讓他方方面面由始至終的參與進來,這樣潛移默化之下,不給他懶病複發的機會。

而男人的體力一定是好於產後的媽媽的,讓他加入進來之後,你會發現整個孕育生孩子帶孩子的過程會變得很輕鬆,甚至可以拒絕長輩的插手,減少育兒理念不同的衝突,讓你們的小家更穩固,而從身心俱疲的育兒生活中解放出來的媽媽,也不會有那麼大患上產後抑鬱的機會,而且不餵奶之後,是不是還可以晚上出門和朋友喝杯酒聊聊天,精神面貌都會不同呢。

而參與進來的男人也會發現,自己和孩子越來越緊密了,而不會出現像我們這一代很多家庭一樣,和爸爸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媽呢?」

不是不想講,因為很多的父親在家庭中隱形後,沒有更多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不夠親密,不夠有聊的。

如果你有一個親密的爸爸,恭喜你,如果你沒有,希望通過你的努力,讓你的孩子有個親密的爸爸~~

希望未來能和我們酒研社一起喝酒一起玩的人中,出現更多的媽媽~當我們問你怎麼不用照顧孩子的時候,你們可以告訴我們,因為孩子的爸爸特別能幫忙~~

以上回答均為手打,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讓他明白,爸爸這個角色的重要性!!

二胎都要來了,爸爸卻隱形成稀缺品了!

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親昵的時光,一旦錯過了,就再也不回來。給孩子多一點陪伴,他需要你,你也需要他!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無論是火熱的「爸爸」類親子節目,屢屢展現出爸爸陪伴孩子中的陌生與隔閡,抑或是現實社會中,爸爸辭職陪伴孩子去旅遊的案例,都在說明「爸爸」這個角色在孩子的成長中,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在一項調查中,當很多年輕人被問到小時候對爸爸的印象時,他們最多的回答是「忙碌」、「經常不在家」。劉墉曾說:「許多爸爸在孩子的圖畫里沒有手。為什麼?因為爸爸太忙了呀!在孩子的記憶里,爸爸像是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同時,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的教導。對孩子來說,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媽媽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很多爸爸都覺得,我現在努力多賺錢,給孩子好的環境,好的教育,他們會才有好的將來就。但是爸爸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了嗎?對孩子來說,比起吃得好住得好,更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共同的陪伴。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楊謹表示,「當下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愛大多還停留在基礎階段,重視物質條件的提供。爸爸對此承擔重任,客觀因素和主觀意識造成在陪伴孩子上的『隱形』。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所發揮的角色各自不同。爸爸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情緒更穩定,行為模式上更開放,更自信、更獨立,更勇敢去探索周圍的未知世界。和媽媽的愛形成互補,才能讓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

別再抱怨孩子愛IPAD不要爸爸,不要等孩子說「長大了送去你最好的養老院」再後悔,親情不是等待,孩子瞬間就會長大。


有一天,我跟老公一起帶著娃在外面玩,娃玩得很瘋,出了不少汗,老公默默地從包里拿出一塊吸汗巾,給娃墊上了。那一瞬間,我忽然意識到,老公現在帶娃已經比我仔細了!!

現在的老公,儼然已經是一個「帶娃小能手了」,來大概總結下哪些因素助力了他的成長之路吧^^

1.給老公參與育兒的機會

娃出生前,我就拉著他一起給娃想名字,準備育兒用品,讓他找胎教音樂,陪我做孕婦操……總之,要讓他在思想上慢慢意識到,他要當爸爸了,他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變化。

娃出生之後,也讓老公多多參與進來。我們家在月子里,娃洗澡都是老公幫忙的。娃哭了,他也幫忙哄。沖奶粉、穿紙尿褲,也都有他的份。一開始,有的是我分配給他的「任務」,比如我腰椎不好,月子里也很虛弱,就跟他說好他來幫娃一起洗澡。漸漸地,他就習慣參與到育兒這件事里來了。

2.心寬一點,對老公多表揚少批評

每個人的性格、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在如何帶娃這點上,也會有差異。所以,在老公帶娃的時候,大可把底線放寬一點,不要太苛刻。

比如,娃小的時候我不讓他吃冰淇淋,有一天老公獨自帶娃,給娃點的兒童套餐里是有冰淇淋的,娃很樂呵地吃了,回來還說下次要帶我去吃。雖然我不太贊成給那麼小的孩子吃冰淇淋,但是想想偶爾吃一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還是大力表揚老公一個人帶娃辛苦啦,完全不用提冰淇淋的事了~~

再比如老公給娃沖奶粉的時候,水多了一點還是少了一點,涼了一點還是燙了一點,其實真的沒那麼嚴重。

總之讓老公做的事情,就要放手,以鼓勵為主,增加他做事的積極性。

3.給老公一點愛

娃出生後,當媽的很容易變成圍著娃轉,而忽略了老公。這時候老公往往被「邊緣化」了,也很不容易的。其實呢,夫妻關係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關係。所以,還是應該分點精力給老公,聽聽他的心情,問問他的需要,順勢再表達下自己的需要。老公在感受到自己被愛的情況下,對於被要求做的育兒的事情就沒那麼抵觸啦。

4.讓老公選擇他喜歡做、擅長做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更喜歡陪娃做的事。比如,我老公喜歡帶娃瘋玩、給娃講故事,但是不喜歡陪娃練琴。那就讓他做他喜歡的那些好了,練琴之類的,我自己上唄。老公做那些他喜歡的事,他更開心,也更有成就感,不是蠻好嘛~~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啦^-^


我一直覺得我父母的教育模式很好,媽媽一直扮演慈母,爸爸一直扮演的嚴父的角色。無論從教育還是做人,都是爸爸一手抓,媽媽一直是好人的形象支持我。從小很尊敬爸爸也有點懼怕他,但是一直覺得他無所不能,像超人一樣存在,愛他。 直到我長大成人,我爸有天拉著我問:「恨爸爸嗎?從小到大一直對你很嚴厲。爸爸認為,在教育你的工程中,不願意讓媽媽去充當那個惡角色,她生你已經很不容易了,女兒又容易跟媽媽產生矛盾,爸爸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家裡。所以自己來扮演這個惡人。「 聽完以後,整個心都化了。。。


推薦閱讀:

家裡熊孩子亂塗亂畫的東西都堆成山了,我不是囤積控啊,但丟了又可惜,該如何處理?求大神指教
母親覺得談了男朋友就該花男友的錢,我的工資應該省下來匯給家裡,我很為難怎麼辦?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消費,怎麼教育?
該不該給小孩買 3DS ?買的話,應當如何合理控制遊戲時間,避免影響學業?
小時候曾被母親打,受到語言暴力該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

TAG:育兒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