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人一有錢就移民」的態度和做法?

回答移民問題這麼多,卻很神奇的發現沒有單純從金錢角度的探討。

我們探討了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食品安全,那麼金錢角度呢?

高凈資人群為什麼移民?他們都在進行什麼樣的資產配置?


小的時候我嘴饞,尤愛吃冰棍兒,都是插根棍兒塞冰箱一冷凍,五分錢一根,有奶的一毛。後來就有了冰淇淋,第一次吃簡直震撼到三觀崩壞,奶香濃郁,好像舌尖上爆炸了一隻奶牛。冰淇淋呢,就貴一些,一塊五、兩塊一根。

再長大點就學會了挑牌子,身邊的小夥子卯足了勁兒攢錢請妹子吃哈根達斯,一百塊錢兩個球,這吃的真心不是冰淇淋,是愛情。出國之後,才發現哈根達斯也不過就是個超市快消品牌,一點也不高大上。這更大的世界,遠有比哈根達斯更高端更好的冰淇淋。

其實每個人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也都會發現,對於產品服務,都經歷過類似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單選到多選,從獨家供應到多方比較的過程。

我認識的朋友,有人好煙,一年下來抽下去的煙頂我一年的工資,買雪茄,家裡有專門的恆溫箱,把雪茄「養」著。有人好茶,沒錢的時候靠立頓茶包也能過活,後來有錢了,幾千上萬一餅的老普洱收來喝。還有的愛酒,愛表愛車,收鏡頭,收集郵票紀念幣啥的,都是一個路子,有錢了,就升級,買好的買貴的,買之前買不起的。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和服務,都有自己的門檻,絕大多數的門檻,都是價格門檻。你能邁過的門檻越高,能選擇的就越多,自然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你去消費。

再回來看這個問題,一個由國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果也是市場化的話,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更好的?如果再加上自然環境,法製程度,資本安全,隱私保護,信息自由度,周圍的人當中傻逼濃度……這些,全都打包到一起,如果「生活」被擺上貨架,你覺得值多少錢?

歸根結底,一有錢就移民,跟我錢多了買更貴的冰淇淋,小姑娘們有錢了升級化妝品一個道理。我們當然不能否認,絕對有人一年賺幾千萬依然堅持用大寶SOD蜜的,但普遍還是奔著萊珀妮,赫蓮娜去的。

網上談論移民的時候總有種奇葩風氣,就是老是愛拔高,扯上民族大義,愛國主義啥的。其實沒那麼玄幻,之前反日遊行砸日本車,朋友圈盛傳什麼今天買日本車明天自衛隊的子彈就是你資助的,韓寒寫了篇文章,裡面說其實普通人買車的時候哪兒特么考慮是該給自衛隊買子彈還是給解放軍買子彈,都是考慮性價比,舒適度,不廢油,好維修。同理,移民不移民,也沒那麼多高大上的考量,移民了之後活在海外一樣是考慮柴米油鹽,子女上學,投資買房,護照好不好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

之前看了一部關於澳洲移民的紀實片——《陳靜日記》,就沖刷了我們對有錢人移民的看法。這節目有一期講的是四個移民富太太的真實生活,她們在國內誰都是個頂個獨當一面的,但都缺乏海外獨立生活能力,最後選了投資移民的路。你以為她們有錢了就去享受國外的美好生活,從此紙醉金迷逍遙自在,然而現實卻啪啪打臉,生活這東西,從來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讓人感慨的,是面對在異國他鄉重新起步的艱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永恆不變的人性光環。

所以,真要想了解移民了的人是怎麼個活法,多去看看這類紀錄片。少臆測,少猜想,你會發現有錢沒錢,移民了之後也都有各自的活法。只是有些人張嘴吸的是霾,有些不用吸,為了少吸兩口霾,人家花得起這錢而已。


富人不會僅僅因為"原罪",就要移民。我們還可以再深入一點來看。

人的行為,其實會偏愛確定性。

確定性是什麼呢?每天太陽照常升起,這就是確定性。確定性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比如讓你選擇,再不能對換的情況下,你更願意每天獲得10塊錢,還是每天獲得10塊錢的彩票呢?顯然,大多數更願意獲得確定性的收入。即使10塊錢的彩票可能獲得更多的收入,但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讓其失色不少。

因為不確定性的普遍存在,確定性就成為了稀缺,確定性就有了價值。

每天獲得10元彩票的同學,可能更願意將彩票折價出售,比如寧願8塊錢賣出手裡的彩票。這中間2塊錢的差值,就是確定性的價格。

這樣的事例,在人類的行為中是普遍存在的。

你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醫院排隊做B超的時候。一共有500個號,大家都按照醫院分配的號碼順序就診,我拿到了第300號,我們心裡充滿無奈,但也只能攤攤手繼續等待。

假如,醫院根本不分配任何號碼,而每個B超室都是按照抽籤確定順序,而且抽籤規則也是隨時更改,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平靜耐心的等待了。我們會一直提心弔膽的,注意著每個B超室門票的一舉一動。

假如,有兩間一模一樣的B超室,分別採用這兩種規則,你更願意去哪一間呢?

大多數人肯定更傾向具有第一家B超室就診。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到工資低的事業單位工作,而不願意去工資高的私企。因為,事業單位穩定唄,這個"穩定"本身是有價值的。

對於一個國家也是如此。這個國家規則制度越精細,人人都遵守法律,按照規章辦事,人們就會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反之,這個國家的潛規則越多,話語禁區越多,法制越不健全,人們面臨不確定性就越多,人們就很難有安全感。

所以,普通打工者或年輕的創業人員,更願意來到更講究規則的上海,深圳工作和創業,而不願意去自己的老家,比如東北。

富人也是如此,只不過富人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甚至可以移民海外,到制度規章更精細的法制化國家。


題主說的這個題目本身,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中國人一有錢就移民」這句話本身看起來非常奇怪。

首先「一……就……」一般是表充分條件的,雖然我們在日常說話乃至行文的過程中,對語言的邏輯要求沒有數學上那麼高,但是至少要大概率符合吧?比如「春天一來,花就開了」。這就很符合邏輯。那麼根據胡潤的《2015移民白皮書》(http://up.hurun.net/Hufiles/201512/201511/20151130095353430.pdf),在受訪的身家至少1000萬的富豪中,有12%的人承認自己擁有外國國籍或外國永久居民身份。我們且不討論拿到綠卡這件事算不算移民,就按這12%的數據,是不是用「一……就……」有些不合適?還有88%的沒選擇移民的中國富人就這麼被代表了么?這個說法的傾向性太強了。

「中國人一有錢就移民」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那麼「中國有錢人的移民概率比窮人高」很可能是正確的。不過這不說明任何問題,認為有錢人的選擇本來就多。「中國有錢人買Gucci包的概率比窮人高」,「中國有錢人吃鮑魚的概率比窮人高」,「中國有錢人做大型慈善的概率比窮人高」,這些都很可能是對的。選擇多,那多出來的那些選擇當然概率高,和沒說一樣。

那「中國人」這個概念就準確么?把「中國人」單獨拿出來,與「其他國家」的人分開,體現出了中國的某些特質?這是美國移民局的一個餅圖(Largest U.S. Immigrant Groups over Time, 1960-Present),體現的是美國從1960年以來,不同時期接受的移民數量。可以看到,即便是2015年,中國人移民的總人數也並不佔絕對優勢,如果考慮到人口基數(中國百萬富翁的總人數全世界第六(credit issue,bcg的數據是家庭總數第二,但是這個家庭比credit issue的總數還多),總人口數就不說了),中國人移民的比例明顯不算誇張。移民大國加拿大也有類似的數據(Facts and figures 2013 - Immigration overview: Permanent residents),我們看到在加拿大中國終於牢牢佔據了移民總人數的頭名,然而這說明問題么?隔壁的印度顯然比例比我們高不少。一直往下數,基本上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比例都並不比我們低。再近一些的澳大利亞(3412.0 - Migration, Australia, 2014-15),數據也是相似的。

沒錯,中國確實是一個人口輸出大國,然而中國也是個人口大國啊。盲目地說什麼「中國人一有錢就移民」,顯然是完全沒過腦子的判斷。最後我們來看看到底中國的移民數量是不是那麼多好了。數據來源於pewglobal,原始數據來源於UN,應該是做了可視化的處理(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of the World』s Migrants, from 1990-2015)。配合人口數據(http://www.prb.org/pdf16/prb-wpds2016-web-2016.pdf)和Credit issue的十萬資產/百萬資產人數數據(http://publications.credit-suisse.com/tasks/render/file/index.cfm?fileid=AD6F2B43-B17B-345E-E20A1A254A3E24A5),總結部分數據如下:

這張圖的縱坐標是這個國家移民人數(即生在本國,現在不在這個國家的人數)和三個數據的比例關係。藍色是總人口數每一千人,有多少人移民。紅色是移民人數和十萬資產人數比例,橙色是和百萬資產人數比例。由於各國數據差距比較大,縱坐標採用了指數坐標,大家要意識到上面的數據差別是非常大的。

從這個圖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數據並沒有明顯的偏差。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的富人稍微傾向於移民,而相比於墨西哥菲律賓印度這種國家,我們的數據要小非常多(注意指數坐標)。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我們看到的所謂「中國人一有錢就移民」,不過是有能力的人選擇更好的環境發展和生活而已。和中國無關,和中國的富人也無關。中國現在的移民形式,和中國這個國家的國力和民生水準總體來說是相匹配的,並無特殊之處。


看了上面的答案,讓人想起了農夫討論皇帝吃飯用金碗,吃一碗扔一碗的梗。

資本在全世界是流通的,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中的某一群體,達到了一定的經濟水平,必然趨向於在世界各地分散資產以降低風險,不要說中國,你放在任何一個國家,大部分這個水平的人都持有一國以上的身份,緊抓著中國不放,貽笑大方。

這個問題的真正視角,是從中上水平以下的群體看到中上水平以上的群體出國,心理不舒服罷了。

和什麼人一有錢就出國,中國如何如何,都沒關係,都是給自己找一個心安理得的借口而已。

而那部分中上水平的個體,擁有一定的資本但還不足以肆意全靠資本收益就過活,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升遷,自然環境,心理需求等等),有人選擇了繼續留在中國尋找機會再進一步,有人選擇出國看看,

這都是正常的個人選擇而已。

真正的核心矛盾是這部分經濟水平還不到的人,不斷給他們接觸不到群體,扣各種帽子,挑起矛盾,激怒對方,更多人不如這個經濟水平的人出國,形成這一惡性循環,實際上更多的是人心的爭鬥

話說回來,移民是什麼?移民和入籍,是兩回事。

雖然這些人移了民,但他們工作生活都在本國,除了在移民國持有一個合法身份,購置一些產業,他們和移民國沒有任何關係,不享受移民國普通國民的全部福利,不融入移民國的主流社會,除了相對好的生態環境,和避免一定的財產風險(你怎麼知道移民國的資產就不會貶值?),並不會為移民國帶來太多收益。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來自boss


有錢人想移民,那是因為甭管在哪裡,靠自己的資產,別人都能過得風生水起。既然如此,那麼為啥不選擇一個藍天白雲、安詳寧靜的國度呢?

窮人也想移民,那是因為甭管在哪裡,都只能靠體力和時間賺錢。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福利保障好、小時工資高、藍領稱霸王的國度呢?

而中產,尤其是那些沒什麼背景的知識分子,在外國不願意做labour,嫌埋沒了自己的才華和知識,回國又不能財務自由,還得去天天搬磚,這是墜痛苦的。


知乎有幾個大V專門做移民業務的,所以這種問題往往帶節奏的比較多。

這個問題大概談這麼幾點吧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些技術崗位在國外能夠得到薪酬比國內更有誘惑性,這是移民最大的動力。

然後就是環境問題,中國滿足自然環境優美,公共設施齊全,有足夠發展空間,居住容易條件的城市都有,但是同時滿足的就沒有。國外有基礎設施發達,同時自然條件優美空氣清新,同時有發展空間同時相對容易紮根,這樣對於一些有足夠條件但是又不是巨富的人群提供了一個很高的性價比選擇。

再後面的條件就是國外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最最後才是其他的情懷追求。

上面幾個答案我非常反感關於富豪被抓就一定是太有錢所以有人要搞他這種莫名其妙的邏輯。

富翁在法律面前和屌絲是一樣的,我覺得他被抓關鍵不在於他有多少錢,而是他是不是真有犯罪行為?

上面舉例的亞洲最大單體建築老闆就因為涉及非法活動而被拘留

這個案子的根源是鄧鴻以28.83萬/畝的極低價格拿下新會展中心的土地。

這是一個關於權錢交易調查的事件

我發現很多人沒有概念,我們這裡中部湖南省一個四線城市甲方一個項目拿地一畝是120萬。

他那是成都。。。。。20萬一畝地,這錢比撿還來得快。


這就跟我們說一個西部省份出身的大學生,為什麼你畢業了不回去建設家鄉?為什麼要去北上廣?人本質上是為自己活著,而不是為國家、為其他人活著。出國也只是選擇一個新環境而已,這不也沒出地球嗎,還是在為全人類做貢獻。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有錢人和有才能的人更願意留在中國,甚至從外國來中國。

再說中國人口密度這麼大,你就算從自由擴散的角度來說,移民出去的人多也很正常啊……


我的老家是湖南一個小縣城,我們小縣城做生意賺了錢的人,都往長沙買房發展。

長沙機會多

你在小地方賺了錢,牛鬼蛇神黑道白道就盯上你了。

同理可證……


高票答案都在批鬥題主。的確,從比例來看中國對外移民的比例很低,可這是因為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各國移民政策決定的,並不能反映中國富人的主觀意願。事實上單看投資移民,中國有錢人已經打爆美加等國的申請池了,以至於很多資源和能力稍遜的有錢人都開始慌不擇路考慮其他次一等的國家了,歐盟內的三流國家,葡萄牙,波羅的海三國等等的買房移民廣告屢見不鮮,很多江浙小老闆也會考慮搞個拉美小國的護照。


其實大部分人只是以為自己是國外身份能多一層保障罷了,所謂移民很大一部分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還是在中國,去國外要麼是蹲移民監要麼是旅遊性質住一下,畢竟文化的隔閡造成的不適感遠比所謂藍天白雲要強烈地多,尤其對那些業已中年又土生土長的成功人士來說。

他們本質上和劉阿姨一樣都是大洪水的信奉者,骨子裡深信天朝是藥丸的,趁早給自己搞出路,在母國能混一天是一天,不行了趕緊跑路,從他們人身經歷來看也是沒錯,畢竟天朝高官們也在挖空心思外移。


他們只是移民,但基本還是在中國生活的,事實上成為有錢人之後,還是中國最爽。這也是為什麼土豪都要走投資移民,因為他們基本不會來發達國家生活,所以沒有時間來這裡坐移民監


雖然「一……就」似乎太武斷了……

但素

我想這應該代表了很多有錢人的態度……


從上到下都喜歡鬥地主,啊我是說四個人一副撲克牌那種,你們別想多了。

當一把地主,贏了錢不趕緊跑的,一般最後都會被人贏回去。

其實本來開局前大家都說好的,誰贏錢是要請大家吃飯的,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然而,叫到地主贏錢了還沒來得及請客吃飯呢,你就氣勢洶洶殺紅了眼,這你讓贏錢的人還怎麼請吃飯?

----------------------

哎喲我草你們糾結有幾個農民有意思不拉?

我認輸(╯" - ")╯︵ ┻━┻


移民和跳槽很像啊,選擇適合自己並且自己喜歡的國家生活咯。


拋開生活環境等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知道國內的企業大多有某種原罪(或是稅務或是其他方面)。當你有錢到一定程度了,而你又不是皇親國戚,就面臨兩種選擇:1.招一個能給你背書的人.跟他們「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2.轉移你所賺到的財富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國度。 否則的話你就會有一定的隱患,不知道哪一天定時炸彈會爆炸。

當然你在大城市有個幾千萬根本就不算事,打點好小鬼自己不作死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從我們的申請人來看,並不是一有錢就移民。

很多沒有什麼大錢的申請人也想移民啊。。這個跟有沒有錢關係不大,跟個人想法有關。只不過有錢的話,選擇多一些,沒錢可能想走也沒辦法吧。


有大把的技術移民是沒錢的。


很多人,單純是抽不到H1B


坐標倫敦,基本上說一下我見到的情況。移民的人一般分兩類,土豪和精英。土豪一般通過投資移民辦理簽證,要求好像是兩千萬。精英一般是在英國受教育留下來的,大部分從事it和金融工作(不然工資要求達不到移民標準)

共同點:都在買房。土豪直接全款買,一般土豪年齡在50歲左右,沒有固定工作很難貸款,大部分全款買房。精英30左右,靠貸款囤房。所謂精英,我見到的也沒有一個是窮人出身,至少家裡也是醫生公務員這種積累。而土豪的孩子們也基本上都在這裡變成了精英(一路私校,進重點大學不難)

周圍大部分中國人都有三套房,去看房也有很多中國人,倫敦的房市泡沫中國人肯定起來很大作用。據說有個機場旁邊的公寓不好賣,就拿去上海賣。一天全部搶光了。

從投資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他們買房子。以我家附近房價為例,400萬左右能買個70平左右的house,月租金在12000-16000之間。這兩年這個區房價漲了超過40%。400萬左右的房子兩年前200萬就能拿下了。這個區明年要通地鐵,加上是學區房,房源還是很緊張,這幾天又漲了一輪。

如果貸款買房,月供9000,還有回報4000左右,20年之後就算房子不漲價房子也是你的了。英國房子還有地權。每年不交稅,有個類似垃圾稅的一般租客自己交。一個普通家庭如果擁有三套這樣的投資房,總價一千萬人民幣,月入4萬左右,和高級白領收入相當了。四萬就算在倫敦也能滿足一個家庭的基本開銷,而且房子還能世襲,就是你的孩子以後也不要操心生計了。

綜合以上,誰有錢不投房地產?

當然有可能有風險,但是按報告上來說英國鋼需住房並沒有得到解決,我的理解房價不會漲的情況下應該也不會跌。

至於其他福利好不好這裡就不說了,見仁見智。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新移民找工作是一種什麼感受?
怎樣看有中國人在澳洲用刀割喉殺死袋鼠事件?
袋鼠走進屋內,能不能一槍干翻?
澳大利亞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TAG:美國 | 移民 | 中國人 | 澳大利亞 | 資產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