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與道德是相輔相成還是背道而馳?


相輔相成。道德包括信譽,古往今來,人無信不義,無信不商。詐騙、假貨、皮包公司、公司欠巨款拒絕破產、欠巨款老闆跑路,都是無信的表現,都是損害市場經濟的。道德當然重要。社會主義法制有督促市場遵守道德規範的暴力強制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強調了信用的重要性。

請叫我中國好百姓。


瀉藥。

既相輔相成,又背道而馳。

先說背道而馳。

一個基本的概念,一切的前提是理性人——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道德嗎?顯然這和通常來說的道德是背道而馳的。(道德一般來說鼓吹無私奉獻啥的)

那麼為什麼理性人是前提?

答案很簡單,一個人追逐利益最大化,也就意味著社會總體財富的增長。

而這也是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的來源。

假設現在超級富豪們瘋了,高買低賣,大量賠錢生產商品……(違背了理性人的原則咯)那麼要不了多久,市場上的商品就會變得極為混亂。肥皂不要錢白送甚至倒貼錢賣,但是麵包卻誰也買不起。也就是說社會崩潰了。

市場經濟的妙處正是人們的趨利性使得市場能夠自我調節。如果一樣商品供不應求,那麼根據供需關係,價格就會變高,利潤也隨之增加,而這也吸引更多的資本家們去更多地生產它。反正,如果哪樣商品過剩了,利潤下降,資本家們就會傾向於縮減生產,供需關係重新回歸正常。

然而,逐利這個特點和道德準繩是相違背的。道德上被推崇的永遠都是捨己為人,無私奉獻,而不會推崇自私自利者。

但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這種道德的後果是什麼?

如果做了一件好事,被傾向於認為是不該要求回報的,其結果就是做好事的人反而變少了。

所以鼓吹人們不去逐利,反而很可能造成社會總體財富的減損。

再來談論相輔相成。

一般來說,價位相當,優秀的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次品則會被淘汰。(市場競爭)但是嘛……

若你想買一輛二手的摩托,
賣主對這輛摩托的性能一清二楚,比如它的行程,它的經歷,它的一切;而作為買方的你卻只能從這輛摩托的外形來作各種揣測,或者是從你試騎的那一刻的感覺來
推斷。於是,問題就出現了,由於這宗買賣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買賣雙方對摩托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買方無法確定這輛二手摩托車的質量,所以想
讓買方付款買二手高價車比讓他們用低價買二手車困難得多。但在二手車市場上,因為好車車主只願意以較高價成交,而次車車主卻願意以較低價出手。買主知道有
一定的概率會買到次車,因此願意出的價格就要打折扣。如果市場上的次車比例大到一定程度,這種折扣就足夠大,使得好車賣方不再願意把車投入市場。結果,市
場上只剩下了次車。

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倒是賣次品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結果是什麼?市場上倒是只有次品了,良品反而被淘汰。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相輔相成的例子。

另外,商業依賴的基石是契約精神,如果沒有契約精神,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商業可言。(這也是為什麼今天要立法保護契約)


題主這個問題很大,我推薦三本經典供題主參考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聽說,《情操論》和《國富論》一起看有咖啡味哦)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弗里德曼《經濟增長的道德意義》


經濟主要講規則,不講道德。

規則和道德,有的時候相吻合,有的時候背道而馳。


謝邀。

道德與經濟相輔相成。

第一,道德風險會引發逆向選擇問題,導致檸檬市場的擴大,優質企業會被淘汰,道德敗壞的企業會充斥市場。隨著優質企業的減少,消費者效用降低會考慮減少消費,從而導致剛需嚴重萎縮,使得GDP下降。

第二,道德風險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致金融市場大規模信用風險頻發,導致融資困難,企業就不得不減少投資,縮小經營規模,使得產出減少。

第三,嚴重且大規模的道德風險會引發社會動蕩,造成大規模的失業現象,使經濟快速進入蕭條期 。

有的答案真的很扯,答不對題。


孔子就說過,「無商不奸,無奸不商。」

在一個追求價值(交換價值)、利潤的社會,任何道德良知都是狗屁,都會被碾得粉碎,而市場經濟的實質就是為利潤而生產!正如窮人餓不餓死、國家存不存在糧食安全對於逐利的市場來說狗屁都不是,什麼值得生產,以什麼規模進行生產完全按利潤原則確定,哪怕到處饑荒,只要經濟作物、房地產等有更高的利潤,那麼資本就會不斷的圈佔糧食生產農田,同樣工業社會大規模環境污染都是為利潤生產的制度造就的。醫療上更是如此,本來醫院應該是救命的,但是市場、資本要的不是人命而是錢,沒錢隨時把你從醫院趕出來。管用的低價葯可以不生產,全是高價葯。教育對資本來說更是產業,一個大蛋糕,所到處是學貸奴、醫貸奴、房貸奴,因為市場要的是利潤。

市場社會中商人世俗基礎是什麼呢?實際需要,自私自利。商人世俗禮拜是什麼呢?經商牟利。他們的世俗的神是什麼呢?金錢。金錢是以商人們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金錢貶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並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

而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了權力,而不是財富,而價值(金錢)增值源於剩餘勞動的這種不等交換,其價值(金錢)增值的實質就是要把多數人有限的生命時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從而市場經濟把人變成了壓榨人的魔鬼

資本是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於微小。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壯起來。10%會保障它在任何地方被使用;20%會使它活潑起來;50%的利潤會引起積極的大膽;100%會使人不顧一切人的法律;300%就會使人不顧犯罪,甚至不惜冒絞首的危險了。叫嚷和鬥爭如果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這二者。歷史和現在的走私與奴隸貿易,充分證明了這裡所說的一切。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作為商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市場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儘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象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者從市場經濟邏輯來說明追求利潤的制度極端邪惡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成本是要素消耗(勞動消耗和擁有的資源消耗),因為這裡生產的目的是相應的物(或服務),這時個人會節約自身的勞動時間。

  而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因為利潤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支配他人的剩餘勞動就代表了權力。這樣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的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成本才更低,最典型的就是減員增效,不是提高單位工作時間內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

  由於資本主義的均衡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破產。這樣每個行業、環節的資本都存在著追求更高利潤率的積累式為主的競爭,這種競爭會加重對工人的不等交換比例,以提升不斷下降的利潤率,但多數人不斷的因資本積累而壓榨到生理極限,這時要嘛大量的失業,要嘛成為一份、兩份、多份工作都還不起學貸、房貸的窮忙人。

 正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其它行業的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壓縮產能產量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領域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有所下降。但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要素消耗,而是交換比例,這樣各行業的資本競爭必然導致的是加重不等交換比例而降低成本。這樣生產最終將大量指向少數人消費的奢侈品,窮人們需要的當時生產力下的中低檔消費品生產被大量壓縮或者他們必須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交換。由於每個環節的資本都要利潤,利潤率自然下降,任何的社會福利成本將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可維持。正如醫院要利潤,生產藥品的廠商要利潤,研究藥品專利的資本要利潤,生產資源機器、原料的資本要利潤,出租廠房的資本還是要利潤,每個環節都要有越來越多的資本量分利潤,利潤率自然下降,但這時多數人已被剝削到了生理極限,當一份兩分多份工作都不能還起學貸、房貸、醫貸時,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這時只有大量的資本破產,社會關係才能重組,利潤率才能恢復,但該誰破產呢?這個問題不正是導致的兩次世界大戰么?


市場經濟才是道德,因為市場經濟代表自我負責,代表個人自由,

自由是唯一的道德,

一點淺見,


送上一篇文章,我對市場與道德的理解,《愛與自由經濟學》:

你若問我,愛、自由是什麼?我答,愛,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愛。

中國的傳統文化,實質上是並不打算賦予它的成員相對多的自由的,因為自由的累計是以某些方面的損失為代價的。從小,父母就對我們擁有絕對擁有權、處置權、管理權,作為小孩的我們,與商業社會中的物產是沒有多大異同的。幸運地,是絕大多數父母並未,把他們的小孩當做狗、貓、豬等動物來教化,不然,連存在的自由都可能被剝奪了。之前的封建家族社會,那些封建道德傳統里,周圍的輿論氛圍都直接把個人意識形態秒殺了,更不用提及純粹的個人主義實踐了。然而,在當下中國的父母圈子中,對子女的愛愈來愈成為了對子女自由和個人意識的侵佔,可,我的結論是,愛的越多越深,則這個子女的自由和個人域就會變得越窄越有限。

孩子還沒有出生,父母就計划了這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吃什麼奶粉、讀什麼書籍、穿什麼衣服、理什麼髮型等等。說是要喝最高級的國外奶粉,然後一罐子花掉了差不多整個家庭一周的收入,以此來表現他們對這個小孩的至切的愛,那直接的後果,就是這中間的愛所引致的機會成本,就會間接地附加在這對父母對該小孩自由的侵蝕。試想,一對新晉父母去奶粉超市為其新生嬰兒購買奶粉,假如有兩罐價格分別為300元和400元的奶粉成為這對父母的備選項目,那他們的奶粉購買選擇暗含著什麼呢?若這對父母有一些意見差異,母親堅持購買400元的質量最好的進口奶粉,而父親卻認為300元的國產高檔奶粉符合家庭預算,那這母親與父親間對奶粉購買價格100元區間的差異意味著什麼?看起來是母親更愛護她的小嬰兒,希望給他最質量上乘並且即使可能帶給家庭預算緊張也要賣給小孩;可這高出的100元所包含的機會成本,卻往往成為母親將來侵佔小孩自由域的價格,這個價格越高,意味著母親對該小孩自由侵蝕的可能性越大。

有姐姐、妹妹兩個小孩在這個四口之家,妹妹基本用著姐姐曾經穿過的卻也挺新的衣服,姐姐總能讓父母購買最新款的衣服,此處由於姐姐穿過的衣服屬於家庭的沉沒成本(若妹妹沒有穿戴這些衣服),假設這些穿過的衣服的成本為零。姐姐新買的這套漂亮衣服花掉了100元,姐姐只穿了它一回,就打算放棄並覬覦另一套最新款的,父母覺得畢竟這衣服只穿了一次,於是把這件姐姐穿過了一次的衣服拿給妹妹穿戴。如果妹妹願意穿著這件衣服,那麼這父母為姐姐購買支出的100元與父母拿姐姐給妹妹穿這件姐姐穿過的衣服支出的0元,區間相差的100元,就代表了姐姐自由的將來價格的折現值。而妹妹此次所節省的100元,就代表了妹妹為換取將來更多自由所支付的價格現值。如果妹妹願意接受父母將姐姐穿過一次的衣服,並且姐姐也願意把這套衣服給妹妹以此寄希望於其他更新款衣服,那就代表了姐姐與妹妹之間就同意的「自由」的價格進行了針對將來「自由」的交易。在這次完整交易中,父母扮演了第三方可能相對中立的角色,來見證並確認這次交易是在雙方同意基礎上所進行的,並且擔保在將來如果一方就關於「自由」的交易可能的違約,而進行裁判並且可能補償方面的安排。

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個體之間,有一條規律——「有所獲必定有所付出」,是亘古不變的,只不過收穫和付出表現的方式有時候未必那麼易於觀察。上面提到的自由也是如此,自由無論任何時候,它都是一種較為稀缺的資源,因此自由一般都是通過一些隱含的定價機制而在不同主體間分配的。自由要獲得更有效的配置,最有效地滿足自由供需雙方的自由交易,那麼自由的公平定價就不可不提及。大部分人會說,你是不是瘋了,自由能夠定價嗎?「若為自由故,愛情和生命皆可以拋棄。」然後,愛情和生命這麼高尚的事物,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類社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定價,並且還在以此價格,進行各種相關的市場交易。這裡就不再過分強調愛情和生命的定價了,一個人人皆知的例子,無非就是商業保險了。人壽商業保險的核心,就在於對各個階段某個區域死亡概率的統計,讓後與該個體未來潛在收入流折現值相乘取其期望,來進行收取保費和賠付。自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不管你感覺得到與否,一直是以被市場定價的方式隱形存在著的。凡是是資源,並且是一種稀缺資源,那麼就應當定價進行有效分配,金融領域的風險、權益,氣候領域碳排放量,政治領域的選票交易,所有這些都被定價而在各個主體間進行交易的。

接著上面關於奶粉、衣服價格區間差異的故事,我們會看到自由跟任何大自然的其他客觀事物幾乎無差異,他們都服從大數定律和正太分布,即都講究一個中間狀態往往佔了很大比例,而極端狀態很少出現的。自由,與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利息,有很大的相似特性。在今天,一部分人選擇更少自由域,以此將其借貸給那些需要在今天使用更多自由的個體,類似於,在今天,一部分人選擇更少的消費,以此將資本借貸給那些需要在今天使用更多資金進行消費、投資的個體。而今天的更少自由域是為了換回明日更多的自由域,如果那些曾經在進行自由借貸的個體,在明日支付不了曾經借貸的自由域,那就必須要將其他們的自由域割捨給我進行佔領,因為這是市場交易的公平信用準則。前面提到了,妹妹願意放棄她在這個時段所能享有的對一手新衣服的穿戴自由,而那部分自由域的價格是三方同意了的100元,那也就相當於,在未來某個時間段,妹妹能夠獲得對姐姐部分自由域控制的所有權,因為這與我們所說的「時間、資金跨期配資」一個意思。可是,如若姐姐不能夠擴大她曾經通過使用妹妹出讓的其自由域而創造或增長的自由域,那作為相對獨立中立的第三方父母就必須通過強制執行這個曾經隱含的條約,而將姐姐未來所可能擁有的自由域進行人為地侵佔,把控制的這部分轉讓給曾經犧牲了其自由域的妹妹。如果,父母也跟著姐姐的步伐,否認前面允諾的隱含條約,那這個進行「自由」交易的市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市場會逐漸開始萎縮甚至消失。類比著看,中國政府如果通過改革開放政策,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且先富帶後富」合約方式,通過借入內陸地區公民的自由域,而擴展東部沿海地區自由域以促進其發展,那麼在未來,東部沿海地區就必須履行曾經隱含的合約來,償還他們曾經借入的內陸地區公民的自由域,否則這個公平交易的準繩就會讓這個自由域市場萎縮甚至消失。

那回到前面的一句話,父母對子女當下的愛,是與父母對子女明日自由域的索要,父母越是愛其子女的童年,那就意味著父母準備著單方面保有著對子女未來自由域的占有權。如果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不能夠明白那些自由域等相關概念,那父母對這個嬰兒的過分溺愛,就相當於在單方面通過專制強迫的方式,讓這個毫無意識的嬰兒接受父母所擬定的無形自由交易條約。簡單地說,父母對這個嬰兒的愛,意味著,父母是在將他們當下的自由域進行有意的縮小,而將這部分留下來的自由域轉借給這個需要更多自由域但無能力獲取的小嬰兒。在父母相對有限的家庭收入里,本可以用來購買書籍來補充知識的預算,現在需要砍掉來服務於小嬰兒的奶粉、尿布支出,這就明顯是在忍受書籍閱讀的不自由,來轉借給小嬰兒其個人的飲食、生活方面的自由。而如果這個小孩出生在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庭里,父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小孩進入最好的私塾接受教育,那意味著,父母已經將超過一半以上的自由域,轉借給這個在他這個年齡段自由域雖小但在不斷擴展的小孩。面對父母或武力強制或道德強制附加給該小孩的隱含的「自由域交易」合約,小孩在將來所失去而由父母佔有的自由域就會越大,因為小孩必須承受父母寄予的教育期望所帶來的壓力,而且在將來,父母時不時可能會提及,當年要不是我們忍飢挨餓,供養你去最好的私塾讀書,你可能早就餓死了,所以你現在應當用最大的誠意回報了。這就是,我真正想說的,關於愛與自由,越畸形的愛,會帶來越專制的氛圍。父母愛護孩子,天經地義,但,此文說明的是,父母對孩子有多麼無私的愛,也就暗含著,父母對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的專制。

一個嬰兒,出生了,父母希望他能夠變成超級富翁,然後取名,李富翁。多麼好的心意,多麼善良的父母,多麼誠摯的愛所產生的名字,可是,反面是,多麼大的專制,多麼粗暴的目的,以及多麼讓這小孩失去自由的稱呼。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夾雜著父母對子女自由的剝削,要知道,父愛、母愛始終是建立在父母和小孩雙方自由域此消彼長的基礎上的。父母愛你有多麼讓他們自己受到感動,也就暗示了小孩受到的專制和壓迫有多強大,只因為愛和自由是此消彼長的共同體,愛多一點,自由就會少一點。要判斷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否畸形,那就看看,子女是否擁有了足夠的自由域,而擁有足夠的自由域的標準,是看他們與你有多大程度的不同。最好的教育、最優質的醫療、最先進的玩具、最時尚的服飾,如果代表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那也就始終包含了父母對子女的自由剝奪,因為不那麼好的教育、不那麼優質的醫療、不那麼先進的玩具、不那麼時尚的服務,被父母通過個人專權作風人為地排除在這個小孩的自由域之外了。除此之外,教育、醫療、玩具、服飾前面的「最」,卻都是父母通過他們的定義而加以標籤化的,若讓小孩使用這些被貼上「最」字標籤的商品和服務,就暗含著,讓小孩強制接受這個由父母定義而加以解釋的「最」字了。這與中國的審查制度沒有太多差異的,電視節目、互聯網路、新聞期刊等大眾傳播平台都需要先通過政府審查,然後剔除那些可能會污染社會風氣,帶壞社會傳統的部分文字、畫面,最後呈現給受眾的,是符合民族文化傳統的健康內容。這種做法確實能夠證明政府部門是足夠愛護她的公民的,可是這種過渡的關愛,卻間接侵佔了被關愛對象的自由域,畢竟被關愛對象失去了關於「好」、「壞」的定義自由。

你若再問我,愛、自由是什麼?我依然答,愛,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愛。

有興趣也可以關注我的天涯:http://www.tianya.cn/79636466/t/


市場經濟使人腐化墮落倒是事實。

但是,市場經濟的好處是:可以激發人的積極性。正是那些逐利的資本家,商人,他們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由於他們之間互相競爭,使我們可以買到更物美價廉的東西和更好的服務。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看不到美國的大片,聽不到那些碉堡了的音樂,也享受不到淘寶,京東,滴滴的便利,更沒有一本道和各種直播與福利,還有各種飯拍。

再者,累了困了,去滿大街的酒吧或會所放鬆放鬆一下,也是極好的。

想想看,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將是多麼的枯燥和乏味。


個人認為這要看你怎麼定義道德這個事情。打個比方,發生了大地震,災區缺水,不考慮政府介入,這時賣礦泉水的是否可以坐地起價。從道德的角度來說是不可以坐地起價的,但是如果不坐地起價,水資源如何分配,誰該渴死,誰不該渴死,如果平均分配大家都不渴死那自然好解決,我們不考慮這種情況,因為這個情況不是缺水,只是水資源不充足。如果給某人喝了水,另外的人就一定要渴死,那麼給誰喝,這時是不是市場經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有錢自然就可以不渴死。說到這裡,應該會有不少人噴我,說唯利是圖,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角度來說,是不是應該優勝劣汰,這是自然法則。道德標準為何不寫入相關法律法規,我想也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的,畢竟我們大鍋飯,平均分配的時代我們都經歷過。

另外再舉一個道德的例子,一列火車開到一個岔道口,正常的行進路線上有一個小孩子在玩耍,此時剎車已經來不及,唯一能做的選擇就是在岔道口拐彎,但是一旦拐彎,火車將脫軌失事,此時如果你是火車司機,你會如何選擇呢?

我認為道德是政府必須做,力爭抹平由於上一輩甚至上上輩導致的這一輩與其他同輩人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問題,這就是基建,教育等等公眾事業。道德就某個人,某個小組織,某個企業來說,能做最好,不做也無可厚非,否則,世界可能就不會進步,經濟也不會發展。


你可知道亞當斯密還有一本書叫道德情操論?

是壞人攪市場的渾水,不是市場把人染黑。


良好的市場經濟要求法制的社會土壤,所以可以說,你的問題可以比擬為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推薦閱讀:

計劃經濟按需分配按需生產,如何解決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以及個體人的差異化需求?
很多高危且技能相對密集型行業,經常玩著命、累成狗,收入不到某些行業的十分之一,這符合經濟學的解釋么?
高收入,低物價,可能嗎?
如何辯證地看待長尾理論和二八定律,看似有所矛盾?又有哪些運用的好的例子?

TAG:經濟 | 商業道德 | 市場經濟 | 企業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