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最後會消失嗎?
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出來的,這是他當時的解釋,當時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感覺還是有反駁的餘地,大家怎麼看呢?
今天的心理學跟一百年前相比,內容更豐富了,但也更分散了,不同的研究領域簡直能夠相隔十萬八千里。然而有趣的是,心理學的每個研究領域都能跟其他學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生理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等等,一個社會心理學家顯然與一個社會學家的共同語言要比跟一個精神分析學家多。而且心理學越發展,其專業性也越強,這就意味著不同領域的鴻溝在擴大,整體上,心理學的碎片化傾向就更加明顯。心理學從誕生那一刻起就缺乏足以全面涵蓋自身的清晰的體系,普心的體系認同較高,但遠遠談不上完整。這種分裂傾向似乎融入了骨子裡。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當各個研究領域跟其他學科已經融合到了一起,那麼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那麼問題來了:這,是真的嗎?或者未來會是這樣嗎?
我是社會心理學phd生,說說自己的看法..
社會和生命科學內各學科各分支目前的劃分主要是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這兩個因素決定的。
在心裡學裡根據內容劃分的領域有:發展心理學(研究小孩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正常成人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病人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感知的)等等。這幾個大的心理學領域目前大部分都是通過做小範圍的行為實驗來研究。
但心理學的周邊還有一些根據研究方法來劃分的領域:比如神經科學 (neuroscience)和行為基因學 (behavioral genetics),當你用了這兩個學科慣用的研究方法做研究,比如核磁共振(fMRI)或基因測序神馬的,不管你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哪怕內容上社會心理學吻合,基本上仍然還是會被列為神經科學或行為基因學。
在這個分類基礎上,我覺得若心理學仍然以其研究內容而存在,那是絕對不可能消失的。去看各種最熱門的TED talk排行榜,人類不外乎對兩樣事情感興趣,一是宇宙,二是我們自己。心理學研究的就是後者。心理學才發展一百多年,還有太多太多問題沒有人去解決也沒有合適的工具去解決。
但是,我覺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在這幾十年可能會發生巨大的顛覆,有可能會導致大家把原本心理學範圍內的研究歸到其他科學。比如我所在的社會心理學,我認為很可能在這幾十年完全演變成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和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多年前做個研究友情的社會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你得可憐地發傳單招幾百個被試然後讓他們填問卷做動作。現在有了facebook微信twitter,誰和誰是朋友一目了然,誰和誰經常聯繫,誰和誰曖昧不清,都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得到。所以我預測隨著大數據(主要是個人數據)領域的不斷發展,今後主要的重點會放在數據的挖掘與處理,就是computer science現在做的事情。同樣滴,社會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課題都有生物化的趨勢,未來可以精確量化人類情感的神經科學將會成為主流。一位學科大牛和多本A類雜誌的高級編輯曾經對我說,當跳出學科名字給我們定義的邊界,我們的會豁然開朗。另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經說除非他的研究問題需要,他不會追逐所謂前沿的方法和設備,而是堅守他目前的科研手段。
我收穫的思想是科學研究在於找到有價值的科研問題,用最經濟的手段解決這些科學問題。至於這個問題到底屬於那個學科並不重要。一點淺陋之見:
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十分相似。
人的大腦是一台主機,音效卡顯卡處理器內存,都有各種組織擔任,本能是底層驅動,分散在這些組織里。
意識是操作系統,記憶是avi和txt,知識與技能是exe,而社會活動就是在線遊戲,這些高級功能存儲在端腦這個硬碟里。
催眠是登錄管理員賬戶,實驗心理學是黑箱測試,心理動力學是創造編程語言,而大腦自動編寫的程序,心理學各個領域都在試圖反編譯。神經科學是掃描主機,觀察文檔對應的扇區在哪裡。不同的手段,同一個目的:怎樣徹底理解大腦,在人腦中寫程序?
目標如此明確,誰在乎軟體功能碎片化,缺乏清晰的體系,其他專業的參與?
心理學必定永存,蘇格拉底說出了它獨有的使命。
「人啊,認識你自己。」亮明觀點: 我認為不會消失,並且也不會演變為神經科學。(當然,這裡有個大前提是在我們可以預見的範圍內,諸如人類滅絕之後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了。)心理學的發展非常迅猛——人們渴望了解自己,用科學的方法。因此,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也正是因為如此,xx心理學才格外的多。不過,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看那些xx心理學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還是用了心理學的思考方式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而已。所以,學科出現融合併不會影響學科的存在感。恰恰,不同學科的交融是學科蓬勃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這一點上來說,心理學不會消失。無論它與別的學科怎麼滲透。
然後來說說神經科學的問題。這個議題非常火爆,這也源於人們對於大腦奧秘的探索日益加深。很多人講,如果有一天我們真得揭開了大腦的奧秘,是不是心理學就不復存在了。我的觀點已經亮明——並不會。
1. 就研究內容來看。心理學側重於研究人的行為以及心理活動。很多學者也把心理學稱為行為科學。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我們的行為受到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又互相交叉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這恐怕不是幾個神經衝動或者大腦區域所能解釋清楚的。這多少有點還原論的味道了。2. 從研究範圍來看。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的範圍並不相同,只能說二者有重疊的地方。這一點在羅森塔爾的一部著作中有較為精彩的論述。比如從眾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話題。可實際上,社會學,人類學都對從眾有研究。這些學科是較為宏觀的。從微觀角度來講,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也會研究從眾。我們不能說,因為某一個學科研究了就會取代另外的學科。研究的問題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範圍卻大相徑庭。如果按照心理學會被神經科學取代的說法繼續推演,其實神經科學也並非終極科學。因為神經衝動背後是分子原子在起作用,而分子原子背後又有更加複雜的機制。所以,心理學並不能,我們也不該指望它來解決人類終極問題。關於這些問題還是交給哲學家或者是保安大叔比較好: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當然,我沒有絲毫貶損神經科學的意思。相反,我認為這兩門科學都會繼續蓬勃發展,他們在一起將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以上~另外,推薦一本書《這才是心理學》。英文名字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這本書在很多心理學的基礎問題上做了精彩的回答!我也來說說看我的見解吧……關於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前面已經有 @又又 的答案說明了,於是我就不再介紹了……可惜的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問的"學科獨立性"的問題……
實際上,不要說心理學,世界上有任何一個學科真的是一個獨立學科嗎?……一個研究生物物理的人是跟生物學家和化學家有更多共同語言還是跟天體物理學家有更多共同語言?……看起來我們似乎也應該說物理學在消失……一個研究分子生物學的人是跟化學家有更多共同語言還是跟生態學家有更多共同語言?……看起來我們似乎也應該說生物學在消失……
大自然不是分科的,人們的世界觀也是不分科的,只是人們在進一步拓展世界觀,進行研究的時候由於能力所限不得不分科……而無論這一分科如何進行,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不可避免……
說回心理學,按照我的一位老師,演化心理學家與社會心理學家Douglas Kenrick的意見:心理學從未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而出現過,它出現的意義是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建立了一個橋樑,有了這個橋樑,我們能更好地說明目前的自然科學支持哪些社會科學的理論,如何支持的,又反對哪些理論,如何反對的……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從應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確實會出現「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共同話題更多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心理學將被社會學吞併,反而意味著在社會學的學科體系下,有更多的人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待社會問題。
同理,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也是如此。我曾經有幸和眾多教職員工共通討論在校學生的各種問題,我們的很多交集在於處理所謂「問題學生」層面。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老師們的視野比心理學者的視野寬闊,心理學者比教師的視野更深入。舉個例子,面對不寫作業的學生,教師們能夠從班級互助、主題班會、家訪、班級制度、班委工作、考試排名等各種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而心理學者更多偏向於學生不寫作業的動機、情緒、歪曲認知、或者班級氛圍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關注的都是學生個人內在的事情。我們排除掉「學藝不精」的影響因素,會發現職業習慣將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因此二者呈互補。
很多人相信生理學最終會取代心理學,因為一切心理活動最終只是大腦中的各種物理化學變化,只要我們了解掌握這些變化,就能夠了解人的心理活動。這種觀點其實讓我聯想到了經典物理和量子力學,雖然微觀層面上經典的牛頓三定律已經不再適用,但在宏觀上,它依然正確。
如果我們堅持將人的心理活動換算為物理化學變化,實際上就缺乏了將人當做整體來觀察的機會。而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將人當做整體來觀察,才能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就如同我們要計算拋出的小球何時落地,無需去計算它內部每一個原子和電子的運動。應用心理學的各個分支,最終很有可能分裂的,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和難度的不斷提升,一個人很難再大學本科四年學會全部知識。其實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比如工科大類,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以應用物理學為基礎的科目,但是單純的物理學已經不能讓一個人即會造大樓又會造汽車。
否認題主的一個例子,精神分析學者絕對跟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等各學科都說得上話……他們每天變換與沉默和話嘮兩種狀態……好吧比如我……
瀉藥
心理學這名詞可能不會消失,但是內涵會分化,並且已經分化,外行意淫中的心理學只不過是影視傳媒的謠傳
話說回來,物理學也分化了,哲學也分化了,大眾意淫的熱門名詞也就是些空頭概念甚至歌詞而已非要說最後的話,最後人類也會消失的唯獨我行為學能獨立成系統實在是太棒了。
不會!破除封建迷信這麼多年了。算命的不也沒消失。
心理學的誕生?
心理學的消失?如果,未來發現過去是不科學的,那麼,就是過去心理學消失的時候。應該說心理學是成了顯學,而不是面臨消失。心理學的流派變多了倒是確實。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現象,就有心理學。1879年,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才使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和學科。
「心理學有著很長的過去,但卻只擁有短暫的歷史。」 ——艾賓浩斯
心理學是不可能消亡的,題主也說了,心理學能很好地和許多學科交融,分支也越來越多。因為這是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人們所從事的行業不同,心理現象也不同,所以心理學的實用性、綜合征也得以體現。心理學能被稱為邊緣學科或者中間學科,雖然這麼叫,但是不得不承認它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所以心理學是不會消亡的,消亡了怎麼辦,我們這些學心理學的還怎麼混飯吃!!!連命都不讓人算了不是!!!
最後,馮特鎮樓。宗教不也是一種心理學?
個人以為,心理學實質是在人類對大腦的了解不夠深入的情況下,對大腦這個黑箱的行為方式作出一系列猜測,慢慢發展而成的理論。
當大腦是一個黑箱時,我們只能知道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並不了解黑箱其中具體的運作方式。這時我們只能通過輸入和輸出信號倒推黑箱中的運作邏輯。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了解到的輸出信號越來越精確。最開始我們能看到的輸出信號只有對話,神態,表情;現在我們有MRI/腦電波儀來直接讀取腦區活動信息。但是這本質仍然是對一個黑箱的reverse engineering。
到百年千年後的終極階段,神經科學發展到極致,人類有可能完全搞解碼大腦。大腦將變成一組代碼,我們看著代碼就明確的指導輸入信號後輸出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變成神經科學的一個分支。任何知識只是我們人為的命名而已,或許若干年後換了個馬甲呢?
我還以為是sheldon提的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相當於在問人工智慧會取代所有的人類主觀分析嗎,有這個趨勢,但我希望不會。
只要這個東西還是有研究價值。只要這個東西還沒有被歸納到計算機可以理解的數學體系里,這門學問就還有研究價值
不負責任的猜測:心理學不會消失,但是邊界會收緊到非常狹窄,以至於與當下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範式截然不同。心理學最終會服務於心理的目標與情境、客觀範疇與主觀範疇、生物機制與社會機制的聯繫和交互影響。
你覺得數學怎麼樣?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