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技能銀行火不起來?
技能銀行——技能交換新玩法,讓技能分享,讓生活豐富!
首先,是這個網站本身就做得不好;其次,這個方向很有問題。
與技能相關的共享大多需要依靠端到端的嚴格流程式控制制,所以不是普適的對接平台就可以搞定的。在美國有一系列眾包公司,如編程領域的oDesk、客服領域的LiveOps、翻譯領域的Flitto等,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業務本身,而非技能的傳授。
知識的傳遞從線下的現狀來說,在於老師指導學生,屬於信息的有價交換,機構本身作為一個傳授知識的地點提供方和老師能力的背書,比如大學教育層面,我們通常會默認清華、北大的師資力量要高於其他學校的師資力量。一旦轉變為C2C的模式,就意味著天然地喪失了信任鏈條,即便優秀的 個體從機構脫離出來,在市場競爭中也往往會落後於大型機構。只有在試錯成本很低的情況下(非留學、就業、主要職業技能等),才願意嘗試,這使得獲取用戶變得困難。
但其實我們並不缺共享,文青上豆瓣,房事問天涯。從豆瓣的優質內容積累到知乎的崛起,擁有共同興趣和知識背景的人群抱團分享和形成信息沉澱,已經是一條被驗證的道路。而在其中,我們可見的經濟行為主要來自社區名人這一群體,如大V、大神等,他們往往通過自身在社區的影響力發布廣告而獲取利益,並且這種利益的獲取並非來自共享。
這種建立在個體身上的粉絲經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平台與個體之間如何平衡。比如YY收了很多教育團隊,但那些付錢上課的學生其實是這些團隊的粉絲,若團隊離開YY去了別的機構,那麼YY必定有所損失,畢竟團隊還只是把YY看做一個平台,利用此平台進行授課而已。同樣的列子還有邢帥、猿題庫等。我們會發現,兩種操作方式,一種是以老師作為主導的網站,而另外一種則是以內容,相比較而言,做內容的相對顯得遜色了很多。大部分做內容的網站都顯得不溫不火,但凡做課程培訓的平台,雖然內容做的越來越好,用戶流量越來越大,可長久用戶終是不多。大部分用戶只是把內容平台當做一個過客,非此平台,其他平台亦可聽課。只要能滿足需求,去哪裡聽課都無所謂。
很顯然的是,與主播一樣,即便是教育培訓,平台的意義也遠弱於有粉絲的個體。起點用了十年的時間,搭建了一整套基於網路文學的產業鏈,所以,起點不需要擔心人才的被挖,或者說不過分擔心,但教育培訓類的平台還遠沒有建立好機制。
服務是否可以預期,重要的不是標準化流程,而是平台對於服務提供者的管理上。傳統培訓機構的優勢,舅子阿玉如何引入老師,如何保證老師的質量,從引入的時候把關、到評論評分機制的健全;如何判斷老師的專業能力和授課能力,並給予足夠的信息支撐老師,讓老師自己的知識和水平不斷提高。而平台什麼都不做,簡單地做雙邊對接,又沒有好的達人來帶動粉絲,怎麼可能做的起來?
作為C2C的知識傳授,唯一可以切入的點,只能是走特色化路線,服務質量肯定是很難保證的,但可以做差異化,比如某些特殊的技能和能力。高手在民間,只要能找到一些獨有的切入點,至少可以撬動一些用戶,而不是等死。再要麼,淡化教育的色彩,從高端的諮詢類、服務類到低端的社交類、生活類這個大範圍內,找到可以進入的場景,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不光技能銀行,種種不靠譜的點子是數之不盡的。不考慮商業可行性,只考慮自己的理想,一廂情願,掩耳盜鈴。相信有許多人創業,一定都是心中有夢想及理想要去實踐,想要解決世界上的某一個問題,才會親身來執行。現在找錢也容易,很多人都是先等拿到錢再開始干。找投資不是不行,但如果真的有大量有效用戶,或者有用戶願意付費,事業穩定成長的情況下,如果有擴張或加速的需求,其實是更好的爭取投資的時機。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畫大餅,真正實際執行或是市場有如預測發展的又有多少?說到底,用戶才就是最佳的投資者。要血命的是線下課程,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授課者,所謂線下授課很難實現,往往想學的和想教的隔了幾百公里。
中國國民特性也有一定原因。由於體制限制,中國人在上大學期間才真正有時間學習一些非剛需技巧(舞、樂等),而在大學有大量社團作為基礎。若離開大學,則作為職場新人多為工作纏身,且此時所需要的是剛需技能。學習剛需技能的人自然希望得到專業的培訓(挖掘機找藍翔),所以第一選擇是培訓班而非網站。若還未上大學,一是心智未成熟,二是沒時間,所以很少有學生肯花時間學技能(即便是把妹技能)。但這類學生在某方面卻是該網站的主要客戶,主要原因是沒有經濟來源,萬事靠父母,而他們卻沒有用以交換的技能(頂多是學校那些學科,非學霸還沒有教人的資本)。說了堆屁話,組織一下1.該網站包含兩層篩選。第一層,同城。第二層,雙方都有對方想要的技能。這就使得真正符合條件者不多。2.針對人群不明確,同時還有補習班競爭。3.好創意(也許在國外相對開化的地方會有很好發展)。
其實我沒說明白。
首先,小眾產品也可以成功(比如說豆瓣,我不認為它很大眾,受眾多是文青。作為一個二線城市的原著居民,沒發現周圍很多人熱衷於豆瓣,就拿我來說,頂多就是在查找資料時候捎帶看看。但能說豆瓣不成功么?),但要達到大眾產品的層次還是很困難。作為小眾產品,需要更為特殊的宣傳方式,不能像X寶一樣打個雙11就能引得上億人剁手。而且一個網站的發展時間至少也得有三四年吧,就拿知乎說(其實知乎也是不算大眾),2010年12月創立,2013年12月已經很火了,期間三年。我分析的是現狀,教育體制正在改革,大眾的審美水準還是不斷提升的,國民素質也在不斷上升,就拿我所在的二線城市說,可以感受到一幫學生屌在學習有利於泡妞的諸多技法上有很大的需求,這就是逐漸發展的市場需求。前景還是有的。再說說傳播渠道。就拿知乎說,前期是諸多大牛入駐(最初實行邀請制,極力控制用戶質量),在此條件下有了口碑有了大環境,才有更多人入駐。但隨著諸多大牛的腿長,可以看見現在的知乎有點衰退的徵兆。這就是知乎的傳播方式,由專業人群到非專業人群,先提高自身水平來吸引跟風者(無貶義,我就是),保證了用戶質量,以防淪為下一個百度知道。技能交換網站需要的是兩方同時具備技能,這就對用戶水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從宣傳視頻的論調看,簡簡單單粗熟一個技能還真不好意思拿來交換。比如說我,以娛樂心態耍吉他三年,但並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彈個盧家宏的卡農還不順溜,我就認為我沒有交換的資格。所以在網站的宣傳上,應該主打分享,要強調精不精通無所謂,只是交換而已,或者說,所謂的交換隻是一種豐富生活和結交通道者的方式。以此,打破用戶心中的自卑。至於為什麼會覺得自卑,我又重新看了一下網站的宣傳視頻。裡頭有幾個字眼很忌諱。比如說,開課,讓人想起老師,而作為老師顯然要比學生高出一大截。我比你對會寫一個字,那我肯定不夠格當你語文老師,我至少要比你多知道1000個字才能建立起在中國人傳統觀念里(也許也是世界諸多民族)的「老師」形象。這就涉及到我特碼很不了解的交互心理學了,由於潛意識裡的老師形象影響,對技巧不是十分精通的人也會因此認為自己沒資格開課,這就導致了用戶的流失。此外,還有「達人」。有資格當達人的有幾個,不是耍成神誰還有臉自稱達人?我就說一小段話吧:
有很多人曾經來找過我合作,說希望我能夠開課,去說說互聯網運營。
這類事項,我目前一律回絕,原因非常簡單:1、我是師範專業畢業的,我知道一節課的背後需要付出的是多少時間和精力,要備課。我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2、我不覺得運營可以「教」,即使我寫了一本關於運營的書,我也不覺得我有能力「教」會任何人如何做好運營工作;3、對於線上的,我對上鏡沒興趣,也同樣沒時間沒精力;對於線下的,上課不如來閑扯淡吧,隨意一些就好。補充一點:
曾經有一些從業者向我抱怨:聽過一些課,但內容大多數是東拼西湊,學不到什麼。嗯,這是當然的。
你知道我掌握長笛演奏這樣一個技能花了多少時間嗎?5年,大學4年後,荒廢。
你知道我工作了多久才能寫完紙質版《從零開始做運營》的15萬字(電子版入門+進階大概也就10萬字左右)嗎?10年。
技能真的能這麼容易的學習和掌握,那簡直是在開玩笑。我該怎麼向你解釋「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直覺,沒有任何理論基礎,也沒有任何數據印證」我該怎麼向你解釋「這做法是有點兒反常識,但是管用啊」我該怎麼向你解釋「其實沒啥訣竅啊,你一個新聞起20個標題,每天發100條連續發三年新聞,你肯定能成標題黨」……我不去教你,你對我還有一些神秘感,我去教完你,你估計就會跟少兒故事裡那隻拜貓為師的老虎一樣得意洋洋,殊不知,真正壓箱底的絕活你還不會呢。
說到創業,我雖然也是一個失敗者,可是我接觸(移動)互聯網兜兜轉轉也有近10年,對於市場多多少少有些了解,現在可以直言不諱說的是:這個產品定位有問題,創始人想法有些「天真」。
「技能銀行」的產品理念是:把每個人的技能聚集起來,創造一個技能交換和知識共享平台。
創始人的心愿是:用戶可以用「線上發布課程,線下一對一面授教課」的方式去賺取「課幣」,然後可以用自己掙來的「課幣」去學習技能銀行平台上別人開設的課程,人人都可以成為「技客」。(這想法的本質應該是她想創建的商業模式,創業的重點,產品的核心,不就是商業模式嗎?商業模式錯了,什麼都錯了,所以,我才說她想法天真。)前面已經說到,這個產品的中心思想是:技能交換和共享知識,先不說,這個模式壓根不適合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因為關鍵問題是:她定位的技能交換的開展模式,居然是,線下課程,線下課程,線下課程。(重要疑點說三次。)
說到「技能」,真的是一個很厚重的詞語,是可以隨隨便便就能給自己貼上的,然後再拿出來「賣」的嗎?想學的大把,想教的肯定也是大把,能教的會教的有資格教的有幾個?能教的會教的有資格教的有幾個?能教的會教的有資格教的有幾個?(重要問題說三次。)
平台如果有資源提供「能教會教有資格教的」,讓用戶對其信任,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拋開專業人士,建立特殊人才庫,產品走差異化的路線,提供特殊技能交換,時間一長,把控不好,肯定淪為另類不健康交友。58同城做技能交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2010年以前,為什麼沒有做成品牌化?因為用戶給他的標籤是「約炮」。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有人萬事皆知,但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這好像只是一句雞湯,不是什麼真相。
當然了,有些人也可以說,我就是有興趣而已認識一個朋友而已學個皮毛罷了。我就是做個技能交換,那你打算用西紅柿炒雞蛋的技能交換人家彈鋼琴的技能嗎? 這種技能交換,又要求同城,又要求時間匹配,還要要求技能對等,更要求對產品的信任,對平台的信任,對當事人的信任,好吧,這個世界充滿愛,這麼多關卡都能暢通無阻地走下來。這就回到我說的「線下授課」這個難題了。 產品一旦失控,走著走著,就是變相交友,走著走著,就是XX集會。呵呵。這還是產品成型以後最為樂觀的發展了。真正想學習技能的人,一般分為三種:
1自己看書2請專業老師3在知名網站溜達 當然,小眾產品也可以成功,我們不排除「技能交換」這種P2P的知識技能交換平台,也是學習技能第四種方式(只是這種技能獲取方式還不如上面說的第三種了,第三種還可以直接做伸手黨。想分享自己技能的時候再出來分享。),說到這個問題,@孫志超孫老師的答案特別好,請仔細讀三次。創業有夢想是好的,方向錯了是致命的。技能銀行類的團隊輔導過好幾個了,我來總結總結。所謂技能銀行,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償傳授技能,就是我教你什麼東西,你付多少錢。第二種是技能交換,就是類似於我幫你修一個電腦,你幫我寫一段代碼。前者本質上就是在線教育,做的火的有很多。你做不火就只能說明你做的不好。
後者才是我想著重分析的。
後者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這樣一個邏輯基礎上的:技能的價值是可以衡量的,當一個人需要他不具備的技能的時候,他可以用自己的技能進行等價交換。這個邏輯沒錯,但是如果依照這個邏輯做一個產品出來,那就太過時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先考察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如果你有一隻羊,你想用它換一袋子米;而你的鄰居恰好有一袋子米,於是你去跟他商量。如果他正好也想要一隻羊,那麼皆大歡喜;但如果他想要兩隻雞呢?那你只好先用羊去換2隻雞,再用雞換米。如果有2隻雞的想要鵝呢?你只好先用羊換鵝,再用鵝換雞再用雞換米。這個交換的鏈條可能會非常的長,長到你根本換不到米的時候羊就已經死了。而技能交換存在著相同的問題,社會越發達,分工越細緻,所以技能交換的鏈條會更加的漫長。在物質交換的領域,人們為了解決交換鏈條過長的問題,發明的貨幣,於是這個鏈條變短了:羊-錢-米。
而貨幣這件事情在人類社會中發展了上千年,從貝殼到金銀到紙幣到數字貨幣。在技能交換的領域,這個問題依然可以這麼解決,而且解決的非常好:技能-數字貨幣-技能。交易雙方甚至不用見面,不用認識。比如豬八戒網。在一個貨幣如此發達的年代,你竟然要倒行逆施,回到技能直接交換的時代,當然註定是失敗的。與此類似的,還有換物空間,雖然炒的很火,但是沒有做的好的,究其原因,還是在一個貨幣如此發達的年代,竟然要做原始的物-物交易,如果能夠成功,無疑推翻了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經濟實踐。雖然我給排名前幾的答主點了贊,但是還是想說一點我的不同見解:
上面的答主都闡述了「技能」的內涵,以及從真正的「技能」角度出發,為什麼技能銀行這個點子不可行。但是真正看到技能銀行裡邊的課程,可以發現很多感興趣的東西,譬如說「攝影入門」,「UI設計入門」,「楷體書法入門」等。
事實上,想把一件事真正磨練成技能何其困難,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技能銀行」存在的意義並非是要提供那種學了可以吃一輩子飯的技能,而更多的是可以提供一個快速了解、進入新領域的大門。
短短一小時的了解,面對面的有效諮詢,足以判斷一個領域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是否值得自己去深入研究。譬如說,我就覺得,花一個小時去了解「攝影構圖快速入門」,比我去論壇上查帖子、看一知半解的教程、買書要快得多,性價比要高的多。
這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技能銀行存在的意義。
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天下第一,但很多人都想試試握劍的感受。
嗯,當然要來反對最高票。
按照他的意思,「聽過一些課,但內容大多數是東拼西湊,學不到什麼。」
所以,去技能銀行就一定要很好地掌握技能嗎?
我想學PS,我就不可以去技能銀行找專業人士聊聊,讓他們提供一些幫助,讓自己對PS有更深理解,方便自己接下來的學習嗎?看過最高票作者寫過的書,很感謝給我帶來一些啟示,但我到現在還是沒徹底掌握運營這工作的核心。但我覺得足夠了,感謝。
上了七年大學,大家真的掌握了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嗎?
說這些,只是認為,這樣一個提供技能交換的平台,它能滿足你的需要,那它就做到它該做了。你要給它不能承受的期望,我相信,還有其他平台更適合你,而不是技能銀行。
利益相關:某公開課平台運營專員作為創始人,本來看到標題的時候已經心塞了一記。好吧,反正我也不太愛碼字,打算就抱著旁觀和平和的心態來看一下吧,說不定可以挑到一些值得借鑒的點~
看過回答後,我決定先去倒杯水,然後坐下來安靜的打我下面要說的這些話。我真的...不是因為有人說我們掩耳盜鈴或是太天真之類的 哦, 我真的...只是客觀認為要搞清一個原因,光以經驗而論的外部代入感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希望貢獻一些內部信息,讓故事再完整一點。也可以讓還想評論的人,用比較快的方式搞明白我們是做什麼的(這點很重要) 和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後再來評論,這樣針對性和準確性可以高一些。
先來說一下技能銀行在做的事,因為發現好像真的不是來回答的都知道。 簡單來說我們做了一個平台讓大家可以把自己擅長的技能以開』分享課』的方式在平台上分享技能,而且我們也的確鼓勵1對1線下的交流。我們還做了一個虛擬貨幣系統, 用戶在平台上每教授一堂課就能從學生那裡獲得相應的』課幣』,然後他們可以用掙來的課幣去學習平台上其他人開設的課程。只強調一點,我們的確有技能交換這個理念在,但完全不需要互換,也沒有匹配低之說,那是傳統技能交換,不是我們。其他細節我留到後面再提。
再說定位和方向問題,這是所有的產品設計邏輯的關鍵。好多回答單看都說的非常有道理,但好像真心和我們關係不大,我們的定位不在那啊~
和泛技能相關的產品太多了,先撇去B端不聊,只在這討論和我們一樣C2C方向的產品。從不同的維度細分的方法很多,我只從比較寬泛的角度去分析我們和其他產品的定位不同。
1)技能服務
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個類,走生活服務、招聘和眾包的領域的產品都有。技能跨度也很大,從提供攝影、IT、設計等比較專業類的到非常平民化的遛狗、洗車等。像今年2月被Bark收購的通過社交網路的概念來讓個人展示技能和出售服務的Skillpages,或是派發各種任務的Taskrabbit,還有之前有人提到過的oDesk 現在叫Upwork都是屬於讓一些自由職業者、專業人士或有充足時間的人出售技能服務的地方,國內類似的有像豬八戒、新進移動端的廳客,到不同垂直類的生活類技能服務平台如按摩、美髮等也都可以分在這類。
這裡面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產品形態:TimeBank,他們有和技能銀行很相似的概念,技能銀行里「銀行」這兩個字就是從Timebank里來的,都推崇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分享和社交性,讓大家在不花錢的基礎上,可以從另一個人身上獲得幫助。但最大的不同是它們推的是服務,而我們只做教學和經驗分享,其中產品做的比較好的有美國的Timerepublik。我自己還是很喜歡有這種暖心的產品存在,雖然並不是很看好。原因和有人提到了關於時間和精力成本有關,比如分享一些關於設計的知識給你和幫你做一份設計又或是教一些財務知識和幫你做份財務報告,在時間精力上的消耗有本質區別的。在非經濟驅動的前提下,肯定也會有人願意做這樣的事,但總的來說對人的要求有點太高了。
2)技能教學
同樣也是一個大類,形態從一對一、一對多、線上線下實時、視頻錄播等不同組合的產品都有。比較有名的像10年在美國成立的Skillshare, 當時的口號是「將每個城市變成一所大學」,最初的形態是一對多線下授課,當年被評為最具創新模式的公司之一。國內的第九課堂的最初模式和它完全是一樣的。但兩家公司後來都轉了,Skillshare轉做在線錄播視頻教學,而九課轉了產品經理培訓方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和線下一對多的場地因素和運營成本有關。一對多的在線視頻直播和錄播的形式一直都有不少平台在做像YY、被百度收購的傳課和新進的一些視頻教學App。而一對一線上技能教學的最值得提一下還是今年4月被關掉的Google helpouts,聽上去是非常好的idea, 有人之前提到的距離問題、時間成本問題都沒有,產品技術又很牛,還是在國外付費習慣比較好的環境,可是還是沒有做成。原因有人覺得是Google本身對產品的宣傳就不夠,再加上用戶的付費意願和平台專業人士的信任問題等,作為沒有直接體驗過的人很難評價。
最後來聊一下一對一線下教學或分享好了,從去年開始持續到今年這個領域國內不斷的有新產品上線:知道的人比較多的像 跟我學、在行、還有一堆切入形態稍有不同的APP像:雪瓣、學學看、取暖等等。其中有人在做大而全的,有人做垂直諮詢,或是生活美學。好了,我說了那麼大一段廢話,其實只是想說我們的定位沒有在上面的提到的任何一類,即使是最後這種和我們形態很像的1對1線下。因為,我們不是--「交易市場」,上面提到所有產品,即使那些帶有一定的社交屬性的產品,從本質上都屬於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交易平台。
不好意思,圈子繞的有點大才說道重點。簡單來說技能銀行目前初期的確選擇了1對1線下的這種形式,但我們切得是基於技能的服務社交平台。雖然有很多地方都把我們放在教育類別里,但在現階段我們真的不是。之前常有人問我,你們和『在行』的差別在哪裡?是一個是收錢的,一個不收嗎?不是,即使不去談目標人群、技能範圍和驅動力,單從產品的定位就決定了完全的不同。一個交易平台里核心點是促成交易,基本上來的買方都會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台要做的是去合理架構信息,讓用戶最短路徑和最低成本的找到合適的賣方信息並提供不同程度的背書方案,來最大限度的確保買方交易的體驗。而社交平台的本質,在我的理解里是幫助人們做有價值的鏈接,即使是像技能銀行這種形態非常有別於一般社交平台的產品也是一樣的。
說人話就是,在交易平台上交易量,包括給開課的老師帶來的收入量是衡量一切的關鍵。除非是那些沖著創始人面子來開課的老師或是嘗鮮體驗,否則沒有人會在掙不到錢的交易平台上待下去。而社交平台上說到底就是看能不能幫用戶找對人,並且從對的人那裡獲得價值。像豆瓣幫我找到了和我有相似看書和電影喜好的人,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多我感興趣的資訊就是價值。而技能銀行在做的就是幫那些有一定技能又樂於分享的人和那些想要嘗試和了解某個技能的人找到彼此,用教學的這個場景產生深度交流的機會,讓雙方都獲得有價值的體驗。所以對我們而言交易量重要嗎?也很重要,因為有關係到課後評價和誠信體系,可以帶來良性循環。但像我之前提到,作為一個服務社交平台,我們更看重的是有沒有幫用戶找對人和產生價值。
想說一下我們理解中的教和學吧,會不會教和學不學的會的問題,大家好像很糾結於這個。
先說教吧。看了一些回答,不知道你們腦中的場景是不是有個類似的講台,下面還有7,8個學生或者更多人盯著你,我要怎麼把我所知道和掌握的梳理成你們能理解的知識點,讓聽完的人覺得不虛此行,物有所值。wow想想都好大壓力啊。要不我們來換一個場景好了,就拿運營舉例吧。你有個朋友最近進了家新公司負責運營碰到了不少問題,周末的時候約了見面向你提問求教,作為在運營領略有著多年豐富經驗的專家,你會覺得幫不了他,或者有壓力和需要備課嗎?還是剛才同樣的場景,你的朋友找你出來諮詢,但此時的你不是什麼專家(畢竟大牛和專家還是挺忙的),而是個資歷稍淺有著3年運營工作經驗的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員工,難道這樣的你就幫不了你朋友了嗎?
在技能銀行我們認為,這種幫也好、諮詢、解答也好就是「教」的行為,或者更確切地說叫做「交流」。可問題是大多數人不會有那麼多朋友,在每次需要對某個領域或某件事上做更多了解的時候可以幫到你。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把自己平時喜歡的、掌握的一些知識也好,技能、經驗也好用像朋友一樣交流方式告訴給有需要和感興趣的人,撇開你願不願意先不談,在實際操作上真的沒那麼大壓力和難度啊。
舉我自己的列子好了,我也有在技能銀行開課還上過幾次。我開的是口語練習課,為什麼?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回饋社會的高覺悟,只是因為我的口語越來越差了,就像有人提到的,任何技能一直不用是會倒退和荒廢的。一個曾經花了我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練成的技能,現在放在旁邊也沒法給我帶來任何價值,還會倒退,那為什麼我不能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哪,我還能多練習下?當然我也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沒法把一個不會英文的人教到精通,但幫你練一下發音,糾正一些用詞,分享下我的學習方法不會很難吧。但即使這樣,作為沒有任何教授經驗的我,在第一次所謂「上課」前,還是有小緊張一下,但這種緊張感在交談5分鐘後就消失了,畢竟是有互動的交流。就像有人會在大學時當家教一樣,也不會有人教你怎麼教,但試過一次後慢慢就會掌握了。
再說說學這件事吧。這是一個只要你不在乎文憑,基本上可以在互聯網上學習到任何東西的時代。所以不管是靠培訓班、網路教學視頻、學習討論小組論壇、還是看書、私教都好,現代人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是在這些途徑里找到合適自己性格和條件的一個組合,學的東西不同,組合也可能不同。對我而言,最高效的學習方法組合可能是:網路視頻+導師+實際項目操作。但換一個人,可能組合選擇完全不同。我想說的是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保證誰在最短的時間裡就能學會什麼,而我們做的不過是在現有的這些學習途徑里,增加一種新的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它適不適合你的性格和條件也是因人而異的。你可能學不成精通,但卻可以帶你入門,讓你少踩坑,讓你用最低的成本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和想要持續。
而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別人教你那都只是個開頭,學不學的會是看等你實際操作和練習時的情況,而問題往往都出在後面那部分。即使你去聽了一個頂級專家的講座,等到自己實際操作時還是會遇到一堆之前沒想到的問題。所以如果有人不只是教我,還可以在後續我學的過程里碰到問題時能給我些指導和建議,那不是件很好的事,而這也是技能銀行想做的。為什麼我們可以,關鍵還是人吧。當你聚集一幫非經濟驅動又愛分享的人後,比較之前線下的當面交流,後續線上的一些溝通就變的更容易了。我們還見過,因為距離問題最後沒能訂成課的兩個人,那個老師還是給了想學畫畫的學生各種包括紙張、顏料選擇等的建議。這也正是技能社交定位所特有的,通過教和學形成如朋友般的關係吧。
其實我們一開始就想做一個很好玩的平台,沒打算解決什麼嚴肅的教育問題。如果你問我技能銀行是不是一個高效的學習平台,現階段肯定不是啊,除非將來用戶數可以累積到,你能快速的在你工作學習或生活範圍找到願意教你的那個人。但作為一個技能社交平台,我們也擁有別人沒有的長處:
1)體驗
看了那麼多回答,好像很少有人提到這兩個字,更多的說的是「效率」。像我上面提到的,學習的方法本來就是很多,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你可以選擇對著電腦查一整天的資料,也可以找個懂的人出來聊一聊。結果可能都不差,只是體驗不同。又比如,你打算和朋友十月去台灣自助環島,攜程、馬蜂窩上有的是攻略,你可以一篇篇去看,摘要整理的去做功課。也可以在技能銀行這樣的平台上找個已經做過功課有了環島經驗的老師出來聊聊。你或許還能得到老師之前整理的資料,聽聽他旅行時踩過的坑和發生的趣事,聊的開心或許還能多認識個朋友,畢竟大家都是喜歡旅行的人。我是不是又把場面描繪的太美好,讓人覺得我們很理想化。那舉個真實的例子好了,有個很可愛的90後女生在平台上開了化妝課,另一個女生去訂了課。結果上課那天,兩位都各帶了一個朋友去,結果四個女生在咖啡館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還幫訂課的女生化了一個美美的妝,那個女生把妝後的照片傳到朋友圈笑稱自己從沒那麼美過。其實教化妝的視頻網上很多吧,如果她選擇自己在家學,可能只需要1個小時,還沒有格外開銷,所以就看你在效率、經濟和體驗上如何做選擇了。
2)發現興趣
我們每次看到有人來開一些沒聽說過的技能時,都會去查看和了解一下,也因為平台上開的這些課,慢慢了解了不少新的領域。有人說「把每個人的技能聚集起來..」這種話聽上很雞湯,但這正是我們覺得好玩的地方。其實大多數人的生活圈子都是很局限的,在一個圈子裡比較平常的本事,換到另一個圈子聽上去就會很新奇和厲害。如果大家把自己擅長的分享出來,你就有機會了解到很多生活範圍內本不熟悉的新領域,發現新的興趣點。在我們的平台上有做過DJ的人教你如何打碟,職業帶人觀鳥的人教你在大自然里識別野生鳥類,唱片錄音師教你音樂錄音技巧,你可能永遠都學不成專業,但卻有機會為你發現一個未知的新領域。畢竟世界那麼大,充滿好奇心的我們,總想多了解和嘗試一下。而我們只是想讓這種需求變成可能,也把大家的嘗試成本儘可能的降低而已。
更新一下:我們IOS APP終於上線了,歡迎來體驗一下:https://itunes.apple.com/us/app/skillbank-ji-neng-yin-xing/id1079323398技能銀行活躍用戶來說一句吧,也許可能大概這個平台真的是區分人群的分水嶺吧,上面都在說創始人太天真,但也許失去了這種單純積極熱情特質的人,真的不是它的target,抑或是心態老了。
我自己也學了很多年各種技能,深知誠如上面各位大大所說,任何一項技能都不是靠一次兩次見面能學會的,然而個人認為技能銀行只是提供一種「師傅領進門」的機會,或者說是讓你了解一項新技能的機會,試一試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興趣,而且並不是每一種技能都必須精通的,做人不要那麼認真嘛,比如油畫比如雕塑比如桌游比如裁縫比如印刷,都是試個皮毛就會很好玩的技能,何不在技能銀行上找個達人玩一下試試呢?說不定那人還特別聊得來,多個朋友不好嗎?
說實話技能銀行的老師微信群其實一直很熱鬧(作為初期用戶,沒有出眾技能的本人也混了進去。。。),群里眾人都很熱心,畢竟現在大學生多少都覺得自己有創業的基因你們懂的,大家都會七嘴八舌提一些擴大技能銀行知名度的建議,只是心疼這個團隊錢少事多沒精力,此前最大的瓶頸是只有pc端,手機站是最近才上線的,我等忠實用戶都常常很難keep in touch,然而這也是資源有限,無可奈何。
目前似乎團隊全副精力都花在開發APP上,期待APP上線,我等會成為第一批下載的用戶,從此過上APP約課的美好生活。
最後想說,如果真的沒人投資,這個平台做不下去的話,真的是有些用戶會很傷心的。
求APP上線! (期待臉!混跡知乎一二年,作為一個沒有幾兩墨水的小白,一直是默默觀望的,這次斗膽碼些字,有不當之處望指出,跪謝。
--------------------------------------------------------------------------------------------------------------------------------------------關於有人說技能銀行的想法太天真,我真的忍不住想加一句:技能銀行的確很天真,但它也必須天真,因為這是一個現實下的烏托邦,唯有天真才能保持純真與情懷,殘酷的社會讓大多數人屈服於現實的淫威之下,然而還有一群人像我一樣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願意將自己的信任感交予一個經過認證的陌生人,不要說我傻,因為我就是傻,如果沒有我這樣的傻人,這個社會恐怕早就缺失了信任感與安全感而崩壞了吧!-------------------------------------------------------------------------------------------------------------------------------------------- 首先,我是很贊同 @孫若文 童鞋的一些觀點的,比如老師這個稱謂的合理性以及關於大眾接受度的一些問題。當然,作為一家初創型的互聯網企業,在基本沒有前車可鑒的情況下進行摸索式的發展,出現這些問題也是必然的,時間會讓它成長。沒記錯的話,我應該是在去年冬天了解到技能銀行的,當時我的想法和題主類似,認定它一定會很快風靡起來,但預測與假設往往是一些拋開潛在影響因素的沒有什麼luan用的幻想,就如你總是過於樂觀得估計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我們,僅作為用戶或員工,不站在創始人的立場上是根本沒法知道推廣一家具有開創性思維的互聯網公司有多不易。
當然,這個不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因為對於創始人來說,衡量公司發展的指標並不只有用戶數量與融資情況,還有用戶質量,品牌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等其他潛在的隱性因素,事實上,這些隱性因素才是決定公司發展的命脈。
因此,在考慮過如此多前提條件之後,做一個營銷決定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了,這也是儘管肯德基等品牌為了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與極具創意的年輕傳媒公司合作,卻仍舊會把最終決定權交給稍年長的公司高層的原因。高層站在一定的制高點,所以即使有一些非常大膽出格可以搏得相當多關注度的營銷方案,出於全局考慮也是不敢輕易嘗試的。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一定是有原因的,就目前的大環境來看,誇張點說,對於一個互聯網公司,彷彿人人都認為它一月成立二月盈利三月上市四月估值過十億才是正常的,然而技能銀行的強調用戶體驗的調性就決定了它不適合走快速發展的道路,因為過度的快速膨脹必然會導致網站從精品高檔超市模式發展成路口菜市場模式,相信這並不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所以最初的緩慢發展是必須要有的,好的內容才能產生更強的用戶黏性,好的根基才能決定大廈的高度。
而且,即使技能銀行未來一直保持小眾的精品高冷姿態,它仍舊能夠為大眾所使用,實際案例參考B站。
以上都是鄙人拙見,各位見笑了。至於市場接受度等外在原因,知乎的營銷大神們能夠給出更專業的答案~
鄭重聲明:以上言論純屬個人當時的想法,不代表以後的立場,因為人會隨事而遷,各位不必較真作為技能銀行的用戶,我自己認為技能銀行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可以正經交友的好地方,它其實更偏向社交而不是技能教授,所以貌似幾位前輩在回答前都沒有認真了解過技能銀行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平台。
火起來的產品 都是 做得好的產品,
做得好的產品 不都能 火起來。一個產品能不能火,要做的好,還要時機好運氣好。
技能銀行我很早就註冊了,然而,一直沒有使用。
為什麼?時機運氣且不說,且說底子就不夠硬。
技能銀行上線以來,給我的感覺是:
沒人打理,沒人運營。
天惹!你們真的以為 產品經理 (分析、策劃) 拯救世界嗎?
一款產品策劃好,做出來,就等著用戶量嘩嘩地增長嗎?
非常不重視產品運營是吧?
我註冊之後,好幾個月都沒有發布課程或學習課程的動靜,那你們好歹發個郵件說:
「這位少俠怎麼不見你動唻?我們決定送一門特適合你的課程,附贈 Uber 專車接送!」
(⊙o⊙)
o(≧o≦)o
這樣才對嘛!!
這個產品這麼複雜的使用方法,用戶是需要引導的。
你不引導用戶,你以為你們的產品是切水果嗎?拿到就會?
作為註冊用戶繼續觀望你們的不作為,哼。【傲嬌臉很榮幸曾經也有過和題主所做的相差不多的想法,感謝你把他做了出來,我停留在想,你已經在做了!我給點從用戶角度的建議吧,把教學的目的改成分享會不會更能被大眾接受?找一些擁有相應的技能意見領袖,做成個社區化技能交流平台,而不是教學平台,這樣會不會很容易入手些?你的目標用戶是誰?找到他們的共同的技能興趣點,然後先主攻這一技能方向,會不會比你們現在什麼你們都有,但什麼都不突出,更加容易吸引來用戶?待補充。。。
理念很不錯,出發點也很不錯,但網站用起來不太順手,沒有APP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會降低用戶活躍度
我作為一個親身體驗過技能交換的人來說幾句。
這個Idea和模式其實很好,而且也的確有需求。我相信這裡幾個大V應該都不知道豆瓣有個技能交換小組,更別說親身體驗了。
我通過線上結識,在線下交換過很多次的技能,也提供過很多次的技能培訓,不管是社交和技能,也的確都從中受益過。
首先社交,正如@zi2hF所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平台。每年我通過技能交換結識的新人脈都會佔到很高的比例。的確會進行簡單的備課,上課時我也會聲明:如果你希望成為比較專業的選手,我還是建議你尋找更專業的老師。當然,我也會挑學生,因為我的目的其實是想結識更多其他領域的專業選手。在你們成為好朋友以後,你們可以進行的不會只是單單的技能交換,也許他有可能會成為你的工作夥伴。
其次技能學習。我承認大多數人的技能並不專業,授課方式也不專業,只具備入門級的水準。但是入門級的技能卻可以提升你的興趣度,也可以讓我產生接下來自學或者尋找其他專業老師進行深入學習的慾望。
我認為這個產品的核心用戶其實並沒有期望可以通過這個平台來進行非常系統和專業的新技能學習,結識擁有與自己不同技能的人,我想才是重點。
扯偏了。關於技能銀行為什麼不火,的確有不少原因。首先網站真的不好用,我作為技能交換愛好者,自己都很少用。這一點創始人周妮妮小姐需要思考一下。另外沒有APP(不過我相信以後會有),沒有很好的推廣等等也都是原因。這裡大V太專業,我就不多說了。至於約炮什麼的,我只能說,至少在這個平台上,大家的意圖還是很純的。可能十年後我們才能知道技能銀行到底對不對,哈哈,創始人也來了
實際企業有上萬名員工的時候內部很多資源可以共享,包括技有方面,所以能不能向這方面發展?
我是第一批用戶,開課有7,8門吧,教了學生也有10個左右,作為課程來講,一個人能開7,8個當然是關於很多完全不一樣的方面的技能或者經驗。
但是怎麼說呢,我覺得作為老師完全沒有任何成就感,頂多也就是交個朋友的心態,而且部分學生說實話素質並不好。這也會嚴重打擊這種無償的行為。
以上
樓上的「匿名用戶」解答的很好。除了一個疑點:
分析技能銀行,就從「學習技能」這個需求的角度思考,引用自「匿名用戶」:「真正想學習技能的人,一般分為三種:1自己看書2請專業老師3在知名網站溜達」以下是個人見解:
1.「自己看書」有痛點,無法堅持,容易卡主。比如自學編程;自學英語。因此有了傳統培訓機構、線上教育、技能銀行P2P等存在的必要。2.「請專業老師」有痛點,老師不一定就「專業」,而且傳統培訓學校價格貴,因為固定成本高,又要把大量收人用於營銷招生,導致:學生無法負擔昂貴學費;老師收入不高,無法維持精英老師,精英老師出走,或自己創培訓公司,或來到技能銀行、跟誰學這樣的網路平台。
3.「在知名網站溜達」,請明示?是指知乎嗎?雖然知乎確實彙集了高質量的海量知識,並可以方便地搜索儲存,但個人看來還是缺乏一些系統性、全面性、個性化定製的弊端。拿學跳舞舉例,無法僅通過網站溜達實現。
因而由此見,技能銀行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如何改革,提高用戶信任和技能提供者的質量保障,以及學習效率(有時一對一的學習效率不一定高於一對多)和盈利模式推薦閱讀:
※哪些網站有著一些有趣的 console.log 信息?
※為何產品經理這個職位這麼火?
※廣告系統產品經理的職業素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