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看,是否可能存在合理的污染?
有人指出,為什麼中國企業沒有選擇產業升級,是因為企業沒有承擔治理污染的成本。在污染幾乎零成本的狀況下,產業升級自然不是企業的「理性選擇」。那麼,企業的污染成本趨近於零的原因,是空氣作為公共產品的產權不明確,具有分散性。
那麼,該不該關閉污染企業應該考慮社會整體利益?對普通民眾來說,污染企業關閉帶來的肯定是正收益。但是,對污染企業的員工來說,雖然有不必承擔污染的正收益。但是,如果考慮到他們是不可轉移的勞動要素(沒有辦法轉型成其它產業工人),是不是應該考慮他們未來所有年工資的折現。所以,污染企業關閉對他們來說很可能是負收益。如果這一產業的工人人數龐大,而污染程度輕(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損失沒有那麼大),是否意味著從經濟角度來說,這段時期的污染是合理的嗎?
或者應該是,即使社會整體效應為正(污染企業以及其工人的收益大於普通民眾因為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並且污染企業以稅收的方式補償了普通民眾),因為民眾對自己身體健康和公共環境的私人所有權,還是有權利要求關閉污染企業。
謝 @Zampeli Diana 邀。發現題主一開始提到了我,那就先來解釋一下我的那句話:
作為廠商,我只考慮最後一單位的減排哪個更便宜。等到最後一單位的「皮」比「實」都貴時,我自然就選擇「升級」了。
這句話說的是,廠商在面對污染限制時會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進行減排,而成本的高低則是相對的。這跟經濟學裡的比較優勢/機會成本/邊際成本有關係,但本身也是一個常識。試想你是一個工廠的老闆,現在政府要求你減排最後一單位的污染物,否則你的工廠就要被關閉。此時你可以選擇安裝減排設備、減少生產活動、升級工廠設施等等,或者把這些組合起來;但只要能達到政府的要求,你就會選擇最便宜的那種方式/組合來進行減排。假如你一開始沒有用任何減排措施,那麼對於你來說減排一單位污染物的成本可以是非常低的,加個網上個罩就行;相反,假如你一開始已經用盡了各種減排措施,那麼對於你來說再減排一單位污染物的成本就會非常高,此時你就要考慮是不是應該停工關廠、產業升級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對於當前的中國而言,減排最後一單位污染物的成本究竟是高還是低。
至於題主的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是否可能存在合理的污染?」本身,經濟學上確實有根據(邊際減排成本等於邊際環境損害)來決定最優污染水平的;如果政府給出的污染限制符合這個條件,那麼我們就認為治理污染是有經濟效率的。但「經濟效率」通常並不意味著「生態效率」、「政治效率」,甚至是「媒體效率」、「小清新效率」等等。
以上。污染從來都是程度問題而不是是否的二選一。
推薦:
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中文版)_百度文庫
謝邀,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問題,我認為所有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污染都是合理的,但是權衡其產出與破壞,則該生產未必是經濟的。外部性的概念不用多提,但更麻煩的是代際公平的問題,即該損失在未來造成的現金流流出(全社會角度),無論從時間點的凈值還是折現率兩方面都非常難以估量,所以「經濟的污染」(也就是題主所說「合理的污染」)判別難上加難,項目把關也只好嚴之又嚴。
第一次謝邀.其實環保產業這個問題,你不能聽環境保護學者的答案也不能聽污染企業或其他污染來源的答案.這些回答都是有著顯著地偏見和利益保護在裡面。環保學者會說為了給後代一個更藍更美的地球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環境。污染企業負責人也會說,工業產能發展是文明進步的階梯,是實體經濟增長的保障,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基礎。你怎麼衡量這些?當然不能全聽權益即得派的言論,因為他們的回答包含了自己從事產業的利益。最終環保的定位還是取決於國家的發展跟國力。就像在工業時代,大煙囪一直是進步和富強的標誌,而在今天它就是落後和污染的標準。時代不同,國力不同,也就決定了對環保的定位不同。最近很火的穹頂之下柴靜所說的關於河北鋼鐵企業污染的問題。掌握高精尖技術的高端鋼鐵企業大多位於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對於擁有世界最大鋼鐵產量的河北地區所佔的也不過說低端廉價市場,薄利多銷,本來就不景氣,在加上環保的負擔很多企業很可能就此破產。所以說發展和環保跟經濟學中的銷量和公平,或者說是物理定律的測不準原則(不可能準確地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跟速度,知道其中一個越準確則另一越不準確)是一樣的,兩者不可兼得。選擇環保則極有可能使經濟進入長期滯漲期,選擇發展則喪失了藍天綠水。有沒有一種可能環保與發展兼得的方法,大概沒有,發達國家的藍天綠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髮展後的經濟實力基礎上的。
這就是說為什麼環保是個沒有零刻線的標尺,在於使用者怎麼去定義這個零。所以說題主所說的,有沒有合理的污染?大概是有的,只是看這個國家願意為自身高速發展付出多少環境代價,又在發展之後願意付出多少去彌補以前打破的環保和發展平衡的差距。
瀉藥。(╯‵□′)╯︵┻━┻我只是一個搬磚的邀請我我能答出什麼花。嘛,我就胡咧咧幾句吧。私以為,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錢來錢.企業生產產品,產生經濟效益,這個生產的主體是人民,倘若關閉污染企業,比如部分地區的鋼鐵企業,其一會使得其中部分地區城市破產(我不清楚國內有沒有這一說,但是一些地方的經濟主體就是這些污染企業)其二會造成大量失業(不要說會有新的產業代替,這些企業中最少一半的人都沒有機會得到新產業的崗位,失業保險還會造成巨大的壓力)而你說的未來所有年工資折現,操作難度非常高,而且還有巨大風險(物價,人民幣市值等等)對於關閉污染企業,我個人認為難度更高,因為全國很多市鎮的支柱都是這些污染企業,比如我說的鋼廠,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段子:「世界鋼鐵產量第一是中國,第二是河北,第三是唐山,第四是河北瞞報,第五是美國。」(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好了,現在可以知道對於關閉污染企業的阻力有多大了。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私以為在一定程度內是合理的,只是這個程度要把控到位,稍許的污染以地球自己的凈化能力就足夠完成清潔,所以我對目前的態勢的看法是,產業升級已經不是說說了事的時候了而是真正到了很嚴重的程度。但是這個升級,所產生的風險,是企業和地方政府都不願意承擔的。
所以,呵呵呵合理性:污染和空氣一樣合理,不然人會放屁就顯得很不合理了。
從經濟學眼光來看的話,如同題主提到,充分計算了污染的外部性並納入成本,然後得出一個總體效益最高的點。這一措施還可以作為一個企業改良污染的一個推力,因為更少的污染就是利潤,在同行業中就是競爭力。
但題主的疑問更像是一個道德倫理問題。單純從經濟學上看,一旦正效益大於負效益,那麼很無情的,我們就該選擇它,除非是有些因素沒有考慮周全或者是人們沒有發現或意識到。譬如現在很有爭議的轉基因,目前來看,以經濟學觀點,這就是一個經濟的選擇,因為我們還不能說出他的負效益,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考慮,但不能否認他目前的經濟性。
題主肯定要問,我就是珍愛自己的身體健康,拒絕污染。污染再小補償再大都不行。其實此時,題主已經把健康因素的權重放為無限大,在這種考慮下,總體經濟效益已經是負的了。污染再小也不行,因為他的權重係數已經是高階無窮大了。我們俗稱的底限。
但是實際不可能,並且這個權重根據國家的發展程度和當地文化而有所不同,而在各個地區達到不同的平衡。目前中國不強調這個負效益,所以平衡的結果就是污染成本忽略不計。
以上謝邀~~~~~~~~~
從經濟學角度上,雖然我不是專家,但只要成本儘可能低,那麼任何事都是合理的。
所以【如果這一產業的工人人數龐大,而污染程度輕(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損失沒有那麼大),是否意味著從經濟角度來說,這段時期的污染是合理的】這一論斷,是正確的。
竟然被搖了,受寵若驚啊。
我不是行家,只是對經濟學比較感興趣略知皮毛且比較零散,不知道能不能說出點什麼實質性的東西。人類一直在改造環境,這個改造用的太好了,實際上,改造就是拆掉舊的換成新的。可以拆掉舊房子換上新房子,然後大量的灰塵出來,空氣質量就變差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我們要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吧,這中間的環境污染部分必須要經歷的。等新房建好了,灰塵自然會變少了,這中間出現的空氣污染算不算合理呢?可能也是在一些別的產業看起來處理污染要比上面這個例子複雜的多,比如說造紙,大家都知道造紙對水源和空氣的污染非常嚴重並且過後是比較難處理的,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就不造紙了,只能說把污染降低到可控範圍內,最後的效果就是可持續發展。其實和諧這個詞還是很好的,但是那幾年被用濫了,現在也沒人在說了。
在未來環境問題肯定將是我們國家發展的主要議題之一,但是我覺得在10-20年內(跨度有點大?)不會變的太好,議題是議題,我們只是討論一下,沒說要做的嘛。
前不久的柴靜的那個紀錄片掀起的也就是個話題而已,我是覺得沒什麼意義的。就算反響再強烈,開車上班的照樣開車上班排廢氣,叫外賣的依舊叫外賣扔方便飯盒和塑料袋,根本不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經常開車的人們偶爾搭個公交這類的事情根本是杯水車薪,要想真的改變只能是下一代了,但是我們這一代必須有意識的去教育他們,在將來才有可能使環境變好。有天我偶爾聽到了小時候唱過的一首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那時候我家陽台的屋檐下真的有燕子窩,樓道里也有,一到夏天就會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雖然當時很煩躁它們很有可能拉粑粑拉到我家人頭頂上,但是現在又很懷念啊。
我好想不是從經濟角度說的嗎?也不是行家,包涵一下。嘿嘿。
我竟然寫這麼多,自己都嚇了一大跳,多少年沒寫命題作文了。污染是一定要的,只是污染到什麼程度而已
瀉藥,樓主的問題如果成經濟學來說,親,樓主問個簡單的問題給你,人類為了賺錢,殺人都敢做,只是看價格是不是高,污染環境,這個不是小case, 再說了 經濟學來說,污染環境是必須的並且我們只是看錢,現金流,現金為王,要最快的時間吧金錢回收過來。但是,這都是一般的經濟學來說的他們的最大的問題認為經濟最大的價值就是消費,簡單來說交流,交流就交換商品,簡單來說就是錢,可是本人認為,最大的財富不只是交流,而是人才的創造,我們看到需求,完善需求,換取財富,這個就是為什麼避孕套和姨媽巾很暢銷,衛生紙帶來 的利潤不比比亞迪的汽車差,但是,自從有了手機,有了汽車,有了飛機,那我們才想想,需求不光要滿足,跟要創造,一百年前的人知道手機嗎,一百年前的人有可口可樂嗎?一百年前的人需要交話費嗎,所以真正的需求是創造出來的看得見的需求都不是需求,大公司全都吃掉了如柯達膠捲,火柴廠,印刷紙,看不見的需求才是好的需求。返回題目,為什麼中國這麼多污染,因為國家那人不當人,再說簡單點,市場不是一個政府能夠控制的他也控制不了,更主要的是,一流頂尖人才做科學家,二流頂尖人才做商人,三流的才做官員,回想起來,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技能,但是在官場上察言觀色做到好,加上有後台,我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舉鄧小平旗幟,三個代表的偉大思想,一定出人頭地,好反過來說,傻瓜製造規則,讓聰明人執行。在說說污染,油氣時代是美國的現在的時代,我覺得還不行,為什麼礦產早就會被挖完的,一定會,核能才是我看好的最終時代,沒有比什麼自己產生能量跟好的東西,循環圈,才是一個好的東西,但是核能污染不,一般不污染,污染不一般,所以要發展經濟一定要污染,這個只是看當權者怎麼看待這個事,並且我們怎麼說都沒用!!!!
謝邀
我不學公共政策啊,所以不太敢多說。先用手機寫點然後慢慢說
其實治理污染的這個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本質還是公平和效率的博弈。
我們professor曾經提出過一個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論點,我也想在這提這個觀點出來,就是衡量污染這個negative externality的時候,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中國人的平均健康,或者說中國人的命大概值幾個錢。上面的幾個回答基本上概括了大概的正確的方向,我想說說我覺得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如何分析這個問題。
先說經濟學本質是要optimize social welfare的,而不是產生經濟效益。所以單純從錢或者經濟收益上分析的話,那麼污染必然無所謂了。所以我們這個換一個衡量度我認為更合適,我學的這個衡量度可以叫utility(我不知道漢語叫什麼啊,大概就是滿意度,幸福度的意思)
同上所說,關於污染的問題,或者任何經濟學問題,總要想受益方和受害方。必然受益方在這裡是企業,工人和即得利益的人群們,同樣,生產創造稅收會有positive externality對周圍的人。假設因稅收受益和因污染受害的人是同樣的一群人,且群體基數非常大。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模型就建立起來了。
再然後就是需要估算更方面所帶來的utility,這個就涉及到我之前說的中國人命值多少錢的問題,如何去衡量國人生命的價值呢,最好的估算就是去看我們平均救治一個生命會消耗多少資源。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話,那麼當一個人生命垂危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一切可能的資源投入到救治這個人生命之中。因為救活了這個人的收益是會大於消耗的。以此類推。但是事實每個人的救治都是有相對固定成本的,所以通過類似的樣本統計我們就能估算出平均生命的價錢。
通過生命成本就可以估算出人們對於健康情況下降會帶來多少的utility下降,總體的utility下降是不是會超過總體的因為經濟效益所帶來的utility上升,是參考所謂污染是否合理的標準。
當然我所說的只是進行經濟學分析的一個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關閉一所重型污染企業並不會對整體的供給需求產生影響。而從微觀來說,要考慮的問題就會更多,比如說連鎖反應等等。
本質上還是要看social cost和和social benefit哪一方的比重更高而已。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肯定是有合理的污染的。
瀉藥。
如果將污染定義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的排放,那麼從原始人開始鑽木取火吃烤肉的時候,空氣污染就開始了。
現在去看吃烤肉這件事情,無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開端,但是它會產生污染。更過分的說,人類的消化過程就大量的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廢棄物,那麼這是不是污染呢?你是決定要停止排放這些廢棄物呢,還是繼續?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所謂污染,其實就是熵的一部分,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無法再利用的物質與能量。只要人類活動,或者能量轉化在進行,污染不可避免。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誕生一個創造財富特別牛逼的工具:分工。(請查閱亞當斯密《財富論》)人類社會從有了分工開始,逐漸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現在能購買到的哪怕最簡單的產品,背後都是幾億人大分工的結果,如果細分下去,每個人可能都對一個不起眼的商品做出了價值貢獻。
假設我們有能力將所有污染企業都關閉(雖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面臨的是社會中所有產品的價格會水漲船高,結果最後為此買單的還是普通民眾。舉個栗子,我們的空氣污染一半以上的原因是燒煤,燒煤是為了發電。如果我們提高煤的成本,那麼電會更加貴。在工業製造業領域,電是十分重要的成本之一,其連鎖反應就是所有的製造業的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大量的企業的利潤率在2%以下,那麼各種成本上升的結果是企業虧損,大量工人失業。製造業倒下,那麼服務業,互聯網行業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客戶都窮了。所以「對普通民眾來說,污染企業關閉帶來的肯定是正收益」這個結論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普通民眾願意承擔更高的成本而關閉污染企業呢?事實上,如果這個污染企業本身是盈利的,普通民眾的選擇就是不願意關閉。
為什麼呢?因為有人在購買,市場中存在15塊錢和10塊錢的同一種類商品,消費者買便宜的就是在支持污染企業。目前看,大部分人選擇商品還是以價格優先,哪怕便宜一塊錢。如果商人發現不污染就無法生存,那麼一定是消費者並不願意為環保買單。(嘴上那麼說,身體還是很誠實的)。這是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集體決策,其決策的結果一定是社會資源配置最優化的結果。這就是市場機制,每個消費者手裡的錢就是最有效的選票。普通民眾不明白這個道理,容易被人忽悠,覺得污染就是他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環保運動當中,造就輿論,給政府施壓,使用行政手段關閉污染企業的結果就是,普通民眾要為此付出他本來不願意付出的代價。這才是不合理的吧。(可以參見阿根廷這個國家不顧市場規律,強行拉抬民眾福利之後的結果)
最後總結一下:1,污染是不可避免的2,如果企業盈利,污染不僅合理,而且是普通民眾自己的選擇一個國家要工業化,污染是必須的。
採煤、鍊鋼、發電、石化,每個環節都會造成污染。
一點都不污染,很好,那就別開採煤炭、別開採石油、別發電、別用汽車、別用手機電腦電視。
緬甸、寮國、不丹工業化程度就很低,看照片里都山清水秀,你去呆十天半個月沒問題,呆幾年試試?
污染權就是發展權。要發展工業,肯定要污染,只是污染程度多少的問題,污染控制是否可行的問題,什麼時候好轉的問題。
要污染,趕緊的。等你第三產業佔比70%、80%以上,想大面積污染都沒機會了。如何定義「合理的污染」 和「不合理的污染」?
所謂合不合理,從誰的利益出發,由誰來判定?
如果誰都可以判定,那世界上所有的污染都是合理的,只要由獲益的一方來下結論就可以了。謝邀:)
我認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少的問題。所以,就涉及到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當一國經濟不發達時,談環保是有困難的。環保是需要技術的,需要成本的。經濟發展初期,若是環保至上,這是不切實際的。國家領導人、決策者們難道不知道環保的重要性嗎?常有小市民的言論:我若是國家領導人,我就怎樣怎樣,什麼什麼就都解決了。且不說這種言論的無知性,難道凡事不都是有原因的嗎。只不過是自己的閱歷無法想像而已。你只想到了1,卻不知還有234束縛著你的手和腳。好像有點跑題T^T 不過確實是我心中所想,哈哈。。。
和這個問題類似的還有:哈佛大學《公正》公開課中提到的要不要犧牲掉一個人的生命來救四個人?裡面有很多類似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環保問題愈發受到關注,是因為時機漸漸成熟。吃飽穿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了,我們還需要健康,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為什麼我說時機漸漸成熟了呢?因為我前面說了,環保是需要技術和成本的。科技進步帶來環保技術的升級,環保成本的降低,進而使環保的邊際收益大於之前模式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引發產業升級。
有闡述不足之處歡迎溝通(^o^)/謝邀,我覺得題主的標題,讓我理解為合理的污染這件事兒是存在的。
首先,第一個概念叫做環境容量,任何一個環境針對某種污染物均有一個總容量。
第二個概念叫做自凈能力,就是環境通過自身可以將污染物消解的總量。第三個概念叫做可持續發展這樣說,如果沒有污染物的話,環境會變好是顯然的。但是這樣是不經濟的,因為沒有污染物的話,按照目前的發展方式來講是不發展的。因此,在滿足環境容量的前提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污染物的數量是合理的。污染分為固體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等等,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你在這些主要板塊治理污染所花的成本,如果等於或者大於你產生的經濟效益。這就是不合理的。而且這裡面的成本可能還包括一些其他的一些不可逆的東西,比如你人因此生病了,附近的環境長期不可恢復。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如果在治理污染中所花的成本遠小於生產的效益。我覺得這個是綜合考慮的。
污染由環境學理論來解釋更好。從經濟學角度看,是否可能存在合理的環境污染?也可以反問:從環境學角度看,是否可能存在不合理的經濟發展?像蹺蹺板一樣,我們一直努力在經濟和環境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謝邀,我覺得任何經濟增長的方式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況且在已經有了前車之鑒的教訓以後。當環境保護變得和稅務登記證一樣重要時,你還覺得有企業會冒著被查扣的危險搞污染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