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公安要成立專門的新聞輿情引導部門,來應對當今媒體?

做這些工作有什麼作用?輿情引導要做哪些工作?應對媒體要注意哪些事項?


近年來隨著網路輿論的興起,社會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多發,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加劇了社會衝突。而公安部門作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維護群眾安全和利益的職能部門,就有首當其衝的重要職責。在很多輿情事件中,都特別需要公安人員能夠具有很高地處置突發險情、搶險救災、打擊犯罪,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條件下,具有高超的網路互動、民意溝通和輿論引導的能力。

各種網路問政平台和方式的建立,有助於網路輿情引導的開展。在近年來各地網路問政的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些網路輿情引導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值得注意。

首先,把網路作為主場,搶抓時效,快速出擊。從近年大量網路和社會熱點來看,很多問題既然源於網路、擴大於網路,那麼,就應該在重視傳統媒體「一錘定音」作用的同時,把網路作為日常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的主場。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側重澄清或有利於澄清事件真相的言論互動和表達,有利於扭轉人們對負面事件或話題的表達,維護政府和企業的社會公信力。

由於網路輿論的發生與發酵極為迅速,很多突發輿情的監測和應對,卻需要政府多部門的動態反應和協調應對,其中存在大量的中間環節和工作程序,甚至存在部門利益、地區利益或個人間不確定性矛盾,政府內部工作也需要磨合。另一方面,只要政府輿情應對理念和意識不斷提高,第一時間動態反應,統一領導,儘快處置事態,進行輿情應對,防範負面輿情擴散和網路流言,形成穩定機制,反而能克服組織缺陷,發揮組織的巨大優勢。

其次,就事論事,用事實說話。網路輿論引導的基礎在於事實和說服力,沒有事實的支撐,任何輿論引導都是蒼白的、無力的。另外,處理網路事件注意不要泛政治化。首先要認清性質,就事論事,人民內部矛盾,盡量把問題和群眾的利益訴求講具體,用專業詞說專業事。千萬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在和群眾對話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大事化小。有專家指出,「實話不一定全說,假話一定不要說,謊言即使是善意的也不要說。」善意的假話,被別人抓住,你也下不來台、收不了場。

第三,雙向互動原則。「網路問政」是個雙向互動過程。網路問政的主角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網民,應建立一個上下銜接的工作機制,使「網路問政」步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形成網路信息督辦聯動機制,真正做到問政於民、問計於民、納智於民。在突發輿情危機應對和網路輿論引導中,需要深入和網民互動交流,尤其是活躍和知名的網友,一方面是集納民意,一方面是溝通引導,說明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於偏激的觀點,要進行平等、公開的辯論,保持冷靜和謙抑性,堅持文明上網,注意網路言行,體現良好的公共素質。

第四,平民化的親和力。平民化一方面竭力追求貼近、貼近、再貼近,精心組織內容、精心製作標題,恰到好處地應用最新網路技術,採用動漫、音頻、對話、點評、精彩圖輯、嘉賓訪談、網上直播等形式,迎合網民的興趣愛好。如南方網實行「平民化」就取得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平民化是一種語言要求。政府和企業工作人員需要使用平民化、生活化、個性化和網友喜聞樂見的語言,摒棄空話、套話和耍官腔,以防給網民造成傲慢、推諉的「刻板印象」。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對網路輿論引導來說,對立情緒更為普遍和常見,只要誠懇、親切和寬容地對待,將會首先在印象層面給政府或官員形象增加親和力。

第五,堅持理性和建設性,實現雙贏。所謂理性,就是理智地發表言論、控制行為的能力,亦即在面臨某種問題時,能夠注重思考、講究方法,盡量冷靜審慎地發表意見和採取行動。而建設性是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解決問題,其核心在於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及未來導向。一般來說,理性主要是指態度,建設性主要是指方式方法,二者是統一的。所謂「雙贏」,顯然是理性、建設性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最佳選擇。

網路發言人一定要學會與網友打交道。特別是網評,一定要有大局意識,對黨的事業要有忠心,對群眾的利益更要有責任心,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對於社會熱點負面輿情,我們不能僅僅止步於感性情緒的宣洩,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與關鍵,拿出解決問題的應對措施,要充分利用條件和創造條件,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尋求問題的解決。

理性和建設性最早由國內傳統媒體所倡導,但黨政領導者和執法機關掌握著公共權力,堅持理性和建設性尤其顯得重要。改革和發展實踐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的現實原因,客觀真實有時難免會被虛假表象所遮掩。如果沒有全面、準確地了解真實情況就輕率、魯莽地發表情緒化言論,將使問題變得更複雜。

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錯綜複雜的諸多矛盾,對於現實生活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對於由某種偶然因素引發的群體事件,更要堅持理性和建設性,注重對話和溝通,注重溝通和引導,按照民主和法制的途徑與方式去解決問題,決不能動輒就採用行政強制手段,更不能輕率、粗暴地以專政手段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很多,一定要深刻吸取。


1,確保媒體等不明真相人員了解該了解到的事實真相。

2,盡最大可能防止無良媒體斷章取義,歪曲引導輿論。

根本原因是現代大多數媒體毫無社會責任感,只要吸引眼球啥都敢說,無論真假對錯,甚至故意通過隱瞞部分事實真相企圖騙取輿論支持。例子:近期著名的 掏鳥被重判10年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一下幾個問題:

1. 公安部是幹啥的,職責是什麼?

2. 輿情是啥東西?與公安部的職責的關係是啥?

3.輿論為何要引導?

4.公安部為何要做輿情引導?

順便糾正一個錯誤:成立引導部門,不全是來應對當今媒體的。

Q1:公安部的職責問度娘。其中有「掌握影響穩定、危害國內安全和社會治安的情況;指導、監督地方公安機關依法查處危害社會治安秩序行為......組織指導偵查工作,協調處置重大案件、治安事故和騷亂,指揮防範、打擊恐怖活動」。

Q2: 通俗理解,輿情就是公眾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所表現出的態度、看法和行為傾向 總和。結合公安職責,掌握了負面輿情動態,是不是部分同等於「掌握影響穩定、危害國內安全和社會治安的情況」。換句話說,輿情反映/體現了情況,了解監測跟蹤掌握輿情就可以掌握情況(當然,輿情只是其中的一個渠道)。

Q3:輿情引導(準確地講,是輿論引導。因為輿情是布朗運動式的,輿論是具有傾向性的。此處不展開)為何必要。這源自輿論生態的幾個現實問題,我之前概括為「傳統媒體把關人角色削弱導致的信息傳播失控、烏合之眾導致的羊群效應、媒體自身的不堪現實」。詳見《輿論、新媒體與聲譽風險管理》。輿論的所謂偏差、極化以及隱含的內在風險自然是我dang guo社會治理中不容許的。這從幾代國家領導人對輿論導向的講話可以看到。輿論引導工作可以理解為輿論戰場上的一大武器。

Q4: 那麼第四個問題就有解了。


推薦閱讀:

TAG:輿論 | 輿論監督 | 輿情 | 社會輿論 | 輿論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