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地區的搖滾幾乎都是北方人在搞?

比如早期的崔健,魔岩三傑,黑豹、唐朝、零點等,現在的比如萬能青年旅店、gala、逃跑計劃、二手玫瑰什麼的?


給你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是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問題,一直到2005年之前,大陸的音樂產業都具有比較明顯的聚集效應,外地樂隊為了謀生只能往北京去發展。

所以黑龍江的二手玫瑰去了北京;湖南的木馬去了北京;甘肅的野孩子去了北京;山東的冷血動物也去了北京。類似這樣的例子一大把,看到沒有,東西南北樂隊齊聚北京。

中國人都是安土重遷,但凡本地有發展,誰想去樹村霍營擠地下室呢?都是沒辦法呀,逼的呀!

但是如果你就此說只有北方(其實就是北京吧)才玩搖滾,那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

然後2005年之後發生了這麼幾件事兒:

一是謝天笑與冷血動物的《XTX》這張專輯賣瘋了,讓音樂圈重新認識到搖滾的市場號召力。

二是迷笛和草莓兩大音樂節的興起,大批新興樂隊能夠更快的獲得知名度和演練。

三是網速變快了,以前必須靠賣碟的音樂,現在可以在網上更加方便快捷的傳播了。

這三點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以後的整個全世界的音樂圈都在變得越來越長尾,中國也是如此,再也不會出現像以前那樣所有的樂隊都扎堆在北京謀生的情況了。

具體來說,西安和武漢的朋克都曾盛極一時;成都小酒館成了聞名遐邇的一張名片;南京有了李志;石家莊有了萬青;像腰樂隊甚至長期駐守在雲南小城昭通。

再看一下最近幾年大陸最炙手可熱、最知名的樂隊:

2016年草東沒有派對來自台灣。

2015年聲音玩具來自四川。

2014年腰樂隊來自雲南。

我總不能就此說最近三年大陸地區的搖滾幾乎都是南方人在搞吧?

所以總結一下:

題主產生錯覺的原因,是2005年之前由於資源限制的原因,大部分的樂隊都聚集在北京發展。

而隨著音樂產業以及網路的發展,當代音樂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會越發離散,也就更加不會存在某一個「中心」的情況了。

搖滾樂是一種很有生命力的音樂,它可能會蟄伏,但只要你多接觸一下新鮮的血液,而不是沉浸在故紙堆里,你會發現中華大地,處處都是星星之火。

PS,寫完才想起來題目問的是「大陸地區」,不小心舉了草東,不過不影響我的觀點,懶得改了,就醬


北方人崔健搞搖滾和其他北方人搞搖滾是兩回事兒。

因此核心原因是兩個,且完全不同——1、大院子弟;2、中國進口洋垃圾。


一、大院兒子弟。

崔健是標準大院兒子弟,也是當時新北京人的代表

1、大院兒子弟背景

大院子弟是建國後在北京黨政軍機關大院長大的幹部子弟,以50、60後為生力軍,部分40後做補充。如崔健、姜文、王朔、馬未都等等。

2、大院兒資源

他們是各種時髦事物的嘗鮮者,哪怕在全民封禁的年代,通過父母關係、單位便利看內參片,借閱禁書,通過國外關係購買一些音像製品,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難以企及或一旦嘗試就面臨著極大政治風險的資源。搖滾樂源自英美,中國搖滾樂並非絕緣生根,那麼種子便是在那個信息極不對稱的年代被大院兒子弟帶入國內生根發芽。

3、中國搖滾第一人-林立果

林立果

這只是一個象徵,無法考證誰是真正的第一人。60年代林彪之子林立果就已經開始聽搖滾樂(60年代初披頭士成立,而大院兒子弟可以在60年代聽披頭士,這幾乎同步世界)並表達過:如果中國未來由他來執政,他將讓全國人民聽搖滾樂而非八大樣板戲。

算一下年紀,直到71年林立果出事(林立果27歲),崔健剛剛11歲。那麼據我所知林立果是國內第一個公開場合播放搖滾樂、練習吉他並弘揚搖滾樂的人,他比「中國搖滾教父」或「中國搖滾第一人」的崔健要早了15-17年。

當然,我們要探討的並非誰是搖滾第一人。我們探討「第一人」的目的是為了找出中國搖滾樂的脈絡。崔健和林立果同為北京大院子弟。這就是追述第一人的價值,因為第一人或第一批人往往是一種圈層文化及文化環境的締造者,接下來的就是被影響的後來者。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黑豹、唐朝等早期搖滾樂和崔健搞搖滾並非出自同一原因。

中國最早搞搖滾樂的人可以肯定就是第一批聽搖滾樂的人,第一批聽搖滾樂的人可以肯定是有特殊資源背景的人,而這些人就是北京的大院子弟。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搖滾樂起源於北京的原因(當然我指的是大陸地區,不包括香港)。是宏觀的環境孕育了搖滾樂,這是必要條件,然後才是個體差異(那麼多聽過搖滾樂的大院兒子弟,但像崔健這樣真正搞搖滾樂的人並不多)。


二、中國進口洋垃圾

那麼早期不是大院兒子弟的很多北方人為何也搞起搖滾樂了呢?

1、搖滾氛圍

搖滾氛圍在北京最濃是因為第一批搖滾樂青年來自北京的大院兒子弟。並且崔健把搖滾樂搞得風生水起(從86年開始在音樂會演出),燃起了很多青年的搖滾夢,這裡包括許巍、輪迴、唐朝、黑豹等等。

2、音樂資訊來源——洋垃圾

被燃起搖滾夢的後來者們的音樂資訊來自哪裡呢?畢竟搞搖滾樂要先學習搖滾樂(包括樂理、器樂、調音、舞台等等)。這就要感謝一下讓我們又恨又愛的「洋垃圾」了。

洋垃圾碼頭

中國進口洋垃圾開始於70年代末。當時進口的洋垃圾種類只是服裝。可到了80年代,洋垃圾的種類從服裝慢慢擴展到了舊家電、醫療廢棄物、廢塑料等。那麼磁帶以及到了後來的CD唱片就都屬於廢塑料的範疇。

在這一貨櫃一貨櫃的垃圾中卻為中國的文藝青年們打開了一扇音樂之窗

當一些洋垃圾販賣者發現塑料垃圾中有很多磁帶和CD唱片的時候,這些「廢塑料」就開始流通於發現其價值的人群中(就是較早的搖滾音樂人)。至於每個人挑到了什麼專輯或是什麼品相則全憑運氣。挑到後再進行一下簡單的加工就可以播放了。早期的搖滾音樂人就是這樣接觸到了國外的音樂。

打口磁帶,只要將斷掉的帶子部分重新粘合到一起就能聽了

打口CD,別看打掉了一個不小的缺口,但大部分的歌曲還是保留了下來,只會傷及後幾首歌曲

那麼,問題來了——最早進口洋垃圾的是廣東和浙江地區,打口磁帶和CD廣東居多,為什麼廣東人卻不太喜歡搖滾樂?

原因1,是因為當年可以承包集裝箱的都是生意人,而負責分銷的檔口和散戶都是來自廣州以外的外地務工人員,並非像崔健那樣有音樂家庭背景的文藝青年。因此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能賣好價格的廢塑料。

原因2,廣州當地人更喜歡粵語類歌曲。

那麼,有了大院子弟這樣的開路先鋒指明方向,又有了源源不斷價格不算昂貴的音樂資訊以供參考學習,這就有了搖滾樂在北京發展的充分條件。而提問者問為什麼北方人多?因為當時(1950-1960年)北京的南方人較少(即便父母是南方人,在北京長大的子女也會認為自己是北京人),就算不少,北方的北方人也一定比北方的南方人多很多。


總結,由於建國初期的體制宏觀原因使得北京產生了大院兒現象,而大院兒子弟憑藉自身的特殊背景較早的接觸到了歐美搖滾樂並開始實踐,推廣。後來者們被搖滾樂影響到以後,洋垃圾渠道又為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和從業者提供了充分的音樂資訊以供學習和參考。

這就是為什麼大陸地區的搖滾幾乎都是北方人在搞的原因。提問者還提到了萬青等這樣的年輕樂隊,他們來自北方是因為北京及周邊幾十年的搖滾文化沉澱塑造了很多這樣的搖滾樂隊。

喜歡音樂及歷史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Soundlibrary聲音圖書館


看了幾個高票答案,只想說一句:

北京的那票人,不就是享受了父輩庇蔭和特權的紈絝子弟,在馬斯洛需求上比老百姓高了幾層嗎,說的那麼好聽…


因為大使館都在北京,最早一批鬧搖滾的,大都是這幫留學生大使館的外國人手裡倒騰來的錄音帶錄像帶之類。例如,林立果。要是把第一個搖滾樂隊命名為聯合艦隊,我看不錯。


這個問題如果是在90年代中旬以前問是成立的,現在是很片面的。

這張圖很多人應該看過(最新的比如杭州的許均和樹等沒有包括進去)。中國目前搖滾樂樂隊和樂人來自全國各地。 其中出自南方在非主流音樂圈裡有名氣的樂隊和樂人不下十個,其中江蘇建湖人左小詛咒是中國出專輯最多的搖滾樂人。 他的前期的專輯也是有劃時代意義的,直接影響了雲南的腰樂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京李志,這三位加上新疆的舌頭和石家莊的萬青應該是後許巍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搖滾樂人/樂隊, 除此之外比較火的有東北的二手玫瑰,核心是出生江蘇的新疆人高虎的痛仰和山東的謝天笑。 其他有影響的四川的聲音玩具和聲音碎片,長沙的木馬,雲南的山人樂隊, 武漢吳維的生命之餅, 南京的PK14和上海的頂馬等都是南方人的樂隊。

其實南方人搞民謠的倒是真的沒有想像的多, 這次萬曉利新專輯發布會去的人里有民謠圈最重要的人物,只有李志是南方人但是他本是一個搖滾人。 年輕一代有點名氣的只有堯十三是貴州人。


別的地方不知道,北京還能說兩句。

崔健、黑豹、何勇和唐朝都是北京的。

你要是真的了解北京人,你就能知道北京人有多麼閑,多麼愛玩兒。你看看《陽光燦爛的日子》、看看《血色浪漫》、或者劇版《匆匆那年》,你就能知道北京青年是個什麼樣的群體。你就知道什麼樣的青年才能長成提籠架鳥的老人。閑,也不是說真沒事兒干,是不把事兒當事兒,然後再沒事兒找點事兒。

如果你再熟悉熟悉北京人的性格,沒正形的大張偉、愛誰誰的王菲、然後王朔、馮唐。你會發現這些人的性格就算再迥異,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特自信,做自己。然後還能玩兒著干出點什麼。

如果你還能看出點北京人骨子裡的勁兒,你就更明白了。北京人隨性里有點擰巴,擰巴得還特別有道理。比如對文化精神方面有點執念,比如對政治有點敏感,比如對規矩有點固執,可能不是明擺著的,但就是帶著,可能跟這座城市的歷史相關,也可能跟那個有理想的年代有關。

所以有了竇唯的《高級動物》,有了崔健的《一塊紅布》,有了何勇的《鐘鼓樓》。

這幫愛玩兒的,有點倔還愛誰誰的二十齣頭青年,碰上了充滿了詩歌的八十年代,就搞出了中國最早的搖滾樂。

北京人和搖滾樂是極配的。一個是玩兒、一個是性格,但再激烈點的就不成了,因為北京人沒那麼極端。

對了,竇唯年輕時候也說相聲,還自己錄下來給別人看。


北方有暖氣

地下室不冷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很多樂隊在北京發展,就給人一種搖滾都是北方人在搞的假象,有很多樂手都是南方人啊。南方的樂隊也很多啊,成都的聲音玩具,湖南的木馬啥的,題主眼界要放寬。

中國搖滾最初起源於北京,在河北部分地區、西安、南京、上海、成都、武漢地區發展良好。再往南走,搞的人應該比較少,受粵語歌的影響,搞流行的多一些,而且還有獨立的廣東音樂和閩南音樂。至於大東北,文化相對貧瘠落後,受氣候和土地資源影響,搞金屬的多一些。


首先,北方人搞和在北方搞是兩個概念。

在北方搞並不意味著都是北方人。

關於中國搖滾為什麼以北方北京為起點,以西安(西北地區)和東北為兩大雙翼,我認為和北方人的經濟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西北和東北兩大地區的搖滾,腳步是稍落後於北京的,因此在這個問題里,也不會有贅述。

但是要強調的是,許多搞搖滾的在北京,在西安,在東北,是因為那是首都或者是搖滾的氛圍較好,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北京人,北方人。而就現在的環境而言,雲南,南京,武漢等等南方的城市,也聚集了很多優秀的搖滾樂隊和熱愛搖滾的年輕人,他們的搖滾樂隊各具特點,所以沒有必要關於地域問題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下面的內容可能有些玄學和猜測,但是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不能科學分析的問題,只能通過一些對時代記憶的碎片,一點一點的尋找蛛絲馬跡。

關於搖滾的誕生的那一刻,是北方集體經濟最後的時代,從86年一首一無所有,這是公認的中國搖滾元年,而這個時期也是北方經濟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的序幕衝擊著保守的北方國有經濟,也衝擊著北方人保守的經濟觀念,同時有大量的北方青年對於這一變革的時代充滿了好奇於不安,而這兩種情緒是搖滾的最佳催化劑之一。

北方的青年,天生帶有一種保守的自尊(或者是自大),同時骨子裡還有一種近乎於自戀的叛逆,並不是地域歧視,這種矛盾的性格在北京的大院青年裡,尤為凸顯。

而處在變革時期的北方,這種時代的變化,毫無疑問是推動了北方青年的搖滾情緒。

崔健的歌,就是其代表,《一無所有》,《一塊紅布》,《不是我不明白》,《假行僧》等等,更多的是對舊時代,舊思維的反抗,同時有帶有一些悲觀,甚至是一些對過去生活的迷戀。激情和悲觀這一對矛盾體,構成了那個時代搖滾的內核。

而推動這一切的原因,如果要找一個能有客觀理由的原因,那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時代變革對北京青年的觀念衝擊,這一點我前面提到過北京青年所具有的特點。

2.大院子弟的特殊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得天獨厚的物質文化資源讓他們能夠「遊手好閒」的搞搖滾)

3.北京是首都,文化資源較多,方便買盜版,接觸外來音樂的渠道多,能夠催化他們的創作靈感。


強答一波,很有可能不準確。

第一點,或許是因為他們大多說普通話,或北方語系差別不大,跳出區域也聽得懂。要知道崔健黑豹那個年代,南方好多地方除了部分學校強制要求在說普通話,絕大部分人都只會說本地方言呢。然後到了現代,又興起了方言文化。

第二點,語言互通的條件下,有積澱的人文共識,西安東北去北京發展搞搞文化領域相對南方是比較容易和有條件基礎的,南方就比較夠嗆,南京人跑到廣州或者反過來,互相聽不懂,文化積澱生活習慣也大不一樣。

第三點,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不是浪得虛名的,各種國內的國際的文化交流活動層出不窮,而南方沿海城市的標的基本都是經濟發展為主,各種展銷會供銷會,先搞錢再說。

然後,聚集效應,再加上北京本就是媒體中心,各種發布會在北京的媒體推廣成本也是最低的,自然這些文化公司都願意開在北京,樂隊自然就都會容易簽到這裡。

李志不是一直想在南京搞起一個據點么,說實話能聚集江蘇本地的就很不賴了(今年又沒搶到票,我恨他)。

謝 @頑童 的補充,北京的高校資源確實是一個優勢。


海龜先生,旅行團是廣西的

聲音玩具,馬賽克,秘密行動成都的

國內兩大後朋團:PK14,重塑雕像的權利核心都是南京的,更不要說李志了

朋克之都大武漢

朋克上帝可是南昌的

解散了的上海頂馬

小酒館和vox在國內livehouse屆也是赫赫有名


身為武漢人表示不服,談起地下文化武漢這個地方還是可以滴,不管是現在才暴起的嘻哈,一直很縹緲的搖滾,不受重視的爵士,武漢這裡都還是發展的很好的,而且還有一點,武漢只是二線城市,不如北上廣等地區資源豐富,足以說明這座城市的泛文化精神很強了


題主會形成這種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題主舉的這些個樂隊的風格面覆蓋的比較窄

現在比較「流行」的風格,包括但不限於核(金屬、前衛)、djent、j-rock、後搖、獨立搖滾等,在南方有挺大的圈子

ps:最近聽數搖的人感覺也慢慢多起來了


核都廣州沒聽說過?

喔我忘了你們都是老學校不聽這些(滑稽)


多年土搖歌迷試著回答一下。

我是南方人,廣東人,所以在此僅以廣東人的角度來談談。雖然南方還是有一些優秀的搖滾樂誕生,但是不得不承認,中國兩大搖滾重鎮:西安/北京,都是北方。除去語言(普通話),民風,性格等等原因,我覺得還有兩個原因很重要。

第一,主要的唱片公司和音樂學院都在北方,北京為主。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第二,粵語流行歌曲的影響。

90年代不僅僅是中國搖滾的一個巔峰,同樣也是粵語流行歌曲的巔峰以及華語流行歌曲的啟蒙。大批的粵語流行歌曲,四大天王等等在90年代從香港吹進來,火遍大江南北。南方,尤其是廣東,有語言上的先天親和,所以這個階段受此影響很大。

同時,即便北方搖滾樂發展不錯,但是距離產業化還是有一定距離,市場並不是十分認可。而香港不同,香港從許冠傑開始,一路到四大天王,實際上已經有了相對來說更加成熟的音樂市場。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搖滾樂的巔峰在香港紅堪,而不是工人體育館。說白了,在那個年代,香港在樂壇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所以說,當北方在做搖滾樂啟蒙的時候,南方則是沉醉在粵語流行樂中。可以看到老一輩的華語流行歌手,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廣州和深圳走穴唱歌的,其中又以翻唱粵語歌曲為主。而與此同時,內地北方的華語流行樂還在娘胎里,直到90年代末才發展成型,但是像那英/孫楠等人的影響力仍然遠不如四大天王左麟右李。內地流行樂有影響力已經是21世紀後的事了。所以地緣/語音等等原因,實際上導致南方接觸更多的是流行歌曲而非搖滾樂,同時市場原因,南方發展流行樂的機會更多。

(不過其實南方流行樂也沒真正起來,畢竟都是在學香港台灣,主要的唱片公司也都集中在北方,所以其實本地歌手也少。)


說什麼北京資源好 使館多 接觸外來文化更容易的,那香港幹嘛呢?就算有搖滾但真沒多少吧,然而英國的搖滾樂還要如何發達?

所以說,大家即便享有的資源不夠平均,但也至少得承認一點,不是什麼現象都是客觀因素決定的,主要還得看天性。


廣東的沼澤樂隊,雖然是後搖滾。


香港和台灣也算中國的吧?


題乾的重點不會是落在「北方人」吧?


南方也有的,你不知道罷了。你知道的一些北方樂隊不過是相對於南方的樂隊有更多的爆光率和媒體宣傳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大越香里(kaoling)的音樂?
關於 Radiohead 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趣事?
求助,零基礎如何選購竹簫?
DJ工作的時候具體都在做些什麼呢?
有哪些遊戲的 Opening Intro 或 Opening Sound/Song 覺得很好聽?讓你聽到就想玩?或勾起無限回憶?

TAG:音樂 | 中國文化 | 中國搖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