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食物相關的文章寫出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風格?


柴油是內燃式發動機的主要食物,在中國東北的大慶,有著得天獨厚的肥沃資源。當地人採集的石油,濃稠而純正,是製作柴油極佳的原材料。

譚駿的煉油廠,已經經營了二十五年,石油在他指揮棒一般操縱的拉杆控制下,經過蒸餾、裂化、焦化的時間變成了透明泛黃的柴油,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老一輩的人看來今天人們使用的柴油都太過輕薄,不夠原汁原味,譚駿經常去聞馬路上開過拖拉機留下的尾氣,不再均勻的廢渣顆粒令他深感憂慮,這些年來廢氣的味道似乎也沒有當年正宗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誠信,我可以摸著良心說我這裡柴油都是有機的。」譚駿這樣說到,而一車車的柴油經過手續,被注入到全中國的拖拉機中,運送它們的車輛使用的也是柴油,這樣的一種循環往複,有如陰陽太極一般,在幾千年的華夏大地上以各種形式生生不息。

尼古拉.特斯拉倡導的交流電雖然是舶來品,但已經深入到神州大地上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戶人家,受到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傳統的採集方式里,人們用煤作為原料燃燒,催動機械的往複轉動,生物能就這樣變成了熱能再變成機械能,最終釀造出優質純凈的電能,這是上天的恩賜,也是人類的智慧。

在中國,除了這樣的火電之外,水電與核電也是非常重要的採集方式,三種不同的手法給予交流電截然不同的風味。廣東的大亞灣,劉志宏正坐在家裡,用他在地下通道收購來的beats限量版享受著最新鮮出爐的核電,剛出廠的核電帶有一種令人迷醉的感覺,搭配烏蘭圖雅的套馬杆,熱辣滾燙。

拍攝的過程中劉志宏突然放下了耳機,他搖著頭告訴我們核電站近年的控制棒抽插不夠穩定,中子撞擊鈾-235的時候給人一種浮躁的感覺,以前可以自由享用的慕容曉曉和斯琴高麗已經只有在逢年過節時能夠拿出來聽一聽,這樣的控制棒和中子流,只能放一放Oasis和Suede,或者五月天跟Coldplay。

經濟的高速發展反而在這裡造成了生活中的匱乏,古早風格的核電正在消失,人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

(感謝 @vencentyoung 的核電工作原理指導!以及 @陳俊直 指正的交流電發明者不是特斯拉。)

正常款:

青椒進入中國的歷史僅有百餘年,可能是連乾隆皇帝都沒吃過的東西(謝天謝地終於有乾隆沒吃過的小吃了),它的妙處就在得到飽滿的含水量的同時,卻不像黃瓜一樣張揚著自己蔬菜的芳香,而是味道寡淡清甜,個別的還殘留著辣椒類植物驕傲的火爆。

土豆也好、茄子也好、煨到筋都入了味的牛肉也好、抓好漿爆炒的肉絲也好、攤到一面微焦一面金黃的雞蛋也好,只要和青椒的脆爽在一塊,總有種來多少都能吃得下的錯覺。大盤雞就熟諳此道,用辣些的青椒把味道提升出多一個感官層次,抹一下腦門兒上淺淺的一層汗珠,灌下大半杯冰涼刺激的碳酸飲料,清涼的氣泡從喉嚨向食道滾落,舌頭卻記住了那份火熱。

茄子,在清異錄里被楊廣稱作崑崙紫瓜,是這三樣中在中國混得最臉熟的菜,接近2000年的歷史中,神州大地上樂於發明美食的勞動人民為它設計了各種搭配,西紅柿燒茄子、茄子燉鯰魚、茄丁青豆醬、茄子燒豆角,甚至百度到了一道邪魔外道的茄子燒芒果,而這些搭配其中最罪惡的莫過於塞上新鮮肉餡炸成的茄盒,咬一口幾乎被燙到的熱度下,隱藏著可以把矜持炸成碎片的美味。茄子跟油脂就是這麼的合拍,比方茄子天婦羅那油脆的外皮里包裹著堅韌和柔軟並存的口感,像是用整個下頜來體會的妙齡女郎。

馬鈴薯的別名更加被人熟知:土豆,這種耐寒耐旱的小東西,長起來卻要像是怕自己不夠美味一般的濃縮成一塊塊優質的澱粉。

有些品種是非常脆,切成絲加鹽爆炒形成簡單清爽卻又實實在在的口感,可以下三碗好白飯,為百姓階層生活提供了足夠的熱量。;有的土豆又是非常糯,燒透了之後恨不得要在嘴裡化掉,十來年前就因為這種糯土豆的供應鏈出現問題,肯德基中國一度停止了銷售土豆泥和薯條。

(應 @jenny jenny 要求加的...)

北京時間7點鐘,尼瑪家菜園中的向日葵才開始尋找清晨第一縷陽光,由於地處幅員遼闊的中國西部,新疆的早晨來的比沿海地區晚很多。內陸的位置形成了它晝夜溫差極大的氣候和強烈的光照,這對尼瑪菜園中的番茄來說,是積攢糖分最好的條件。

番茄在17世紀已經引入中國,但直到19世紀才被擺上人們的餐桌。其獨特的酸甜口感,有一種天然熟成的風味,涼拌和熱炒的條件下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味道。

尼瑪的母親(不是你的姥姥)從縣裡的市場買回新鮮的土雞蛋,雞和人類不同之處在於肛門比較鬆弛的往往是雌性,這也讓人們認為雞蛋是補充女性身體所需營養的重要食材。尼瑪懷上孩子(不是你)僅有三個月,這令她在吃飯時常常感到食欲不振,但簡單的番茄炒蛋卻能令她吃下大半碗熱氣騰騰的白飯。

雞蛋在熱油高溫烹炒下形成非常鬆軟而香醇的蛋泡,是最能吸收番茄成熟風味的。加熱出的純番茄汁液在調味和勾芡後搭配米飯,和雞蛋一同送入口中帶來的充盈與幸福感,支撐著尼瑪和她的孩子,這樣的家庭在中國還有千千萬萬。

-------------------------------------------------------------------------------------------------

說實話,舌尖的文本應韓愈一句話——

「惟古於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


謝邀。

清晨,尋覓,等待,生長,古老,稀有,珍貴,記憶里,故鄉,化學反應,喚醒,執著,思念,相隔,千里之外,天各一方,此時此刻,反覆,環節,獨有,融合,清爽極了,綿密,酥脆,鬆軟,嫩滑,彈牙,歷久而彌新,浸透,收穫的季節,極品,格外,原汁原味,鮮香可口,香氣濃郁,肥而不膩,糯而不爛,匆匆,浸染,家族,女兒,父親,妻子,最好的,最可貴的,最難得的,最不可思議的,溫柔,命運,薪火相傳,團圓,象徵,自古就是,蟄伏,秘密,不可多得,大山深處,風吹雨淋,日月更迭,傳統,自然,生產者,回歸,內心,簡單,溯流而上,都市,偏遠,純手工,首選,厚重,標誌,驚喜,禮物,淚水,欣慰,野性,收穫,上百次,緩慢,悠然,意猶未盡,甜美怡人,麻辣香醇,源遠流長,世代,採摘,捕獲,又名,趨之若鶩,安逸,溫飽,逃離,愛的力量,承載,細細品味,源自,智慧,趨同,江河湖海,辛勞,質樸,回報,繁衍,生生不息,最大的享受,在中國,南國,北境,天不亮就出發了,走向千家萬戶,最後的一餐,又是新的一天。


不知道什麼樣的才叫舌尖范兒,但是舌尖系列讓我學到,打動人心的思路和寫法大概是這樣:

1/ 從成品往前追溯

講食材的來源,講食材生長的季節和環境

講食材的採集方式,講食材的運輸

講製作的方式,和在加工的每一步過程中食材的色香味,和物理化學方面發生的變化

2/ 從食物往外擴張

種植者是誰,採集者是誰,運輸者是誰,採購者是誰,烹飪者是誰,消費者是誰

他們的技藝從哪裡來,為什麼和食物產生著這樣的聯繫

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有著怎樣的目標和理想

3/ 情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一種情懷

食物和食物,食物和人,千里來相會是一種情懷

批量生產服務一大堆不認識的人是情懷

自製美食專為家人是情懷

感慨快要失傳的精細古老技藝是情懷

欣喜古老技藝的頑強生命力和或者新的技藝蓬勃新生也是情懷

接下來就依靠好角度,好圖片和精準的表達了:)


往大處看,加點情懷

自然的饋贈,節氣與生存,農家原味,勞作的回報,人類的生生不息...

往小處寫,接點地氣

種植採集運輸的細節,加工時的物理化學變化,食物的營養構成,咀嚼時的舌尖與咬合...

再拿辭彙句式一加工,可以出口成章了好嘛~

舉個栗子:《舌尖上的荔枝》

(公司組織活動摘荔枝,車上10分鐘寫出來的)

===

要領略農家果實的原汁原味,必須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盛夏,陽光飽滿,雨水充沛,廣東從化進入了荔枝的季節。

荔枝,這種當地人眼中的寶貴營養品,正在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美食家,來結束它的植物生涯。對於尹哥而言,最天然的果實值得冒險,也只有親手的勞作才有甘甜的回報。

摘下荔枝,年輕人紛紛剝開粗糲的果皮。空氣里滿是誘人的甜香,這是由於果肉里含有豐富的果糖。果糖是最甜的單糖,也是酷暑里姑娘小伙的重要熱量來源。

只採果不傷枝,果皮扔到樹下化作來年的肥料。這是村民對荔枝樹的承諾,也是農業文明裡人類與自然的無形契約。

===

就醬。


轉自懂球帝,原作者內德

——————————————分割線——————————————

謹以此文向《舌尖上的中國》及蘇亞雷斯的另類帽子戲法致敬(《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們,對不起了。 )

不管是否情願,世界盃的腳步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球員們承億萬球迷希望,整裝、啟程、跋涉、 落腳,坐在頭等艙華麗的座椅上,隨著世界盃舉辦國的更迭,不停的遷徙。

停在哪裡,隨隊的工作人員就會在哪裡燃起灶火。

從球員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球員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 曾停歇。

巴西高原,熱帶雨林帶來了濕熱的氣候,赤道低氣壓和東南信風正在這裡相互交疊。植物正在瘋長,在經 歷了長達四年還沒有準備好的場館建設之後,終於到了世界盃最忙碌的季節。從草原到雨林,從巴西利亞到里 約,廣袤的國土,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食物。阿薩伊的甜 美,椰奶蝦的軟香、馬黛茶的濃郁、果拉娜的迷醉……

但對於球員來說,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運動營養學家重視飲食結構的均衡,其營養目標是保證糖原儲 備,在訓練和比賽時的營養搭配都有不同的講究。雖然沒有能夠改變最終的出線形勢,但日本人帶來了米飯, 韓國人帶來了泡菜,英格蘭人帶來了鱘魚,他們的工作人員不停的想盡辦法,讓球員們獲取運動時所需的能 量,避免因飲食習慣變更而造成的腸胃不適。

烏拉圭作為巴西的近鄰,準備工作則輕鬆了很多, 他們得以輕裝上路,只帶著他們的牙齒和味蕾。而他們 的頭號球星蘇亞雷斯,卻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在與義大利的比賽哨響之時,他便開始尋找一種珍貴的食材,人肉叉燒。在他眼中,人肉叉燒是寶貴的營養品,值得為它冒險。聽起來難以置信, 但是這種風俗在蘇亞雷斯身上已經延續了四年。

肉,是人類最簡單最初始的美食體驗,肉類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大量碳水化合物,能快速產生熱量補充卡路里,可以維持大運動量後身體所必須的能量。

但食材的獲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於球場。在萬眾矚目的球場里,食物非常難得,而人肉叉燒是義大利人能帶給蘇亞雷斯最珍貴的禮物。為了尋找一種口味獨特的義大利叉燒,蘇亞雷斯已經守候了14個月,現在終於到了季節。如今,各種肉類都已經實現人工養殖,品相極佳。但蘇亞雷斯清 楚,那些人工養殖的肉類,不是最頂級的美味。在大運動量的環境中,肌肉生長極慢,但肉質鮮美,韌勁十 足,那才是天然的味道。

搜尋的時間已經超過70分鐘,蘇亞雷斯已經鎖定目標,那是一款叫做基耶利尼的叉燒,中後衛出身的肩膀肉,是食材中的極品。但他並不急於獲取。一款美味叉燒的問世,源自於天地之間的種種機緣巧合。事實 上,比賽一開始就採摘的新鮮叉燒遠不及經過80分鐘風化後的叉燒,奧妙就在肌肉在脫水過程中,油脂快速加熱,會自動轉化出大量含有氯化鈉、碳酸鈣的鹽類, 酸性和鹼性相互交織,能夠去腥解膩,釋放出強烈的鮮味。

至於轉化的過程,蘇亞雷斯更喜歡最天然的方法。 藉助巴西下午兩點鐘強烈的陽光和輕柔的微風,球場內水蒸氣和荷爾蒙的運作,能使熱量均勻彌散於肉質之中,慢慢散失水分,鮮美的味道一點點凝聚,也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狀。

是到了享用的時候,這對火候要求極高,放置太久容易焦糊,時間太短又容易潮濕黏牙。需要在恰當的時機吃下,否則會直接影響到基耶利尼特殊的鮮嫩口感。

80分鐘了,禁區之內,美味看上去就已經呼之欲出。但是,不要妄想直接抓住他,而是要使出蘇亞雷斯用四年時間練就的一門絕技。在人與人直接的肉搏中, 直接咬到比自己高5厘米的基耶利尼,其難度和對精準度的要求,可想而知。從發力到捕獲到吃到嘴裡,僅需八分之一秒,高速攝影機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整個過程:

蘇亞雷斯倚住基耶利尼,頭部迅速趴到他的肩膀 上,一口咬下。肉質細嫩,汁液濃郁,經過陽光劇烈炙烤的基耶利尼叉燒,滲出了油脂,提鮮的同時最大限度 地保持食材的本味。有些塞牙,但瑕不掩瑜。

烏拉圭人沸騰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味「一人吃肉,全隊加血」的食材,他們距離出線已經越來越近。 一分鐘後,戈丁的進球為這頓盛宴划上了圓滿的句號, 蘇亞雷斯在慶祝的人群中微笑。辛苦勞作,給全隊帶來的那種幸福,從來都是如此。

事實上,這僅僅是蘇亞雷斯第三次獲得這種美味。 2010年11月,荷蘭足球甲級聯賽那個初冬的午後,巴卡爾的肩膀;2013年4月,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那個晚春的傍晚,伊萬諾維奇的手臂。還有至今仍讓蘇亞雷斯念念不忘的,傑拉德的手掌。現在,蘇亞雷斯終於完成了國家隊的補給,美食入口生香。

食物們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終究離不開球員的流動和遷徙。

聽到巴塞羅那6500萬英鎊的深情召喚,蘇亞雷斯想到的,是佩佩堅實的臂膀。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 在的地方,無論蘇亞雷斯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著他,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這是蘇亞雷斯秉持多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咬合的力量。


如果是我寫,比如我要寫宮保雞丁。如果沒有實物,要先把實物想像出來

先把宮保雞丁呈現出來,要給一個大概的印象。我們眼前的這道川菜,正是揚名海外的宮保雞丁。雞肉,黃瓜切丁,花生米去紅衣,加入辣椒,花椒,用油鍋炒制,經歷時間催化與種種奇妙反應後,正成佳品。

然後分寫色、香、味:觀之,正如一般川菜,宮保雞丁色澤紅亮,這其中的黃瓜,使得整道名菜顯得異常美艷,別顯一番濃濃的中國味,而略顯白色的花生米,則是整道菜品的點睛之筆。 :細聞之,辣椒的熱辣盡顯出來,宛若美人熱舞,而經受這些許刺激的鼻腔,瞬時又被黃瓜的清香所治癒,經歷此番,快然之心湧入心頭 :品之,味蕾被強烈的辣味深深刺激,彷彿口腔若火燒開,而後,雞肉滑嫩鮮香,黃瓜外軟內脆,花生米勁脆味足,這三味同時出現,互相作用,如三重奏般,使得整道菜味道濃厚,口感豐富,內涵倍增,姍姍來遲的,是麻,所有的食材在舌尖跳著歡快的踢踏舞,後壓根發出淡淡的酸痛,卻不禁爽快。一口下肚,便感覺血管大開,兩口下肚,血液已沸騰,不行不行,快請老闆來上碗米飯,佐食之,味道更為絕贊。

最後寫點廢話,提升一下主題。宮保雞丁,從悠久歷史走來,卻從未被時間淡其色彩,它卑微,屈身於尋常百姓家,卻偉大的承載著西南部人們無盡的歡笑與淚水。它包容的氣質,完美的配合,不禁讓人們思索,何為人生的高境界。

我的態度就是,如果要讓看得人流口水,自己得先邊想邊寫變流口水才行

不是職業作家,希望能幫題主一忙。


磨蝦,是中國內地地區最常見的傳統習俗,其中以粵語地區最為出色。磨蝦時放入蝦三羹,這些羹要在答案中濾兩到三遍,使其充分入味。在湖南辣椒的映襯下,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獲得了大自然的饋贈……另一道菜是干鍋牛蛙,把牛蛙切碎下鍋翻炒,化為濃郁鮮香的生蛤汁,普通的蛙肉加上西方餐飲界親睞的醬料,輕輕一攪,與產自湖南的紅辣椒默契配合,造就了無可奉告的非凡味道,加上米飯,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補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腳步之餘,這一碗代代心傳的干鍋牛蛙,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在中國這個廣袤的大地上,物產豐饒,做菜的做法千種百樣。每個地方的食客都是幸運的,他們不管在哪裡都能用味蕾品嘗到當地廚師精湛烹飪技巧的傑作。因地制宜,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利用食材的方法,更是中國人對大自然絕妙利用,是先輩對於天地自然思考的經驗累積。

除卻廣為人知的四大菜系—川菜,魯菜,粵菜和淮揚菜,另一種菜系低調而內斂,寡淡而溫暖,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青年青蔥歲月。

食堂菜系,這個曾經在30年前在神州大地隨處可見,因為年華流逝,如今它的陣地基本上只留存在一些大型的國企和學校。往而溯源,它的特點非常明顯--量少,難吃,不幹凈;歲月彌新,食堂菜系煥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開闢了黑暗料理系列。「尖椒炒辣椒」「熘炒葡萄」「蘋果炒豆腐」「加強版雞蛋炒聖女果」一系列的炫目繽紛的菜名說明了食堂菜系達到了難以置信的高度。

創造性的結合永遠是食堂菜系最大的秘密。在這裡,刀工、火候、配料這些外在的因素被稀釋了,廚師追求的是不同食材間標新立異的結合。此種新奇的交相配合產生的化學反應,穿透了食物的奢華,回歸到了食材的本質---食材是用來吃的。

廣州,太平洋吹來暖濕潮流已經過去,春末梅雨的季節結束了,開始告別回春天迎來了初夏的炎熱。

華南理工大學,著落在廣州天河區一座高校,除了男女比例相比其他高校低的離譜之外,並沒有多少的特點。

XX是華工普通的學子,他一放學便與眾多基友一起踏上了學六的飯堂。與往常為了補充上課睡覺時的體力消耗不同,今天,他特地想去看看學校新增的打飯機。而在此之前,這一工作一直屬於大媽們。

刷卡,飯碗,一大坨像磚頭一樣的飯糰便出現在餐具中。然而,XX同學卻始終堅信,只有經過食堂大媽手打出來的飯才帶有澱粉的飽足感。每當這一刻,他總是充滿了對耕者艱辛的體諒和對天地的敬畏。

在食堂中,他現在似乎感受不到通過人傳遞的那份溫情,有時候大媽覺得你需要補一補,多加一兩;補得太多,少加一兩。(畫外音:大媽:不要想多了喂,我只是手抖了)而在機器面前,這一切的情感都被這些現代化的鋼鐵和電氣所切斷。

當他把這些感受告訴同學之後,基友們紛紛的慚愧扔下餐具跑出食堂。原來他們去超市買菜刀去了,號稱要砍死這個裝逼的人。

在效率面前,食堂大媽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她們,也許是中國最後一批職業打飯人,古老的職業和在校園中流傳中的傳說,終於在機械的面前敗下陣來。

離開學校不到一年,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供職的小趙由於行業常見的加班,顯得有幾分憔悴和滄桑,不過在眉宇之間依舊透露著帥氣,瀟洒與智慧。他曾經在住在學六飯堂旁邊的西八宿舍,飽受食堂滋潤。

偶有一假,他終於有時間再次來到學校回味曾經的味道。中斷的相識和舊情,重新接通,瞬間讓一切回到從前。萌正太熬成猥瑣大叔,學校變了模樣,但各種老味道歷久彌新。

站在食堂門口,久久邁不開進去的腳步,似乎是近鄉情怯的最好表現。那記憶中的味道,曾經魂牽夢繞。似乎他感覺到什麼,轉身離開,只留在穿梭人留下孤獨的背影。

也是是怕破壞記憶中的味道,毀掉曾經溫柔的回憶。在他在小飯館進餐的過程中,依稀聽到他對友人說:

「我曾經在食堂吃飯,點了兩個菜,吃完第一個,不禁感嘆,還有比這個更難吃的菜嗎?

當我吃第二個的時候,我哭了,真TM還有啊…」


在浙江紹興長大的魯迅先生,卻很偏愛麵食。他得意的女學生蕭紅,總是端一盤自己擀麵活的水餃送到大陸新村來。1936年的盛夏許廣平親自下廚,魯迅做東,為即將去日本的蕭紅餞行,那頓飯里有一兩塊金華火腿。餘下來的一些被馮雪峰代替魯迅寄給了延安。這一年沒過多久,魯迅先生去世了,離世之前他喃喃著想喝一杯牛奶果子露,和一包柿霜糖果,像個孩子的願望。

隨後的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入膏肓,她的拗性跟北方的打滷麵一樣辣中帶鮮,「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 小學課本裡面選了《呼蘭河傳》一段寫火燒雲的片段,我卻記得火燒雲出來前一個賣豆腐的小販,小蔥蘸大醬配豆腐和辣椒,滿頭的汗。在她最後的夢中,北方的天,是清湯寡水,大地裂開,月亮像一把鐮刀割下去,風霜雨雪,頌著人間的悲涼。

魯迅自己很愛吃,小館子一直去得很勤,他說「李白會作詩,就不可以責其喝酒。如果只會喝酒,便似半個李白,應該趕緊將他『排絕』。」 又說明末公安派袁中郎,不是只會讀《金瓶梅》,更以「方巾氣」顯世。不能因為人的癖好不端而不注重他做的一些正經事。

而在推測《金瓶梅》的作者,我一直不認為是王世貞。《金》食物油腥氣很重,什麼 「核桃肉」,「羊馬腸」,並不符合萬曆年間士大夫們一貫的自我炒作式的吃食。比如說吃螃蟹,李漁就說只能用泉水蒸,放在冰盤上,要讓客人們等著蟹,蟹不等人,明明是忒講究,卻擺譜得一點道門都看不出。而西門慶卻是蟹裡邊釀著肉,「外用椒料姜蒜末兒團粉裹就香油、醬油、醋造過,香噴噴酥脆好食」。清朝的袁枚和李漁很有一拼,笠翁擱今天絕對是CULT片首席大導演,而袁先森當仍不讓第一號男主,喜好嘉年華遊艇趴,且絕對是生冷不忌,男女通吃。但他寫的《隨園食單》卻很中規中矩地把每道菜的步驟和調味方法,一一記錄,並無什麼誇張之筆。大概他在面對食物的時候,才有著一個純良謙卑的姿態。

每個人對食物的記憶,也許都停留在童年。小時候的春天,我爺爺總會總是騎著自行車帶我在山丘間走,穿過一個杏子林,一小片春筍地,到鎮上的每戶人家做客,吃腌制的帶魚,蕎麥粥,偶爾還有一頓河豚湯。粥從女主人的瓢勺里打出來,呼啦啦白霧騰騰,格外香。河豚是我家鄉最出名的江鮮之一,滾燙的一盆水只放上蔥花,河豚往裡一浸,滿屋子帶著夏天打雷後迷幻的香味,經久不散。

食物關乎記憶,是從味覺上勾芡的那點喜悅、隱秘的鄉愁,很快地浸入一個人五官的通感。我媽媽這十年來很少下廚,但我覺得最好吃的東西,還是她做的陽春麵,加一點雞毛菜、麻油、醋。《龍門飛甲》里周公子到了客棧,十里黃沙,她擺擺手說,給我來兩碗素麵,神情舒張。我想像,這碗素麵一定就是那陽春麵的滋味。在異鄉的半夜,想一碗腌篤鮮是最要命的。冬天的新筍,刷白的嫩豆皮,小肋排骨,肥瘦相參。幾片金華火腿,再入開洋沸水,入口精肉俱化為妙。湯端上來的時候,我看到了媽媽的手。

林昭在給她母親的訣別信里提到了很多食物,香肚、甲魚、兩面黃炒麵,油豆腐塞肉,江南最常見的吃食,妝點了她最後殉道的孤獨,和近乎撒嬌似的哀求。

我篤信佛教,卻不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因為我對食物的這點心思,做不到「不垢不凈「,也無法長期成為一個素食者,而「不增不厚」倒是對做肉有個指點。我看過一張張大千掌勺做宮保雞丁的照片,那揮灑自如的樣子,很像在潑墨。

我們最偉大的詩人杜甫,是吃了十斤牛肉,在大暑里死了。而我們最天才的文人蘇東坡,在嶺南瘴氣中,看著床底下的一斤白蟻,輕鬆地笑笑說,每天吃三百個荔枝,就「不辭長作嶺南人」。


調侃的態度,食材擬人化,注重細節描寫,以第三者的角度敘事,不要加入太多個人主觀感受與體會,而將食物實在的味道表現出來,結合當地人文,將其發展的源由與演變歷程敘述清楚。

以上,個人感受,僅供參考,O(∩_∩)O~


小組賽還沒結束,蘇亞雷斯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決定碰碰運氣,到義大利隊後場,尋找一種珍貴的食材。 亞平寧半島的精壯男人,是上天的恩賜;中後衛肩膀肉,則是食材中的極品。運動75分鐘,肩膀肉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肉質鮮嫩多汁,再配以汗液的鹽分。這樣稀有的食材,配合樸素直接的食用方法,使得這份食物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


冬至,一尺長的黃鼬在玻璃牆外的枯竹間走來走去,然後蜷縮在竹葉堆里尋找溫暖,他已經連續3天沒有進食,期待他的夥伴送來半隻老鼠;

初春,寒冬還沒有完全退去,中午的暖陽曬得葡萄藤發出了幾顆嫩芽,老趙把鸚鵡籠子提到院子里,讓他們也享受陽光的溫馨。耀眼的陽光照在食盆上,兩隻分享食物的鳥兒,心情一定和羽毛一樣明亮;

立夏,北京的衚衕里春天還沒有退去,8個月的母貓咪咪站在牆頭和隔壁老王家的白貓勾勾搭搭,把白貓領進屋分享自己的貓糧……

儘管四季更替,歲月流轉,食物的分享永遠是快樂的源泉,中國人和身邊的這些小生物一樣,永遠追尋著美味的分享。這種分享不僅是歷代中國人不斷追尋的美好狀態,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世、甚至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以上文字請自行腦補《舌尖上的中國》配音腔調)

文章來源:一家你們不容錯過的飯館

作者:@迷糊


我寫過一篇《舌尖上的祭品:人設宴,鬼吃飯》

第一集 家鄉的味道

清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屬於家庭的節日。到了這一天,數以億計的中國鬼,從外地踏上回家的旅程。他們不擔心買不到票,憑著意念就能橫跨千里。歸心似箭,為的是一頓象徵著團圓的清明祭。

四川人老周,生前最愛吃麻辣兔丁,一定要用上妻子秘制的辣椒油做底料。四川盆地氣候潮濕,多陰雨,住在這裡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剛猛熱烈。在川菜中,無論是作主料、輔料還是作調味料,辣椒都是寵兒,它給川菜烙上了鮮明的印記。

去世一年後的今天,老周回到成都家鄉,準備享受子孫後代隆重的祭拜,完成他對家族的回歸。一頓清明祭,妻子和兒媳拿出全部手藝,既有兇猛地侵略味覺的麻辣,也有潤物細無聲的咸鮮,讓中斷幾百個日日夜夜的親情,重新接通,讓一切回到從前。

剛走到門口,老周的鼻腔口腔便充斥著花椒與辣椒微微刺痛的嗅感,猛漲的食慾衝到喉頭與胸間。召喚他的不僅僅是親情,更有熟悉的味道:麻辣兔丁、藤椒雞、水煮魚、麻婆豆腐、回鍋肉……連下酒必備的椒鹽花生,也沒有落下。

就在老周準備入席大快朵頤的時刻,眼看著祭品就在一步開外,自己卻再也無法靠近半分。老周納悶極了,實在想不明白,以為自己是新鬼,不清楚清明祭的規矩,可惜記者也不懂這套,眼看拍攝即將陷入僵局。

幸好隔壁老王也回了家,他早死幾年,或許有個條理。老周連忙問他。

老王面對鏡頭,微微一笑,說:「祖宗之鬼,不享異姓人祭祀。」

趁老周還沒聽明白,老王大喇喇坐進周家的祭席,一邊啃著麻辣兔丁,一邊對著小周頷首微笑。

祭品,像忠實的信使傳遞著家和親情的訊息。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與鬼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千門萬戶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而不幸的家庭也各有各的不幸。

第二集 善良的饋贈

主食通常提供了鬼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從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米面飯食,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祭桌上的重要主角。

老黃的全名打上馬賽克,反正認識他的人都叫他老黃。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著自己家裡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裡去賣。

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糜子,又叫黍,8000多年前,中國黃河流域就開始栽培種植。

老黃家賣饃饃雖然沒有8000年,但也經營了祖孫三輩。從爺爺那一代傳下來的,除了制饃手藝,還有跟餓鬼打交道的規矩。

解放前那會兒,年頭不好,老黃的爺爺轉了營生,開始賣饃饃。每天凌晨,醒面時間已經足夠,和面蒸饃,等到揭開蒸籠,天剛麻麻亮。

怪的是,總有幾個碗大的饃饃,一下子縮得只有核桃大小,吃起來就像放了很久的麵筋,饃的綿軟滋味盡消。

老黃的爺爺以為是發麵不好,遇了冷氣就縮,可明明是一起發麵和面,每一次總有幾個見風縮,其他的都飽滿結實。

有個路過的道士,得了老黃的爺爺一塊饃的恩情,知道這情況,道破了原委:「這見風縮的饅頭,是被餓鬼搶了去。要治他們,我給你個法子,只要在蒸之前,用硃筆在每個饃饃上點一下,餓鬼就搶不走了。」

老黃的爺爺想了一宿,給自家婆娘定下規矩:「黃家的饃饃,凡十個里,九個點上硃筆,剩一個不要點。子子孫孫只要賣饃,都要遵守這一條。」

傳到老黃這一代,這個規矩也從沒破過。記者問老黃怎麼看這條祖訓,老黃憨厚地笑了,說:「這有啥,十個留九個,咱也虧不窮。」

說著,老黃迎著第一縷晨曦,蹬著三輪,載著六百三十個點了硃筆的饃饃,和七十個沒點硃筆的饃饃,載著黃家善良的饋贈,在鬼影幢幢的伸手與縮手中,向縣城駛去。

第三集 時間的精華

在祭品的法則里,風味重於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祭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祭品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時間的精華。

用稻米釀出的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黃酒之鄉紹興,自古就是繁榮富庶之地。

立冬的清晨,紹興的天空開始下起小雨。這對釀酒師傅老丁來說,是個好徵兆。酵母菌喜歡江南冬季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

這一天,也是老丁父親的忌日。老丁拿出親手釀製的花雕,準備「酹酒」,也就是一種請祖先喝酒的祭奠形式。

老丁像電視劇里那樣,立於台階之上,面朝庭院,神情莊嚴肅穆地端起一碗酒,然後瀟洒地把酒一點一點潑在地上。

只見一個頭髮花白、步履蹣跚的老頭,半蹲在地,仰著頭,張著嘴,隨著老丁倒酒的姿勢,極為艱難地移動步伐接酒喝。

這不能怪老丁,凡人都看不見這些。

突然,老頭一個踉蹌,跌到在地,老丁的手當然沒停,滿滿一碗,毫不留情地淋得老頭滿身滿臉,真是見者心酸、聞者落淚。

只見老頭跳起來,擦了把臉上的殘酒,指著老丁大吼:「那摩個哦逼。眼烏珠爆瞎哉。奈爹老酒都扭類缺哉。個小娘養個捏逼石!」(註:應為紹興方言,內容無法過審,後期請做消音處理。)

老丁酹完酒,對著鏡頭動情地說:「我父親生前最愛喝酒,今天,我就想讓他嘗嘗兒子的手藝,讓他明白,兒子真的很想念他……」話沒說完,老丁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這,就是酒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親情的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無論天南海北,只要屬於家庭的重要時刻,中國人的祭桌上就一定會有酒。時間的精華,彰顯著血緣親情的凝聚,只是下次祭奠時,別再潑酒了。

《舌尖上的祭品:人設宴,鬼吃飯》第一季(完)

特別聲明:本片故事改編自明清志怪小說,如有任何糾紛,與本攝製組無關,請去敲原作者的棺材板。


泡麵有豐富的澱粉和氯化鈉,可以補充通宵遊戲同學身體所缺的營養。


我記得日本有個美食家,出了本書,硬把美食寫出av感。

哦,順便一提,還有個嫖客,硬是把嫖娼寫出愛情風。


只要依照套路:

地大物產迥異

食材來之不易

製作精心複雜

人人充滿愛意


我之前寫的關於家裡美食的文章,寫的不好,大家一起探討。

舌尖上的記憶—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華麗歸來,又是一場視覺和味覺的盛宴,前年上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引領了一場舌尖風暴,天南海北、由西向東,香港廣東的腊味、沿海的海鮮、中原的各種主食、街頭巷尾的各色小吃、北方的燉菜、大山深處的原生態美味,各種美食,形形色色的呈現在食客們的眼前,衝擊著人們的視覺和味覺體驗。整個紀錄片看完之後很有感觸的就是有些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在慢慢消退、甚至是消失不見。尤其那些區域性的、家族傳承式的手藝,無論是查干湖的原生態的捕魚,諾鄧火腿的製作,高蹺捕魚、還是傳統的煮鹽…….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已經讓人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時間的味道也在焦急中慢慢的稀釋,那些特色的美味也在時間的流逝中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而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對於這部紀錄片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吃,更有體會與感觸的應該就有家的味道。紀錄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名族、那一幅幅的全家福,一張張,或拘謹、或靦腆、或開心的臉。生活讓他們飽經滄桑,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給生活賦予了甜蜜和幸福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腳步》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哪一罈子的魚醬,更是直接戳中了淚點。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好吃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們最開始接觸的味道就是家人燒的菜,吃的時間最長,也是最習慣、最喜歡的味道。後來長大了開始嘗試不同的味道,而學校食堂則是我們第二個很重要的味道,當然了這個味道不怎麼樣,甚至和難吃聯繫在一起。再後來我們去了天南海北不同的地方,品嘗著不同地域不同的味道,而最懷念的還是家的味道,家人不是什麼名廚大家,色香味也談不上什麼美感,卻是我們最初對味覺的體驗,簡單的菜,充滿了濃濃的愛和我們深深的依戀。
我家是奶奶掌勺,奶奶年輕的時候開過一家飯店,燒的一手好菜,每次回家奶奶都會從冰箱拿出各種各樣的菜,媽媽一邊洗菜一邊說:』你不回來,奶奶都一直給你留著,都捨不得拿出來吃」每次奶奶燒菜總是喜歡喊我來嘗一下,說是嘗嘗鹹淡,奶奶燒菜這麼多年,在放鹽這方面早已是爐火純青了,其實我知道,奶奶只是讓我早點吃上那為孫子準備的美味。記得有一次特別好玩,奶奶喊我嘗第一道菜的味道,我吃了之後說了,咸了,奶奶不悅道:要那麼淡幹嘛。第二道菜又喊我,我吃了之後說淡了,奶奶又說道,要那麼咸幹嘛。額,當時我直接石化在那了,後來因為這個事情我們笑了好久。如今奶奶上了年紀,身體已是大不如前了,人多的時候,已經不掌勺了。奶奶燒的土豆燒肉、紅燒排骨、清蒸扁魚、醬肉、腌菜、滷菜。。。。。。額,好像沒有我不愛吃的。有時候奶奶燒菜我們會在一旁參觀學習,可是每次我們自己燒的時候總是感覺不是那個味道,食材、配料、程序都對,但是就是燒不出哪熟悉的味道來,很無奈,最後我和哥哥對此作了個結論,老人家燒菜已經到了境界了,已不會被食材、配料這些東西束縛了,普通的食材在她老人家的手裡都是美味。
每個中國人家庭的廚房都藏著秘密,蘊藏著不同的美味,有時候街坊鄰里之間也相互交流著廚房的秘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味道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稀釋,一些美味的烹制手法也慢慢失去了傳承,終擺脫不了消失的命運。奶奶總是對我們念叨著,以後要自己學著燒菜,我們現在都長大了,好吃難吃我們也學會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還有些在我們個體家庭里,終是很難流傳下來了,或者說受限於條件、也可以說是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這一輩子失去製作、等待的耐心,市場上量化的食材種類豐富,輕易就可獲得,從而不用再去等待時間賦予我們的美味。歲月在變化,家的味道也在推成出新,在生活中我們也學會了屬於我們自己家的味道,細細品來,終是少了一點歲月沉澱的綿長厚重的味道。家裡的豆腐乳、做醬、豆漿、腌菜、腊味。。。。。。這些伴隨著我成長的味道,也許在某一天我再也吃不到了。
每到秋季奶奶總會做一點豆腐乳,用一個大的紙盒子,裡面放一些洗乾淨的稻草,新嫩的豆腐切成小快,碼放整齊,然後放到陰暗的地方,等待著時間賦予她獨特的美味,豆腐靜靜的在黴菌的作用下發酵轉化,剛開始還沒有什麼味道,半月過後,豆腐乳的味道越來越濃烈,期間我偶然好奇打開盒子看上二眼,上面長滿了絨毛,就像茂密的樹須,當時我還奇怪呢,這東西能吃嗎?後來看《舌尖上的中國》裡面關於豆腐的片段,我第一時間就想起來奶奶做的豆腐乳。加鹽再儲藏,又一輪的發酵,一個月後豆腐乳成熟了,時間賦予了豆腐又一次的新生。奶奶會用麻油,辣椒醬調好,這時的豆腐乳散發著濃而不散的味道,沾上辣椒醬,入口綿軟,麻油的香氣混合著豆腐乳的香味,加上辣椒對味蕾的刺激,相對於市場上買的豆腐乳,家裡的豆腐乳的香氣濃郁聚集,口感更好,由於味道獨特,吃的人少,我每次在家,我都會吃一點,奶奶總是很高興的說,好吃吧,要不要帶一點。


段子手們的盛宴。

寫法的關鍵詞:具體。

具體到某一個人,具體到某一個食材,具體到某一個地方,具體到一天的哪個時候、具體的數字,這些都是能夠打動人的。


舌尖上的天朝之我和殭屍肉有個約會

時間是鮮肉的摯友,時間也是鮮肉的死敵。

為了保存鮮肉,古人往往會採取腌臘、風乾、煙熏等方法來保存鮮肉的鮮味。但隨著天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腌臘,風乾的鮮肉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天朝人民對肉質鮮味的極致追求,於是偉大的天朝人民發明了絕對零度冷藏法——能讓鮮肉雪藏五十年。通過這種方法雪藏的肉學名叫做老鮮肉,但在民間,人們往往把這種鮮肉稱之為殭屍肉,因為對比國外只能雪藏一周的渣渣冰鮮肉,能夠雪藏五十年的老鮮肉,確實可以稱之為殭屍肉了。

夏日的清晨,美麗的維多利亞港吹來咸濕的風氣,無數的船隻進進出出,忙碌而生機勃發。古菊基從小在維多利亞港邊長大,對他來說,故鄉,就是這種鹹鹹濕濕又生機勃勃的味道。冰箱里的老鮮肉已經不多了,壓在箱底的都是父親結婚時進的貨,想來也有二十年的光景,但還遠遠不夠,古菊基想。

今天是古菊基的十八歲生日。父親在兒子小時候就承諾過,在兒子長大成人的那天會他帶去吃雪藏五十年的殭屍肉,所以今天古菊基異常地早起。此刻,古菊基的心裡滿懷期待,因為香港的菜市場上一直流傳著吃過雪藏五十年的殭屍肉就可以永葆青春的美麗傳說。

廣州的阿偉和朋友一起經營著一家大排檔。每天早上,他都是店裡最忙碌的人,往往天還沒有亮,他就要動身去鮮肉批發市場採購食材。他採購食材主要是老鮮肉,一般來說鮮肉的年代越久遠就越少,故而也越搶手,當搶不到老鮮肉的時候,阿偉不得不拿一些冰鮮肉充數。

凌晨四點的鮮肉批發市場已經人滿為患,擠滿了前來購買鮮肉的商人、肉店攤販甚至普通的家庭主婦,例如鏡頭前的這位阿姨就是特意來批發市場購買老鮮肉給孫子做滿月酒。

阿姨說,我哋做滿月酒最緊要要用老鮮肉煲【老仙三聖湯】,細路仔飲咗快高長大。(滿月酒用老鮮肉煲【老仙三聖湯】,小孩子喝了快高長大)

熙熙攘攘的鮮肉批發市場除了供應商與購買者以外,還有一群特殊的人穿著整齊統一的制服遊走於各個攤販之間,他們就是食品監察大隊的食品稽查員。據說由於老鮮肉在廣東很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一些黑心商販便打起了歪主意,跟國外走私犯罪集團勾結,出售一些來路不明的老鮮肉。這些老鮮肉往往是越南地區過期的軍用儲備肉,從外表上看,一般人很難分辨出天朝自產的老鮮肉與越南走私老鮮肉之間有什麼區別,但天朝的食品稽查員有他們獨特的分辨技巧。在天朝,當上一名食品稽查員幾乎就是一種無上的榮耀,因為在這個大食的國度幾乎每一個人都是美食家或者廚師,就連他們的士兵都必須接受炊事技能訓練,而食品稽查員就是從部隊炊事旅的精英中挑選出來的,可以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朝美食精英之中的精英。他們分辨老鮮肉的技巧也正是在部隊中練就,在部隊中幾乎每一名士兵都吃過老鮮肉,烹制這些老鮮肉的正是炊事班的炊事員,長年累月地烹制老鮮肉的經歷已經讓這些食品稽查員只要舔一舔老鮮肉便能分辨真假,甚至有些食品稽查員僅憑一舔就能準確判斷老鮮肉的年份。

古語有云,唇亡齒寒,可以說,在現在的天朝已經強大到可以失去任何一個鄰國,但食品稽查員不能失去!他們就是天朝人民的唇,永遠保衛著天朝人民的味蕾。

在內地的湖南嶽陽市,樹上的知了開始叫了,也到了環保商人製作老鮮肉的時節。汨羅江是屈原投江的故地,因此環保商人往往相信如果用汨羅江水做老鮮肉的冰水會得到偉大詩人的庇佑。製作時,環保商人會把過期的肉放在汨羅江里清洗,然後打撈上來放在一個巨大的冰箱里,還不斷放入各種化學原料,這樣雪藏出來的老鮮肉就會帶著元素周期表的豐厚滋味。

對節約環保的商人來說,老鮮肉,不僅僅是一種食材,而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逗比文

不小心把雞肉黑了。。。。

————————————————————————————————————

不管你是否情願,生活總是催促著我們尋找美味。人們整裝、啟程、尋找。停在哪裡,那裡就有鍋灶上的青煙。從個體的成長到美味的醞釀,從烹飪香氣的四溢到舌尖上的激蕩。人和食物步履匆匆。

西西科里,熱鬧的集市,老爹正在挑選今天的臻品。又到了一天最忙碌的時刻,幾個小時後,這裡的美味就會被挑選沒有,老爹得抓緊時間。獲得食材,對於世代的農民而言,要走到自家的田地,對於另外一些人,則要經歷1公里的艱苦跋涉。食材的獲得,需要超長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城市。搜尋的時間超過了半天,老爹還是一無所獲。

眼前的食物,可能來自遙遠的大海和高山。從產地到這裡70公里距離,保持鮮美的口感是極為重要的。現代的交通讓禽類的快速保存運輸成為可能。雞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作為自古以來人類主要飼養的家禽,雞肉能補充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這對我們至關重要。和其他肉類不同,雞肉更加廉價。在中國的廚房,無論製作雞柳還是炸雞,雞肉都是其他肉類無法替代的。

大明是普通農民,天氣突變,大風伴隨降雨,讓他們家的雞染上了流感,沒有人知道雞肉的價格低迷還會持續多久。孩子還在上幼兒園,大明必須趕在開學前賺足上學的費用。

提前一小時前,大明啟程到達市場,好趕在關門前賣出自己所有的病雞。眼前是市場的角落處,人來人往,沒有人注意到角落裡的大明。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深了人們寂寞的程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經不止是人,食物也在等待。

剛回到家,來不及休息,老爹就開始操辦晚宴。晚飯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家庭聚會,代代的中國人在晚飯的餐座上補償一天的勞作。如今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大城市飯店的快捷,但老爹清楚,那些快火爆炒的飯菜,不是頂級的美味,要做出真正的美味,還得親自下廚。剛拿回的雞肉,肉質肥厚,這得益於自然的饋贈,也有人們的努力。市場上的雞有90%的使用激素,生長過程暗藏玄機。包裝車間里,是批量生產的熟雞,至於雞的處理,中國人更喜歡天然的方法,藉助時間,讓生病的雞慢慢死亡,鮮美的味道一點點凝聚。

恩恩,還沒開火做飯呢。。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
到目前為止,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道美食?可以有故事。
有什麼好看的美食類電影或劇集,比如《料理鼠王》《芭比特的宴席》《舌尖上的中國》《食戟之靈》之類的?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官方海報?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TAG:美食 | 文案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