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不知道自己珍視和非常渴望什麼,所以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做出選擇
純搬運 此文章出自@奶牛Denny 的專欄
------------------------------------------------------------------------------------------------------------------------------------------------------------------
這篇文章最早寫於2011年12月18日,生日的前一天,原標題為《給明年依然年輕的我們:慾望、外界、標籤、天才、時間、人生目標、現實、後悔、和經歷》。全長1.7萬字,卻在那個140個字盛行的互聯網時代獲得了兩三百萬的瀏覽量,給很多人帶去了啟發。
幾年後回看,依然是一篇好文,故放到#如何#系列中,與大家分享。---今天是22歲的最後一天。幾個月前,我從沃頓商學院畢業,用文憑上「最高榮譽畢業」的標籤安撫了已經年過半百的老媽,然後轉頭辭去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還有150萬的年薪道了別,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剛畢業就失業」俱樂部,開始了一天三頓盒飯的新生活,開始創建一個叫做連客的小東西。中間許多精彩劇情暫時略過。
我肯定不是第一個做過這樣事的人,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所以在說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歲甚至40歲以上的朋友)的一點時間和一點平和的心態,和大家分享過去一年以來一直沒說的一些話。所以前兩部說的是對於一些一直困擾著我們的關鍵詞的理解和體會。他們是:慾望、外界、標籤、天才、時間、經歷、人生目標、後悔、和現實。
這可能會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會是一篇長篇小說,但我不想這篇文章變成一篇勵志文,大家都審美疲勞了。所以我想忽略陽春白雪,儘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說一些實實在在的經驗和故事,說一些效果立竿見影的觀點,再說說活捉林志玲什麼的,總之讓大家多看一點就多獲得一點實際的價值。
第一部: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錯誤的事關於慾望
這些是我們內心裡和人生理想一樣真實的東西:學歷、工作、房、車、財富、以及愛。我們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這些慾望去付出,無論付出的是汗水、鮮血、還是身體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儘管我們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會主流認同、可能沒那麼具有有戲劇性,但你和我、北大圖書館裡的學生和網吧中奮鬥的少年、職場杜拉拉和夜場里跳舞的小姐、韓寒和芙蓉鳳姐(韓少躺著也中槍-_-),我們誰沒有為了一個目標連續熬夜奮鬥過呢?我們誰沒有為了得到一樣東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過呢?誰沒有過那種拚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覺呢?所以我們最不缺勵志的故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付出領域的專家。
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跑得越快,越是無法考慮我們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說他沒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錢,一定要開跑車,吃高檔餐廳,跟女人們睡覺。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發現開保時捷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好,因為「看不到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結果他就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在後面跟著,還對出租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
我想說,過去幾年裡我認識的、深交的、共事過的所有人,包括身邊一批又一批二十齣頭收入一百多萬的金融朋友、三十歲左右收入幾百萬的前輩朋友、以及簡歷金碧輝煌得已經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兩件事:
一,頂級學校的文憑、頂級公司的工作、頂級的收入、頂級的房、頂級的車、頂級的聲望,這些都無法滿足人類。
二,無論是通過爸媽,通過運氣,還是通過奮鬥得到這些頂級的東西,人類都不會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著北野武的故事說下去。想像一下:你今天騎在一輛助動車上,一個小山村來的年輕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你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十幾年的奮鬥後,你坐在一輛你今天都叫不出型號的保時捷的駕駛位上,一個路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相信我,你也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說你助動車帥的人。你的視角在變。每當我們考慮許多年後能夠取得的成就,我們總是習慣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滿足感。你今天的視角只是錯覺,卻讓你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這是我們最容易跑錯方向的時候。
人類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們吃第一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和我們吃第一千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後者還多一些。同樣的感覺適用於我們賺到的第一筆一萬元和第一筆一千萬元,第一輛十萬的車和第一輛一千萬的車,第一個女孩和第十個女人,第一個男生和第十個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著名的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從任意一個細分需求里獲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麼多。
我們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們也知道慾望和需求是兩個東西(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馬斯洛五大慾望」對不對?),但是我們的不幸福卻是因為不小心把快感當成了幸福感,把慾望當成了需求,而這就是因為我們常站在現在的視角去想像未來的感受。事實是,就好像我們不需要很多的麵包一樣,我們不需要很多的財富,不需要很多的愛。因為他們很難給你帶來更多快樂。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嘗試著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五種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連最貧窮最飢餓的人們,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時追求著這五個高低層次的需求。你會發現其實這五種需求一樣真實,離你一樣近,也一樣遠。然後你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實現這五種需求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只屬於你的奔跑方向。這篇文章會實實在在地幫你找到這個方向。但在這之前,我們先談一些別的。(作者微博:@奶牛Denny)
外界帶給我們生活最大的影響是嫉妒和比較。
我們一直高估了嫉妒。舉個例子,沒有人嫉妒雷帝Gaga。雷帝Gaga應該要比我們都更有名、更有錢、坐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比我們更隨心所欲,而且也比我們更有才華。但你不嫉妒她,對么?我們沒有人嫉妒雷帝Gaga--因為她實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讓我們完全不能把我們自己跟她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名利和才華面前沒有自卑,也沒有嫉妒,更沒有仇恨。反而,我們會去思考,覺得她挺有趣的,挺發人深省的,不是么?
所以當你見到好事情發生在了那個他或者那個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撲哧撲哧的時候,不如把TA當成那個很奇怪的雷帝Gaga吧。因為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會懂得拋開個人的雜念,去真正思考別人的亮點。
至於比較(Social Comparison),我們可以選擇努力向那個績點4.0的同學看齊,努力向那個年薪幾十萬的舊識看齊,努力向那個不斷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齊。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們一樣年輕的人們。看上去像是有30歲閱歷的阿獃Adele,19歲時出了張白金專輯《19》,21歲時出了全銷量1200萬張的專輯《21》,拿了兩座格萊美。她出生於1988年。眼神和心態似乎已經像中年人那樣淡定的杜蘭特和德里克羅斯,兩個毫無疑問的超級球星,他們也出生於1988年。如果你喜歡實用一點的,那麼iPhone上用戶量最大的個人開發第三方瀏覽器猛獁瀏覽器的開發者,是一個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視線中有一個世界舞台,那麼你會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經越來越接近你的年齡。
我們不需要去看齊,我們只需要去「看」。去看到這個世界除了你現在正處在的那個若干平米的封閉空間以外,還有許多許多精彩的事正在發生。當你發現這個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你就會發現你跟你身邊的那些「同類人」根本沒什麼好比的。這個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標杆,別人也不是。誰都不是你的標杆,這是一個沒有標杆的時代。
我們要做的是試著不去嫉妒,不去比較,更不要批判,但要試著去觀察、去傾聽,然後去思考、去沉澱、去讓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腦里經歷一個長時間的處理過程。在你的大腦還沒有沉澱出你自己對一件事的觀點前,不要發表觀點,不要給出你的定論。我們可以不斷在大腦中質疑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我們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想法、挑戰任何理所當然的存在,只要我們保證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思考,獨立地思考。要記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樣。(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標籤
「牛逼」是過去幾年裡筆者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個形容詞。當我們喜歡的人稱讚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P顛P顛的。在這裡為自己開脫一下,覺得這挺好,說明活得挺真實。
但筆者想用一個很好的朋友(自己來認領)去年當著我面描述我聽的原話,來翻譯一下這個已經被用得和「帥哥」「美女」一樣爛俗的詞。她說,「你想太多了(這是她一貫的開場白)。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標籤--上海中學、沃頓商學院、最高榮譽、黑石的全職Offer、百萬年薪。至於你本身么,牛不牛就說不清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牛」和「帥哥」「美女」一樣,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二、「牛」的從來都是那些標籤,那些改變了金融產業的企業,那些通過培養人才改變了世界的學校,那些定義了時尚的品牌。雖然我無意改變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但對於還沒奔到三的人類來說,「高檔」「精英」「牛逼」其實不如「做得不錯」或者「挺有意思的」來得更實在。當然,等奔到了三,我們就更不想用這些詞了。
如果你曾經或者將來獲得了任何標籤,不管是高盛中金麥肯錫,還是北大清華常春藤,又或是Gucci Prada Armani,有兩件事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件事用來提醒自己:撕去這些標籤,我們或許還未能為500強的客戶們創造等同於我們年薪的價值,我們或許還未能用知識改變世界,我們或許還未能把那件衣服穿出五位數價格的范兒。
第二件事用來看清自己:這的確是一個人人都用標籤來識別對方的社會,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的價值和我們身上的標籤沒有半毛錢關係。成功不是你有什麼標籤,而是你用這些標籤做了什麼。(是的,文章開頭的「沃頓商學院」「150萬」「最高榮譽畢業」這些個標籤讓一部分人把這篇文章看到了現在,但無論如何,對於心理上被冒犯到了的人,在此致以誠懇的歉意)。
總之,把標籤用在正確的地方,創造一些價值,雖然不是大到改變世界,也至少帶來一些存在的意義。就不展開來說了。(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天才
不要去考慮什麼天賦異稟,一切都來自經歷和渴望。特別是這些年,當我認識了一些全中國、甚至全美國最「天才」的年輕人以後,才發現哪有什麼天才,如果把他們的經歷一個個說出來,大家肯定覺得完全就是一群苦逼啊。但這些苦逼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麼,並且很嗨地追求著。
第二部:那些最重要的事關於時間
時間是唯一的貨幣。你所擁有的財富很重要,因為你可以用它用來換很多東西。你所擁有的時間遠遠更重要,因為你可以用時間來換這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包括財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們都清楚的、比財富更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是的,每個人拿時間換每樣東西的匯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時間換到很多的財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時間換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實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你可以換到任何東西。所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時間來換取這世上無限可能中的哪些。打開你的視野,你會發現有太多經歷和體驗可以讓你去換取。但你的時間銀行里每天只存了24個小時。你可能以為你還有一輩子的時間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實是,沒有人可以保證明天上帝是否會往你的銀行里存另一個24小時。所以,你要想清楚。(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經歷
如果你今天能從這篇文章中帶走任何一樣東西,我希望會是接下來關於經歷的這一段。
經歷的英文叫什麼?如果你曾經玩過角色扮演類遊戲(RPG),你會知道有一個概念叫EXP,全稱叫Experience,這就是經歷的英文。人生就是一場巨大的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級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積累EXP。
我們都了解那些故事,我們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麼多勵志貼,我們甚至都快知道為什麼喬布斯會成為喬布斯。但只有經歷才能讓我們真正把那些道理變成意識。那些改變我們一生的道理,都是不是別人教會的。
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論,你都沒有把握說服那些還沒有開上保時捷的人們,讓他們懂得保時捷不是他們想要的,也沒有把握去說服那些還沒有在投行工作過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去放棄投行(更何況,對於那些熱愛金融的孩子來說,你的勸誡極有可能是錯的)。所以哪怕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實用的方向靠攏,可能你看完以後還是沒有任何領悟。這一切就像你無法說服還沒有吃過很多很多麵包的人們,讓他們懂得吃一千個麵包是要反胃的。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只有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些經歷,決定了我們下一步會做什麼。所以很多時候,你只要記得一件事,那就是: 去體驗不同的經歷。去愛,去恨,去在熱戀中沒心沒肺地笑,去在失戀後聲嘶力竭地哭,去翹課,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讀書,去讓自己真的領悟那些道理。你所嘗試的事,你所認識的人,都是你經歷的一部分。他們幫助你去理解你一隻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們幫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著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時間貨幣只有那麼多。所以除了喬布斯已經告訴你的「不要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你還要記得,永遠不要重複一樣的經歷,因為你不會從第二次一樣的經歷中收穫到更多,更因為這個龐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著我們去認識、太多截然不同的經歷等待著我們去體驗。
這篇文章也會實實在在地幫助你探索不同的經歷。你只要記住,如果你每個星期都在做著差不多的事情,那麼一年以後你還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歲。如果你願意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都去嘗試一種新的體驗,或者認識一個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麼一年後你和一年前一樣年輕,只是比別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閱歷和對世界的認知。(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是否會為了去經歷、去追隨感情和理想而後悔
我們一定會後悔。但我們不會為了作出追隨感情、或者追隨理想的決定而後悔。事實是,如果我們有努力追尋、不願放棄的夢想、如果我們有深愛的、不想傷害的人,那麼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然會為我們曾經做過的某些事而後悔。當我們離理想和真愛越是近,我們越是容易後悔。就好像晚了一分鐘錯過飛機的人會比晚了一個小時錯過飛機的人更後悔懊惱--因為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不曾犯下某些錯誤,如果我們再多那麼一點點的堅持,就或許已經實現了理想。所以後悔其實是一個信號,它告訴我們,離目標已經很近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瞎扯的「無悔的生活」,我們不用為那些後悔而傷心痛苦。因為在我們選擇的這條道路上,後悔不是告訴我們曾經做錯了,而是告訴我們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如何找到人生目標兌現承諾的時候到了。我想用一種最簡單、直接、有成效方法來解決那些勵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個通病:就是他們一直鼓勵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但從來不告訴年輕迷茫的我們怎麼去找到「我們想做的事」(以至於誤導了很多朋友以為那就是「我想一覺睡到國慶節」或者「我想做個吃貨」之類的意思)。
我要說的這個方法在我認識的許多人身上成功過,但它不是我想出來的。知名博客寫手Steve Pavlina在它的博客中對這個方法有很詳細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Steve Pavlina自己想出來的。網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譯版本,有可能你曾經看到過,但那些翻譯都有失偏頗,以至於讓讀者很難理解精髓。所以在這裡把原文重新編輯,結合以上的經驗分享,再用比較適合中國人的陳述方式分享給大家。如果你願意嘗試,願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許我們可以用接下來的不到500個字,幫助你在20分鐘到1個小時內找到你的人生目標。
我們開始吧。
(2) 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3) 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4) 是的,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幾個字。比如說:「賺很多錢。」
(5) 不斷地重複第4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儘管這個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標,你就必須先剔除腦中所有那些「偽裝的答案」。你通常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和過程去剔除那些覆蓋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觀念、主流思維影響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這些偽裝的答案都來自於你的大腦、你的思維、和你的回憶,但真正的答案出現時,你會感覺到它來自你的內心最深處。對於從來沒有考慮過這類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個小時或者更多)才能把腦子裡面的那些雜物剔除掉。在你寫到50-100條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放棄,或者找個借口去做別的事。因為你可能覺得這個方法沒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雜亂,你也完全沒有想哭的感覺。這很正常。不要放棄,堅持想和寫下去,這個抵觸的感覺會慢慢地過去的。記住,你堅持下去的決定會將這一個小時變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
當你寫到第100個或者第200個答案的時候,你可能突然會有一陣內心情感上的涌動,但還不至於讓你哭出來。這 說明那還不是最終的答案。但是把這些答案圈起來,在你接下來的寫的過程中你可以回顧這些答案,幫助你找到最終的答案,因為那可能會是幾個答案的排列組合。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流淚,讓你情感上崩潰。
此外,如果你一開始不相信人這輩子活著有什麼目的,你也可以寫下「1. 活著不為了什麼。」 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堅持想和堅持寫下去,你也會找到讓你哭出來的答案。
作為你的參考,Steve Pavlina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花了25分鐘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終答案。而那些讓他有一陣情感涌動的答案分別出現在在第17,39,53步。他將這些抽出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後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華。想要放棄的感覺出現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來做點其他事情,感覺極度沒有耐心等等)。寫到第80步的時候,他休息了2分鐘,閉上眼,放鬆大腦,然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這麼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鐘的休息後,他的思路和答案變得更加清楚。
如果你一定要拿筆者來做參考,那麼答案是我當時比較無知,還不知道這個系統的方法,所以我用了四個月的摸索和迷茫,撞了很多牆,才找到了最終的答案(在第二章個人故事裡會提到)。但經過筆者核實,這個方法科學有效,只因為它提煉出了關鍵的原理。
無論你願意用什麼方法,你最終的答案一定會是一句比較長的句子,或者幾句句子的組合。這個答案在外人看來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說的那種「誰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這幾句空洞的句子會對你有非常豐富而且有意義的含義--因為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整理你過去所有的經歷,去思考,去判斷,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澱,最終領悟出來的。如果你認真看完了從文章開始到這裡為止所有的分析,你就會理解為什麼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為什麼要有個人生目標(以及它和活捉林志玲的關係)這是個好問題。所有人的終極目標其實都一樣,就是用有限的人生貨幣去換最多的幸福感(這個幸福感可以來自內在的、外在的、和世界上任何人和物)。但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件很困難、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事。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最大化人生幸福感是一個幾萬行的方程式,當中你要做出數億個選擇,而我們卻指望用邏輯去解決它。你也知道,邏輯是多麼不靠鋪的一個東西。很多時候,你往往覺得你已經把腦子想炸了,但還是做不出一個選擇,這是大腦邏輯功能達到處理極限的問題,它只能解決繞五個彎的問題,面對繞一百個彎的問題它弱得和奔2一樣;又有的時候,你的邏輯很容易被你的慾望給廢掉了,這個情況最常出現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我該起床么?」「Hmmm...睡著挺舒服的,不起了。」--你以為你用邏輯完美地解決了問題,其實你只是讓慾望解決了問題,然後用邏輯完美地說服了自己。所以我們經常在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我們的慾望掛著「邏輯」的羊頭「解決」了所有問題,但是自己卻空虛得沒有任何幸福感。我們不想這樣,所以我們需要把你的大腦處理每一個選擇的過程變得非常簡單正確。
確立一個人生目標為什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人生目標把你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火星進位的大腦邏輯簡化成了二進位。假設你的人生目標是「活捉林志玲」(當然,這只是一個不可能發生的例子,千萬不要有人因為寫到這個目標哭了出來),那麼你每天早上的起床的時候的過程就是:「我該起床么?」「Hmmm...繼續睡下去能幫助我活捉林志玲么?」「很明顯不能。起床!」
這就是你聽過很多勵志演講者會說:「究竟是什麼讓那些幸福快樂的人每天一大早醒來想也不想得就衝下床去做他們要做的事情?」--是林志玲。噢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其他事情也一樣:「我要吃飯么?」「不吃飯我能活捉林志玲么?」"不能,所以我要吃飯。」「我要去夜店么?」「去夜店能幫我活捉林志玲么?」「不能,鍛煉好身體一定可以。所以我還是用去夜店的時間貨幣去換強健的體格和詠春拳吧。」你會發現你不用再去依賴不靠譜的複雜邏輯,做任何決定都很簡單而且正確。當然,你的人生目標會「活捉林志玲」看上去高尚、空洞很多,它也一定會涵括你對自己、對身邊親人好友、對世界的考量。但記住無論如何,你那外人看似空洞的目標曾讓你哭出來,所以它對你來說一定有極為豐富的含義。
最後,你可能會問:「我怎麼能確定一直按照人生目標做出選擇,我一定能最大化幸福感呢?」 (其實這個問題看上去不怎麼需要解釋的)那是因為你的人生目標是你自己剔除了你慾望帶來的雜七雜八的「偽裝的需求」,經過沉澱以後得出的你內心最深處最想要的東西,它是你真正的需求。跟隨著它你會在短期獲得應該獲得的快感,更會在長期得到你需要的幸福感。(作者微博:@奶牛Denny)
關於現實和人生目標我想給所有已經、即將、或者希望找到人生理想的人,和大家分享兩個很平凡的故事,作為結束。
我想講的第一個故事來自我大學最重要的兩個導師之一。他是沃頓的一個明星教授,麻省理工本科,哈佛法學院畢業,五十多歲,教了十七年談判學的課程。儘管他的課作業量很大,但每一年他的課都已幾乎滿分的學生評分位列沃頓所有課程的前三甲。
在我大學畢業前,我約他在費城附近的一個小鎮吃了頓午飯。他跟我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的時候,我問他,他這輩子做出過得最讓他後悔的決定是什麼?
他說,他從小一直很想當老師,特別是小學老師。當他二十多歲從麻省理工畢業的時候,他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家裡附近的一家他很喜歡的小學做老師。但即使在美國,小學老師也幾乎是待遇很低、不受尊重的一個職業。而同時,他拿到了哈佛法學院的Offer。最後他去了哈佛法學院,而這就是他這輩子做出過最讓他後悔的決定。他後悔,不僅僅因為他後來發現哈佛法學院是那麼的無聊而且勾心鬥角,更因為他當時為了一個被社會所尊重、所仰慕的選擇,放棄了一個被社會遺棄、看不起的選擇。
他說他很幸運,一直那麼喜歡當老師,在從法學院畢業許多年的顛沛流離以後,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個老師。當我和一些人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亂說么?如果不是去了哈佛,他可能現在還只是個小學老師,根本不可能成為沃頓教授啊。我想,現實和理想的意義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只需要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成為成為名校的教授是比普通學校的小學老師更偉大、更幸福的成就。
第二個故事開頭,我想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每天上校內上微薄,看到很多人分享各種勵志、免俗、追求夢想的文章,但他們最後究竟做什麼去了?你可能以為他們馬上回歸現實去了。但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是懷揣著那些道理,繼續去做他們知道怎麼做的事情。這就有了第二個故事。
每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都像一台高速運行的電腦。一代比一代運轉地更快。我們從懂事開始就有別人告訴我們要運行各種程序,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工作,等等等。我們停不下來。關鍵是,我們很難運行自己想要運行的程序,因為過去二十年裡面我們運行的所有程序都是別人編好以給我們的--我們自己不會編程序。
如果有一天,有一台電腦突然下了決心,要運行自己的程序,他就必須先停下來。這時,他會看著周圍所有的電腦依然在高速運行著,甚至嘲笑他怎麼不動了,然後把他遠遠地甩在後面。而他,需要慢慢地開始學習自己編程,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只有少數人在運行自己的程序。
說這兩個故事不是為了勵志,而只是為了告訴大家如果今天或者明天你找到了人生目標,將會發生一些什麼:一、即使你內心已經明確地知道你想要什麼,依然會有一些更為社會認同的東西來誘惑你,要永遠記得堅持。二、如果你堅持了,你一定會經歷一個學習自己寫程序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是痛苦並漫長的。總有一天我們會願意去面對這個過程。好消息是,我們都還年輕。所以不如趁著現在還有那些熱情和勇氣,去撞一撞那些牆,用最少的代價。
第三部:過去一年裡的個人故事,給所有十年來認識的、和喜歡聽故事的朋友們辭職前的故事
我從去年暑假結束,拿到回黑石的offer後,就開始了尋找自己人生目標的旅程。2010年的九月到12月,我過得挺糟糕的。因為我每天起來都在想我接下來這輩子要幹什麼。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個offer,我未來兩年的前景。我們辦公室里有一個韓國人Jay,我實習的時候是他做分析師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饋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屆全球所有分析師里最強的那一個。我沒有懷疑自己能夠成為這屆最好的分析師,但同時,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為的極限。但仔細想想,J也不過只是那樣,像永動機一樣地在辦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貴的孩子一樣在夜店瀟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創造的最出色的。
後來我想到了環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網路。我在上中的時候,我這屆最好的學生去了北大和清華。而在沃頓時,最好的學生去了高盛直投、貝恩資本、凱雷、KKR、Jane Street等買方。我想到我們是不是已經成為模式化思維的犧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 我們的社交圈裡都是與我們同類的人,我們互相交流、競爭、鼓勵、啟發,處於所謂的密集網路。我們自以為我們充分見識了整個世界,但其實我們只是在重複肯定同一類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個,那麼你極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類的人當中最出色那一個。但這也就是你的極限。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只是想和別人有點不一樣,他們想去外面看看,去見識見識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大,他們想要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天空才是極限。說實在的,所有當年選擇DIY出國的朋友們,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讓那些當年去北大、清華的那些同學羨慕的Offer(再次向躺著也中槍的北大、清華同學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見識,那絕對不一定是 因為你比他們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那個出國還沒有像今天一樣流行的年代,你沒有被那個上北大、上清華的模式化思維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後都在他們最堅信的標準上「輸」給了那些只是想過自己獨特生活的人。
當然,2010年末的時候,我只是確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還有一年時間,我決定一定要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目標,然後堅定地走下去。一開始,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多走走,去見識這個世界,活出自我。但後來我發現這個目標其實只是說著好聽,但是其實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動力,然後我就很傷心。再然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有點與眾不同的目標,就是「做個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為對我來說,這是我當時能給另一個人的最高評價。但後來我又想了想,這個目標用管理學的標準來說,就是太不具體太不精確所以很難提供持續動力。然後我就更傷心了。所以從九月到十二月的四個月里,每天起來就因為找不到人生目標而痛苦。因為自己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太多,經常一不小心就錯亂了。當時也沒有人告訴我什麼20分鐘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標的這種好事。於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課,和各種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發。那段時間我過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煩躁,好在我堅持了下來。我談判課上的教授成為了我很重要的一個導師--儘管他從來沒有一對一給予我任何指導。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變我們人生的道理,都不會是別人教會的。進入到十二月以後,我的目標慢慢找到了我。(作者微博:@奶牛Denny)
四個月里經過無數內心掙扎之後沉澱下來的思想最終被我總結成了兩句很簡單、看似和「做個有意思的人」一樣不具體、但對我而言包含了豐富含義的話: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體驗和經歷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這兩句話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標。它能讓我感動得哭,也能讓我感動得笑。最重要的是,儘管這兩句話在外人看來可能莫名其妙,但我發現這兩句話解釋了過去二十多年裡自己做的許多事情背後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我為什麼從小一直都不好好讀書,為什麼選擇出國,為什麼一直逃課,為什麼在2009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創建了BIMP這樣一個神奇的項目,等等等等。
關於辭職的決定在確定了人生目標以後,我的思路和視野都變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邊許多的朋友一樣,創業也曾經是我大腦中的考慮過的一個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願意用我幾乎所有的時間貨幣去換的一個創業項目。但在確定了人生目標的今年一月份,我幾乎沒有花什麼時間就確定了一個項目的大方向,這個商業項目的創意像是奔著我而來的。然後再通過不斷的完善從一個不成熟的產品漸漸變成一個成熟的產品,一個真正可以持久給所有人帶來價值的產品。
所以,可能和許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我的出發點並不是「慈善」和「義務服務」,「創業」也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一個學了四年金融的人怎麼可能一直心存「創業」這個目標呢),我的目標就是實現「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體驗和經歷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 簡單的說,我的內心並沒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一定要創業、你一定要創業」,只是碰巧創造一個商業化的項目是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而創立一個商業項目這件事碰巧叫做創業。
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幫助我「成長」和「經歷」,但是我覺得在黑石的一個暑假實習里,我用20%的時間經歷了接下來的兩年里可能會經歷的80%的體驗,對我來說已經很值得了。我也一定會「成長」,但是未必會比創業成長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樣化(比如說我就沒有辦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設計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實現我人生目標的另外50%--「幫助別人成長。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所以結果就是,「是否辭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為無業游民」這麼重大的一個選擇,被我用人生目標給瞬間解決了。有多瞬間呢?我後來發現了個有趣的巧合。
四年前,我曾經嘗試著去寫一篇回憶錄,來回憶出國兩年多的旅程,然後這篇回憶錄不幸地才寫到出國的第一年就沒有後來了。儘管寫回憶錄是一件有點折磨人的事情,但讀回憶錄絕對是件超開心的事。當中我寫到過六年前我決定放棄輕鬆進北大清華的機會,毅然決定出國念高中,因為上海中學不支持孩子們申請國外大學。原文如下:
「北大清華這種學校我肯定不去!」我當時的有兩個很簡單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終在美國毀了,我至少做了一個帥到五體投地的決定,我鄙視了北大清華。更離奇的是,從那以後的兩年至今,我幾乎從來沒有為這個決定後悔過,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想的。彷彿這道選擇題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測試我的智商一樣。無論如何,兩年後的現在,我相信,這個帥到五體投地的決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確的決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是不會變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華換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腦在半秒中以內做出辭職這個決定的思考流程。可見大腦在考慮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麼需要運作的,讓心去運作就足夠了,而你的人生目標就是你的心。
如果說這六年里,相比上面這段話我又多了什麼領悟,那就是(1)一個人生目標(2)人生沒有任何決定是錯誤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另外一個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撞上的許多堵牆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後的演講」中提到過一個很實在的觀點。他說,在我們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撞上很多牆,但是這些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它們只是為了阻擋那些沒有那麼渴望理想的人們。這些牆是為了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證明我們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東西。
我撞上的第一堵牆,就是我沒有如我所願地一畢業就辭職。考慮到團隊開發的進度,個人誠信問題方面帶來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以及很多直接辭職可能帶來的負面因素,我最終還是回去工作了四個月才得以正式辭職,其中包括一個月的培訓。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老闆都不允許我告訴任何人我辭職的事情,但大老闆自己卻沒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於同事們最終都知道了我一個小小的分析師要辭職。但我又被規定不能公開,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辦公室氣氛很糟糕,上班感覺度日如年。當中還穿插了許多壓力山大的故事,比如我遇上了公司最高管理層一年一度的3v1談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被三個在華爾街響噹噹的名字各種拷問,因為我光榮成為了公司歷史上第一個干都沒怎麼干就宣布不幹了的分析師(從小到大,壞孩子光榮榜上真是永遠有我的名字)。又比如曾經跟我關係很好的一個VP整整四個星期把坐在整個辦公室出入口的我當空氣。但是無論當時多煎熬,現在想來都是非常獨特的人生經歷。
其實我很感謝和尊敬黑石,不僅因為我仍然是個熱愛金融的傢伙,更因為每一個我接觸過的同事的做事風格都對我的個人風格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從情感的層面上,我最感激的是負責團隊人事的韓國VP,在我辭職的過程中幫我做了許多疏通的工作。在我離開的前兩天的晚上,他說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他說,「Denny,你知道,作為你的上司,這次我面對著一個選擇,是照顧公司的利益還是你一個年輕人的利益。我選擇了後者。我希望你以後不用面臨這樣的選擇。但如果你有一天遇上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做一樣的決定。」
我離開的那一天,我的同事和幾個以前一起共事過的朋友給我發來了道別郵件。讓我很高興的是,他們在祝福中都用了同一句話「You are very brave」(「你很勇敢」)。之所以高興,是因為無論今後的道路如何艱難,至少在旅程的起點我實現了奧巴馬用來形容喬布斯一生的第一個形容詞。對於一個活在當下的傻子來說,這已經足夠了。(作者微博:@奶牛Denny)
現在我在上海的家中,和我非常喜歡而且非常有創造力的人們一起工作。雖說生活條件很普通(以銀行家的標準來說的話簡直是糟糕透了),雖說工作強度和時間依然和在黑石的時候差不多(以銀行家的標準來看的話處於中上水平),但回到上海後的這段日子確確實實是我人生中自我學習曲線上升最快的一段日子。所以順便說一個建議,當那些備受尊敬的金融機構告訴你為什麼要選擇他們的時候,特別是關於學習曲線的那些理由,不要那麼快就為之屈服。他們不僅有可能(雖然也僅僅是可能)在推銷給你一些你並不需要的東西,並且他們永遠不會帶你看清楚這個世界上全部的可能性。你要跳出「密集網路」,自己去看清楚。這個建議出自依然熱愛金融的筆者。
我一年的故事就這麼講完了。如果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人生,那麼最好的形容就是從一年前我確定了人生目標的那天起,一切就開始失控。但我想在這個回顧的最後,和所有已經確定了自己人生前進方向的朋友,分享這一年最大的感想:你的理想就像一輛車,如果你覺得這輛車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麼可能說明你開得還不夠快 (Your dream is like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
關於感謝感謝所有支持你、欣賞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
我一直說,永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變我的學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個好學生,學生生涯當過的最高的職位是小隊長,期中期末考試好像從來沒有進過班級前三,有一年甚至還是全校倒數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感謝自己不知為什麼突然一根筋地開始願意好好努力,自從那以後就知道實現夢想就靠堅持付出,沒有別的秘訣。後來我出國,看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堅持中,遇上了許許多多帶給我靈感的人,他們用他們的經歷影響和改變了我。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這也是為什麼我想繼續傳播我受到的影響,可能是作為一種感謝。
今年上半年還在上創業課的時候,我一邊要照顧自己的項目的開發,另一邊又創業課項目團隊中的其他四個成員眼看即將畢業,完全不作任何事情。我的教授Gelburd,一個前創業家,也是我在沃頓的第二個導師,他並沒有因為我一個人擔綱整個項目的開發和準備而減輕對我們團隊的項目的要求,但是他給了我很多鼓勵。期末演示日的那天,我在一天有三個期末演講的情況下,被迫一個人完成了80%的項目演示。沒有什麼奇蹟,我們的質量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在我畢業的前幾天,我收到了這門課的成績。Gelburd給了我A+。他寫了一封感謝信給他,他回復我說,每一年上這個課的學生中,真正去創業的不出三個,I think you will be come very successful。
收到他的郵件,我告訴我自己,絕對不能辜負曾經看好你的人。哪怕只有一個看好你的人,為了那一個人,你都必須要堅持下去。
同樣地,過去的許多年裡,我被許許多多人否定過,甚至包括身邊很好的朋友。從五年前的:「就你也想進沃頓?」一直到幾年的:「你還是別創業了吧」,「你肯定不會辭職的」等等。這些否定和質疑一路上給我很大的鼓舞,讓我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我真正想要的。
在美國的這六年,我最大的幸運就是遇到了許許多多強大的人,他們強大的地方可能是一些人生經驗,可能是一個很偏門的技巧,有或者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一個堅持了幾十載的生活細節。今後我會一一道來。
在這裡,我想特別感謝Stacy,你是我出國最早認識的朋友之一。是你對音樂的堅持讓我看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精彩。還想特別感謝袁帥、甄歡、柳潼、質含、瑞之、盛傑、和筱純,感謝2009年的時候你們願意和我一起把BIMP這個項目做起來。這是理論上我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按照BIMP現在的強大程度,它必然只會越來越強大,我真心希望它會給更多的對金融真正感興趣的孩子帶去幫助。
最後,特別匿名感謝所有從今年一月開始到今天,給目前還處於隱形狀態的小網站提供過幫助的人們。無論你現在是否在和我們一起並肩作戰,我們始終是一個團隊。
以上故事,分享給所有相信人生就是不斷經歷的朋友們。明年,我們依然年輕。
Denny(weibo.com/dennythecow)
2011年12月18日
---
後記:想說一聲感謝,看到一篇1.7萬字文章在24小時內被瀏覽了將近15萬次,讓我們相信連客正在做的事或許有希望創造一種具有正能量的文化。感謝每一個轉發的朋友,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對於所有從這篇文章中讀出站著說話不腰疼、異想天開、理想化的朋友,請試著重讀第一段「關於慾望」。每個人都需要、也只需要同時滿足五大需求到一定程度。我至今沒有找到理由證明人為什麼要追求你明知道你不需要那麼多的東西。另外,這篇文章和成功學無關。標籤有價值,但是他們從來都不應該是目標。他們只是往正確方向前進的人們必然會創造的副產品,而只把光環當目標的人往往很難有任何光環。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同時滿足五大需求的那個方向。我只是將我所經歷的和所感悟的分享給了大家,我們每一個人可以選擇從別人的經歷中領悟那些道理,還是通過自己的經歷去領悟,後者比前者更容易頭破血流,但是前者比後者更需要個人的冷靜思考和沉澱。總之,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讓每個人自己決定怎麼去使用自己的時間貨幣去處理這篇文章。
還是按照以往的風格簡單回答一下。「知道自己所想要的生活」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了解自己的個性、偏好、興趣、價值觀等,並基於此對自己進行定位和規劃的這樣一個過程而已,操作起來並沒有那麼複雜。
- 首先你可以做一些人格測試,比如MBTI、大五人格之類的,測試的結果不能作為最終對你人格的定論,但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個性偏好。再加上你對自己的一些反思,你應該就對自己喜歡什麼,優勢是什麼有點概念了。
- 接著,你可以做一些職業或生活方面的興趣測試,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興趣。同時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整個人生中,喜歡哪些課程、活動、朋友,自己在什麼樣的外部和內部條件下很high,什麼時候不high,什麼時候好有成就感,什麼時候好有失落感……究竟是什麼讓你high或者失落,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不少你對事業、生活、關係方面的偏好了。
-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你還要去考慮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國外有一些價值卡片遊戲可以幫來訪者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在國內的話,你就把家庭、健康、朋友、事業、金錢、愛情、性、信仰、娛樂神馬的排個序,就能看出不少問題了……(注意:人的價值觀在不同時間是會改變的,所以每過一段時間要重排。)
- 最後你把這些東西兌在一起,對於現在的你來說理想的生活基本上就出來了……
職業諮詢中還有一些更深入的需要諮詢師介入的手法可以幫助來訪者了解自己,不過這些對常人來說,以上應該基本夠用了。但是,這個問題真正複雜起來,其實是從你逐漸開始意識到自己大體上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開始的……事實上很多人本來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不過是被下面這個問題卡住了——
我在個人和職業諮詢中曾經聽到n+1人說:我想要這樣的生活,但是我爸/我媽/我奶奶/我女朋友/我親戚/我同學/我老師/社會/學校/社區……不會認同我的/會看不起我/不會支持我/會說我不孝順/會嘲笑我……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你是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呢,還是要追求別人想要你過的生活呢?而這裡開始才是探索和抉擇真正開始的點。通常,只有確定了自己與他人生活的界限,明確了自己獨立的自我認同,一個人才會感到自己能夠大聲去說、實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過很多人並不一定能走到這一步。(另外還要說明一下,人也並不是非要走到獨立這一步。追求別人想要你過的生活也是一種人生,如果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就是你最終為自己決定的「想要的生活」,那也一樣是可以的。)給雞湯文跪了……
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在一定的機遇下「悟」出來的。而這種機遇,是由你自身目前所處的平台決定的。
==================================腦補開始=====================================
以下是王二妞同學的心路歷程:
在讀初中高中時,二妞接觸到的無非是老師和書本。這時想要的生活無外乎「以後不用學習這麼累、趕緊上個好大學就可以天天玩了、工作多好啊可以賺好多好多錢」等等。
之後上了大學,在這個平台上,二妞見到了更多的人,經歷了更多的事。有騎行環繞半個中國的背包客、有埋頭苦讀最後獎學金全收出國留學的學霸、也有遊走各處憑商業頭腦賺取第一桶金的同學。這時候她知道,原來也可以這樣生活。
工作之後,到了一個新的平台,她慢慢意識到之前在學校里見的那些所謂的牛人生活簡直就是小兒科。原來生活也可以如此精緻與優雅,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甚至聽都沒聽說過的服裝品牌、生活用品、高質量的聚會活動等等新鮮事物慢慢被她所接受。
而更重要是,王二妞結識了很多與他共事的牛人,這些牛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她。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她不知不覺之間也已經成為了牛人中的一員,再也不會迷茫與困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了。
以下是王大鎚同學的心中歷程:
在讀初中高中時,除了老師和書本之外,更重要的是DOTA。上課時大家都在討論今天又遇到了首選影魔走中不買雞的坑爹隊友,沒有幾個人專心聽課。同學們都這樣說:「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大鎚的高考成績上不了大學,家裡面給他托關係在一個技工師傅那裡學技術。他工作也算過得去,不過最開心的,還是和同樣喜歡DOTA的小夥伴們一起網吧開黑五連座,跳進泉水ultra kill的激情時刻。
就這樣年復一年,大鎚一直重複著熟悉的日子。有一天有人問他想要的是什麼生活,大鎚用手摸了摸下巴,憨憨地笑著說:「不用上班天天打DOTA!」
==============================================================================
看到了么?你所處的平台決定了你能夠接觸的人和事物,而你會不自覺地向著他們靠攏。
如果真正想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你就必須要去嘗試不同的平台(注意是不同,而不是更高),不同的圈子,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而當你碰到一個能讓你驚嘆並無限神往的人時,他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如何知道,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這個問題,很簡單回答,也很難回答。
簡單在於,你所想要的生活---一定是符合你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並能給你帶來最大程度幸福的生活。
難回答在於,我不知道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什麼,我很難百分百告訴你你要怎麼過。
-----------------------------
那我個人舉例子(內容涉及信仰,但是我並不准備跟他人討論我信仰,大家權當這是一個前提假設罷)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然後,我相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在這一生需要儘可能地獲得快樂,並儘可能地力所能及的給身旁的人快樂。(有信仰宗教的知友,這一點明顯和我不一樣了,所以你的理想生活的模式跟我的可能也不同)(關於我對生死的看法,可以參考耶魯的死亡課)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愛因斯坦
所以呢,我理想生活的模式的基本原則是:責任(奉獻)與享樂。
責任是為了他人更幸福的生活,而享樂則是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必須強調,即使是理想的生活也並不是空中樓閣,生而為人,是需要負擔一些責任的,而責任有時候則可能會帶來痛苦。
責任和享樂有時候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有時候是分開的、有時候也會產生矛盾:
同時存在的時候,很容易解決,那就認真地去奉獻並享受。如你很熱愛你的工作、事業一樣,你在享受這個過程的時候,也為社會作出了貢獻,體現了價值。
分開的時候,比如你需要去扛起你學習的責任,即使你並沒有那麼喜歡學習,更喜歡打LOL或者更喜歡做別的事情,但是目前的實際告訴你,你不學習將來可能會更少地為社會創造價值,你自己可能也將承擔更多風險,影響你未來的享樂。你可以先去了解並獲得相關的你力所能及的最全面的信息,然後根據分析,寫下目前是先負擔責任還是先享樂的優點、缺點,就像達爾文決定結婚那樣,決定你現在的行為。(其實這裡是一個很複雜的分析過程,因為存在你喜歡別的也可以創造價值的東西-如舞蹈、音樂,你只是不喜歡學學校科目而已。因為答題時間有限,所以,我就從權簡單點說了:P)
矛盾的時候,這個方面比較複雜。首先你得確定,責任的歸屬,是否是你的責任?是你的責任你應該負擔多少?比如路上的乞丐,你可以給他們錢,也可以不給,因為這並不是你的責任,你可以放下這個包袱,但我通常選擇的行為是根據邊沁的功利主義來處理,即社會幸福的最大化,我負擔了一些責任,並付出了東西,雖然我損失了時間或者金錢,這些東西本來是屬於我享樂範疇的,但我的這個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的幸福比我負責任之前得到了提升,比如我扶老奶奶過馬路、捐款給需要的貧困山區兒童等。你的父母、老婆生病,你需要去照顧,這個屬於你的責任,而這個責任是要優先於其他的享樂的。關於這個的判別很複雜,其實如果詳細要講,很多字都講不完,所以簡單的描述一下,望諸君見諒。
跟各位解釋了這麼久,開始做總結了:
我所理想的生活,是根據責任享樂原則所引導的,一種既能為他人創造價值、又能享受人生的生活。
每天努力地做好工作並謀求更好的發展(責任享樂),看點書(責任享樂)、看點棋譜(享樂)、勾搭勾搭基友(責任享樂)、陪陪家人聊天(責任享樂),在網易公開課上看點TED或者其他課程(責任享樂),養條狗(享樂),上知乎看看各位大神的回答、順便扯點淡(責任享樂)、時不時約個妹子出去談談人生(責任享樂)
大家發現理想生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就是責任的同時也能享樂,概括成一個字,就是「爽」!
當然,未來可能我還會體驗更多的活動,像打獵、射擊、卡丁車,如果等工作穩定將來一年可能都會出去旅遊幾次,去體驗國外的生活,上面的那些內容可能會有些變動,但是原則是不變的,就是儘可能地創造價值,儘可能地享受生活。
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
------------------------------------
所以,到這裡,我想題主已經看到了我舉的例子。如何知道你所想要的生活?
第一步,認真地審視你自己的信仰--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第二步,並根據它們的內容,擴展、推及一個你真正認可的生活原則。
第三步,然後根據生活原則來指導你認識你理想的生活。
第四步,為之幸福地奮鬥。
就是這個樣子。
----------------------------------
最後奉上蒙田的一段話,送給各位尋找理想生活的親們: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度日」「消磨光陰」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並且盡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彷彿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於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於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為生之艱辛與苦惱所致,而是由於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祝各位早日找到理想生活。
我很喜歡排名第一的答案,只不過我覺得答主似乎有一些太打擊人。其實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上來就說「你們啊,永遠永遠,甚至一輩子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的, 因為你們沒得選。」
我認為即便是一個人是不可能沒有選擇的。就算是他沒有看過曠闊的世界,沒有見識過各式各樣的姑娘,沒有走過很多地方。他也可以在許許多多事情上做出自己的選擇,該讀書還是該打遊戲,該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是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選擇出來的。在沒有嘗試之前,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是什麼樣子。我所堅持的觀點,不是反覆思考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樣子的生活。而是確定了一個自己很喜歡,也有信心做好的方向,就一直朝著它努力。對於我們這些沒有開掛模式的正常人而言,計劃本身不該是件遠大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預計三年以後,比方說大學畢業了,該做什麼。這些事情的變數太大,而且往往受到太多現實因素的限制,就比方說家裡沒有錢,沒有辦法繼續讀書,為了父母必須打拚工作。所以,在短期內,樹立一個目標就去做。就好像,這學期GPA要在3.7以上。這個項目必須做成怎麼樣。我要在明年7月考日語能力考。其實這一個個短期目標也是為了長期目標的。為什麼要保持GPA,因為我要讀Grad school,必須要保持好的成績。為什麼要把這個項目做好,因為我要升職。為什麼要把日語考出來,因為工作需要?因為要計劃自費留學?
如果你每天都想著,這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好像真的喜歡的也不是這個吧?學到一半又覺得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又放棄了,做到一半又覺得在這個公司真沒前途又不認真做了。這,才是你沒有選擇的原因。因為你其實什麼都沒有真的嘗試過。
事實上,我相信,當你真的努力把一個領域內的東西做好,你的選擇會比之前想像的要多。你也能更加從容地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比方說,你想要去環遊世界。不是說你現在每天看各種旅遊攻略,心裡暗暗想著我一定要去什麼什麼地方。而是,你現在每天認認真真做好你該做的工作或者學習。有了好成績,你可以更輕鬆地申請出國交流的項目。有了好工作,你的收入高,你可以有了積蓄以後辭職去週遊世界。每天三心二意,就覺得未來一定無比美好,我一定無比牛逼。哎呀,可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這樣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有什麼資本?就算你找到了那個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你能為它傾盡多少?樓上有位知友用了楊絳的一句話「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書讀的太少,事想的太多。」不要每天琢磨你想要的是什麼了。那真的是開掛人士每天思考的問題。不想「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不代表你找不到你想要的生活。不去為任何事情付出努力,總覺得生活哪裡不對,並且把這種浮躁歸於「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你一輩子都找不到你想要的生活,也過不上你想要的生活。【找配圖找了一整天ヽ(ー_ー )ノ】
夢想清單:
如果世界沒有那麼多羈絆,我想我會是一匹追風的野馬,在天地飛馳,揚起漫天塵土。
如果可以,我會看很多書,學會傾聽,然後產生自己的思想。如果可以,我會去賣唱流浪,用音樂換來食物,用食物支持我前行。如果可以,我會週遊世界,邊走邊看,邊看邊想,邊想邊唱。如果可以,我要揚帆到一座孤島,在孤島上建一個房子,刻上我的名字。如果可以,我想學會飛行之術,踏上雲朵,就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如果可以,我要寫一千首詩,然後在每個孤獨無人的夜裡,打開來讀。如果可以,我想開一家花店,種滿鮮花,賣給每一個需要幸福的人。如果可以,我想開一間livehouse,我低頭繡花,盲人周雲蓬突然唱著歌走進來:繡花繡得累了嗎?如果可以,我想吃遍天下的美食,然後學一樣最喜歡的,做給心愛的人吃。如果可以,我想趁大海睡著的時候,騎到鯨魚的背上,然後越過萬裡層雲,遨遊到月亮上去。如果可以,我想把天下的星星都摘下來,放在籃子里,撒點果醬,一顆一顆吃下去,噗——吐出核來。如果可以,我會在夜裡偷偷出去,親吻每一個不被愛的小孩。如果可以,我會寫信給每一個人,告訴他們:快去愛吧,人生不長呀!如果可以,我會把人間所有的不快樂裝進口袋,找一個沒人的地方,扔掉。如果可以,我會養一隻小雞,我問小雞:小雞呀你喜歡我嗎?小雞說:咯咯噠咯咯噠!如果可以,我會練一門絕世武功,然後去深山裡和龍戰鬥,救出可憐的公主。如果可以,我會把喜歡的人偷偷抱出來,放到彩霞下面:你看,我給你種了滿山的玫瑰!如果可以,我會給每一個喜歡的人一朵花,媽媽、爸爸、最好的朋友、你,然後告訴他們:我愛你。如果可以,我會在心情不好時,回到童年一小會兒,那時正放學,赤霞滿天,我悠哉游哉走在田野邊,哼起歡快的曲子,後面跟著饞嘴的貓兒。如果可以,我會讓太陽播放好聽的音樂,可以撫慰人間所有受傷的靈魂。如果可以,我會把所有孤獨的人都聚在一起,大家快快樂樂,圍在樹下唱歌。如果可以,我想把所有對你的思念做成星辰,托給遙遠的外星人,讓他們灑在茫茫宇宙里。如果可以,我會在寫下這首蹩腳的詩之前,在你離開之前,就該輕輕抱一抱你。我愛你呀。……我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想去完成,還有許許多多的夢想要去實現,只是人生總有太多無可奈何啊!
所以,沒長大的孩子,如果你還藏有摘星星的技藝,請傳授給我好嗎?
想像你現在近百歲,躺在病床上,再過一分鐘就斷氣了。
你的重孫問你:「在您去世之前能告訴我該如何對待生活嗎?」
請在你想過一分鐘後,回答他們。
也許你會說「要開心幸福」,「不要憂心忡忡」,「儘力而為」。
你對你重孫的建議其實就是你對自己的建議。
這就是你對生活本質的理解。看你父母的樣子,大概知道你會滿足Or忍受得了什麼樣的生活。看你平時有交往的你認為最牛B的親戚或朋友過的生活,大概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了。
我是 吳遇安 那個答案底下啰嗦了why-what一長串的人。
我來反對多數人,並把少數人說了但沒說清楚的意思理清楚。1. 人為什麼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1.1 因為「知道」是實現的前一步。這裡「知道」指明確意識到一個存在的事物。確實,「知道」並非過上自己想要生活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有可能在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後才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毫無疑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後,可以有更大幾率實現這樣的生活。1.2 因為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1.0 因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事,甚至說「生命的意義」也不為過。這裡的「想要」,不是頭腦中閃過的慾念、變化多端的熱情,而是身心一致的追求,是可以促進行動/生存意志正循環的動機,是內外因素共同決定的每個人的屬性。【不是說「想要」的對象印刻一次之後就不可改變了。
2.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到底怎麼理解?
2.1 第一個重點當然是「知道」。知道有兩個分支,「明確意識」和「存在」。第一個分支的表現是「可以付諸語言或圖像」且可重複,第二個分支的表現是「邏輯成立」或「有例可循」。邏輯成立的重點是建基於事實以及沒有內在矛盾(泛指,並非特指A與非A不能同時成立);有例可循的意思是「有時需要審視視作理所當然的前提」(例如「天鵝是白的」)。2.2 這句話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理解入口是「知道自己」。現代思維中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無法完全客觀的審視自己,但要採取行動又必須建立對自我的清醒意識。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中涉及到的另一個,或者說真正核心的問題,是針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做到「知道」。
3. 為什麼說上面的多數答案是錯的?
3.1 吳遇安說的「因為選項少,所以無法知道」,錯在把全局最優當成唯一的「想要」。原因是,3.1.1 人生由於不可重複性和可能無限,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全局最優。是的,財富第一、影響力一度第一的比爾蓋茨,是不是也存在一個他更想要的生活?正確的答案是:不知道,也無法知道。3.1.2 當以全局最優為目標去生活時,其實是假設「想要」是一個存在最優解的模型,但其實「想要」是主觀屬性,更接近satisficing模型。3.1.3 對普通人說「你們沒有希望了」是容易的,甚至是快樂的,但有價值的言行,是找到改善現狀的方法、或至少進行嘗試。3.2 Al-Joseph的審視信仰——指導行為,本身沒什麼錯,但是信仰可遇不可求,另外信仰跟「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是同義詞。所以這方法對多數人沒什麼價值。
3.3 rgthr轉帖的那篇文章的tldr版:靜坐——回想——寫下念頭——寫哭自己。可以理解為3.2的補充,即「如何找到信仰」。不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完這麼長的東西後還有精力回想並寫哭自己,並且一周後還能找到那張紙。我想他們確實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吧。
3.4 上述方法和其他多數錯誤的答案,在於過於倚重靜態的想法。其核心假設是「存在一個真實的、本質的、不變的、可描述的自我」。一旦認清這個自我,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根據我的閱讀和觀察,80%以上的人沒有這樣一個自我。
4. 到底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4.1 改變認識框架。這個問題要搞明白的,是要什麼生活,不是自己。所以正確的框架,是把「想要的生活」納入「認識自己」的範疇中,即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的一部分。拋棄「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的認識框架(這框架確實有用,但只是對少數人有用)。4.2 保證底線,多做嘗試。一般來說,底線是生存無憂,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不死就行」、「保障家庭」等),所以這個需要各自掌握。在此基礎上,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不同嘗試。
4.3 記錄結果,調整目標,確定方向。嘗試本身不是目的,通過嘗試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才是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就需要定期審視自己的感受,看是否現在的狀態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之前的嘗試有無問題、哪裡有問題、怎麼改、換方向還是換方法等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後,可以適當延長審視感受的周期,發現有問題或是新機遇時,再做打算。
4.4 安小桐的答案里基本包含了這個方法,但我認為還不夠清晰,尤其是4.1改變認識框架,並沒有明確的表述(這也是其他有價值答案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而對於被自身思維框架限制住的人來說,最重要的突破點就在於意識到自己的框架限制,所以我才不揣冒昧寫下這個答案,希望對其他跟我一樣長期思維混亂的人有幫助。如何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精神的,多想想死亡,一個是現實的,多越界。
我初中的時候曾經整晚整晚躺在床上想我為什麼活著。學校的課程讓我乏味,我隨便學一下就能考很好。父母在我2歲就已離異,我在嬰幼兒時期沒有被父母的「愛」去帶領著增加與「這個世界」的粘合度,所以這一切都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只是個遊戲。如果我初中從家裡窗戶跳出去,對我來說,只是遊戲結束而已。
我躺在那想出來了嗎?沒有。
但這樣想沒有意義嗎?我覺得有。
我開始觸摸任何自己的界限,實驗去做一個極端善良的人一禮拜,再做極端邪惡的人一禮拜。做一個令狐沖式,再來個岳不群式。(年齡大了之後需要觸摸的界限更多,比如試過找個炮友,感受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受無愛之性。)
那時候我把人生當作角色扮演遊戲,經常自己感覺能分離出一個自己來輕輕地看著自己說,原來這樣做我會難受的,原來這樣做我會感到很開心。
慢慢地慢慢地,我終於對「我」有了那麼一點點模糊的概念。我很清楚這個就是自己,比如我就是一個很容易被共情的人,看到一個新聞說哪裡有人遭受了什麼樣的禍事,我會忍不住為他們熱淚盈眶。
今年我24歲,本命年,我可以說,我基本已知我想要的生活。
就是窮盡「愛」的意義,和它的真諦。我想了很久,這個世界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既然我這一秒選擇不結束,下一秒也選擇不結束,那就好好玩,享受遊戲。這個世界還有什麼稱得上是享受遊戲的事?對我來說,就是用心的愛每一個人,和被用心的愛。比如對於外公外婆,給他們訂購一本我這幾個月旅遊的實體相冊(用富有朝氣的樣子鼓勵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給他們的家裡牆邊裝上把手,鋪好地毯(防摔防跌)對他們的身體狀況非常了解,腦子裡存好那些毛病的病由和禁忌,關注與這些毛病的科學成果與應用(使他們重視和熱愛健康和鍛煉)每周與他們視頻一次,再打次電話。用幽默和細心去關懷他們。
我覺得做這些讓人很滿足,因為他們在被我愛著。任何選擇其實只需要問問自己這與我所追求的生活有關嗎,怎麼樣最好地實現「愛」,就可以了。假設一下,如果幾年以後你不幸掛了,你最想在生前完成哪些事?怎樣過才算是不留遺憾能給自己一個交代?死亡會幫你認清自己想要追求什麼,同時也剔除一些看似重要實則無意義的東西。
簡單的一個問題,扯一堆沒用的。
簡單粗暴:困惑時,隨時問自己!!!
哪有那麼多永恆不變的東西。
自己不知道怎麼辦?去嘗試!去做!!去體驗!!
什麼都不知道?那就什麼都可以試一試!
知道一點了?肯定的回答就繼續,否定的回答就換方向!
找一個安靜的時候,問一問自己:
什麼時候,你感覺自己特別爽?是忘卻時間流逝的那種爽。
我曾經幾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然後我會陷入冥想狀態。
裹在被窩裡感受到自己即將睡著的時候;
飢腸轆轆時火鍋的肉蘸好醬料放進嘴裡咀嚼的時候;躺著聽自己喜歡的歌的時候;演奏樂器的時候;扒譜的時候…在做這些事時,我會很爽,爽歪歪那種爽,飄飄欲仙那種爽,一旦做了就會進入專註狀態,無法自拔,完全忘記時間那種。等到回過神來,會有那種「哐當」,靈魂一下子從另一個世界飄回來的那種感覺,然後你會想笑,嘴角上揚,自己抑制不住的那種微笑,開心的笑。
通過這個方法,我確定了我想要的生活,就是吃飽睡,睡飽吃,每天都能懷抱音樂,與音符嬉鬧玩樂的生活。
當你迷茫時,也許你可以去試一試我的方法。
保不準就發現了人生真諦了呢?(σ≧?≦)σ這是一篇自己都忘了從哪裡看到的文章,一直收藏著,在此分享予各位。
華為boss力薦公司高層看的一篇文章,很長很經典來源:張濤濤的日誌
今天是 22 歲的最後一天。幾個月前,我從沃頓商學院畢業,用文憑上「最高榮譽畢業」的標籤安撫了已經年過半百的老媽,然後轉頭辭去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還有 150 萬的年薪道了別,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剛畢業就失業」俱樂部,開始了一天三頓盒飯的新生活,中間許多精彩劇情暫時略過。 我肯定不是第一個做過這樣事的人,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個。所以在說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 30 歲甚至 40 歲以上的朋友)的一點時間和一點平和的心態,和大家分享過去一年以來一直沒說的一些話。所以前兩部說的是對於一些一直困擾著我們的關鍵詞的理解和體會。他們是:慾望、外界、標籤、天才、時間、經歷、人生目標、後悔、和現實。 這可能會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會是一篇長篇小說,但我不想這篇文章變成一篇勵志文,大家都審美疲勞了。所以我想忽略陽春白雪,儘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說一些實實在在的經驗和故事,說一些效果立竿見影的觀點,再說說活捉林志玲什麼的,總之讓大家多看一點就多獲得一點實際的價值。第一部: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錯誤的事
關於慾望
這些是我們內心裡和人生理想一樣真實的東西:學歷、工作、房、車、財富、以及愛。我們每個人都願意為了這些慾望去付出,無論付出的是汗水、鮮血、還是身體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儘管我們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會主流認同、可能沒那麼具有有戲劇性,但你和我、北大圖書館裡的學生和網吧中奮鬥的少年、職場杜拉拉和夜場里跳舞的小姐、韓寒和芙蓉鳳姐(韓少躺著也中槍-_-),我們誰沒有為了一個目標連續熬夜奮鬥過呢?我們誰沒有為了得到一樣東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過呢?誰沒有過那種拚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覺呢?所以我們最不缺勵志的故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付出領域的專家。 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跑得越快,越是無法考慮我們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說他沒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錢,一定要開跑車,吃高檔餐廳,跟女人們睡覺。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發現開保時捷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好,因為「看不到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結果他就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在後面跟著,還對出租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 我想說,過去幾年裡我認識的、深交的、共事過的所有人,包括身邊一批又一批二十齣頭收入一百多萬的金融朋友、三十歲左右收入幾百萬的前輩朋友、以及簡歷金碧輝煌得已經不在乎收入的大 BOSS、以及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兩件事: 一,頂級學校的文憑、頂級公司的工作、頂級的收入、頂級的房、頂級的車、頂級的聲望,這些都無法滿足人類。 二,無論是通過爸媽,通過運氣,還是通過奮鬥得到這些頂級的東西,人類都不會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著北野武的故事說下去。想像一下:你今天騎在一輛助動車上,一個小山村來的年輕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你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十幾年的奮鬥後,你坐在一輛你今天都叫不出型號的保時捷的駕駛位上,一個路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帥,相信我,你也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說你助動車帥的人。你的視角在變。每當我們考慮許多年後能夠取得的成就,我們總是習慣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滿足感。你今天的視角只是錯覺,卻讓你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這是我們最容易跑錯方向的時候。 人類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們吃第一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和我們吃第一千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後者還多一些。同樣的感覺適用於我們賺到的第一筆一萬元和第一筆一千萬元,第一輛十萬的車和第一輛一千萬的車,第一個女孩和第十個女人,第一個男生和第十個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著名的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從任意一個細分需求里獲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麼多。 我們清楚地知道快感和幸福感的不同,我們也知道慾望和需求是兩個東西(你從來沒有聽說過「馬斯洛五大慾望」對不對?),但是我們的不幸福卻是因為不小心把快感當成了幸福感,把慾望當成了需求,而這就是因為我們常站在現在的視角去想像未來的感受。事實是,就好像我們不需要很多的麵包一樣,我們不需要很多的財富,不需要很多的愛。因為他們很難給你帶來更多快樂。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去拔高理想和自由的重要性。你可以嘗試著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五種需求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思考一下,是否連最貧窮最飢餓的人們,都一直在生活中同時追求著這五個高低層次的需求。你會發現其實這五種需求一樣真實,離你一樣近,也一樣遠。然後你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實現這五種需求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只屬於你的奔跑方向。這篇文章會實實在在地幫你找到這個方向。但在這之前,我們先談一些別的。 關於外界外界帶給我們生活最大的影響是嫉妒和比較。 我們一直高估了嫉妒。舉個例子,沒有人嫉妒雷帝 Gaga。雷帝 Gaga 應該要比我們都更有名、更有錢、坐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比我們更隨心所欲,而且也比我們更有才華。但你不嫉妒她,對么?我們沒有人嫉妒雷帝 Gaga-因為她實在是太雷了。她奇怪得讓我們完全不能把我們自己跟她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名利和才華面前沒有自卑,也沒有嫉妒,更沒有仇恨。反而,我們會去思考,覺得她挺有趣的,挺發人深省的,不是么? 所以當你見到好事情發生在了那個他或者那個她身上,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撲哧撲哧的時候,不如把 TA 當成那個很奇怪的雷帝 Gaga 吧。因為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會懂得拋開個人的雜念,去真正思考別人的亮點。 至於比較(Social Comparison),我們可以選擇努力向那個績點4.0的同學看齊,努力向那個年薪幾十萬的舊識看齊,努力向那個不斷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齊。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些和我們一樣年輕的人們。看上去像是有 30 歲閱歷的阿獃 Adele,19歲時出了張白金專輯《19》,21歲時出了全銷量 1200 萬張的專輯《21》,拿了兩座格萊美。她出生於 1988 年。眼神和心態似乎已經像中年人那樣淡定的杜蘭特和德里克羅斯,兩個毫無疑問的超級球星,他們也出生於 1988 年。如果你喜歡實用一點的,那麼 iPhone 上用戶量最大的個人開發第三方瀏覽器猛獁瀏覽器的開發者,是一個 1992 年出生的北京少年。如果你的視線中有一個世界舞台,那麼你會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經越來越接近你的年齡。 我們不需要去看齊,我們只需要去「看」。去看到這個世界除了你現在正處在的那個若干平米的封閉空間以外,還有許多許多精彩的事正在發生。當你發現這個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你就會發現你跟你身邊的那些「同類人」根本沒什麼好比的。這個世界太大了。你不是你自己的標杆,別人也不是。誰都不是你的標杆,這是一個沒有標杆的時代。 我們要做的是試著不去嫉妒,不去比較,更不要批判,但要試著去觀察、去傾聽,然後去思考、去沉澱、去讓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腦里經歷一個長時間的處理過程。在你的大腦還沒有沉澱出你自己對一件事的觀點前,不要發表觀點,不要給出你的定論。我們可以不斷在大腦中質疑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我們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想法、挑戰任何理所當然的存在,只要我們保證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思考,獨立地思考。要記得,你和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樣。 關於標籤 「牛逼」是過去幾年裡筆者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個形容詞。當我們喜歡的人稱讚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P顛P顛的。在這裡為自己開脫一下,覺得這挺好,說明活得挺真實。 但筆者想用一個很好的朋友(自己來認領)去年當著我面描述我聽的原話,來翻譯一下這個已經被用得和「帥哥」「美女」一樣爛俗的詞。她說,「你想太多了(這是她一貫的開場白)。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標籤-上海中學、沃頓商學院、最高榮譽、黑石的全職 Offer、百萬年薪。至於你本身么,牛不牛就說不清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牛」和「帥哥」「美女」一樣,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二、「牛」的從來都是那些標籤,那些改變了金融產業的企業,那些通過培養人才改變了世界的學校,那些定義了時尚的品牌。雖然我無意改變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但對於還沒奔到三的人類來說,「高檔」「精英」「牛逼」其實不如「做得不錯」或者「挺有意思的」來得更實在。當然,等奔到了三,我們就更不想用這些詞了。 如果你曾經或者將來獲得了任何標籤,不管是高盛中金麥肯錫,還是北大清華常春藤,又或是 Gucci PradaArmani,有兩件事值得思考一下。 第一件事用來提醒自己:撕去這些標籤,我們或許還未能為 500 強的客戶們創造等同於我們年薪的價值,我們或許還未能用知識改變世界,我們或許還未能把那件衣服穿出五位數價格的范兒。 第二件事用來看清自己:這的確是一個人人都用標籤來識別對方的社會,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的價值和我們身上的標籤沒有半毛錢關係。成功不是你有什麼標籤,而是你用這些標籤做了什麼。(是的,文章開頭的「沃頓商學院」「150萬」「最高榮譽畢業」這些個標籤讓一部分人把這篇文章看到了現在,但無論如何, 對於心理上被冒犯到了的人,在此致以誠懇的歉意)。 總之,把標籤用在正確的地方,創造一些價值,雖然不是大到改變世界,也至少帶來一些存在的意義。就不展開來說了。關於天才 不要去考慮什麼天賦異稟,一切都來自經歷和渴望。特別是這些年,當我認識了一些全中國、甚至全美國最「天才」的年輕人以後,才發現哪有什麼天才,如果把他們的經歷一個個說出來,大家肯定覺得完全就是一群苦逼啊。但這些苦逼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麼,並且很嗨地追求著。
第二部:那些最重要的事
關於時間
時間是唯一的貨幣。你所擁有的財富很重要,因為你可以用它用來換很多東西。你所擁有的時間遠遠更重要,因為你可以用時間來換這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包括財富,包括成就感,包括幸福感,包括其他那些我們都清楚的、比財富更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的東西。是的,每個人拿時間換每樣東西的匯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時間換到很多的財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時間換到很少的幸福。但是事實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你可以換到任何東西。所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時間來換取這世上無限可能中的哪些。打開你的視野,你會發現有太多經歷和體驗可以讓你去換取。但你的時間銀行里每天只存了 24 個小時。你可能以為你還有一輩子的時間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實是,沒有人可以保證明天上帝是否會往你的銀行里存另一個 24 小時。所以,你要想清楚。 關於經歷 如果你今天能從這篇文章中帶走任何一樣東西,我希望會是接下來關於經歷的這一段。 經歷的英文叫什麼?如果你曾經玩過角色扮演類遊戲(RPG),你會知道有一個概念叫 EXP,全稱叫 Experience,這就是經歷的英文。人生就是一場巨大的 RPG,你扮演你自己。你唯一升級的方法,就是不斷地積累 EXP。 我們都了解那些故事,我們都懂那些道理,看了那麼多勵志貼,我們甚至都快知道為什麼喬布斯會成為喬布斯。但只有經歷才能讓我們真正把那些道理變成意識。那些改變我們一生的道理,都不是別人教會的。 所以即使你有最完美的理論,你都沒有把握說服那些還沒有開上保時捷的人們,讓他們懂得保時捷不是他們想要的,也沒有把握去說服那些還沒有在投行工作過的孩子,讓他們懂得去放棄投行(更何況,對於那些熱愛金融的孩子來說,你的勸誡極有可能是錯的)。所以哪怕這篇文章非常努力地想要往實用的方向靠攏,可能你看完以後還是沒有任何領悟。這一切就像你無法說服還沒有吃過很多很多麵包的人們,讓他們懂得吃一千個麵包是要反胃的。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只有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些經歷,決定了我們下一步會做什麼。所以很多時候,你只要記得一件事,那就是: 去體驗不同的經歷。去愛,去恨,去在熱戀中沒心沒肺地笑,去在失戀後聲嘶力竭地哭,去翹課,去打架,去拼了命的讀書,去讓自己真的領悟那些道理。你所嘗試的事,你所認識的人,都是你經歷的一部分。他們幫助你去理解你一直知道但是不曾真正理解的事,他們幫助你去看到一直存在著但是你不曾看到的世界。 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時間貨幣只有那麼多。所以除了喬布斯已經告訴你的「不要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你還要記得,永遠不要重複一樣的經歷,因為你不會從第二次一樣的經歷中收穫到更多,更因為這個龐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等待著我們去認識、太多截然不同的經歷等待著我們去體驗。 這篇文章也會實實在在地幫助你探索不同的經歷。你只要記住,如果你每個星期都在做著差不多的事情,那麼一年以後你還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歲。如果你願意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都去嘗試一種新的體驗,或者認識一個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麼一年後你和一年前一樣年輕,只是比別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閱歷和對世界的認知。 關於是否會為了去經歷、去追隨感情和理想而後悔 我們一定會後悔。但我們不會為了作出追隨感情、或者追隨理想的決定而後悔。事實是,如果我們有努力追尋、不願放棄的夢想、如果我們有深愛的、不想傷害的人,那麼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然會為我們曾經做過的某些事而後悔。當我們離理想和真愛越是近,我們越是容易後悔。就好像晚了一分鐘錯過飛機的人會比晚了一個小時錯過飛機的人更後悔懊惱-因為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如果自己不曾犯下某些錯誤,如果我們再多那麼一點點的堅持,就或許已經實現了理想。所以後悔其實是一個信號,它告訴我們,離目標已經很近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瞎扯的「無悔的生活」,我們不用為那些後悔而傷心痛苦。因為在我們選擇的這條道路上,後悔不是告訴我們曾經做錯了,而是告訴我們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如何找到人生目標 兌現承諾的時候到了。我想用一種最簡單、直接、有成效方法來解決那些勵志文章和成功故事的一個通病:就是他們一直鼓勵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但從來不告訴年輕迷茫的我們怎麼去找到「我們想做的事」(以至於誤導了很多朋友以為那就是「我想一覺睡到國慶節」或者「我想做個吃貨」之類的意思)。 我要說的這個方法在我認識的許多人身上成功過,但它不是我想出來的。知名博客寫手 Steve Pavlina 在它的博客中對這個方法有很詳細的描述,但似乎也不是 Steve Pavlina 自己想出來的。網上也有不少中文翻譯版本,有可能你曾經看到過,但那些翻譯都有失偏頗,以至於讓讀者很難理解精髓。所以在這裡把原文重新編輯,結合以上的經驗分享,再用比較適合中國人的陳述方式分享給大家。如果你願意嘗試,願意按照要求去做,或許我們可以用接下來的不到 500 個字,幫助你在 20 分鐘到 1 個小時內找到你的人生目標。 我們開始吧 (1)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個小時的完全空閑的時間。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上房門,保證這一個小時沒有任何打擾。這一小時只屬於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這件事。你要記住,這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你的生命可能在這一個小時候變得不同。如果一個小時的時間貨幣只能用來換一樣東西,那麼就是找到你的人生目標絕對是最值得的。 (2) 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3) 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 (4) 是的,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幾個字。比如說:「賺很多錢。」 (5) 不斷地重複第 4 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儘管這個方法看上去很傻,但是它很有效。如果你想要找到人生目標,你就必須先剔除腦中所有那些「偽裝的答案」。你通常需要 15-20分鐘的時間和過程去剔除那些覆蓋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觀念、主流思維影響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這些偽裝的答案都來自於你的大腦、你的思維、和你的回憶,但真正的答案出現時,你會感覺到它來自你的內心最深處。 對於從來沒有考慮過這類問題的人來說,可能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個小時或者更多)才能把腦子裡面的那些雜物剔除掉。在你寫到 50-100條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放棄,或者找個借口去做別的事。因為你可能覺得這個方法沒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雜亂,你也完全沒有想哭的感覺。這很正常。不要放棄,堅持想和寫下去,這個抵觸的感覺會慢慢地過去的。記住,你堅持下去的決定會將這一個小時變成你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小時。 當你寫到第 100 個或者第 200 個答案的時候,你可能突然會有一陣內心情感上的涌動,但還不至於讓你哭出來。這說明那還不是最終的答案。但是把這些答案圈起來,在你接下來的寫的過程中你可以回顧這些答案,幫助你找到最終的答案,因為那可能會是幾個答案的排列組合。 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流淚,讓你情感上崩潰。 此外,如果你一開始不相信人這輩子活著有什麼目的,你也可以寫下「1. 活著不為了什麼。」 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堅持想和堅持寫下去,你也會找到讓你哭出來的答案。 作為你的參考,Steve Pavlina 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花了 25 分鐘在第 106 步找到了他的最終答案。而那些讓他有一陣情感涌動的答案分別出現在在第 17,39,53步。他將這些抽出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後在第 100 步到第 106 步答案得到了升華。想要放棄的感覺出現在第 55 到 60 步(想站起來做點其他事情,感覺極度沒有耐心等等)。寫到第 80 步的時候,他休息了 2 分鐘,閉上眼,放鬆大腦,然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這麼做很有效果,在那 2 分鐘的休息後,他的思路和答案變得更加清楚。 如果你一定要拿筆者來做參考,那麼答案是我當時比較無知,還不知道這個系統的方法,所以我用了四個月的摸索和迷茫,撞了很多牆,才找到了最終的答案(在第二章個人故事裡會提到)。但經過筆者核實,這個方法科學有效,只因為它提煉出了關鍵的原理。 無論你願意用什麼方法,你最終的答案一定會是一句比較長的句子,或者幾句句子的組合。這個答案在外人看來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是我前面所說的那種 「誰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但是這幾句空洞的句子會對你有非常豐富而且有意義的含義-因為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整理你過去所有的經歷,去思考,去判斷,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澱,最終領悟出來的。如果你認真看完了從文章開始到這裡為止所有的分析,你就會理解為什麼這個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關於為什麼要有個人生目標(以及它和活捉林志玲的關係) 這是個好問題。所有人的終極目標其實都一樣,就是用有限的人生貨幣去換最多的幸福感(這個幸福感可以來自內在的、外在的、和世界上任何人和物)。但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件很困難、而且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事。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最大化人生幸福感是一個幾萬行的方程式,當中你要做出數億個選擇,而我們卻指望用邏輯去解決它。你也知道,邏輯是多麼不靠鋪的一個東西。很多時候,你往往覺得你已經把腦子想炸了,但還是做不出一個選擇,這是大腦邏輯功能達到處理極限的問題,它只能解決繞五個彎的問題,面對繞一百個彎的問題它弱得和奔 2 一樣;又有的時候,你的邏輯很容易被你的慾望給廢掉了,這個情況最常出現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我該起床么?」「Hmmm…睡著挺舒服的,不起了。」-你以為你用邏輯完美地解決了問題,其實你只是讓慾望解決了問題,然後用邏輯完美地說服了自己。所以我們經常在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我們的慾望掛著「邏輯」的羊頭「解決」了所有問題,但是自己卻空虛得沒有任何幸福感。我們不想這樣,所以我們需要把你的大腦處理每一個選擇的過程變得非常簡單正確。 確立一個人生目標為什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人生目標把你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火星進位的大腦邏輯簡化成了二進位。假設你的人生目標是「活捉林志玲」(當然,這只是一個不可能發生的例子,千萬不要有人因為寫到這個目標哭了出來),那麼你每天早上的起床的時候的過程就是:「我該起床么?」「Hmmm…繼續睡下去能幫助我活捉林志玲么?」「很明顯不能。起床!」 這就是你聽過很多勵志演講者會說:「究竟是什麼讓那些幸福快樂的人每天一大早醒來想也不想得就衝下床去做他們要做的事情?」-是林志玲。噢不,是他們的人生目標。其他事情也一樣:「我要吃飯么?」「不吃飯我能活捉林志玲么?」」不能,所以我要吃飯。」「我要去夜店么?」「去夜店能幫我活捉林志玲么?」「不能,鍛煉好身體一定可以。所以我還是用去夜店的時間貨幣去換強健的體格和詠春拳吧。」你會發現你不用再去依賴不靠譜的複雜邏輯,做任何決定都很簡單而且正確。當然,你的人生目標會「活捉林志玲」看上去高尚、空洞很多,它也一定會涵括你對自己、對身邊親人好友、對世界的考量。但記住無論如何,你那外人看似空洞的目標曾讓你哭出來,所以它對你來說一定有極為豐富的含義。 最後,你可能會問:「我怎麼能確定一直按照人生目標做出選擇,我一定能最大化幸福感呢?」 (其實這個問題看上去不怎麼需要解釋的)那是因為你的人生目標是你自己剔除了你慾望帶來的雜七雜八的「偽裝的需求」,經過沉澱以後得出的你內心最深處最想要的東西,它是你真正的需求。跟隨著它你會在短期獲得應該獲得的快感,更會在長期得到你需要的幸福感。 關於現實和人生目標 我想給所有已經、即將、或者希望找到人生理想的人,和大家分享兩個很平凡的故事,作為結束。 我想講的第一個故事來自我大學最重要的兩個導師之一。他是沃頓的一個明星教授,麻省理工本科,哈佛法學院畢業,五十多歲,教了十七年談判學的課程。儘管他的課作業量很大,但每一年他的課都已幾乎滿分的學生評分位列沃頓所有課程的前三甲。 在我大學畢業前,我約他在費城附近的一個小鎮吃了頓午飯。他跟我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的時候,我問他,他這輩子做出過得最讓他後悔的決定是什麼? 他說,他從小一直很想當老師,特別是小學老師。當他二十多歲從麻省理工畢業的時候,他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家裡附近的一家他很喜歡的小學做老師。但即使在美國,小學老師也幾乎是待遇很低、不受尊重的一個職業。而同時,他拿到了哈佛法學院的 Offer。最後他去了哈佛法學院,而這就是他這輩子做出過最讓他後悔的決定。他後悔,不僅僅因為他後來發現哈佛法學院是那麼的無聊而且勾心鬥角,更因為他當時為了一個被社會所尊重、所仰慕的選擇,放棄了一個被社會遺棄、看不起的選擇。 他說他很幸運,一直那麼喜歡當老師,在從法學院畢業許多年的顛沛流離以後,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個老師。當我和一些人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亂說么?如果不是去了哈佛,他可能現在還只是個小學老師,根本不可能成為沃頓教授啊。我想,現實和理想的意義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 我們只需要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成為成為名校的教授是比普通學校的小學老師更偉大、更幸福的成就。 第二個故事開頭,我想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每天上校內上微薄,看到很多人分享各種勵志、免俗、追求夢想的文章,但他們最後究竟做什麼去了?你可能以為他們馬上回歸現實去了。但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是懷揣著那些道理,繼續去做他們知道怎麼做的事情。這就有了第二個故事。 每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都像一台高速運行的電腦。一代比一代運轉地更快。我們從懂事開始就有別人告訴我們要運行各種程序,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工作,等等等。我們停不下來。關鍵是,我們很難運行自己想要運行的程序,因為過去二十年裡面我們運行的所有程序都是別人編好以給我們的-我們自己不會編程序。 如果有一天,有一台電腦突然下了決心,要運行自己的程序,他就必須先停下來。這時,他會看著周圍所有的電腦依然在高速運行著,甚至嘲笑他怎麼不動了,然後把他遠遠地甩在後面。而他,需要慢慢地開始學習自己編程,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痛苦,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只有少數人在運行自己的程序。 說這兩個故事不是為了勵志,而只是為了告訴大家如果今天或者明天你找到了人生目標,將會發生一些什麼:一、即使你內心已經明確地知道你想要什麼,依然會有一些更為社會認同的東西來誘惑你,要永遠記得堅持。二、如果你堅持了,你一定會經歷一個學習自己寫程序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是痛苦並漫長的。總有一天我們會願意去面對這個過程。好消息是,我們都還年輕。所以不如趁著現在還有那些熱情和勇氣,去撞一撞那些牆,用最少的代價。第三部:過去一年裡的個人故事,給所有十年來認識的、和喜歡聽故事的朋友們
辭職前的故事
我從去年暑假結束,拿到回黑石的 offer 後,就開始了尋找自己人生目標的旅程。2010年的九月到 12 月,我過得挺糟糕的。因為我每天起來都在想我接下來這輩子要幹什麼。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我接受了那個 offer,我未來兩年的前景。我們辦公室里有一個韓國人 Jay,我實習的時候是他做分析師的第三年。每年的反饋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屆全球所有分析師里最強的那一個。我沒有懷疑自己能夠成為這屆最好的分析師,但同時,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 是我能成為的極限。但仔細想想,J也不過只是那樣,像永動機一樣地在辦公室努力工作,像尊貴的孩子一樣在夜店瀟洒地玩耍。J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創造的最出色的。 後來我想到了環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網路。我在上中的時候,我這屆最好的學生去了北大和清華。而在沃頓時,最好的學生去了高盛直投、貝恩資本、凱雷、KKR、Jane Street 等買方。我想到我們是不是已經成為模式化思維的犧牲品(victims ofstereotypes)。 我們的社交圈裡都是與我們同類的人,我們互相交流、競爭、鼓勵、啟發,處於所謂的密集網路。我們自以為我們充分見識了整個世界,但其實我們只是在重複肯定同一類信息。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個,那麼你極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類的人當中最出色那一個。但這也就是你的極限。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只是想和別人有點不一樣,他們想去外面看看,去見識見識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大,他們想要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天空才是極限。說實在的,所有當年選擇 DIY 出國的朋友們,如果今天你有幸拿到了讓那些當年去北大、清華的那些同學羨慕的 Offer (再次向躺著也中槍的北大、清華同學致以崇高的歉意),如果你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見識,那絕對不一定是因為你比他們更出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那個出國還沒有像今天一樣流行的年代,你沒有被那個上北大、上清華的模式化思維所套住。所以老天很弄人,因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後都在他們最堅信的標準上「輸」給了那些只是想過自己獨特生活的人。 當然,2010年末的時候,我只是確定了自己是被老天玩弄的人哪。但幸好我還有一年時間,我決定一定要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目標,然後堅定地走下去。一開始,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多走走,去見識這個世界,活出自我。但後來我發現這個目標其實只是說著好聽,但是其實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動力,然後我就很傷心。再然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有點與眾不同的目標,就是「做個有意思的人」(Be an interesting person)。因為對我來說,這是我當時能給另一個人的最高評價。但後來我又想了想,這個目標用管理學的標準來說,就是太不具體太不精確所以很難提供持續動力。然後我就更傷心了。所以從九月到十二月的四個月里,每天起來就因為找不到人生目標而痛苦。因為自己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太多,經常一不小心就錯亂了。 當時也沒有人告訴我什麼 20 分鐘就可以找到人生目標的這種好事。於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課,和各種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發。那段時間我過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煩躁,好在我堅持了下來。我談判課上的教授成為了我很重要的一個導師-儘管他從來沒有一對一給予我任何指導。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改變我們人生的道理,都不會是別人教會的。進入到十二月以後,我的目標慢慢找到了我。 四個月里經過無數內心掙扎之後沉澱下來的思想最終被我總結成了兩句很簡單、看似和「做個有意思的人」一樣不具體、但對我而言包含了豐富含義的話: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體驗和經歷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 這兩句話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標。它能讓我感動得哭,也能讓我感動得笑。最重要的是,儘管這兩句話在外人看來可能莫名其妙,但我發現這兩句話解釋了過去二十多年裡自己做的許多事情背後的原因,其中包括了我為什麼從小一直都不好好讀書,為什麼選擇出國,為什麼一直逃課,為什麼在 2009 年和一群朋友一起創建了 BIMP 這樣一個神奇的項目,等等等等。 關於辭職的決定 在確定了人生目標以後,我的思路和視野都變得清晰了很多。我很快找到了我想要做的事。和身邊許多的朋友一樣,創業也曾經是我大腦中的考慮過的一個想法。但我一直想不到任何我願意用我幾乎所有的時間貨幣去換的一個創業項目。但在確定了人生目標的今年一月份,我幾乎沒有花什麼時間就確定了一個項目的大方向,這個商業項目的創意像是奔著我而來的。然後再通過不斷的完善從一個不成熟的產品漸漸變成一個成熟的產品,一個真正可以持久給所有人帶來價值的產品。 所以,可能和許多我很尊敬的朋友不同,我的出發點並不是「慈善」和「義務服務」,「創業」也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一個學了四年金融的人怎麼可能一直心存「創業」這個目標呢),我的目標就是實現「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體驗和經歷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 簡單的說,我的內心並沒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一定要創業、你一定要創業」,只是碰巧創造一個商業化的項目是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方式,而創立一個商業項目這件事碰巧叫做創業。 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幫助我「成長」和「經歷」,但是我覺得在黑石的一個暑假實習里,我用 20% 的時間經歷了接下來的兩年里可能會經歷的 80% 的體驗,對我來說已經很值得了。我也一定會「成長」,但是未必會比創業成長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樣化(比如說我就沒有辦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工設計工作了!)。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實現我人生目標的另外 50%-「幫助別人成長。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所以結果就是, 「是否辭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直接成為無業游民」這麼重大的一個選擇,被我用人生目標給瞬間解決了。有多瞬間呢?我後來發現了個有趣的巧合。 四年前,我曾經嘗試著去寫一篇回憶錄,來回憶出國兩年多的旅程,然後這篇回憶錄不幸地才寫到出國的第一年就沒有後來了。儘管寫回憶錄是一件有點折磨人的事情,但讀回憶錄絕對是件超開心的事。當中我寫到過六年前我決定放棄輕鬆進北大清華的機會,毅然決定出國念高中,因為上海中學不支持孩子們申請國外大學。原文如下: 「北大清華這種學校我肯定不去!」我當時的有兩個很簡單也很清晰的想法:一,I deserve the best in the world,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我想,就算最終在美國毀了,我至少做了一個帥到五體投地的決定,我鄙視了北大清華。更離奇的是,從那以後的兩年至今, 我幾乎從來沒有為這個決定後悔過,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好想的。彷彿這道選擇題是在侮辱我的智商而不是測試我的智商一樣。無論如何,兩年後的現在,我相信,這個帥到五體投地的決定,是我一生至今最正確的決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是不會變的。把上文中的北大清華換成黑石,就是我的大腦在半秒中以內做出辭職這個決定的思考流程。可見大腦在考慮一些人生大事上是不怎麼需要運作的,讓心去運作就足夠了,而你的人生目標就是你的心。 如果說這六年里,相比上面這段話我又多了什麼領悟,那就是(1)一個人生目標(2)人生沒有任何決定是錯誤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另外一個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撞上的許多堵牆 Randy Pausch 在他著名的「最後的演講」中提到過一個很實在的觀點。他說,在我們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撞上很多牆,但是這些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它們只是為了阻擋那些沒有那麼渴望理想的人們。這些牆是為了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證明我們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東西。 我撞上的第一堵牆,就是我沒有如我所願地一畢業就辭職。考慮到團隊開發的進度,個人誠信問題方面帶來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以及很多直接辭職可能帶來的負面因素,我最終還是回去工作了四個月才得以正式辭職,其中包括一個月的培訓。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老闆都不允許我告訴任何人我辭職的事情,但大老闆自己卻沒有做好保密工作,以至於同事們最終都知道了我一個小小的分析師要辭職。但我又被規定不能公開,所以在我座位附近的辦公室氣氛很糟糕,上班感覺度日如年。當中還穿插了許多壓力山大的故事,比如我遇上了公司最高管理層一年一度的 3v1 談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被三個在華爾街響噹噹的名字各種拷問,因為我光榮成為了公司歷史上第一個干都沒怎麼干就宣布不幹了的分析師(從小到大,壞孩子光榮榜上真是永遠有我的名字)。又比如曾經跟我關係很好的一個 VP 整整四個星期把坐在整個辦公室出入口的我當空氣。但是無論當時多煎熬,現在想來都是非常獨特的人生經歷。 其實我很感謝和尊敬黑石,不僅因為我仍然是個熱愛金融的傢伙,更因為每一個我接觸過的同事的做事風格都對我的個人風格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從情感的層面上,我最感激的是負責團隊人事的韓國 VP,在我辭職的過程中幫我做了許多疏通的工作。在我離開的前兩天的晚上,他說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他說,「Denny,你知道,作為你的上司,這次我面對著一個選擇,是照顧公司的利益還是你一個年輕人的利益。我選擇了後者。我希望你以後不用面臨這樣的選擇。但如果你有一天遇上了,我希望你可以跟我做一樣的決定。」 我離開的那一天,我的同事和幾個以前一起共事過的朋友給我發來了道別郵件。讓我很高興的是,他們在祝福中都用了同一句話「You are very
brave」(「你很勇敢」)。之所以高興,是因為無論今後的道路如何艱難,至少在旅程的起點我實現了奧巴馬用來形容喬布斯一生的第一個形容詞。對於一個活在當下的傻子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現在我在上海的家中,和我非常喜歡而且非常有創造力的人們一起工作。雖說生活條件很普通(以銀行家的標準來說的話簡直是糟糕透了),雖說工作強度和時間依然和在黑石的時候差不多(以銀行家的標準來看的話處於中上水平),但回到上海後的這段日子確確實實是我人生中自我學習曲線上升最快的一段日子。所以順便說一個建議,當那些備受尊敬的金融機構告訴你為什麼要選擇他們的時候,特別是關於學習曲線的那些理由,不要那麼快就為之屈服。他們不僅有可能(雖然也僅僅是可能)在推銷給你一些你並不需要的東西,並且他們永遠不會帶你看清楚這個世界上全部的可能性。你要跳出「密集網路」,自己去看清楚。這個建議出自依然熱愛金融的筆者。 我一年的故事就這麼講完了。如果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人生,那麼最好的形容就是從一年前我確定了人生目標的那天起,一切就開始失控。但我想在這個回顧的最後,和所有已經確定了自己人生前進方向的朋友,分享這一年最大的感想:你的理想就像一輛車,如果你覺得這輛車的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那麼可能說明你開得還不夠快 (Your dream is
like your car. If you are in full control of it, you are not driving it fast
enough)。 關於感謝 感謝所有支持你、欣賞你、否定你、看低你的人。 我一直說,永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不是一出生就上了好到可以改變我的學校,一直到六年前,我都不算是個好學生,學生生涯當過的最高的職位是小隊長,期中期末考試好像從來沒有進過班級前三,有一年甚至還是全校倒數 10%,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感謝自己不知為什麼突然一根筋地開始願意好好努力,自從那以後就知道實現夢想就靠堅持付出,沒有別的秘訣。後來我出國,看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在一路的堅持中,遇上了許許多多帶給我靈感的人, 他們用他們的經歷影響和改變了我。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這也是為什麼我想繼續傳播我受到的影響,可能是作為一種感謝。 今年上半年還在上創業課的時候,我一邊要照顧自己的項目的開發,另一邊又創業課項目團隊中的其他四個成員眼看即將畢業,完全不作任何事情。我的教授 Gelburd,一個前創業家,也是我在沃頓的第二個導師,他並沒有因為我一個人擔綱整個項目的開發和準備而減輕對我們團隊的項目的要求,但是他給了我很多鼓勵。期末演示日的那天,我在一天有三個期末演講的情況下,被迫一個人完成了 80% 的項目演示。沒有什麼奇蹟,我們的質量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在我畢業的前幾天,我收到了這門課的成績。Gelburd 給了我A+。他寫了一封感謝信給他,他回復我說,每一年上這個課的學生中,真正去創業的不出三個,I think you will
be come very successful。
又是一個各路雞湯人士大展拳腳的好題目。。。
其實想要的生活,就在隔壁。
--------------------------------------------
何為隔壁?1. 你的地獄,別人的天堂。2. 生活在別處。3. 老婆,永遠是別人的漂亮。兒子,永遠是別人的聰明。--------------------------------------------
解決方案: 活在當下,並保持持續漸變的動力。生活嘛,本來就是:小馬過河,深淺自知!一個思路:
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可能因為你沒有找到自己的話語體系,就只好在」別人「為這世界劃分好的條條框框之內找尋。由此產生很多偽問題,比如」上大學究竟該選哪個專業「——如果拿著大學專業名錄一條一條去調研、分析,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哪個專業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突破既有的單選題們,用你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一個看起來很空虛或者完全不知道怎麼做的事情——但這時,方向性問題已經轉化為實踐方法(「怎麼辦」)的問題了,總還是容易一些。因此,尋找「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在我看來更可能是你重新定義「生活」以及世界的過程——用你自己的思路和話語。
因此,反對」去體驗「一類的答案——這個過程雖然最終是要經歷的,但不適用於入門者。懷著有一定方向性的問題去體驗會更好,你在體驗的過程中將是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和灌輸。我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沒有收入我知道我想要的生活永遠實現不了,工作打拚都只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如果你無法生存。那麼很多想法都是泡沫。普通人,選擇很少。我所理解的選擇應該更多的是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喜歡挑戰還是安逸朝九晚五,求發展還是求福利穩定,這些都決定你的生活軌跡和交際圈。都ok就能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了。大前提應該還是要首先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多去嘗試,嘗試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你不去試,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有做了,你才能分辨什麼是自己認為渴望但不能做的,什麼事想做但不適合的,什麼是我們只是看起來喜歡做的。
盡量去試,去找,別人的想法只能借鑒,他們不是你,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對一個人的感覺且同深受,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點就是,你渴望的,是真正發自內心。還是,你周圍的人想要的。
這裡轉載一個「如何在20分鐘內發現自己生命的目標」,其實這和想要的生活本質相同。當你有了目標後,你就會為之努力,充滿著激情,奮鬥的時間久了也就會漸漸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了。
---------------------加一條分割線------------------------------------------------------------------------怎樣在20分鐘內發現自己生命的目標
你要怎樣做才能發現自己一生真正的目的。我不是在談你的工作、日常的職責,甚至也不是你的遠期目標。我指的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真正原因。 也許你是個虛無主義者,並不相信你有什麼目標或者生命有什麼意義。沒關係。不相信你的生命有目的並不妨礙你發現它,就像是不相信重力的存在但卻無法避免摔倒一樣。不相信它的存在僅僅會讓發現的過程需要更長時間而已,因此如果你是上面提到過的那類人,可以把題目里的20改為40(如果你虛無主義的想法根深蒂固的話,請改為60)。也許如果你不相信你的一生有什麼目的,你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我說的,但即便如此,在這上面花個一小時以防萬一亦未嘗不可。 講個李小龍的故事來為這個小練習提供一點兒背景。一個武術大師想請李小龍把他的全部武學教授給他。李小龍拿了兩個杯子,都裝滿了水。他說:「第一個杯子,代表你的全部功夫。第二個杯子,代表我的全部功夫。如果你想要讓用我的功夫來填滿你的杯子,你需要首先將它清空。」 如果你想要發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你首先需要清除頭腦中全部的所被教授的錯誤目標(也包括虛無主義者的觀點)。 那麼究竟怎麼樣做才能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其實有很多種方法,有些方法也相當複雜,下面提供一種誰都能做到的最簡單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你越開放自己的心靈,對這個過程越有信心,達到目的的用時就越短。然而,在過程中不夠敞開心扉、對這個過程持懷疑態度或者認為這完全是不可理喻而且是浪費時間,並不會妨礙到你最終對於人生目標的發現,只是需要花更長時間而已。 下面是全部步驟: 1. 拿出一張空白的紙,或者打開一個文字處理軟體(我喜歡第二種,因為打字更快)。 2. 在頂端寫上,「什麼才是我生活的真正目的?」 3. 寫下出現在你腦海中的(任何)答案。即使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也沒有關係。一條短語也可以。 4. 重複步驟3,直到你寫下的那條答案使你嚎啕大哭為止。這就是你生活的真正目的。 以上即為全部過程。不管你是諮詢師、工程師,還是健美運動員。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測試會很有效果;但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這個測試卻會是十分的愚蠢。通常來講,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來清除掉你頭腦中各種混亂的答案,以及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是你覺得自己生命的意義之所在。錯誤的答案會出現在你的大腦和記憶中,然而,當最終獲得真正的答案時,你會覺得它是來自於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 對於那些堅持不去對生活做任何思考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清除大腦中的那些錯誤答案,有可能會超過一個小時。但是如果你堅持下去的話,在寫出100個、200個,甚至是500個答案之後,你會被那個突然引起你情緒泛濫的答案震撼,那個答案會讓你的情緒徹底失控。如果你以前從未做過,這的確看起來很傻。不過,管它呢,只管照步驟去做。 在尋求最終答案的過程中,你的一些答案會非常的相似。你也許也會重複的寫了某些條目。這時你可以轉移下你的目光,寫10-20個關於其他主題的答案。就好了。你可以記下出現在腦海中的任何答案,保持寫下去就好了。 在過程中的某些節點(通常是在寫下50-100個答案之後),你可能會想要放棄,不能夠再在這個問題上集中精神。你會很想站起身來,找個借口去做其他事情。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咬咬牙,在這個地方堅持住,一直寫下去。這種想要放棄的感覺最終會消失的。 你也許也會發現會有那麼幾個答案讓你的情緒激起小的漣漪,但不會讓你嚎啕大哭 - 它們只是有點兒接近最終答案了而已。把這些答案標記出來然後繼續下去,這樣你就能回過頭來得到一個新的組合。它們每一個都反映了你人生目的的一部分,但單獨一個卻並不完整。如果你的腦海中開始出現這種類型的答案,僅僅說明你開始熱身了。繼續下去。但很重要的是,你需要獨自完成整個過程,避免受到任何打擾。如果你是個虛無主義者,不妨以這樣的答案開始,「我的沒有什麼目標,」或者「生命是沒有意義的,」藉此將這個想法先從大腦中清除。如果你堅持完成整個過程,你終究還是會發現最終的答案的。 我做這個測試的時候,用了大概25分鐘,我在第106次的時候找到了最終的答案。最終答案的一些碎片(情緒的漣漪)出現在第17、39和53步,在第100-106步進行的是對這些條目的整合和精鍊。在第55-60步的時候,我感覺到了阻滯(希望起身去做些其它的事情),覺得測試最終會失敗,感覺到十分的不耐煩甚至快要發怒。在第80步的時候,我休息了2分鐘,閉上眼睛、放鬆身體、放空大腦,集中精神來感知那些出現在自己腦海中的答案 - 這次休息給我帶來的思路的清晰對之後最終答案的獲得有很大的幫助。 這就是我最終的答案:心如明鏡而勇往直前地生活,與愛和慈悲共鳴,喚醒人們心底的熱情,最終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當你找到對於這個問題自己獨一無二的答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它會與你的靈魂深處產生深深的共振。那些文字對你來說會有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閱讀它的時候,你都會感覺到那種能量的存在。 發現目的還是相對簡單的部分。真正困難的部分則是在將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銘記,並且努力使自己向著那個被自己當做最終目標的地方前進。 如果你想問為什麼這個過程會得出最終的答案的話,請你將這個問題放在一邊,先去完成整個測試。在你完成之後,很可能你已經對那個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很有可能的是,你會從十個人(成功完成此項測試的人)中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每個答案都是來源於其自己的價值體系,每個答案都包含著其自己對於生命真諦的理解。 很顯然,如果你中途放棄了的話,這個測試不會起什麼作用。我估計80-90%的人能夠在一小時之內得到最終的答案。如果你真的是堅持自己的信仰,抵觸這個測試的話,可能你需要畫5個回合、3個小時才能成功,但我覺得這樣的人會很容易中途放棄的(估計會在15分鐘內),甚至是連嘗試都不會去嘗試。當然如果你還在讀這篇博客的話(並沒有想讓這篇博客消逝),你當然不會是這樣的人。 儘管一試吧!最後的最後,你將會得到下面二者之一:你生命的真正目的;或者,你應該退訂這個博客。
--------------最後附上原文鏈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03658/264669
看完了覺得還不錯手動點個贊吧╭(╯ε╰)╮其實從我看來 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好比 問「如何知道自己喜歡的女人」一樣,而又有不同。
女人是實實在在的(material)看得見摸得著的。你會知道自己喜歡的究竟是蒼井空,波多野結衣,還是麻倉優,吉澤明步呢?女人往往有一種種模版(恕我找不到更好的名詞來形容)。而生活說起來是很虛無縹緲的,影響生活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在不了解你以及你生活的情況下,很難給你一個實際的答案。(確實生活也可以標籤化,但往往有太多的可變因素,所以很難有一個完整的模板)。如果說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的唯一答案就是盡量多開開眼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要總是躺在自己的成就上坐享其成,那樣坐井觀天的日子不會有任何進步。----------------------------------------------------------------------------------------------------------那我們換一個視野,我覺得這樣問更能幫助到你: 如何知道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要的卻總得不到,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我從「適合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一下。1.性格 我個人覺得重中之重是要看每個人的個性,尤其是要看每個人最真實的個性。生活不像工作,需要卸下包袱、揭開面具。所以要首先看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內向的人將自己置身於各種名流酒會之中,如何如魚得水?一個外向的人將自己反鎖在一間汗牛充棟的書房,如何靜的下心?性格限制了自己的活動範圍,所以裸露的性格更能幫助自己看清楚適合什麼樣的生活。2.年齡 一個人的年齡也是重要的考量範圍之一。
莘莘學子無法體會每天買菜燒飯的日子。
公司白領無法體會每天飯後廣場舞的日子。
3.性別 聲明在前:無性別歧視。只是不同性別的人在家中經常會擔任不同的角色分工,現在整天做家務的男人畢竟還是佔少數(請原諒目光短淺的我。)作為一個男人的話,還是在外面闖蕩比較好,你一定也不捨得讓自己的女人在外面吃苦受罪吧。
4.目標(夢想)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來看,在滿足了 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後,最重要的是自我實現。甚至有一些人能為自我實現而放棄之前的所有(白禮讓等道德模範)。不過這種人著實是少數,大多數人能在滿足正常生活需求的情況下,能依舊不忘自己的夢想、不忘初心,已經實屬不易。
--------------------------------------------------------------------------------------------------
暫時寫到這裡,若日後想到還會更新。
PS:我尊重每一個提問的人,我認為每一個題主都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提問。
我可以不同意你說話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私以為,每一個能提出問題並且思考的人都是好樣的,至少沒有放棄生活,還想著能改變自己,改善生活。
請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看待他人,看待別人,你沒有過過別人的生活,請勿擅自推斷。
也不要高高在上,有一句話送給看的人「我們那麼努力,終究也只是為了成為一個普通人」
雖然我不是很贊同這句話,但是送給諸位共勉。
PPS:寫得不好,若有問題敬請指出,定虛心學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