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西海戰怎麼回事,無敵艦隊為什麼會輸?

感覺實力有一定差距,無敵艦隊輸了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希望能分點解答。。。


最近看完加勒比海盜5,重新燃起了對於風帆時代的嚮往。比起躲藏在炮塔裝甲里數浪花,執舵揚帆探尋未知、瀰漫硝煙中面對面拔刀開炮似乎更能激發起心中的熱血。

對於風帆時代,去了解認識的最好的切入點個人認為便是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役。這場戰役發生在西歐近海要道英吉利海峽,被公認為歷史上四大海戰之一。

之所以認為這場戰役是了解風帆時代的切入點,是因為這場戰役過程、結果幾乎牽扯到了英、西兩國海洋爭霸的方方面面:技術細節與人員編製、風向與洋流

、人類的努力與自然的難測、國家戰略到前線戰術、過去的輝煌與未來的變革、宮廷政治的殘酷與將軍之間的齟齬、實力差異下的鏖戰與扭轉乾坤的計謀。

當對這些有了大致認識之後,儘管背景時代有差異,但再去觀看《加勒比海盜》系列又有另一番感覺。

戰爭的開始背景需要從英西兩國當的海洋戰略談起。

16世紀的西班牙作為掌握殖民地與大西洋航線的海洋霸主,坐擁殖民地資源與奴隸貿易的巨大利益,特別是在腓力二世吞併葡萄牙之後,源源不斷的新世界財富與強大的海上力量使得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的超級帝國。

腓力二世本人則來自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除了西班牙與海外殖民地,還擁有西西里、那不勒斯、米蘭和法國部分地區以及富庶的尼德蘭。

他還是一個狂熱、虔誠的天主教徒,生活近乎清修,但卻勤勉政事,終日埋身於文件中。他大支持設立宗教裁判所、打擊處決新教在內的異教徒,畢生致力於建立一個天主教帝國。

(ps:腓力二世還有一個身份:英格蘭國王!他年輕時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王子娶過伊麗莎白的姐姐,上任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但婚後他一生幾乎沒有在英格蘭住過。兩人在信仰天主教、打壓新教上情投意合。瑪麗一世也因為殘酷的宗教政策而被稱為「血腥瑪麗」。瑪麗死的早沒有子嗣,為了謀求聯盟,腓力二世還向伊麗莎白求過婚,但「童真女王」自然沒有應允。這又是另一段糾葛了。)

多年後當初的求婚對象、如今作為他要置於死地的對手——信仰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此時為了穩定英格蘭國內政局,採取了宗教兼容政策。但是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仍舊貫穿於其統治時期。

經濟上,不列顛群島上資本主義初期的手工工場發展起來同時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利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航海家兼海盜、私掠船船長約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發現德雷克海峽的那位)。

私掠船這種國家鼓勵的海盜行為,源自於歐洲國家之間此起彼伏的戰爭。在海軍無暇顧及以及不便出面的情況下,作為補充力量,國家認證的民間武裝私掠船就成為了各國襲擾對方商船、劫掠財物的最好方式。

在西班牙主宰美洲與大西洋的時代,後起的法國人、英國人無力正面挑戰西班牙海上力量,私掠船就成為了一種非對稱的競爭手段。西班牙人對此深惡痛絕,視為海盜行為,對私掠船長懸賞通緝。

除此之外,英國通過約翰霍金斯開闢的「三角貿易」進行販運黑奴,經濟活動滲入到西屬中美洲,被西班牙認定為走私行為。

十六世紀中葉後,英西兩國的天主教與新教的之爭、海洋利益的衝突釀成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只差一個導火索就足以引發戰爭。

這個導火索就在尼德蘭(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地區)。

這一地區西面是直通大西洋的北海、東有萊茵河等多條河流深入內地,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地區富庶。長久以來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腓力二世繼承後歸於西班牙統治。在16世紀中後葉,由於民族意識覺醒、 加爾文新教與天主教矛盾、新興資產階級對於稅賦的不滿、封建專制剝削壓制變本加厲,終於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尼德蘭革命(1566—1609)。

為了鎮壓革命,腓力二世調集了打贏義大利戰爭的1.8萬軍隊經法國北部進入尼德蘭地區開始了恐怖統治。在鎮壓不力的阿爾瓦公爵被召回後,繼任尼德蘭總督的帕爾馬公爵圍攻了重要港口安特衛普。

這一軍事行動引起了英國人的恐慌,因為一旦西班牙強大的陸軍在尼德蘭站穩腳跟,取得港口控制權,就能趁航運之便直取跨海相隔100多海里的大不列顛島。

16世紀歐洲大陸威名赫赫的西班牙方陣

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以及對於新教的支持,1585年伊麗莎白一世便與尼德蘭簽訂了《楠薩奇條約》,出兵並提供援助的同時獲得的尼德蘭兩座衛戍城市暫時控制權,其中一座扼住了安特衛普的出海口。

雖然安特衛普最終仍被帕爾馬公爵拿下,但出海口在英國手裡。這也是後來無敵艦隊選擇在法國加萊停靠的原因。

於是《楠薩奇條約》被腓力二世視為伊麗莎白對西班牙的宣戰。斷斷續續長達二十年的英西戰爭開始了,此時距離無敵艦隊之敗還有兩年。

這期間最重要的軍事行動就是1587年德雷克突襲西班牙加的斯港,破壞了部分艦隻與大量裝載物資的橡木桶。

這次突襲直接動搖了腓力二世辛辛苦苦穩定的國內政局,還埋下了無敵艦隊的補給隱患。於是腓力二世決心對英國發起一場大規模入侵,推翻伊麗莎白在英格蘭的統治徹底征服不列顛。

1588年5月末,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率領由140艘戰艦組成的無敵艦隊在里斯本起航駛向英吉利海峽。

為了打造這支艦隊,腓力二世花費了1000萬金幣相當於殖民地五年的財政收入。其中主力艦106艘,500以上的大型戰艦62艘,水手船員8000多人,士兵近兩萬(包含登陸作戰的部隊)。

而英國憑藉完善的船員登記制度,迅速召集了230艘的大艦隊,但主力艦不到一半,500噸以上的只有13艘。其中船員水手9000多人,而士兵數量卻大大少於西班牙。

這就涉及到了雙方技戰術特點:

西班牙:克拉克船體艏艉高大、船型寬大吃水深、船長不管作戰(有專門作戰船長)、士兵多於水手、火器裝備率不到一半、善於古典式接舷作戰、火炮是陸地式的兩輪炮架再裝填慢、炮手沒有專門副手。

英國:英式蓋倫船艏艉低矮、船型修長航速快、船長擁有最高指揮權、水手多於士兵、作戰方式是炮戰、火器裝備率高、裝備大量輕型長管卡弗林炮、四輪炮架裝填快、炮手配備專門副手。

帆更多、操控性更好

電影《加勒比海盜》中以航速著名的黑珍珠號,典型的英式蓋倫船。

總的來講雙方特點就是:

西班牙人要依靠船高人多正面強上,英國人則需要憑藉速度、火力保持距離放風箏。

現代人回看歷史當然覺得英國人先進,但就當時而言,由於火炮技術不成熟,威力指標不穩定,兩種作戰方式在實戰中並沒有決定性的戰力差距,更多的是雙方艦隊的及船員的任務需求導致的:

西班牙需要維持大洋兩岸殖民地統治,運輸大量物資人員,因此艦隻需要兼顧海戰與陸地需求。而且如城堡一樣高大的克拉克船體在接舷戰上擁有巨大優勢。

西班牙的兩輪炮架(常常需要陸戰士兵放下武器配合炮手進行操作)西班牙人會在敵我接舷之時釋放全部側舷火力,然後交給數量優勢的步兵進行肉搏奪取敵船,基本上不用擔心再裝填的問題。

英國船長多是私掠船出身,高速的英式蓋倫船適合海上截擊,以火炮徹底制服對手,搶完就跑避開人員傷亡。(約翰·霍金斯對於英國新式蓋倫船以及作戰方式的改革有做出了重大貢獻。)

英國的四輪炮架(炮手有專人配合)

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發展迅速,高爐技術普及,從而使用新的澆鑄工藝製造炮彈、炮管,對船體的破壞力與質量穩定性優於西班牙傳統人工雕刻的石彈與傳統工藝的火炮。這讓英國的私掠船長們對於使用火炮更加自信。

1588年7月29日,無敵艦隊已經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英國西南邊康沃爾郡的海平線上,靠近普利茅斯外海。而此時英國人的艦隊已經在德雷克建議下選擇了普利茅斯港作為集結地,卻因為風浪無法出港。

雙方戰術思路。

西班牙:

腓力二世的目的是摧毀英格蘭,因此西班牙艦隊的最終目的是登陸作戰。海軍和帕爾馬公爵都提出了以自己為主力的登陸方案,在綜合意見後,腓力二世敲定了一份看似萬無一失的聯合作戰計劃:

艦隊跨越英吉利海峽與尼德蘭的帕爾馬的陸軍於泰晤士河馬爾蓋特登陸會合,憑藉大口徑艦炮與帕爾馬的陸軍精銳順泰晤士河一舉攻克倫敦,再橫掃整個英格蘭。

無敵艦隊的統帥梅迪納·西多尼亞謹慎的執行著國王的計劃,因為接替病故的原人選緊急上任的他並沒有海戰經驗。為此他多次否決了屬下的海軍將領李卡爾德的應變策略。

英國:

英國統帥也是沒有海戰經驗的查爾斯霍華德勛爵,文職官僚出身。幸運的是他的副手弗朗西斯德雷克騎士——傳奇海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關心財務與自身身家性命的女王陛下也並沒有想法干涉海軍作戰。

德雷克給出的策略是在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利用上風優勢追擊無敵艦隊,阻止其在英國南部登陸。

上風與下風各有優劣,總的來講上風利於進攻、下風利於與對手保持距離。上風船身向敵方前傾,水線下船身隱藏的多,下層則相反,船身暴露的多。而船型設計不同會放大上訴差異。

這種策略是有風險的,跟隨在威脅自己都城的敵人後面,袁崇煥就吃過這方面的大虧,同樣伊麗莎白一世也在經歷著如崇禎一樣的恐懼。

伊麗莎白不是崇禎,但留給英國人的時間不多了。

1588年7月30日

西班牙艦隊繼續穿越英吉利海峽。

風向轉變潮水轉向,英國艦隊出港,目的是阻止西班牙人獲取深水港。下午三點,英國人發現西班牙艦隊。

普利茅斯外海作戰(西北風)

7月31日,西班牙人發現英國艦隊從南北兩路從後包超西班牙艦隊。

西班牙艦隊為了維持陣型,私自行動的船長甚至會被處決。因此在海戰中,英國船長都認為遭受攻擊時,西班牙戰艦像羊群一樣緊緊挨在一起。

英國人保持最遠甚至500碼左右的距離對無敵艦隊開火,最近的時候是「滑膛槍射程」。西班牙人戰艦則保持嚴密的新月陣型,掩護中部脆弱緩慢的運兵船、補給船。

激戰一番後,英國人沒有直擊沉任何目標,西班牙人也沒找到接舷戰的機會。

此時無敵艦隊突然陷入混亂,聖薩爾瓦多號發生爆炸,另一艘主力艦羅薩里奧號主桅撞壞癱瘓無法跟上艦隊,被西班牙人遺棄。

經過白天激戰,射速是對方几倍的英國人發現自己陷入彈藥不足的困境。而西班牙人也為被拖累的進軍速度而苦惱,更要命的是梅迪納西爾尼亞一直沒能跟帕爾馬公爵取得聯繫。

夜晚,負責為艦隊領航的德雷克為了掠奪帶有大量金錢與彈藥的羅薩里奧號,不惜熄滅了燈光。在羅薩里奧上,德雷克發現了西班牙射速緩慢的原因,不是戰術,而是龐大沉重的兩輪炮架根本無法快速裝填,這一發現使得德雷克認為可以交戰距離迫近到100碼甚至更近。

但在他得到補給和情報的同時,英國人卻被無敵艦隊拉開了距離。

(這裡插一句為什麼雙方的主帥都是不通海戰的陸軍將軍或文職官僚。這是因為那個年代戰艦上的很多制度都未建立起來,航行在外抗命現象經常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有兩個船長(一個航海一個作戰)的原因:接舷式的陣型作戰對於紀律要求非常高。而英國艦隊船長多是海盜出身,也就無法避免抗命的現象,德雷克貴為艦隊二把手還犯下這樣的錯誤在西班牙人看來足以處決了。這也促使後來英國人建立現代海軍制度。

總之,主帥不是海軍出身是為保障國王的權威,但卻與作戰效果不一定相關。)

第五天,德雷克等經過一天的追趕,才逐漸趕上無敵艦隊,此時已經迫近波特蘭半島,臨近港口城市韋茅斯。為了阻止無敵艦隊佔領波特蘭半島,英國人發起第二次交戰。

波特蘭之戰(西風)

北面一支英國小規模艦隊在波特蘭外海利用特殊海況引誘西班牙人進攻,導致四艘西班牙戰艦被困急流中。

南面,德雷克包超無敵艦隊側翼、霍華德則直取無敵艦隊中部,直接攻擊旗艦。

這次英國人縮短了交戰距離,最終無敵艦隊被驅離韋茅斯外海,但沒有損失戰艦,繼續向尼德蘭進軍。

英國人並不知道的是,與他們擔心的西班牙人會攻佔英國深水港不同,無敵艦隊統帥梅迪納到此時並沒有登陸的想法,他所煩惱的是無法與帕爾馬公爵聯繫上而無法完成國王的計劃。

第六天:

西班牙人逼近懷特島,索倫特海峽。

隨著無敵艦隊逼近倫敦,此時的伊麗莎白一世已經感到深深的恐懼,因為她還面臨著教廷的暗殺、國內天主教勢力蠢蠢欲動。倫敦附近的民兵都已經動員起來迎接西班牙人的艦隊。

霍華德與德雷克明白必須全力進攻給無敵艦隊實質創傷,所以英國人需要迫近攻擊但又不能被接舷。

第七天

西班牙海陸兩軍還是沒有相互聯繫上,梅迪納面臨選擇:回頭進攻英國艦隊還是執行原計劃。

於是在於海軍將領們討論後,最終決定佔領最近的懷特島,在那裡等待帕爾馬的消息。

第三場:懷特島戰役8月4日(西風)

德雷克建議:作戰思路迫近作戰。

戰術安排:

1、霍華德分艦隊深入進攻西班牙陣型中部。

2、一支英國艦隊在索倫特海峽利用潮汐優勢誘敵。

3、德雷克分艦隊包超西班牙人新月陣型南側翼。

在交戰中,處於下風向的無敵艦隊被風浪與潮汐推向懷特島東部淺灘區域。

梅迪納被迫下令轉向撤退離開淺灘區域,重回英吉利海峽,西班牙人失去最後一個在英國南部登陸的機會。但是副手李卡德認為不應撤退,應當繼續跟英國人爭奪關鍵位置把他們趕入港口,在懷特島等待帕爾馬信息。

此時,梅迪納考慮到英國艦隊完好無損又無法和陸軍聯繫,認為無敵艦隊不能按計劃前往馬爾蓋特登陸,因此,梅迪納決定前往就近的法國加萊,在那裡與弗蘭德斯的帕爾馬公爵會合。

選擇加萊的原因:

1、到加萊順風順水,防止外生枝節。

2、由於德雷克毀掉了陳年橡木桶,用新橡木製造的木桶大量開裂造成食品物資變質腐壞,需要補給。

3、由於《楠薩其條約》尼德蘭沿海沒有可用港口。

儘管英國人阻止了無敵艦隊登陸懷特島,梅迪納這個相對正確的策略使得對手又陷入危機。

加萊距離尼德蘭的弗蘭德斯只有幾十公里,一旦無敵艦隊與帕爾馬公爵的27000人陸軍以及運兵船會合,就能隨時通過西屬尼德蘭發起跨海進攻,到時英國將無力反抗。

英國艦隊必須全力進攻了。

第八天、第九天,實力未受大損失的無敵艦隊到達加萊,並取得當地天主教徒支持與補給。

但加萊港口太小,西班牙人的大艦隊只能在加萊外海面下錨,這為後來的戰場態勢埋下了伏筆。

英國人尾隨其後,同時得到了倫敦派來的新的船隻與彈藥補給。

此時,無敵艦隊內:

1、主帥梅迪納與李卡爾德產生矛盾,無法聽取更專業的建議。

2、由於計劃有變,梅迪納得知帕爾馬的軍隊並未做好跨海準備,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完成部隊以及物資裝船。

為什麼一定要等待帕爾馬而不是直接進攻倫敦或者主動與英國艦隊交戰呢?

沒有陸軍,無敵艦隊的兵力不夠征服英格蘭;沒有無敵艦隊,帕爾馬缺乏進攻倫敦的重火力以及跨越海峽必要的支持。國王的最終的目的是登陸摧毀英格蘭,而不僅是花費寶貴的時間與軍力去追逐更加快速靈活的英國艦隊。

(維持無敵艦隊與尼德蘭陸軍的開銷也是驚人的。)

於是保守的梅迪納決定原地等待,這導致無敵艦隊置身於無險可守的加萊外海,暴露在英國人的攻擊與洋流及海風之中,僅有一部分小船停靠在主力戰艦外側作為外線屏障。但是按照之前的交戰結果來看,英國艦隊也沒有直接擊敗無敵艦隊的實力,只要西班牙人完成渡海準備,女王和她的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

可見梅迪納還是有自己考慮的,但英國人想的更多。

霍華德、德雷克等英國將領商議之後,決定派出縱火船,憑藉潮水與西風向駛向無敵艦隊中心發起火攻。由於可觀的損失補償,英國船長們紛紛捐出自己的船支,八艘縱火船迅速改裝完成。

儘管行動中縱火船過早點火而被西班牙人提前發現,梅迪納迅速命令自由行動規避火船。然而木製戰艦上西班牙的船長們開始驚慌失措,紛紛砍斷駐泊的主錨,迅速規避起來。火攻並沒造成多少直接損失,但後果卻更加嚴重:

由於駐錨地在處於無法躲避風浪的開闊海域,大部分艦隻完成規避後僅靠副錨無法在複雜的加萊海床上再次系留。最終大部分艦船只能漸漸沿著弗萊德斯海岸線向東北飄離加萊港。

西班牙人的陣型分崩離析,只留下包括旗艦在內的五艘主力戰艦留在加萊海面對德雷克的分艦隊(1/2的英國艦船)。

格拉沃利納(海邊村莊名)海戰爆發(西南風)

但與此同時,飄離加萊海域的其餘西班牙戰艦在李卡爾德以及經驗豐富的西班牙船長們操縱下,仍舊集結起來在在東面與英國人交戰。

激烈交戰的加萊外海上,英國人憑藉絕對數量優勢給了西班牙落單的五艘主力艦沉重打擊。但即便如此,彈藥不足的英國人也根本無力徹底擊敗無敵艦隊。

8月8日的作戰,無敵艦隊損失六艘500噸以上的主力,或沉沒或被俘。

8月9日,風向轉北,沒有了鬥志的西班牙人邊戰邊集合艦隊,逐漸被吹向北海,離開英吉利海峽無法再與帕爾馬的陸軍會合。

大自然站在了英國人這邊。

四次交戰海域。

可以看到過了懷特島之後,馬爾蓋特(馬蓋特)之前就沒有合適的登陸地點了。加萊本身也不適合龐大的艦隊駐泊。

儘管李卡爾德仍舊相信保留大部分作戰實力的艦隊可以重返英吉利海峽與帕爾馬會和,作為統帥的梅迪納·西多尼亞還是決定殘存的無敵艦隊北上繞過蘇格蘭,南下返回西班牙。

但謹慎的梅迪納終究低估了海洋的威力,敗在了自己的經驗缺乏上。

最終漫長的歸途與北海的高海拔的惡劣海況給了失去主錨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最為沉重的打擊。

大多數沉沒於北海與大西洋的風浪中,或者在不列顛群島沿岸擱淺,船員士兵們或隨船沉沒、或病死餓死、或被當地軍民圍剿捕殺。

1588年10月,當「無敵艦隊」回到西班牙沿海時,僅存43艘殘破艦船,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儘管西班牙整體實力依舊強大,但其不可挑戰的霸主地位已完全鬆動。

直到殘存的艦隻回到里斯本之前,腓力二世從始至終連半點兒可靠的情報都得不到,只有在流言蜚語與勝利的假消息中獨自祈禱。相比而言,伊麗莎白通常在第二天就能獲知最新的戰報。

英國人贏得了這次海戰的最終的勝利。

要總結西班牙人失敗原因的話:

在那個通信不暢的年代,即使對西班牙而言,要組織一場跨越數個國家、數片海域的大規模的海陸聯合登陸作戰難度實在太高。加之自身天主教與封建統治屬性在西歐的外交上處處樹敵,更加劇了信息傳遞與後勤保障的難度。

徹底打垮英格蘭的目標定得太高又僵化執行,西班牙人錯失了一次次戰機,而英國人憑藉戰術上的優勢一點點挽回實力差距。最終將無敵艦隊逼上了對抗來自海洋的殘酷考驗的絕路。

這場海戰的種種技戰術細節也預示著陸權的沒落以及海洋軍事實力主導世界格局的時代到來。

理想太遠太固執,錯過一次次眼前的機會,被對手步步緊逼,最終輸給了歲月,人生不也是如此么?


嗯,高票答主說的已經很全了,我權當做個補充。

我們在研究英西海戰前,不妨先看一下十多年前西班牙參與的另一場重要海戰—勒班陀海戰。以便於理解為什麼西班牙海軍的戰術落伍於了時代。

戰役雙方分別為奧斯曼和由西班牙、威尼斯、教皇國組成的神聖同盟。

雙方參戰的艦隻類型並非適宜在大西洋上遠航的風帆戰艦,而是地中海作戰的槳帆戰艦。兵力和艦隻數量上,土耳其佔優。但神聖同盟在火炮數量和質量上佔優勢。

戰艦設計方面,奧斯曼槳帆戰艦前方安裝了撞角,側舷同時安裝了火炮。而神聖同盟在側舷安裝了火炮的同時,則鋸掉了船頭的撞角,換上火炮。神聖同盟戰艦船舷更高,還安裝了防登船的防護網,而且戰艦的適航性也更勝一籌。

單兵方面,西班牙士兵普遍穿著簡化後的板甲,主要防護軀幹,武器主要是火繩槍、長劍和長槍。土耳其耶尼切里禁衛軍雖然同樣裝備火繩槍,但更多把士兵當成單獨的神射手使用,士兵也基本不著甲。西班牙士兵則把陸上方陣的齊射戰術搬到了軍艦上。

戰役開始,神聖同盟對奧斯曼艦隊先鋒首先進行了炮擊。密集的火力基本摧毀了第一梯隊,取得了先期優勢。戰鬥過程中,神聖同盟右翼一度脫離了掩護主力艦隊的位置,導致艦隊中央側翼暴露,陷入奧斯曼艦隊圍攻,但由於火力優勢和防護網的作用,神聖同盟艦隊頂住了圍攻,並對奧斯曼旗艦進行了接舷戰。在砍下奧斯曼艦隊司令頭顱插在船尾上後,奧斯曼艦隊崩潰。

勒班陀預示著海戰的一個變化的方向,就是艦炮火力將在海戰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西班牙人並不是沒有看到這一點。但不能忽視的是,最終決定這場海戰結果的是接舷戰,是西班牙人將陸上所向披靡的方陣移植到海上的結果。在西班牙人看來,戰艦應當是火力和接舷戰取得平衡的平台。火炮的主要作用是在接舷戰前盡量消耗對方。勒班陀勒班陀海戰,艦首火炮發揮了巨大作用。西班牙人的大西洋戰艦也保留了艦首重型加農炮,用於接近敵艦前射擊。而西班牙大西洋戰艦的船舷也高,是為了給火繩槍手在接舷戰中提供居高臨下的射擊平台。

從勒班陀海戰的經驗看,這種設計思路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同時西班牙陸軍在當時雄冠歐洲,沒有理由不有效利用這一現有資源。這反而限制了西班牙人進一步挖掘戰艦自身火炮火力的動力。當遭遇以火炮和機動為主作戰方式的英國艦隊,戰術上就出現了落後。

順帶一提西班牙方陣,其以長矛為核心,方陣四個角上有小的火繩槍手方陣負責遠程輸出。方陣中配有經過長期訓練的西班牙劍盾兵負責近程混戰。其中,劍盾兵訓練成本最為高昂,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培訓出一名。而英西海戰中,大量原本用於登陸與接舷戰的劍盾兵葬身大海,造成了西班牙劍盾兵兵員巨大缺額,短期內無法彌補。在之後與法國的戰爭中,由於缺乏近戰肉搏兵種,西班牙方陣暴露了巨大弱點,也是西班牙輸掉戰爭的一個戰術原因。可算作英西海戰一點微小的工作。


據我了解,西班牙當年依舊是陸戰思維,主要的作戰方式是船靠近,然後勾住,船員跳上敵艦甲板,然後把敵人打死。

基本就是陸戰的延伸,只是把地點換成了海上。

而英國率先跳出了陸戰思維,進入海戰思維。

你要靠近我,我偏不讓你靠近。你想登船作戰,我偏不讓你登船。

我也不登你的船,我直接大炮轟你。

船打沉了,你的陸軍啥用也沒有。

戰術思維上的差距,奠定了新的霸權。

從此戰列艦登上歷史舞台,一直到二戰結束,才結束了這種海戰思維。


這場戰鬥被太多記載說的都有點兒傳奇甚至偏離歷史了。首先明確幾點:

1.無敵艦隊參戰的次數多的很,群眾眼裡的這場海戰,準確的叫格拉沃利納海戰,只是英西戰爭的組成部分。目標主要不是打擊英國海軍(西班牙看不起英國海軍,甚至認為他們不存在),而是把握遠征軍的海上通道,護航,運送登陸部隊。

2.戰鬥全程簡要描述為:西班牙人要搞事——遇到颱風損失——修整——被英國佬騷擾損失——修整——被夜襲大損失——修整——風向不對要回家——遇到颱風完蛋。

無敵艦隊被自然災害摧毀的比被擊沉俘獲的多,歸航沉掉的比戰鬥損失的多。

3.無敵艦隊這一役損失慘重,然而說覆滅就是瞎編的,西班牙在後面的五十年仍然是海軍第一帝國。英國還是繼續私掠艦隊政策,無力挑戰西班牙海上霸權

4.當時的火炮技術,海戰想打沉一艘船幾乎不現實,最好是俘獲,實在心裡恨,也是鑿沉炸沉,所以哪怕火炮最強者英國,也沒法兒用炮戰解決戰鬥,最終肉搏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這場海戰不是什麼火炮懟肉搏的勝利,火炮優勢起作用的也就是前後的騷擾戰和偵查戰,真正打退西班牙艦隊靠的是夜間火攻突襲,火炮起的作用,特別是這場戰鬥對海戰中火炮定位升華的意義被誇大了,西班牙人戰前早就著手改進長火炮了,可是土豪技術不行。

至於為什麼會輸

1.西班牙當時的海軍編製,是離現代海軍比較遠的,甚至沒有形成以艦艇作戰為核心的海戰思想,艦艇是漂浮的陸地,動手的是陸地上的火炮和西班牙大方陣。相對來說,單艦或者簡單編隊就去搶劫的英國,他們對艦艇在海戰中的核心作用理解的更透徹。這導致西班牙在被分割包圍以後戰鬥力猛然下降一個檔次。

2.當時軍艦大多都不是專用的,英國的主業是遠洋探索和搶劫用,西班牙的主要是貨運客運兼作軍用,只有少數的主力戰艦設計的時候考慮了戰鬥需要,甚至這場戰鬥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護航登陸。相對來說,英國船的設計和使用,水手炮手的實戰經驗離戰爭還近一些。

3.雙方海戰實力差距沒那麼大,除了火炮英國火力更強,射程更遠,口徑更大以外,西班牙的大軍大多數是陸軍(不是陸戰隊,是無敵艦隊的主要運送物品——準備登陸的陸軍),划槳的,後勤人員等等,真正的炮手水手等屬於我們概念里的「海軍作戰人員」不比英國多。而船隻數量總噸位雖然大,然而多數是運輸船,通訊船,商船/商船改(畢竟遠征)。真正的作戰船隻還基本都是適合地中海航行的槳帆船,特點是人多炮少適航性差,印象里的西班牙大帆船其實少之又少。

4.英國戰術對頭,避開了無敵艦隊的長處,沒有在海上和無敵艦隊正面懟,選擇了突襲夜戰;目標清晰,分割艦隊主力,各個擊破;時機恰當,西班牙錨地狹小,軍艦吃水深比較笨重,且在下風不利情況。天時地利都佔了。

5.火炮優勢使英軍在打亂西班牙軍陣型,騷擾艦隊行進,打擊士氣,破壞補給通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實力差距並不算大,當無敵艦隊開進英吉利海峽的候,僅僅是戰艦排水量和人數比英格蘭大出一截,但是戰術落後了不止一截。

首先西班牙的戰役規劃就有失誤,菲利普二世打算讓無敵艦隊先在英吉利海峽和英格蘭艦隊交戰,等陸軍登陸英格蘭時,再對其進行護航。對於16世紀這種通訊困難的時代,協調作戰無疑是十分困難的。而且無敵艦隊在法國還沒有足夠的補給港口,因此西方指揮官聖塔克魯茲不得不在外海下錨,給了英格蘭艦隊一個地理優勢。

其次當時西班牙的海戰戰術還是傳統的「接舷」戰術,戰艦就像運兵車一樣高大,水手只是「司機」一樣的角色,真正參與戰鬥的是船上的步兵——靠近敵艦——登艦——肉搏——俘獲敵艦。所以西班牙人打算複製1571年的成功,用這種戰術消滅英格蘭佬。

但是英格蘭沒有按套路出牌,英方指揮官利用快帆船的機動優勢與無敵艦隊拉開了距離。西班牙大型帆船的加農炮較英格蘭私掠船上的「Culverin」射程短很多,所以英格蘭艦隊在無敵艦隊的射程外對其炮擊,不給敵方步兵上艦的機會。

最終1588年的7月29日這一天,無敵艦隊損失7艘500噸級的大型戰艦,而英格蘭艦隊無一重創。


首先,假裝有人邀。

哈哈,進入正題。

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大致有三種意見:

一、就是紙面上硬實力的原因,航速,排水量,射程等等等等,就不列舉枯燥數據贅述了。

二、指揮失當。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 」的慘敗是因為西班牙過往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腓力二世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屬於有些乾貨的關係戶,但他出身陸軍,對海戰毫無經驗甚至還暈船、、、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所以第二種意見,輸的鍋大抵是扣在腓力二世頭上的。

三、天災說。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的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實際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損壞,淡水從倉促之城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敗變質,水手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收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英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無敵艦隊」覆滅的原因還是值得後世軍事家深思的。


算噸位和火炮實力差距並不很大 再說當時也只是英國挫敗西班牙登陸(好像是去支援哪個地方) 雙方損失都不大 回程遇到風暴西班牙才全滅的 而且之後幾十年西班牙又拉起來過兩次類似規模的遠征 雖然也都失敗了


這個問題在98還是99年的時候,某本遊戲雜誌的特刊上有比較詳細的介紹,當時主要的幾個大海盜和這場海戰,我記得文章叫天邊的海盜旗。。。

其實就是新式海戰思想對老式跳梆戰術的碾壓。高速帆船加射程更遠的加農炮放了西班牙大帆船的風箏。因為指揮官是德雷克這個大海盜的緣故,有很濃厚的海盜風格。對於海盜來說,航速就是生命,不管是追擊獵物還是躲避海軍


「無敵艦隊」遇到了風暴,損失慘重。英國贏得有那麼點運氣成分。


好想是說當年無敵艦隊走錯了路,遇見了暴風,剛駛出暴風圈就遇見英國海軍了被打了個猝不及防


英格蘭:船快、小,火炮射程遠,射速快,但威力一般,水手少,肉搏能力一般。

西班牙:船大、相對慢,火炮威力足夠但射程一般,水手多,一旦靠近,對手就玩蛋。


大船有大船的劣勢,小船有小船的優勢。就像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水戰一樣。


小學看過一本歷史繪本裡面講到過這個,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炮炮管粗短威力大射程遠,英國艦隊的炮炮管細長威力小射程遠,就像dota里風行者和pa solo然後pa被風箏死了,無敵艦隊大概也被風箏死了。。。

。。。更深層的原因看高票答案吧我不清楚。。。


推薦閱讀:

十字軍東徵到底是什麼驅動的?宗教征服還是財富掠奪?
怎麼理解《天國王朝》中巴里安不接受王位?
2016 年有哪些尚無結果、值得持續關注的新聞?

TAG:歷史 | 英國 | 戰爭 | 歷史事件 | 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