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有哪些閃光點?又有哪些不足?
李笑來為什麼和周筠交惡? - 互聯網 - 知乎
這本書我在不同時間段中讀過很多遍。以後很可能還會再讀。這裡基於戰隼的思維導圖來說一說:
http://www.lixiaolai.com/archives/6651.html 其實本書的時間管理方法平淡無奇,市面上隨便找幾本時間管理書,其方法和技巧都不會差太多。關於「大腦」的一些說法,也無非是簡單的科普。真正讓這本書脫穎而出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心智」說。這本書本來就比較簡煉,要把閃光點一一找出的話相當於重複一遍思維導圖上的話。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很多情況下,作者想要說的就一件事:獨立思考,別給自己找借口。然後用強大的邏輯一一批判這些借口:我老闆不好,我不感興趣,我時間不夠,我需要更好的方法……
同時,作者翻來覆去地窮盡例子希望讀者明白:要找對方向去踏實努力。可能由於作者和年輕學生打交道多,特別能針對人性——尤其是年輕人的弱點。所以,如果一個人處於渾渾噩噩之中,可能很容易被戳中痛處,然後開始重新思考自我。
本書關於學習的「技巧」,大部分是相當有效的,但也需要極大的付出。
關於本書的不足,有句話我一直很想說:作者太自以為是了。
儘管作者一再強調,自己是個普通人,但是可能因為當了太久的老師,書的說教意味太濃,有些話過於武斷。作者的許多個人經歷,都似乎遵循這麼個套路:我本來以為我很牛逼,但是被什麼什麼事重新教育了一遍。你們啊,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只有下面的方法才是對的……或者:我做了件什麼什麼事,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其他人竟然做不到。你們啊,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我是這麼做的……他不願意承認,一些和他的方法相左的辦法,對某些人可能是適用的。
儘管他寫著,「歡樂和幸福每個人都不一樣」,其實內心裡,並未真正接受這一點。比如,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是浪費時間的鬼話;極力推崇「相信我,你並不孤單」——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他認為每個人都會因孤單而受到困擾。在如何做計劃一章中,他推崇的證明目標可行的前提竟然是「有人做到了,而我與那人相差不遠」。你讓那些做所有事情的第一人情何以堪?
他一直批判人性的弱點,卻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這些弱點,這些弱點是否有其可取之處。比如他強力推銷時間日誌的辦法,卻無力認識到有些人根本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完成一段時間的日誌,以及如何解決。事實上,我接觸過許多有時間管理問題的人,他們一致承認,自己在做時間日誌這件事上就會遇到問題。如果一本洋洋洒洒說了半天「心智」「最好的方法」的,以「時間」為標題的書,卻無法解決這一最基本的問題,我不知道它的實用價值何在?
一個靠譜的老師,應該對學生承認自己的無知,鼓勵學生去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案。而不是堆砌一些斬釘截鐵的辭彙,來證明自己的正確,然後認為事情就此解決——「這麼做就解決了。如果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會明白驅使每個人努力的動力都不同。不鼓勵人去尋求自己內心的嚮往,卻把「聰明」「理性」視為最高綱領,利用讀者心中「不想做傻逼」的痛處來營銷,我大概只好說,作者遇到的仰望星空的人,可能太少了。
如果你讀了這本書,但做不到,這是你的責任(自己的事大概只能自己負全責),但是未必是你的問題。這本書的問題,匿名用戶說了很多。我不贅述了。而至於談到的時間管理,我也無法說太多了,時間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沒有自律精神的人,再怎麼學習時間管理技巧都是歧路亡羊。究其是否閃光,我只能說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在gtd和一眾時間管理圖書稍後面的地方,乏善可陳。很多大學生朋友們都說好,估計是讀書序列比較靠前吧。
李笑來可以不用其它形容詞,曾經在知乎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純理性zb犯」而已。很多時候,當榜樣立多了,成了偶像後就容易脫離地球。這點上,古典、秋葉、淘寶鬼腳七都有示範。而現在我也反思,為什麼會是這樣?大學生為什麼會屢屢上當?追根溯源我們當然不能簡簡單單的把一切謬誤都歸結為教育制度的問題,雖然它要負主要責任。
很多時候我也一直在對伸手黨橫眉冷對,吐槽不斷。但也無可奈何,因為這樣的人一直不斷的出現,一直徒增我的煩惱。既然這本書里和匿名用戶也都在說獨立思考。那麼我請各位有耐心看答案的朋友來思索一下:什麼是獨立思考?如何做到獨立思考?
如果你思考了這些問題,是因為這本書,那也不錯,也會有自己的評價吧。李笑來的這本書《 把時間當做朋友 》是鄙人第一本時間管理入門書,朋友熱情推薦,我也就細細看完,走入了時間管理的大門
當初: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如同在和他對桌交談,無拘無束,輕鬆自在,也就讀完了
裡面講了大量的常識,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時間管理領域,而是達到了開啟心智的高度,書中的一句——「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貫穿時間管理與開啟心智的始終
後來:
陸陸續續關注了很多時間管理的blog、也看了很多很多的書,時間管理也愈發精進,回頭看,此書講得羅里吧嗦,但,方顯真誠
就如同《這本書能讓你戒煙》這本書一樣,羅里吧嗦,但勝在效果實在,且真誠
當然,如果有朋友讓我推薦時間管理書籍,我是不會推薦這一本的,內容龐雜,不容易讀透,考究讀者的思辨能力和知識廣泛程度,且時間管理部分不甚專業
如今:
再讓我來評判,此書龐雜無比,卻又盡顯真誠,是一本難得的好書,講了極多的常識,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讀
當初看的是電子版,非常感謝作者李笑來先生,自願發布在網上
(很奇怪有人會有這種問題,自己花點時間看一遍放得真知,鄙人的這些文字寫下來每句話的背後都有文章、思想、實踐、經驗與之印證,你看過即忘,卻又有何用?)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一本工具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否解決讀者的疑惑,並讓讀者掌握新技能,從而改善生活。如果你的問題不在於此,那麼這本書一文不值。對我來說,《把時間當作朋友》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詳細解說版。以前閱讀《高效能》的時候,對於其中「公眾領域」的成功特別疑惑,「知彼解已」、「移情傾聽」這些感覺很好,但往往落地時特別難,很容易受情緒影響。久而久之就放棄了。但是在看過《把時間》以後,我在心態修正、身心修鍊、與他人相處等領域都進行了思維重構。這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涉及到了底層思維。直到現在我還在不斷學習。這本書提到的兩個核心概念我認為特別重要:積累、複利。每天有所積累,只要堅持可持續地走下去,我就能夠享受到複利的好處。這並不是洗腦,是我親身所體會的。那些說「玄乎」的人並沒有親自嘗試過。當你嘗試連續60天,每天記錄自己所行之事、思考所得、掉坑帶來的思維重構,我相信你會改變的。相信我,你並不孤獨。這是我感覺最溫暖的一句。對於24歲的我,年初強迫自己離開國企式的傳統家電企業。在家呆了7個月,就是在進行自我掙扎。因為我感到太焦慮了。社會和媒體無不時刻宣揚90後創業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房子車子婚姻對於在廣州的我來說是那麼遙遠,但又是那麼迫切。就是這種熊熊燃燒的慾望與底層卑微的能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地消耗我的時間和精力,給我帶來不安、煩躁、恐懼、縱慾。我覺得我不應該是這樣子的,這種精神狀態好像有病。所以我辭了職,在家呆了半年。硬是把自己從原來固有傳統的體制拽出來,重新來看這個社會。
我並不優秀,可以說思維膚淺,很多牛人在大學就已經思考過的東西如社會、生活、人生,我到辭職後才能靜下來學習思考。現在,可以說我適應了與他人對比產生的恐懼、不安。古人有雲「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十年的時間才能讓人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我22歲畢業,畢業前可謂接受的是「填鴨式教育」,實在沒有發掘自身特點,沒有邏輯思考、對生活過往沒有太多感悟。所以,就當我從今年開始重生吧。從8月份開始,每天有意識的積累,一點點進步。1000天,10個100天,我會升級到下一個階段。如果以(1.01)^1000,你就算出是20959。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扯淡,但我感覺還挺興奮的。
哈哈,寫的很啰嗦,我嘗試用這種方式重新打造自己,讓自己淡定地走下去!加油。最後,附上這本書的讀書總結,純手打。僅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更多跟我一樣焦慮的人能有所思有所得。總結-把時間當做朋友一、第零章:困境
(一)問題
1. 完成任何任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2. 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了我們任務的完成?對時間的恐懼感
(二)慌亂
1. 既勤奮又懶惰。勤奮地尋找捷徑,懶惰地執行。
(三)解決
1. 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
2. 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3. 開啟心智:
1) 認識到自己的特點(將優勢與不足統稱為特點),不斷地思維重構
2) 走一條可到達的路(一切全靠積累)
3) 堅持比方法更重要(複利效應)
4) 能夠控制自己大腦中的控制區,從而控制大腦思考。
二、第一章:醒悟
1. 孰主孰仆
1)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控制自己的大腦
2) 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3)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考的能力(反思)。面對同樣的事物/感受,人能控制自己的大腦 ,從而根據自身思考做出選擇和行動。
4) 這個概念就好像《高效能人士》中的積極主動:面對刺激,人有選擇回應的自由。
5) 大腦中的控制區/思考區是主,知識區/經驗區/感受區是仆,分清主僕。人與人思考能力的區別就在於思考區的區別,例如邏輯思考能力、人生三觀、個人原則。
2. 何謂心智
1)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綜合(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3. 個人案例
1) 人們可能會基於一模一樣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2) 我小時候拒絕鄰居教我彈吉他,因為我當時不感興趣。現在的我還是五音不全,每次回想都會想如果當初跟鄰居學習現在會是怎麼樣呢?但結局是無法預料的。銘記這段經歷,告誡自己積極的接受新事物。
三、第二章:現實
(一)速成絕無可能
1. 每個人都希望速成,原因有三:
1) 人們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得到滿足。金錢(賭博)、性(黃色)、快樂(毒),好身材(減肥速效葯)、成功(成功學課程)、魅力(話術等招式)等強調速成的課程。
2) 人們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這個道理。春耕秋收,這是自然法則,每一樣新事物的誕生都需要時間的積澱。人也一樣,在完滿之前必有一段堅持修鍊的過程。
3) 理想與現狀的差距,使人們產生了恐懼心理。恐懼心理迫使人們更慌張的尋找「更高效率」的方法。
2. 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二)交換才是硬道理
1.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2. 大多數人痛苦的根源:想要的無法立即獲得。
1) 浮躁:浮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
① 一無積累(或者積累太少,幾乎無法換取任何東西)
② 二無方法和經驗(所以求而不得)
2) 同時速成的慾望無法獲得,原因見上文。
3) 上述兩者的結合不斷地燃燒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造就了人生的痛苦。
3. 羅列出自身「我有的」及「我要的」,分析清楚「我要的」中,哪些是可以用「我有的」來交換的,哪些是目前「我有的」不具備的,那就腳踏實地的去儲備。
(三)完美永不存在
1.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時刻忍耐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
(四)未知永遠存在
1. 用邏輯去思考問題。儘管目前很多的問題是我們無法用現有所知去解答的,但要相信一定會有解答的方法。這些問題並非來自於上帝,也非來自於鬼神之說。
(五)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1. 心急火燎地隨大流。讓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目標,動輒被自己的理想綁架。
2. 由於對現狀不滿,人們寄希望於「理想狀態」(下一份工作/更好的伴侶)。其實他們並沒有知行合一:既無法專註於當下,又無法為理想做儲備,這就是浪費生命與精力。長久下去,人就廢了。
3. 越是不滿現狀,擺脫現狀的慾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慾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因為無論是誰,從本質上看都無法擺脫現狀——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過去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結果,而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未來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原因。沒有人能夠逃脫現實的束縛。
4. 每一種技能都是需要積累才能掌握,成為政客、明星、教師、企業家、創業者都是。只是創業者的門檻看似沒有,彷彿只需要錢就能進入。所以也才有那麼多人夢想成為創業家,也才有那麼多人拿著一堆錢去加盟,盲目的開店,創辦企業。
5. 對現狀不滿、急於擺脫現狀,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落入的陷阱。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不要覺得委屈/痛苦,而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成長本身就是快樂的,每天感受到自身的成長,知道自己越來越靠近那個目標,知道這是一條可以通過的路,雖然我們每天只走一步,但只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積累和沉澱,我知道我可以的。
(六)與時間做朋友
1. 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
2. 成功可以樸素的定義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並在最後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3. 如何與時間做朋友: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1) 正確的事情:看它是否現實。現實:參照本章中各小章節題目(速成絕無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遠存在,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4. 百分之百地接受現實也許痛苦,但要醒悟——沒有其他的辦法。正如鳳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
四、第三章:管理
(一)估算時間
1. 侯士達法則: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2. 當制定任務時分辨任務的屬性——它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
3. 要想提高估算時間的能力,就要從現在開始養成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二)及時行動
1. 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執行任務?答案:現在!
2. 拖延症的本質原因:恐懼。來自於內部與外部
1) 內部: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
① 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這是現實。
② 遇到困難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面對就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生活常態。
③ 有時候自己確實完成的沒有別人好,但此刻提醒自己接受現實,同時相信勤能補拙。
2) 外部: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① 如果一個人經常嘲弄他人,那隻能說明他自己不怎麼樣;否則,他會像那些極少數已經做對、做好的人一樣,給予別人真誠的鼓勵而非嘲弄。儘管那些能真正做對、做好的人有時也會給出負面評價,但這些評價通常是「建設性的負面評價」,並不是為了獲得優越感而發出的嘲弄。
3. 現在就開始任務!在起步晚了的情況下,問題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麼都不做」。
(三)直面困難
1.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迴避困難。
2. 任何一個任務都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
3. 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4. 很多人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謂的「喜歡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為那件事情相對簡單、容易獲得獎勵而已。
5. 所謂效率,是在任務完成之後才能夠衡量的。對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所以無論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相當於分子為零)。
6. 所有真正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的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所謂有創意的部分,可能連1%都不到。
(四)關注步驟
1. 任何任務都起碼具備3個屬性:內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清楚了解一個任務的這些屬性,對最終能否完成該任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多花一點時間去「三思」。
2. 這三個方面中最為關鍵的是「方法」,即how,關注做事的步驟。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地細分、拆解任務,而且越具體越好,直至每個小任務都可以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3. 做任何事情,學會思考方式最為重要。要學著像一個項目管理者那樣思考,關注方法。一個人在完成任務時,他就是自己的項目主管,只有學會像項目管理者一樣思考,他才能給自己分配具體的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最終高效地完成任務。
4.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覆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以或缺的功課。無論是一天的工作安排,一個任務的規劃,一場約會都是如此。規劃的時候分清任務的陌生處與熟悉處。對於陌生處便需要直面困難,心平氣和的完成,不要怕出錯,畢竟掉坑才是思維重構的因子!
(五)並行串列
1. 在一般情況下,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智能串列完成的兩個任務現在可以並行完成」
2. 並行兩個任務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執行者足夠了解這兩個任務,且堆自己又足夠清楚的認識,即,對執行者來說,這兩個任務是「主動並行」的。
3. 把自己的時間切分成「時間片」(電腦CPU工作模式)是一種很難習得的能力。
(六)感知時間
1. 以事件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時間
2. 更高級記錄時間的方式:基於過程的記錄
(七)記錄開銷
1. 回憶昨天,本周,上一周的時間開銷
(八)制定預算
1. 每天制定時間預算:在開始一天的活動之前,花費15-30分鐘仔細制定當天的時間預算絕對是值得的。制定計劃,同時要制定完成任務的步驟,如此才有章法。磨刀不誤砍柴工。
2. 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只需要一個標準: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標有益。就類似於《高效能人士》說的,重要的事情(要事)一定與人生目標有關。
3. 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九)計劃
1. 計劃總是必要的。我們不是計劃著去失敗,而是失敗地計劃。
2. 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中提到的,判斷一個計劃是否可行,要分析出實現它需要什麼前提。這個前提是否能實現。
3. 證明目標可行的一個原則:
1) 已經有人做到了
2) 我與那個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4.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我們對一項任務完全模式,如果不開始行動,就根本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不可行。往往在開始行動之後,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5.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這就是戰略的規劃能力)
1) 計劃總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應該以自身的情況分析自己究竟適合制定多久的計劃。
2) 做長期計劃顯然是正確並且必需的,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有制定長期計劃的能力。
6. 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
7. 沒必要做計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除了前面提到過的「任務其實非常簡單」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
8. 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經歷相同的過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敗、失敗、再失敗,認真反思,捲土重來,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們對任務連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時候,制定出來的計劃十有八九隻不過是空談。
(十)列表
1. 製作專門的下一階段任務列表:靈機一現。這一部分通常為自己突然思考所得,但不要急於在當下階段完成(本周),否則會影響本階段中任務列表的完成。不妨將其放到下一階段中。
2. 列表一旦開始運作,就一定要執行到底
1) 一事無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放棄。
2) 開始行動之前要先判斷列表所代表的任務是否現實。如果確實覺得自己能夠也應該完成這個任務,那就著手去做,而且一定要執行到底!
(十一)流程
1. 為常見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一個人在梳理流程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個中細節。(這一節與前面的「關注步驟」是一樣的)。
(十二)預演
1. 需要執行的任務越重要,預演的重要性就越大。
2. 任何動作演練到一定次數,就能準確完成——甚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十三)驗收
1.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廢、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於從未想過要給自己執行任務時的表現設計一個驗收機制。
2. 就像遊戲中的即時反饋系統,我們也應該對每一件任務設計反饋驗收機制。驗收機制包含任務完成質量的標準。
3. 從更高的層面上說,設計驗收機制也是每一個領導必須擁有的能力。
(十四)計劃、預演、執行、復盤、記錄
五、第四章:學習
(一)效率本質: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二)學習基本途徑:
1. 親自體驗(所有人獲取知識最為基礎的手段)
2. 親自試錯(實踐出真知)
3. 觀察(格物致知)
4. 閱讀(人類千萬年知識的傳承,鑄造通天塔的最好材料)
5. 思考(將所見所聞運用思維框架加以總結儲存)
(三)正確地思考:運用邏輯思維去探求事物的因果關係。我認為就是金字塔結構自下而上的思考,由果到因,找出每一層果的核心,思考其因。不斷向上總結,方能向下延伸。
(四)個人經驗主義的局限
1. 經驗主義:忽視時間維度,憑藉著過往的經驗判斷當下事物。對於超出個人經驗理解範圍的,要麼全盤否定,要麼逃避或者憤怒。
2. 「經驗」在一定層面是適用的。經驗是可以參考的,但不是完全遵循的。
3. 個人面對無法親身體驗的知識,其表現往往為恐懼;而群體面對無法親身體驗的知識,其表現往往為瘋狂。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而他們的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4. 這世界存在著許多與我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當這些知識無法與我已知的知識形成類比時,要告訴自己心態放空,進行思維重構的時刻到了!(不要畏懼,不要怕掉坑,因為這也代表著自身核心能力的增加!)
(五)自學能力
1. 自我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是大部分人都缺失的。
2. 自學能力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體現為知識吸收能力(運用金字塔儲存)
3. 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轉化為價值的根本。
4. 學習的過程是複利,這意味著在每一個過程的開始階段,我們的進步都是緩慢的。這時要放正心態,因為個體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步驟就是要去踐行和積累。厚積方能薄發。
六、第五章:思考
(一)勤于思考
1. 絕大部分的人不會思考:
1) 絕大部分的人拒絕思考
2) 思考的人中絕大部分又沒有掌握思考的方法(錯誤的思考)
2. 何謂思考
從別人那裡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3. 絕大部分的人「迷信權威」,放棄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影響範圍最廣的是大躍進時期。
4. 我們必須承認無知與不確定性的存在。這個世界,還有許多超出我們認識範圍的事物,例如深海到底有什麼?許多自然界的現象並不能用目前的科技來解答,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而不是將他們視為上帝的指示。
5. 迷信權威源於無知、恐懼、懶惰。自身對世界的無知,對於未知的恐懼,對於親自探索的懶惰,造就了群眾迷信。
6. 權威不一定等於正確。就算權威正確,也只是權威表達了正確,而非正確屬於權威。權威只是權威,正確就是正確,他們倆什麼時候都不是一回事。
(二)思維陷阱
1. 導致人們犯下邏輯錯誤的原因:
1) 概念不清
① 一些概念在早就可以證明其無效、無用,甚至在只能造成曲解和誤導的情況下依然被堅持使用,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例如輪迴,轉生,天堂地獄、五行、命理、命相、掌相。
② 頭腦清晰:清楚地了解那些概念是什麼樣的,而不是用模糊的概念去解答。
③ 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礎概念。任何一個學科的所有知識,都是由這些概念一帶你一點搭建起來的。所有的學習困難和思維困境,都是由於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不加重視造成的。
④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最好先去讀一下該學科的發展史,這是最好的起點。
2)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① 對於不確定性或者未知,人們傾向於認為是神的指示。
②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的根源在於害怕複雜、奢望簡單。
③ 倉促的結論、倉促的概括、過分簡單化、粗暴二分法都是思維邏輯的陷阱。
以下為思考的方法:
(三)因果關係(自然法則)
1. 分析因果關係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之前必做的功課。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輸的每一個念頭,甄別其中的因果關係,逐一應用以下提到的種種原則:
2. 基礎因果關係
1) 對於事情的因果
分析任何因果關係,例如「因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從3個層面去審視:
①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②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③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2) 對於自身的因果
我們會不停地接收各種各樣的信號,其中大部分是在回應自己先前發出的信號。做一個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為這世界其實也有「心」。
3. 雙盲測試/安慰劑效應/倖存者偏差
1) 不論是什麼學習方法,都可能有1/3的人由於安慰劑效應而宣稱自己確實收益。很多人宣稱某種學習方法神奇,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確實看到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卻沒看到或者忽略了更多的「失敗案例」。
4. 自證預言
1) 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那麼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生。
(四)相關命題
1. 四種命題及其關係
1) 原命題:若p,則q
2) 其逆命題:若q,則p
3) 其否命題,若非p,則非q
4) 其逆否命題,若非q,則非p
原命題為真,其逆命題不一定為真,其否命題不一定為真,其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五)舉證責任
1. 不懂「舉證責任」就是一個思考時「誤入歧途」的常見原因。
2. 證明某件事的反面不存在,並不能證明該事件存在。如我不能證明地球上沒有200歲以上的人,並不能反過來證明「有人能活到200歲」
(六)案例局限
1. 最為常見的邏輯錯誤:以偏概全。例如「XX決定一切」。口才決定人生的成功,然後就是全篇文章舉例,說明某個有口才的人如何成為人生贏家。但從命題來分析:原命題是「好口才就會成功」,逆否命題是「不成功是因為沒有好口才」,這顯然是錯誤的。這也是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不靠譜的原因,只講求把某個技巧練好就可以成為人生贏家。但其實這僅僅是技巧,人的本身並沒有進步,更不用說成長與進化。在原地的表面變化,僅僅只能是速效葯。
(七)對立論證
1.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做事,是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人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會暴露缺點。
(八)張冠李戴
1. 用無關的事例說明正確的結論。邏輯為王。
(九)辨析感悟
1. 感悟與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理是普適的,感悟只來自個體經驗。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有可能是有偏差的。例如安慰劑效應/倖存者偏差。
2. 每一位成功人士,他所分享的個人成功之談有可能只是他個人的感悟,要從他的話中分析思考。不全盤否定,也不全盤接受。
3. 科學家研究的理論是特定的時期是普適的,而個人發現的某些生活細節可能只是個人的感悟。例如「堅持就會成功」,這只是個人的感悟,而不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講求因果。春耕秋收,學習和工作造就進步,進步則會提升成功的概率,或者說盡所能避開不成功的路徑,直取成功。
(十)克服恐懼
1. 自然界沒有善與惡,只有弱與強
2. 人人都有弱點,因為人人都會有恐懼。
3. 一個人的強與弱,實際上就相當於他的勇氣減去他的恐懼之後的分值——如果是正數,那麼他是強的;如果是負數,那麼他是弱的。
4. 擺脫「自以為是」陷阱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正視自己的恐懼,因為恐懼永遠存在。那些突然放棄討論,轉而「變」得不理性的人,只不過是因為在那一瞬間讓恐懼佔了上風,而勇氣消耗殆盡。
(十一)輔助工具(語言)
1. 從大腦中刪除「失敗」一詞
2. 從大腦中刪除「原本(本來)就是嘛」一句
3. 從大腦中刪除「我要是(如果)就.......」一句
4. 從大腦中刪除「當初要是.....」一句
5. 我們所面臨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過去。可是,時間的固有屬性(時間是線性的)決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將凝固成歷史,無法更改。
七、交流(已經進入到高效能人士的「公眾領域」階段)
(一)學會傾聽(對於我極為重要)
1. 交流的有效與否往往更取決於聽者而非說者,失敗的交流往往源自聽者的疏忽。
2. 傾聽能力的強弱,在某些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因為傾聽能力決定一個人與他人的的溝通與協作能力,影響著一個人的進步成長速度。
3. 大腦中進化而來的模式拼接能力:在處理零散信息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將它們按照某種之前曾經遇到過的模式拼接起來——並總是以一種我們自以為有意義的模式。
4. 模式拼接能力的副作用:以偏概全。人們只能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5. 意識到傾聽過程中會遇到的模式拼接問題,即為「自知」。發現問題就能解決(我的編程思想)。幾乎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源於「自知」。因為擺脫局限首先要去了解局限、了解它的根源。
6. 解決錯誤的「模式拼接」方法:運用判定性知識回顧法。
7. 判定性知識:能夠用於鑒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識(其他知識稱為概念性知識)。例如:
1) 眼見不一定為實:雙盲測試、安慰劑、倖存者偏差
2) 傾聽的「接收」並不等於「接受」
3) 運用邏輯思維,因果分析法
陸續補......................
8. 運用判定性知識鑒定大腦中所存儲的已知信息。這並不容易,所以要破除自身大腦中固有的「過早質疑(模式拼接)」思維。這是一場正常的、必須的、不可迴避的、曠日持久的、甚至是有趣的、一個人的戰鬥。
9. 不斷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類知識,就好像是為自己編織一張「濾網」,以阻止無數的概念類知識的進入。人與人「濾網」質量的區別,很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思考能力的區別。
10. 當我們在傾聽他人的時候,我們思考的速度是遠比說者口頭表達的速度快得多的。當我們在傾聽的時候,為了防止走神。必須牢記如下:
1) 不要過早質疑,否則會導致
① 理解上的「以偏概全」
② 認為對方的論證不堪一擊
③ 讓自己進入排斥/關閉傾聽狀態
最終導致自身要麼全盤接受他人的話,要麼全盤否定他人的話。沒有批判性思考(判定性知識思考),自身永遠不會進步:例如煮牛肉丸紫菜湯,我完全否定媽媽對紫菜晚下的看法;我經常完全過早質疑姐夫的言論;我容易全盤接受我不熟悉,卻看起來比我強的人的言論。
2)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餘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與「預期」。
① 回顧:相信自己的記憶力比自己估計的差(甚至差很多)
a. 在重要的場合(課堂、會議)藉助輔助工具(筆記、照片、錄音)幫助記憶(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b. 傾聽內容的表層是說者的邏輯關係,因此,運用大腦回顧理順邏輯關係並不難。更重要的是「想」隱藏的信息(如下)
c. 事實:如果是事實,那麼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所陳述的內容真實性如何」。
d. 看法:如果是看法,那麼我們就要花時間想想他的「他的這個看法/意見的根源在哪」。
② 預期:猜想「說者下一步可能會講什麼」
a. 在傾聽的過程中預期,好處有:它將自動集中聽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於聽者正確把握和組織說者論述的內容;最後,它能使聽者「聽到」更多原本「聽不到」的信息。
11. 一旦決定傾聽,就要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狀態」。
12. 在交談中,打斷說者往往不禮貌且沒有必要,甚至會浪費他們的注意力及轉移話題。適度控制自己的反感情緒對獲取信息也會有極大的正面作用——既然坐在這裡,「聽而不聞」(排斥傾聽)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13. 一旦聽者決定傾聽某人的話,就要想辦法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說者的一切表達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態、動作等。
14. 為了能夠做到清楚的確認,可以採取「那你看我這麼理解對不對.......」這樣會得到說者更努力的自我糾正,有助於交談更順利的進行。
(二)說與不說
1. 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能讓更多人信服的人。
2. 一定要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我做朋友。
3. 「話說出來之後有沒有人聽」是一個極為有效的自我評估標準
4. 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三)交流守則
1. 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雙方要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最基本的要求是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理性討論基本原則」。
1) 瓦茨拉夫哈維爾《對話守則》
① 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鬥爭。
② 不做人生攻擊
③ 保持主題
④ 辯論時要用證據
⑤ 不要堅持錯誤不改
⑥ 要分清對話與只准自己講話的區別
⑦ 對話要有記錄
⑧ 盡量理解對方。
2) 書中守則:
① 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不能隨意作出判斷
② 有了確鑿的證據,就算結論令人難以接受也必須接受
③ 錯了就要承認並進行改正
④ 對了也好,錯了也罷,不許向對方進行人身攻擊,對事不對人
⑤ 誰有道理就聽誰的
⑥ 如果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誰的理論更站得住腳,誰的理論更實際
⑦ 如果雙方的提案都不好,那麼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
3) 評判自身或者對方是否違背「理性討論」很簡單:檢查自己是否「關閉聽入信息」或者感受到對方的憤怒與煩躁。
4) 如果我們作為討論的一方,發現對方已經不再「遵守理性討論基本原則」,那麼就馬上停止討論,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討論的對象。繼續討論會影響雙方的情緒,而且對方已經關閉視聽,我所表達的都無法被解碼。
5) 如果我們作為討論的一方,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遵守理性討論基本原則」,那麼馬上停止討論。
6) 控制自身的情緒是需要修鍊積累的,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2. 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於任何個人或者集體
1) 「自以為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以無知為起點,而成長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2) 我個人的感受:當自己開始自以為是時,往往就是遭受困境的開始。回顧下中國歷史,物種被其他物種滅絕,皆因為自以為是。
3) 無知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應該平靜的接受它。就像莊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4) 承認無知是開啟心智的標誌,也是成長進化的開端
5) 如果在任何討論中發現參與者有「自以為是」者的存在,那麼最好的選擇只有一個:退出討論。
3. 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理解
1) 警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話,證明對方在討論中已經關閉傾聽,那麼最好停止討論。
2) 在討論的時候,焦點在於「事實」,而非「看法」。探討的是真相,是數據,是事實。
3) 心智的成長從來就是自我掙扎,這完全只能靠自己完成。但過我有一天終於跨出了這一步,就會理解為什麼大多數已經跨出了這一步的人從來都沒覺得跨出這一步有什麼痛苦,而且我也能很快體會跨出這一步之後的歡樂是怎麼樣的歡樂。
(四)正確複述
1. 在溝通中加入「反饋機制」。
2. 生活中有部分討論者居心叵測,利用對方表述中的漏洞,歪曲對手言論攻擊對方。遇到這樣的討論者最好還是避開,不要輕易自信有能力改變他。
(五)勤於反思(復盤)
1. 深刻了解經驗的局限。我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天花板,每當遇到新的知識,就坦然接受並加高天花板。
2. 時時刻刻保持警惕。經驗是用來參考的,而不是用來運用的。
3. 使用記錄,使自己能夠記住更多經驗。
4. 通過觀察和閱讀汲取他人的經驗。每個人都不是傻子,每個人做的事經過思考後的行動,不要嘲笑也不要輕易忽視。思考他人做事的邏輯及原由,能裨補缺漏,讓自己思考的更為全面。
5. 試用類比來跨越未知與已知的障礙。
6. 耐心等待以擁有不能快速獲得的經驗。
八、應用
(一)興趣
1. 許多人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2. 對一個人來說,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並且做到比大多數人好,他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3. 正確培養孩子興趣的方法: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然後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得、學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興趣就自然會出現。
4.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5. 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長;擅長了,自然就做得比別人好;做得比別人好了,興趣自然就濃起來了,而後就更喜歡做更擅長 ,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二)方法
1.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堅持不懈就是策略加上重複。
3.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4. 堅持,其實就是重複;而重複,說到底就是時間的投入,準確的說,是大量時間的投入。
5. 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三)痛苦
1. 一旦我們學會在痛苦出現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幾近自動消失,而且在它被我們重新注意之前絕不會回來。
2. 牢記痛苦,避免以後重複犯下同樣錯誤:
1) 用文字及圖畫記錄
2) 面臨尷尬的時候,盡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
3. 在做任何一種必須記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情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
(四)比較
1. 嫉妒源於對自己和他人之間差異的扭曲理解。
2. 俗話說「人比人,比死人」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3.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和幸福也同樣很多,只不過它們常常被人們忽略。
4.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
(五)運氣
1. 從理性角度出發,我們能體會的所謂的運氣,只不過是因小概率事件發生而產生的感受而已。
2. 浪費時間、虛度年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拚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握的地方徹底失控。
3. 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4. 愛默生:弱智相信運氣,強者只究因果。
5. 所謂幸運就是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機會來了。
6. 當一個人準備好了的時候,隨處都是機會,而且所有的機會都是切實的,可以把握的。
(六)人脈
1. 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
2.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量力而行: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3. 如果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力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被其他人認為是優秀者。
4. 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5.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七)自卑
1. 願望中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感覺中的自己;
2. 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整個社會向他灌輸的觀念可能是錯誤的。
3. 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們其實有必要選擇性地漠視甚至忽略整個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很多時候,那不過是「整個社會的扭曲的感覺」而已。
4. 做到心理健康的狀態的方法:
1) 停止嘲弄別人
2) 忘記自己的優點
3) 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
4) 適當地放縱一下自己: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缺點的人,這是心智獲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八)靈感
1. 「博學」背後的真相是——有意識的積累
2. 所謂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腦中存儲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
3. 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現實可行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再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它自會給你的耐心相應的回報。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會說,那是「運氣」,或者是走了「狗屎運」的人才會有的「天賜靈感」,而我們知道的是,如果那回報真的來了,它只有一個名字,叫做「必然」。
(九)鼓勵
1. 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2. 當我們不停地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現,自己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像的狀態,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
(十)效率
1. 任何人都不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總是100%地有效率。
2. 通過一定的聯繫,你肯定能做到擺脫你的大腦的控制,進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擺脫你的大腦的控制,進而擁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
(十一)節奏
1.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正得慢一點。
2. 我們要把自己調整的像長跑可持續,而不是短跑衝刺。
3.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企圖通過一次掙扎就蛻變是不可能的,成長在於積累,不斷改進的策略加上不斷重複。
4. 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後制定長期計劃,一步一步穩步執行。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個人的獨特見解,同樣的道理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不要等機會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準備好了的人」。
(十二)物極必反
1. 絕對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2. 盡量不要減少與家人交流的時間
3. 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時間
(十三)自我證明
1. 想辦法「獲得證明」實在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2. 長久的觀察和思考,有益於鍛煉自己心氣平和的能力,反正別人如何認為 、如何評價、如何議論根本沒辦法影響一個人所處的狀態。但是,一旦某個人開始為此心煩意亂、坐卧不安,甚至為此有一些無聊的舉動,那麼他就不僅是倒霉,而且是可憐了,因為他已經被別人左右了。被別人左右,是一個人相當可悲的狀態之一。
九、積累
(一)「積累」與「複利」有著密切的聯繫。相信積累的力量,本質上就是相信複利的力量。
(二)在今天這個相對更加公平的商業社會裡,相信積累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財富和成就。
對於我來說,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很大,是一本好書。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的兩個事情: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另一個大腦」,也就是自我的獨立思考,讓我在平常生活中,保持這種思維方式;第二個就是記錄的習慣。之前一直在嘗試GTD,但一直做的不好,用了書中記錄的方法,時而拿出來看看,我能發現我的時間到底是浪費了還是利用起來了。PS:還另買過送給朋友。原圖雲盤: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502286872uk=1781680275自己做了一個思維導圖。可能有很多不足,望指正!
我來說說閃光點,許多文章,或者許多人喜歡談個人成長,談職場進階,談時間管理,
但是沒有人談到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怎樣從零到一"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許多人一定不太懂。想要獲得個人成長,職場進階,時間管理的人,一定是個人這些方面極其匱乏的人。比如,一位新入職場的菜鳥,工資不高,工作還要花各種時間在一些細節上,從事各種機械重複的勞動那群職業生涯進階,個人成長,時間管理的水貨專家們會說
「找一份不需要機械重複勞動的工作,找一份有創造力的工作」對於這種人,愚昧的人就被忽悠了,
有點腦子的,一定會想「你tm是sb,老子想不到找一個這樣的好工作來提高,問題是現在只能做這樣的工作,真當自己是王思聰,想幹啥就幹啥」水貨專家們一臉萌表情「自己以前不努力,怪我啰」恩,所以說,許多大談特談個人成長,職業進階,生涯規劃,時間管理的,與成功學的陳安之無差別,都是騙子!
例如職業逆轉 - 知乎專欄
話只說一半,自己的話中摻一點名言,就成真理了。專欄里的許多文章,大談特談拍馬屁,酒桌表現。呵呵,貌似以前風行拍馬屁的政府現在都不是那麼流行了吧。貌似現在國企去海外承包工程,照搬國內以往模式,去國外屢屢碰壁吧。科技企業,嗯,馬雲馬化騰如果只選一些會拍馬屁的手下,騰訊阿里帝國的位置就要不保了吧。如此邏輯不通的職業規劃專欄,居然叫職業逆轉,呵呵。嗯,看來作者用心良苦,起點初中不讀書輟學打工成老闆成就商業帝國小說,拿到知乎專欄,競爭小月票粉絲多。
回到正題。
事實如此,許多時候,客觀條件,環境限制,個人情況不同,解決問題可不是靠想想就行了。然而,李笑來並非如此
例如他提出了三個觀點1. 速成絕無可能2. 交換才是硬道理
3. 完美永不存在在第2點中,列舉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生活中類似的死循環非常多。比如,找工作的時候,招聘方要求應聘者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應聘者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無法獲得這份工作,進而他就沒有工作經驗……好像永遠無法找到工作;再比如,你到銀行貸款,銀行說貸款你得有抵押,有東西可供抵押的意思是,你是有資產的人,而你很可能恰恰因為沒有資產才急需貸款……好像永遠無法獲得貸款……
直白的給出了一個,看起來並不好的答案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麼,它偏不給你什麼。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麼我就用好什麼,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這麼一句道理,我想,沒有多少人真懂,否則那些職業水貨專家早轉行了。
附文本鏈接第2章 現實 | 把時間當作朋友優點:
- 語言淺顯,讀起來很輕鬆,大部分觀點正確。
- 舉了很多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容易讓讀者有代入感。
中立:
- 很多人說這本書說教意味太濃,可能因為作者曾當過老師。我倒覺得作者語氣並不是很大的問題,一本書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缺點:
- 作者的很多觀點和論述有待推敲,但作者不但認為自己說的對,還認為讀者也是一樣的想法。也就是匿名用戶說的自以為是。
- 結構順序比較散亂,內容不是完全為主體服務。(作者在序中只寫了這不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而自己也沒有辦法總結出這是一本什麼書)
總體來說,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只要讀者不要盲從作者的想法。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坐火車,列車快速的行駛過很多地方,不同的景色從我的眼前掠過。看到書中的一些觀點,驚訝之餘也抱有一絲疑惑和思考。我想,也許作者會因此高興吧。畢竟李笑來老師說,「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你真傻。」
1.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容易相信別人的人,不管是書裡面說的話還是別人嘴裡說的話。說的好聽是單純,說的難聽就是「傻」,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這真的能怪我嗎?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中,「聽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老師講的解題方式就是唯一的正確答案。我們很害怕提出質疑,於是成為了沉默的一代。
獨立思考(即所謂運用心智的能力),對於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的我們來說並不容易,但是思考這件事,什麼時候開始也不晚。
2.
這本書開篇講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很多人都在恐懼「時間快沒有了」,不是因為真的時間很緊迫,而是因為我們都不會和時間做朋友。因為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所以我們開始求快,求秘訣。但是大多數事情其實是沒有訣竅的,就算有,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找到秘訣。於是在「時間怎麼過的那麼快」「這件事情的秘訣是什麼」的感慨中,時間又過去了。古人很早就告訴我們了,欲速則不達。但是,現在很多的暢銷書中都在告訴我們「訣竅」和「捷徑」。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什麼捷徑的,就算有,那也不是適用於每個人的捷徑。
關於這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初我考研的時候,我非常的沉浸於在網上搜集一些資料,只要帶有【絕密】【史上最全】這樣的字樣,我都會忍不住把它下載下來、但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把這些資料全部都閱讀一遍。最後,白白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我還不如就拿一份資料,把那一份資料吃透。
這樣一想,感覺李笑來老師也是在講一種成功學,不過是比較「慢」的成功學。
3.
豆瓣上有一個人評論說這本書只是從心智的另一個角度講述了成功這一點,我並不贊同。這本書里的成功和一般的"成功學"不太一樣,這裡的成功並不是要你家財萬貫,也不是要你流芳千史,更不是和別人比較的成功。而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滿足和幸福感。「那些無需比較而來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那些不是別人口中的成功才是屬於你的成功。」
炫富是和別人比較的滿足感,曬朋友圈更是一種尋求認同的行為,捫心自問,有沒有做那一件事情是不需要任何人認同就會感到滿足的呢?很遺憾,我暫時還沒有找到這件事情。勉強能算上的,就是看書了。
4.
其實我小時候並不是特別喜歡看書的人,到了高中我也最多只會看一些《青年文摘》,並沒有看長篇大論,真正開始看書是大學之後開始的事情了。記得當時我想要開始看書也是因為一個讀書小組,大家說要一起堅持每周看一本書。但是說實話,我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鬆懈一下,根本沒辦法做到每周一本書。於是我開始泄氣,覺得根本就不太可能堅持下來。
但是這本書里的一句話點醒了我:「這個世界上很多經驗都是半途而廢的經驗。」是啊,半途而廢的經驗根本就談不上是經驗,怎麼可以讓這些感受來左右自己呢?這麼一想,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想通了。
很多時候,「經驗」還真的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然而很多事情卻要靠實踐的經驗來獲得,還真是矛盾啊。
5.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估計就在這吧,不管是自己的經驗還是前人的經驗,我們都不能一股腦的全盤接收,必須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李笑來老師這本書里寫到的關於時間記錄的經驗,也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當然,適合不適合不是最重要的,去做並且堅持下來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思考沒有辦法得出結論的時候,還是必須要去實踐。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特別難的。借用網友的一句話:「太容易就明白的道理,不是屬於你的道理。」
6.
笑來老師在書里說:我們很多人都一樣,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我曾經是那麼執著的認為,我是不一樣的。但讀完這本書我卻不得不承認過,其實我和大多數人本質上都一樣。從浩瀚的宇宙來看,我們都如螻蟻一般。因此,天上不會有什麼餡餅,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會實現的白日夢。現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正視自己、獨立思考以及just do it。
也許當我這麼想並且這麼做之後,我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不一樣吧。本書開頭就明確了「時間不可管理」,並以心智成長、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為主線進行敘述和論證,因為有些是從作者的博客上轉過來的,所以整體架構上不太完整,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6,對比別的書籍來說評價偏高。對有些層次的讀者可以說開啟了方向,對有些層次的讀者只是幫助他們確認了某些事實。有時候感覺書中提到的問題,沒有更深入的去解釋,要麼是作者本人也不太確定怕誤導讀者,要麼是作者不想寫得更細。當然這並不能否認本書的一些優點:就像俞敏洪在序中所說的 :積累就是「把許多瑣碎的日子堆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
本書關鍵詞「積累」;關鍵句子「沒有什麼比讓心智成長更重要的事了」;主要分四大部分:1、開啟心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沒有比「學習」投資回報率更高的行為了;2、慎終追遠: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過去買單,我們所面臨的今天,很多程度取決於我們的過去;3、思考-「自我認知」;交流-「認知他人」;應用-「別做索取者」,要做「付出者」:4、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所謂幸運就是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機會來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以下是我從書中總結出的45條重點和26個句子,和大家共享:-D第0章困境1.想做的事總是被不經意的各種小事打亂,不能順利執行,這需要我們更專註的去做,創造一個好的氛圍。注意最後期限(屆時未完成者死)2.作文課實際上就是思考課,思考原本就應是件快樂的事,而教別人思考更是鍛煉思維的最好方法。
3.我們無法管理時間,真正能管理的是自己。人們很難接受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信息或觀念。並對自己曾被反覆灌輸的東西,深信不疑,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頑固,蒙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時間是不會被管理的,問題出在自己的身上。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就是你的敵人。加上思考多閱讀,多寫作,拓展和改變自己的思維,做能疊加並對將來有利的事
第1章 醒悟
1.是大腦控制你還是你控制大腦或彼此控制?學會控制大腦的能力,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在任何環境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不要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主人(用自己的精神戰勝精神病的人~約翰納什)
2.心智是一個人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智力相等的情況下,許多人的心智沒有得到開啟,當一個人的心智開啟後,將面臨一個嶄新的世界。心智一旦開啟就會面臨自我積累,自我過濾,自我完善,之後心智像病毒一樣瘋狂成長,學習能力也大幅強化,人與人之間心智力量的差異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最終天差地別的。
3.多學點東西就是好事,有些人學東西是因為不知道它有什麼用!有些人不學也是因為不知道它有什麼用!學的總會享受到好處,形成了既有經驗~管它有什麼用呢,學了總有用『技不壓身』;不學得認為「我沒學也沒什麼」慢慢的失去各種機會,慢慢平庸。看穿這一切,擺脫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第二章 現實
1.速成絕無可能,人都有「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不勞而獲、少勞多獲。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懷孕必須40周)。一方面慾望太多,一方面要完成的事太多,一方面自我滿意度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2.交換才是硬道理,用時間去提高能力,再用應有的能力去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很多人連投機取巧都不會,更談不上努力和勤奮。在想到我要什麼的時候,要花些時間思考「我有什麼?」這能讓你更腳踏實地,只要努力加勤奮,機會總是存在的,必須要相信這一點!
3.越不懂的人越好高騖遠,白日做夢,因為不懂所以不現實。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我們要忍受各種不完美,否則事情根本無法完成。最終完成的事情,缺憾必然存在。誰的生活不是磕磕絆絆?誰在死去時沒有一絲遺憾?接受
4.未知永遠存在。我們害怕不確定的東西,害怕未知,我們只能適應著在未知中不斷前行。不要總想著馬上解決當時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把它記下來以後解決。
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有些人總是「心懷夢想」,對自己的現狀漠不關心,忘了能力是積累而來的。
6.資源稀缺~分配不公應該是分配不均,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站在那面。
第三章 管理
1.任務屬性中,只要不熟悉就會發生的意外,培養專業技能需要10年或10000小時。
2.拖延是因為恐懼,對內是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對外是過於在意外部評價。只要做事就一定會出問題,當然有些特定領域總有些人表現的更好。認真做事被恥笑的幾率遠高於被誇獎的幾率,喜歡恥笑你的人,往往不是正經做事的人。問題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現在就開始。
3.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上。不要只停留在處理簡單事的層次,犯錯積累經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我表達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僅僅代表我個人。 這本書怎麼樣,應該說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喜歡它的人可能視之珍寶;討厭它的人可能說沒有創意(上面也有人說過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觀點,如古典)。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懂得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似乎李笑來同志在該書中表達了他自己的觀點,而他的一些觀點可能大家都知道,比如,「做事有耐心,堅持」,「」,「準備的重要性」,「克服效率低下最有效的辦法:克服拖拉!」等等,大家都懂這些道理,但是大家在實際生活中有沒有去踐行踐行呢?(我想包括我在內的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多多少少的會懶惰,沒有完全踐行)。但是李笑來應該算做到了!他在生活中積極思考問題,「三省吾身」,最後獲得比較高的心智。通過自己的努力,寫了幾本和英語相關的書籍,通過這些書籍他獲得了「稅後收入」,又寫了幾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等)獲得了讀者的青睞。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成為比特幣首富(個人認為不排除運氣成分,但是個人感覺主要是因為他的心智高)。截止到20161022在得到APP專欄中有8W人的訂閱量,總額達到1600W RMB!!!在知乎live上,第二次的live中,有10w多人,每人0.99RMB,這又是10W!!!(知乎live僅僅開一個小時而已) 真的是賺錢機器啊!!!越有錢的人掙得越多!!! 作為一個「財富自由的人」,我覺得他身上肯定有過人之處,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下面是我認為他在書中打動我的一些話:
抱怨最浪費時間,即便抱怨得正確。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他們的效率很差。根源在於,他們其實只做簡單的事情,而迴避那些有難度的工作。
克服效率低下最有效的辦法:克服拖拉!
其實同樣的道理已經有很多人給你講過:「不要等機會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或者「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準備好了的人」。
我很同意他寫的上段話。每一本書都是別人的經驗,經過長久認真地思考的結晶,通過閱讀書籍可以來增長自己的心智。也就是說通過閱讀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 閱讀每一本書都是一種修行。我閱讀完了這本書,摘抄了一些語句,並有自己的分析。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附: 個人閱讀這一本書籍的筆記鏈接:《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20161016(手機端可能排版顯得亂一些)-----------------------------------------------------------------------------------------------------分界線,今天在weibo上,李笑來發布了這個消息,我只能說「我只看看不說話。。。」為什麼要貴呢???我記得你說過怎麼讓得到訂閱專欄的影響力變大呢(你那時說不是為了錢)。那你這一次為何要提高價格呢???讓我們這些小眾(比如學生)都聽不了了!!讓我不得理解。。現在單價是0.99RMB的live,有10w.人聽,每一場10W不可以嗎??我真的想知道,為什麼...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
「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李笑來老師說,「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你真傻。」
先奉我閱讀後製作的思維導圖
春節期間重讀《把時間當作朋友》,跟上次閱讀有不同體悟,選取部分分享。勤奮的懶惰整天表現很忙,很辛勤,早出晚歸。他可能通過忙碌安慰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過得不好並非我的錯,是時運不濟。卻從沒考慮過該如何提升自我,以獲得更高的回報。只求速達他們希望要做的事,必須確定100%有結果,而且是好的結果,才會動手,而且最好馬上見效。10天流利說英語,一周練出馬甲線,或希望畢業必須馬上有房有車等等。可能有人會實現這些,但不是所有人能快速做到。心智成熟的一個標誌在於,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能推遲滿足感,明白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有好結果,不一定能馬上見效。時間管理大致重複了其他地方的一些概念,用紙筆記錄時間的開銷,做時間的預算,主動減少浪費時間的事件。這些沒新體悟,倒是裡面一句話,我感受蠻多。「我們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個試錯(Trial and Error)的過程,對於人生,沒有人能像解釋數學那樣給出普適的公式。永遠記住,馬上行動最重要的。」自我學習遇到的人越多,越發現有些見識少的人,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他人。而自我學習,可以更多的發現自身的不足,更謙遜更好學。接受自己非獨一無二,和別人沒有本質的不同,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現。更多原創文章,可關注微信號:知識燈我覺得真心不怎麼樣
來源:時間沒有暫停按鈕,反正怎麼過都浪費,何不過得有意思點
前段時間看了這本書,有點點興奮,因為最近過得有點悠閑,而書中時間管理這部分,確實值得堅持一試,把悠閑懶惰的生活改變一點。
翻來翻去也就那些道理,道理都懂,加上作者自己的經歷,說服力還是有的。只是作者避嫌成功學那一套有點多餘吧,看來看去,這本書不也有點成功學的味道嘛。
作者的3點:
1、有一技之長。
2、要學會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堅持。
3、再多的計劃和方法,也不如馬上行動。
這些道理,老師家長朋友肯定都說過吧,可我們就是過著過著就忘記了。直到再次被別人提起,那麼怎麼才能牢記,每天提醒自己啦?
最近研究了下微信小程序,比如時間管理這種事,有個方便的工具還是很容易堅持的。於是花了業餘時間,做了一個微信小程序:「時間管理助手」。
有3個簡單的小功能:
1、記下那些需要提醒自己的話:
每次打開小程序都能看到,不斷的看到,不斷的提醒自己,最好能形成條件反射了。
比如:每天按時吃早餐
對父母有耐心
生氣是浪費時間
任何時候都盡量鼓勵他人
任何人都是自私的,但是盡量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
2、記錄時間開銷:
這就是作者本書提到的基於「事件+時間」的記錄方法,堅持一段時間,我覺得應該能感知到時間的力量。
至少在記的時候,會讓你在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感到羞愧。
比如:上午去健身房,8點30出發,9點40結束,花費時間:1小時10分鐘。
3、制定計劃:日計劃、月計劃
計劃這個事,還是得有,未雨綢繆,不是壞事。
作者說:越是短期的目標,越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標越容易實現;計劃固然重要,行動更為重要。
基於日計劃、月計劃,功能特別簡單。
微信小程序搜索「時間管理助手」,有興趣可堅持玩玩。
全文亮點:
① 第0章+第一章,對所有人的問題根源總結,個人覺得比較精彩,對我自我反省有很好的幫助。(因人而異),以下PO出大概的框架。
② 第1-4章搭建了比較新穎的心智理論框架,比較有意思。雖然並沒有太大實用性。
③ 第三章小篇幅提供了時間-事件記錄法,全文唯一方法,可惜是借鑒別人的,並非原創。方法來源於《奇特的一生》。
全文槽點:
① 全文方法論幾乎沒有,有一個還是從其他書本裡頭直接全搬過來的。實用性差。
② 文書大部分,個人主觀色彩非常強,全文大段大段篇幅慢慢濃重個人色彩。為什麼會讓大家有好為人師的批評,因為全文對於大部分常見現象,開啟了機關槍式的吐槽,語言累贅,觀點無任何新意。並且不提供任何數字統計說明,和事例的說明,就開啟批判模式,這種批判就像是裹腳布,又長又臭。
自己都意識到了很抽象了!
這本書對我而言受益匪淺,幫我突破很多思維的誤區,這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懂,看到這書幫我們捋了一篇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乳類灌頂的感覺
看書真是一件受益非淺的事,尤其我看到這本書裡面有些觀點和我以前看過的書相結合書中有些觀點和我以前看過的觀點不謀而合,只是換了一種說法例如1.書中觀點1控制自己的大腦,其實和 思考快與慢 這本書提到的大腦系統2相類似 即人的意識 人其實大多時候是用大腦的系統1 無意識思考問題2.還有推遲滿足感 裡面提到很多人都想得到即時滿足感 它提議人要推遲滿足感 但我想到邏輯思維羅胖提過的一個方法 打造自己的反應環境 即能對你做的如何微小的事做出反應以上 這書我還沒看完,看完還會來更新評論45拆書|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和它握手言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就算老公一分錢股份都沒拿到……》刷屏
不過就算沒有被事件本身、被事件的後續反轉刷頻
相信大家也被各大自媒體的分析洗了眼睛
這不峰少昨天的
《》
就是一部大製作
雖然幾乎就沒什麼人看
不過在這裡峰少給大家的唯一建議就是
珍愛時間、遠離刷屏
最好是能夠
《把時間當做朋友》
為什麼你總是說「沒有時間了」,勤奮而又懶惰?
最節省時間的方式是學習,為什麼你砍柴而不肯磨刀?
基於過程的記錄,為什麼迥異於基於結果的記錄?
一個人對時間的精確感知能力真的能訓練得像特異功能?
都是平凡人,為什麼若干年後彼此已成天壤之別?
時間這條船,為什麼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夢想的彼岸?
作者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
如何打開心智?
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
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
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不過比起李笑來老師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峰少反倒是欣賞李笑來老師這句真理:
絕大多數的成功根本與智商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限制有關。
李笑來,原新東方名師,中國比特幣首富,著名天使投資人,著有《把時間當作朋友》等多本暢銷書,現為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致力於讓一部分知識分子先富起來。
2001年~2008年,李笑來入職新東方教育集團,任職國外部高級教師,因講課風趣幽默深受學生、網友喜愛;期間著有多本《TOEFL》英語輔導類書籍,銷量極佳,一直位於同類圖書銷售榜前列,是多數考生參加出國考試的必讀書目。
2013年,李笑來創立比特基金,專註於互聯網、比特幣相關領域的天使投資。
2016年7月,李笑來在得到 App 里開設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百度百科
前言:
時間是個問題,但我們需要管理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第0章:所有人的困境
李笑來用自己和學生互動的經歷引申出所有人都有「時間壓力」;
第1章:心智的力量
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給每個人的工作、興趣,學習帶來無法估計的價值差異;
第2章:開啟自己的心智
認識到我們擁有無法想像的強大心智能力是開啟心智,培養發展,調整自我的第一步;而一個成熟的心智是能夠控制大腦、情緒,以及推遲滿足感的;
第3章:通過管理自己與時間做朋友
儘管管理時間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紙筆列表計劃和練習來記錄時間開銷和預算堅持實踐,卻是能夠精確的感知時間的;
第4章:開拓我們的心智
除了試錯體驗觀察閱讀之外,正確的思考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知識的主要手段;並且也只有「良好」的自學能力和態度才能把知識轉變成真正的價值;
第5章:小心所謂「成功學」
這世界上的所有資源比較接近於「正態分布曲線」,那些所謂的成功學也是有邏輯缺陷的,只有努力打造自己才有可能打破這種不均衡;
第6章:更多思考
學習是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克服拖拉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放慢生活的節奏做個生活有規律的人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以及關於時間的幾點誤解;
第7章:從此時此刻開始改變
從此時此刻開始提前做準備,靈感和能力都會有備而來;除此之外保持耐心,越早醒悟就能越早和時間「握手言和」;
補記:
《把時間當做朋友》寫作初心。
和上周塔勒布《黑天鵝》的晦澀不同,《把時間當做朋友》確實不需要太高深的思考能力。
當然,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好;作者第一次站在一個超然的角度對待歷史問題,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見解;比之歐美很多互聯網暢銷作家的見解有深度多了。
但就是因為「黑天鵝」的深度太大,而且作者在二十多章的篇幅里反覆圍繞著「黑天鵝」,翻來覆去,但是列舉的「案例」卻又稍顯費解。
不過這應該和李笑來的職業「英語老師」這一點有著莫大的關係,畢竟作為離學生最近的人群,他們對於學習和佐證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當然,這裡的深刻並不是一味的玩弄文字概念,思考歷史又或者是憂慮未來;而是用最簡明易懂的方式講述一個可操作的「生活態度」有利於讀者理解。
當然也不是說這本書就完全沒問題,作為一個「閱卷無數」的讀者,峰少還是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的當下的「作家」動不動就提出耳目一新的概念,而本身其實是有邏輯悖論的。
就像《把時間當做朋友》中,李笑來一直都在說時間是不可能管理的,我們只能通過管理自己來精確感知時間;但是稍微推敲一下,管理自己的時間居然不叫管理時間?
而且李笑來在第3章第1結《精確感知時間》中引用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誌》居然不叫管理時間?
而且李笑來在第3章《通過管理自己與時間做朋友》中提到的記錄聯繫時間的開銷預算,這還不是管理時間?
不過作為一本「反成功學」的「實踐學」著作,《把時間當做朋友》卻是當之無愧。
至少比那些用幾篇微信稿件「蹂躪」出來的「暢銷書」高級多了;
當然他們根本就沒什麼可比性。
作者:李笑來
校註:沈璜
插畫:胖兔子粥粥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笑來,他說:「把時間當做朋友。」他真的就這麼做了。10多年的時間裡,他多次跨界,做過很多事情:銷售、教書、寫書、開公司,參與互聯網創業、做天使投資人,再次創業······
他崇尚邏輯,追求深入思考,認為這是一個知識可以輕鬆變現的時代——他竟然可以做到用行動和結果證明這個論斷。他就是這樣——一個難得的人,做著難得的事情,寫出難得的書,與你分享難得的經驗與思考。
核心思想:一切都得靠積累,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
時間不可管理
「時間管理」這個觀念其實是不對的,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和時間、管理或者時間管理是沒有多大的關係的,問題其實只是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能夠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
試想一個場景:因為考試臨近或者因為工作需要,你現在必須把一本書讀完。這本書的內容不是輕鬆的文字,所以不能一目十行——它需要你認真閱讀並理解,甚至可能要求你根據他所述的原理或者規則進一步創造一些什麼,才算真正「有所收穫」。經過一番掙扎,你終於決定「正式開始」!翻開書的某一頁開始看,過了一會兒,突然覺著非常渴,想要找水喝。走到冰箱隨手拿起一瓶飲料,剛喝了一口,突然發現:我不能喝含糖的飲料!真是的,無論說多少次,媽媽都不會記得把含糖的飲料和不含糖的飲料分開放!於是,你跑到媽媽的卧室,與他「理論」了一番,最終發現於事無補,只好一個人悻悻的回來整理冰箱。你重新回到沙發上,接著看你的書。看了一會兒,你換了個姿勢。一不小心壓到了電視遙控器,電視一下子亮了。這位節目主持人恰好是你最喜歡的。哇,今天他這身打扮真漂亮!不過今天的話題怎麼這麼無聊?!你還是不由自主的看了一會兒,又順手用遙控器翻了翻其他頻道······幸虧這時一連好幾個頻道都沒有好節目,你才停下來,有點失望的想:現在的節目真的很無聊,還不如看書呢!嗯?怎麼這麼渴?這是你才想起來,剛才整理冰箱之後忘了給自己倒一杯不含糖的飲料了。於是你起身又去弄喝的。之後又出現了朋友打電話來問你在做什麼、回到沙發之後想去換背景音樂、發了一陣子呆。突然發現:已經過去兩個小時了,而自己連一頁書都沒看完。
問題看似好像很容易找到:
沒有按時開始執行任務。
錯誤估算完成任務所需時間
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差錯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解決方案好像也很簡單。
按時開始執行任務。
正確估算完成任務所需時間。
在執行任務中避免出現差錯。
可事實上問題也並非這麼簡單,不然也不會讓這麼多人一生都束手無策。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相信這個,就能和時間做朋友。不信這個,就是能做時間的敵人了。)
和時間做朋友的7個方法
感知現實
速成絕無可能
不管在哪個領域,學習也好,工作也罷,長輩們的建議總是:「戒驕戒躁」「。
期望速成的原因:無限的慾望、要完成的事情太多、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
出路: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交換才是硬道理
既然速成不可能,我們總得有方法。一個字:換。在「我要」任何東西的時候,都要想一下「我有」什麼。
完美永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種非常不現實又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所謂的完美主義,其實就是對這件事情不懂的表現。
出路:
想清楚自己是真的追求完美,還是總是把追求完美當作拖延的理由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馬上著手去做,不要想著怎麼走流程,做計劃等等
未知永遠存在
未知分為兩種:永遠不能解決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許能夠解決的。
我們需要面對的是第二種:
不用怕枯燥,那麼枯燥的事情都做過了,還有什麼枯燥承受不了?
未知永遠存在,我們只能不斷嘗試著適應「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後繼續前行
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逆境造就成功、磨難令人成熟之類的話純屬胡說八道。人在順境中更容易成功。
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
有什麼做什麼
有什麼用什麼
做什麼都做好
用什麼都用好
與時間做朋友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怎樣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看他是否現實。
自我管理
估算時間
錯誤估算任務所需時間,是最常見也是最致命的錯誤,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
原本做的準備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經過準備的就不再是問題。
提高時間估算得能力:
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及時行動
及時行動,也就是現在就開始。而不是一會兒在做、明天再做、下次再說、先放在我的行程計劃裡面(你沒這麼忙)。當然,當我們及時行動,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其他事情打斷自己的這個行動。
拖延症的本質在於「恐懼」:恐懼做錯事;恐懼做不好。
遇到打擊的時候,要選擇接受現實,以及一定要相信勤能補拙。
「最後期限」不是固定在將來的某一點,而是朝著你加速撲來。
直面困難
簡單的任務:最快速度完成。
困難的任務:優先完成。
關注步驟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慮:內容,原因,方法。
按托福考試 :
托福考試:
內容:擴充辭彙量→托福辭彙→托福核心辭彙→21個單元→每個單元大約100個單詞→一個單元分2次完成。
原因:對任務的每一次「具體化」與「細分拆解」都要反覆詢問。
方法:測試時間,按照測量結果製作時間表,根據情況學習。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反覆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可以影響一生的習慣。
並行串列
串列:相關聯但是單獨做的事情。
並行:相關聯,一起做的事情。
提高效率得學會把任務並行完成概要。
感知時間
通過記錄任務所開銷的時間,通過養成這種習慣慢慢的感知到時間的存在。
我們感知時間的目的是為了和時間做朋友。
需要工具:時間記錄軟體,一塊手錶。
記錄開銷
工具:一個本子,一支筆。
第一組練習
認真回憶並記錄昨天做的事情。逐條記錄下來,每條前面寫上標號,後面標註花費的時間;
認真回憶並記錄前天做的事情,逐條記錄;
認真會議並記錄大前天做的事情,逐條記錄。
第二組練習
認真回憶並記錄上個星期做的事情;
認真回憶並記錄上個月做的事情;
認真回憶並記錄上個季度做的事情;
認真回憶並記錄過去一年做的事情。
第三組練習
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晚上回憶並記錄當天做的事情;
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隨時記錄著自己剛剛做完的事情花費了多少時間。
制定預算
制定每日清單,並預估時間
計劃
在做計劃之前我們要想清楚一件事情:我們不是計劃著去失敗,而是失敗的計劃。
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
短期計劃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不會是特別困難的事情。但是長期計劃應該就難住很多人,這是一個需要通過時間長才能習得的能力。計劃固然重要,行為更為重要。
有的時候我們是可以不做計劃的,比如特別簡單的任務或者一件新任務,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覺得應該會給你帶來改變,但是不知道怎麼做計劃的時候,那就直接去做,不用想。
在這邊我們要講一下成功到底是什麼?成功從來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里程碑。它是目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列表
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就是真正對目標實現有幫助的任務。我們在做任務的時候,有了新的靈感可以先記下來,留到下一階段去做,千萬不要更改現階段的任何計劃。一旦列表完成,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更改計劃是肯定會失敗的。
流程
為常見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
預演
萬物皆需提前準備,只有前期準備充分,才能在實際執行任務的時候有出色的表現。任何事情都要在腦子裡面演練幾遍甚至無數遍。
驗收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給每一個細分任務做一個驗收標準。我們應該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紙和筆寫下每一個預定的驗收標準。這個標準要在認清現實之後(第2章)才可能設置的恰當。就像我們都熟悉的KPI一樣,這種標準可以讓我們把目標量化。
學習
效率本質
如果說,車是人類腿腳的延伸——使人們走得更遠,望遠鏡是人類眼睛的延伸——使人們看的更清,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使人們算的更快······那麼,學習就是人類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們擁有更多能力,並且往往主要取決於你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事實上,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學習的重要起點是起碼學會一種技能。學習對我們來講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
基本途徑
體驗
能夠通過身體反應來感受到知識,比如看到長城是宏偉的,氨水是刺鼻的,川菜是可口的,石頭是堅硬的。
試錯
試錯就是做以前沒有嘗試做過的事情,試過之後,知道是錯的,以後就不會再做;試過之後,發現不僅沒錯,而且非常正確,那就獲得了一項新知識或者技能。
觀察
觀察擴展了我們的學習範圍,我們依靠觀察常常可以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經驗或者教訓。
閱讀
人們更加重要的知識獲取手段,閱讀完全超越了「體驗」「試錯」「觀察」是人類擺脫原始的標誌。閱讀代表著我們可以大量的吸取知識,不必再原始性的通過遺傳獲取知識和經驗積累。
主要手段
正確的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經驗局限
學習最大的障礙或者說困難就是經驗主義。經驗局限主要體現在個體和群體兩方面,個體的經驗有限,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是完全無法想像他人的體驗究竟是什麼樣的。群體的經驗有限,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而他們的殘暴只不過出來自於恐懼。
自學能力
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檢索能力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佔據重要位置。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了解學習的進程,學習過程中有很長時間一點進展都沒有,但從某一刻開始突飛猛進,而後又是長長的一段所謂「平台期」。
思考
勤于思考
獨立思考是從別人那裡得到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的結論有沒有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
思維陷阱
導致人們犯下邏輯錯誤最重要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因果關係
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那麼這件事情就真的會發生(原本不見得一定會發生)——羅伯特·莫頓 這句話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自證預言」。
像因果關係這種「坑」我們該如何避免?我們需要做到思維縝密,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輸的每一個念頭,甄別其中的因果關係,注意應用以上提到的種種原則。
舉證責任
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
輔助工具
語言
一個便宜(甚至免費)而又有效的輔助工具
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
不要習慣性的說髒話。
永遠不要說「本來(原本)就是嘛」。
或者乾脆不要讓自己有任何的關於語言的習慣。
常用句式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看起來像......可是......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複雜(簡單)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因為......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
......和......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係,他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和......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象,去背後的本質是......
......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儘管聽起來很有道理,然而卻完全不現實
......也許有人會說......但是這種質疑卻......
最不能有的想法
要是......就好了!
這種想法非常危險!
在有這種想法的時候立刻叫停!
最重要的是現在怎麼做!
交流
學會傾聽
傾聽能力的強弱,幾乎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為了讓自己聽得更有效率,就算需要質疑,也一定要等對方把話說完。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餘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和「預期」,回顧,說著剛剛講了些什麼;預期:講著下一步可能會講什麼?
說與不說
通過努力、通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想辦法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
交流守則
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真理是獨立存在的,他從來不會依附於任何個人或者集體。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理解。
應用
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我們要掌握以下原則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事情,而是做好了事情才能產生興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筆記「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當好運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應該非常開心:而當壞運氣降臨在自己身上時,我們也應該平靜接受。
儘管對生活不應該盲目樂觀,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觀
「努力」相對於另外兩個因素——出身和運氣——是最無足輕重的
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總是100%的有效率。
做時間預算的時候,一定要留有空間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整的慢一點
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
盡量不要減少與家人交流的時間
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時間
方法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費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整個社會向他灌輸的觀念可能是錯誤的。
第一步:停止嘲弄他人
第二步:忘記自己的優點
第三步:低調,謙虛,讓別人舒服
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
適當的放縱一下自己
承認自己是一個優缺點的人,是讓心智獲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黃金分割率:如果一天可以規劃的時間有10個小時,用大約6.18小時去工作和學習,而用剩下的大約3.82小時去享受歡樂。
絕對不要盲目的師徒減少睡眠時間
晚上睡4小時,中午12點左右,打盹30分鐘;下午18點左右,打盹30分鐘
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
積累
任何積累都需要時間,而且必然需要漫長的時間
養成不怕麻煩的性格,才可能擁有耐心
積累的習慣和信念可能遺傳
人們的平均壽命變得更長了
平均壽命增加了15-30年
微信文章、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時間去系統的研讀正式書籍,打磨自己的勞動技能
沒有人會自動變好,只有行動才能帶來變化
學識使人堅毅
用以學識支持的堅毅認定其實選擇是存在的,並且是可追求的
聰明是可積累、可鍛煉的
人們的生活狀態發生變化時,基因也會發生變化
智商是可以習得、積累的,而這種通過鍛煉習得的特性是可以遺傳的!!
番外:理財
理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沒有「之一」
從現在開始理財
如何有效管理現金流-這其實與錢多錢少關係不大
貧窮意味著誘惑顯得更多、更大、更明顯
理財最難的兩個地方
對自我的把控
對風險的把控
這兩個都是可習得的,且習得之後不可逆的技能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個都是必須通過反覆實踐才能習得的技能
自我把控的技巧
轉移注意力是抵禦誘惑的一種常用的有效手段
風險把控
風險意識必須通過自己的時間、失敗、教訓、總結才能獲得的東西——哪怕在書上看過、聽別人說過也沒用
學習理財,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
學一人的自控能力是總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會導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
越早開始越好,人的年紀越大,賺到的錢對生活質量的改善越小
愛面子是絕大多數人存不下錢的根本原因
擺脫方法:海量閱讀心理學書籍
給自己培養一個不那麼費錢的興趣愛好
另一個角度,理財無非就是「開源節流」
相對來看,「節流」固然重要,「開源「才是正途。對年輕人來說,努力提高自己未來的營收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丟錢」的方法
帶外地辦一張儲蓄卡,記下卡號之後把卡扔掉;
以後每個月轉一定金額的錢到那張卡上。
PS:其實金額大小並不重要,是收入的20%還是5%也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在5年之後體會一下突然可以動用一筆閑錢的機會
要堅定的理解兩個事實
普遍來看,普通人的賺錢能力在越來越快的提高
相信了,才能堅定不移的想盡一切辦法學習如何獲得更強的賺錢能力
普遍來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須上的開銷所佔比例正在縮小
相信了,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過分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去換取未來的財富
兩種收入方式
主動收入
被動收入
增加被動收入的方法就是拚命的鍛煉自己的創作能力
追求高品質生活
首先,高品質生活與金錢肯定有著一定的聯繫
追求高品質生活需要在足夠早的時段做到財務自由,即被動收入略高於支付足夠高品質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額
高品質生活從停止自欺欺人開始
是否能擁有高品質生活與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
審美實際上是一切生活選擇的基礎
美是一種客觀存在,所謂的「主觀審美」實際上指的是對美的感受有多準確
對美的認知是可以培養的
最基礎的來自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試著做一頓培養審美的新穎蛋炒飯
打兩個雞蛋;
放一點從化;
撒一點咸鹽;
把剩飯放進去拌勻;
在平底鍋里放一點油;
點火;
油開之後把拌好的米飯雞蛋糊倒進平底鍋;
細火,像煎蔥花餅一樣煎透,使米飯雞蛋糊呈金黃色;
放到盤子里,用刀切成長條;
用手抓著吃。
審美意義會觸及且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方方面面
高品質生活不一定要等到未來,也不一定要有錢才可以擁有。但未來因為現在開始理財成功的你,一定會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千萬不要胡亂從小刻意給孩子灌輸理財觀念,要開啟孩子的審美意識,刻意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安全,要靠避險,而不是冒險;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氣。
風險與收益一直共存
通過學習,才能與它共舞
有些錢真不能省
科技的進步正在某個層面抹平貧富差異所造成的生活質量差異
在這個時代,要求年輕人過分節儉,甚至過分降低生活水準,在我看來簡直是「不人道」的
有一些前絕對不能省,因為這種節省可能會伴隨很高的隱性成本,或者在將來造成很大的負擔——今天看起來省了,可將來卻要因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以下幾點是絕對不能省的
買書的錢不能省
互聯網冉冉有很多高質量的零散文章,但體系完整的知識,通常還是,也越來越是,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創作的。
買工具的錢不能省
一切工具,其發明與使用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提高效率。
事關安全的錢不能省
家裡的電源插座之類的東西
事關終極體驗的錢不能省
當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來的享受替代
知識產權的錢不能省
打擊盜版
節省肯定沒錯,但節省肯定不是創造未來的主要方式。鋪張浪費肯定不對,但在一些地方對自己好一點,肯定沒錯
被動支出
通貨膨脹是最可怕的被動支出
完全是不可控因素
利息對借款者來說也是很可怕的被動支出
盡量只為生產借錢,不要為消費借錢
生活必需品開支其實是一種被動支出
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必需品支出
甄別「必需」和「必虛」
盡量剔除癮性消費
向父母求助
購買恰當的理財產品
例如:向父母借100000元人民幣,如果可以買到年化8%的理財產品的話,那麼一年下來就有8000元「額外」的收入去抵消一部分生活必需開支
只有養成積累的習慣——無論是在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動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周期
周期是理財投資活動中最為關鍵的考量因素
在開始實踐之前,必須學習、研究、掌握的理念和現實
對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判斷
關注周期,以及多個周期背後顯現出來的真正趨勢,會給你一個全新且更為可靠的世界和視界
一個人的性格是由他的價值觀決定的。所謂的價值觀,其實就是一個人分辨好壞的思維體系。
審美能力讓我們分辨美醜,價值觀讓我們分辨好壞。
審美能力:生活品質
價值觀:性格
不做沒用的事情,也是一種價值觀導致的選擇
學習和思考可以凝練價值觀,
一個人的性格是長期自我選擇積累的結果!
「險盲」——不了解風險,不知道如何規避風險,更不懂如何控制風險的人。
僅靠別人教永遠是不夠的,要靠自己學才行。至於「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
風險
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
一單未知存在,就有風險存在
衡量風險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賭注的大小
由於賭注是大小恆定的,又由於概率是固定的,所以,如果雙方賭本一樣多,輸贏概率一樣,一方賭本更多,他最終獲勝的概率就會更大
抗風險能力的高低本質上就是總賭本的大小
堵住相對大的時候,智力會急劇下降
冒險沒問題,但盡量不要被抽水
公平是有成本的
「抽水「是賭場里的話術,是指贏家要支付盈利中的一定比例給莊家
越差的人夢想越大!!!
在他2.6節把時間當朋友這個章節,拿正態分布來舉例子,資源最多的站在最中間,然後資源最少的站在兩邊,正態分布的曲線像兩邊無限延伸,然後就可以理解為,大量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手上的資源極端少,這個例子把正態分布理解錯了嘛。我看的是老版本,不知道新版本改過來了沒有。
推薦閱讀:
※哪些行業的從業者,能夠因「時間管理」受益最多?
※如何讓時間變慢?
※如何合理利用開會的廢話時間?
※怎樣解除自己對手機的上癮和它對自己的干擾??
※公司高層人員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都有哪些經驗之談?
TAG:時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