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這種情緒可否用進化心理學予以解釋?
個人覺得由進化產生的現象如下,成為愛國主義的基石:
1 親族意識的延伸。 「群內」「群外」觀。
2 「曝光效應」(亦稱多看效應,屢見效應)
下面展開:
1 與子同因:
從一片基因的角度看,它自己與它的克隆體同時寄居在一群親族動物體內。若某基因設計出的生命體喜歡並且能夠善待親族,那麼它就會經常「自己」幫到「自己」,幫到自己的「存續」,並在下一代的基因庫中繼續弘揚親族間的無私。
例如,如果一個母親善待她的孩子,那麼該母親的基因就有50%的機率「幫助」到同樣的基因。
如果一個基因知道有另一個生物體和自己的主人長得一模一樣,那它完全有理由奉獻自己甚至犧牲自己,因為如果其他條件相等,那麼服務一個克隆體和服務自己所在的生命體對某基因來說是一樣的。 由於沒有動物生下來頭上就貼著DNA鑒定書,所以動物只能靠表象推測基因相似度,比如各種體征、行為的相似性。
這種識別同類的機制驅使動物們發現共同點,留意差異。導致了人類極強的族群意識。這種本能還擴展到親屬、同族、國家。
鄙人覺得愛國主義無非就是家庭觀念、親族觀念以及地域觀念的延伸。一系列實驗指出人類具有這種差別對待「我們」與「他們」,同類與異類的傾向或說本能。 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給實驗對象看現代美術,然後將他們描述為「康定斯基愛好者」與「克利愛好者」。而其實這都是騙人的,給他們看的畫都是隨機產生的。然而「克利愛好者」就認為自己與其他「克利愛好者」更相似,並願意為該組分配更多資源。區分我們和他們其實非常容易。同樣的現象甚至僅僅用投擲硬幣分組的方式就能產生。 (參考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第十五課:人們中的人·道德) 這種本能導致我們狂熱的認同某個球隊,導致我們效忠某個群體。同一個地域之內的人們會有許多可供選擇的相似處,比如相似的語言、相似的飲食習慣等等。
2 屢見為歡:
對於一片基因來說,如果它所寄居的動物能夠對某事物十分熟悉,說明此物應該是比較安全的,那因為這至少說明此物還沒把該動物吃掉或毒死。比如每天早上都能看到的果樹。所以喜歡常見的東西有助於動物找到「家」,或者類似家的棲息地。
這種單純看到某事物的次數就會影響我們的偏好(即使是潛意識中的)的現象也被實驗驗證過。比如我可以給看許多你不懂的語言的單詞,然後再混入新的陌生單詞並問你你喜歡哪些單詞。一般人都傾向於選擇之前出現過的,即便此時他們已經記不住看到了哪些。(參考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第九課:進化,情感,理性與愛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開課-親密關係)我一直覺得,進化論在中國被看的過高過重,出了許多問題。比如「進化心理學」,大家趨之若鶩,全盤接受。@徐益之 用「群內」「群外」「曝光效應」來解釋「愛國情結」是合適的,然而這是否是「進化」出來的結果,是存疑的。
生物中存在許多性狀,Fodor稱其為「同延性狀」(coextensive),即它們具有同樣的生理基礎或者其他生理上的聯繫保證他們同時在生物體上出現。譬如心臟泵血與他發出的怦怦聲,顯然對適應性有意義的僅僅是泵血功能,這聲音僅是個搭便車的性狀。 在進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自然是無意識的,他只能選擇個體,而不是選擇性狀:如果一個性狀如磨牙在某物種中皆存在,那麼如何單獨的剔除他?而擁有男人的乳頭,闌尾的結構,心臟怦怦聲的個體,比沒有乳頭的男人,沒有闌尾的人類更具有適應性?那些所謂進化心理學原理演化而出的性狀,真的獨立而存在?設想老鼠磨壞很多東西,我們猜測他餓了。然而我們又發現老鼠磨壞了木頭,自然放棄飢餓說,選擇了磨牙說。同理,如果生物性狀明顯具有適應性,而進化心理學無法給出解釋;或者性狀明顯不具有適應性,卻只能給出一個適應主義的解釋,這種理論只能被放棄。
那個善待孩子就有50%照顧到自己基因的例子,照此推理,人當百分百的愛自己,一半的愛子女,四分之一的孫女,至於路人甲乙丙那就呵呵呵,貓貓狗狗愛誰誰。那麼,同性戀的基因,怎麼還沒有滅絕,反而生生不息,柳暗花明了呢——這太不科學了啊! 請進化心理學停下他擴張的腳步,還社會心理他本來空間。吐槽的來勁,扯點題外的:
怎麼用進化心理學解釋男女一比一呢?《自私的基因》說,倘若男人太少女人太多,則生男的基因收益更大,他能讓你坐擁後宮無數,繁衍後代無數(剩女們淚奔吧),從而使男性增加女性減少達到平衡;反之亦然。最後就穩定到一比一啦。
君不見,蜜蜂螞蟻這些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種群過的挺好,還分工科學,頗有社會主義的偉大氣象。至於什麼獅子老虎,雖然沒那麼高覺悟,帶頭大哥帶著後宮快樂的生活,有屌絲小弟的事兒?所謂虎父無犬子啊,帶頭大哥生兩三個小哥,一群妹子進化起來肯定牛多啦,您說是不? 人呢,和他們一樣,都是「社會性動物」。還是,別扯那神棍學了。 睡前瞅一眼,發現順著@嚴成旺 的邏輯,社會主義隨著人類進化出馬克思精神,一定會實現的! 滿心歡樂的睡覺去。【由來】:
人是社會性動物,很想加入群體並得到認可。因為沒有這個本性的人,在原始社會很難獨立生存。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實驗公布了被試者們的生日,實驗發現相同月份的人會覺得彼此關係更親近,有形成群體的趨勢。連生日相近都能促使人形成群體,那麼同一國家、民族、省份、種族、性別、年齡、學歷就更容易形成各自的群體了。處於某個群體,就會努力維護那個群體的利益。例如處於國家,就會產生愛國主義。【發展】:群體中的人們,為了本群體的利益,傾向於不顧法律道德的約束。這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紛爭,降低社會效率。例如兩個村子為了爭奪井水而械鬥,例如某人發現家人違法犯罪卻隱瞞不報。我推測,隨著進化,人類的社會性的某些方面會減弱,會逐漸站在更高的高度關注世界甚至宇宙的平衡,而不是群體之私利。那個時候,就沒愛國主義了。心理罪
家庭可以滿足個體很多需求,因此個體認同了家庭是自我的一部分,個體會愛護自己的家庭,那麼當別人攻擊自己家庭,父母就如同攻擊我一般。同樣的個體因為在國家這個範圍內生活,個體認為自己的很多需求建立在國家這個基礎上。因此國家也等於自我的一部分,這樣就會形成愛國主義。同樣隨著進化,我們會把全人類當做自我的一部分,那時候就沒有愛國主義。
推薦閱讀:
※心理學上「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說話時覺得自己說得很有道理,事後聽錄音時卻感覺不對?
※有什麼途徑可以做業餘的心理工作者?
※什麼是存在心理治療?它的治療手段一般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