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資質由什麼決定和影響?有的人說自己天生不是塊讀書的料,這種理論源於?
01-11
想回答下後面個問題,但是現在很餓了,簡單提下,有時間再來補充:
1,自我防禦機制。2,歸因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應該可以解釋一下~~
他把智力分為九種,分別是語言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社交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以及存在智力
他的一個支持證據是當人大腦某個部位受損,某些智力可能被影響,而另一些不受影響。
我的理解是題目里「天生不是讀書的料」是側重指語言和數學能力。
1 人的資質由什麼決定和影響?自己的態度2 有的人說自己天生不是塊讀書的料,這種理論源於?
自己的態度
從醫學角度講,人確實有智商的高低之分。但智商又不等同於情商,而情商是可以在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所謂資質,三分天定,七分努力。
比爾蓋茨曾在一次招聘中問應聘者:是興趣重要還是學識重要?比爾蓋茨說:興趣可以成就學識,而學識的高低依賴於興趣。故而,興趣要高於學識。
「自己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為自己的不夠努力尋找開脫的理由,自我安慰。如此,便可以輕鬆的諒解自己,形成意識上的認知失調。長此以往,便面臨一種選擇,「努力還是不努力,」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路徑依賴。所謂路徑依賴,便是指你選擇其中的一種,無論它是好是壞,你都會依照此走下去。在作出選擇的同時,人們就好比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條道走到黑。選擇努力,便會不顧一切,義無反顧的強化自己,使自己獲得理想中的狀態;選擇不努力,便會放任自然,是不是一塊讀書的料也就無所謂了;也有可能是「閱讀障礙」,認字慢,看書速度慢。老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覺得是學生笨,不是讀書的料。學生接受暗示,就覺得自己真的不是讀書的料
天分很重要 當然後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 都是有過付出的 不勞而獲是不切實際的。。。當然 天分真的很重要 甚至超過後天的努力
沒有人天生就是讀書的料,書籍是人類文明累積知識的載體,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的這種心理陰影,國內的教育恐怕難辭其咎。
資質應該都差不多,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周圍環境影響發展,當發展不順的時候就會質疑自己的資質,然後產生不良心理暗示。接下來就是惡性循環了。做不好,所以認為不合適,其實只是給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如果眼前的事情不適合自己,其他的也不一定適合。
我覺得,說自己不是塊讀書的料有一定的自卑意識的存在。
每個人所擁有的天資是差不多的,只是每個人的天資分布的領域不同,有些人在讀書方面就是一點就通,而有些人呢,就是一竅不通,但其實他在另外的領域卻有獨到的資質。
我們常說誰誰誰不是塊讀書的料,這是大家太過注重讀書這塊領域了。就如同餓了,馬上抓到芥末就往嘴裡塞,卻不知道是不是設和自己,自己是否喜歡。
多多嘗試各領域的事兒,不要被讀書嚇到了努力?相比管仲、樂毅又如何呢?努力能超越他們嗎,我認為這世上很多人都是一輩子瞎忙,就像有些人高,有些人矮,矮子想長高,只有努力的打球再打球,耗費了多少歲月依舊比不上長的高的,至始至終追著一個不存在的幻想,雖然我不服,但真的有天才存在,那是就為甚麼他們出眾,要我說,人生不應該專注於此,與人相比,又如何?你是曹操,你就是霸王,是周瑜,就是水軍之傲,你不要是條魚,反而去跟猴子比爬樹,你能力在水中稱霸一方,何必去爬樹?
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為什麼會有各異的差別呢,粗略得講性格靠天生和後天培養,我覺得資質也差不多這個意思,先天的基礎加上後期的環境,更重要的人為,跟人去努力改變分不開。
說自己天生不是塊讀書的料,這句話是不對的,讀書沒有天生優劣之分,只有方法和個人學習習慣有關。
這句話同樣也是一句心理暗示,也就是自我的保護措施,悲觀的人總會有這樣的理由來自我暗示。人的資質和後天努力也要看其資質到底好到什麼程度 如果僅僅只是比普通聰明一點 我想的話 後天的努力所佔的成分更大一些 但如果遇到像高斯 肖邦這類天才 後天的努力相較其天賦來說 就沒有那麼耀眼了
看過篇科普文就講,學生時期認為學習不重要或者沒有重大影響決定未來的人往往學習不會很認真,也不會拔尖,也自然傾向於自我調侃說不是讀書的料,根本是因為心理上並不以學習為回頭等事。
我覺得吧,人的資質就是由觀念思想決定影響的。你怎麼認為,你就是怎樣的人。這是心理暗示吧。大多數普通人都一樣吧。如果比不上普通人。就跟昨天的自己比。如果強於普通人,也和昨天的自己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