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一誇就落後,一批評就進步」?
每次一誇孩子就退步,一批評孩子就進步,有多少人有這個體會?
其實「一誇就落後,一批評就進步」就是個認知誤差,是個簡單的統計現象。
批評的時候往往是成績最差,低於預期的時候,這時候你批不批評他下次成績都會提高的。
誇獎的時候往往是成績最好,高於預期的時候,這時候你表不表揚他下次成績都會下降的。很多家長錯誤地把隨機事件歸因於自己的行為。但願父母們多學習點統計知識,不要成為認知偏見的俘虜,讓孩子成為受害者。
這幾天正好在看諾貝爾獎獲得者所寫的一書《思考,快與慢》,裡面針對類似的例子做了很恰當的解釋。在「所有表現都會回歸平均值"這一章中,作者闡明了這個理論。
正如這一章的題目所表明,每個人的表現都是在平均值附近波動的。 當你對孩子進行了表揚,這是因為他正好處在波動的最大值。過了這個階段,他的表現必然會下降,回歸到平均值附近。這就造成了你的表揚沒有起到作用的假象。同樣當你對小孩進行批評的時候,他必然是處于波動的最小值,過了這個階段之後他的表現必然會上升回到平均值附近。同樣,這造成了你覺得批評有效的假象。
從這個理論出發,表揚和批評並不能被簡單地區分為有用和無用。這個很正常,幾乎每個正常人都會有這種反應,批評這類負面刺激,會有喚醒作用。而且這種刺激越大,喚醒效果越強烈。
但是,強刺激帶來高喚醒的同時,也會帶來高抵觸和反抗。所以,很多喜歡用這種策略的父母就會發現孩子會在日常沒有刺激的情況下越來越不聽話,他們就越來越依賴這種強喚醒。最終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短期認知:孩子以批評就會好一陣,給他點好顏色他就造反。
事實上,相對來說發展較好的孩子,的確也需要督促,但強度不會很高。同時,誇獎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很多家長往往在誇獎的方式上非常的不專業。所以,導致了這種激勵手法,反而招致負面的效果。
這個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成人也是如此。我們舉幾個例子:
不必要的激勵:
你做個其實非常普通的事情,不需要嘉獎的,結果老闆給你個紅包,那以後,你再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有期待了。如果這個期待沒滿足,那麼做這個事情的動力就沒有了。
過分的激勵:
你的確完成了一個很不錯的工作,但是給予一個遠超過正常範圍的獎勵。那麼一方面同樣有不必要的激勵的問題,另外一個方面,你可能覺得這一次的獎勵已經足夠你很長一段時期不用去努力了。發展就停滯下來了。
錯誤的激勵:
這個明明是你努力完成的事情,但是老闆一直誇你是天賦好,運氣足(如果是孩子,就會相信這個說法是事實)。於是下一次再做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還是得看運氣,或者換一個事情了,你覺得自己沒這方面天賦(事實是努力可得的),於是放棄了努力。
沒有激勵:
還有的時候,你做的事情在老闆眼裡並不顯眼,或者老闆認為這個是理所當然可以做到的。然而對你來說非常難做到,克服了很多的困難。然而最終並沒有獲得你期望的認可,甚至可能說老闆覺得你做的還不夠好。你不滿意可以辭職,孩子呢?
可見,誇導致的落後,其實就是錯誤激勵構成的。而這種錯誤,又會促使這些缺乏技巧的老闆們(爸媽們)陷入到依賴強刺激來構成強喚醒的循環。
而事實上,陷入這些循環的孩子的成就普遍都不怎麼高。因為經常伴有發展動力偏低的問題。而這種偏低正是長期依賴這種刺激構成的。當成年以後,父母,社會不能構成刺激的情況下。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被動依靠著工作這最後一個刺激源在發展。如果家境比較好,不需要工作的。那麼這個人的自主發展很可能就會終身停滯在一個學校畢業後沒多久的狀態。
推薦閱讀:
※智商和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有沒有相關的數據模型?
※怎樣判斷一個分布的正態性?
※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的精髓是什麼?若能結合實例來說明更好。
※機器學習中如何做單元測試(Unit Test)來檢測模型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