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獎300萬的現象?
長沙人才新政,發表Nature或Science一作,視為國家級領軍人才,在長沙工作,給予150萬獎勵補貼,以及150平方一次性房屋補貼,按嶽麓區均價,就是150萬。加起來300萬。
長沙市高層次人才按照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省市級領軍人才、高級人才等4個層次分類,分別用A、B、C、D指代。記者在《長沙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目錄》看到:A類人才包括國際知名科學技術獎項如諾貝爾獎、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靈獎等獲得者;兩院院士或美日德法英等國院士;近5年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首席執行官(CEO)、首席運營官(COO)、首席技術官(CTO)等等。滿足條件之一即可。 如果你是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人才,或者近5年在Nature或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或者是國家級教學名師、國醫大師,或者近3年中國500強企業持有職業經理人證書的總經理,或者滿足其他相關條件之一,可申報B類人才。6月21日發布的「長沙人才新政22條」規定,未來五年,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培養10名國際頂尖人才、50名國家級產業領軍人才、200名省市級產業領軍人才。對上述新引進培育的三類領軍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獎勵補貼,同時分別按200、150、100平方米標準以區域同期市場均價給予全額購房補貼。
其他方面不想說。
只說人才途徑的問題。
現在幾乎每個省會城市都在搞這種工程,以響應國家號召。但人才這個東西,產出有限。所以各地用票子吸引,比誰給的錢多。
用錢搜刮人才並沒什麼不好。歷來如此。不過自己的轄區內有沒有這些人能夠存續的土壤是這種人才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以長沙為例,中南,湖大,師大,長理,林科大,醫科,還有另一個路子上的國防科大等,學校就這麼多,上檯面的卻一隻手能數的過來。假如真有機緣巧合的人順路來了,放在哪裡?大家覺得,放在各個院系唄。理論上是這樣。問題在於,現在有幾個院系能養活的起A、B類這些人?國內哪個頂尖學校沒有引進千人,花了大價錢建造了實驗室,買了設備,結果什麼都沒出來的?這種教訓太多了。以至於各位校長在年終教授大會上告誡大家,不要總想花掉預算兩千萬弄回個千人,多花點兒心思在本土博士的培養上。有錢的自己可以買設備,讓院系的基礎設施能力上去,發了論文是自己的。
當然,這是有經驗和教訓的人才能說出來的。政府的人能理解多少呢。反正人才先摟到手裡,數據上好看再說。畢竟,這是個五年內要完成的事兒。而不是一直喊的百年大計。
早在13年,有城市搞這種運動時,我就覺得,真正網路人才這事兒,是不能一味靠引進的。一定要開始自己培養,雖然慢,但這東西必須有個開頭兒。當然,這隻能跟各位校長們去講,跟政府說沒什麼意義。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
不要這麼標題黨啊,明明是引進能發nature/science的人才給300w,不是發一篇nature 300w
說實話不多,劉紅榮老師發一篇n還是s單學校就200萬,現在市政府配套150萬,還給住房,就是想打造河西嶽麓大學城,以研究帶產業,湖大已經成立機器人學院了,我覺得嶽麓三校可以搞人工智慧機器人腦研究的聯合中心,而不是各自為政單打獨鬥,長沙是想挽留北流至武漢,南流至廣州深圳的人才,就看效果大不大了
祝好我原以為是嫌給少了,原來是覺得給多了。。。
你們呀,還是要學習一個,不要聽得風就是雨,把計劃從頭到尾認真讀完不好么。。先馬一下,手機端不能引用沒有粗體煩死了。
感覺就是學深圳的人才計劃啊,人才分級、定義都差不多。在長沙這個水平如果能落實算不錯了,但是最終效果如何還是只能看實踐。
推薦閱讀:
※擁有強悍的自控力是什麼感覺?
※誰可以介紹一下美國頂尖大學的東亞語言文學系的情況?
※讀 PhD 是選擇大牛老闆還是選擇活躍的新人好?
※既然都說 PhD 要獨立研究,那為什麼需要課題組?
※作為博士生的你,工作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