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當上大學老師的?

1、對每個前輩們當初的專業選擇特別好奇,為什麼會讀碩士讀博士然後博士後再選擇當大學教授這條路?

2、很多大學老師們走過來肯定也是一條特別艱辛之路,你是怎麼克服的?有什麼感想想對後輩們說?

3、前輩們做大學老師會一直做下去嗎?可曾後悔過?


1. 從本科決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要讀博然後去高校當老師。最初的動機應該是來自於一門與網路相關的選修課,結課時需要自己YY一套系統然後上台用PPT介紹。這個過程爽到了,就想著未來能做一些好玩有用的東西,也比較嚮往自由的生活。到現在仍然在從事網路相關的研究。

2-1 考研失敗,從985調劑到雙非。讀碩最大的兩個收穫,一個是選擇了好方向,最終讓我認識了非常好的博導;另一個是從入學那一刻起就被同學認定為大牛,三年積累下來自信心爆棚。

2-2 讀博算是艱辛,捲毛鼠變成光頭鼠。幸運的是導師和同學都很好,頂下來了。最大的收穫是在科研之外,發現自己還很喜歡帶學生。更加堅定去高校當老師的信念。

2-3 工作後,和學生打交道是我正能量的主要來源。雖然經常被氣個半死,但是小朋友們會不斷成長,成就感爆炸!雜事多了很多,沒辦法像讀博時那麼專註做科研,終於能夠理解導師的難處。感覺自己能做的事情多了很多,但是時間完全不夠用,需要取捨的智慧,還在鍛煉中……

3 一直做。不後悔。只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還能保持初心。

=============

感謝評論里各位同學的鼓勵,也祝願有志於當老師的朋友們能夠實現夢想!


我跟先生都在英國大學任教,但是完全是不同的道路和想法。

先生是從小一路奧賽保送,國內最好的本科,美國最知名的大學博士博後,讀博士的時候就獲獎無數,在自己領域是被寄予厚望的國際一流學者。他是真的以把人類的知識向外拓展為己任,覺得科研是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情。

先生日常高效工作時間可以每天超過16小時,忙碌的時候一周內可以飛4-6班十小時以上的國際航班,精力超群,卻從來不急不躁,我十分敬佩。他當初大部分的同學都在矽谷或者華爾街工作,收入肯定比我們高很多很多,但是對於他來說,專心賺錢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

而我自己是覺得大學教授是份穩定工作,可以隨心所欲的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情,科研對於我來說是以滿足自己的喜好為主。當初也去外面工作過,但是歐洲和美國以及國內不同,大學教授待遇並沒有比industry差太多,但是輕鬆不少,所以最後自己還是選擇偷懶回到大學工作。平心而論,如果我在國內的話,可能不會選擇在高校工作,據我自己的了解,國內稍微好一些的高校壓力還是比較大(我個人是絕對受不了tenure 之前的狀態),相對待遇卻並不足以在一線城市過體面生活。這種基於現實的考量可能是我這樣的高校老師和先生這樣的科學家之間的區別。

另外我自己是心理學專業,國內當年的本科同學基本上大多數都讀博士留高校,現在在世界各地的高校任職,這個專業也比較適合紮根在高校,然後同時在校外找機會做一些橫向項目。先生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跟industry沒有太多接觸,但是做的都是超大型實驗,對各種資源的協調能力要求很高。我們兩個人都很羨慕那種一台/幾台好電腦就解決大部分科研問題的專業方向,工作生活都單純很多。

教學方面,我們兩個都不會覺得上課是折磨(只要不是太多的基礎性課程),跟學生交流還蠻有意思的(雖然英國學生大部分都很tricky呵呵.)。目前來講我跟先生還是蠻享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整體狀態。我們自己的學生有回國內高校任職的,拿不到青千的話,可能初期工作生活壓力確實都會大一些。

總體來說,我會認為我跟先生都是在有選擇的前提下主動選擇了讀博士,做博後,留高校。個人認為讀博士並不是做大學老師的充分條件,尤其是出國讀博士。現在的情況,無論以後做科研還是去industry,出國讀博士都是挺有趣(甚至挺必要)的一個人生經歷;除非對職業有特別明確的規劃,否則讀博士對整體的職業發展來講不會是太吃虧的選項...博士後反而是一個大轉折點:如果不打算做科研的話,最好就不要繼續浪費時間做博後了。


我是在讀研和讀博期間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搞搞學術,寫寫東西。另外也是考慮自己進職場的話會死得很難看,因為智商還可以,情商不咋樣


首先,不是很理解第一個問題。專業選擇和大學老師有什麼關係呢?你選擇的什麼專業,就作什麼專業的大學老師,為什麼我做了大學老師,我當初的選專業的動機就會與眾不同?我看不出大學老師和相同領域的業界從業人員有何大的區別——除了大學老師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當然,這是針對教學科研崗的大學教師來說。不過問題中說到大學教授,那我就默認您說的是「教學科研崗」的大學教師了。

其次,大學教師這個職業並不比其它職業更難更苦——除了對學歷要求比較高。收入至少在中位數以上,有寒暑假,不打卡,能接觸領域內最前沿,可以自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能一輩子和處于思想最為活躍年齡段的年輕人打交道等等。我看不出這個職業要求博士學位、博後經歷有什麼過分的。

最後,或許社會對教師這個行業有些誤解,即使是沒有科研任務的中小學老師,也是需要大量的自然科學、心理學、社會科學成果進行支撐的,不要以為這個行業枯燥乏味無聊沒有技術含量一成不變沒出息冷板凳……那是學生和局外人的看法而已。作為以教師為事業的人來說,人家開心得很呢。


謝邀!首先有一部分大學老師並不是因為明確的職業規劃而走上這個崗位的。所以也談不上是如何如何選擇的這條路。我想大部分原因還是和博士畢業後的就業方向較窄相關。對於我而言,我比較喜歡教師這個職業,而又不太想做中小學教師,所以走上了大學老師的崗位。其次,所謂走過來特別艱辛的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求學階段,大學教師一般都要博士以上,至於為何選擇讀研讀博,這個沒有為什麼,覺得讀書還過得去,能繼續讀下去,能應付得了各種學業壓力,就繼續讀下去了。和人的任何一種能力一樣,讀書也算是一種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讀書算不上艱辛。另一個是工作之後的教學科研壓力,特別是科研壓力,這個倒真是可以稱作是艱辛,但勤能補拙吧,哪一行都一樣,只要你肯努力也就沒問題。再次,說做大學老師會不會後悔,這個有什麼好後悔的,大學老師職業這麼好,幹嘛要後悔。雖不是高薪,但相對自由平等,這是高薪也買不到的工作環境,注意我說的是相對,沒必要鑽牛角尖。再說想掙錢方法多的是,和職業無關。什麼職業都有有錢的也有沒錢的,關鍵看你自己。之所以碼這麼多字,就是為了對後輩給點真正的體會,以供後來人參考!


1.

有時候我們就是在人生長河中戰戰兢兢的劃著船,順著貴人給我們指的路,來選擇是逆流而行,還是直下瀑布。

我的母親的職業就是老師,所以我從小是立志不要當老師的,很想要走出自己的路來。哎,狠話真的是不能放的太早啊!

關於我為什麼會成為老師,是因為有一位老師的話打動了我,並且啟發我找到自己真正熱愛與在乎的事業,也跟我的後來的人生密切相關。

2.

從小喜歡研究語言、學習英文的我,在高中有幸被一位很好的英文老師教導,雖然馬輝英老師的教法讓全斑痛苦不已,卻讓我非常驚艷。

上課的時候,他會把教科書完全扔在旁邊,甚至告訴大家,教科書上有很多的錯誤,只要找到一個錯誤就可以加分20分,然後就是完全不用教科書,每天就是拿英文報紙給我們讀,然後要我們背一些英文的諺語,簡言之就是不為體制、考試而教書。

我還記得當時,他一天教我們一句英語諺語,然後每周有一次小考,考十題,考試內容是把這些英語諺語中英文都默寫下來,每一題10分,如果十題都對100分,對九題90分,可是一旦只有考60分的時候,那張考卷就變0分了。班上同學們的反應非常的激烈,說這個老師實在是太糟糕了,課本都不教,這樣子真的沒問題嗎!誰給老師的勇氣,梁靜茹嗎?(同學已崩潰.jpg)

但我每次最期待上他的課,因為我發覺英文就是要這樣子學,不能純粹依賴教科書,我在英語的報紙裡面非常的著迷,也找到一些教科書上的錯誤,也成為英文的學習委員,我也拋開體制地學英文。譬如說老師給我一個小黑板,我絕對不用按照課本上的單字來背,我用字根字首的方法來教同學,比如,october這個字十月,oct是八的意思,是在古羅馬的時候是這樣算年份月份的,於是就有octopus八爪魚,還有octagon八角形,在我研究這些英文語法的時候,我也發現我會很開心,這是我喜歡做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大學選擇進入了外文系就讀,但是我當時念的外文系並沒有英語教學相關的課程,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英美文學。

3.

接著在美國念了商科的碩士,學習不同的領域讓我看到不同的視野,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對事情就有不同的思維,然後通過了嚴格的考試成為註冊會計師,以及大家都想得到的很多實習跟工作經驗,後來認識了我先生。

他從小在美國長大,完全不會中文,爸媽來自香港,但他連廣東話也不會,可能爸媽沒有心力培養他的雙語能力,或是當時的環境不利於學習雙語,但這讓我在結婚後開始想,將來如果有了小孩要怎麼辦呢?跟孩子交流要怎辦呢?我這麼熱愛我們的文化,當然也很希望孩子能理解文化之美。

當時很多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孩子要學習中文,都是送到中文學校去,而感覺中文學校好像幫助不是特別大,因為我先生小時候也上過中文學校,結果長大之後還是一句都不會說。也許這種情況還算稍微好點的,很多孩子因為上了中文學校,對教學不適應、有壓力,結果和父母產生巨大的衝突,犧牲了親子關係,甚至因為這樣的壓力,逐漸變成了「我討厭中文班、我討厭中文」,完全到了另外一種極端!

這絕對不是我想要發生的情況。

小時候,我祖母是只會講客家話,而小學之前我只會講客家話,所以溝通上沒有問題。但是上了小之後,學校只讓說普通話,我媽媽又不會講客家話,所以爸爸媽媽跟我都是講普通話,所以我記得小時候祖母來我們家,有發生跟我很尷尬的對望著的情況。

我心裡想,這絕對不是我要的事情,我無法想像,我的孩子無法和我的父母溝通,我無法想像我的父母只能跟我的孩子四眼對望,尷尬的笑著。

4.

於是我開始想辦法,到底這件事該怎麼做呢?

那時孩子們還沒有出生,而我仍然在當會計師,下班後我就開始找這方面的資料,也和我大學的教授們聯絡,一個一個輪流拜訪、詢問他們孩子要怎麼在美國把中文學好,這件事情到底做的到做不到呢?

因為這個動機,我也主動參加了很多學術會議,過了幾年,孩子也陸續的出生了。(每次去,大家都會問我是哪個學校的代表,我只好很尷尬的說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一個母親而已)

過了幾年,有一位當時在西點軍校任教的王麗文教授,對我說:「雅寧,我覺得妳很適合走到教育界來。」

我那時愣了一下,說:「老師,我已經有三個孩子了,工作也很穩定,年紀其實也不小了......」

麗文老師,用她溫柔堅定的眼神看著我,淡淡的說:「當初我去耶魯大學念博士班的時候,耶魯大學是要住校的,而我已經有老四了,現在五個孩子都已經成人了。」

於是我感到有點羞愧,現在知道老師跟我說的意思了,我點點頭說:「好的,我懂了。」

回家想了一下,

是的,我年紀不小了。

是的,三個孩子都出生了,那時孩子們分別是一歲、兩歲、三歲左右吧!

是的,我那時會計師的工作非常的穩定,待遇也非常的好,更有趣的是這份工作離我住的地方也不過只有十分鐘的路程,走路十分鐘,真的是所謂的「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金飯碗啊!

我要一切歸零重新來嗎?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想到高中、大學時學習英文的快樂,對英語教學的喜愛,實在是無法抑制,所以決定那先申請吧,若是申到了學校再說吧!

我因為已經有了家庭,所以也不可能申請紐約之外的學校,於是就申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內心覺得,這兩個學校要是沒有收我的話,可能就是命運的安排吧,那麼也會坦然接受的。

5.

沒想到,一申請哥大就拿到了錄取,當時想法是「為了孩子們學習中文,我要好好的在這裡學習,這樣應該會在教育上學到更好的方法!」

先學了英語教學法,一進去之後完全就被吸進去了,完全著迷了,完全知道了,大學時候若有所失的那一塊是在哪裡了。我對教育,我對英語教學法,對語言學習法有一種完全無法解釋的「著迷」。

在第二年的時候需要實習,當時的想法還是為了孩子在學習的,但實習之後,教授立刻問我有沒有教過書,我老實地說沒有教過,教授說:「你是天生會教書的人。」

我心裡想,這真是讓我不敢相信,曾經說過狠話說立志不要當老師的,現在打臉打得好痛啊!

我也沒想到,接下來的十幾年,我在美國教了十年的英文,又到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雙語研究所的教授,專門訓練美國老師如何教英文。

人生啊,真的好奇妙。

6.

在進哥大前,我並不曉得怎麼做,我的直覺就是「我要用閱讀來帶他們學中文」,於是就抱著孩子們喝奶、打完嗝,趁他們那幾分鐘清醒的時間,我們就開始一起看書。

到了他們稍微大一點,抱在懷裡念書,三個孩子一起念,我持續的堅持著,雖然不見得每天都有做到,但一個禮拜五六天都會有的,只要一有時間,書本就是拿過來念,所以家裡非常多的書,而且配合小孩的身高、他們的發展,書都放在小小的籃子里,方便他們取拿。

自從開始學習雙語教育後,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教育新方法運用在我的孩子身上,當我進入哥大時,我的老大已經五歲了,進入了美國義務教育的第一年。

進了哥大之後,有系統的學了教孩子在各方面要怎麼做,在課堂上學到了很多理論,那時我已經開始在美國的中小學教英文了,白天到學校去給學生教學,晚上回到家在我孩子身上也教著,看看哪些理論跟做法不好不合實際需要改?哪些效果很好,可以繼續沿用下去呢?

這三個孩子目前已經十五、十六、十七歲了,老大今年要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萌新,他們三個人在中文方面聽說讀寫都相當的好,最重要的是三個孩子是用普通話交談的,他們給我的簡訊也都是用普通話,去台灣、上海玩的時候大家都沒覺得他們的普通話有外國口音,或是發覺他們是國外長大的孩子,因為他們講話的方式,讀跟寫的能力,還有對於各種情境的運用非常的道地。

7.

一路走來念了碩博,然後在美國教學有這麼多的經驗,還在哥大研究所任教,所以我的孩子們可以說是「有比較好的環境可以把中文學好」,這件事情在他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心裡就有種感覺,隱隱約約的覺得這件事是做得到的(可是回頭看看一個中文字都不識的孩他爸,又挺擔心)。

但是我又確實知道這件事情很難做,因為當時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算成功的例子,而這樣一路走來,我覺得在學理上這件事情絕對做的通,實際上也是做得到的。

當時我也嘗試過中文學校,大概上了一兩個月吧,實在是覺得不太適合,老師教法枯燥,班上的同學程度參差不齊,老師也不關心教室經營管理。我不怪老師,因為這就是當時的環境,學校也沒有錢,所以付給老師的薪水非常的低,那麼低的薪水怎麼可能讓老師們有心好好教呢?

而當時能找到好的中文老師也非常難。「好的中文老師」,符合的第一條件絕對不是他的中文水平很好,而是他必須受過完整的訓練。(就像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會希望孩子的英文老師只是個很會講英文的外國人)

當時的中文學校裡面很多都是退休的老師(我知道現在情況有所改善,但十幾年前的情況是這樣的),如果有系統性的教法都還算不錯,可是有些根本就是來當安親班的保母,這樣子還不如不要學,所以我開始讓孩子們不去了,錢也不要了,自己在家裡學。

一路做下來,我們用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把語言融入在他們的生活當中,譬如說,閱讀方面我跟著孩子們做了很多科學實驗,我們用中文做,我跟孩子們學了很多歌,跟孩子們唱中文歌、讀中文的漫畫還有卡通,小叮噹永遠是個不敗法寶,小叮噹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漫畫,到現在孩子們還是會看了津津有味,我們看了電視再自己畫了小叮噹的漫畫。

我持續著每天閱讀,我持續堅持著他們接觸中文,不需要多,每天十分鐘都好,我堅持著把國內教材拿過來美國,一課一課的上,我堅持布置中文的環境,家裡到處都是中文書(連在冰箱我都貼一個「冰箱」的中文字),玩具上也貼著中文字,家裡還有各式各樣的中文海報,讓他們自然的在環境中成長。

我要孩子學中文的最大理由是,我不要讓我的孩子覺得在角色上的定位的出現了問題,我希望他們很自然很自在的覺得「我是在美國出生,我對於中國文化非常的自豪,對於美國文化我也很喜歡,兩個文化在我身上自然融合,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我希望他們不需要有認知上的混淆或是質疑,事實上我看到太多在國外成長的小孩,在身上認知上有很大的挑戰,很多父母也為此心痛不已,覺得自己的孩子完全否定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

8.

兒子今年要上哥倫比亞大學了,我跟兒子談到繼續學習中文的事,他跟我說:「我已經研究過學校的中文課程了,其實以我現在的中文能力,是能夠輕鬆過的。」哥大東亞研究所的中文系,裡面開的中文課,那邊的老師有很多是我訓練過的老師,那些學生我都很熟,兒子的程度肯定是夠的。

兒子說:「不過我也查了一下,他們也有特別的中文課,譬如說中文文學、商業中文,還有用中文學政治經濟,這些是我想學的。」

我心裡點點頭,覺得很合適他,也很寬慰。這個孩子,也是對自己的中文學習計劃有相當的願景。

我想到我的先生當年也是念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學部,他跟我說他當時也有選中文,不同的是他選的是第一級的中文,還有他說他從頭睡到尾,還有結婚那麼久,到現在也是中文一大字不識,也聽不懂。

當你要評斷一個孩子語言能力學習的怎麼樣,自然是有很多的評量方法,除了所謂傳統的紙筆考試、口語外,還包括了對該文化的了解和看法,尤其像我的孩子跟ABC小孩來說,對於文化角色認定是很重大的指標,我時常覺得,當我們在一個孩子譬如高中畢業的時候來衡量他英文學習的狀況怎麼樣,或是以我的孩子來說中文學習的情況怎麼樣,要加入一個很大的指標,就是「他以後還想不想學」還有「他喜不喜歡這個語言」。

在我看來,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當一個孩子十八歲之後告訴你,在沒有學校的要求之下他想繼續學 ; 當一個孩子告訴你這個語言他很喜歡 ; 當一個孩子告訴你他對於這個語文的文化、對自己的身份定位非常自在的時候,我認為,就算這個孩子的語言程度沒有到達非常高,這樣的語文學習已經是成功了。

9.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雖然是我的學生,但我必須要說他們跟所有的學生一樣,他們是我的老師。

他們讓我看到理論上的不足,讓我看到理論上必須要再創新,他們讓我看到了我自身的缺點,只是孩子們就像學生一樣,雖然大人們會犯錯,但是孩子們總是很寬宏大量的一再原諒大人們。

可是先決條件是,大人們要懂得省思。我記得一路走下來,我對他們道過的歉實在是不計其數,是的,我時常犯錯,犯錯後我也懊悔不已,道歉之後老實說我也時常在犯,但是至少有這個心知道自己錯了,跟孩子們承認說這件事情對爸爸媽媽們也不容易,我們也還在學習當中。

大家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加油。不只是在美國、在海外的父母們幾乎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中文的問題,可能是父母們心中永遠的痛,有些父母可能已經釋然了,有些父母是很明顯的遺憾,但是我時常覺得,如果我不能用自己的母語跟我的孩子交流,對我來說,這個已經不是用痛或遺憾來形容了,這種失落感、這種斷層斷根,覺得孩子跟你隔著一條鴻溝的感覺,是非常非常的心酸的。

10.

越來越覺得命運是非常有趣的,高中的英文老師在啟發我找到自己興趣跟志業時,讓我感受了那麼多,影響我選了外文系;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商科的研究所,本以為不會再跟英文沒有過多的聯繫,但為了孩子學中文,讓我又回到了這條跑道上。之後王教授讓我決定一切歸零重來,放棄會計師的工作,再進修學習。後來的十多年,學生成為了我的老師。 每一個元素都影響我重大。

也許冥冥之中,命運也是一位老師,在試圖引導我學會什麼。


其實大學老師和其他的高中初中小學老師不一樣,正如大學也與中學小學不一樣。

現在的大學有些跑偏了,社會對大學老師也有誤解。

大學老師應該是多重角色於一身的,他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還是社會服務的中堅力量,更是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的智囊。

你看看美國為什麼能夠二次騰飛,重回巔峰,德國日本為何無比強大,就連隔壁的印度也是自信心慢慢,他們國家的大學老師,正在實踐多重角色。中國的大學老師,是一群被忽視的卻又極其重要的群體,我們國家已經過了人口紅利和製造產業規模利潤的階段,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受重視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科技、知識才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


每步都是如履薄冰,既有努力堅持,也有運氣。出生在小山村,小學村裡上,初中隔壁村裡上,中考考縣城最差學校差幾分,擇校費五千。高考踩線錄取地方學院本科,報考專業沒錄取,調劑專業是自己最喜歡某文科專業(感謝上天)。雖然地方院校,但遇到幾個77級985名校的好老師,啟蒙思想。碩士報考了211師大的優勢專業,筆試成績正數,面試成績倒數被錄取。選導師本來在面試的方向組,但卻鼓足勇氣給另一個方向組長江級別老師打電話想報選。最終,被錄取,可能是性別優勢,其他幾人都是女生。導師基本放養,在當學生助理和導師的學生(也是導師)逐漸認識,受到小導師細心指導。博士是直博,為研究一個項目,但準備了接近一年,項目沒談成。換選題,最終博士畢業。找工作,趕上雙一流,一年招聘不幾個人的家門口學校,突然招一二百博士,順利入職。如果不是高中花錢擇校,不是報志願運氣好,不是進去現在的專業,不是鼓足勇氣打電話,不雙一流招聘,也許也和小學中學本科同學一樣,遊盪社會。


我爸是大學老師,據說他是在大四要畢業那年遇見了大一的我媽。然後你們懂的。看著他們秀了二十年的恩愛。


原以為大學老師很輕鬆,其實並不是。現在算是個小講師,感覺評職稱的道路艱辛啊。課題在做著,書在寫著,發核心愁喲,還要備課寫教案。哎~


我本科畢業後三年,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母校在交通銀行幫我開了張卡,我估計大概是哪裡弄錯了,當然這個賬號從來沒有進過一分錢,但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在交行的信息就變成了某211高校的教師了,而我在交行另一個賬號里還有一筆為數不少的存款,從此以後交行的理財經理每隔幾個月就來電話「騷擾」我,每次都稱呼我「陳老師」……


很小的時候就想做老師,感覺是個很神聖的職業,真的。

高中畢業毫不猶豫選了師範專業,想著做個初中老師,壓力沒高中大,孩子比小學好帶。

過了兩年,做個高中老師也不錯啊,畢竟有成就感。

大學畢業,讀研前。嗯,還是做個大專老師吧,不用抓成績,還不用坐班,人生贏家啊!

研究生臨近畢業,發現二本學校還能進碩士(外語和其它學科不同),抱著試試心態投了簡歷。誰知道通過了筆試、面試…

做到大學老師完全是機緣,現在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又轉換成身份為學生,完成最後的學歷提升^ ^

*希望讀博期間的心情可以和薛女士一樣(☆_☆)


我是工作七年後通過公開事業單位招聘進的高校。

但是由於我是碩士學歷,所以只能報考高職院校。

我考上的三個月後,高職院校也要博士了。

是的,企業年薪五十萬,到了高校十萬,理所當然,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這是後話。

我省的高校在編老師分為兩種:

一種是本科

一種是高職

我只能說後者與前者收入差不多,科研少壓力少。

我把我的經歷寫在這篇文章,具體的答案可以在裡面找找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45463


真的不希望有很多人不知道幹什麼很迷茫然後認為大學老師輕鬆來當大學老師。這種行為真的很坑學生,我覺得大學老師雖說科研為主,但也總要有些教育熱情吧,不然為啥叫老師?遇到的很多老師不是上課吹牛,就是看ppt,我承認大學多是自學,但其實有些知識是書上沒有的,這部分就需要老師來教。然而看現在這個尿性,估計大部分大學老師也就是書本的複製品吧,絲毫配不上老師的稱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當時找不到別的工作,所以就去當大學老師了。


最初沒想做大學老師,就像前面幾位說的,沒有這個規劃說要立志做大學老師。不過後來發現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出來不是說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對不起自己的學問(那個時候想法很幼稚,老是覺得大學生應該高人一等)。

然後有一個保研讀研究生的機會(我們算牛掰一點985高校,保研率接近40%),就選擇了讀研,然後自然而然的直接讀了博士。

博士畢業自然而然就進大學教書了


本科畢業後,跟某211來人聊了聊,就當上了,教學科研崗。那是2006年的事。


研究生實習的時候認識的一個同事跳槽回老家一所大學裡工作了。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發現工資都不怎麼樣,天天找工作好心累,然後那同事給我說不去投投他們學校看看,那個時候學校剛創建不久,城市也不好,於是投了簡歷,面試成功,工資雖然一般,和我去企業差不多,但是有寒暑假,算了算性價比很高,就去了 。後來的後來,我就發現自己每次選擇都偷了懶,工作兩年後工資降了一百,就公積金漲了一千多。

是的,去大學工作的人尤其是不怎麼樣的大學,一般都不在自己的計劃內,像我,學藥學的,畢業原來的想法是去醫院或者去葯企,後來畢業找工作,不夠優秀吧,能去的企業不想去,想去的企業不好進,加上當時在實習,可以留下吧,所以找工作也不怎麼積極,對於自己所在的企業在實習的時候就有點厭倦了,不喜歡朝九晚五每天都在看電腦查資料的日子,後來碰到個學校,最重要的是有寒暑假吧,就半推半就的簽了,那時候想的有個保底的,後來啊,就更懶了,同學七月份都去工作了,我在家晃到了九月。。。

是的,就是懶,喜歡自由就來了大學了。


推薦閱讀:

作為博士生的你,工作區是怎樣的?
進入美國top30學校讀物理PhD前,如何調整好心態?

TAG:大學專業 | 博士 | 人生的抉擇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