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空中自行車道將投入使用,效果如何?

看新聞廈門空中自行車道馬上要投入使用,在出入口有閘機防止電動車進入,不知真實效果如何。

線路約八公里,輻射範圍並不廣,只是依託現有BRT線路進行架設。

堵車的時候肯定很爽吧。

會不會有在自行車道上扔垃圾然後砸下面的汽車啊。


先說設計:車道狹窄,兩車並行就滿了,欄杆是很密的豎狀鐵杆,車把手很容易卡住,站點和站點和站點之間銜接處有落差,有的搞了上下小坡,有的只有跟馬路牙子一樣高的坎,車道一小段地上就會有幾條溝不知道是不是排水用的,也沒有任何遮蓋,什麼空中停車平台就那麼屁點大其實聽不了幾輛車;

再說說管理:按照廈門一貫的操行,缺乏管理,只怕到時候跟地面上的所謂自行車道一個德行,出入口只有幾個沒有執法權的大叔大媽,稀稀拉拉說一句,明文規定違規的事情,車道上隨便都能見到,10左右的速度並排騎車搖搖晃晃的,騎車S型的,一手騎車一手打電話還騎在中間的,共享單車騎上去隨便停路邊然後一路散步的,不會騎車上去學車的,12歲以下小屁孩結伴飆車隨意竄來竄去的,有一段道路是半開放式的,雙向車道一半成了共享單車停車場也沒看到管理者出來管理,勞民傷財搞了這麼一個東西還吹牛皮到了央視,結果剛開始管理就這德行,之後會怎麼樣,真是呵呵


政府要形象,據說投了好多錢,沿著brt高架確實漂亮。

老百姓要舒心,路面不算寬,並排三輛單車得考你車技;

與沿途過街天橋、brt站點銜接,金山站、市政務服務中心站能堵車,尤其是金山站(可能因為今天周末);

沿途有工作人員騎著小車指揮(小喇叭大喊:靠右騎行、趕緊走這裡不能停、不要玩手機,推車的靠邊不要佔道……);

隔幾百米有塊休息區。

騎行過程:

人多,各式ofo、摩拜、市政自行車……略顯擁擠;

偶爾有s型技術車手;

騎在車道中間,不讓的(哇,這位大哥,你騎個幾百塊的單車,全套騎行服,戴著頭盔,你走省道呢?讓讓我唄);

這麼小的道,情侶並排慢悠悠聊天的;

沿途太多有停車拍照發朋友圈的,金山跨仙岳路天橋、湖邊公園最多;

全程七公里多,有兩三段慢坡,推車的能把路堵了;

人多、擁堵,偶有剮蹭,對面車道有吵架的,聲音挺大,不知道打起來沒有……呃,我的後輪被蹭了一下。

總體感覺還是好的,只是對於並排佔道、慢到抓狂這種,有些不舒服。

咳咳,說到這裡,差不多要結束了,所以乾貨壓底:

卧槽,這麼多妹紙~

哇,那個長發美眉真養眼~

哦呦,這位美眉你騎車穿個小短裙不怕走光嗎?~

騷年,你得學會欣賞妹紙騎車流汗身體發熱,臉上那一抹高原紅……手動老司機微笑臉。

綜上,廈門高架自行車道建設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廣大市民健康騎行,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你看看,騎個幾公里就推車,身體都差成什麼樣了),所以我決定響應政府號召,每個周末拿出一天刷高架自行車道(還騎什麼環島路,坐什麼公交渡船啊),我不能辜負了政府花掉的這幾個億。


全國第一條空中自行車道?

轉自 愛上台灣自由行

取景 台灣高雄市前鎮之星。


在考慮效果如何前,一財君認為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基本情況

1. 去年夏天,丹麥建築師Steen Savery Trojaborg接到一份來自廈門市市政府的邀請,後者希望他在市中心完成一個高空自行車道的項目。該車道長7.6公里,橫跨5個主要住宅區和3個商業區;距路面5米,且位於一條既有快速公交線(BRT)的下方

2. 設計師Trojaborg 的事務所因為2014年夏天在哥本哈根完成的一個「蛇橋」(Bicycle Snake)項目而名聲大噪。現在他嘗試把設計蛇橋時的一些經驗用在了廈門的項目上。比如,在材質上,他仍然採用鋼,因為鋼結構會讓橋身看上去既輕盈又優雅,減少建築本身對人的視覺衝擊——想想那些討人厭的高架橋就知道這一點多麼重要。

3.但廈門的項目帶給Trojaborg更多是挑戰。考慮到和周邊交通及環境的聯繫,這條自行車道需要設置11個出入口,以便通往公交站台、人行天橋、自行車停放台。而為了保證騎行不間斷,這些出入口需要盡量設計成坡道——畢竟沒人喜歡搬著車爬樓梯上上下下。而在廈門的城市規划下,要找到放置足夠坡道的空間非常困難。Trojaborg最終決定將這些坡道設計成螺旋形狀

4.鑒於廈門的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市規劃系統,Trojaborg還注意到設計上的一些細節:比如車道應該設計得更寬(4.8米),允許多輛自行車並行,使這條自行車道能被最大化利用以緩解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問題。護欄的高度也從1.2米調整到了1.4米,儘管這可能會影響人們俯瞰城市的體驗,但他認為只有讓騎行者感到更安全,他們才會更多地使用自行車。

但值得提出的是,「自行車高速路」的可複製性值得懷疑,而且城市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讓城市對自行車更加友好。 要避免自行車道被佔用,鋪裝是一個辦法,不管是通過顏色,還是材質,只要在設計上能體現出地緣邊界。比如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就用特殊材料在荷蘭小鎮尼厄嫩設計了一條在夜晚「會發光」的自行車道。


旅遊意義大於實用意義


開通一個後情況如何,占坑有空更新


廈門政府給沿街樓房重新上漆和三胖的平壤高新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想知道超速了怎麼辦?扣分?罰單?


口袋妖怪即視感


廈門空中自行車道,全長7.6公里,從BRT縣後站至洪文站,是全國第一條也是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道。車道出入口與BRT站連接,未來會與地鐵站連接,出入口有設車閘與租車點,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無法通過車閘,低於12歲的兒童也不能進入車道,全程限速25km/h,是廈門又一道風景線。其建成對當今倡導的綠色出行,減少擁堵,有重要意義。

閘門的效果是沒有問題的,出入口都有工作人員維護疏導。


離開廈門已經快兩年了,現在在上海。

雖然沒有去過空中自行車道,但是,建設在brt下面的的自行車道,如同孿生姐妹,看廈門brt即可映射出空中自行車道的一二。

2008年廈門brt通車,建設的時候爭議很大,網上百分之百是罵名,什麼影響環境啦,噪音污染啦,

建好之後,大家驚奇的發現當初政府的做法是對的。

1:票價5毛起步,島內基本1塊就夠,廈門的地面公交都要1元。

2:全程高架橋,無一個紅綠燈

3:橋樑造型優美,下面搞了綠化,成了城市風景線。

4:車輛噪音小,橋樑兩邊有居民區都設置了隔音牆。

可以說,廈門brt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五毛的票價是業界良心,財政大量補貼公共交通。單獨的路權,全市最長的高架橋是用來走公交,而不是私家車,極大的照顧了城市的弱勢群體,有哪個城市能夠做的到?

當初的廈門,建不了地鐵,沒有坐以待命,乾脆不建(其實就是無所作為),而是選擇了地鐵與公交之間的出行方式,而且把它做到了極致。

請問你所在的城市做到了嗎?

在廈門,如果你能坐上brt.絕不會想著去坐公交車。因為它真真切切的快捷,舒適。已經是廈門的「地鐵」。

廈門brt很平穩,因為走高架路障少,所以底盤設計的很低,站在上面特別的平穩。

窗外的風景更是很迷人。

由於當時擔心高架影響城市環境,特意把高架橋加高到19米。整個高架橋就像一條青澀的龍穿梭在城市當中,行駛在高樓林立之間,公園湖泊邊,高速路網當中,大海港灣之上。

整個城市一覽眾山小,可以說坐一次廈門brt,相當於把廈門這座都市的各種味道嘗了一個遍。

坐在裡面不僅噪音小,速度比地鐵慢不了多少。

相比地鐵裡面窗外的漆黑一片,廈門brt顯得舒服多了。

廈門brt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品味城市的旅遊車

這在全國城市之中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是經典之作。

前幾年廈門brt發生了爆炸事件,

我認為這和brt本身性質無關,而是社會矛盾問題,恰好brt背了鍋。

假設當初廈門brt線路輕軌建成了,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輕軌當中,由於輕軌的普遍性,大家也就覺得理所應當了。

有人認為高架橋導致難以救援,假設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地鐵裡面,那傷亡是不是更慘重?

地鐵比高架橋更封閉,人更多。

有人會說地鐵有安檢,來過上海吧?來了就知道上海地鐵安檢就是形式。

所以根源問題不在於廈門brt,而是社會矛盾的化解不夠

我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總是不夠。

廈門空中自行車道,在大陸算一種創舉,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完全靠自己摸索。批評懷疑聲那麼多,這和當初brt的建設沒有不同之處。

廈門空中自行車道,建設水平高,但是確實免費的。免費免費免費!

而且這條線路經過廈門外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從選址看出這不是作秀,廈門本地人口和比較早在廈門買房的人基本集中在西部湖濱,江頭那一片區域,這些人對自行車需求小。

而空中自行車道經過的縣後,金山,蔡塘是大量外來人口和新一批廈門買房定居的人員,那裡的人口密度高,收入偏低,對自行車有大量的需求。

brt和空中自行車道線路都是經過這一片區域。

最好的公共交通系統給了這一片區域。

我覺得廈門政府相對是有作為的。

有人說才7公里,作用不大,我也不認同,因為你只看到7公里這個簡單的數字,沒有了解廈門這座城市現實的情況。

廈門這座城市本來就小,島內就兩個區,

本地人指的廈門一般都指島內,只是近幾年廈門在大刀闊斧建設島外。官方的說法是: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門島是個圓形,這七公里已經貫穿了大半個廈門。

廈門北部是高崎機場,周邊限高,可以說算是一片半廢的地,南部是一座大山。

所以人口積聚的地方也就這方圓十幾公里,而這七公里可謂是貫穿要塞。

在看看廈門功能區分布與人口動向。

廈門島內跟島外的人口流動關聯性特別小,很少人會從島外跨海去島內上班,或者從島內去島外上班。一般都是島內人居住島內,周邊上班,島外人住島外,島外上班。廈門的產業周邊都積聚著大量居民區,而且,高中低居民區都有,上班族的車程大量都比較短。

可以說廈門算是街區制實行的最好的城市(誇張。)

所以廈門這7公里的自行車道看著短,實際上卻有些大量的人員需求。

(圖做的有點搓。圖片里那條黑色的是空中自行車道線路圖。區域分布為大致的部分。)

空中自行車道巧妙了用了brt橋樑作為頂蓋,節省了城市空間又節省了加蓋的錢。雙車道。

有人說空中車道很窄很擁擠,對舒緩交通作用不大,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上海這邊的自行車道是在機動車道用鏈條隔出來的寬度還沒有廈門空中自行車道寬,上下班高峰期照樣擁擠,照樣運行,還要等紅綠燈,有時你想左右拐,直接被前面直行等紅綠燈的自行車給堵死。

再看看廈門空中自行車道,真的是自行車vip待遇,不用等紅綠燈,可以選擇地面,又可以選擇高架,太幸福!


我就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站的旁邊居住,上去過兩次空中自行車道,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之前市行政服務中心站的扶梯入口是沒設那種折繞的卡口,有人抬著車就上了扶梯,然後騎上了自行車道,結果,單車掉了個螺絲(你說奇怪不奇怪),卡住了電梯,讓電梯突然停止運行,差點兒發生了意外,縣後站也有這種事故,不過還好沒人受傷。這事還上了本地新聞,之後,在扶梯埠都設置了那種折繞的卡口,以防有人抬車上去(本來應該在另一邊的步行階梯推上去的)

剛開始可能是新鮮,晚上也確實蠻漂亮的,騎上去的人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拍幾張照片,我覺得一年後大家沒那麼多新鮮感,就沒什麼大興趣了,就不會再停拍了吧。

看到過好幾對妹子手牽手一起騎車,那時是晚上快十點,人少,所以她們就隨意吧,跟在後面騎,速度太慢了,打了個鈴,她們馬上鬆手讓道。

目前沒看到有人往下面馬路扔垃圾,下方是雲頂北路,可通到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車流還是很大的。車道距地面5米,稍重的物體扔下,掉到車上,也會被刮漆。道上都裝有監控,誰扔誰知道

護欄間隔剛剛好,有人回答說縫隙小,會卡車把,然而,並不會,辣么大的縫,為什麼會卡住車把呢?

長度,個人感覺這車道長度段,就一小段,沒滿8km(全長7.8km)還以為能到機場,拿好了微單去打飛機,結果在到機場還一大段的距離就已是盡頭了。車道上面設計的停車場還是很不錯的。一個大大的轉盤一樣。要是能延伸的長一點就好。受眾的人也更多。

最後,說下小學生,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廈門的小學生破壞能力超強。兩次上去,都看到很多小學生在沒有家長陪伴下三五結伴飆車,對的,是飆車,有些是用ofo共享單車(也叫「小黃車)飆,有些是拿自家的公路、山地車來飆,還不戴頭盔。第一次上去騎返程時,就有一夥小學生,五個人,我和同事靠邊行,一前一後,騎著騎著,左邊就刷的一下一個小學生漂亮的飛車身影瞬時掠過,哈哈,輕如快燕,心底暗罵一句:作,你慢慢作,等下摔得你叫媽媽。不到五秒。在我後方的同事的小黃車就被一個胖子的小型山地車給「追尾」。那晚下過雨,斜的風,把雨水吹了些進來,路有點滑,下坡,加上胖子速度快,來不及避讓,就緊著菊花、硬著頭皮懟了下同事小黃車的後輪……………結果,同事的小黃後輪變形了 看來衝擊力蠻大的。還好,小孩子沒一點兒事。廈門有很多共享單車,小黃車應是最多的,但被破壞的也是最多。經常看到小學在搗鼓小黃車,弄不開密碼就放倒小黃車,跳起來,用腳跺、踹鋼圈和車鎖,看上去,像是一個抓狂的瘋子(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並不是所有小學生是醬紫的),還看過一次,兩個小學生手中各把玩著從小黃車上拆下的車鎖(小黃車的車鎖是4位數字的密碼鎖,很好辨認)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帶著他們的玩具進入了一個雞排&奶茶店 @鄭省三

《完》


我在廈門,去騎了一下,個人感覺不咋地,至於風景線什麼的完全沒有感覺到,


廈門人來說說吧,假日用的人真的很多,平時比較少,下雨天沒人。

廈門市政和全國各地市政一樣,不會把事情做到最好。比如修brt很好,但是不從實用角度設計下車門的大小和開閉方式;裝了扶手電筒梯,卻不裝升降電梯讓殘疾人使用(可能廈門沒有殘疾人)。

自行車道雖投入使用,但自行車道附近的天橋電梯禁止人帶自行車搭乘,所以扛車上天橋還是需要點力氣的。不過天橋上是有提供政府的共享單車。

這麼多年廈門的天橋都是不加蓋的,自行車天橋理所當然也不加蓋,所以下雨天就沒什麼人用。線路目前還不能覆蓋島內,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繼續建,還是只此一條。還是期待改進吧。


昨晚剛騎行回來,從洪文到縣後,前後騎過三次還是蠻有發言資格的。

感覺蠻好的一個事情,到知乎上怎麼就前幾名答案都是說不好的方面呢。

前後跟不同的三批朋友一起騎行,大家的感覺都很棒。加之從朋友圈、微博看到的有去體驗過的 無一例外的都是好評。唯一一個差評,來自於跟計程車司機閑聊中。他的理由是 「好好的不建在環島路,大馬路中間哪有什麼風景能看,簡直浪費錢」 。他有沒有體驗過我是沒有問,但確實環島路的風景好的多是真的,這點不否認,我也剛學會騎自行車不久。環島路也騎過兩次,但對於一個住島外的,出門基本brt的我們 ,還是偏愛自行車道。因為環島路,真的離我們太遠了。稍微騎得晚一點,連回來的公車都沒了(自行車不能上集美大橋)

不是很清楚,自行車道當時建的意義是為了方便生活,還是鼓勵運動。但是這兩者我確實都感受到了,缺點什麼的也是蠻明顯,前幾個答案說的偏窄、小孩子亂騎車、飆車、沒有風景看之類的確實也都碰到了。管理上也確實只有沒有執法權的大叔大媽,但這比起我們出門多了一個去處,不止是吃飯看電影了真的微不足道,而且沒有風景但是有海風,真的很舒服。

不是想多聖母的說有問題都不去管之類的,只是覺得有這麼一條自行車道真的只是多了一個選擇。在brt底下也並沒有妨礙到任何東西,覺得不喜歡的可以不要去。推薦環島路,可以彌補這條自行車道的許多缺點。


大概就是…除了遊客和共享單車就是頭盔高過髮髻線了…畢竟限速25


去了三次 都是晚上

夜景很棒 挺好的工程 沒有網上說的這麼不堪


廈門人表示還沒去看過


不要抱著那麼大的希望唄,有比沒有好。


昨天周日,想去騎騎車運動下,順便體驗下空中自行車道,結果走了兩站都沒找到能騎的共享單車… 算了,我還是走路吧~


推薦閱讀:

騎自行車為什麼要戴頭盔?
自行車頭盔真的沒有必要嗎?
能用鋼盔代替自行車頭盔嘛?
公路自行車比賽中,頭盔對於減小風阻有多大的幫助?

TAG:自行車 | 廈門 | 城市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