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至少從數據上看,說香港衰落是不負責任的【格隆匯】

整個2015年,有兩個城市被黑出了翔,一個是廣州,一個是香港,廣州我們已經說了很多,這一次說香港。

先說好了,我們今天不聊政治,只聊經濟,並且扔掉「感性大棒」,一切數據說話。

一、讓我們先簡單粗暴地看一下GDP數據:

(單位:百萬港元)

有人一說到香港經濟,就說97之前占內地GDP的16%,現在只佔3%,所以香港衰落了。拜託,這位朋友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么?在總量懸殊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過去20年,香港即便能像內地一樣保持兩位數增長,也不可能一直保住16%的比例。更何況,香港沒有那麼高的增長。

下面折線圖是最近幾年香港GDP的增速,大部分年份都是正增長,只是起伏比較大,不像內地那麼平穩,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甚至出現負增長。平均下來相當於3%的增長率,在發達經濟體中不算差了。

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外向型經濟體,香港經濟增長出現階段性的不平穩,實屬正常。一句話,不是香港慢,而是內地太快了。跟內地比增速,全世界都在衰落。

再對比一下新加坡表弟:

(香港、新加坡GDP比較/單位:億美元)

觀察兩條折線,1997年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97之前,香港的經濟也是超高速增長,且遠超新加坡。97之後,新加坡人品爆發,快速追趕香港表哥,並於2009年前後超完成超車。

但很難說97之後,香港就停滯不前了,因為經過短暫的彷徨之後,2003年開始,香港經濟增速也跟上來了,並與新加坡相差不大。

新加坡超越香港,還有一個因素可能被忽略:港幣與美元是聯繫匯率(約等於固定匯率),美元貶值,港元跟著貶。大家知道,過去十年,剛好是美元貶值周期,新加坡元相對升值。新加坡GDP好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佔了港元貶值的光。但是隨著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美元走強,港幣也會跟著強,這對香港GDP是一個利好。

其實,看增速,新加坡最近兩年也慢下來了,從折線圖的走勢來看,香港實現反超,也未嘗不可能。

下圖是新加坡元與美元匯率走勢圖,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新加坡元(SGD)兌美元(USD)大約升值了30%,相當於對港元也升值了30%。

新加坡元兌美元匯率走勢圖(製圖/知乎網友方圓)

下圖是扣除匯率因素之後的兩地真實GDP走勢圖,紅線為香港,藍線為新加坡。圖表顯示香港真實GDP一直領先於新加坡。

(製圖/知乎網友方圓)

另外一個數據需要科普一下:很多人一說到香港經濟,都想當然地認為香港除了房地產與金融,就沒有別的產業。這個餅狀圖是香港官方數據公布的四大支柱產業,貿易、金融加起來幾乎佔據了香港GDP的半壁江山,而大家關注的旅遊業(包括帶動的餐飲、住宿等)產業只佔據5%的比例。至於房地產業,並沒有專門列入香港支柱產業的門類。

2、讓我們來看看最重要的人口數據

從折線圖看,三個城市中,深圳人口增速最快(實際數據肯定比這還高),香港的人口增速最低,且明顯低於新加坡,這也是影響香港經濟增速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慢增長也是增長,並沒有像東北地區那樣出現人口凈流失的現象。最近幾年香港人口也有大約0.8%的增長率:

人力是推動經濟增長最最重要的要素,無論是中國的北上廣深,還是新加坡,包括90年代之前的香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都伴隨著人口的高增長。香港的人口增長乏力,可以看成是過去移民政策的一大失誤。

哦對了,千萬不要再講「香港地少人多」這樣的話,人口首先是創造財富的機器,其次才是所謂的「社會承載負擔」。以今天香港ZF的財政實力、土地空間(建設用地不到25%),相信還遠沒有到所謂的人口極限。

3、讓我們來看看客流、物流與資金流三個常用于衡量城市聚集能力的數據:

先來看客流數據:

可以看到,最近10年,訪港旅客穩步增長,年增長率都在10%以上。其中內地旅客更是強勁增長,從2004年的56%,到2014年的77.6%。

不過,在陸港風波高漲的2015年,內地訪港旅客的確出現了負增長的跡象,如圖:

從2015年4月開始,內地訪港旅客數量同比2014年的確出現了負增長。不過,這並不奇怪,因為2015年4月13日起,香港自己出了一個大招:深圳居民赴港簽注由「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

再看看整體的物流數據:

2011年開始,進出香港的貨物總量出現了下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港口集裝箱數據(單位:萬ETU):

也是從2011年開始,香港集裝箱吞吐量逐年下滑,是近幾年來全球主要港口中唯一一個出現負增長的城市,目前已被上海、深圳超越,預計到2018年左右還將被廣州、青島等城市超越。

不過,香港航空貨運量仍在穩步增長,且總量位居全球第一:

香港、孟菲斯、上海分別位列全球前三名,但上海之後只羅列了中國城市的數據,其他國外數據暫未找到。

若比航空貨運量,香港近幾年的增速比之上海還要好。大家知道,走空運的貨品比走海運的附加值更高,香港能夠在這個領域仍然佔據優勢,說明香港物流業可能正在結構升級,來看整體的進出口貿易數據:

進出香港的物流總量雖然在下滑,但進出香港的貿易總額仍在緩慢增長,能不能說明:貨物量雖然在下降,但是貨物的附加值增加了?

再看看資金流數據,很多人喜歡拿本外幣存款來衡量一個城市對資金的聚集能力,看看香港與上海的比較:

注意,這裡偷懶沒有把貨幣單位統一,香港數據是港幣,上海數據是人民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換算,這裡不影響我們比較二者的增長率。

總體來看,香港在本外幣存款這項數據上仍然佔據微弱優勢,且增長率不遜於上海。考慮到兩個城市都有證券交易所,都是金融中心城市,這個數據是有一定可比性的。

再來看看大家經常唱衰的香港金融業:

最近十年,香港金融業穩步增長,且增長速度高於GDP增速。2003年,香港金融業佔GDP比重只有13.3%,2014年已經佔據16.5%。

2014年香港地區的全部FDI達到1030億美元,同比上升39%,全部ODI(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為1430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兩個總額均位列全球第二名。

IPO數據更是驚艷:2014年,香港市場共完成115宗IPO,籌集資金達達2277億港元(同比大增34.8%),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紐交所。2015年全年的數據還沒出來,但截至2015年12月15日,港交所IPO融資額達到318億美元,超過紐交所,位列全球第一。

當然,作為一個成熟的股票交易所,香港聯交所的日均交易額不高,2014年只有大約700億港元,比之滬深交易所兩到三千億的日交易額,的確有點遜。

4、與時俱進,香港仍是中國內地當之無愧的「超級聯繫人」

熟悉香港政情的人應該能察覺到,特首梁振英今年以來一直再強調「超級聯繫人」這個名詞,什麼叫做超級聯繫人?一言以蔽之,中國內地與國際世界經濟往來的掮客、中轉站、貿易特區。

先看看這樣幾塊信息量超大的餅狀圖(均為2014年數據):

2014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貿易總額達到3756.9億美元,佔中國內地進出口總額的9%,是僅次於歐盟、美國、東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如果按照單一國家或者經濟體來算,僅次於美國。

不過,中國內地與香港貿易總額已經出現下滑跡象,2014年比2013年下降了大約6%。

從這兩個餅狀圖可以看到,進到中國的外資中,來自香港的佔比68%,而從中國出去的資金,去到香港的也佔到58%。當然,這些資金中的大部分都不是香港本地資金,而是中轉資金。但不管怎樣,作為中國與國際世界的資金聯繫人,香港仍然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

說一點題外話,上面兩個餅狀圖中,還出現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資金中轉地,說明中國的FDI數據和對外投資數據,是存在一定水分的。

5、做一個判斷,不一定正確

總體來看,香港作為國際物流中心與貿易中心的地位,的確面臨上海與深圳等內地城市極大的衝擊(中國經濟的大蛋糕還在繼續做大,香港失去的只是相對優勢,與自己相比仍在緩慢進步),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僅沒有遭到明顯衝擊,反而有繼續提升的可能——這是由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以及對香港定位的新需求決定的。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是中國內地連接世界的國際貿易中心,今天的香港是中國企業海外融資的首選地,那麼未來的香港將有機會承擔全新的功能: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格局中,成為中國資本與產業走出國門的中轉站,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試水池與橋頭堡。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將被賦予新的內涵,對內地來說,並不會失去所謂的「利用價值」——這可能也是港府官員一再強調的東西。當然,畫餅總是美好的,能否順利摘得,還要看香港如何進取。(城市戰爭)

轉的轉的非原創


因為知乎上碼農最多。

在知乎上,沒落的可不光是香港。

還有非互聯網行業,還有上海,還有廣州,

崛起的是深圳,北京和杭州。

仔細想想這裡面的邏輯是什麼。

我這是冒天下之大不諱啊……

要被舉報死了。

不過,真的,不要害羞嘛,台灣人不也覺得我們吃不起茶葉蛋?

人之常情,放輕鬆~~~


拒絕回答這樣沒有意義的問題


典型的不知道「是不是」

就問為什麼

誰跟你說香港衰落了,哪裡衰落了,什麼行業衰落了,有數據嗎? 總GDP下降了還是人均GDP下降了,還是公司在倒閉還是???

問問題好歹擺幾個數據出來呀

上來就「香港衰落了」,那我只能


珠三角這一圈,廣州深圳香港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哪一個在貴乎眼裡不是藥丸?

廣州高新產業不行,深圳房價漲的太貴,香港鬧騰藥丸,東莞被查gg,佛山傳統行業完蛋,中山珠海太小,澳門沒有存在感。

按目前的說法,好像沒有哪個不用服藥丸的。拜託這不是中華城市吧,謝謝。


都沒發生怎麼叫歷史的必然啊各位爸爸們啊啊啊啊


別的不說那麼多

哪有什麼東西是長盛不衰的?


這位題主不要玩了好不好?為了推廣自己公眾號文章出來假裝提問題,問題還提得都挺煽情。

你文章都寫完了,別人答案也長不過你,再這樣我舉報你發廣告了!


沒皿煮沒自由沒發展的地區就是喜歡搞攻擊和自慰,白痴一點的廣東人都會被氣死(? °Θ°)?


近年來,陸港矛盾矛盾持續升溫,從反自由行、反水客,到佔中、港獨,香港針對大陸的激進行為,不斷登上內地新聞版面,引發大陸人民的強烈厭惡。

當然,從香港人自己的角度來看,他們的不滿是有理由的——經濟不振、房價高企、洶湧而來的陸客,甚至直接導致其生存環境的惡化。而香港人認為,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完全是大陸,以及與大陸關係密切的資本家所致。

鑒於上世紀後半頁的英殖時代,香港發展最為迅速、社會最有活力;而回歸後,香港卻逐漸停滯,社會矛盾不斷增多。這個強烈的反差,導致許多港人產生這樣一個認識:如果擺脫大陸,實現政治獨立,那香港又可以像回歸前那樣,恢復亞洲四小龍的榮光,重享「東方之珠」的繁榮。

當然,對這些港人的臆想,大陸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是嗤之以鼻,而且無論香港怎麼鬧,也不可能真的獲得什麼獨立。

但必須承認的是,港人反陸情緒確實存在,而且正不斷增長。而這種離心力的背後,是香港人對現狀的極度不滿,以及對未來的失望和迷茫。說的直白點,是香港逐漸沒落的趨勢和現實,激發了港人的背離之心。

既然知道了港人反陸心理的根源,那我們就有必要分析一下,為何香港會日趨沒落?而他的未來又在何方?

從地緣條件看,香港位於東亞大陸南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同時,由於香港背靠水量豐沛的珠三角平原,這種地緣格局,使它能夠獲得一定的腹地作為支撐。

港口是開展貿易的基本條件;水量豐富的低地平原,則是發展工業的最佳資本。既然同時佔據了這兩個天然的有利因素,香港在海洋時代的崛起,便有了最起碼的可能。

但是,僅僅就憑這些,是不足以成就香港今日地位的。因為珠三角的沿海港口多的是,香港並不是獨一份。尤其是廣州,不僅同樣是港口,而且地理位置更接近珠三角平原的幾何中心。而且,由於佔據珠江出海口,這使得廣州可以憑藉珠江水道,輕易的將影響力輻射到廣大平原乃至北部山區——就憑這份天然優勢,香港就拍馬難及。

也正因為如此,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嶺南的地緣核心,也是華南地區的海上貿易樞紐。而香港,在整個農耕時代,不過是一個分文不值的沿海荒地罷了。

直到英國人出現,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變。

英國對香港的割占,使香港成為中西交流的一個窗口,這種交流平台地位的形成,是香港發展的原動力。

但即便如此,從《南京條約》簽訂,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歲月里,香港的發展也不過如此。雖然比農耕時代有了天大進步,但依然是一個比較落後的狀態——不僅與上海相差萬里,就是比廣州也遠遠不如;甚至連偏居華南邊緣地帶的汕頭,與之相比都未見遜色許多。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首先從英國人對香港的定位說起。

其實英國之所以要割佔香港,從一開始就不是著眼於商業和貿易——香港的天然良港,在珠三角並不具備唯一性,位置又略顯偏東;更重要的是,它雖然背靠珠三角,卻沒有輻射該區域的天然通道,所以從哪方面看,都沒有藉此地開展商貿的必要——真要有這需求,英國人的首選也該是廣州。

既然如此,那英國人為什麼要選擇香港呢?

主要是政治和軍事的需要。

首先,香港位於東亞大陸南端,在沿海地區中,香港與印度、馬來半島等英屬殖民地最為接近。英國人在此立足,可以最便捷的獲得來自海上殖民地的支持——這對本土遠在歐洲,東亞地區實力有限的英國來說十分重要。

其次,香港的地形十分適合防守。最早的香港僅限於本島;後來佔據的九龍、新界,與大陸也只有北面相連,其餘三面皆為海洋,屬於典型的半島地形。這種小範圍地緣格局,有利於抵禦來自大陸的陸上攻擊——至於海上,堂堂日不落帝國還怕這?

最後,香港與廣州十分接近。駐軍於此,英國可以保持對廣州的威脅——如果直接割占廣州,那必將引起清廷的強烈反彈,而且後來的其他列強也不會答應。而佔據香港,政治風險就小的多。

只要有能力隨時攻佔廣州,英國在珠三角、乃至整個華南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充分保證——至於商貿,反正大清的國門已經洞開,英國為什麼放著廣州不用、而用香港呢?

正因為如此,在新中國成立前,香港的所謂中西交流平台,更多只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至於經濟,根本不在英國人考慮範圍內。而英國人的這種安排,也映射出香港在地緣經濟上的真實地位——它並不適合作一個商業貿易樞紐。

只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這一切徹底改變。

由於政治因素,西方對中國全面封鎖,不久蘇中交惡,中國在國際上徹底被孤立。

不過中國雖然再次閉關鎖國,但與清朝時已大有不同。這次的封閉,不再是「天朝無所不有」的夜郎自大,而是基於國家安全考慮的不得已。因此,中國在封閉以求自保的同時,也希望保留一個與外界交往的平台——而香港無疑是最合適的。

雖然英國一開始並沒打算髮展香港,但對這項白送上門的富貴,它也沒有不接的道理。於是,本來作為軍事基地存在的香港,轉而成為中國與外界交往的唯一平台——這次不再僅僅是政治和文化,還包括了經濟。

但必須指出的是,香港之所以能成為樞紐,並不是地緣優勢導致,而僅僅是政治因素使然。正因為中國被全方位封鎖,使上海、廣州等一大批更適合充當中外轉口貿易樞紐的沿海城市,喪失了對外交往的功能,這才有了香港的脫穎而出。而且,這次香港是唯一的!

雖然此時的中國貧困落後,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整個東亞大陸的對外聯繫,幾乎都經由香港進行時,這隨之而來的巨大利益,足以把小小的香港撐得半死!

航運繁榮了,港口興旺了,建立在交通樞紐地位上的金融、地產等行業也發展起來了,甚至連文化行業,也因為經濟的發展,在這塊文化沙漠上欣欣向榮。

但是,這一切,從本質上來說,都只是一種扭曲。是政治因素對地緣經濟規律的扭曲。香港的崛起,完全是建立在這種扭曲基礎上的。一旦這種扭曲被還原,那麼香港的命運自然就會出現轉折。而這個還原的契機,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對外開放,意味著香港作為中西唯一貿易樞紐地位的喪失。

當然,一開始時,這種效果並不明顯。畢竟中國的開放是漸進式的,諸多限制依然存在,這使香港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特殊優勢。

甚至,在中國開放之初,香港還會因此受益更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之前的數十年積累,使香港在資金、經驗、技術、人才儲備上都有著巨大的先發優勢;而與大陸同文同種,又使他相對於其他國家,能更好的適應大陸的環境;而大陸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慮,也願意給予香港更多的優待。而另一方面,打開國門後,大陸被壓制了幾十年的潛力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經濟規模迅速增長,這給了香港這個中西樞紐巨大的獲利空間。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迎來它的黃金時代:經濟飛速增長,社會財富急劇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直線上升,整個城市的發展進入巔峰期。

但到回歸後,形勢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這場與回歸幾乎同步而來的危機,使香港經濟遭受重創。

當然,這場金融危機並不是大陸造成的。相反,正是大陸的支持,才使香港免遭滅頂之災。

只不過,幾年以後,當香港慢慢從危機中走出時,他們所面對的大陸,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大陸對外開放程度驟然提速。大量的貿易限制被取消,政治和文化上的隔閡也逐步消解。這意味著,原先大陸封閉給香港帶來的好處正在快速流失。與此同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陸與主流世界的各項差距已經縮小,而且這種趨勢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同步加速。

樞紐地位被弱化,先發優勢被填平。這種情況下,支持香港快速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而與此同時,它的劣勢逐漸顯現出來。

之前已經說過,香港充當轉口貿易樞紐的地緣條件,遠不如上海、廣州,甚至與珠三角其他諸多港口相比也並無優勢。隨著中外隔閡的淡化和內地發展水平的提高,內地的諸多港口城市,自然會奪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地位,這意味著香港貿易份額的流失。

而香港與內地政治隔閡,也逐漸轉變成制約其經濟發展的負面因素。

在內地閉關鎖國的情況下,香港與內地的政治隔閡,正是他能充當中外樞紐的先決條件。而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與世界的融合的加劇,這種隔閡,不但不能不能維持他的樞紐地位,反倒會因此造成與大陸交往的不便。

在中外交流已不存在太多障礙的情況下,香港繼續保持這種隔閡,只能使它與內地逐漸脫節。

那由於香港的發展,必須依靠內地的支撐,既然內地已經擺脫了對香港的依賴,那這種隔閡的存在,只會使香港成為一座失去存在意義的孤島,最終走向衰落。

當然,現階段,由於大陸的對外開放仍存在一定限制(比如金融),所以香港仍可以靠政治隔離獲得一定的利益。但隨著中國開放的深入,香港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比如當人民幣國際化完成,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就不再重要。上海、深圳完全可以將其取代。甚至,自身實力和地緣條件決定了,上海比香港更適合這個位置)

到那時,香港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第一,主動放棄政治隔閡,與大陸融為一體——作為珠三角地區的優良港口,他依然會是一個中國的發達城市,但想恢復上世紀那種傲視群雄的地位是不可能了。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最多也只能排於上海之後,與廣州、深圳等並肩。

第二,繼續堅持政治隔離立場。這樣的話,香港會喪失內地的支撐,並迅速走向衰落。當這種衰落到一定程度,香港將無以為繼,甚至連維持城市的存在都不可能,最終還是只能放棄隔閡,向內地靠攏。只不過,那時候的香港已經元氣大傷,不僅趕不上上海,甚至連廣州、深圳都遠遠不如。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深港一體化的過程中,成為深圳的附庸。

總而言之,香港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算它與中國主動融合,最好的結果也不過就是諸多東方之珠中的一顆。如果繼續像今日這般,或許百年之後,香港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城市;取而代之的,只是深圳市轄下的一個區而已。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如是,國如是,至於城市,當然亦如是。

這一篇是從宏觀上講香港這個城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篇,雲石君將從微觀層面,分析香港人為什麼會厭惡大陸,以及香港人的前途和未來。

註: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9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地緣政治文章。


為什麼有人那麼喜歡自問自答?


香港的崛起源於地緣政治和地理,而他的衰敗也同樣因為地緣政治政治和地理。

香港的地理位置還不錯,凡是經過東亞東北亞的船幾乎都要路過香港,再加上早年的地緣政治,香港就成為這一地區中轉站的不二選擇,香港也是當年大陸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的口岸,就是大量貨物中轉促進了香港的貿易,最終成就了香港的繁榮。

而現在不同了,大陸改革開放,中國崛起,沿海的各個港口都蓬勃發展起來,地緣政治格局打破了,香港的地理優勢也就慢慢減弱了,看地圖,世界最大的中轉站新加坡其實離香港很近很近,而世界最大的兩個港口上海港和寧波港也離香港不遠,所以香港的中轉作用已經不重要了,香港已經從整個東亞東北亞大區域中轉站轉變成為珠三角的小區域中轉站,貿易的中心也由香港慢慢轉向上海,隨著貿易減弱,香港的衰退是持續的,甚至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會受到動搖。

隨著最近一帶一路的布局,以鐵路為核心的歐亞大陸的貿易格局已經形成雛形,鐵路慢慢取代海運只是時間問題,泛亞鐵路一旦建成完工,香港會進一步衰退,而且這個衰退會將是徹底的,其實不止是香港,整個海運都會衰退,而依靠海運起家的港口都會受到波及。所以香港的衰退是必然的。


人類的衰落也是歷史的必然,然而題主這種人加速了這個進程的發展。


香港不是在衰落,而是它的繁榮沒有以前那麼耀眼了。夜明珠很值錢,但也要在黑夜中才能散發最大的光芒。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雖然隨著中國的崛起,香港曾經的光輝已經逐漸黯淡,但知乎上黑香港黑得也有點過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衰落沒那麼容易。


香港的繁榮是以前落後大陸跟先進西方的連介面 隨著大陸的發展 上海等很多跟國際接軌的城市也產生了 自然香港的利用價值就下降了 錢也就去的少了 去了更近的大陸城市 本港燦表示不滿


定義衰落


不要看空香港,香港是很有錢途的~最主要是你得看得起我共,反對歸反對,討厭歸討厭,我共是真的會玩。


看了大家的回答,貌似很專業,很高端,我就說一些乾貨。

香港畢竟被英國殖民過,所以繁榮。但是回歸後,英國撤走了很多資金吧,所以就我所知的,回歸後,HK那邊的工資低了不少。

所以,現在的HK,個人覺得沒什麼了不起的,我是想不明白,為什麼每天有這麼多得人去HK,拍個照片還要發朋友圈,生怕別人不知道你去過HK。無非HK的電子產品,商品等等比我們便宜一些,那也不至於為了省錢跑去HK,折騰。如果你很有錢,那隨便。我只是覺得一般的工薪階層,跑去HK買個LV或者gucci,拿到我們大陸這邊show,有意義嗎? 個人覺得,愛去HK的就是為了滿族自己的虛榮心。 PS,我在深圳上班多年,沒有辦過HK 通行證。。。。。。


推薦閱讀:

AA製為什麼只在廣東香港地區盛行?
外地人南下廣東,語言(粵語)是大問題嗎?

TAG:香港 | 廣東省 | 深圳市 | 香港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