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法家?

我的觀點是法家是正面的,之所以先表明我的觀點是因為避免別人說我不客觀,希望從國家管理,對社會影響,百姓生活方面討論。使國家強盛,治國方面,不要陷入道德層面。還有法家思想對於當今的意義。


感謝第一位答主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在提問時似乎帶有傾向性,但很抱歉我個人對法家沒有什麼好感。很多人對法家存在一種誤解,把法家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法治,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搞人治而缺乏法治是當時統治者沒有發揚法家思想的結果。的確儒家是依賴道德治國的人治,過分強調禮教、缺乏制度約束的確是儒家的弱點。現代社會治理既應當講人性化也應當做好制度建設,確立人人遵守的社會規範,使社會能夠依法依規有秩序運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當美化和抬高法家,法家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專制馭民術,核心是「愚民、貧民、弱民、辱民」,嚴刑酷法只是實現這一切的手段而已,並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下面我摘錄了凱迪社區貓眼看人上一段《外儒內法養豬狗,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漫談——先秦文化遺產》中對法家的評價,我對該文作者將儒家批判得一無是處不太贊同,但我覺得下面這一段對法家的評論可供大家參考:

《商君書》開篇便說: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更法第一》」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探討著變法的原則,尋求著「驅使人民」的策略。從後續的文章里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國,是君主的家國;所有法律都是為了君主的利益,人民僅僅是國君驅使的某種動物!

  1、愚民:

  《說民篇》曰:「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必興至王。」「辯慧,亂之贊也。」由此看,《商君書》認為思想、學術、文化不利於富國強兵,甚或導致亡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民眾受了教育,就有了思考的能力;有了思考的能力,就會對政策產生質疑,如此則會損害君主的權威和尊嚴,破壞統一的政治格局。所以,必須愚民。

  2、利用流氓、流氓政治

  《說民篇》曰:以良民治,必釓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強。白話是說:利用善民來治國,國家必亂,終至於削滅;利用奸民來治國,國家必治,終至於強大。可見《商君書》這種權術必造成流氓政治。以流氓來壓服良民百姓,以小人的勾心鬥角來實現互相的糾察,這就是專制君主用官的方法。以奸民制,百姓就會只反貪官,不反皇上,所以:「以奸民治,則民親制。」

  3辱民、弱民、貧民

  《弱民篇》曰: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白話為: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朝廷用刑法統治人民,人民就遵從;用賞賜來獎勵戰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因此臨戰嚴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強。民眾有自以為榮的尺度就輕視官爵,鄙視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賞賜。治理民眾,以刑法使他們知道何為真正的羞恥,戰爭時他們才會出戰。民眾貪生怕死,政治紛亂,而去與別國交戰,兵眾與農民都會怠惰,國家力量就弱。

  4、製造恐怖社會

  《弱民篇》曰: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弱之,兵重強。故以強,重弱;弱,重強。王。以強政強,弱,弱存;以弱政弱,強,強去。強存則弱,強去則王。故以強政弱,削;以弱政強,王也。

白話為: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惡的東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歡的東西,人民就強。人民弱,國家就強;人民強,國家就弱。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更強,結果,兵力就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歡的是人民強;如果人民強了,而政策又使他們轉弱,結果,兵力就強而又強了。所以實行強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弱而又弱,國家就削;實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強而又強,就能成就王業。用強民的政策攻治強民和弱民,強民是仍然存在;用弱民的政策攻治弱民和強民,強民就會消滅。強民存在,國家就弱;強民消滅,就能成就王業。可見,用強民政策統治強民,國家就會削弱;用弱民政策統治強民,就能成就王業。

  5、統治者的流氓手段

  《去強篇》曰:「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富者貧。貧者富,富者貧,國強。」。如此,想叫誰富誰就富,想讓誰窮誰就窮,在這窮富折騰期間,君主的權威就顯現出來了。君主大權獨制,使百姓如握掌上,以君主來控制政治及社會的一切,令百姓及官吏的富貴之途皆出於君主之手。例如商鞅用法律手段設些圈套,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規定除國君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更顯現:國,是君的國,「以一家制萬家」,萬家必須低賤,以-「利出一孔」達到:「入使民壹於農,出使民壹於戰」。

  以上是《商君書》幾萬言里的幾個小段。

  而《商君書》如此直白「愚民、貧民、弱民、辱民」,「利用流氓、和流氓政治」,「製造恐怖社會」的手段,比比皆是通篇隨處可見!

然而,這些統治章法,秦以後,並沒有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統治者的法律上。但是,知道一些歷史和近代史及現實的,都可以在統治者的行為上,隨處看到。

  看完這些統治秘訣,我們已經出離憤怒了,那麼,暫且消遣一下。

  你養過狗么?你看過別人養狗么?你知道怎樣訓練出一條聽話的狗么?

  哈哈,如果你看過《商君書》就會無師自通。而且,非常簡單。

  1、愚民:狗天生就是「愚」民。

  2、貧民:狗天生很「窮」,所以你只需保持它窮的現狀,有吃的就行,切忌,不能給狗設立存食物的庫房。

  3、弱民:狗由於「愚」和「窮」缺少食物,天生怕主人

  4、辱民:狗在不聽話和不懂話的時候,打它、罵它,再教它,它會更崇拜你。

  5、利用流氓:狗本身就是沒有是非觀念,是僅僅聽主子口令的流氓,主子即使在強姦婦女,只要讓狗把門,它也會赤膽忠心。

  6、流氓政治:狗本身就有流氓本性,想讓它只聽主子的,就不能設立長期有效的法律,設立了,它也沒記性,球都不頂,主子完全可以指鹿為馬信口雌黃,朝令夕改,一意孤行。

  綜合以上六點,養狗很容易,只要不讓狗有存款,有存食物的庫房,即使它的獵物,也一定要充公,讓它每天都為食物犯愁。不然,你手上的誘餌,就不起作用了。不能讓它有屬於自己的家,它就會把主子的家當成它的家誓死保衛,你在家可以隨便幹壞事。這些如果你都照做了,你管理成千上億的狗,對你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我們可以推斷:法家人物,從管子,商鞅,韓非,李斯,大概他們都曾是養狗天才。

  我們還應看到,法家的「法治」與西方的「法治」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制度。西方的法治,其基本的理論是天賦人權,而法家的法治,其基本是針對西周而來的禮治。西方的法治與民主相聯,以自由為基礎,並以法治來捍衛自由;而法家的法治是以君主專制獨裁為主的中央集權,法律的權柄完全操持在君主手中,是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與手段;西方的法治以權利為核心,它的作用是用來保障公民的權利,而法家的法治是以懲罰為核心,是辱民的手段,是要達到把人訓成狗的目的。

  筆者曾倫說:「帝王之道,就是以一家,制萬家的流氓手段」。就是說,《商君書》就是「把人訓成狗」的秘訣而已。


首先說說法家治國,法治就是通過規定,祖訓,法律去治理國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例子:先秦,大清,新加坡。

國家管理:

優點:法治有助管理國家,法治在整個使得國家有秩序,獎罰分明,有助團結國內力量,一致對外,若處於亂世,法治相當有成效,大秦處於戰國時期,大清處於蒙古和明末時期,新加坡處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夾縫中

缺點: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依法治國,「以刑去刑」,不重視道德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通過制定法律,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即一個君王(或者制定法律者)的權力會很集中,如果他能正確的引導國家的方向,國興;反之,國衰。

實例:大秦的軍功制度是按人頭計算的,就是要晉陞到一定的軍銜需要敵軍人頭數量,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但晚秦,君王為滿足一己私慾,通過制定法律,大肆壓榨百姓,官逼民反,導致大秦滅亡。

社會影響:

優點:守法者能保證生活,提高社會生產力

缺點:不利於社會創新和進步,通過法律限定人類的上升渠道

例子:大清,以小數的滿人去管治大量的異族,簡單一句。順法者生,逆法者亡,順者,享受康乾盛世,逆者,身首異處。製造了康乾盛世,卻又大興文字獄,排除異類思想,保證社會穩定,但卻阻礙社會進步。

百姓生活方面:

優點:社會生活相對穩定

缺點:創造力有限

例子:新加坡,社會生活指數應該算是四小龍最高的,雖然新加坡經常說自己是創新之都,但在實際生活中,真的很難感受這個國家到底輸出了什麼。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等都是在四小龍里排最後的

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不可能只是單純儒家治國或者法家治國,最合理是建國前期通過法治去鞏固統治,平定動亂,維護社會穩定,之後進行儒家治國,提高社會和諧,促進社會進步


我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我覺得能夠回答你大部分的問題。

論法家思想

法家,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前有商鞅用之使窮困的秦國民富兵強,後有漢武帝劉徹儒外法內建一朝盛世。周朝以禮治國,短期似乎像每一個剛統一的王朝一般風風光光。時間一長則禮崩樂壞,諸侯問鼎成戰國紛爭之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每位有志之士都在尋求救世之道,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等等,就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了。想要結束亂世,就得有一個國家出來統一其他諸侯,所以這個國家必須國力強大。兵力最強的魏國沒有做到,地盤最大的楚國沒有做到,經濟最好的齊國也沒有做到。因為一個國家的強大,是一種綜合國力的表現,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突出。秦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縱觀幾千年歷史,我們得出一個國家制度建設導致強弱的根本之源,那就是「奉法者強」!
法家思想第一次大放異彩是在秦國商鞅主持的變法。商鞅變法,內容太多。挑主要的說就是立一種法,這個法規定在秦國想要提高地位,想要得到賞賜和名譽,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種地種的好,二是戰場上殺人殺得多。在以前貴族階級都是一代傳一代世襲的,但是到了商鞅這裡就變成了普通人也有躋身貴族階層的機會,只要你種地種的好,殺敵殺的多。這樣一來,秦國百姓所有的精力就都放在種田出力和戰場立功上了,所以秦國在內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外有英勇無畏的軍隊。由於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所以他們對商鞅的變法群起而攻之。但秦國早已飽受欺凌,秦孝公改革之心如磐石不可轉移,建立種種制度保護變法。經過六代秦王在法治上的耕耘,終於秦始皇完成了統一。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推行到了什麼地步呢。由於得罪了貴族階級,貴族們就想辦法要阻止他的變法,找到太子的老師幫忙,太子的老師就唆使太子去犯法讓商鞅難堪,商鞅說太子還年輕不能受罰,但是太子犯法是老師教導無方所以應該老師代替受罰,就把老師的鼻子割了,老師因此懷恨在心。等到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商鞅沒有了支持就遭到這個老師的報復,此時的秦王聽信他的老師要殺掉商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晚上想要住店休息一下,客棧老闆不讓他入住並說:商鞅規定每個住店的客人都要出示身份證件一類的東西,現在你不能出示,我要是讓你住了我就會被殺頭。商鞅此時切身體會到了自己變法帶來的威力。秦國的強大不是依靠孔子的克己復禮,也不是依靠孟子的仁義道德,更不是依靠莊子的自娛自樂。
回顧法家思想在秦國的使用歷程,我們發現法家思想就突出兩個字:「實用」!別跟我扯別的,我就要實用。如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他不遠千里而來必有讓我國家強大的方法,孟子卻開口說:「王何必曰利?」接下來就是一堆仁義道德休養生息之論。戰國時代各諸侯人人自危,都在尋求富國強兵之道,若是按照儒家理論來什麼仁政,或是按墨家來什麼非攻,恐怕哪個國家採納了哪個國家就滅亡的早。亂世中求的就是立竿見影,用儒家短期內收穫不了成效則他告訴你仁政修的是內功,要長時間才能獲得利益,那麼試問這麼長的時間我用什麼來保障我國家的安全呢?這裡並不是說儒家思想不好,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比它更加實用的思想存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沒有一家是運用儒家思想治國而強大起來的,以法家治國而雄起的倒是不少。使上層階級的利益得到遏制並收斂這些利益,使下層階級的慾望得到釋放並利用這種慾望。這就是「法」的力量。
談到這裡,有人會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家也被他經營的很強盛啊。其實不然,漢武帝雖然提出了這種口號,但他實際上行的是「儒外法內,王霸雜用。」漢朝自漢高祖劉邦開國以來就飽受匈奴侵擾的痛苦,劉邦死前幾年最後一次御駕親征是討伐匈奴,大敗而歸。而後劉邦沒多久就死了,我們都知道劉邦死後漢朝的政權操控在呂雉的手中,呂雉是個心狠手辣的皇后。人們都說劉邦壞,劉邦當了皇帝後大殺功臣,其實劉邦何嘗不念及兄弟情義?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可下不去手,例如彭越曾在他和項羽決戰時斷項羽的糧道,勞苦功高。劉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放逐了,他在外出路上遇到了呂后,向呂后哭訴,呂后假裝安撫她並說帶他回去找劉邦討個說法。沒想到呂雉回去就責怪劉邦,說劉邦這是放虎歸山,然後動手把彭越殺掉了。強勢如呂雉,劉邦死後匈奴的單于派使者來送信,信中大概意思是說我也沒有老婆,你丈夫也死了,不如我們兩個孤家寡人湊在一塊過吧。其中還有對呂雉美貌的垂涎和一些放肆挑逗的話,可謂是大不敬。不過就是呂雉這種女人也不敢跟單于發脾氣,只是客氣的回信說我老了,年老色衰不中看了,怕是辜負了你的一片心意。這說明匈奴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種跟漢王朝分庭抗禮甚至是隱隱要入侵的態勢,在中間那麼多年實際上沒有哪一代皇帝解決了匈奴的問題,輪到漢武帝上台時就處在這樣一種局勢下,你說他實際上可能搞什麼獨尊儒術么。要抗擊匈奴能靠那些儒生在朝堂上逞什麼口舌之利嗎。在儒家學派他真正啟用的也就董仲舒一人,並且沒有給他什麼實權。對外宣稱施行仁政,而在治國理政上用的卻是桑弘羊那類法家人才。有大臣就曾在朝堂上問漢武帝何故「內多欲而外行仁義?」漢武帝聽了直接很不高興的下朝了。總而言之西漢初年國家的強盛實際上是因為「以儒之名,行法之實。」至於為什麼以儒之名呢,一個國家想要以打仗維穩作為當前主要目標時,如果老百姓覺得自己的日子在這樣一種政策的籠罩下,那麼他們就不能好好安心地生活,統治者為了維持人民思想上的穩定,就托以仁義之名來安撫民眾。如果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漢武帝也就沒必要讓桑弘羊就鹽鐵官營還是私營這個與民爭利的政策與諸位大臣們爭論不休了。《鹽鐵論》實際上就是漢武帝行法家之實與民爭利的證據。
現存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當首推《韓非子》。韓非子與李斯共處同一時代,兩人年輕時曾一同拜入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門下學習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成後去了秦國,韓非本就是韓王之子,學成後就想回到韓國復興家鄉。李斯後來官至丞相,韓國被滅後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怕秦始皇重用韓非而疏遠了他就把韓非害死了。先不討論他書中的思想,就其才能能夠招致秦國丞相的嫉妒,那對他的才能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我們也應當研究一下。
《韓非子》一書通篇也強調的是兩個字:「實用」。它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法家」的思想範疇,其中不僅闡述了政策制度的問題,也詳述了君臣關係和領導者用人的藝術。儒家說話語言華而不實,滿口仁義道德之論實際上對國家起不到實際用途,常常是「問以經濟策,茫然墜雲霧。」後世的理學家朱熹就深刻的繼承了儒家的這一套,搞出來一句「存天理而滅人慾」的口號。縱橫家只是遊走於列國之間利用它們之間的利害關係來為自己謀利益的小人而已,通常是世道越亂他們越開心,對歷史的發展起不到實際用途,西周合縱招來秦國攻打亡國,衛國連橫引來魏國軍隊被滅。《韓非子》一書對那些所謂的「竹林隱士」大批特批,說他們:國家有戰爭時不出來穿上盔甲拿兵器打仗,國家沒戰爭時縮在山溝溝里裝聖賢不出來做官造福一方。想來的確是這樣,國家要想富強就要啟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有才能並不是靠裝出來的,而是要經過實際勞動考驗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啟用有才無德的人比啟用無才無德的人危害更大,因為他們能力強,所以幹壞事造成的影響大。韓非子在這裡就提出了相反的論斷,他說君主應該首要提拔那些有才的人,如果他無德,那麼君主就要運用自己的權術也好,制度也好,駕馭住他,不讓他犯錯。其實想來領導者的任務不就是這個嗎,李嘉誠也說:「我一個司令,打槍不一定比普通士兵打的更准啊,領導者要做的不是這個。」韓非子站在領導者治國的角度闡述這個問題,是恰當的。領導者要做的是選舉能人,使用它們的才幹但又很好的駕馭住他們,使他們好的一面得以發揮,不好的一面受到控制。這也就是當今社會提出的「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 《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不無道理,這個「小」實際指的是可控範圍小,你要考慮的是這些調料食材怎麼添加,添加多少,把這做好了這鍋湯也就熬好了。治國就像「烹小鮮」,領導者要考慮的是他這幾位大臣怎麼用,用好了大國也就治理好了。君主不需要事必躬親,就像狩獵時馬拉著車,車拉著人追著獵物,人只需要看好自己的馬怎麼駕馭,在充分發揮它跑的能力時控制住別讓它亂跑,而不需要為了怕它亂跑就不要它了下車自己追趕獵物。
《韓非子》帶給我們的精彩遠不止這些,正如法家思想帶給我們的東西遠不止這些。這裡並不是在貶低其他思想。要說明的是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家」們,法家也有其精彩之處。諸子百家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黃河長江也好,山嶺溪流也罷,「百川東入海」。因為它們本來就產生於一個原因,所以最後也會找到一個共同的歸宿。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些已發生的既定事件,從中湧現出來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最後要補充的是,無論什麼思想,最終能夠用上才稱得上的對它的繼承。《孫子兵法》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之變化而致勝者,謂之神。」學習先賢思想一定要做到如水一般靈活應用,因為思想不變,而環境條件在變。向中國歷史致敬,向偉大的中華民族致敬!


一切妄圖同一種簡單的原則規劃完美社會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和偷懶,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組成社會的人是多樣的,標榜法制無敵的香港也有頗多社會問題。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妄圖用教條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推薦閱讀:

電視劇《大秦帝國裂變》中,商鞅為什麼娶瑩玉公主?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的統一大業做出的貢獻最大?
為什麼從商鞅變法中得到莫大好處的秦國,會這麼恨商鞅呢?

TAG:諸子百家 | 治國 | 商鞅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