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旗與不在旗的老北京話差異在哪裡?
在某微信公眾號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
冬天的北京黑得特別早,老北京人都有「貓冬」的習慣。吃完晚飯,一家人圍著火爐拉家常,祖母則在燈下用襪板給我們補襪子,窗外的北風使對面院子里的大椿樹發出「呼呼」的響聲,衚衕深處傳來有氣無力的叫賣聲:「半-空-兒-多-給-」。祖母向學齡前的我發出了指令:「好久沒有聽到賣半空花生的了,快叫進來買一點。」不一會兒,一個身背大口袋的駝背老人就跟我進了屋子。祖母拿出一個臉盆:「來,買兩千塊(舊幣,今2角)的。」駝背人抱起口袋就給倒了滿滿一臉盆。「現在實行統購統銷了,貨不好躉了,您給三千吧。」「聽口音,您是『在旗』的吧?」祖母問。「老嫂子,您說對了,我姓金,不瞞您說,這要在前清的時候,我們家還是紅頂子呢。
故而疑問,在旗與不在旗的老北京口音有何異同呢?
本人祖上n代北京人,祖輩均在旗。在後來確實發現有些其他純正的北京人的口音和我的不太一樣,感覺我的口音兒化音和吞字吐字現象比較嚴重,但是沒有某些同學的一些抑揚頓挫或者有節奏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在旗與不在旗的差異呢?多謝!
這個問題挺有趣,我說下我的理解,僅供參考。
一、所謂北京話里旗人和民人的差異。
根據很多北京老人的形容,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北京城內的語言是能通過聽就能分辨出南城民人和北城旗人的,但是這個標準到底是什麼,描述的都不盡相同。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見過的四城老人,旗民差異除了身份外(這點列於第二點),主要是個別辭彙和用語習慣不同。用語習慣,比如說對於一些事物的稱呼,以及一些具體的形容,比如說擬態之類的,應該都不一樣。相聲里說舊社會賣東西的吆喝,南北城都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在語言習慣上,北城人尤其喜歡用兒化韻。不過我個人覺得清代北城的兒化韻並非是我們今天北京話的兒化音,從《兒女英雄傳》里很多兒化韻的使用上都能看出不同。二、所謂吞字吐字和身份差異。
很多人,包括題主,也包括以前的我,都覺得北京話的特點在於語速和吞音。但是後來接觸的人多了,特別是接觸的老人多了,發現這個問題不那麼簡單。如果簡單說的話,北城旗人里,很多中等家庭以上的人家,說話都是咬字清晰的那種風格,很少用俗語,而且語速並不快,用字圓潤。相對的,南城的民人里,能這樣說話的人家不如北城多,很多說話都是我們現在這樣,語速快,吞音多。因為給很多老人做口述歷史的關係,接觸到不同的老人,逐個分析,你會發現那些所謂府門和大宅門兒出身的,年紀在五十歲以上的人,說話基本都是字正腔圓,雖然也用兒化韻,但是遠不如所謂「衚衕串子」的那種油腔滑調。而出身比較貧苦的老人,說話就不一樣,比較通俗,還有的很多是江湖口。
也就是在那時候我才體會到,為什麼有人說「北城人說話雅」,其實跟身份有關,只是被絕對化了,北城一樣有窮苦人,一樣有說話連珠炮兒似的那種人。所以說,根據出身和時代,一方面北城和南城不同,但是更多的是身份上的差異。王府世家的,官僚人家的,一般富裕人家的,溫飽家庭的,光榮人民的,或者用現在新的一種區分,所謂宅門兒的,小院兒的,雜院兒的,後來所謂大院兒的,都有不同的特色。
話說回來,現在流傳下來的所謂「北京話」,恐怕很多都是南城的話。有人說那種字正腔圓的話怎麼聽到,網上有一些資料,比如說宣統帝在東北時候有過錄音,比如說老舍在英國的時候也有過錄音。老舍雖然在文字里提過「(北京)輕脆快當的腔調……這腔調有時候過於輕脆快當,以至有時候使外鄉人聽不大清楚。」很多人認為老舍提到的這種腔調就是所謂的吞音,但是我覺得未必。聽聽老舍在英國時的錄音,雖然可能是刻意用比較官話的腔調朗誦的,但是也可以看出端倪。哈哈哈哈,不行不行,我必須截圖,我不為回答這個問題,我為的是這位北京生北京長的北京人,長學問了我!哈哈哈哈,謝啦!
太宗文皇帝建了北京的外城,世宗肅皇帝幹嘛去?努爾哈赤來了北京,哈哈哈,他是來過,但來的時候不那麼大道行把內城人都趕到南城去,哈哈哈哈
蒙古人佔領了老四成,合著現在北京城由打金朝到如今就沒變過,這位北京人真有文化!
另外就你們南城吃炸醬麵,住在北城就不吃炸醬麵了么?昌平,大興就不吃炸醬麵了么?那吃什麼?燃面?就題目描述里這段引文,太逗了。
首先說「貓冬」就不是北京話,老北京也沒有這習慣。貓冬是東北話,冬天不下地干農活,在家裡取暖啊,喝酒什麼的。
北風使「對面院子」里的樹呼呼響。對面院子是自家院子么?北京人就沒有這麼說話的。
最可氣的,賣花生的吆喝聲「有氣無力」,那別出來啦!再倒卧嘍!就算真是有氣無力,那你還在呼呼的北風裡聽見?
就引文里賣花生的那兩句話,能聽出旗人來?我怎麼就那麼不信呢!
我這回答偏題了,也不是說針對題主的提問,而是說現在這種胡說八道的公眾號太多了,一提「老北京」是張嘴就來,什麼都敢說。唉,無奈呀。
有件搞笑的事,以前旗人口音把去念成客,這是滯古了,天長日久居然被當成了滿語。
我是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人,應該算是北京人吧。我覺得人總喜歡分類,喜歡把人分出等級。實際上都是自己瞎琢磨的。在旗的就是北京人嗎?什麼算是北京人呢?從哪論呢?元?明?清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原來寫過一個小短文,分享過來大家一起聊聊。從元朝開始,蒙古人來了佔領了老四城,也就是東城、西城、宣武、崇文。後來明朝燕王朱棣躥了他大侄子的皇位,定都北京,將原來的老四城擴張有了外城。再後來努爾哈赤來了,將城裡人趕走又將旗人搬進老四城。最後,毛主席來了,將湖南,延安,山東,東北等各地的中央幹部,軍區幹部,文化幹部帶了進來,北京城就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大院,海軍大院,外交部大院,文化部大院等等…也就是說,今天所謂的北城,城八區,根本沒什麼北京人,祖籍多是紅色根據地的省份,或是蒙古或是滿族旗人。最有特點就是大院高幹子弟,各種大院相當一部分是北平解放後舊皇城外圍擴建的,高高的院牆,結實笨拙的蘇式低層樓房,大門可通汽車,有士兵或門衛看守。在大院里集結並和平共處的,是一些操外地口音或說著蹩腳普通話的幹部及其家屬,從那麼一天開始,他們遵照這個古老國家重新編排的戶籍制度———成為名正言順的北京人。北京有一半的空間,是屬於這些新時代的移民的。他們的孩子,也是在這塊土地上成長的;這些孩子在紅漆院牆的保護下醒來,樓房之間的綠化地帶玩耍,說標準的北京話,漸漸淡忘了遙遠的老家…漸漸地把自己當成了地道的北京人
而真正的北京人在南城!處事不驚,看慣繁華的北京人。永永遠遠在龍鬚溝後面簡單快樂的活著的北京人。任你改朝換代,任你時代變遷,我們從始至終在這裡生活,我們不是來自蒙古的鐵騎,也不是女真族的旗人,更不是追隨紅太陽打游擊奪取政權的高幹!我們只是每天依舊八樣菜碼三勺醬吃著我們自己的炸醬麵。我們不喜歡恁么爭名奪利,這一輩子,就像要平平淡淡的與世無爭。別得瑟自己是什麼城裡人,北城人。等那天天下又改了姓…你們丫還得被哄走,而我們還接著吃我們的炸醬麵…
橘王爺答案很好…到民國之後被同化程度很大,很多老旗人口音比世家pia多了…
推薦閱讀:
※清朝末期的旗人還講滿語嗎?
※尋找清朝滿洲正白旗三潭、扎鼐、安達理、塞楞額、音德布、麻起、阿新愛斯的後人!?
※滿洲與准格爾蒙古的戰爭參加軍隊主要是八旗還是綠營?
※為何韓國電影中的明末八旗軍是兇殘剽悍的殺人機器,而中國影視劇中的早期八旗軍則殺氣不足?